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第三讲产业结构提纲.doc

    • 资源ID:1988863       资源大小:167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4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4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第三讲产业结构提纲.doc

    第三讲区域产业结构一、产业结构及分类 (一)基本概念1、产业(industry):指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总称。2、产业结构(industry structure):指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因此,把包括产业的构成、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的结构特征概括为产业结构。3、区域产业结构(regional industry structure):指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不同区域有不同区域特征:自然资源、劳动力、交通条件等决定了其产业结构的特殊性。同样的生产要素在各产业之间的分配比例不同,经济效率存在较大差异。区域产业结构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资源在各产业间的优化配置,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获取最大或较大的经济效益。(1)产业结构量的方面:产值比例和就业比例(2)产业质的方面:指产业间的经济联系,主要包括“关联程度” 和“主次联系” 产业间的关联程度是指某产业与其它产业通过相互影响发生联系,影响的方式有两种:影响和被影响,分别用影响力和感应度来衡量;某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影响,其影响的程度叫做影响力,用影响力系数来衡量。某产业受其他产业的影响,其影响的程度叫做感应度,用感应度系数来衡量。 三产业间的主次联系,是综合研究目前哪类产业主导区域经济的发展,哪类产业目前处于次要发展地位或潜在的主导产业。(二)产业结构分类1、两大部类分类法:分为生产资料部类和生活资料部类 生产资料,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的总和,是劳动者进行生产时所需要使用的资源和工具等,一般可包括原料、工具、土地、厂房、机器设备等等。它是任何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生活资料,亦称“消费资料”或“消费品”。用来满足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那部分社会产品。按满足人们需要层次分,有生存资料(如衣、食、住、用方面的基本消费品)、发展资料(如用于发展体力、智力的体育、文化用品等)、享受资料(如高级营养品、华丽服饰、艺术珍藏品等)。按使用时间长短分,有一次或短期使用的普通消费品和可供长期使用的耐用消费品。2、三次产业分类第一产业:农林牧副渔;第二产业:制造业;电、气、水生产和供应;采矿业;建筑业;(用到大型设备,大规模的投资);第三产业:主要是运输、销售、金融及服务业;3、按生产要素集约程度产业分类劳动密集型轻工业资源密集型采掘业资本密集型钢铁、石化技术密集型电子计算机 4、产品生产阶段分类上游产业 原棉、矿产品中游产品 生铁、棉沙下游产品 机械制造业5、产业功能分类从产业链的角度出发,着重考察各产业间的关联程度和方法,以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产业的相对地位、作用和功能为标志,将区域的全部产业划分为三大类: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和基础产业、潜导产业、瓶颈产业。(1)主导产业(Leading industry):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处于支配地位的产业,是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和核心。主导产业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生产规模大,产品输出率高、能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同地区主导产业不同、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变化(2)关联产业(correlative industry):直接与主导产业存在着技术上的投入产出关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按关联产业与主导产业的关系可以分成:前向关联是指:主导产业在进行生产之前,有许多产业为其提供原料、燃料和生产设备等而产生的部门关联。后向关联是指:主导产业在进行生产之后,其产品成为许多产业的原料、燃料或生产设备,或直接进入消费部门而产生的部门关联。侧向关联产业:指为主导产业提供技术及其它服务的产业。(3)基础性产业(fundamental industry):指为区域经济增长、发展社会生产和保证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产业。分为:生产性基础产业:采掘、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等生活性基础产业:交通运输、物流、通讯、金融、保险、房地产等社会性基础产业:科学、教育、文化、卫生、国家机关、党政机关等。(4)潜导产业(Potential leading industry):当前规模较小,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有限,但发展潜力大。这类产业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发展成为新的主导产业。例如:武汉以电子信息(软件)和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5)瓶颈产业(bottleneck industry):由于投资大或经济效益低,长期发展不起来,影响到区域整体的发展。颈瓶产业是否存在可看作衡量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重要指标,瓶颈产业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而言。