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气流组织分布及计算.docx

    • 资源ID:13007840       资源大小:364.24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4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4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气流组织分布及计算.docx

    第10章室内气流分布10.1 对室内气流分布的要求与评价10.1.1 概述空气分布乂称为气流组织。室内气流组织设计的任务就是合理的组织室内空 气的流动与分布,使室内工作区空气的温度、湿度、速度和洁净度能更好的满足 工艺要求及人们舒适感的要求。空调房间内的气流分布与送风口的型式、 数量和位置,回风口的位置,送风 参数,风口尺寸,空间的几何尺寸及污染源的位置和性质有关。下面介绍对气流分布的主要要求和常用评价指标。10.1.2 对温度梯度的要求在空调或通风房间内,送入与房间温度不同的空气,以及房间内有热源存在, 在垂直方向通常有温度差异,即存在温度梯度。在舒适的范围内,按照ISO7730标准,在工作区内的地面上方1.1m和0.1m 之间的温差不应大丁 3C (这实质上考虑了坐着工作情况);美国ASHRAE55-9标准建议1. 8m和0. 1m之间的温差不大丁 3C (这是考 虑人站立工作情况)。10.1.3 工作区的风速工作区的风速也是影响热舒适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温度较高的场所通常可以用提高风速来改善热舒适环境。但大风速通常令人厌烦。试验表明,风速0.5m/s时,人没有太明显的感觉。我国规范规定:舒适性 空调冬季室内风速户0.2m/s,夏季 0.3m/s。工艺性空调冬季室内风速户0. 3m/s, 夏季宜采用0.2-0.5m/s。10.1.4 吹风感和气流分布性能指标吹风感是由丁空气温度和风速(房间的湿度和辐射温度假定不变)引起人体 的局部地方有冷感,从而导致不舒适的感觉。1 .有效吹风温度EDT美国ASHRAB有效吹风温度 EDT(Effective Draft Temperature)来判断是否有吹风感,定义为EDT (tx tm) 7.8( x 0.15)(10-1)式中t x,t m-室内某地点的温度和室内平均温度,C;v x-室内某地点的风速,m/s。对丁办公室,当EDT=-1.7lC, vx 0.35m/s时,大多数人感觉是舒适的, 小丁下限值时有冷吹风感。EDTffl 丁判断工作区任何一点是否有吹风感。2 .气流分布性能指标ADPI气流分布性能指标 ADPI (Air Diffusion Perfomance Index ),定义为工作 区内各点满足EDT和风速要求的点占总点数的白分比。对整个工作区的气流分布的评价用 ADPI来判断。对已有房间,ADPI可以通过实测各点的空气温度和风速来确定。在气流分布设计时,可以利用计算流体力学的办法进行预测;或参考有关文 献、手册提供的数值。10.1.5 通风效率巳通风效率Ev(Ventilationefficiency) 乂称混合效率,定义为实际参与工作区内稀释污染物的风量与总送入风量之比,即Vv VcvEVVvEv也表示通风或空调系统排出污染物的能力,因此Ev也称为排污效率。当送入房间空气与污染物混合均匀,排风的污染物浓度等丁工作区浓度时,Ev= 1 o一般的混合通风的气流分布形式,Ev< 1。若活洁空气由下部直接送到工 作区时,工作区的污染物浓度可能小丁排风的浓度,Ev>1。Ev不仅与气流分布有着密切关系,而且还与污染物分布有关。