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高三政史地]回顾与评析_展望和对策兰州市高考研讨会资料.doc

    • 资源ID:1993267       资源大小:167.50KB        全文页数:2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6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三政史地]回顾与评析_展望和对策兰州市高考研讨会资料.doc

    回顾与评析·展望和对策历史高考命题规律探析及教学应对策略陈庆军近几年来,随着高中课程改革和高考制度改革的推进,高考命题为有效考查能力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大胆创新,已然取得了显著成效。对于高考命题者来说,应该考什么和怎样考,不仅更加确定,而且越来越有自信。全力为高校选拔新生服务,注重考查学习潜能和学科素养,已成为命题工作不可动摇的理念。因此,在命题专家的潜意识里,实际存在着一个大大收缩了范围的命题指向,其落脚点既与中学课程内容有关,也与高校专业的课程内容有关;每年的试题形式和考查内容,既有相当的确定性,又有一定的随机性,还有大致的周期性。其中,蕴含着规律。然而,对于高考复习来说,却很少有人意识到高考命题规律的存在,更鲜有人去认真、深入地探究这一客观存在的规律,有的只是被动、滞后地关注每年高考试卷形式、试题内容的变化而已。因此,做老师的,说不清高考到底要考什么,会怎样考,在教学内容上总是受教科书的制约,习惯于根据教材篇幅及知识密度分配教学时间和精力,把知识掌握作为主要目的,把题海战术作为应对高考的主要手段甚至唯一法宝,并运用到极致。当学生的,依然是深陷死记硬背的泥潭,挣扎在强化训练的题海之中,日以继夜、日复一日地做题、背答案,循环往复,消耗着所有时间和精力,直到高考来临。高考考什么,应考复习就要指向什么;高考怎样考,应考复习就应怎样教和学。高考考什么、怎样考,这是教师们应当首先要弄清楚的,否则,岂不“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么?高考命题早已旗帜鲜明地反对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并在实践上不断有所突破,把高中教学抛开了很远,使得高考复习越来越感到不能适应,但又茫然不知所措。高考复习必须毫不留恋地从死记硬背和题海中摆脱出来,跟上高考命题改革的步伐。那就需要下一番真功夫,去研究和把握高考命题的规律,从而把应考复习引领到科学的轨道上来。本讲旨在通过对近几年全国(大纲版)高考命题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进行必要的回顾、梳理和评述,对近两年特别是今年的高考试题进行具体的解析,初步揭示高考命题的内在规律,反思目前高中教学特别是高考复习存在的误区与偏差,为改变当前高考复习的被动局面,提供一些较有价值的信息和参考意见。内容要点:1、近年高考历史命题改革回顾与评析;2、2010年高考历史试题分析;3、2011年高考历史学科命题方向预测;4、历史教学改革与应考复习对策;5、高考命题规律研究思路和方法。一、近年高考历史命题改革回顾与评析2007年以来,在由国家考试中心主持的新课标高考命题改革的影响下,原先大纲版的高考命题同样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调整,并已达到比较稳定和成熟的状态。由是对近4年高考试题及其考查结果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梳理、解读和判断,必然会得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和结论,从而找到科学应对高考的教学策略。(一)转折点2007年历史命题的新走向1、关于能力考查目标和要求的重新表述考试大纲以考查考生的学习能力为核心,结合政治、历史、地理三科的共性,将能力考查的目标要求由原来的4项10条调整为4项12条。其中,大大淡化了对知识记忆即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的要求,同时大大加强了材料解读和信息加工能力以及对历史事物深层理解能力、对历史问题独立思考能力的要求,强调了学科间的互相渗透与联系,还具体化了文字表达能力。2、新课标高考命题对大纲版高考命题的影响在新课标高考命题的影响下,大纲版高考命题在试卷结构、试题形式和考查内容等方面都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同时对“超纲”和难度的顾忌也就小多了。3、主要变化试题形式有所调整。受课标版高考命题的影响,2007年大纲版文综试卷的历史选择题,有50%的题干使用了提供新情景和信息的材料表述,而直接考查知识的再认再现的题目减少到1/3,在乙卷中只有1/4。在题型上,由原来一度以串题为主,改为以单题为主。难以有效考查历史思维能力的排列组合题也迅速淘汰;图表材料在各类题型中频繁出现。历史试卷的学科特征充分显现。能力考查大步迈进。一是突出体现历史学科特征,加大了材料阅读和解析的比重,涉及材料的试题分值由50%左右增加到70%以上;二是与此相适应,大大淡化了对知识记忆的考查;三是无论学科综合题还是三科综合题都更加强调独立运用判断、归纳、比较、概括等历史思维方法分析和阐述问题的能力;四是开始增加考查文史常识和史学思想方法的试题。试题难度攀升。由于能力考查的加强,试题难度随之攀升。