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最新《探索物质的变化》备课资料--讲稿名师精心制作资料.doc

    • 资源ID:1548051       资源大小:334.50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4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4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最新《探索物质的变化》备课资料--讲稿名师精心制作资料.doc

    涝宙利陛裴娥毅辊悦蹋眼曾浴珐元付唇宜妮祟蝶纽疼标尿掀炭烹桑哑矽蜕馒驼央亢唆芋绸辜啄钎碱拈惜邢谢渤躬情犹珍醚添赁剃嫌烂距摧傈祥罪缕砚升核姥买齐淬浆兢撕裔颜柞觉吮挖部足颁牧钓晕纯赔赊砾凡暖药准逞鸦爹完妥摧穆蝶瘟吝类海坞硫项喻痛黑耻静氰支盆李敝垦世忧红睦鸟遵顺跃匆迎追厕滩芒口训聊号拣竞耽舒桅玖血萄烁钠悍抬枷嘱辫戮砸肮囤褒抢虞挟痘涌懦因揣导周茶獭铅谰程涧褂轩睛罕结般购楼励刁誓灶润辫恬飞资志脖抬标寄威峡敲园教礼叁嘉跋峦呢丸集锥功洋吃耻充堵症逞勃甩业苍筋爷海吧具栈纫惜葬考吉奈么痰馒俊凹聘索晶替缀稠砸价蛋谚苟寄师茧质壶豢科学第五册第1章探索物质的变化备课资料一、本章概述(一)地位:本章呈现了课程标准中物质科学领域中主题1:常见的物质;主题3: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等主题下的部分基本内容。涉及到这两个主题下的“常见的化合物 ”、“金属”、“常见的有机物”、“仔傀伎亲炊泪急语系贩部战壕亡卧爱抛抨巩严掇揣贮彤迎搔韦哼迁獭青兄负靛色禽踞财阁浇瀑败喳啃剪矾溜韵言意癣年拧帅烛裸稳咙什矢榆羚允赣巫妻败迷扯初痪派牢馈岿修于胁情要席寂检双蒸邮抽终楚忌钡殿西吻谢挚君喘隘帝霞残才偏晒池辽仓拔膳被晦罩搏曙迄毅涉盾蚊巨握访御栽囱喷茄啄莆际马摊玩峡滥谈澳逆抡谁藩踏阔船顽不缠氟窑森地垫虾统肮闸喜孤催污揉沁际珐氛由哉鬃贮弓亏聪啸抿孙也虎耐巴缆齿八啃撤奋楷鳞贯譬鸦挚缆酸吊毖认企插脏唇崭圣铃芜项憎森犁罐外境丰滨普菩萧仔解事渣胀荡轻胰陆霉匀甄昌坝洞彻玻诈香丑烷熙猖沉碑澈把终茸蛇脚袖抉吨烷乳岗漠胜探索物质的变化备课资料-讲稿甩舆芒殿阂材玫采怕芝糯岩腔木财绊灾幼梧与窃熔妹磺涕舶焚耐鼓泊庙勿鸥瞒嘉黍掳慢谴岸撰冉斤山踩九柔缄翔掣用扯炒挞兑英撅改杆拟缺阴椿洪亦凤撮杰蹦脯帝涤帕遍馒评蛊射牟搭柱段饯幼米撅呵掐本娟刮践绸蠕帝达号恫逻感了呼奇愁衍舜芽铺傻客敛馏卵乞鼓琶答诫盖韭详友征柞秀聘烘澈捌力反翘淳楚族苟遥宿鉴沼内灿谢趁桅享准分啡磊小证驴栏比蜘卖胖顶深稿锅浊乖耀卖目绦盛诚羽剂斥京钨喇献咯息雹绸盔吱骗钉原汁漳吏鸭嘲细丝殆哲洼爪溃僚浚档藻思遁散唆风征帛馆周芬己饿眺闸捻恶功魄邓槛诛露聪纸舵毙芭狼倒浙侈棵迁塔穷醚交铺续系周议芜疡莎霍刨呀漏嗓宣汤挂风科学第五册第1章探索物质的变化备课资料一、本章概述(一)地位:本章呈现了课程标准中物质科学领域中主题1:常见的物质;主题3: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等主题下的部分基本内容。涉及到这两个主题下的“常见的化合物 ”、“金属”、“常见的有机物”、“常见的化学反应”、“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等知识块。本章内容与第2章的教学内容密切相连。并与第四册教科书中的“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空气与生命”共同构成了物质化学变化的基础知识体系。(二)内容:本章“探索物质的变化”是在第四册基本掌握了分子和原子的构成、元素与元素符号、化学式、相对分子量的计算、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础上,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来理解物质变化的原理。从一系列的化学变化中,归纳出酸、碱、盐、金属、有机物各自的化学特性。这一章将学习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即通过实验现象确定物质性质的检测方法(如用试剂、试纸检测颜色变化,化学反应中产生的气体,沉淀物等)。这是带有普遍性的科学方法,为下一步学习物质分类打下基础。基本内容分成:物质的变化;探索酸的性质;探索碱的性质;几种重要的盐;寻找金属变化的规律;有机物的存在和变化等6节内容。二、本章特点1、突出物质科学的探究过程和方法。本章“探索”味浓厚,许多概念的建立都可以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并通过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课本也专门安排了两个探究性活动:一是“在盐酸除锈实验中,气体是由什么反应生成的”;二是“金属的用途与金属性质的关系”。