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水资源污染调查报告关于节约水资源的调查报告.docx

    • 资源ID:10043089       资源大小:16.55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4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4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水资源污染调查报告关于节约水资源的调查报告.docx

    水资源污染调查报告关于节约水资源的调查报告【- 个人简历表格】水是生命之源,是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 水作为与粮食、 能源同等重要的三大战略资源之一,在经济、社会发展和 _ 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关于节约水资源的调查报告研究性调查报告世界水资源现状:地球表面的 70%被水覆盖,但淡水资源仅占所有水资源的2.5%,近 70%的淡水固定在南极和格陵兰的冰层中,其余多为土壤水分或深层地下水,不能被人类利用。地球上只有不到 1%的淡水或约 0.007%的水可为人类直接利用, 而中国人均淡水资源只占世界人均淡水资源的四分之一。地球的储水量是很丰富的, 共有 14.5 亿立方千米之多。 地球上的水,尽管数量巨大,而能直接被人们生产和生活利用的,却少得可怜。首先,海水又咸又苦,不能饮用,不能浇地,也难以用于工业。其次,地球的淡水资源仅占其总水量的 2.5%,而在这极少的淡水资源中,又有 70%以上被冻结在南极和北极的冰盖中,加上难以利用的高山冰川和永冻积雪,有87%的淡水资源难以利用。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江河湖泊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约占地球总水量的0.26%。全球淡水资源不仅短缺而且地区分布极不平衡。按地区分布,巴西、 _ 、 _ 、中国、美国、印度尼西亚、印度、哥伦比亚和刚果等 9 个国家的淡水资源占了世界淡水资源的 60%。约占世界人口总数40%的 80 个国家和地区约 15 亿人口淡水不足,其中 26 个国家约 3 亿人极度缺水。更可怕的是,预计到 2025 年,世界上将会有 30 亿人面临缺水, 40 个国家和地区淡水严重不足。中国水资源现状:中国水资源总量为 2.8 万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 2.7 万亿立方米,地下水 0.83 万亿立方米,由于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换、互为补给,扣除两者重复计算量 0.73 万亿立方米,与河川径流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约为 0.1 万亿立方米。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 人均水资源低于 3000 立方米为轻度缺水 ; 人均水资源低于 2000 立方米为中度缺水 ; 人均水资源低于 1000 立方米为严重缺水 ; 人均水资源低于 500 立方米为极度缺水。 中国目前有 16 个省 ( 区、市 ) 人均水资源量 ( 不包括过境水 ) 低于严重缺水线,有 6 个省、区 ( 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 ) 人均水资源量低于 500 立方米。中国水资源总量并不算多,排在世界第 6 位,而人均占有量更少, 2240 立方米,在世界银行统计的 153 的国家中排在第 88 位。中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也很不平衡,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国土面积只占全国的 36.5%,其水资源量占全国的 81%;其以北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 63.5%,其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 19%。由上面的资料可以知道,目前,水的缺乏已成了严重制约我国_发展的“瓶颈”之一。而据 ,到 2030 年前后,中国用水总量将达到每年 7000 亿至 8000 亿立方米,而中国实际可利用的水资源量约为 8000 亿至 9500 亿立方米,需水量已接近可利用水量的极限。由于水资源供给的稳定性和需求的不断增长, 使水具有了越来越重要的战略地位。国外的一些专家指出,估计到 21 世纪水对人类的重要性将象20 世纪石油对人类的重要性一样,成为一种决定国家富裕程度的珍贵商品。一些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提醒人们: 一个国家如何对待它的水资源将决定 _ 是继续发展还是衰落。那些将治理水系作为紧迫任务的国家将占有竞争优势。如果水资源消耗殆尽,人类的健康、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系统将受到威胁。 对水资源控制权的争夺, 将可能在下个世纪引发许多种族和国家间的敌对。 