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我的生活品德教学主张.doc

    • 资源ID:1828404       资源大小:19.44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4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4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我的生活品德教学主张.doc

    我的生活品德教学主张品德教学;融入生活;内化提升;教学主张 教育家陶行知提倡生活即教育,德育专家汪凤炎认为生活即德育。借鉴大家的理论,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主张:生活品德教学,其目的就是使品德教学真正回归生活,融入生活,让学生在有道德的生活中学习道德,学会做人。 一、文化意涵 1.何为生活 品德教学 “回归生活”文化意涵,我以为从学生的视角理解“生活”是关键。从范围来说,这种生活至少包括学生的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从性质来说有如下几个特征:(1)主动性。这种生活是儿童主动、自觉、喜欢过的,是儿童心底的需求,不是家长、教师等大人安排的,违反儿童意愿的被生活。(2)真实性。是儿童当下过的、实实在在的生活,不是教师虚构的、远离儿童现实的生活。儿童在这种生活中的所作所为,会对其品性产生一定的影响。(3)生长性。儿童生活没有经济、政治目的,儿童生活的一切事件,都直接指向生长、发展和成熟本身,生长和生活本身是其目的。(4)层次性。由于家庭的贫富不同、文化背景有别、教育理念相差,导致了儿童的生活也呈现层次性。尽管我们很难用高低、优劣来框定这种层次,但它是客观存在的。 2.何为品德 品德,即道德品质(moral trait),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心理特征或倾向。按照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设计的思路来理解儿童这种“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它至少包含三个层次:一是遵守规则,学会生活;二是珍视生命,热爱生活;三是分享快乐,创造生活。 3.何为生活品德 简言之,就是在生活中学习品德。换言之,就是品德存在于生活中,生活中蕴含着品德,品德与生活水乳交融,密不可分。没有脱离生活的品德,也没有不含品德的生活。从品德学科教学的角度来说,生活品德就是指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核心,以学生实际生活为载体,以活动、体验、感悟为主要途径,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学生当时、当地、当校、当下的生活,对现有教材进行二度开发,把生活问题化为学习的内容,使学习问题生活化,从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社会、自然。正如生活德育论作者高德胜先生指出的:“德育课程要想为自己的生存辩护,就必须解决好两个问题:(1)重建与其他课程与教育的联系;(2)重建儿童与生活的联系。”“德育课程应该反映儿童的全部生活,也包括学校生活。儿童在社会生活和学校生活中遭遇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应该是课程关注的重点。” 二、理论基础 道德源于生活中的利益或利益矛盾。道德是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为了劳动(谋生),就必然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随之就必然发生各种各样的利益矛盾,于是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化解彼此的利益矛盾,便产生了调节利益矛盾的手段。这一“手段”除了法律之外,便是道德。由此可见,道德是因社会生活需要而产生,根源于生活。正如德育专家鲁洁教授所言,“道德不是源自于神的旨意、先验的理性,也不是来自生活以外、生活之上的某种知识与理论,道德基于生活,生活是任何道德生成的普遍性前提。” 孔子非常强调“行”,“学以致用”“学而时习之”的主张都是要求学生在日常行为中践行所学的德性。孔子的弟子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 “省”的参照物是什么?乃“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其内容也都来自生活,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国教育家杜威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出发,批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就教育本质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他说:“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陶行知在借鉴杜威“教育即生活”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和经验,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主张。