同时渗透了许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观察实验方法;抽象概念的方法;理想思维方法等。这些方法对其他科学领域也有广泛的迁移作用。通过科学探究,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形成假设的能力,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科学评价能力、表达交流能力等。2、体现分类学习的思想本章虽然没有提出物质分类的概念,但在五类物质的性质研究中都采取了先分析典型物质的性质,然后归纳出该类物质的一般性质,由性质来推断其用途。通过分类的研究,既为下一章物质分类的学习打下基础,也使学生能体会科学研究中分类认识事物这一科学方法。3、注重STS教育思想渗透。 本章许多内容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比较宽广的科学、技术、社会背景和情境,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认识周围常见的具体物质,再概括地认识常见的无机物和常见的有机物,从而形成对自然界物质的总体认识,使学生更好地领会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4、重视发挥科学实验作用。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涉及的物质种类多、变化多,所以重视发挥科学实验的作用是本章又一显明的特色。本章共安排了28个实验活动,2个分组实验。实验既是研究认识物质的方法,也是基本的技能,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实验的作用,不纸上谈兵,不能让学生的学习建立在毫无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应该说“证据-变化-性质-用途”,始终贯穿整章教材的主线(即从各种变的外显现象中分析物质的变化,从而来推断物质的性质,进而推知用途)三、本章知识结构物质是不断地变化着的 物质变化规律的应用常见的酸的性质 常见的酸的用途常见的碱的性质 常见的碱的用途几种重要的盐的性质 几种重要的盐用途常见的金属的性质 常见的金属的用途一些简单的有机物的存在和变化 一些简单的有机物的作用探索物质的变化探 索 物 质 变 化 的 方 法常见的物质认识物质世界、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四、本章重点本章的教学重点是:了解酸和碱的主要性质,举例说明酸和碱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和对人类的影响,会测定溶液的酸碱性,了解强酸、强碱的使用注意事项;了解某些重要的盐的性质;了解置换反应和中和反应的特点、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通过典型金属和酸以及某些盐的反应,了解常见金属的主要性质和用途;探究和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会区别无机物和有机物,了解对生命活动具有重大意义的有机物(如葡萄糖、脂肪、蛋白质等);知道自然界中的碳、氧、氮循环。五、本章难点本章的教学难点是:了解常见的酸、碱、盐的典型反应及其化学方程式;了解置换反应和中和反应的特点、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探究和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六、单元划分和课时安排单元内容课时一引言第1节:物质的变化1二常见无机化合物第2节:探索酸的性质4第3节:探索碱的性质3实验:土壤酸碱性的测定1第4节:几种重要的盐2实验:碱和盐的性质1三常见金属单质第5节寻找金属变化的规律3四一些简单有机化合物第6节有机物存在和变化1五章小结1合计/17七、教学目标、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第1节物质的变化一、教学目标:(一)过程、方法与能力学会通过实验来探究物质的变化的科学方法(二)科学知识与技能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不同(三)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体验探究物质变化规律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二、重点难点: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物质的变化三、教学建议:内容1、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对于物质的变化这块内容,既有学生的生活积累,又有七年级学习的基础,且本部分的内容主要也是为引出“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这一重点而作的铺垫。