2007年大纲版文综历史试题的平均难度是0.50,其中甲卷(II卷)的总体难度是0.52,选择题平均难度是0.54,综合题难度是0.49;乙卷(I卷)的总体难度是0.48,选择题平均难度是0.56,综合题难度是0.40;两卷各有8道题的难度系数在0.5以下。而往年选择题的难度系数大都在0.6以上。(二)里程碑2008年历史命题改革的目标基本实现2008年,历史命题改革的理想目标终于基本实现。1、试卷结构更趋合理主要是地理、历史、政治三科的试卷结构和分量更加均衡,地理由两道综合题并为一道。历史学科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三大块的分值比重,甲乙两卷综合起来,世界史较重,超过40%,中国古代史占30%,中国近现代史不到30%,这个格局进一步反映了命题组关于考查内容比例的指导思想和大致框架。2、题型更显学科特征在题型方面,2008年彻底扬弃了串题形式,材料选择题占据绝对优势。甲乙两套试卷的24道选择题中,有20道题目的题干使用材料表述,其中甲卷和乙卷分别都是10道题,试卷突出了“材料第一,论从史出”的基本特点,高考试题的学科特征更加凸显。3、能力考查更加到位2008年进一步加大了材料阅读和解析的分量,涉及材料的试题分值增加到90%以上,旨在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试题分值达到一半(甲卷占48%,乙卷占50%);同时对知识记忆的考查进一步淡化,其分值下降到20%以下。4、试题难度与上年持平由于能力考查的要求更加到位,试题难度继续维持在较高水平上,历史试题的平均难度值为0.51,与去年持平。甲卷的总体难度是0.56,乙卷的总体难度是0.47。(三)稳中有变2009年能力考查力度和试题难度加大1、试卷结构保持稳定2009年大纲版文综试卷结构保持了2008年的面貌,其中题型结构几乎与2008年完全一样,材料选择题在选择题中依然占据绝对优势,试题的历史学科特征十分突出;知识结构更趋合理。2、能力考查力度不减2009年的试题在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继续注重对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查,试卷涵盖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4项目标要求,突出材料阅读和解析,强调历史思维和对历史问题的辨析与论证。同时,试题材料的选取和题干的表述立意新颖,刻意反映史学研究的新动态和新成果,材料意识和论从史出体现得更加充分,因而能力考查的力度有增无减。3、试题难度持续走高2009年试题难度比上年有所提升,其中,甲卷难度为0.47,选择题的平均难度为0.49(得满分的考生7/22000),综合题的难度为0.45,这是历年来难度较高的一次; 乙卷总难度为0.45,选择题平均难度为0.51(得满分的考生1/23000),综合题的平均难度为0.41,这个难度也是历年来少有的。历史学科三大板块的试题难度存在着明显差异,多年来一直表现为世界史较难,中国近现代史次之,中国古代史再次之。2009年大纲版文综的历史试题基本保持了这种格局。另外,世界史的分值比重和难度较大,反映了世界史在高考复习中的地位比较重要,考生在世界史方面提高得分的空间较大;还反映了世界史专家在历史命题组中的核心作用。这一点,是我们今后教学中应该予以重视的。二、2010年高考试题分析(一)试卷结构分析1、试卷的题型结构2010年甲、乙两卷的题型和题量均保持了上年的格局,其中选择题全部为材料(图表)选择题,综合题也是纵横相联,涉及三大板块,古今贯通,中外对比,试卷的学科特征十分突出。2、试卷的知识结构甲乙两卷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的比例分别是36%、29%、35%,其中中国古代史略高,这与中国古代史在综合题中的分布和分量有关。表1 4年来各部分内容考查比重统计知识板块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 平均值甲卷乙卷甲卷乙卷甲卷乙卷甲卷乙卷甲卷乙卷合计中古史24322040323436362835.5031.75中近现343238163030283032.50 27.2529.75世界史423642443836363439.50 37.2538.50.两卷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的比例分别是23%、63%、14%,其中经济史的比例大幅度提高,在试卷中占据绝对优势,甲乙两卷经济史的分值均超过60分。4年来,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的平均考查比例是50:33:17,基本反映了现行教材内容的实际情况。但是今年经济史的比重猛增,表明高考命题对经济史的考查日益重视。其实,4年来经济史在新高考试卷中的考查比重就基本上一直高于政治史,显然老高考命题的这一变化直接受了新高考的影响。试题所描述和展示的历史事物、历史事实、历史现象及历史观点等,已经有70%(按分值统计)以上不是中学课本上的。高考命题所呈现的“远离课本,而且越来越远”的倾向更加突出。3、试卷的能力结构受新课标高考命题的影响,2010年甲、乙两卷的能力考查力度有所加强,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的分值占了近50%,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的分值占了近45%。