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321工学交替,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doc

    • 资源ID:1581537       资源大小:19.35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4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4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21工学交替,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doc

    “321工学交替,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一、改革背景 (一)茶产业飞速发展 中国作为茶叶之乡,茶叶生产与加工的历史源远流长。作为世界第一产茶大国,我国有20个省、市、区产茶。2013年,中国茶园面积257.93万公顷,约占世界茶园面积总量的50%,居世界第一位;茶叶总产量189万吨,居世界第一位;全国茶叶农业总产值1106.2亿元1。近5年来我国茶叶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市场反馈在今后35年全国可开采面积将年递增10%左右2。在国家继续加大农业产业扶持力度背景下,中国茶产业发展将受到各级政府高度关注与大力推动,并保持良好的持续发展态势,在产业深入挖掘与横向扩展及整体竞争力提升方面,获得长足的进步与发展。 (二)专业人才严重短缺 生产与加工是茶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但人才供需矛盾却十分突出。据初步统计,目前我国约有33个高职高专院校设有茶叶类专业,其中29所为茶文化、茶艺专业,加工专业所占比重仅为12.12%3。按照教育部专业设置要求,中职茶学只设置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但全国开设学校不多。以重庆为例,截止2014年,重庆市所有中职和高职学校中只有1所院校开设了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 调查显示:一方面茶叶种植和加工环节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基本上都是来自于当地的农民,经过短期操作培训后走上的工作岗位,严重缺乏专业知识和质量标准意识。另一方面,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人才需求量大。以重庆市为例,据重庆市茶叶协会人才预测分析报告预测,未来5年重庆市需要更新的从事茶叶种植、加工、销售、检验的技术人才分别在3.9万、2.7万、1.6万、0.5万人左右,而目前重庆市中、高职院校中仅有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开设了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随着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茶叶生产过程中用工短缺的矛盾将更加突出。4显然,建设好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为我国茶产业的发展培养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显得尤为紧迫。 (三)示范校建设提供的契机 在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讲话时指出:各地要加强对好做法、好案例的总结推广工作,试点成功的要扩大覆盖面,发挥成功经验的示范作用。深入贯彻全国教育会议精神,以服务发展为导向,以促进就业为目的,以茶产业对人才素质要求为准则,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与评价体系改革,已成为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在建设中,抓住第三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的契机,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拓展、完善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的内涵与外延,构建了“321”工学交替的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模式、评价模式的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二、模式建构 (一)模式内涵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321工学交替,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是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以服务发展为导向,以促进就业为目的,以茶产业对人才的职业素质要求为准则,着力构建的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并由“工学一体,能力本位”课程体系、“三融合小班师徒制”教学模式、学校和企业“双主体”考核,学校、企业、社会等多元评价体系进行支撑。 (二)框架结构 “321工学交替,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结构,其中的“321”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按照学期柔性划分,学生在学校培养3个学期、企业培养2个学期、顶岗实习1个学期,工学交替完成学业;二是按照培养目标,通过中职学生学习的“操作理论实践”三个步骤,由学校、企业这两个主体共同培养,达到输出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个成果目标。“工学交替”,是指学生在校学习和企业工作交替进行,在大体保持培养期和培养计划前提下,遵循茶叶生产的季节性特点和地域性特征,安排理论教学与学生的实践时间,交替进行,灵活调整,如春天学生主要在企业实习或生产,秋季在学校学习课程。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涉及很多方面,其中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重点和难点5。课程作为教育思想转化为现实的核心纽带,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的实现,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功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6。“工学一体,能力本位”课程体系是“321工学交替的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重难点。模式的实施,课程体系的贯彻,都需要教学模式去执行,“三融合小班师徒制”教学模式就是其具体的路径。所有实施需要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去保障,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为改革实践提供了可能。执行的效果如何,是否需要修正、调整,都要在“双主体考核,多方面评价”评价一些的大环境中进行的,它们之间是互相作用,相辅相成的。 图1 “321工学交替,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框架图 三、改革实践 (一)“321”工学交替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运行 在实践中,我们根据茶叶采摘和加工的季节性特点,依托重庆茶业研究所的人才优势、科研优势、技术优势和基地优势,与重庆市云岭茶叶有限公司结成校企联盟,依托供销系统的茶叶加工企业,与茶叶加工专业合作社结成校社联盟,学生在学校培养3个学期、在企业培养2个学期、顶岗实习1个学期,实行专业双带头人,师资双向互聘,校企双轨培养,学生双向考核,校企共同培养人才。 