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农林牧渔]安徽省气象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

    • 资源ID:1971681       资源大小:135.50KB        全文页数:3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6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农林牧渔]安徽省气象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

    安徽省气象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安徽省气象局二五年十一月目 录第一章 “十一五”期间我省气象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1第一节“十五”发展回顾1第二节机遇和挑战4第二章 “十一五”期间我省气象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6第一节 指导思想6第二节 基本原则6第三章 “十一五”期间我省气象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8第一节 总体目标8第二节 发展多轨道、研究型业务8第三节 构建集约化、开放式业务功能平台10第四章 “十一五”期间我省气象事业发展的建设重点15第一节 中尺度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应急工程项目15第二节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基地建设项目19第三节 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项目22第四节 气候生态资源监测预警与综合利用工程项目26第五节 雷电灾害监测预警及防护项目30第五章 政策及保障措施33第一节 扎实推进业务技术体制改革33第二节完善科技和人才政策34第三节争取多渠道资金投入34第四节推进气象依法行政35第五节加强合作与交流35第六节推进基层台站和气象文化建设35安徽省气象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35.第一章 “十一五”期间我省气象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第一节“十五”发展回顾“十五”期间,安徽省气象部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中国气象局和安徽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扎实苦干、开拓创新,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气象事业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气象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全省气象综合探测能力进一步增强,建成了阜阳、马鞍山新一代天气雷达、80个自动气象站、800多个自动雨量站、L波段探空雷达等先进的气象探测装备。气象信息系统建设成绩斐然,基本建成国家、省、市、县四级连通的地面宽带数据通信网和远程电视天气会商系统,建成省内流媒体广播系统,引进了浮点运算速度达每秒2176亿次的IBM P690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顺利实施,建成了省级作业决策指挥中心,启动了人影作业基地建设,开展了人影外场试验,实现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手段和作业规模的升级。组建了全国第一个流域气象中心“淮河流域气象中心”,开展了流域气象服务。气象工作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五”期间,我省天气预报水平,特别是重大灾害性、关键性和转折性天气过程预报准确率明显提高,增强了气象灾害及其次生灾害的预报警报能力。气象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先后与有关部门合作,开展了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警预报、城市暴雨积涝预报、城市空气质量预报、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皖江段)面雨量预报、气象灾害预警等业务服务工作。目前,我省气象服务已发展到工业、农业、商业、交通、建筑、林业、水利、环保、旅游、航空、电力、保险、消防等各行各业,渗透到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防灾减灾做出了积极贡献。安徽省农村综合经济信息网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已在全省所有的市、县、乡建立了信息服务站, 在2200多个村建成了信息服务点,拥有注册会员40000多个,截至2004年底网上农产品交易额达40多亿元,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全国有20个省、市政府组团来安徽参观考察,并参照安徽的模式建成本省农网。气象科技不断发展,人才培养力度明显加大。