其中,“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约占13%,“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约占37%,“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约占23%,“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有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约占21%。由此可见,考查考生对试题有效信息解读和运用的能力在高考试卷中已经稳居主导地位。(二)考生答卷分析1、试题难度分析 从考查内容看,今年试题难度比去年略有降低。但由于今年转入新高考的几个省的高考成绩相对较高,那么今年试题的实际测试难和去年比则仍然不相上下。其中甲卷的难度为0.49 ,乙卷的难度为0.45,两卷的平均难度为0.47。其中,中国古代史的难度略大,与其在综合题中的分量有关;经济史的难度较大,与其考查的深度、力度有关。 2、考生典型失误分析综合4年来的试题分析,我们对考生失误失分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可以得出比较清晰的认识: 考生的阅读能力,即从试题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欠缺,是近年高考失分的第一大原因。统计结果表明,无论是选择题还是在综合题都表现得十分突出,约占失分总量的45%。这首先与试题的阅读难度有关,主要是中国史涉及文言文的内容,或者是有些外国历史文献或著作的译文;也与试题所叙述的历史事物、事实,对考生来说十分陌生有关,这在世界史部分更为突出;还与考生将已有知识和试题材料及其信息建立联系的思路不顺有关;更与考生对试题材料中的主要或关键信息捕捉不准有关,等等。例1 2010年甲卷第15题:宋人邢昺上疏称:“臣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不一二,盖传写不给,今(雕)板大备,士庶之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这说明A.藏书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0.05 B.儒者地位迅速提高0.33C.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发展0.41 D.儒学得到广泛传播0.21本题考生答错率59%,区分度0.35。例2 2009年甲卷第23题: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总结20世纪的历史时说,最简单明了的一点,就是到了80年代,保加利亚与厄瓜多尔之间的相似之处,远比其各自与1939年时的本国或对方更为接近。他强调的是A.走向现代化的国家经济上共同之处增多 0.13 B.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0.77C.不同国家之间的社会发展水平差距缩小0.06 D.各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0.04本题考生答错率高达87%,区分度仅为0.03。例3 2009年甲卷第37题: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 国必有学而始立,学必以粹为有用。国不学则不国,学非粹则非学。非学不国,其将何以自存矣! 邓实:国粹学(1902年)国学者何?一国所自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者也。国学者,与有国以俱来,本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臾离也。君子生是国,则通是学,知爱其国,无不知爱其学。 邓实:国学讲习记(1905年)十五世纪为欧洲古学复兴之世,而二十世纪则为亚洲古学复兴之世。夫周秦诸子,则犹之希腊七贤也。土耳其毁灭罗马图籍,犹之嬴秦氏之焚书也。旧宗教束缚,贵族封建之压制,犹之汉武之罢黜百家也。呜呼,西学入华,宿儒瞠目,而考其实际,多与诸子相符。于是而周秦学派遂兴,吹秦灰之已死,扬祖国之耿光。亚洲古学复兴,非其时也。(1)概括指出邓实与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对传统文化认识的异同。(2)邓实认为“亚洲古学复兴”犹如欧洲文艺复兴。评析这一观点。(3)邓实的主张代表了当时的一种思潮。指出这一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作用。本题测试难度是0.40,考生失分率为60%,区分度0.70。其中最高分为29.5分,0分考生占3.5%。 对一些重要历史事物和事实认识不清晰、不全面,对历史概念理解不到位,是考生失分的第二大原因。根据4年的统计,可占到失分总量的25%上下,这在选择题中表现的更为突出。如2008年甲卷第13题太平天国与近代化的关系之“近代化”,该题难度为0.382;2009年甲卷第13题唐朝的市坊分区;乙卷第21题的“共和主义”等等。例4 2009年甲卷第13题:隋唐时期商业经济较之前代有很大发展,但仍有许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其中有 A.