为了使学校的人才培养贴近企业生产实际,学校坚持以茶叶生产任务为载体,按照茶叶生产过程和生产季节性要求设计“教学历”,形成了两个完整的“学、训、产”一体化教学过程。依据“321工学交替的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把学生在校学习的三年时间划分为六个柔性学期和三个季。第一学期是以每年的9月-12月,作为学校培养季,第二学期是以每年的3月-9月,作为企业培养季,第三学期又以每年的10月-12月,作为学校培养季,第四学期以每年的3月-9月,作为企业培养季,第五学期以每年的10月-12月,作为学校培养季),第六学期以每年的3月-6月,作为学生的顶岗实习季。 在学校的三个培养季,需要完成以下任务:一是素质教育,并贯穿全学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体育、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道德素养和职业素养。二是分学期进行校内实境教学,对学生开展专业技能训练。第一学期主要完成基础理论教学任务;第三学期在完成课程教学实验实训的同时,对在第二学期企业培养季中出现的相关专业内容进行理论上的深化,并通过校内实训延展提升专业技能;第五学期重点放在职业综合技能培训上,为学生从学校踏入社会做好职场铺垫。要求学生在这一学期要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在企业的两个培养季,即第二、四学期,则根据茶叶生产的季节性特点开展实训。每年的3-10月是制茶黄金时段,学生就集中到茶研所、云岭茶叶公司和“厂中校”培养平台进行全真实境教学,在企业师傅和学校教师带领下,进行茶叶采摘、制茶、检测等工种的协岗实作。 第六学期的顶岗实习季,按照学校、学生与企业签订的实习(就业)协议,组织学生以见习员工身份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开展茶叶生产、加工、审评、检验、营销等工作。专业教师深入企业现场指导,教学管理人员轮回巡导监督,企业技师全程指导。 (二)“工学一体,能力本位”课程体系的建构 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有茶树栽培与管理、茶叶加工、茶叶审评与检验3个核心职业岗位群,根据职业岗位群对学生工作能力的要求,依托茶叶协会、茶叶生产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与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一起,按照工学一体的原则,构建本专业的课程体系。 1、构建“工学一体,能力本位”课程体系。在“321工学交替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框架内,以适应茶树栽培与管理、茶叶加工、茶叶审评与检验核心工作岗位需要为目标,以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通过对不同类型茶叶生产工艺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采取整合、分解、改造、补充、引入等方式,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以提高学生适应不同地域茶叶加工企业的人才需求。具体方法是把传统的茶叶加工技术、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进行整合、分解,形成绿茶加工、审评与检验、红茶加工、审评与检验、青茶加工、审评与检验、黄茶加工、审评与检验、白茶加工、审评与检验和黑茶加工、审评与检验等核心课程;把茶树选种和良种繁育、新茶园建设、茶园土壤管理与施肥、茶园灌溉、茶树修剪、茶叶采摘、茶树病虫害防治、低产茶园等课程内容,改造整合为茶树栽培技术;补充茶树病虫害防治技术、茶叶经营与贸易、茶叶机械、茶叶包装与储运等相关内容;引入茶业行业的操作规程、生产过程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并与茶业行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2、打造优质核心课程实行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为使学生适应不同地域茶叶生产加工企业的需求,我们着力突破茶叶生产与加工的传统地域性,密切与茶产业的融合,重点打造适应不同区域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的核心课程。具体方法是在原有茶树栽培、生产加工、茶艺表演等教学内容基础上,通过整合、补充、引入茶行业职业资格标准,改革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以校企合作方式,开发建设绿茶加工、审评与检验、红茶加工、审评与检验、黄茶加工、审评与检验3门优质专业核心精品课程,教材在公开出版的同时进行教学包研发并上网运行,实行优质教学资源在同类学校中的共享。 (三)探索“三融合小班师徒制”教学模式 “三融合小班师徒制”教学模式是指班级人数小额化,教学场地功能化,教学过程项目化,教学形式师徒化,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融合,教学情境与工作场景融合,学生与企业员工融合的一种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其特点是每班的学生不超过25人,学生学习安排在功能教室和企业车间进行,学习过程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引领,教学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融合。如对茶树栽培技术的教学,就根据茶树物候期特点,依据栽培的工作过程来确定;绿茶加工、审评与检验、红茶加工、审评与检验黄茶加工、审评与检验课程的教学,则按绿茶、红茶、黄茶等不同类型茶叶生产工艺流程和审评检验的工作过程来确定。在学校培养季,教学实践环节在校内理实一体化功能教室完成,以真实的场景进行教学,教学情境与工作场景融合,学生边学边练,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在企业培养季,一方面学校派出“双师型”教师与企业茶叶生产师傅和茶叶审评检验技师按照师徒制方式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实作,接受企业的管理,使学生与企业员工融合。 (四)教学实践基地建设 实践基地建设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为保障新模式的有效运行,我们按照“设备生产性、过程真实性、管理开放性”的建设思路,以职业岗位核心技能培养为目标,以课程体系要求为依据,以教学模式实现为主线,突破制茶的传统地域特点,依据茶叶加工工艺流程,新增红茶发酵室、茶叶萎凋室等实训室,建设融学生实训、技能鉴定、职业培训于一体的教学实践基地,不但满足了打造品牌专业的需要,还满足了绿茶、红茶、青茶、白茶等不同种类茶叶加工评审的实训要求。 (五)构建“双主体考核,多元评价”评价模式 学业评价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要实现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模式。主要作法是变传统的由学校单纯的终结性理论考试评价为学校、企业双主体考核,教师、家长、学校、企业、行业、社会多主体进行评价。对专业课程,减少理论考试比例,加大实践技能考试;以项目考核逐步替代课程考核;按照茶叶生产与加工的季节性特征,分别举行采茶、制茶和茶艺技能大赛,通过技能竞赛考核学生专业技能;以学生校内技能竞赛促进全国性技能竞赛获奖率的提升,并扩大专业的社会影响力、吸引力和辐射力,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对学生技能的考核鉴定,在企业培养季主要由企业根据职业标准和学生工作能力考核确定。

    注意事项

    本文(“321工学交替,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doc)为本站会员(吴起龙)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