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隐喻在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doc

    • 资源ID:1844209       资源大小:16.99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4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4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隐喻在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doc

    隐喻在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隐喻既是一种修辞格,又是人们体验世界、思维和思维的一种基本方法。政治学科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加以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知识,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诗人雪莱说过:隐喻不是游离于语言之外的一种装饰品,而是人类体验世界、思维和生活的一种装饰品,是人类语言的关键所在。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格,本质上是通过一类事物来认识、理解和表达另一类事物。教学过程中的隐喻是指教师用学生熟知的一种事物、教学对象及其特征说明另一种教学对象。有学者认为隐喻思维作为人类的基本思维方式,有着重要的认知功能和发现功能,在人文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应该发挥重要作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运用的比喻、类比、寓言故事等都视为隐喻。高职校政治课作为一种人文性学科,在现实中却愈来愈强调语言的规范性,逻辑的严密性,学科的体系性。这种放弃自身学科特点而向自然科学靠拢的做法,使得政治课为社会、教师、学生所诟病。为了使政治学科回归人文教育的本质,新教材中出现了许多隐喻性的示例,但多为一线教师所忽视。实际上,隐喻恰恰是人文学科最常见,最有效的方法,隐喻在政治课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政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自觉而有效地运用隐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在隐喻中激趣:引人入胜 有经验的教师会发现,教学需要从学生的经验和兴趣开始。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在学生的生活和他们所要学习的内容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以帮助他们接受、理解相关知识。而隐喻中“喻体”和“本体”就能使得所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借助某种相似性而联系起来。同时隐喻具有新奇的特点,它往往不落俗套,超出了学生的惯有思维而显得生动有趣,从而也给了学生某种可以特别领悟的东西。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利用这些特点,能够把抽象单调的理论还原到学生的生活中去,激发学生“想知道的”欲望。 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一课的教学中,由于内容的高度抽象,与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往往会有疏离感。这时教师往往可以通过隐喻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有教师就用一个哲学小故事来导入本课。上课时教师首先提问:孔子有哪些老师?因为在语文历史等学科中有相关的知识,学生都能回答。教师又追问:孔子的哲学老师是谁?这个问题学生不知道,但他们都特别想知道孔子时代还有哲学老师吗?孔子时代的哲学又是什么呢?这样就激发了他们的兴趣。教师接下来介绍孔子问“道”于老子的故事。孔子带着自己的学生去向老子请教关于“道”的问题,此时的老子已经很老了,孔子说明来意后,老子张开嘴,指指自己的牙床,又伸出舌头,指指自己的舌头,一言不发,孔子礼揖而退。孔子的学生们都很疑惑:怎么一言不发老师就退出啦?同样的疑惑也存在于课堂里的孩子们,而此时教师并没有继续把故事讲完,而是通过提出他们共同的疑惑:老子的“道”究竟是什么呢?进一步导入新课。 这堂课没有漂亮的课件,没有热闹的活动,有的只是传统的说与听,问与答,黑板与粉笔。教师通过“道”来隐喻哲学,用“舌头与牙齿”来隐喻“强与弱”,通过层层设问,引而不发,激发学生自己去分析矛盾。使学生从开始到结束兴味盎然,在最后的点题讨论中,学生们都懂得了“舌头与牙齿”的隐喻,甚至在解释“和而不同”时有学生也学会了用“舌头与牙齿的关系”来隐喻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相较于归纳和演绎的理性推理,一个好的隐喻更能吸引学生的关注,进而为课堂的教学活动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 在隐喻中明理:条分缕析 有人说,隐喻是微缩的诗歌,隐喻能使言说者和听说者因为相同或近是的生活经历而产生共鸣,在共同的意境中发挥感受力、想象力和理解力。新课程理念也要求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学生的生活不仅仅是例证性的生活经验,也包含隐喻性的生活体验。这种隐喻性的体验不仅能给课堂带来生命的气息,而且给课堂带来思想的自由。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应该从隐喻中找到最适合自己,也是最贴近学生的诗性表达方式,融通相关知识,表达教学内容。 在经济政治与社会的“参与政治生活”一单元的教学中,有教师运用生活中很熟悉的“火车”来隐喻,让学生进行有关火车的联想,同学们想到了诸如火车头、司机、铁轨、站台、乘客、高速动车、乘务员等等,教师进一步说明“当今世界有许多国家都想搭上中国的经济这辆高速列车。如果说中国的经济增长是一辆高速列车的话,中国的政治发展也是一辆稳步前行的列车。”