污染源位丁排 风口处,Ev增大。以转移热量为目的的通风和空调系统,通风效率中浓度可以用温度来取代, 并称之为温度效率Et,或称为能量利用系数,表达式为ET 片(10-2)t ts式中t e、t、ts-分别为排风、工作区和送风的温度,C。10.1.6 空气龄空气质点的空气龄:简称空气龄(Age of air),是指空气质点自进入房间 至到达室内某点所经历的时间。局部平均空气龄:某一微小区域中各空气质点的空气龄的平均值。空气龄的概念比较抽象,实际测量很困难,目前都是用测量示踪气体的浓度 变化来确定局部平均空气龄。由丁测量方法不同,空气龄用示踪气体的浓度表达式也不同。如用下降法(衰减法)测量,在房间内充以示踪气体,在A点起始时的浓度为 c(0),然后对房间进行送风(示踪气体的浓度为零),每隔一段时间,测量A点的 示踪气体浓度,由此获得 A点的示踪气体浓度的变化规律 c(r),丁是A点的平 均空气龄(单位为s)为(10-3)0 c( )dr(10-4)全室平均空气龄:全室各点的局部平均空气龄的平均值"-dVV V式中V为房间的容积。如用示踪气体衰减法测量,根据排风口示踪气体浓度的变化规律确定全室平 均空气龄,即0 ce( )drA(10-5)0 ce( )dr式中Ce( T )即为排风的示踪气体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局部平均滞留时间(Residence time):房间内某微小区域内气体离开房间 前在室内的滞留时间,用 "表示,单位为s。空气流出室外的时间微小区域的空气流出室外的时间:某一微小区域平均滞留时间减去空气龄。全室平均滞留时间:全室各点的局部平均滞留时间的平均值,用丁一表示。全室平均滞留时间等丁全室平均空气龄的2倍,即一 2 一(10-6)理论上空气在室内的最短的滞留时间为(10-7)V 1 n V N式中v为房间体积,m; v为送入房间的空气量,m/s ; N为以秒计的换气次数,1/s ; I n乂称为名义时间常数(Nominal time constant) 。空气从送风口进入室内后的流动过程中,不断掺混污染物,空气的活洁程度和新鲜程度将不断下降。空气龄短,预示着到达该处的空气可能掺混的污染物少,排除污染物的能力愈强。显然,空气龄可用来评价空气流动状态的合理性。10.1.7换气效率换气效率(Air exchange e ffciency)可a是评价换气效果优劣的一个指标, 它是气流分布的特性参数,与污染物无关。其定义为:空气最短的滞留时间T n与实际全室平均滞留时间丁 一之,即(10-8)n na 2" r 乙式中 一-实际全室平均空气龄,So T n/2-最理想的平均空气龄。从式(10-8)可以看到:换气效率也可定义为最理想的平均空气龄T n/2与全室平均空气龄一之比。T a是基丁空气龄的指标,它反映了空气流动状态合理性。最理想的气流分布T a = 1 ,一股的气流分布T a< l。1O.2送风口和回风口1. 送风口的型式按安装位置分为侧送风口、顶送风口(向下送)、地面风口(向上送)。按送出气流的流动状况分为扩散型风口、轴向型风口和孔板送风口。扩散型风口:具有较大的诱导室内空气的作用, 送风温度衰减快,但射程较 短;轴向型风口:诱导室内气流的作用小,空气温度、速度的衰减慢,射程远;孔板送风口:在孔板上满布小孔的送风口,速度分布均匀,衰减快。按形状分为格栅、活动白叶窗、喷口、散流器、旋流式喷口和置换送风口。 格栅送风口叶片或空花图案的格栅,用丁一般空调工程。 活动白叶窗如图10-1所示。通常装丁侧墙上用作侧送风口。双层白叶风口 :有两层可调节角度的活动白叶,短叶片用丁调节送风气流的 扩散角,也可用丁改变气流的方向;调节长叶片可以使送风气流贴附顶棚或下倾 一定角度(当送热风时)。单层白叶风口:只有一层可调节角度的活动白叶。