如何解决水资源供应问题,保持水资源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相对平衡, 世界各缺水国家和地区长期以来都做了大量的探索, 一些发达国家或者比较发达的国家已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采取积极的措施,通过区域调水解决地区之间水资源分布不均问题 ; 二是通过科学管理维护水资源的供需平衡 ; 三是开发和采用各种节水技术。如果政府和人民能够配合的话,政府改善水供的效率,人民爱惜水的话,现有的水源已经足够大部分的人使用,根本不需要接二连三的建大型水坝。只有综合国家的供水政策才能够一劳永逸的解决大量供水供问题, 同时也有助于消除政府和人民因为供水所引发的种种争端和纠纷。中国的海河、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长江和珠江河水系,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7 大江万里海疆形势也 _ ,赤潮年年如期而至。在美丽的渤海湾,浊流迸溅,海面上漂浮的油污像一柄黑色火炬要烧毁海洋里的生命。随着科学事业的逐渐发展,厂房高楼的逐渐增多,水短缺问题越来越严重。随着人类的破坏,原来的那个蔚蓝色的“水晶球”已经不再明澈,不再蔚蓝了,即将干枯。虽然地球 71%表面覆盖的是水,但是其实淡水资源只占了地球总水量的 2%左右,而可被人类利用的淡水总量只占地球上总水量的十万分之三,占淡水总蓄量的 0。34%。由此可见,地球上可被利用的水并没有人类想象的那么多, 如果让它们继续遭到人类的摧残, 早晚有一天,它会消失的。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树立惜水意识,开展水资源警示教育。长期以来,大多数人们普遍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聚宝盆”,使用中挥霍浪费,不知道自觉珍惜。其实,地球上水资源并不是用之不尽的, 尤其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并不丰富,地区分布也不均匀,而且年内变化莫测,年际差别很大,再加上污染严重,造成水资源更加紧缺的状况,黄河水多处多次断流就是生动体现。国家启动“引黄工程”、“南水北调”等水资源利用课题,目的是解决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 但更应引起我们深思: 黄河水枯竭时到哪里“引黄” ?南方水污染了如何“北调”?所以说,人们一定要建立起水资源危机意识, 把节约水资源作为我们自觉的行为准则,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水资源警示教育,其次,必须合理开发水资源,避免水资源破坏。水资源的开发包括地表水资源开发和地下水资源开发。 水在开采地下水的时候, 由于各含水层的水质差异较大,应当分层开采 ; 对已受污染的潜水和承压水不得混合开采 ; 对揭露和穿透水层的勘探工程,必须按照有关规定严格做好分层止水和封孔工作, 有效防止水资源污染, 保证水体自身持续发展。现代水利工程,如防洪、发电、航运、灌溉、养殖供水等在发挥一种或多种经济效益的同时,对工程所在地、上下游、河口乃至整个流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也可能造成一定范围内水资源破坏。 另外,一些采矿行业对水资源的破坏不容忽视,如煤炭开采中每采一吨煤要排漏 0.88 立方米水,按我省年采煤3 亿吨计算,每年仅因采煤损失地下水资源高达 2.5 亿立方米,并对地下水体地质构造造成极大的破坏。又如,无限度的乱砍乱伐,造成植被严重破坏,对水土保湿及水资源的地表埋藏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第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水资源浪费。有效节水的关键在于利用“中水”,实现水资源重复利用。另外,利用经济杠杆调节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由于水管理不到位,很多地方有长流水现象发生,而有些地方会“捧碗祈天”,因此,必须安装有效的水计量装置,执行多用水多计费的原则, 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 城市用水定额管理是国际上通行的办法, 它是在科学核定用水量的前提下, 坚持分类对待的原则,市民生活用水、工商企业用水、机关事业团体用水实行不同的水价,定额内平价,超额部分适当加价,以培养公民节约用水的习惯。在节约用水资源的同时应避免无效浪费。北方的冬季,水管很容易冻裂,造成严重的漏水, 应特别注意预防和检查 ; 随着 _ 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为了缓解水资源紧张的情况, 除了大力抓好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工作外, 跨流域调水已经成为我国北方城市的必然选择,跨流域调水必然带来水资源供需关系的变化, 所以水权交易必在实行 ; 由于我国一直实行“福利水”制度,水没有被当作一种经济商品对待,所以,在水资源的配制上,市场机制通常被管制方法所替代,当前应当转变观念, 认识到水资源的自然属性和商品属性, 遵循自然规律和价值规律, 确实把水作为一种商品, 合理应用市场机制配置水资源,减少资源浪费。第四、进行水资源污染防治,实现水资源综合利用。