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高一理化生]上海物理学科二期课改物理高一教案全套第一章.doc

    • 资源ID:1993138       资源大小:997.50KB        全文页数:4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6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一理化生]上海物理学科二期课改物理高一教案全套第一章.doc

    全品高考网 gk.canpoint.cn 第一章 A 质点、位移和时间一、教学任务分析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学生已在初中学习过有关机械运动、参照物、速度等物理概念,并学习过一些关于匀速直线运动的基本知识,这些都是学习本节内容所必需的。根据对实例的分析、比较,当实际物体与其运动之间满足一定条件时,可将实际物体简化为一个点,且不影响对问题的研究,从而建立质点模型。根据实例分析,引人位移的概念。介绍标量和矢量,并通过实例的分析、比较,理解位移和路程的区别和联系。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应用比值定义的方法,得出速度定义及计算公式。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和速度公式,得出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本节内容是在初中物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匀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特别是其中所应用的一些科学方法,为后续的匀变速运动、牛顿运动定律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物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物体可以看作质点。(2)知道矢量和标量,理解位移和路程、时间和时刻。(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基本特征。(4)知道应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理解速度的概念。(5)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2、过程与方法(1)通过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的分析和讨论过程,感受比较和分析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2)通过质点概念的引入过程,感受物理学中建立模型的科学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机械运动与生活和生产实际的广泛联,了解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自觉性。(2)通过导学部分交通安全热点问题的讨论和匀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学习,感悟生活中不能违反科学规律,提高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质点、位移、时间和速度概念的建立。(2)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定义和位移公式。难点:(1)位移和路程的区别和联系。(2)速度的概念。四、教学资源:“及时停车”演示装置(课本图1-3)、课本上的图片、一段交通录像、有关位移和路程、时间和时刻的PPT或动画、有关匀速直线运动规律的PPT或动画。五、教学设计思路本设计的内容是:质点、位移、时间和速度的概念,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图片和实验为基础,通过分析、比较、推理建立质点、位移、时间,应用比值定义的方法建立速度的概念;进而根据实验结论,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得出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最后通过一些简单的实例,巩固所学的知识,感悟了解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自觉性。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质点、位移、时间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方法是:以课本图片、演示实验及交通录像创设的情景为切入点,通过分析、比较、推理建立质点、位移、和时间的概念;结合初中所学过的知识,通过演示匀速直线运动的课件以及对实例的讨论、分析、推理,在建立速度的概念的基础上,导出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并通过实例的讨论、分析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位移与路程、时间与时刻的区别和联系以及速度概念的建立。方法是:通过PPT或动画的观察,并通过实例的讨论、分析、比较,理解位移和路程以及时间和时刻的区别与联系;结合初中所学过的知识,介绍比值定义的方法,通过对实例的讨论、分析、推理,建立速度的概念。本设计要求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强调物理科学方法的应用,通过对实例进行分析、比较的讨论,归纳得出结论,老师要注意适时启发和“点拨”。完成本设计的内容约需2课时。六、教学流程质点模型活动I观察图片设问2情景I演示实验设问1位移公式活动II巩固练习路程位移时间时刻情景II观察1设问3情景III观察2设问4速度1、教学流程图2教学流程图说明情景 演示实验,设问1 “及时停车”演示,或让学生动手做一下,通过“设问1”,启发学生从中想到些什么?活动I 观察图片,设问2在学生仔细观察书上图片的基础上,通过“设问2”,启发学生找出其中蕴含了哪些机械运动的信息以及与物理相关的内容,通过讨论、交流,建立质点模型。