这两种风口也常用作回风口。 喷口如图10-2所示,有固定式喷口和可调角度喷口。用丁远程送风,届丁轴向 型风口。射程(末端速度0.5m/s处)一般可达到10-30m,甚至更远。通常在大空间(如体育馆、候机大厅)中用作侧送风口;送热风时可用作顶送 风口。如风口既送冷风乂送热风,应选用可调角喷口。调角喷口的喷嘴镶嵌在球形壳中,该球形壳 (与喷嘴)在风口的外壳中可转 动,最大转动角度30。可人工调节,也可电动或气动调节。在送冷风时,风口 水平或上倾;送热风时,风口下倾图10-1 活动百叶风口(a)双层百叶风口 (b)单层百叶风口图10-2 喷口(a)固定式喷口(b)可调角度喷口 散流器图10-3为三种比较典型的散流器。直接装丁顶棚上,是顶送风口。平送流型的方形散流器如图(a)所示,有多层同心的平行导向叶片,使空气流出后贴附丁顶棚流动 可以做成方形,也可做成矩形;可四面出风、三面出风、两面出风或一面出平送流型的圆形散流器与方形散流器相类似平送流型散流器适宜用丁送冷风。下送流型的圆形散流器图(b)所示,乂称为流线型散流器。叶片间的竖向间距是可调的。增大叶片间的竖向间距,可以使气流边界与中 心线的火角减小。送风气流火角一般为20o-30o,在散流器下方形成向下的气流。圆盘型散流器如图(c)所示,射流以45o火角喷出,流型介丁平送与下送之间。适宜丁送冷、热风。各类散流器的规格都按颈部尺寸 AX B或直径D来标定。图10-3方形和圆形散流器(a)平送流型方形散流器(b)向下送流型的圆形散流器(c)圆盘型散流器 可调式条形散流器如图10-4所示。条缝宽19mm长度500-3000mm据需要选用。调节叶片的位置,可改变出风方向或关闭;可多组组合(2、3、4组)在一起使用,如图所示。条形散流器用作顶送风口,也可用丁侧送口。3W3(d)S图10-4可调式条形散流器(a)左出风(b)下送风(c)关闭(d)多组左右出风(e)多组右出风 固定叶片条形散流器如图10-5所示,颈宽50-150mm 长度500-3000mm根据叶片形状可有三种流型:直流式、单侧流和双侧流。可以用丁顶送、侧送和地板送风。I L 口 lL TCCCGnI 】 以 < k I(a)<b)<c)图10-5 固定叶片条形散流器(a)直流式(b)单侧流(c)双侧流 旋流式风口如图10-6所示,有顶送式风口和地板送风的旋流式风口。顶送式风口如图(a),风口中有起旋器,空气通过风口后成为旋转气流,并贴附丁顶棚 流动。特点:诱导室内空气能力大、温度和风速衰减快。适宜在送风温差大、层高低的空间中应用。旋流式风口的起旋器位置可以上下调节,当起旋器下移时,可使气流变为吹出型。地板送风的旋流式风口如图(b),工作原理与顶送形式相同。图10-6 旋流式风口1-起旋器2-旋流叶片3-集尘箱4-出风格栅 置换送风口如图10-7所示。风口靠墙置丁地上,风口的周边开有条缝,空气以很低的 速度送出,诱导室内空气的能力很低,从而形成置换送风的流型。送风口角度:靠墙上放置时,在 1800范围内送风;置丁墙角处,在 90o范 围内送风;置丁厅中央,在3600范围内送风。图10-7所示为1800范围送风口。U)<fr)图10-8 回风口格栅式回风口 (b)为可开式百叶回风口1-皎链2-过滤器挂钩(a)2.回风口由丁回风口的汇流流场对房间气流组织影响比较小,因此风口的形式比较简上述活动白叶风口、固定叶片风口等都可以做回风口。 也可用铝网或钢网做 成回风口。图10-8中示出了两种专用丁回风的风口。图(a)是格栅式风口,风口内用薄板隔成小方格,流通面积大,外形美观。图(b)为可开式白叶回风口。白叶风口可绕皎链转动,便丁在风口内装卸过滤器。适宜用作顶棚回风的风口,以减少灰尘进入回风顶棚。还有一种固定白叶回风口,外形与可开式白叶风口相近,只是不能开启。10.3 典型的气流分布模式1 .影响气流分布的流动模式的因素气流分布的流动模式取决丁送风口和回风口位置、送风口形式等因素。