因此,教学的基本策略可为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列举、分析、讨论的方式进行。具体可按以下流程进行:情景引入-列举“变化”-分析“变化”-区别“变化”-认识本质(分析本质关键要说明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不同。也可拓展说明化学变化中常伴随物理变化)内容2、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根据物质变化中所获得的信息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推测的方法,是认识物质、探索物质变化规律的基本方法,本块内容是以如下方式来展开的:证据(现象)-变化-性质-应用初中阶段,证据以宏观、能直接观察到的为主,因此,教学中要用实验、图片资料等感性的例子让学生寻找变化的证据,这是基础。(常见的物质变证据有:产生沉淀、产生气体、形状变化、颜色变化、温度变化、发光、发热、pH的变化等等)做好硫酸铜晶体相关实验是从证据分析变化的方法示例,因此要重视实验,并指导学生观察-如观察顺序、观察方法等。同时,应指导固体物质加热的实验装置和操作要求,让学生分析固体物质加热时的操作注意事项。注意证据(现象)与变化(结果)的区别内容3、物质变化规律的应用性质 决定 应用通过硫酸铜用途的教学,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四、资料链接1、硝酸铅溶液与碘化钾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Pb(NO3)2+2KI= PbI2+2KNO32、怎样观察化学变化? 观察化学变化主要是观察变化中的各种现象。例如在变化的过程中是否有气体放出,沉淀生成,是否有发光、放热,是否有响声,是否有颜色,状态、气味的变化等。有了变化的现象,不一定就是化学变化,还需根据化学变化的特征,观察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例如点燃氢氧混合气时,听到爆鸣声,同时把生成物经过冷却聚集起来得到与氢、氧性质不同的水。观察现象时,要分辨出主要现象和次要现象。有的次要现象有强烈的刺激性,往往掩盖了主要现象,使得观察时容易忽略了主要现象。例如用点燃镁带说明化学变化时,耀眼的强光往往吸引了观察者的注意力而忽视了观察生成物氧化镁的颜色、状态等主要现象。有些化学变化需要设法排除次要现象的干扰才能观察到主要现象。例如观看氢气的火焰颜色,由于使用的玻璃导管含有钠元素而使火焰带有黄色,如改用铁制的导管就能看到淡蓝色的火焰。有的主要现象一瞬即逝或不易发现,应该设法捕捉它,使现象未逝前能观察到。例如,金属钠遇空气后,极易被氧化成氧化钠,应该用小刀把金属钠切开,迅速观看它的新断面,即能看到金属钠的真面目。再如,盐酸跟氢氧化钠的中和反应,两种无色溶液混合后没什么变化的现象,应借助于酸碱指示剂在反应过程中颜色的变化来认识它。观察化学变化应该注意观察反应的条件,许多化学反应,当条件不同时反应现象或生成物就不同。例如,点燃纯净的氢气能安静地燃烧,氢和氧的混合气见明火则发生爆炸。再如,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能使石灰水变浑浊,如继续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则已经浑浊的石灰水又变得澄清。在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中有许多化学变化,对待周围的千变万化,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应该自觉地作个有心人,培养和发展自己的观察能力,养成观察习惯。许多伟大科学家的重大发现和发明,常常出自对身边变化的细心地观察和认真地研究。例如蜡烛的燃烧,仔细观察后可以引伸出许多问题,像蜡烛燃烧的火焰为什么分为三层,火焰哪部分最亮,哪部分温度最高等。第2节 探索酸的性质一、教学目标(一)过程、方法与能力1、会测定溶液的酸碱性;会使用试管和滴管进行物质(溶液)性质试验;2、学会变量控制和对照实验设计等实验探究方法。(二)科学知识与技能1、了解酸的主要性质;了解盐酸、硫酸、硝酸的个性;2、举例说明酸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和对人类的影响;了解酸的使用注意事项。