二、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一)配第克拉克定理(劳动力转移规律)。克拉克1940年在配第的基础上总结出这一规律。 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在这一规律的作用下社会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三产业劳动力增加。(二)库兹涅茨法则(财富创造和就业比例转移规律)1、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相对比重下降,从事第一产业生产的劳动力在全部门劳动力中的比重不断下降;2、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第二产业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相对比重大致上升,从事第二产业生产的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变化不大。 3、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相对比重大致不变略有上升,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在全部门劳动力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 产业结构的转换表现为第一产业创造财富和吸收就业的份额逐渐转移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三)产业结构演进与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与经济发展也有密切的关系。从产业结构的演变来看,区域经济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农业化社会,第一产业占GDP比重高于第二、三产业。这一阶段是生产活动以单一的农业为主的初级阶段,农业劳动力在就业总数中占绝对优势。第二阶段,工业化社会(研究重点),第二产业占GDP比重高于第一、第三产业。第二次产业大规模发展,是一个地区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三次产业的变动大致符合库茨涅兹所揭示的规律。第三阶段,后工业化社会,第三产业比重高于第一、第二产业。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下降,而第三次产业的地位则持续上升。(四)工业化进程的变化规律中国统计年鉴对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定义:轻工业主要提供生活消费品和制作手工工具的工业。按其所使用的原料不同,可分为两大类:(1)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是指直接或间接以农产品为基本原料的轻工业。主要包括食品制造、饮料制造、烟草加工、纺织、缝纫、皮革和毛皮制作、造纸以及印刷等工业;(2)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是指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主要包括文教体育用品、化学药品制造、合成纤维制造、日用化学制品、日用玻璃制品、日用金属制品、手工工具制造、医疗器械制造、文化和办公用机械制造等工业。重工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物质技术基础的主要生产资料的工业。按其生产性质和产品用途,可以分为下列三类:(1)采掘(伐)工业,是指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包括石油开采、煤炭开采、金属矿开采、非金属矿开采和木材采伐等工业;(2)原材料工业,指向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基本材料、动力和燃料的工业。包括金属冶炼及加工、炼焦及焦炭、化学、化工原料、水泥、人造板以及电力、石油和煤炭加工等工业;(3)加工工业,是指对工业原材料进行再加工制造的工业。包括装备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机械设备制造工业、金属结构、水泥制品等工业,以及为农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如化肥、农药等工业。 由于包括中国在内的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还正处在工业化过程之中,因此总结工业化进程的变化规律非常重要。工业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工业化前期:以轻工业为主的时期,大部分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业以食品、烟草、纺织、建材为主。轻工业投资少,建设周期短,投资收回利润快,原材料可以从传统农业中以较低价格获得,因此成为区域工业化起步的首选产业。这个时期,劳动力是最重要的工业资源。2、工业化中期:重工业化时期。以轻工业为主转变为以重工业为主,大部分工业属于资金密集型。重工业化和霍夫曼理论:1931年,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是第一个对工业结构重工业化规律进行研究的学者。他根据近20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了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比例关系,提出了著名的“霍夫曼比例”和“霍夫曼定理”。 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 霍夫曼定理: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例是是不断下降的。通过设定霍夫曼比例,对各国工业化过程中消费品和资本品工业(即重工业)的相对地位变化作了统计分析。得到的结论是:各国工业化无论开始于何时,一般具有相同的趋势,即随着一国工业化的进展,霍夫曼比例是逐渐趋于下降。霍夫曼对20多个国家1880年-1929年消费品工业和资本品工业比重的数据进行了归纳,并得出结论: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存在资本品工业产值的比重持续上升的必然趋势;到20年代末期,在英、美、法、德等处于工业化中期末的国家中,资本品工业产值与消费品工业产值的比值已经大致齐平。