课堂就在火车这样的隐喻下展开,由火车头、司机的联想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由铁轨、轨道的联想强调宪法法律的作用;有站台的联想导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相关的教学;由乘客的联想引导学生学习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由乘务员联想有关服务型政府的知识,进而导入下一单元的学习 整整两个星期,学生都把政治课戏称“开火车”,在学生由政治课而发的隐喻中,课程有了游戏性,理论呈现具象性。每堂课学生们的思维火车也在理性的轨道上行进着。干巴巴的教学课堂因为有了“火车”的隐喻就变得具体生动起来,整个教学内容也因为有了相关的联想而呈现出一幅有条理的立体图画,教学过程显得特别自然流畅,尤其是本单元的综合探究中知识呈现时,学生都能条理清楚地表达整整一单元的理论知识,这在过去的教学中的确是难以想象的。这个来源于生活中的简简单单的隐喻不仅没有干扰课堂的秩序,打乱知识的条理,反而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识记、理解大量的知识,充分说明了隐喻在政治课中的意义重大。 在隐喻中移情:互动体验 当前的课堂教学尤其重视互动,但这种互动也仅仅停留在师生、生生互动层面而已,而真正的课堂互动,还需要深入到学生自身,即学生所学知识和自身生活经验的互动。而隐喻就是连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的桥梁。隐喻通过喻体和本体相互作用,通过创造相似性改变学生看问题的角度,就是在学生理解本体的相关理论的同时,促进了对喻体的再反思,在提炼生活经验的同时,提升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生活化的教学必须做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最终落实到生活。政治课教学中隐喻的使用在促进教学内容具体丰富的同时,因其开放的特点,能够超越自己,使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升到一个新高度。隐喻的丰富性、开放性和超越性不仅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进一步促进学生在情感上接受。如上文中关于“火车头、司机”的隐喻,与学生的“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的生活经验相契合,使得学生从情感上亲近中国共产党,衷心拥护党的领导。 隐喻在“喻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喻情”,这也是政治课教学中的人文性要求。政治课的思想教化和道德养成的功能,更加强调教与学两者的情感交流。在哲学与人生一书墨子与耕柱子对话中,墨子通过上太行山是选择牛还是马的隐喻,回答了耕柱子关于老师为什么老是批评他的疑问。这样的回答,言者寥寥数语,听者心悦诚服。新一届的党和国家领导集体善于用隐喻表达他们的执政和施政理念,李克强总理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用“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隐喻改革,体现了其对于改革的勇气、智慧、韧性。尤其是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把每个人的理想和国家民族的目标通过“梦”的隐喻,一改过去“理论”、“思想”、“路线”这类与人们生活有距离的表达,可感可触,可亲可敬,容易使受众产生亲密感,形成积极的情感回应,从而有利于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在隐喻中创新:精彩生成 隐喻会使教学过程充满无数精彩观念,使课堂不仅成为构建知识的场所、也成为创生课程的场所。首先,课堂中隐喻的使用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创造性的基本条件。对学生而言,隐喻意味着他能充分展开思维和想象力,从而有了看待问题的新视角,赋予日常活动以新意义。进而获得了对教学内容的独特理解。这种理解不同于普适性的知识记忆,却因为有自己的个性体验而更坚实绵长。其次,隐喻能帮助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这两种思维方式进行整合。马克思?范梅南说: “所谓诗化不仅仅是诗歌的一种形式,或一种韵律的形成。诗化是对初始经验的思考,是最初体验的描述。”因为我们要认识和描写以前未知的事物,必须依赖我们已经知道的感性世界里既有的经验,再通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进一步发现理性世界。这个过程是创新的过程,也正是隐喻的核心。 在“建设和谐文化”的课堂上,有教师布置了一个颇为有趣的作业:用生活中的一个事物来解释文化,并说明理由。学生的答案异彩纷呈:文化是水,文化是诗,文化是空气,文化是大海,文化是一场旅行并且能够从文化的特点、文化的作用、文化的继承性、文化的创新性等角度加以解释。教师通过这个作业,希望借助隐喻思维引导学生利用某种知道得较为清楚的东西作为“透镜”, 来洞察、发现和解释另一种复杂而不甚了解的本体。一个好的隐喻就是一个成功的思想创造。隐喻语言不仅引导学生借助已知概念及概念系统,推及其他未知领域,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理解,进而探索未知领域。而且还能在发现中体验想像的乐趣,在创造中将“冰冷”的课本知识变成“活泼生动”的生活经验。 隐喻的力量深藏于我们日常的教学之中,她的魅力使得我们的课堂色彩斑斓,使得我们的教师亲和有力,使得我们的理论丰富生动,使得我们的学生心智丰盈。正如学记中所说的“君子之教喻也能博喻然后能为师。”作为政治课教师,有隐喻伴随着的课堂,必将在学生的心田种下理论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让我们用一句为广大政治课教师所熟知的隐喻来结束本文吧: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

    注意事项

    本文(隐喻在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doc)为本站会员(3d66)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