情景II 观察1,设问3观察相关物理课件,通过“设问3”,对实例进行讨论和分析,理解位移和路程、时间和时刻的区别与联系。情景III 观察2,设问4演示匀速直线运动的课件,请学生结合初中学过的知识,介绍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通过“设问4”,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描述这种运动,得出速度的定义及其表达式,进而导出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活动II 巩固练习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工作单”的形式,通过小练习,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对本节课的知识再梳理一遍,巩固所学生知识。3教学主要环节本节课可分为三个主要的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本环节主要体现物理学习中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科学方法,进站质点模型的过程,并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第二环节,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讨论和师生交流,得出位移、速度等物理概念,进而推导得出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第二环节,通过对实例的探讨活动巩固所学的知识。七、教案示例1情景引人通过对生活中相关现象的观察,适当设问启发,采用学生小组讨论的活动形式,引发学生学习机械运动的兴趣。如:(1) 观察书上导图及其他几幅照片,讨论其中蕴含了那些有关机械运动的信息?(2) 思考能否判断出汽车的运动方向?(3) 思考为什么大多汽车看不到呢?(4) 想一想,图1-4中P、A、B将局部轨迹放大,再放大,你认为编者的意图是什么?(5) 拓展内容除了机械运动你还能观察到什么和物理有关的内容?(6) 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讲一讲这个实验中告诉我们大家什么道理?注: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分小组讨论,然后组织小组交流讨论,老师适时启发、“点拨”。2建立质点模型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总结出要研究复杂的机械运动,首先从最简单的匀速直线运动入手,这就需要对实际物体作一个简化处理突出问题的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从而引入质点模型。质点是一个理想模型,用质点来代替原来的物体并不影响对问题的研究。设问:结合质点模型,应怎样理解物理模型?为了便于研究事物而建立起的一种科学抽象,它对客观事物是一种近似的反映,它突出了事物的主要因素和主要特征,完全忽略了次要因素和次要特征。设计学生讨论的问题: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出一些例子判断该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再由老师给出的几个可以看成质点的实例,以及几个不能被看成质点的实例,然后由学生自己总结出物体能看成质点的条件。举例:(1)平移的桌子可被看成质点;(2)研究抛出的铅球、手榴弹的运动轨迹时可被看成质点;(3)研究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可以把地球看成质点;(4)研究平直铁轨上行驶的火车的运动快慢时,火车可被看成质点;(5)计算火车穿山洞的时间时,火车不能看成质点;(6)研究地球的自转时,地球不能被看成质点。学生相互交流,老师将他们交流的结果,总结、归纳,共同得出物体可被看成质点的条件:(1)物体各部分运动情况相同,即物体上任意一点的运动可以代表整个物体的运动;(2)物体各部分运动情况不同(有形变、转动),但这些因素并不影响所研究的问题。3描述运动的基本物理量先介绍矢量和标量,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然后观看课件演示,组织学生根据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讨论,分析位移与路程,时间和时刻的区别和联系(1) 位移和路程位移:质点的位置变化,是矢量。路程:质点运动所经历的轨迹长度,是标量。明确位移和路程的区别,特别要主意位移方向的的判断。举例说明以加深学生的理解。(2) 时间和时刻(先由学生来谈谈自己对两个词的理解)时刻:某一个特定的瞬间,如钟表表针指示的某一位置、时间轴上的某一点等。时间:前后两时刻之差。举例让学生判断以下是时间还是时刻:3秒内,第3秒初,第3秒内,前6秒内,5点正,8点一刻,3分钟等。设计学生讨论的问题:我们一般什么时候关心时间,什么时候关心时刻?4匀速直线运动通过有关匀速直线运动的录像和课件,指导学生结合已学过的知识,思考如何来描述这种运动,介绍比值定义的方法,得出速度定义v = ,进而推出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位移公式s = vt。设问:高中与初中对速度的定义有什么不同?教师归纳总结:初、高中对速度定义的比较初中: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高中:速度等于质点的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即 v = 。 可以看出,限于初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定义速度时是以物体为研究对象,以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来定义速度,着重从大小上来反映物体运动的快慢。 高中阶段以质点为研究对象,不仅要从大小上来反映质点(物体)运动的快慢,而且要同时反映质点(物体)运动的方向,还要求反映质点(物体)运动的这种属性。