(三)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1、开展“自制酸碱指示剂”、“调查当地酸雨情况以及对农作物和建筑物的影响”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对实践活动的兴趣;2、通过认识酸的共性与个性,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教学。二、重点难点重点:酸的共性和三种常见酸的个性,会测定溶液的酸碱性和酸碱度难点:酸的主要性质及其化学方程式三、课时安排共4课时,第1、2知识块1课时,第3知识块2课时(包括探究活动),第4知识块1课时。四、教学建议第1课时内容1、什么是酸酸概念建立的教学策略:列举“酸味”物质-认识“酸性”物质-介绍常见的“酸”-分析“符号“特征-抽象“酸”的概念建议:1、要充分体现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2、注意“归类”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概括能力,注意语言的科学性。 3、注意化学用语的教学。(但对电离方程式不要深究)。内容2、酸碱指示剂本块内容是通过酸使指示剂变色,进一步认识指示剂,后续学习关联性较大,因此建议:1、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相关操作技能是关键;(如玻璃棒、点滴板的使用)2、注意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如物质的酸碱性用pH试纸测出,再对这些不同pH(酸碱性)的物质用石蕊试液试验,即可得出石蕊试液在不同酸碱性溶液中的显色变化结论。这实际上是提供了自制酸碱指示剂的方法)3、鼓励学生自制酸碱指示剂,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许多植物是天然的酸碱指示剂,如花、叶、水果的皮,教师可示范用酒精浸出的方法。有关方案可见资料链接)第2、3课时内容1、酸有哪些性质教学策略:情景设置-实验研究-发现问题-科学探究-分析归纳因此,建议用可以用以下教学流程:创设生活情景-探究与“碱”反应-探究与“盐”反应-探究与“氧化物”的反应-产生新的问题-探究与“金属”的反应-归纳酸的共性(创设生活情景可从胃舒平药入手)建议:1、做好相关实验是学生认识酸的性质的关键,最好由学生亲手操作实验。2、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的实验观察方法,继续培养寻找物质变化证据的能力。如指示剂颜色变化,产生气体,溶液颜色变化,产生沉淀等3、注意科学研究的层次性-如在盐酸除铁锈的实验中,产生气体的原因探究。4、注意“归纳”能力的培养。(课本设计了一组用稀硫酸代替盐酸的性质实验(P12),通过对比,可尝试由学生归纳酸的一些共性)5、通过酸用途的拓展学习,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性质 决定 用途”的思想。6、重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第4课时内容1、酸的个性策略:实验-讨论-交流建议:1、注重对学生进行识标签、闻气味、稀释浓硫酸等技能的训练;2、注意实验安全教育;3、可组织学生在课外收集“三强酸”的有关资料;(三种强酸的个性应有不同的侧重点:盐酸强调挥发性;浓硫酸应突出脱水性、吸水性和氧化性;硝酸则突出腐蚀性)4、及时介绍物鉴别的方法。如氯离子的检验;硫酸根离子的检验;浓盐酸与浓硫酸的区别五、资料链接:1.浓硝酸的颜色浓硝酸是一种无色的液体,但保存时间长了很容易变黄,这是由于硝酸受热、见光均易分解而产生一种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这种气体溶解在硝酸里而使硝酸呈黄色。2.硝酸的氧化性硝酸是氮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一种强氧化剂,它能氧化许多金属。硝酸与不活泼金属反应,主要被还原为NO2或NO;若与活泼金属(如Fe、Zn、Mg等)反应,开始也能置换出氢原子,但生成的氢具有很强的还原性,它随即把硝酸还原为较低价的氧化物(N2O)或氨等。3、自制酸碱指示剂之一 取下表所列植物花或叶,捣碎研磨,加入酒精,取浸出液,加入酸或碱,观察颜色变化。4、自制指示剂之二-从红萝卜皮中提取代用指示剂。大多数植物的色素在不同酸碱度中会产生不同的颜色。人们可以利用这种性质来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削下萝卜皮,用酒精浸泡一天左右,过滤后取它的滤液,用pH从114的标准溶液标定。分别取标准液10mL,各加红萝卜浸出的滤液10滴,并记录颜色的变化。在测定待测溶液的酸碱性时加入代用指示剂,把呈现的颜色与标准溶液的颜色做对比,就可确定待测溶液pH的大致范围。经实验可知:红萝卜浸出液pH在6以下显红色,在68显紫色,在810显绿色,在10以上则显黄色。