陶先生说,从定义上来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汪凤炎先生总结中国传统德育思想,认为“美德在于践履”是一个重要的传统文化思想,并提出“行知意行”的现代德育主张,强调要在生活中修习和践履德性。 由此可知,道德教育应该而且必须是扎根于生活的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的道德教育课程,无疑必须关注学生生活,回归学生生活。 三、层次内涵 “学会生活,遵守规则”是第一层次教学内容。通过这一层次的教学要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社会生活、日常交往中的规则,并以规则约束自己的言行,知道我应该做什么,我必须做什么,我不能做什么,做一个懂规则、守规则的现代公民。比如:上课铃响后应该怎样做?大家都想发言应该怎么办?别人发言的时候你应该怎么做?下课铃响了,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怎样才能平安回家?等等都属于第一层次的教学内容。 “热爱生活,珍视生命” 是第二层次教学内容。这一层次的教学包含着热爱家乡,热爱自然,欣赏他人,珍爱生命等内容。比如:我们的校园、欢欢喜喜过春节、我们的生活需要谁,叔叔阿姨辛苦了等等单元主题教学。通过这一层次的教学,让学生在生活场景、亲身体验、有效活动中学会感恩他人,敬畏自然,珍爱生命,从而提升自己的生活品位和思想境界。 “创造生活,分享快乐”是“生活品德”的最高层次教学内容,它包括:我是参与者、社会生活中的民主、生活中的快乐、拥有好心情等单元主题教学。通过这一层次的教学将更加有效地把品德课堂扩大到校园、社会,充分体现其开放性特点;让学生用良好品德指导自己的生活,在生活中践行做人做事的准则,使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构建一种可能的生活:让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用自己的行为让人际关系更和谐、环境更优美、生活更美好,人人享受文明、纯净的理想生活。正如高德胜先生所说的:“从学生品德与个性发展的实际出发的教育走的就是生活的道路,其着眼点在于学生品德与个性的真实发展,目的在于生成有道德的人。” 三个层次是并列的而且是递进的关系,我们只要把握了道德教育(或道德的生活教育)的层次性,就能够从生活教育的逻辑出发组织教学,就能够从知识逻辑中找寻生活教育的逻辑,从而让道德教育回归生活(社会),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性。 四、实践策略 生活品德教学,需要一定的形式去支撑,否则实践的操作层面就无从着手。长期的教学探索和提炼,逐渐形成了“三段”教学模式,即以典型生活事例为诱因,在再现生活中导入;以活动体验为手段,在感受生活中认知;以指导生活实践为目的,在品味生活中提升。 (一)以典型生活事例为诱因,在再现生活中导入 品德课程生活性、开放性的特征决定了在课前与课后,无论是教师或学生都应当有所作为。教师在课前应当根据学习的内容适当布置“预习作业”,包括查找资料、参观访问、动手操作等,让学生充分接触、感知、熟悉与文本相关联的现实生活,并经过筛选,选取带有典型性的事例作为诱因,在课始阶段再现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同时能够促使学生在已知生活经验和未知生活中寻找结合点,从而产生探求新知的学习期待。 比如:教学伟大的先人(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我以“从学生生活积累入手,引出探究问题”这样的活动来导入。活动过程如下: 出示课题:伟大的先人;谈话引题: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孕育了许多杰出人物。你知道哪些古代杰出人物?能用一两句话介绍或评价他吗?生说(学生谈了许多古代杰出人物:岳飞、戚继光、李世民、华佗、李白、孔子、司马迁)。师评:同学们对我国古代杰出的人物了解得还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就集中精力探讨其中的一位杰出人物孔子。(出示孔子像)师:在刚才的交流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孔子有了一些了解,那么,同学们还想了解孔子什么?(学生纷纷谈了自己心中的疑问:孔子为什么被称为至圣先师?孔子收徒教学有什么特点?民间有多少人知道孔子?)以学生问题为出发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课前有布置收集有关孔子的资料,学生带着资料进行探究)。 在上述活动设计中,学生的生活积累(已知的:包括所了解的古代杰出人物、收集到的相关资料)是教学进程的基础,学生感兴趣的有关孔子的“问题”(未知)是典型例子,探究是联结已知与未知的纽带,无论是已知还是未知的都缘于学生,缘于学生的生活,为学生所感兴趣,教学有效性就有保障了。 (二)以活动体验为手段,在感受生活中认知 活动是品德课程呈现的主要形态,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主要形式,是教与学的共同中介,通过活动体验让学生感同身受,获得认知。品德课堂的体验活动强调“三性”:一是强调实践性,一切真知源于实践,道德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行,没有道德的行为就没有道德;二是强调主体性,体验只能是个体内心的体验,只能是个体内心的感悟,别人是无法替代的;三是多样性,要采取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参与体验、乐于体验。 