因此,在高中阶段采用比值定义的方法来定义速度,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质点(物体)来说,这个比值是恒定的。这种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希望学生们能熟悉这种方法。 最后结合“点击”栏目,简单介绍一下“速率”的概念,进一步理解匀速直线运动。5课堂练习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几道联系生活,且适合学生的实际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以检验本节课学生对于重要知识点的掌握情况。6作业布置 略第一章 B 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一、教学任务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是在初中路程时间图像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同时,也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乃至后续各种图像的学习奠定基础。学习本节内容需要位移、速度、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路程时间图像,以及数学中平面直角坐标等知识为基础。根据龟兔赛跑的故事,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来描述龟、兔的运动过程,通过交流、讨论,得出图像也是描述物体的运动规律的一种方法。通过同桌两位同学相互配合,动手做一个“简易自动记录仪”的小实验,经过交流、讨论引人s - t图像;进而结合数学中有关图像的知识,通过类比引人v - t图像。根据物理图像和数学图像的分析、比较,认识物理图像所表示的物理意义,如s - t图像的斜率表示速度、v - t图像的“面积”在数值上等于物体位移的大小(本节课不涉及“面积”正、负与位移方向的关系问题)等。本节课的教学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相互合作,在概念形成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分析、比较、归纳、演绎等科学方法的应用,感悟相互合作对实验成功的重要作用。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速度时间图像及其物体意义。(2)初步学会用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描述物体的运动。2、过程与方法(1)通过直线运动的图像的引人过程,感受实验、分析、类比等科学方法。(2)通过用s - t图像和v - t图像描述龟、兔赛跑的情况,认识物理图像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直观、便捷作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动画故事引入,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愿望,从而主动参与教学过程。(2)通过动手做一个“简易自动记录仪”的小实验过程,感悟相互合作对实验成功的重要作用,因而在实验中明确分工,相互配合。三、教学重点与难点s - t图像和v - t图像的物理意义;理解图像所描述的运动。四、教学资源动画、课件、实物投影仪、坐标纸、直尺。五、教学设计思路本设计包括匀速直线运动的s - t图像和v - t图像两部分内容。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对学生描述龟、兔运动过程所用方法,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得出也可以用图像的方法来描述物体的运动;再通过制作“简易自动记录仪”的小实验,建立s - t图像的概念,进而结合数学知识,通过图像间的类比,建立v - t图像的概念;最后,结合实例分析,认识s - t图像和v- t图像所表示的物理意义。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和要突破的难点是:匀速直线运动的s - t图像、v - t图像的物理意义;理解图像所描述的运动。方法是:以对龟兔赛跑的描述方法为切入点,通过学生描述龟、兔运动过程所用方法的分析、比较,归纳得出也可以用图像的方法来描述物体的运动,建立s - t图像的概念;通过学生自制“简易自动记录仪”小实验,并对实验中铅笔所画图线(铅笔线)与铅笔的实际运动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理解图像中的图线不是物体运动的轨迹;进而对铅笔以不同快慢运动(画线)时,图线的倾斜程度不同的情况,进行定性分析、比较,再通过实例的定量分析,理解s - t图像和v- t图像的所表示的物理意义。本设计要求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在得出s - t图像和v- t图像的过程中,感受实验、分析、类比等科学方法;在自制“简易自动记录仪”小实验过程中,感悟相互合作对实验成功的重要作用。完成本设计的内容约需2课时。六、教学流程1、教学流程图活动III实验探究设问s - t图像活动V应用情景动画活动II小制作活动I交流讨论v - t图像活动IV类比2、教学流程图说明情景 动画播放龟兔赛跑的动画,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活动I 交流讨论请学生通过交流、讨论,用物理语言来描述动画中龟兔赛跑故事,在此基础上进而要求让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来表达故事的内容,为引出s - t图像和v - t图像作铺垫。学生活动II 小制作学生根据图片,互相配合动手做一个“简易自动记录仪”。学生活动III 实验探究,设问让学生结合活动I和实验,通过设问:能否找出更好的一种作图方法来表示龟兔赛跑的故事,从而引人s - t图像。学生活动IV 类比结合数学中有关图像的知识,通过类比引人v - t图像。