通过实施“科技兴气象”战略,进一步完善了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增强了气象科技创新能力,科研项目的规模、档次有了较大提高,共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项,其中“安徽省新一代气象综合业务系统开发研究与建设”获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人才强业”战略稳步实施,人才队伍建设步伐加快,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工作得到明显加强,气象教育培训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十五”期间,全省培养及引进博士2名、硕士18名,有4人获得正研级专业技术职务,人才结构和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和提高。气象法制建设和依法管理工作取得新进展。我省地方气象法规体系已初步形成,全省气象依法行政工作得到进一步规范,安徽省防雷减灾管理办法正式颁布实施,气象行政审批项目进入当地政府的政务服务中心。气象行业规划、行业政策、行业监督和行业管理进一步加强,气象事业步入依法建设和发展的轨道。 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全省气象部门省级文明单位总数达25个。安徽省气象局先后荣获“全省文明系统”和“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005年,安徽省气象局、池州市气象局、萧县气象局荣获首批“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全面开展对外合作交流,气象工作影响日益扩大。与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科院安徽光机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安徽四创电子公司签订了多边或双边合作协议。与10多个高校和研究院所在天气预报、遥感、农业气象、生态环境、农业信息化、灾害监测预报等多个领域联合申报课题。与美国、德国、以色列、新西兰等国开展了学术交流,并组团赴日本、韩国、俄罗斯进行访问交流和技术培训。“十五”期间,安徽省气象事业发展还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在“十一五”期间逐步解决: 一、气象业务服务能力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气象监测网络不完善,特别是对突发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明显不足;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公共气象服务体系不健全,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发布、气象灾情收集渠道不畅,突发公共事件的气象应急响应能力不强。二、高层次人才依然缺乏、业务与科研的结合有待加强。现有人才队伍结构、专业不尽合理,掌握现代化装备和技术的高素质人才不足,具备多学科交叉研究和业务能力的人才更为缺乏,与事业发展的要求差距明显。业务与科研“两张皮”的现象仍然普遍,科研成果向业务的转化能力不强,业务需求对科研的拉动效应体现得不够。三、公共财政投入与事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台站基础设施、科技开发、重大技术装备投资较弱,制约了气象事业的持续发展。四、气象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气候资源开发、气象灾害防御等方面立法工作进展缓慢,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气候变化影响未得到足够重视。第二节机遇和挑战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承前启后阶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谋划了“十一五”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蓝图,安徽气象事业将迎来发展黄金期。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对气象事业发展提出了新需求。要抓住发展的有利时机、找准发展的切入点,紧紧围绕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加快安徽气象事业发展,不断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丰富气象服务产品,为政府决策和防灾减灾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减轻气象灾害影响,合理开发利用气象资源,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政府职能转变对气象事业提出了新要求。政府职能转变要求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继续加强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更加重视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特别要加快建立健全各种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气象部门作为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在处置突发事件、启动应急响应、提供公共服务方面,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安徽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861”行动计划的全面启动对气象事业发展提出了新需求。“861”行动计划的全面启动,带动了安徽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气象事业在经济发展、社会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中更好地发挥现实性、基础性和前瞻性作用。