霍夫曼进而预言,进入工业化的后期阶段以后,资本品工业产值的比重将继续上升,成为主导的产业部门。霍夫曼定理与实际情况有不相符的地方实际情况表明,霍夫曼关于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理论在工业化前期和中期是基本符合现实的。但在工业化的中后期和后期,霍夫曼比例基本保持不变。3、工业化中后期:重工业的发展逐渐转向深加工化到了工业化的中后期,重工业的发展逐渐由以原材料工业为主转向以加工、组装工业为主的“深加工化”。深加工化意味着工业加工程度不断深化,意味着在原材料工业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加工组装工业的发展将大大超过原材料工业的发展速度。工业结构深加工化的事实说明,工业的增长对原材料的依赖程度到一定时期会出现相对下降的趋势,从而对能源、资源的依赖程度也将相对下降。4、工业化后期:深加工不断深化和技术集约化,以机电仪一体化为主,大部分工业属于技术密集型。(1)技术集约化随着工业结构的深加工不断深化,加工组装业将逐步取代原材料工业成为增长最快的产业,各种机械工业占居重心地位,而这一过程需要先进技术的支持,才能得以实现。技术集约化不仅表现为所有工业部门都采用越来越高的技术和工艺,而且表现为大批以技术密集为特征的高技术产业得以兴起和发展。(2)技术集约化的普遍实现,技术密集型产业成为主导产业则标志着后工业社会的到来。思考:1、中国主要省市的潜导产业。如湖北、湖南、四川、河南、安徽等。2、中国建国以后的工业化过程是怎样的?现在处于工业化的什么阶段?特征是什么?三、产业结构演进的原因(一)影响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原因1、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变动随着人均国民收人水平的增长,社会的需求结构、人们的消费结构都将发生变化,而这又拉动产业结构作相应的演变。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变化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第一个重要原因。某产业的收入弹性系数某产业的产品需求增长率/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通过对收人弹性的观察,可知生产高收人弹性的产品的产业在产业结构中能够占有更大的份额。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产业产品的收入弹性是不断变化的,从而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化。 在人均收人水平很低的情况下,消费结构中的主要部分是解决吃饭问题,因此,生产食品产业的收人弹性远远高于其他产品的收入弹性。所以,首先兴起的产业是农业。 随着收人水平的上升,消费结构中用于饮食的部分减少,消费需求向穿、用转移。农业的收人弹性下降,生产非食品产业的轻工业,特别是纺织工业收人弹性相对上升。轻纺工业兴起,农业相对比重下降。 随着人均国民收人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进一步转向耐用消费品(如:汽车、住房)的消费,因此生产耐用消费品产业的需求收人弹性迅速上升,而轻纺工业品收人弹性下降。同时,人均国民收人的提高还意味着为资本大量积累提供了可能,为资本资料工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两者都促使工业结构必然出现重工业化趋势。 随之而来的,便是加工组装业的迅速发展,这就必然导致工业结构深加工化和技术的集约化。 最后,当人均收人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在社会需求结构中,非物质需求比重将逐步增大,而制造业产品的收人弹性降低。在这种需求结构拉动下,第三产业,尤其是信息产业得以迅速发展,后工业社会到来。2、技术进步导致的各产业劳动生产率的不均等增长。生产率不均等增长:随着技术不断进步,任何产业的成本趋向于降低,劳动生产率趋向于提高。但由于各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对技术进步的感应程度有所不同,因此,各产业生产率的上升快慢是不同的。这种产业之间生产率提高的快慢的差异被称为生产率不均等增长。某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某产业占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某产业的劳动力的相对比重生产率上升较快的产业,其技术进步速度较快,而该产业生产费用会较快地降低。在此情况下,这一产业就可能在国民收入中占有越来越大的优势,生产要素将向这个产业移动。因此,具有较高生产率上升率的产业部门就将在产业结构中占有更大的比重。 工业比农业在生产率上升率上有较大的优势。农业技术进步比工业要难,生产效率提高缓慢。与自然界紧密相连的农业产业的特殊性 受自然规律或生物学规律的制约是人对自然作用的产业 重工业比轻工业在生产率上升率上有较大的优势,重工业主要是大量资本投入、大规模和大机器生产,其生产效率可以在短期内迅速提高。 组装加工工业比原材料工业在生产率上升率上有较大的优势。组装加工和深加工工业对技术的感应程度更为敏感,能最大限度的利用最先进的技术,技术的集约化不仅减少资本投入还可以迅速提高生产效率。 工业化后期,第三产业比工业在生产率上升率上有较大的优势。在工业化前期和中期,第三产业还主要是劳动密集型,技术应用不足。到了工业化后期,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网络、通讯、光纤光缆等)迅速发展,生产率大幅提升。(二)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特殊原因 一方面,区域产业结构受到国民经济总体产业结构、全国经济总体布局及规划、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政策导向等影响;另一方面,某特定区域之所以拥有某种类型的产业结构,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特定区域的区域特色和优势。1、资源供给因素影响区域结构。(1)自然资源禀赋:自然资源禀赋条件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基本构成。自然资源丰富的区域的产业结构具有资源开发型特征,如中东地区。自然资源匮乏的区域的产业结构具有依托技术创新和对外贸易的特征,如日本。 自然资源条件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政策选择。