学生活动V 应用通过分别用s - t图像和v - t图像描述龟兔赛跑的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3、教学的主要环节 本节课分为三个主要的教学环节:第一环节,以龟兔赛跑的故事创设情景,引人课题。第二环节,通过小制作、学生实验探究、类比等方法引人s - t图像和v - t图像。第三环节,通过分别用s - t图和v - t图像表示龟兔赛跑的情况,理解图像的物理意义。七、教案示例(一)引入1、学生活动播放龟兔赛跑的动画,请学生通过交流、讨论,用物理语言来描述动画中龟兔赛跑故事。2、导入新课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能否用作图的方法表示呢?点评学生画出的图。通过设问:是否有更好的作图方式来表示呢?请学生观察自动记录仪,再作进一步思考。(二)学生实验:引人s - t图像(位移时间图像)1、观察振动自动记录仪的图片,介绍其主要结构和自动记录的方法。设问:生活中见过哪些类似的自动记录仪?2、学生小实验:同桌互相配合用白纸、直尺(长度大于白纸的宽度)、铅笔来做一个能记录铅笔运动情况的简易记录仪:将直尺压在白纸上,保持直尺位置不变,但纸可以被自由抽动。实验时,其中一个同学沿垂直于纸的方向向左匀速拉动白纸,代表时间的均匀流逝,另一同学用沿尺向上(或向下)匀速移动铅笔,在白纸上画出一条与白纸拉动方向倾斜的铅笔线。在保持拉动白纸速度不变的条件下,改变铅笔沿尺向上(或向下)匀速移动的快慢,重复几次上述实验,得到倾斜程度不同的几条铅笔线。几次实验时,相互配合的两同学应交换各自的操作。选择几张学生得到的铅笔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图像,通过投影,先让学生定性比较:铅笔移动得快,图线(铅笔线)倾斜程度大;铅笔移动得慢,图线(铅笔线)倾斜程度小,即图线的倾斜程度反映了物体运动的快慢。接着给出一辆作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其位移和时间的一组数据,请学生先在坐标纸上建立直角坐标系,选择表示位移和时间的坐标轴,标上物理量的符号,确定坐标轴标度,然后通过描点作出汽车的位移图像。通过对汽车s - t图像的定量分析,得出图像中直线的斜率所代表的是物体(铅笔汽车)运动的速度。设问:图像中的直线是汽车运动运动的轨迹吗? (有了前面学生自己做的小实验,很好理解答案为“不是”) (三)类比:引人速度时间图像(v - t图像) 有了前面位移时间图像的研究过程,启发学生应用类比的方法,根据位移图像所表示的物理意义,联系数学中有关图像的知识,通过小组交流、讨论,自己动手画出匀速直线运动的v - t图像,并描述图像的物理意义,然后通过大组交流,提高对匀速直线运动的s - t图像和v - t图像的认识。(四)巩固练习最后,再回到开始的情景,分别画出龟、兔赛跑的s - t图像和v - t图像;也可让学生进行即兴创作,改编龟兔赛跑故事或是新编其他有趣味的故事,并用s - t图像和v - t图像分别故事主人公的运动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五)作业练习 略。第一章 C 运动快慢的描述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一、教学任务分析“运动快慢的描述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是对初中已学速度概念的进一步深化,并为后续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乃至整个力学的学习奠定基础。学习本节内容需要以位移、时间以及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为基础。以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刘翔雅典夺冠的确录像为情境,通过交流讨论,在介绍比值定义物理量方法的基础上,建立速度的概念,导出速度的表达式。以刘翔在跨栏过程中运动的快慢不同为背景,根据频闪照片中,物体相邻两段位移所用的时间相等,但位移的大小不同,建立平均速度的概念,归纳得出平均速度的特点。根据无限逼近的思想方法,通过DIS实验的探究与分析、讨论,归纳得出瞬时速度的概念和特点。通过典型习题的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好的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本节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实例分析和DIS实验探究的过程,感受分析、比较、推理和无限逼近等科学思想方法的熏陶,使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归纳总结及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速度的概念。理解速度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它是矢量。(2)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3)知道速率与速度的区别。(4)能通过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计算,初步解决有关运动学问题。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典型事例的研究,感受探索物理规律的过程。(2)了解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基本方法。(3)在学习瞬时速度的过程中认识极限思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刘翔雅典夺冠的分析评价,激发学生为国拼搏争光的爱国主义情感。(2)通过小组讨论,体验合作探究学习的快乐,调节人际交往能力。(3)通过逐步深入的学习,感悟事物的规律是由简单到复杂。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概念的建立及其两者的区别教学难点:用无限逼近方法得出瞬时速度的概念。四、教学资源教学器材:多媒体一套,置有电磁铁的气垫导轨、J0416型大屏幕数字显示器、光电门、宽窄不一的遮光片一套(自制),橡皮泥;瞬时速度测定的研究表格(每人一张),计算器等。教学课件:刘翔雅典夺冠过程的录像、自制课件(频闪照片)。