比如:在教学汉字与书的故事汉字的创造与发展(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主题中,我设计了“阅读文本,了解并体验远古人的记事方法”。活动流程如下: 1.同学们,咱们先作一个假设。假设生活中没有汉字,你们大胆想象一下,会遇到哪些困难? 2.学生回答(整理):信写不成,邮件发不成;逛街也逛不成。许多发生的事都不容易记下来。作家不能写作,记者无法干活。3.是啊,我这个当老师的也得失业。同学们,没有汉字的生活太单调了、太没意思了、太落后了。4.那么生活在没有文字的年代,我们的祖先是靠什么来记事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第52页,找一找古人都有哪些记事方法?(学生看书,说记事方法:结绳记事、刻木记事、画图记事)5.下面让我们穿越历史的时空,来到远古时代,用你手中有限的工具,比如绳子、木片记一记事。(学生动手操作)。6.采访“先民”如何记事。7.跟古人的交流已经结束。作为现代的学生,你们讨论一下,这些记事方法优点在哪里?缺点又是什么? 8.师:看来没有汉字的生活太不方便了,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汉字,汉字与我们的生活、学习息息相关。 作为现代的人,尤其是不谙世事的学生,用文字或通过键盘来记录人和事是司空见惯、理所当然的,岂能体会文字产生之前远古人用“结绳记事、刻木记事、画图记事”等“笨”方法记事的艰辛与麻烦。而让学生动手体验远古人的记事方法,让他们“亲口尝一尝梨子”,能够收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奇效。 (三)以指导生活实践为目的,在品味生活中提升 组织学生围绕体验活动内容,以指导实践为目的进行有序交流,促使学生拓宽生活视界,不断发现新的问题,修正自己的想法,理清自己的思路,吸取他人的长处,探寻更好的解决问题方法,产生新的思想,获得对自己生活经验与知识的重新理解。同时,将学习的空间从课堂引向课外,让学生将所获得的认知、思想在生活中加以践行,在品味生活中获得进一步的提升。 比如:在我是参与者教学的课末,我设计了“小鬼当家,展现自我能力”活动。 1.过渡。通过交流,提出教师心中的疑惑。2.学生猜疑惑(大多猜不准:同学上课不认真、表现让老师不满意、学习成绩还不够理想等等)。3.师说缘由:林老师了解到咱们班级、学校还有些岗位没有合适的人,还有一些同学没有找到合适的岗位。简单地说就是有事没人做,有人没事做。这多不好啊!4.同学们,请结合你们平时的观察,想一想,班级、学校还有哪些岗位需要大家来参与,从而能够做到自己管理自己。同桌之间可以相互讨论一下。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归纳如下:教师值日助理;小交警;花圃管理员;班级卫生监督员;灯长(专门负责班级日光灯的开关);文明小天使;好人好事记录员5.学生讨论人选产生方法。岗位有了,谁来顶这些岗位,谁来做这些事呢?6.自主选岗。能不能自我推荐,为自己寻找一个适合的岗位?并作一个简短的自我推荐演说。没有选择岗位的同学,给同学写写建议。7.因为课堂时间有限,做不到自荐者人人都来说,那我们就抓阄来决定演说者。8.学生抓阄。9.学生演说。10.学生给演说者提建议。11.师:通过寻找岗位、自我推荐演说,许多同学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岗位。但能否胜任这些岗位的工作,能否得到大家的认可还得靠行动,因为“光说不练假把式”。 上述活动中的“寻找岗位”“选择岗位”“竞岗演说”让学生有了充分的交流和体验,无论在理性上还是在感性上对“岗位”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光说不练假把式”的指导将学生“学习的空间从课堂引向课外,让学生将所获得的认知、思想在生活中加以践行,在尝试生活中获得进一步的提升”。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重体验”“重生活”的品德教学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孩子们喜欢上了,课堂变得灵动了,实效性凸显了,也更坚定了自己的主张和做法。 专家点评: 林藩:感悟“生活品德”之教学主张。品德教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源于生活就在于教学目标为实现学生之生活化社会化,就在于教学成果为培养有道德有觉悟有知识会劳动的社会新人;高于生活就在于教学为生活注入德智活力,为生活新人规划愿景蓝图。林品昌老师正是从这一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出发,提出了 “生活品德”教学,其主张包含“生活品德”教学之层次观,即生活层“学会生活,遵守规则”,生命层 “热爱生活,珍视生命”,觉悟层 “创造生活,分享快乐”,凸显了品德与生活、生活与品德间内在教育教学之律动;提出了 “生活品德”教学之实现观,即“在再现生活中导课”“在感受生活中认知”、“在品味生活中提升”,强化了“生活品德”教学之思想、之方法、之预期,提升了“生活品德”教学的 价值。 (林藩福建教育学院院长助理,培训管理处处长,教授,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福建省中学思想政治学科及小学思品学科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项目负责人。)

    注意事项

    本文(我的生活品德教学主张.doc)为本站会员(3d66)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