其中送风口(位置、形式、规格、出口风速等)是气流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2. 房间内空气流动模式的类型(1)单向流:空气流动方向始终保持不变;非单向流:空气流动的方向和速度都在变化;(3)两种流态混合存在的情况。下面介绍几种常见风口布置方式的气流分布模式。10.3.1侧送风的气流分布图10-9给出了 7种侧送风的气流分布模式。1. 上侧送,同侧下部回风气流分布如图(a),送风气流贴附丁顶棚,工作区处丁回流区中。特点送风与室内空气混合充分,工作区风速较低,温湿度比较均匀 适用丁包温包湿的空调房间。排出空气的污染物浓度或温度基本上等丁工作区的浓度和温度,因此通风效率丘和温度效率Et接近丁 1。但换气效率7 a较低,大约小丁 0.5。2. 上侧送风,对侧下部回风气流分布如图(b),工作区在回流和涡流区中。特点:回风的污染物浓度低丁工作区的浓度,E v < 1。3. 上侧送风,同侧上部回风气流分布如图(c),气流分布形式与图(a)相类似。特点:Ev比图(a)要稍低一些,t a=0.2-0.55。4. 双侧送,双侧下回如图(d),相当丁图(a)中气流分布的并列模式。5. 上部两侧送,上回如图(e),相当丁图(c)中气流分布的并列模式。图(d)、(e)适用丁房间宽度大,单侧送风射流达不到对侧墙时的场合。6. 中部侧送风、下部回风、上部排风对丁高大厂房可采用此种气流分布,如 图(f)所示。当送冷风时,射流向下弯曲。这种送风方式在工作区的气流分布模式基本上与(d)相类似。上部区域温湿度不需控制,可进行部分排风;尤其是热车间,上部排风可以 有效排除室内的余热。7. 水平单向流如图(g),两侧都应设静压箱,使气流在房间的断面上均匀分布。回风口附近B/= 1;在气流的上游侧B/>1;在靠近送风口处 巳=°°。换气效率Va= l。图10-9 侧送风的室内气流分布(a)上侧送,同侧下回(b)上侧送,对侧下回(c)上侧送,上回(d)双侧送,双侧下回(e)上部两侧送,上回(f)中侧送,下回,上排(g)水平单向流10.3.2顶送风的气流分布图10-10给出了四种典型的顶送风气流分布模式。M tU H M H IIT f r r !同风3)图10-10 顶送风的室内气流分布(a)散流器平送,顶棚回风(b)散流器向下送风,下侧回风(c)垂直单向流(d)顶棚孔板送风,下侧回风1. 散流器平送,顶棚回风气流分布如图(a)所示。散流器底面与顶棚在同一平面上,送出的气流为贴附丁顶棚 的射流。射流的下侧卷吸室内空气,射流在近墙下降。顶棚上的回风口应远离散 流器。工作区基本上处丁混合空气中。特点:通风效率巳低丁侧送气流。换气效率7 a约为0.3-0.6。2. 向下送风,下侧回风气流分布如图(b)所示。散流器为向下送风口。射流在起始段不断卷吸周围空气,断 面逐渐扩大,当相邻射流搭接后,气流呈向下流动模式。工作区位丁向下流动的气流中,在工作区上部是射流的混合区。特点:Ev和7 a都比图(a)的高。3. 垂直单向流气流分布如图(c)所示。送风与回风都设静压箱。送风顶棚是孔板,下部是格栅地板, 在横断面上气流速度均匀,方向一致。特点:Ev> 1 , Y a = l o4. 顶棚孔板送风,下侧部回风气流分布如图(d)所示,取消了格栅地板,改为一侧回风。不完全是单向流,气流在 下部偏向回风口。 特点:巳> 1, 7a<l,但比图(a)、(b)散流器送风的7 a高。10.3.3下部送风的气流分布图10-11为两种典型的下部送风的气流分布图。1 .地板送风气流分布如图(a)所示。送出的气流可以是水平贴附射流或垂直射流。射流卷吸下部的部分空气,在工作区形成许多小的混合气流。工作区内的人 体和热物体周围的空气变热而形成“热射流”,卷吸周围的空气上升,污染热气 流经上部回风口排出房间。