全社会对气候变化的高度关注为气象事业发展提供了新动力。气候变化与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紧密联系在一起,气候突变对国家安全可能带来的重大影响引起了人类社会的特别关注。因此,加强研究气候变化的事实、成因及其对我省的影响,并提出适应对策,提高气候变化监测水平和预测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气象事业发展提供了新手段。卫星、雷达以及信息网络、超级计算机等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在气象领域的应用,为安徽气象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手段。不断开放竞争给安徽气象事业发展带来了新挑战。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全球化的推进和我国加入WTO,使安徽气象事业处在一个更加开放的发展环境中。同时气象科学和相关学科的相互渗透与快速发展、气象服务国际化趋势给我省气象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压力和机遇。第二章 “十一五”期间我省气象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第一节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扎实推进业务技术体制改革,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新需求,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大力提升气象信息对国家安全的保障能力,大力提升气象资源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全面实施科技兴气象、拓展领域和人才强业战略,建设“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确保“一流服务”,努力为安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第二节 基本原则一、需求牵引、科技推动根据我省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可持续发展对气象事业提出的新需求,立足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单位的基本定位,实施“科技兴气象”战略,跟踪国际气象科技及相关科技发展动态,加强气象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提高气象现代化建设水平。二、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兼顾气象事业的整体发展,结合我省气象工作的长远发展目标和阶段任务,处理好需要与可能的关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分清主次、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矛盾,解决突出问题,利用有限资源、有限时间,实现有限目标。三、开放合作、和谐发展加强开放与合作,做好本规划与国家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相关行业发展规划的衔接,促进国家气象事业、地方气象事业与全行业的集约化协调发展。四、注重内涵、提高效益重视发挥现代化建设的效益,结合实际情况,控制建设规模,加强系统内涵建设,不单纯追求建设规模、速度和设备水平,实现建设速度、规模、质量和效益的统一。第三章 “十一五”期间我省气象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第一节 总体目标“十一五”期间,我省气象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气象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树立“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理念,发展多轨道、研究型业务,构建集约化、开放式功能平台,以提高预报准确率为核心,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大力提升安徽气象事业为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服务能力、保障能力和支撑能力。到“十一五”末,暴雨短期预报准确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5%10%;强对流天气临近预报准确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5%;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95%,气象灾害对GDP的影响率从现有的3%-6%减少到2%-5%。第二节 发展多轨道、研究型业务建立并完善天气、气候、气候变化、农业气象与生态、人工影响天气、雷电等多轨道气象业务体系,增强业务服务能力。形成科技创新促进业务发展的研究型业务,实现科研和业务的有机结合,明显提升气象科技水平和气象业务的科技含量。一、天气业务发展天气雷达和地基自动观测信息的融合技术,建立各类天气及相关灾害的短时预警和预报业务系统,发展精细数值预报模式和多种观测资料融合技术,建立各类天气及相关灾害的中短期预警和预报业务系统;研究和开发集合预报、天气气候学、物理统计学、动力学动力统计学等延伸期天气预报方法,开展1030天重大天气过程和气象要素趋势预报。开发建设多功能、多媒体、可视化的综合人机交互工作平台。