资源型区域首选重心放在原材料和资源的开发产业上,而资源匮乏的区域则往往倾向于推动组装加工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2)劳动力: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和流向都会对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产生影响。2、区域政策区域政策是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指导和干预区域经济的政策措施,尤其是产业政策将会直接影响到区域的产业结构。产业政策通过政府统一安排,有目的的针对某些地区某些类型的产业实施政策鼓励或限制,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3、区际贸易 区域产业结构形成和演变,也受到区外环境的影响,与区外不断进行着物质、技术、信息、人才和资金的交流。尤其是区域间的贸易对区域内产业结构有重要影响。(1)引导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倾向于选择某种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2)在对外贸易中处于有利位置的优势产业同时也有利于区域内产业结构的调整。除了上述几个因素外,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传统文化、社会状况等因素也会对该区域的产业结构产生影响。而且,这些因素都不是孤立的产生影响,而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综合的影响和制约着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和演进。四、主导产业的选择(一)选择主导产业的标准四类定量指标:1、指标一:产业的市场潜力 社会需求是促进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主导产业的产品不仅有着巨大的现实市场需求,而月,也应有巨大的潜在社会市场需求,因此,主导产业部门必须具有收人弹性大的特点。在经济学中把人们对某一产业的产品的需求随着人均国民收人的增加而增加的相互关.系,称之为“需求的收人弹性”。它的计算方法是:在不变价格的前提下,某一产业的产品需求的增加率除以人均国民收人的增加率,这个比率称为收人弹性系数。(1)产品的收入弹性产品需求收入弹性某一产业的产品需求增加率/人均国民收入增加率(2)产品的市场占有率S表示区域某产业的市场占有率,S数值越大,说明区域这个产业产品的市场容量越大;反之,说明其在市场上占有的份额越小,市场潜力小。作为主导产业的产品必须具有较大的市场占有份额,市场前景看好。否则产品不能适销对路,在市场销售不出去,或者销量不大,那么这样的主导产业是站不住的,应该放弃,扶持其他市场占有率大的产业部门作为主导产业。 2、指标二:产业的比较优势度 产业比较优势度的大小通常用“比较劳动生产率”来衡量。其计算公式为B代表区域某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B>1,说明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全部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平均值,该产业是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B值越大,则其比较优势越大。主导产业须是在劳动生产率上比较优势较大的产业部门,比较优势小或者相比较而言在生产效率上处于劣势的产业部门不应作为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光是具有较大的市场占有潜力是不够的,还必须能够大量地生产出来,变为实在的市场,满足购买力的需求,而在生产上比较优势大的产业部门,正是这样的产业部门,它的劳动生产率比其他产业部门高,其产品能够较快地大批量生产出来,满足市场需求。 生产比较优势大的产业部门反映了产业结构演变的趋向,生产要素向这些产业部门移动,在区域产业结构中将越来越占有更大的比例,是发展前景较好的产业部门。 生产比较优势大的产业部门针对区域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要素,把它作为区域主导产业部门,可以优先、重点地开发利用具有相对优势的生产要索,取得较好的产业结构效益,从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主导产业必须同时具有区内比较优势和区际比较优势,即不仅是与区内其他产业相比具有比较优势,同时与外区同类产业相比,也具有比较优势。有的产业只具有区内比较优势,而没有区际比较优势,可以称之为优势产业,但不能成为主导产业,因为它在区外没有竞争能力,承担不起高层次区域地域分工的重任,作不出重要贡献,发挥不了主导产业的第一功能。3、指标三:产业规模(1)产业规模具有四层含义: 产业的绝对规模; 占全国同产业的比重; 区内的相对规模:占区域全部产业的比重; 产业产品的输出规模;只有这四个层面的产业规模都比较大,才能够成为区域主导产业。一个看起来较大的产业绝对规模,但在一个总体经济规模很大的区域来说,它在区域内所占的比重并不大,即在区域内的相对规模较小,这就不能选择为主导产业;一个看起来较大的产业绝对规模,在所在低层次区域内的相对规模也较大。但如果这个区域的经济实力弱,总体经济规模很小,则它在较高层次区域相同产业中所占比重可能很小,即在较高层次区域中的相对规模很小,它也不能选择为较高层次区域的主导产业。如果一个产业的绝对规模较大,在区内外的相对规模也较大,但如果它的产品仅供区内消费,输出比重很小,这种产业可以是区域的支柱产业,但还不是主导产业。(2)用 “产业专门化率”和“区位商”来衡量产业相对规模和输出规模的大小。Z代表区域产业专门化率。Z>1,说明这个产业是区域的专门化部门,Z值越大,说明这个产业在区域中专门化程度,即集中程度越高,这个产业的产品输出规模越大。Z<1,说明这个产业不是区域的专门化部门。Q代表区域某一产业部门的区位商。Q>1,则区域在某产业部门的集中程度大于全国平均水平,是区域的专业化部门和产品输出部门。Q值越大,则区域在该产业部门的集中程度越高。反之,则该产业部门不是区域的专业化部门,而是一个自给性部门。产业专门化率指标和区位商指标都反映的是区域产业结构中专业化部门及其专业化程度的问题,只是反映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前者用的基础指标是净产值,而后者用的基础指标是就业人数。