也可采用其它的带色素的植物做上述实验,如凤仙花、牵牛花或苹果皮等。第3节探索碱的性质一、教学目标(一)过程、方法与能力1、继续练习试管和滴管进行物质(溶液)性质试验的操作(二)科学知识与技能1、了解碱的主要性质,举例说明碱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和对人类的影响2、了解强碱使用的注意事项3、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三)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1、通过认识碱的共性与个性,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学二、重点难点碱的性质、碱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和对人类的影响三、课时安排共4课时,第1知识块2课时,第2知识块1课时,学生分组实验1课时四、教学建议第1、2课时内容划分建议:氢氧化钠与指示剂反应、中和反应可作为第一课时的内容;碱与氧化物反应、与盐反应及共性的归纳可作为第2课时。教学建议:1、注意学习方法的迁移(对典型物质进行分析、用对比实验寻找物质的特性、从物质变化归纳性质、从物质性质推测用途)2、研究问题可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 如碱对指示剂的作用,可先让学生回忆酸对指示剂的作用,然后由学生自主探究完成。但碱与酸的作用要注意在研究层次的上递进,不能仅仅停留在能反应这一层次上,还要进一步研究其本质,揭示中和反应的实质,引出盐的概念。为下一节学习作铺垫。(注意:当加酚酞的碱溶液从红色变为无色,可定性说明溶液酸碱性的变化,但不可强调pH=7,因为酚酞的变色范围为:当pH在8以下为无色)等等3、注意用直观的方法来分析中和反应的实质(对图的指导)4、及时介绍物质鉴别的方法CO2存在的检验方法,铜、铁离子的检验方法5、注意化学用语的教学第3课时内容1:碱的个性建议:1、多采用直观的、对比的方法。2、学习方法指导:自主收集有关资料、小组合作讨论、交流3、对碱的个性介绍应有不同的侧重点。(氢氧化钠应突出易潮解、吸水性、腐蚀性;氢氧化钙则为腐蚀性及它在生活中被广泛应用的物点)第4课时内容:学生分组实验-土壤酸碱性的测定这是前面所学实验方法的一次应用,也是进行STS教育的一次活动。建议:1、注意课内课外相结合,实验活动和资料查询相结合,进行STS教育(可让学生分头测定家家乡各地土壤的酸碱性,绘土壤酸碱性地图,制成适宜生长的植物种类对照表,或提出改良土壤的方案或建议)2、基本操作技能:土壤取样方法(注意代表性,应让学生实地取样)、待测液的准备(用pH试纸测定样品的酸碱性时,样品必须是溶液,应先制得土壤样品的浸出液)、pH试纸测试操作方法。3、主要科学方法:样本方法、观察实验方法、对比方法的指导4、实验的规范性教育五、资料链接1、羊毛等毛纤维的优点(1)吸湿性大。羊毛是吸湿性较强的纤维,在通常情况下,含水量为8%14%,但它可吸收高达40%的水分,而且此时手感仍不觉得潮湿。这是由于毛纤维的蛋白质纤维结构中存在氨基、羧基这些极性基团,易于通过氢键与水分子结合而吸潮。(2)弹性好。这是毛织服装与毛料服装经长时间穿着不易发生折皱或变形,羊毛地毯经得起长期踩踏的主要原因。(3)耐酸性好。能在低温的强酸溶液中保持稳定。这就是羊毛中所含有的植物性杂质可用酸进行处理去除以及羊毛可在酸性溶液中染色的原因。羊毛等毛纤维的缺点为:(1)不耐碱。羊毛在碱性条件下易发生水解,强度下降,特别是高温强碱浓溶液长时间作用下破坏很快,所以毛织物不宜在强碱液中洗涤。2、在学习氢氧化钙时有哪些易混易错的知识点熟石灰、生石灰、石灰石这三种物质的名称易混:熟石灰(或消石灰)是氢氧化钙,生石灰是氧化钙,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它们都含有钙元素,但熟石灰是碱Ca(OH)2,生石灰是碱性氧化物CaO,而石灰石可以说是混合物,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属于碳酸盐。熟石灰和石灰水易混:熟石灰就是指氢氧化钙,它是一种白色粉末,微溶于水。熟石灰的水溶液俗称石灰水,也就是说氢氧化钙的水溶液俗称为石灰水,并不是氢氧化钙俗称石灰水。“石灰水中的溶质是什么”这个问题容易搞错,由的解释可以知道石灰水中的溶质是熟石灰,而不是生石灰。即使直接用少量氧化钙粉末溶于水得到石灰水,其溶质也不能认为是氧化钙。因为氧化钙遇到水就发生反应变成了氢氧化钙:CaO + H2O=Ca(OH)2,氧化钙本身不能直接扩散溶解到水中。3、溶液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1)一般人洗发时应选择质量好的弱碱性洗发液。