五、教学设计思路:本设计包括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三部分内容。本设计的基本思路:以录像观察、DIS实验和学生的交流讨论为基础,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入手,在观看刘翔雅典夺冠过程的录像、介绍比值定义物理量方法的基础上,通过交流讨论,建立速度的概念;通过投影频闪照片,根据频闪照片中,物体相邻两段位移所用的时间相等,但位移的大小不同,建立平均速度的概念;根据无限逼近的思想方法,用DIS实验分别测出装有宽窄不等遮光片的小车的平均速度,然后通过分析、推理,建立瞬时速度的概念。通过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等概念在实例中的运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两者的区别。方法是:以刘翔雅典夺冠过程的录像为背景,通过投影频闪照片,根据频闪照片中,物体相邻两段位移所用的时间相等,但位移的大小不同,建立平均速度的概念,照片了解平均速度的特点;用无限逼近方法得出瞬时速度的概念,了解瞬时速度的特点,通过比较、分析,归纳出两者之间的区别。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用无限逼近方法得出瞬时速度的概念。方法是:启发学生对平均速度的进一步计算和分析,通过用DIS实验分别测出装有宽窄不等遮光片的小车的平均速度,然后通过分析、推理,建立瞬时速度的概念,归纳起瞬时速度的特点。本设计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概念和公式的形成过程以及伴随这一过程中渗透的物理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物理规律的能力和合作能力,通过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解决生活中相关的物理问题,感悟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完成本设计的内容约需2课时。六、教学设计流程问题II设问3 活动II典型例题反馈练习 瞬时速度的概念活动I测瞬时速度 瞬时速度的特点速度的概念情景多媒体视频设问1 速度定义及表达式平均速度及表达式平均速度的特点问题 I设问2 1、教学流程图2、教学流程说明情景 播放录像和设问1多媒体视频雅典奥运会上刘翔正在进行110米跨栏比赛。通过设问I引入新课,对初中所学速提升为矢量,拓展概念的内涵,并了解比值法。问题I 设问2通过设问2,探究平均速度的概念和特点。问题 设问3 活动I活动I:模拟实验,用光电门测瞬时速度,。通过设问3和活动I,渗透极限思想方法并加深对瞬时速度概念和特点的理解。活动II 典型例题 反馈练习 通过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解决生活中相关的运动学问题,感悟知识与生活的联系。3、教学主要环节 本设计可分为四个主要的教学环节:第一环节,以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刘翔雅典夺冠的确录像为情境,通过交流讨论,在介绍比值定义物理量方法的基础上,建立速度的概念.第二环节,以刘翔在跨栏过程中运动的快慢不同为背景,通过对频闪照片的分析、讨论,建立平均速度的概念,归纳得出平均速度的特点。第三环节,根据无限逼近的思想方法,通过DIS实验的探究与分析、讨论,归纳得出瞬时速度的概念和特点。第四环节,通过典型习题的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好的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七、教案示例(教学实录节选)【第一课时】(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情感,师生互动学习速度的概念【多媒体视频】雅典奥运会上刘翔正在进行110米跨栏比赛。【提问】 刘翔本届奥运会上夺冠的成绩是多少?让我们值得借鉴学习的地方有那些?生:刘翔的这种为国争光的拼搏精神和信心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刘翔雅典夺冠的精彩回放,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通过点评对学生进行为国拼搏的爱国主义教育,理想前途教育)问:在生活中怎样比较哪位同学跑得快呢?有几种方法呢?试举例说明。(小组讨论)【学生活动】 思考并回答:第一种方法:同样的位移,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时间短的,运动得快,例如刚才播放的奥运会上的110m短跑,就是通过到达终点所用时间的长短来比较运动员的成绩的。第二种方法:同样的时间,比较通过的位移大的,运动得就快。例如,甲、乙同时出发,经过一段时间后,甲的位移比乙的位移大,说明甲运动得快。师:由上分析知,运动的快慢跟运动的时间及通过的位移都有关。问:如果两个物体运动的时间,所通过的位移都不一样,用什么物理量来描述物体快慢呢?生:速度师:什么是速度?导入初中速度的概念。生:速度在数值上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即v 。师:我们来计算刘翔的速度。生:速度v = 110m/12.91s 8.52m/s问:现有A、B两个物体,速度大小都是10m/s,A物体向正东方向运动,B物体向正西方向运动,这两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相同吗?生:这两个物体的运动状态是不同的。师:为了使速度在反映物体运动快慢的同时,把物体运动的方向也表示出来,所以用位移替换路程。则速度在数值上等于什么?生:速度在数值上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师:在高中物理中,我们常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我们现在对速度下一个确切的定义: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地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用v 表示,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是个矢量。