4、指标四:产业关联度主导产业的一个功能是,它作为区域经济系统的主体和核心,具有龙头的带动作用,它本身增长较快的同时,也能够带动区域内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这就要求主导产业与区域内其他产业必须有较强的关联性,这种联系愈广泛,愈深刻,则主导产业的发展就愈能通过聚集经济和关联效应的作用,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某产业与其它产业通过相互影响发生联系,影响的方式有两种:影响和被影响,分别用影响力和感应度来衡量;某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影响,其影响的程度叫做影响力,用影响力系数来衡量。(1)影响力系数:j产业部门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其计算公式为:为列昂惕夫逆矩阵的第j列的和为列昂惕夫逆矩阵的全部列和的平均值Y1,说明该产业的影响力大于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Y越大,该部门的发展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也越大。反之亦然。(2)某产业受其他产业部门的影响,其影响的程度叫做感应度,用感应度系数来衡量。感应度系数:国民经济各部门每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i产业部门由此而感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感应度计算公式为:为列昂惕夫逆矩阵的第i行的和为列昂惕夫逆矩阵的全部行和的平均值G1,说明该产业的感应度大于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G越大该产业的感应度越大。反之亦然。(3)影响力系数Y和感应度系数G可以综合为波及效果系数,计算公式为: J越大,说明该产业与其它产业的关联性越强,它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带动作用越大。 Y和G1,J 1,而且数值都较高的产业是主导产业的最佳选择 Y和G1, J 1,这种产业不宜作为主导产业; Y和G中有一个1,另一个1的产业,其波及效果系数可能1,可能1,此时,该产业部门是否可以作为主导产业,要由其它三项指标(市场潜力、产业规模和比较优势度)的大小来决定。(二)选择主导产业的方法系统的分析和决策方法层次分析法第一步,粗选。粗选是指粗略地选出若干个备选产业。就我国各省区而言,备选产业以5-8个为宜。一般来讲,粗选依据包括产业绝对规模、效益和产值增长速度等。第二步,基准分析。基准分析就是对粗选产生的备选产业分别计算市场潜力、比较优势度、专门化程度以及产业关联度等指标。第三步,系统分析。系统分析是以基准分析为基础对备选产业进行排序。通常可将同一产业部门的市场占有率、比较劳动生产率、产业专门化率和波及效果系数计算出来后,再用几何平均法将这四项指标汇总为优选综合指数。依据综合指数的大小进行排序,其中位居前列的产业,就可作为区域主导产业。式中,S、B、Z和J分别代表产业市场占有率、比较劳动生产率、专门化率和波及效果系数,A代表主导产业优选综合指数。最后还有一个问题是,一个区域究竟选择几个主导产业合适?这要根据区域资源的综合优势度,经济发展的总水平、已有产业结构的层次,各候选产业的类型来确定。一般地,区域资源综合优势度大,经济总体水平高,产业结构层次高,候选产业波及效果大,主导产业的个数可以多一些。反之,应少一些。特别是处于发展中初期阶段的区域,应集中力量,优先把综合条件最好的产业搞上去,不能求多,以免分散力量。五、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一)什么是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优化的定义: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使产业结构效率和产业结构水平不断提高的动态过程。在内容上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两方面。1、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区域产业结构是一个各种产业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复杂有机体。一般来讲,判断区域产业结构是否合理主要有如下标准: 1、是否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2、各产业发展是否协调,是否存在“瓶颈”产业;3、是否能及时提供社会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4、是否能获得最佳结构经济效益;5、能否充分利用区域间分工合作;6、生态环境是否得到保护;7、产业结构是否具有弹性度。2、区域产业结构高度化区域产业结构高度化定义为:区域产业结构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随着技术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变化向更高一级演进的过程,也可将其称为产业结构的升级。主要是指不断由技术水平低的传统技术产业向现代技术产业乃至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变,促使产业结构从低级向高级演进。3、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的统一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度化内在统一的条件,在于它们所包含着的要素相互融和相互贯通,同时也能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二)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方法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设计是指:确定组成区域的各种产业在数量上的最优比例和相互联系的最优方式。实际上是一种以现存结构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为基础的科学预测规划方法。具体优化方法和步骤如下:1、确定优化目标:一般将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总目标拟定为:在满足资源最大可供量的约束下,使未来一定时期内区域整体效益最大,或投入最小产出最大等。2、确定优化模型中的决策变量在对区域产业部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可将区域划分为若干产业部门作为决策变量。如: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食品工业、轻纺工业、钢铁工业服务业等。