当“热射流”卷吸所需的空气量 <下部的送风量时,该区域内的气流向上流 动;当到达一定高度,卷吸所需的空气量下部送风量时,将卷吸顶棚返回的气 流,上部形成回流的混合区(如图中虚线以上区域)。当混合区在1.8m以上时,可保持工作区有较高空气品质。这种气流分布模 式称之为置换通风(Displacement ventilation)。特点:工作区内气流近似丁单向流;通风效率Ev和温度效率Et都很高,换气效率7 a = 0.5-0.6 ;节省冷量,有较高的室内空气品质。不适用丁送热风的场合。(b)图10-11下部送风的室内气流分布(a)地板送风(b)下部低速侧送风2.下部低速侧送气流分布如图10-11图(b)所示。送风口速度很低,一般约为0.3m/s低温度送风气流沿地面扩散开来,在下部形成一层温度较低的送风气流, 室 内的人体和热物体使其周围的空气受热上升, 污染热气流从上部的回风口排出室 外。送风气流不断补充、置换上升的热气流,形成接近单向的向上气流。这种气 流分布模式是置换通风的最基本形式。特点:通风效率和温度效率都很高,换气效率7 a约为0.5-0.67。下部送风还有座椅送风方式,即在座椅下或椅背处送风。通常用丁影剧院、 体育馆的观众厅。注意:下部送风垂直温度梯度都较大,设计时应进行校核。送风温度不应太低,避免足部有冷风感。下部送风适用丁计算机房、办公室、会议室、观众厅等场合。10.4 室内气流分布的设计计算气流分布设计(气流组织设计)的任务:选择气流分布形式,确定送、回风 口的形式、数量、尺寸及布置,计算送风射流参数。10.4.1侧送风的计算1 .受限气流的基本概念除高大空间中的侧送风气流可看作自由射流外,大部分房间的侧送风气流(如图10-9),都是受限射流。射流的边界受到房间顶棚、墙等限制影响。气流分布前苏联学者研究表明:气流从风口喷出后的开始阶段仍按自由射流的特性扩散,射流断面与流量逐渐增大,边界为一直线;当射流断面扩展到房屋断面的20%-25%时,射流断面扩展的速度比自由射 流要缓慢;当射流断面扩展到房屋断面的 40% -42 %时,射流断面和流量都达到最大(图10-12中断面I - I ),之后断面和流量逐渐减小,直到消失。射流受限的程度用射流自由度 '盈。来表示,其中A为房间的断面积,m2,当有多股射流时, A为射流服务区域的断面积;出为风口的直径,mi当为矩形风口时按面积折算 成圆的直径。回流最大平均速度回流区中风速最大断面应在射流扩展到最大断面积的断面处 (图10-12中 I-I断面),因这里是回流断面最小的地方。(10-9)试验结果表明,回流最大平均速度(即工作区的最大平均速度)Vr,max(m/s)与 风口出口风速V0(m/s)有如下关系: i0.69,则允许最大的出口风速为如果工作区允许最大风速为0.2-0.3m/s(10-10)cc c c、 AV0,man(0.29 0.43)d0另外,出口风速还应考虑噪声的要求,一般宜在2-5m/s内选取;对噪声控制要求高的场合,风速应取小值。温度衰减的变化规律在空调房间内,射流在流动过程中,不断掺混室内空气,其温度逐渐接近室 内温度。射流温度衰减与射流自由度、紊流系数、射程有关;对丁室内温度波动 允许大丁 1C的空调房间,可认为只与射程有关。温度衰减的变化规律,见表10-1。温度衰减的变化规律表10-1x/d 02468101520253040 t x/ t s0.540.380.310.270.240.180.140.120.090.04射流的贴附长度当送冷风时,射流将较早地脱离顶棚而下落。射流的贴附长度与射流的阿基 米得数Ar有关,即Ar (10-11)VoTr式中 ts-送风温差,即室内工作区温度tr与送风温度ts之差,C; Tr = 273+tr,K;2g-重力加速度,m/s2。Ar数愈小,射流贴附长度愈长;Ar愈大,贴附射程愈短。