二、气候和气候变化业务加强动力模式预测与统计预测的有机结合,提高预测业务的客观化程度,延伸和扩大气候预测的时空尺度;进行大气成分及气候变化监测,开展气候变化对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研究;加强气候灾害监测评估和风险评估;建立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评价体系,促进风能、太阳能等绿色能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三、农业气象与生态业务建立适用于全省农业气象与生态分析及信息服务、产品管理的农业气象与生态业务系统,开展农业生产气象保障服务;利用卫星遥感、GIS技术,建立农业气象与生态监测评估系统,开展作物产量预报及年景评估;开展重大农业气象与生态灾害定量监测评估与防御对策服务。四、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建立重点流域和重点地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条件预报服务系统;建设蓄水、防雹、抗旱、森林防火等功能性人工影响天气基地;开展人工影响天气数值模拟、外场科学试验研究和效果评估;完善人工影响天气预警及作业指挥系统。五、雷电业务逐步建立以物理预报为主,数值模式和各种统计、经验模式相结合的综合雷电预报预测技术和方法,开发雷电临近预报产品,建立雷电预报预测业务流程;建立防雷产品鉴定实验室,开展雷电防护产品应用研究与效果评价。第三节 构建集约化、开放式业务功能平台建立资源高度共享、相互支撑的业务功能平台,优化业务布局,调整业务组织结构,形成开放式业务体系,实现气象业务集约化发展。一、公共气象服务平台公共气象服务包括决策、公众和专业气象服务。完善和规范决策服务产品系列,推进决策服务向直接提供决策建议转变,增强决策气象服务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及时性。按照“不漏一处,不存死角”和“无所不在,无微不至”的服务理念,丰富公众气象服务产品,提高精细化服务水平。适应专业、行业需求,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大力发展农业、水利(水文)、交通和旅游等专业气象服务。充分发挥淮河流域气象中心的作用,加强流域水文气象服务。(一)决策气象服务为各级政府和部门提供防汛抗旱、农业生产、灾害防御、社会安全等方面的决策服务,开展重大社会活动和重大工程建设气象保障服务。完善重大气象灾害、气象次生灾害监测预警预报体系,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气象服务预案,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的管理。建立气候生态环境监测、环境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体系,开展气候资源承载能力、气候变化对环境影响评估。加强空中云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人工增雨以抗旱为主向增加水资源和抗旱并重的转变。(二)公众气象服务加强和发展包括天气、气候、气候变化、农业气象与生态、人工影响天气、雷电等公众气象服务产品,提高个性化、精细化服务能力。创新服务方式,建立畅通的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渠道,为公众特别是易受气象灾害影响的农村和城市弱势群体提供及时的公共气象服务,最大限度地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影响。完善气象新闻发布和气象服务公众评价制度。(三)专业气象服务进一步拓展专业气象服务领域,加强与工业、农业、商业、交通、建筑、林业、水利、环保、旅游、航空、电力、保险、消防等行业的合作,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开展区域经济开发、城市建设和重大工程建设的气候可行性论证、气象灾害风险性评估和气象灾害鉴定。开展作物引种、粮食储运和农业保险的气象服务。推进风能和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建立高时空分辨率的高速公路、铁路、机场、港口和黄金水道等气象实时监测系统,开展能见度、路(水)面状况等预报服务。积极为航空飞行气象保障部门提供资料和技术支持。开展风景区自然景观预报和旅游线路天气预报服务,建立景区危险天气预警预报系统。二、一体化综合观测平台按照“一站多能”、“一网多用”的目标,建设国家气候观象台、国家气象观测站和区域天气观测站,构建我省范围内的气候监测网、天气观测网、专业气象观测网和区域天气观测网,增强地球系统观测能力。(一)地面常规观测建成适应气象预报服务需要,布局合理、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地面气象站网;依照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的要求,逐步实现台站观测从人工观测与自动观测双轨运行向全自动观测的单轨运行转变;逐步完成土壤墒情监测自动化和生态气象观测站网建设,实现新的农业气象观测、生态气象观测的业务运行。(二)地基遥感探测完成蚌埠、安庆、黄山三部S波段天气雷达系统的建设,形成基本覆盖全省及周边地区的新一代天气雷达监测网;建设省、市、县三级雷达信息共享平台、雷达综合业务应用系统,实现对中小尺度天气及暴雨雨量、雨区的定点、定量预警功能。建成全省风廓线仪、GPS气象监测站、闪电定位仪等地基遥感监测网,显著提高对灾害性天气、特别是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实时监测和预警能力。根据人工影响天气等需求建设移动波段雷达。(三)应急移动观测在重点区域建立能够实现应急移动、快速响应、远程监视、遥控指挥、配套完整的移动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初步形成在紧急情况下进行应急现场气象服务的能力,为气象防灾减灾、突发公共事件处置、重大灾害性天气监测提供服务。