水体污染包括地表水污染和地下水污染两部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废水、工业垃圾、工业废气、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都能通过不同渗透方式造成水资源的污染, 长期以来,由于工业生产污水直接外排而引起的环境事件屡见不鲜,它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极坏影响,因此,应当对生产、生活污水进行有效防治。在城市可采取集中污水处理的途径 ; 工业企业必须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 ; 生产污水据其性质不同采用相应的污水处理措施。 总之,我们必须坚决执行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制度,必须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 严格执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度,促进企业污水治理工作开展,最终实现水资源综合利用。水是地球生物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水资源是维系地球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因此,保护水资源是人类最伟大、最神圣的天职。1 、大力发展绿化,增加森林面积涵养水源。森林有涵养水源、减少无效蒸发及调节小气候的作用, 具有节流意义。 林区和林区边缘有可能增加降水量,具有开源意义。2 、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水在同一空间是有综合利用的特点。水库可以蓄洪,也可以养殖水生动植物,大的水面可以通航,有些水体还可开辟旅游。水力发电用过的水,可以用于灌溉。渠系和田间渗漏的水,可以地下抽出利用,从地下抽出的水,还可以灌区下游重复抽出,重复利用。是干旱地区,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设法提高河流引水率,要排好上下游用水关系,等于开辟水源。3 、调水工程。由于地理、气候特点,地区间水的分配并不平衡。利用自然因素及人工改造, 把丰水区的水调至缺水区, 是解决水源不足,开辟新的经济区的有效手段。4 、水资源的保护。水资源被污染,使本来可以利用的水变为不能利用的水,实际上等于减少了水资源。目前世界上已有 40%的河流发生不同程度的污染,且有上升的趋势。5 、城市开发利用污水资源,发展中水处理,污水回用技术。城市中部分工业生产和生活产生的优质杂排水经处理净化后, 可以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做为非饮用水使用在绿化、卫生用水等方面。7 、强化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法制建设和 _ ,增强全民的节水意识,使人们自觉认识到水是珍贵的资源,摈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陈腐观念,一个珍惜水资源、节约水资源和保护水资源的良好社会风尚开始形成。保护水资源,首先要全社会动员起来,改变传统的用水观念。要使大家认识到水是宝贵的, 每冲一次马桶所用的水, 相当于有的发展中国家人均日用水量 ; 夏天冲个凉水澡,使用的水相当于缺水国家几十个人的日用水量 ; 水龙头没有拧紧,一个晚上流失的水则相当于非洲或亚洲缺水地区一个村庄的居民日饮用水总量 这绝不是耸人听闻,而是 _ 有关机构多年调查得出的结果。因此,要在全社会呼吁节约用水,一水多用,充分利用循环水。改革目前的用水制度,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加大治理污染和环境保护力度,是水资源保护利用的有效途径。目前,应当加大改革力度,打破行业垄断,健全组织机构,统一管理,在全国建立起一个自下而上的水督察体系。进一步改革水价,实行季节性水价,在水资源短缺地区征收比较高的消费税以限制用水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对环境保护和降低成本有益,才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 28000 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 6%,仅次于巴西、 _ 和 _ ,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 2200 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1/4, 美国的 1/5 ,在世界上名列 121 位,是全球 13 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据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 _ 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 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内容仅供参考

    注意事项

    本文(水资源污染调查报告关于节约水资源的调查报告.docx)为本站会员(rrsccc)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