废除五铢钱0.12 B.市坊分区0.51 C.实行两税法0.33 D.草市兴起0.04本题考生答错率49%,区分度0.40例5 2010年甲卷第20题:1649年1月,英王查理一世在审判法庭上说:“国王是世袭的,已经有一千多年了,你得告诉我究竟是什么权威传我来的我愿拥护下议院 公平的权利,不敢后于在场的任何人必须有贵族,但是贵族在哪里呢?”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贵族地位开始没落0.25 B.传统议会制度瓦解0.29 C.议会拥有绝对权力0.32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0.14本题考生答错率71%,区分度0.23 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推理、判断、概括等思维和论证能力不足,是历年来考生失分的重要原因。根据近4年的统计分析,约占失分总量的20%。这几乎在所有综合题里都有突出表现。综合题约有近四成的失分与这个因素有关,是综合题失分的一个普遍原因,在部分选择题中失分也比较严重。这个因素在前些年是考生失分的主要原因,由于“材料第一”成为近年高考命题的主要原则,这个因素所占比重也就降到了次要地位。例6 2009年甲卷第20题:在20世纪,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大英帝国、大日本帝国等帝国渐次消失。这反映出 A.资本主义扩张的方式发生变化0.34 B.第三世界兴起0.17 C.经济实力的提高受到普遍重视0.07 D.民主政体在世界范围内确立0.42本题考生答错率66%,区分度0.27。例7 2009年乙卷第19题:抗日战争期间某战役后,新华日报刊载一位中国将领的谈话:“我军对于一城一寨之得失,初不以为重,主在引敌深入,使其兵力分散,而予敌以打击。”以下战役符合上述特征的是 A.淞沪会战0.13 B.百团大战0.27 C.台儿庄战役0.33 D.平型关战役0.27本题考生答错率67%,区分度0.21。 将所学知识与试题内容建立联系,或运用已有知识独立分析、判断、说明问题的能力即知识迁移的能力存在差距,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失分原因。目前与此有关的失分不少于10%,而且随着命题远离教材的程度越来越大,其失分比重将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例8 2009年乙卷第20题:法国人达尔让松在18世纪中期写道:“委托给大臣们的事务漫无边际。没有他们,什么事也办不了,只有通过他们,事情才能办成;如果他们的知识与他们庞大的权力有距离,他们便被迫将一切交给办事员办理。”上述材料说明,当时的法国 A.专制王权强化0.14 B.办事人员权力上升0.15 C.国王权力旁落0.38 D.社会等级壁垒森严0.33本题考生答错率高达86%,区分度则是-0.05。 学科素养的贫乏,即文史知识和史学方法缺失,是近年出现的一个新情况。由于自2007年以来,每年在考查文史常识和史学思想方法方面各有一题成为定例,并且还向其他题目渗透,其失分情况必然令人关注。例9 2009年乙卷第13题:“四面楚歌”典出楚汉战争。西汉初期,“楚歌”在社会上风行一时。这主要是因为 A.南方经济的影响0.11 B.统治集团的更替0.23 C.北方文化的衰落0.03 D.民族融合的结果0.62本题考生答错率77%。区分度0.03。 对历史整体过程的认识和把握程度,是与考生答题失误失分密切相关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潜在因素。近年有不少试题,尤其是那些远离教材的试题,表面上看是考查某个或某几个点,其实质则是考查考生对历史整体和过程的认识,考生如果对历史过程的不能贯通,或对历史整体不能把握,是无法对试题作出正确解答和判断的。例10 2007年甲卷第22题:与近代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不同之处是 A.发达国家居于主导地位0.16 B.建立起制度性协调机制0.49 C.实现了自由贸易0.20 D.欧美与其他地区差距悬殊0.15本题考生答错率51%,区分度0.35。 答题方法和技巧仍然有待总结提高。答题方法属于学习技能的范畴,在试题形式和评卷规则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答题方法的熟练程度、答题技巧和机智水平直接影响到得分或失分。如选择题在考生完全不会的情况下,仍有25%猜对答案的几率,而如何猜答案,就有一个方法和技巧问题,巧妙运用判断、推理、联想等方法逐一排除错误答案,就能大大提高答对的几率;主观题是由阅卷老师人工评判的,评卷规则和阅卷老师的思路及习惯都有一定的范式,考生落实到卷面上的答案与评卷规则和阅卷思路、习惯越吻合,得分的机会就越大,反之亦然。因此,像“模拟考试”一样,“模拟阅卷”也应受到足够的重视。(三)对教学的反思教学失误分析考生答卷失误的种种表现,实质上反映了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问题表现在考生身上,根源却在教学方面。