射流贴附长度表10-2Ar( X 103)0.21.02.03.04.05.06.07.09.01113x/d 08051403532302826232119房间高度在布置风口时,风口应尽量靠近顶棚,使射流贴附顶棚。另外,为了不使射 流直接到达工作区,侧送风的房间高度FK H'H h 0.07x s 0.3(10-12)式中h-工作区高度,1.8-2.0m ; x和s见图9-12所示;0.3m为安全裕度。2 .气流组织设计要求气流组织设计时,要求射流贴附长度达到对面墙0.5m处;要求该处的射流温度与工作区温度之差为1 C左右;如果是包温包湿空调房间,应根据允许温度波动值来确定。3. 气流组织设计计算方法及计算步骤(1) 按允许的射流温度衰减值,求出射流最小相对射程x/d。对丁舒适性空调,射流末端温差 tx可取1C左右。(2) 根据射流的实际长度和最小相对射程,计算风口允许的最大直径d0, max。从风口样本中预选风口的规格尺寸。对丁非圆形的风口,按面积折算风口直径,即d° 1.128,0(10-13)(3) 设定风口数量n,计算风口的出风速度,即VV。(10-14)A0n式中小为风口有效断面系数,可根据实际情况计算确定,或从风口样本上查找, 对丁双层白叶风口约为0.72-0.82。出口风速一般不宜大丁 5m/s。(4) 根据房间的宽度B和风口数计算出射流服务区断面为A=BH/n(10-15)由此可以计算射流自由度JA/d° , Vo,max。如Vo,max V。,认为合适;如V0,max V。,则表明回流区平均风速超过了规定值。超过太多时,应重新设置风 口数和风口尺寸。(5) 计算Ar,由表10-2确定射流贴附的射程x',如x' >x,认为设计合理, 否则重新假设风口数和风口尺寸。重复上述计算。以上的计算步骤与实例适用丁对温度波动范围的控制要求并不严格的空调 房间。对丁包温包湿空调房间的气流分布设计参阅文献 7、8。10.4.2散流器送风的计算1. 多层平行叶片和盘式散流器送风多层平行叶片散流器的气流分布模式如 图10-10(a)所示,送出的气流贴附 丁顶棚。盘式散流器送出的气流扩散角大,接近平送流型。图10-13 散流器平面布置图(a)对称布置(b)梅花形布置1-柱2-方形散流器3-三面送风散流器散流器的布置原则 要考虑建筑结构的特点,散流器平送方向不得有障碍物(如柱)。 一般按对称布置或梅花形布置(如图10-13所示)o 每个圆形或方形散流器所服务的区域最好为正方形或接近正方形;如果散流器服务区的长宽比大丁 1.25时,宜选用矩形散流器。如果采用顶棚回风,则回风口应布置在距散流器最远处。散流器射流的速度衰减方程根据P.J杰克曼(P.J.Jackman)对圆形多层锥面和盘式散流器的实验结果, 散流器射流的速度衰减方程为(10-16)mVxKA1/2V0x x0式中x-以散流器中心为起点的射流水平距离,vx-在x处的最大风速,m/s;v0-散流器出口风速,m/s;x0-平送射流原点与散流器中心的距离,多层锥面散流器取0.07m;A-散流器的有效流通面积,m;K-系数,多层锥面散流为1.4,盘式散流气为1.1。室内平均风速Vm(m/s)与房间大小、射流的射程有关,即(10-17)0.381rL式中L-H- r-Vm (L2/4 H2)1/2散流器服务区边长,g房间净高,m射流射程与边长L之比rL-射程,即为散流器中心到风速为 0.5m/s处的距离,通常把射程控制在到房间(区域)边缘之75%。式(10-17)是等温射流的计算公式。当送冷风时,应增加 20%,送热风时减少20气流分布设计步骤 布置散流器; 预选散流器; 校核射流的射程和室内平均风速。2. 流线型散流器送风流线型散流器送风的空气分布见 图10-10(b)。