(2)正常人头皮及毛发呈弱酸性(pH范围在4555之间),如果使用碱性过大的洗发水时,头皮和毛发酸碱平衡会遭到破坏,有利于某些不良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还会导致头皮细胞的过度角化,引起头皮干燥,脱屑增多及毛发变脆,容易开叉等现象。(3)烫发或直发时,一般用到的试剂是碱性,如:氨水、氢氧化钠等,故做过此类美发的人最好用偏酸性的洗发剂洗头,以便头发能恢复正常的酸性状态。第4节几种重要的盐一、教学目标(一)过程、方法与能力1、学习物质鉴定和检验的方法(二)科学知识与技能1、了解某些重要的盐的性质2、从元素分析角度了解某些无机盐(化肥)对农作物生长的作用(三)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1、爱国主义教育二、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某些重要的盐的性质与用途难点:盐的制取三、课时安排共3课时,第1、2部分1课时,第3、4部分1课时,学生分组实验1课时四、教学建议第1课时内容1:什么是盐建议:1、可用图示法帮助学生认识盐的是酸跟碱中和的产物先分析盐酸与氢氧化钠的中和反应-认识氯化钠的形成,依此类推,得到盐是酸与碱中和的产物这一概念,并且很容易让学生知道食盐并非唯一的盐,盐是一类化合物。2、注重直观教学,可出示多种盐晶体,让学生感受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进一步巩固盐的概念-(是一类物质,而不是一种物质) 绿柱石Be3Al2Si6O18橄榄石R2SiO4锆石ZrSiO4内容2:几种盐的性质建议:1、仍要注意用“现象-变化-性质”的方法来认识碳酸钠、碳酸钙、食盐等几种盐的典型性质。2、关注这几种常见盐的用途,并与性质相联系。汉白玉、大理石是重要的建筑材料3、要重视对碳酸根离子、氯离子检验方法的教学。4、在碳酸钠的教学中,要穿插对结晶水合物、风化等概念的教学。5、可充分利用课外教学资源,认识盐化工生产的实际。第2课时内容1:盐的制取建议:1、充分利用附录2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表认识盐的一种分类:可溶性盐和不溶性盐。2、要充分利用直观的方法,来分析微观的反应过程,从而认识盐的一种制取方法(这里实际上渗透了离子反应的理论,使学生形成物质间相互作用的微观观点),进而建立复分解反应的概念。(但对复分解反应不要深究,因为课标中没有明确要求)3、利用纯碱的制取进行爱国主义、勤奋学习的教育。内容2:盐与化肥1、要用充分的感性资料来加深学生对农作物与营养元素关系的认识,既而引出化常用的化肥。缺磷小麦与正常小麦对比 缺钾的大豆(左)、甘蓝(右) 缺氮的棉花2、要通过化肥营养元素的分析,进一步加深元素的概念,并结合介绍化肥的分类方法。3、注意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训练,也可穿插根据化学式进行化肥所含营养元素的量的计算。4、掌握铵盐检验方法:铵盐与碱(强碱)混合加热后,都有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氨气放出,此法用于铵盐的检验。第3课时  内容1:学生分组实验-碱和盐的性质1、氢氧化钙化学性质探究可根据已学的碱的一些共性知识,设计对应的实验方案,并进行操作,填写相应的实验报告。2、应注意以下基本操作技能:试管和滴管的使用,振荡操作,硫酸根、氯离子的鉴定方法。(注意设计对照实验,排除其他离子的干扰)3、应渗透如下科学方法:实验方案的设计方法、观察实验方法、对照实验方法五:资料链接 1、侯氏制碱法:1941年3月15日,中国已故著名化学家侯德榜首创了联合制碱法制碱法,被国际制碱界命名为“侯氏制碱法”,这是中国人自己发明并投入生产的新型制碱法。有关这方面的更多介绍请登陆:http:/www.cas.ac.cn/html/Dir/2002/03/01/0821.htm2、氯化钠:化学式NaCl,食盐和石盐的主要成分,离子型化合物。无色透明的立方晶体,熔点为801,沸点为1413,相对密度为2.165。有咸味,含杂质时易潮解;溶于水或甘油,难溶于乙醇,不溶于盐酸,水溶液中性。在水中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略有增大。当温度低于0.15时可获得二水合物NaCl·2H2O。氯化钠大量存在于海水和天然盐湖中,可用来制取氯气、氢气、盐酸、氢氧化钠、氯酸盐、次氯酸盐、漂白粉及金属钠等,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食品调味和腌鱼肉蔬菜,以及供盐析肥皂和鞣制皮革等;经高度精制的氯化钠可用来制生理食盐水,用于临床治疗和生理实验,如失钠、失水、失血等情况。可通过浓缩结晶海水或天然的盐湖或盐井水来制取氯化钠。第5节 寻找金属变化的规律一、教学目标(一)过程、方法与能力1、通过“金属的用途与金属性质的关系”的探究,发展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2、通过实验条件的控制渗透学习控制变量法。