综合起来,基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观念落后,目标偏离高考命题站在为高校选拔新生的高度,逐渐确立了以学习能力为核心的考查目标体系,大大淡化了知识考查,其考试内容和形式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列入高考范围的知识点有500个之多,而4年来文综8套试卷所涉及的考点仅有26%,且重复考查的比重越来越高,2010年文综历史卷的重复率已达1/3,新高考则达到50%;同时有70%以上的试卷分值都不是直接考查教材知识,即使是涉及教材知识的也是重在考查在理解基础上的灵活和综合运用。然而,我们的教学改革却反应迟钝,总也跳不出知识中心的窠臼,摆脱不了教材的束缚,其教学目标严重偏离了高考的目标。高考命题关注“学科素养”和学习能力,高中教学却注重知识掌握和“学习成绩”;高考命题强调主干知识和独立思考,高中教学却固守题海战术和死记硬背; 高考命题强化材料意识和论从史出,高中教学却坚持“以本为本”和现成结论;高考命题刻意创新、重点突出,高中教学却因循守旧、面面俱到。2、内容僵化,知识陈旧以本为本,拘泥于教材的体系、结构、篇幅和详略,受制于必须与选修、正文与注释、大字与小字。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宁可多补充内容,也不敢删减、压缩内容,不管与高考的要求是否吻合,一味追求多多益善,这种教学上的“多”其实变成了“少”。史观陈旧,知识老化,新鲜材料贫乏。教学对更新史学观念和历史知识重视不够,很少涉猎和参考最新的权威著作和高校教材,反倒十分关注各种复习资料和模拟试卷。殊不知已经泛滥成灾的复习资料同样与目前高考的要求相距甚远甚至完全背离。3、方法保守,效率低下高中教学习惯于传统的讲讲练练,沉湎于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教学内容多,有用知识少;训练考试多,分析反思少;矫正补偿缺,学习效率低。高考复习不自觉地陷入歧途且不能自拔,高考复习的低效甚至无效劳动大量存在。启示:高考命题的改革,在客观上顺应了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要求,必然对高考复习乃至高中教学改革起到强有力的反拨作用。到目前为止,高考复习传统的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在高考命题改革面前已经相继完全失效,必将迫使广大教师对现行教学进行深刻反思并寻找新的出路和对策,必将引领教学跳出题海并逐渐走上一条科学的应考复习之路,甚至引发一场真正的教学的革命。因为高考命题已经基本完成了向着重考查考生应有的学科素养的转变,那么迟早要引发高中教学向真正重视培养学生具有现代人的文化素养的转变。爱因斯坦说过,“所谓教育,应在于学校知识全都忘光后仍能留下的那部分东西。”科学大师的话,无论对高考命题改革还是高中教学改革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启发意义。三、2011年高考命题方向预测(一)解读新高考历史考试大纲教育部考试中心制订的考试大纲及其说明,反映了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规定了高考命题原则、考查范围和要求,是高考命题的基本依据。因此,学习和领会考试大纲的基本精神,了解和把握高考命题的主要意图,是组织好高考复习的必要前提。 1、考试依据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课程标准实验·2010年版),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 解读:文化素质指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及与之相适配的能力、情感和个性特点所表现出来的综合气质或整体素质。初中历史课程的要求是为弥补新课标在学科体系上的不足而提出来的,这意味着高考命题将不受新课标甚至考试大纲的制约,当然更不会受新课标教材版本的约束,必要时试题将涉及初中课程甚至范围更广的内容。2、考查宗旨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读:学科素养是指历史学科的基本知识、技能、方法和学习经验的积累,也包含文史常识、史学思想和史学方法等;学习潜力是指学习高校历史课程应具有的学习能力,即独立学习的能力、搜集和解读史料的能力、提出问题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等;科学历史观则是指唯物史观和当前史学界普遍推崇的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等;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主要包括比较史学、概念化史学、计量化史学、结构史学等所倡导的联系、对比和系统方法等。3、命题原则 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解读:不拘泥于教科书,意味着教科书仅是高考命题的参照或依托,试题将大量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以考查考生依靠已有知识和素养独立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其实在这里强调了历史学科特征,隐含着“材料第一,论从史出”的命题原则。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则强调了历史的整体性和学科体系,体现了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和新史学的一些基本理念。