速度的大小叫速率。(二)师生互动学习平均速度概念也是从对刘翔雅典夺冠过程的提问导入 师:你认为刘翔在雅典夺冠过程中,做什么运动?生:变速直线运动。师:那么,我们刚才的计算的速度是什么速度呢?生:平均速度。师:在初中,平均速度是如何定义的?生:做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经过的路程和经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运动物体在这段路程内(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师:我们现在来给平均速度下一个定义,应该怎样叙述呢?生:平均速度是指在变速直线运动中,运动物体的位移S和所用时间t的比值。即 ,方向与位移S方向相同。(三)探索平均速度的特点教师投影“步步闪摄影”。仔细观察刘翔的每一段运动。运动的快慢并不同,跨栏前的速度比较大,落地后再加速运动一段后再跨栏,高速摄影机每秒钟可拍摄很多张照片,把这些照片连起来播放,我们的眼睛就感觉人或物体在运动了。如果在同一张底片上多次曝光,就变成了“步步闪摄影”。这种方法叫做频闪摄影。学生观察思考、频闪照片相邻两个物体位置的时间相等。但位移不同,说明物体运动快慢在不断改变。师:下面让我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大家一起来计算刘翔夺冠过程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这些数值相同吗?你认为平均速度具有怎样的特点?将刘翔夺冠过程分成11个阶段来进行计算,得到了11个平均速度值。【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请学习小组派代表回答,其他同学可以补充。(通过分析比较,同学们就可发现平均速度的特点,老师进一步归纳总结)教师归纳 平均速度粗略地描述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快慢,平均速度也有方向。平均速度具有这样的特点,选取的位移或时间不同,平均速度的值不同。它表示某段位移或某段的间内的平均速度。【第二课时】(四)师生互动学习瞬时速度概念师:复习上节课内容。问:上节课我们已经将刘翔夺冠过程分成11个阶段来进行计算,得到了11个平均速度值,我们已经将这些数据画成了图线,请看图线。这个图线能够精确地描述刘翔夺冠过程的各时刻运动快慢吗?生:不能问:为什么?生:因为测量的时间间隔还太长。师:对,那么我们能否通过其它的办法来比较精确地描述刘翔夺冠过程的各时刻运动的速度吗?生:把两个栏之间的距离再分成11段,测出11个位移和时间,求出11个平均速度。师:够精确了,能否更加精确一些呢?生:将其中一段距离再分成11段,测出11个位移和时间,求出11平均速度。师:还可以继续分,直到师:对,直到位移接近于零,时间也接近于零,而两者的比值就等于这一点的速度,我们把它叫做瞬时速度。师:如何定义瞬时速度呢? 生: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或经过某一位置的速度。(五)用光电门测瞬时速度,并渗透极限思想方法。了解速度计可以测瞬时速度。【模拟演示实验】 出示气垫导轨,并使其保持一定倾斜度。在导轨上作一标记A,并在此处安置光电门,滑块上分别插上宽窄不一的铝片,每次从最高点释放滑块,则滑块前沿的P点每次经过标记时的运动快慢是相同的,再用电子计时器测出P从A点起走了一段位移DS所需时间Dt。543216P®1、导轨 2、滑块 3、光电门 4、铝片 5、电磁铁 6、橡皮泥瞬时速度测定的研究Ds/m(铝片的宽度)Dt/sv(m/s)1230.3000.2000.1000.0360.0240.0080.0004结论:v = m/s分析实验结果:随着DS的缩小,平均速度的大小向某一个值趋近。s/mt/sAB1BB2T1T2T3当所取位移 DS足够小时,即当 Dt ® 0时,在测量仪器精确度内的,所得的平均速度就等于瞬时速度。即: 物体在某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从这一时刻起足够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在St图像中的确定。以左图中可知,随着所取的时间的缩短,过A点的割线越来越接近过A点的切线,物体经过t = T2 s这一时刻的瞬时速度的大小在数值上等于过A点的切线的斜率。物体经过t = T2 s这一时刻的瞬时速度的方向:过该点的切线方向。【用测速计来测量瞬时速度】速度计学生归纳 瞬时速度精确地描述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快慢和运动方向。瞬时速度具有这样的特点,选取的时刻或位置不同,瞬时速度的值不同。它表示的是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小结 速度v ,是表示运动快慢和运动方向的物理量。而平均速度 ,表示物体在某段时间内(或某段位移内)的平均快慢程度,是粗略描述质点的运动情况;瞬时速度v ( Dt ® 0 ),反映的是物体在某一时刻(或经过某一位置)的快慢程度,是精确描述质点的运动情况。这两个速度从不同的角度对物体的运动进行描述,都是非常重要的物理量,都是矢量,在回答时都不要忘记它的方向。【典型例题】1、一个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通过一段位移,在前 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为1m/s,在接下来的 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为2m/s,在最后 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为3m/s,求该物体在整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为多少?2、对作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有如下几种叙述:A物体在第2s内的速度是3m/sB物体在第2s未的速度是3m/sC物体在通过其路径上某一点的速度为3m/sD物体在通过一段位移S时的速度为3m/s以上叙述中表示平均速度的是 ,表示瞬时速度的是 。