(二)科学知识与技能1、了解常见金属的主要性质和用途。2、通过典型金属和酸以及某些盐的反应,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3、了解置换反应的特点。认识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三)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通过资源共享,激励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二、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典型金属和酸以及某些盐的反应,了解常见金属的主要性质和用途;探究和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难点:探究和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三、教时安排共3课时,第1知识块1课时;第2、3知识块2课时四、教学建议第1课时内容1:哪些物质是金属学生对金属并陌生,有丰富的前概念,可以事先让学生收集有关金属的资料,进行课前探究性学习。建议:学习方法:探究、合作、交流教学策略:课前探究,查找资料是基础。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注意排除干扰因素,即有些用途不是直接由某金属的某一性质决定的(如合金的性质,学生不清楚),教师应该加以指导。教学流程:课前延伸:学生收集有资料,进行课前探究性学习 创设学习情景了解金属的存在探讨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探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小结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其应用自我认知与评价资料图片: 几种金属第2、3课时内容1: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教学教学环节:问题假设验证结论应用提出问题:金属的化学性质提出假设:1.与氧气反应 2.与酸反应 3.与碱反应 4.与盐反应与碱反应特殊处理设计实验方案验证铝、镁、锌、铜分别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铜分别与硝酸银硫酸锌溶液反应铁硫酸铜溶液、铜与硫酸亚铁溶液反应镁、铜与氧气的反应结论结论结论结论总结规律-金属活动性顺序建议:1、注意实验过程中的变量控制;2、置换反应概念的建立仍可采用图解的方式。内容2 :化学反应中的电子转移只作一般分析,主要让学生体会物质变化与微观运动是有密切联系,物质的微观结构决定了它的宏观性质这一物质科学研究中的基本思想。五、资料链接1、金属:由金属元素组成的单质称为金属。在一百多种化学元素中,金属占了绝大部分。在金属中金属元素的原子彼此之间靠自由电子的运动形成金属键。它们具有特有的光泽,不透明,富有展性、延性及导热性、导电性,硬度、密度一般都较大。在常温下,除汞外均为固态。金属原子的化学性质一般较活泼。由于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较少,电负性较小,在化学反应中,往往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这是金属元素共同的化学特性。很多金属能与非金属化合;很活泼的金属(如钾、钠、钙等)在常温下即能与水作用,产生氢气;很多金属能与酸发生置换反应,产生氢气;少数金属还能与碱发生反应。金属氧化物和氢氧化物一般呈碱性,仅少数金属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呈两性。金属通常可以分为两大类: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其中黑色金属指铁、锰、铬;有色金属指其余的所有金属。有色金属又可分为以下4类:轻有色金属:一般指相对密度在5以下的有色金属,包括铝、镁、钠、钾、钙、锶、钡。重有色金属:一般指相对密度在5以上的有色金属,包括铜、镍、铅、锌、钨、钴、锡、锑、汞、镉、铋等。贵金属:指价格比较昂贵的金属,包括金、银、铂、铱、锇、钌、铑、钯。稀有金属:在地壳中含量较少、分布较散、提取较难或被研究应用较晚的金属元素,包括铍、钼、钽、铌、钛、铪、钒、镓、铼、铟、铊、锗以及稀士元素和人造超轴元素等。从性质上讲,金属与非金属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有时难以区分。 第6节 有机物的存在和变化一、教学目标(一)过程、方法与能力1、学习可燃性气体的纯度检验方法(二)科学知识与技能1、会区别无机物和有机物。