三、信息与技术支持平台建设功能齐全、技术先进、性能优越、安全可靠、高度自动化的气象通信网络系统;建成现代化的气象信息服务系统,实现全社会的气象信息共享;建立气象技术装备的现代化保障系统,为气象业务的连续可靠运行提供技术支持。(一)通信网络全省气象广域骨干网完成从以气象专用网为主向以国家电信商用基础设施为主的过渡、从窄带网络向宽带网络的过渡、从简单应用向综合应用的过渡;计算机局域网完成从共享式以太网向千兆位、万兆位以太网的过渡。通信网络系统达到同期国内先进水平。(二)信息共享构建气象信息实时采集处理系统,建成以数据库为核心的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信息管理的自动化和规范化;实现气象、水利(水文)、国土资源、地震、生态、环境等相关行业间的信息共享;建设气象信息网络灾难备份系统,保障气象资料和信息系统的安全。(三)装备保障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网络技术,逐步建成省级装备运行全网监控系统。建设气象技术装备保障信息化系统,实现对现代气象技术装备保障业务的综合信息技术支持。采用可视会商技术建立省级气象技术装备远程网络故障诊断、指导维修系统,提高技术装备保障能力。联合社会资源,共建区域新一代天气雷达技术支持中心。四、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平台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大气象科技创新投入,完善科技创新成果向业务应用转化机制,形成良好的气象科技创新人文与政策环境。将我省气象科研机构建成省级气象科技创新基地、国家级科研单位的试验基地、高素质气象科技人才培养基地,为研究型业务的建立和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以高层次人才和一线业务骨干的培养、引进、使用为重点,培养一批在国内有影响的业务和学科带头人、工程技术骨干,改善队伍总体结构,提高整体素质,为我省气象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加强培训中心建设,形成专业培训特色,在区域气象培训中发挥突出作用。第四章 “十一五”期间我省气象事业发展的建设重点第一节 中尺度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应急工程项目一、建设背景安徽省位于南北气候过渡带。特定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气候条件,决定了安徽省是一个气象灾害多发的省份。连续性暴雨造成的局地内涝或大范围洪涝几乎年年都有,雷雨、大风、冰雹、龙卷等强对流天气也时有发生。1991年江淮流域洪涝,直接经济损失275亿元;2003年淮河流域特大洪涝,直接经济损失172亿元。2003年7月8日无为县遭受龙卷风袭击,16人死亡;2005年7月30日灵璧县遭受龙卷风袭击,15人死亡;2005年9月初,受台风“泰利”侵害,81人死亡、9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53.33亿元。气象灾害以及由其引发建筑物倒塌、山洪、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制约了安徽经济的快速发展。连续性暴雨和强对流天气是安徽最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与中尺度天气系统密切相关。但是目前对中尺度气象灾害的认知水平仍然有限,现行的大气监测网无法监测中尺度天气系统的活动,中尺度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与定点、定时、定量的服务需求还有相当的差距。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向公众发布的渠道仍然有限,还没有面向社会和公众的气象灾害预警分发业务系统。国内外大量事实表明,提升对中尺度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服务和应急响应能力,可以大幅度降低气象灾害损失。“中尺度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应急工程项目”以多年来气象现代化建设成果为基础,以建设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为目标,通过提升中尺度气象监测预警能力与防洪保安气象保障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更好的气象服务,符合国家的应急需求和政策,符合国家气象事业和地方气象事业的发展方向,有利于安徽的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障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日益增多的必然需求,是落实“公共气象、安全气象和资源气象”战略发展思路的必然要求,更是防灾减灾、保障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二、建设目标坚持以人为本,面向构建和谐社会的需求,按照一体化、集约化原则,依靠科学进步与技术创新,通过加强我省气象灾害预警业务体系的建设,完善中尺度气象监测网,开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提高暴雨和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准确率,构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立由监测、预警、发布、保障等系统有机组成、相互协调、快速响应的中尺度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系统,最大限度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为防灾减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气象保障服务。