3、一个以速度v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各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以及整个运动过程的平均速度各是多大?每一时刻的瞬时速度各是多大?4、一物体的st 图如图所示,根据图像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54s/mt/s1032246 A、物体在前2 s内的平均速度是3 m/s B、物体在前3s 内的平均速度是2 m/s C、物体在4 s内的瞬时速度是1.5 m/s D、物体在第5s内的平均速度是6 m/s【反馈练习】1、试判断下面的几个速度中哪个是平均速度( );哪个是瞬时速度( )。A汽车从甲站行驶到乙站的速度是60km/hB子弹出枪口的速度是620m/sC小球第5s未的速度是6m/sD汽车通过某一站牌时的速度是72km/h2、一个作直线运动的物体,某时刻的速度是10m/s那么这个物体( )A在这一时刻之前1s内的位移一定是10mB在这一时刻之后0.1s内的位移一定是1mC从这一时刻起10s内的位移可能是80mD如果从这一时刻起物体开始作匀速运动,那么它连续通过900m位移,需要时间90s3、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前一半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4m/s,后一半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8m/s,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A6m/s。 B5m/s。 C5.3m/s 。 D4.5m/s。【课外练习】1、判断下面所给的数值是指平均速度还是瞬时速度?(1)炮弹以850m/s的速度从炮口射出,它在空中以835m/s的速度飞行,最后以830m/s的速度击中目标。(2)某列车从北京开到天津的速度是56km/h,经过某公路交叉口时的速度是36km/h。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过程中,前一半位移内的平均速度是30km/h,后一半位移内的平均速度是60km/h,则在全程内这辆汽车的平均速度是( )A35km/h B40km/h C45km/h D50km/h3、短跑运动员在100m竞赛中,测得7 秒未的速度是9m/s,10秒未到达终点时的速度是10.2m/s,则运动员在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 )A9m/s B9.6m/s C10m/s D10.2m/s4、一支长40 m的队伍匀速前进,通讯员从队尾到队前传达命令后立即返回队尾时,队伍已前进了200 m,在整个过程中,通讯员共用了40 s,则全过程中通讯员平均速度的大小为多少?第一章 D 现代实验技术数字化信息系统(DIS)一.教学任务分析数字化信息系统(DIS)应用传感器和数据采集器自动获取和输入实验数据,通过计算机的快速处理得到实验的结果,提高了教学效率,使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自主探究活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学习本节内容所需准备的知识和技能主要有:(1)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图像描述;(2)位移、速度的概念;(3)长度的测量。通过实例(利用传统测量工具测量长度)的测量和讨论,感受引入DIS的优点。结合“练习使用DIS”实验,了解DIS的构成和使用方法,并练习测定位移传感器的测量范围,归纳得出测量的三个组成部分。通过“用DIS测量运动物体的位移和速度”实验,初步学会用图像描述和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进一步理解s-t图像和v-t图像的物理意义。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理测量的三个组成部分。(2)知道DIS的含义、构成和使用方法。(3)初步学会组装DIS,用DIS获取实验数据、处理数据和得出实验图像。(4)进一步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s t图像和v t图像的物理意义。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DIS实验数据的采集、列表、作图、拟合和转换等环节的处理过程,感受研究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和基本过程。(2)通过对传统仪器与DIS测量物理量过程的类比研究,认识物理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方法。(3)通过应用DIS对几种直线运动情况的实验研究,感受图像法是分析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传统实验仪器与DIS传感器测量物理量过程的对比,体验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带来的革命性的变化,提高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2)通过应用DIS对物体运动情况的实验研究,感悟物质运动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建立团结协作的意识,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熟悉DIS的构成和使用方法。难点:用DIS测量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位移和速度。四、教学资源1、学生实验器材:米尺,三角尺(或直尺),皮尺(或卷尺),计算器;DIS(位移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等)及配套

    注意事项

    本文([高一理化生]上海物理学科二期课改物理高一教案全套第一章.doc)为本站会员(音乐台)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