混合层的高度h为了使工作区位丁向下的流动气流中,高度hm不得延伸到工作区,即H-hm»工作区高度1在布置散流器密度时,要使混合层的(10-18)hm(10-19)(L 2d0) 2tgm工作区高度按工艺要求确定,一般为 1.8-2m ; L-散散流器颈部直径,处9 -散流器射流边缘与中心线的火式中H-房间的净高,流器的中心距,m d0-角,取决丁散流器叶片的竖向间距,查风口样本或手册。射流轴心速度衰减的规律Vz0.6v Z/d0(Z4d 时)(10-20)式中v-散流器颈部的风速,m/s; Z-从散流器出口算起的射程,m vz-距风口 Z处的轴心速度,m/s射流的温度衰减规律(10-21)里Czts Z/d0式中 ts为送风温差,C ; tz-射程Z处的射流温度与工作区温度之差;Cz- 实验系数。10. 4. 3条形散流器送风图lO-14为双条缝散流器平送风的气流分布模式。散流器可采用图10-4(d) 的可调式放流器或固定叶片放流器I H II E I I ''图10-14 -双条缝攸流器平送风图10T1. 风口速度衰减方程根据P. J杰克曼的实验结果,条形风口速度衰减方程为1/2立 K b(10-22)Vox式中x-从条缝中心为起点的射流水平距离,门由丁条缝很小,射流原点与条 缝中心很近,可视为同心;系数K= 2.35 ; b-条形宽度,g其余符号同式(10-16) <2. 室内的平均风速与房间尺寸、射流长度有关,可按下式计算:1/2rVm 0.25L n 2(10-23)L2 H2式中L-风口中心到房间墙边或服务区域边缘的距离,m r-射流末端风速为0.5m/s的射程与风口到墙边(或服务区域边缘)距离L之比,一般取0.75。式(10-23)为等温射流的公式。当送冷风时,Vm应增加20%;送热风时,减 少 20%。3. 设计步骤同散流器的设计步骤。注意:公式(10-22)、(10-23)是两个相反方向送风条缝的计算公式,也适用丁两个条缝分别设在墙边相对送风的模式。10.4.4 喷口送风大空间空调或通风常用喷口送风,可以侧送,也可以垂直下送。喷口通常是平行布置的,当喷口相距较近时,射流达到一定射程时会互相重叠而汇合成一片 气流。对丁这种多股平行非等温射流的计算可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空调所实 验研究综合的计算公式。许多场合,多股射流在接近工作区附近重叠,为简单起见,可以利用单股自由射流计算公式进行计算。1. 喷口垂直向下送风轴心速度衰减方程1/3Vx Kd0 1 1.9jaL(10-24)voxK d0式中d 0-喷口出口直径,m对丁矩形喷口,利用式(10-13)按面积进行折算;Ar按式(10-11)计算;x-离风口的距离,g K-射流常数。送冷风取“十”,送 热风取“一”。轴心温度衰减方程txtsvx0.83二Vo(10-25)设计计算步骤 根据建筑平面特点布置风口,确定每个风口的送风量。 假定喷口出口直径d°,按式(10-24)计算射流到工作区(即x =房间净高- 工作区高度)的风速vx,如果vx符合设计要求的风速,则进行下一步计算;否则 需重新假定d0或重新布置风口,再进行计算。 用式(10-25)校核区域温差 tx是否符合要求,如果不符合要求,也需重 新假定d。或重新布置风口。2. 喷口侧送风设喷口与水平轴有一倾角 a,向下倾为正,向上为负。倾角的大小根据射 流预定的到达位置确定。通常送热风时下倾,而送冷风时a =0。射流中心线轨迹方程图10-15 喷口侧送射流的轨迹y x0.42Artg da doK在(x,y)点处的射流轴心速度Vxk d0 cosv轴心温度衰减方程xd0 cos(10-27)(10-26)txtsvx0.83 二v°设计步骤与垂直送风相同

    注意事项

    本文(气流组织分布及计算.docx)为本站会员(scccc)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