“十一五”末期,暴雨短期预报准确率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5%10%,强对流天气临近预报准确率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5%,使我省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服务及其影响评估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三、建设内容中尺度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应急工程项目,由中尺度综合监测网、气象信息综合处理系统、气象灾害预警业务系统、防灾减灾气象服务系统、气象应急业务服务系统五部分组成。(一)中尺度综合监测网中尺度综合监测网可以实时获取安徽省区域范围内高时空分辨率的中尺度大气状态信息,掌握中尺度天气系统的演变特征,监视暴雨和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中尺度综合监测网将在现有大气探测设备的基础上,增加多普勒天气雷达部(蚌埠、安庆、黄山)、移动式天气雷达1部、移动式L波段探空设备1套、移动气象台2个、风廓线仪4套(其中移动风廓线仪1套)、中尺度自动气象站(四要素站及六要素站)400个、气象卫星中规模利用站5个、DVBS卫星地面接收站5个、大气电场仪20个、全雷电监测系统2套、地基GPS气象监测站20个。(二)气象信息综合处理系统气象信息综合处理系统主要是建设气象应急与灾难备份通信网,提高系统的通信能力和可靠性。对各类大气监测信息进行远程收集、质量控制、加工处理和数据存贮,形成可供防灾减灾气象服务系统直接使用的大气状态监测产品、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所需的大气中尺度再分析场以及供相关业务单位共享的信息产品。本系统所需开发建设的子系统包括气象信息收集与预处理子系统、气象信息数据质量控制子系统、气象信息数据存储子系统、基本气象信息数据库管理子系统、中尺度气象信息诊断与再分析子系统、基本气象信息产品共享子系统。(三)气象灾害预警业务系统气象灾害预警业务系统在制定省级气象灾害预警、预报和服务规范及标准的基础上,建立业务流程、开发业务平台,在气象信息综合处理系统的支持下,实现对暴雨和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警和短期落区预报。本系统所需开发建设的子系统包括中尺度区域数值预报子系统、实时气象资料同化子系统、强对流天气监测与短时预警子系统、暴雨监测与预警子系统、城市积涝监测与预警子系统、流域面雨量和体积降水预报子系统、地质灾害气象等级监测与预警子系统。(四)防灾减灾气象服务系统防灾减灾气象服务系统收集分析气象灾情监测预警信息,开展气象灾害影响评估,加工制作气象决策服务、气象灾害预警的可视化产品,在现有的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电话等传播手段的基础上,建立气象专用广播电台、户外气象信息显示屏等预警信息发布渠道,为全社会提供及时的气象灾害预警服务。本系统所需开发建设的子系统包括公众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气象灾害联防子系统、气象灾情收集上报子系统、气象灾害决策服务子系统、气象灾害公众预警子系统、洪涝灾害面积估算子系统、决策服务产品可视化制作子系统。(五)气象应急业务服务系统气象应急业务服务系统根据中尺度气象灾害应急气象服务预案,完善分级响应程序、综合协调体系和应急处置方案。依托中尺度综合监测网,实现对中尺度气象灾害发生区域的现场气象观测,开展突发公共事件的现场监测分析,及时将事故现场的风向、风速、温度、预报等资料向事故处理指挥部报告,制作精确的预报,为政府组织救援、疏散群众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建立应急气象服务全程追踪机制,开展应急气象服务效果调查和评估,进一步提高应急气象服务水平。本系统包括应急指挥调度子系统、应急移动监测子系统、应急数据传输子系统、应急灾害预警子系统、应急预警信息发布子系统、应急保障与灾难备份子系统、应急效果评估子系统、应急预演和公众教育子系统。第二节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基地建设项目一、建设背景安徽地跨长江、淮河,降雨时空不均,水资源结构性、季节性紧缺,人均、亩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1100 m3和1000 m3,均不到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2,而且分布不均。而同时,空中存在大量的未开发的水资源,降水潜力十分巨大,以夏季为例,安徽省夏季空中水资源月平均值为5040亿m3,而降水效率不到10%。研究表明,即使在干旱年份,空中水资源的增雨潜力也很巨大。为缓解我省水资源短缺矛盾,开发空中云水资源,“十五”期间中国气象局和安徽省政府共同投资6350万元开展了“安徽省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的建设,基本建成云水资源监测预警系统和省级作业决策指挥中心,启动了飞机人工增雨作业基地、淮北地区人工增雨防雹基地、江淮分水岭人工增雨基地、大别山库区水库蓄水人工增雨基地、皖南山区森林防火灭火人工增雨基地的建设,提高了全省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决策指挥能力,增强了人影作业科技水平,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但是,“安徽省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项目中基地建设相对薄弱,加之市县两级匹配资金到位率低,基地建设任务远没有完成,作业能力尤显不足。因此,“十一五”期间必须通过加强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基地的建设,进一步提高全省的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能力,为安徽生态省建设提供一流服务。