3、确定约束条件从资源供给来看,区域资源赋存状况是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重要方面,也是区域产业结构形成的基础,从而构成了区域产业结构的约束条件。(1)能源供给量约束(2)水资源供给量约束(3)土地利用约束(4)资金约束(5)劳动力约束(6)运输能力约束(7)环境质量约束4、确定目标函数这是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达到的主要目标,在上述约束条件下,要求各产业部门到规划期t年的最佳生产规模,使产出最大,则有:5、计算结果分析和评价六、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及优化中国产业结构演变的历程图反映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产业结构的演变历程。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界划分为重工业超前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协调发展阶段。(一)改革开放前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1、产业结构的基本特征以高经济增长为目标,采取经济和非经济的手段,优先发展重工业,从而带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2、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降低重工业投入、提高其产出。其中最重要的政策是:第一,扭曲的低工资政策。为了防止劳动市场上工资上涨,政府将所有的私人企业国有化,取消劳动力市场,国家确定每一个职工的工资。第二,低利率政策降低重工业投人的资金成本,低汇率政策减少重工业进口设备所支付的成本。3、消极作用由于重工业超前发展的工业化道路有悖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1)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轻工业长期停滞,相对萎缩(2)农业内部积累大量剩余劳动力。几乎没有轻工业,重工业的发展只能吸收较少的劳动力,农业大量剩余劳动力无法有效转移。由于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相对不足,可耕地面积有限,人均可耕地面积很少; 农业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了耕地资源和其他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的速度;(3)第三产业发展受到严重限制。第三产业比重绝对下降是极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走向。所有这些重大问题与矛盾日积月累,不断加剧。1978年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二)改革开放后产业结构的现状改革开放以后发展最快的产业是传统体制下受压制的产业:农业、轻工业、家电产业及服务业。其中,发展最快、比重提高幅度最大的是第三产业及轻工业。到90年代中期,中国的产业结构及轻重业结构基本理顺。目前从总体上看,中国正进人工业化中期阶段。但是总体产业结构和区域产业结构仍然存在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1、搞“大而全”、“小而全”,各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问题严重,地区优势得不到发挥。区域经济发展中普遍缺乏主导产业或主导产业选择不科学,发展力度不够。绝大部分省区都把主要产业集中在汽车机械、冶金、化工、电子、建筑建材及农副产品加工等6大产业。2、第三产业发展仍然相对滞后 从改革开放以来的1978年至2010年的33年间,第二产业有17年即超过一半的时间里增速要超过第三产业。在2006-2010年期间,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2.1%,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1.9%,第三产业要比第二产业慢0.2个百分点。特别是2008年年底开始实行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以来,第二产业的增速就一直快于第三产业的增速,其中2009年快0.6个百分点,2010年扩大到2.7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差距则为1.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长速度不仅低于第二产业,甚至低于GDP的增速。由于第三产业发展相对缓慢,其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近年来也呈现出相对下降的态势。2005年,第二产业的贡献率为51.1%,第三产业为43.3%,两者差距为7.8个百分点。但到2009年已经扩大到9.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速相对滞后还影响到就业结构的调整。2006年,有25.2%的劳动者在第二产业就业,32.2%的劳动者在第三产业就业。到了2009年,在第二产业就业的劳动者提高了2.6个百分点,而在第三产业就业的劳动者仅提高了1.9个百分点。(三)我国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方向 1、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统一;2、依靠技术进步提升传统产业,注意瓶颈产业的更替,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鼓励新兴服务业如金融保险、科技服务业和咨询服务业以及通信、光纤光缆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4、正确引导各省结合区域特点,发挥区域优势,科学选择主导产业,培养潜导产业,发展关联产业和基础产业。促进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11

    注意事项

    本文([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第三讲产业结构提纲.doc)为本站会员(音乐台)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