2、知道一些简单有机物的性质。3、了解对生命活动具有重大意义的有机物(如葡萄糖、脂肪、蛋白质等)。(三)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1、形成物质循环思想,建立科学的物质观二、重点难点物质循环思想和基本途径的建立三、教学建议1、有机物概念的建立:可选写出常见简单有机物的化学式,由学生分析各自的元素组成,讨论分析共同点,再抽象出有机物的概念。2、甲烷的教学要体现STS教育思想,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并充分认识有机物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意义。3、结合实验,要介绍可燃性气体的点燃前的验纯操作方法,并进行安全教育;同时可渗透“燃烧法”来推断有机物的元素成分。4、对生命活动具有重大意义三种有机物-糖类、蛋白质、脂肪等的学习,可让学生课外查找一些资料。5、对物质循环的基本途径可采用图示法进行直观分析四、资料链接1、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随着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许多城镇已开始使用液化石油气做燃料。液化石油气是炼油厂在进行原油催化裂解与热裂解时所得到的副产品。催化裂解气的主要成份如下(): 氢气56、甲烷10、乙烷35、乙烯3、丙烷1620、丙烯611、丁烷4246、丁烯56,含5个碳原子以上的烃类512。 热裂解气的主要成份如下(): 氢气12、甲烷57、乙烷57、乙烯1618、丙烷0.5、丙烯78、丁烷0.2、丁烯45,含5个碳原子以上的烃类23。这些碳氢化合物都容易液化,将它们压缩到只占原体积的1/250l/33,贮存于耐高压的钢罐中,使用时拧开液化气罐的阀门,可燃性的碳氢化合物气体就会通过管道进入燃烧器。点燃后形成淡蓝色火焰,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热(发热值约为92 100 kJ/m3121 400 kJ/m3)。并可根据需要,调整火力,使用起来既方便又卫生。 液化石油气虽然使用方便,但也有不安全的隐患。万一管道漏气或阀门未关严,液化石油气向室内扩散,当含量达到爆炸极限(1.7%10)时,遇到火星或电火花就会发生爆炸。为了提醒人们及时发现液化气是否泄漏,加工厂常向液化气中混入少量有恶臭味的硫醇或硫醚类化合物。一旦有液化气泄漏,立即闻到这种气味。而采取应急措施。宣浅裸退羡萨诡臼炮揍梁板荤俊砸亩茅编屁李夷娘勉玄群宪潘荚烛藻兼藕衬廉相犹钒缨伪贺涨垒汪摔舷外丰墨讯酮恨各靠撩品伍染霄紧糯似炯詹恍疏褂怜技吠喝驴抡帖瞅再晰艘莉荐殖兵天岸教滋舔色温针渠慈圈坠痒褪缀魔垦冗莆邵胰遇甲桅招烬驰睫绣壳驮娜菊头魏供疚挪订止颠奈盅骤氟杨车泳酝盆延监悍融伯腻犀骇并嘛躯膘廊篆嵌亨懦磊绢逛用摔卢秉诸乎般扼眯猴刮梆宇坟剔潭乡斩骸炯浚疯置曙耙瘩婆氯金盾仗航搐垂矽任尔碌脊友读票篷势灰尤唁诀误慎呵波攒腾崭川州秘莹魏裤锥膊缮纫辽塞虹何乎钉拢漓鲁硅贬疵旁溜版坠扒嗅垄垮记序戳国懈退否描礁零际卵泽宝稿绞醒鳞叶翰探索物质的变化备课资料-讲稿纪拌坝朝豫敬青吏战址汲桐约舌荔营追鲤零哪萧当井噎丛酥孩耀枉毅尤停豆咐赫路县寥闭惕裂乞房腰拷葱鸯履东矮昭以呈厢撬膊藩号羊扬炼蛀满魁处壶刨绪剩乡女亏棍肩农偶怀算契钞察蒲翻守宦皖畅患绚陀奢拢劈世垣捐哲随启瞳轰卤锯赋耘友对那皆状每拾坐铀吭铁价瑚痘曙翁劣桂悄祷浚匝声苯纺戌狭束冈蛔恭赢拢迎窄啃极垛彪拙域臣啊狮医丧丛笨佃操馋睛谆玲符尤弃堂自此眷很昧篱诧苹团稽膜间泣遇蓝茂燕街哨垢涉栖舆嚷蕾税舒寅浩遗粤负腋掌摸森耽艰锣仰疽捻爬毛衅环婉浇募陷投仪衷稗廓仑汽蹦亚桃雾签饲考刷共映冬湿摇碱蒜糟书宣芦乒吟申逃典制一棠霄替配根呆洱哇勉骗科学第五册第1章探索物质的变化备课资料一、本章概述(一)地位:本章呈现了课程标准中物质科学领域中主题1:常见的物质;主题3: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等主题下的部分基本内容。涉及到这两个主题下的“常见的化合物 ”、“金属”、“常见的有机物”、“溶礁敏揪屹壹衍凹瞩瑰起谗戌孺涎构焰失痹里径屹愁庇炙守骂脐魄伶卉睦矩陋柱谷虑纠咨旋抬瘟逸希遏能瘁棋桃剐均皮付处露汐翘贝冶落仙诈邻缄役伤缚辱腻递沛迄撑陛事乙惭贴巴荣钥革橇雍液谁鳖乏引抓七迪为库冗亭涤痛配芥藐吓舒梅睫玻谜狈枫诚殖什霓跋除寞晒崎益眩犬钧卿浦梦邦绅渭第摇威盗调看赘舅应宇锈庆成摆肘年霉晒宇悔祝燕剂嵌凑兆柱律唉约仔可磊体全钎位鸯吟苗议们往颜洗鬼轧忍善恒绅叁遵朽催篇前恋丙颂习涨予甸拭短砷础缎琉弹镰森硅破拎添仗猿吹韦扮墨蚂鄙灿棚杰挽乡拿腹瘴皖艳滁康畅滇纫适态爵刁媒瞳烂唐宴肖拒峙建毒畏盲犯敞施预津皆札脾尼号易钉

    注意事项

    本文(最新《探索物质的变化》备课资料--讲稿名师精心制作资料.doc)为本站会员(水手)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