二、建设目标在“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建设基础上,针对不同区域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需求,分类建设各具功能特色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基地,完善云水资源监测系统和省级决策指挥系统,实现人工增雨从以抗旱为主向增加水资源和抗旱并重的转变。三、建设内容项目依托“十五”期间实施的“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和本规划“中尺度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应急工程项目”,重点建设淮北地区人工防雹增雨基地、江淮分水岭人工增雨基地、大别山库区水库蓄水人工增雨基地、皖南山区森林防火灭火人工增雨基地和合肥都市圈人工增雨基地,完善云水资源监测和省级作业指挥系统。(一)基地作业能力建设1、淮北地区人工防雹增雨基地淮北地区人工防雹增雨基地指挥中心设在宿州市,主要建设内容包括:(1)作业装备。在基地内增加建设50门高炮和50个标准化炮站、16套人工增雨火箭系统和1套无人驾驶小飞机。(2)冰雹预警系统。利用雷达网和卫星遥感资料分析冰雹发生发展机制,建立冰雹预警系统。2、江淮分水岭人工增雨基地江淮分水岭人工增雨基地指挥中心设在滁州市,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在基地内增加建设24套人工增雨火箭系统和2套无人驾驶小飞机等作业装备。3、大别山库区水库蓄水人工增雨基地大别山库区水库蓄水人工增雨基地作业指挥中心设在六安市,主要建设内容包括:(1)作业装备。在基地内增加建设24套人工增雨火箭系统和4套无人驾驶小飞机。(2)水库增蓄效果评估系统。利用自动气象站网、GPS气象监测站、微波辐射计、多普勒天气雷达等监测产品建设水库增蓄效果评估系统。4、皖南山区森林防火灭火人工增雨基地皖南山区森林防火灭火人工增雨基地作业指挥中心设在宣城市,主要建设内容包括:(1)作业装备。在基地内建设10套地面碘化银发生器,布设在山势较高的地区,并且增加建设16套人工增雨火箭系统和2套无人驾驶小飞机。(2)森林火险等级预警系统。利用多种数值预报产品和土壤墒情监测资料以及卫星遥感资料建设森林火险等级预警系统。5、合肥都市圈人工增雨基地合肥都市圈人工增雨基地指挥中心设在合肥市,主要建设内容包括:(1)作业装备。在基地内增加建设20套人工增雨火箭系统和1套无人驾驶小飞机。(2)大面积水体卫星遥感监测分析系统。基于卫星遥感等产品建设大面积水体卫星遥感监测分析系统。6、对五个基地作业指挥中心进行改造,主要建设内容为:新建大屏幕显示系统、升级通信网络系统。(二)完善云水资源监测和省级作业指挥系统1、完善云水资源监测系统在“十五”“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和“十一五”“中尺度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应急工程项目”建成的监测系统基础上,增加建设10套微波辐射计和80套自动土壤水分监测系统,加强空中云水资源和陆气水分变换监测能力。2、完善省级作业指挥系统在“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省级决策指挥系统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微波辐射计、新一代天气雷达、GPS气象监测站、闪电定位系统等新建装备的监测产品,进一步完善省级作业指挥系统。第三节 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项目一、建设背景安徽省政府在数字安徽建设五年规划纲要(20032007年)中,把推进农业信息化、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作为五年规划的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大力提升农村信息服务能力,继续推进农村信息服务网络的完善与延伸,加快实现信息“进村、入户、到企”的步伐,深入开展农业监测、预测、预报和预警服务。 “十五”期间,安徽省以安徽农网为载体在全国率先实施“信息入乡”工程,在全省所有市、县、乡都建立了信息服务组织,形成了省、市、县、乡四级组织网络和服务体系,探索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信息服务新模式。 虽然我省农村信息化体系架构基本形成,但农村信息服务基础设施仍很薄弱,服务能力亟待提高。“十一五”期间,通过实施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加强省、市、县、乡(镇)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安徽农网四级服务体系,提升网络的覆盖能力、信息传输能力;研制开发系列化农业与农村信息综合应用系统,利用气象部门为农服务资源,提供作物生育期气候条件评价、关键农事季节农业气象对策分析、农业气象灾害监测及防御对策服务等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全面提升安徽农网的信息服务能力。促进安徽农村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建设目标充分利用气象部门的技术、人才和资源优势,采用“S”、计算机网络、数据库、信息处理等先进技术,提升和改造安徽省农村综合经济信息网,建设有针对性、个性化、系列化农村信息化应用系统;开展农业电子商务,实现农产品产、供、销网络化;完善农业生产气象保障系统,增强气象在农业生产过程的保障能力;使我省农村信息化水平继续保持全国先进水平。三、建设内容(一)农网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开展部门合作,升级和改造农网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增加服务功能、完善服务手段和提升服务水平。主要建设内容包括:1、改造市、县、乡镇网络基础设施,升级或更换乡镇用于为农民服务的计算机、打印机等相关设备,加强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2、以“安徽农网”为依托,建立乡镇政务网站、完善县乡电子政务办公系统,为县乡电子政务、政务公开、便民服务、农产品流通、招商引资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平台。(二)农业电子商务系统依托“安徽农网”,建立农业电子商务系统,开展B2B、B2C、B2G等多种经营模式,实现信息流、资金流、商流、物流的有机结合,对农产品的产、供、销各个环节提供全面、迅速、互动的信息服务,实现网上交易。系统主要功能建设包括:1、大中城市批发市场、超市价格行情及趋势分析、农产品需求动态;2、各大超市、批发市场农产品的准入条件、标准、手续及申报要求等;3、农产品的安全检测、市场认证、无公害及绿色产品网上申报等;4、各大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企业价格行情、供货信息;农产品网上交易、名优农产品网上超市、名优农产品网上展销、农产品推介等; 5、农产品生产、加工等方面的经营合作与招商信息。(三)农村信息服务呼叫中心系统系统主要建设内容:利用CTI技术、智能交换分配技术、异构系统信息交互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将通信网、互联网等有机结合,构成高效适用的农村信息化信息交互平台,采取WEB、电话、传真、短信、视频、现场、远程等多种服务手段,为广大农民和农企提供快捷方便、个性化的信息服务,解决农业生产与经营难题。(四)农业生产气象保障服务系统建立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气象保障服务系统,开发更具针对性的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利用农网信息服务体系,不断拓宽农业气象产品服务面,实现农业气象信息服务的双向互动。该系统主要建设内容包括:1、建设农业生产产前气象保障服务平台,提供主要农作物以及“新、优、特”产品的适播期、播量、品种适宜性评价预报,主要农作物收获期预报以及农业气候年型预测评估。2、建设农业生产产中气象保障服务平台,提供作物生育期气象条件分析服务、关键农时季节气象保障服务、重要天气过程农业气象服务、农业气象灾害对策服务、作物长势监测评价分析服务等。3、建设农作物生产的产后气象保障气象服务平台,提供作物储运气象服务、主要农作物全生育期回顾性气象分析评价、农业气象条件旬(月)报评述等。(五)农村综合管理系统该系统旨在为农村基层组织提供计算机辅助管理、决策服务。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分析乡村两级机构公共管理、日常办公、综合数据需求,建立农村信息数据库,通过联机分析、数据挖掘、智能计算等方法,开发带有规律性和指导意义的信息产品,从而完成“数据信息”的转变,为农村基层组织提供计算机辅助管理、决策服务。(六)农业决策数字支持系统分析整理现有的农业、农村数据资源,联合全省农口各部门,建立地理、人口、气象、水利、农林、畜牧、水产等涉农基础信息历史数据库和实时数据库。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针对省、市、县政府农业分管领导需求,构建涉农部门统一的信息发布平台,各部门通过该平台进行动态远程维护。便于相关领导及时掌握动态信息,查询历史资料,为领导提供科学性、严谨性、及时性的决策依据。第四节 气候生态资源监测预警与综合利用工程项目一、建设背景安徽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提出,经过全省人民近20年的努力,将我省建设成为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良好、人居环境优美舒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社会文明进步的可持续发展省份。这就要求按照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学原理,全面准确地分析评估我省气候生态环境现况,监测生态环境变化,开展气候生态灾害预警服务,减轻气候生态灾害对社会经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危害;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生态气候资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我省气候生态灾害发生日趋频繁,生态功能退化和生态环境恶化对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日趋严重。生态环境问题引起政府和社会公众的高度重视。政府部门需要详细准确地掌握气候生态环境变化信息,统筹规划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与社会经济建设,组织实施防灾减灾;社会公众迫切需要了解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气候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信息,避免或减轻恶劣环境带来的伤害,提高生活质量。然而,我省现有的气候生态资源监测、评估、预警预报等方面的建设明显落后于实际需求。必须尽快建立覆盖全省的生态环境综合监测和信息服务体系,开展生态环境综合监测和信息服务,合理开发利用气候生态资源。二、建设目标建设气候生态资源监测预警与综合利用

    注意事项

    本文([农林牧渔]安徽省气象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为本站会员(音乐台)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