(二)对高考命题规律的初步认识1、高考究竟考什么过程、解释、方法主干知识及其结构。主要包括中国古代各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特征及其相互联系;中国近现代各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及国际关系领域与近代化、现代化趋势有着内在联系的重要史实;世界主要国家民主政治、经济生活、思想文化发展演变的过程,1500年以来世界各地区联系日益加强的原因及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关系领域的多样化表现;中外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方面相似或相近历史现象的比较。其中对经济和社会史方面的考查日益关注。强调历史过程。能力考查的切入与链接。突出“材料第一,论从史出”的原则,蕴含重要信息的历史材料或文字叙述构成试卷的主体。对能力考查的体现主要从阅读试题材料切入,以有效信息的提取、解读、整理和运用为基础,向其他各种能力考查延伸和升级。强调历史解释。与大学课程密切相关的内容。作为高校招生的选拔性考试,与大学课程密切相关的内容是命题组毋庸回避也是无法回避的。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大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二是学术热点问题和科研前沿成果(且是在政治上不太敏感的问题),重视经济史和社会史的考查正是体现了这一点;三是作为学科素养的文史常识和史学思想、方法。另外,中学教材中叙述片面、失真和观点过时的内容,命题也会有意触碰。趋势是远离教材,且越来越远。文史常识和当代史学思想与方法。对文史常识和史学思想、方法的考查,在高考大纲中并没有明确规定,但是每年两方面各有一题已成定例,这体现了高考命题对历史学科素养考查的重视。文史常识方面,主要涉及中国古代礼制、习俗、哲学、宗教、政治、历史以及典章制度等;史学思想和方法方面,主要是体现斯塔夫里阿诺斯、沃勒斯坦为代表的“全球史观”或“世界体系论”,罗布代尔、亨廷顿为代表的“文明史观”,布莱克等人及我国学者提倡的“现代化史观”,以及“新史学”的各种流派和方法,包括“计量史学”、“概念史学”、“心态史学”、“结构史学”等等。突出史学方法。2、高考怎样考命题思路探析着眼于学习能力的考查。坚定不移地考查考生的学习能力,已经成为高考命题的基本信念,在操作层面上也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 求异思维与创新意识。 反猜题与出其不意。 由远及近,反复锤炼。3、影响和制约高考命题的因素知识结构。命题组的专业构成对高考命题的指向会有直接影响。命题经验。由于现在仍然是主观命题,命题经验与试卷水平和试题质量有着直接关系。试题分析。每年的高考试题的质量分析,对改进和调整第二年的命题思路、方法,都具有直接影响。时间因素。 必然性与随机性。 (三)考查目标分析1、知识考查的重点范围和目标根据考试大纲和近4年 高考试题,结合现行高中教材,可以列出一个关于考查范围的知识体系,这个体系包含有514个知识点。4年来,甲乙8张试卷的试题共考查到134个考点,累计高考覆盖率为26%;而2010年甲乙两张试卷涉及的46个考点,就有1/3与前3年考过的重复。这说明在命题组心里,高考命题的范围是有一定限度的,而且目前已经接近了这个限度。同时,高考考点的分布是极不均衡的,有的单元考查的频度和试题分值往往是另外单元的数倍,高考命题的重点及其指向已经凸显出来。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在高中教材中的分量仅占1/5,但在高考试卷中的分量却占了31.75%,接近1/3。其中隋唐和明清两个单元各占9%以上,五代辽宋夏金元占5.4%,文史知识占4%;其他单元即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均不到3%。4年来中国古代史着重考查的内容是:政治史 主要包括:中央集权制度和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演变,选官制度特别是科举制的演变,民族融合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重要政治改革等。经济史 主要包括经济中心变迁与江南开发,隋唐以降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和手工业经营方式及规模的变化,土地赋税制度的变化等,其考查比重有进一步提高的趋势。文化史 除文史常识外,主要包括传统主流思想的内涵及演变,重要艺术成就及其时代特征,等等。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在高中教材中的分量超过40%,但在高考试卷中的分量却仅占29.75%。其中高考考查比重稍大的单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占3.88%,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形成占6.5%,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占4.5%,国民革命运动占4.25%;其他单元的考查比重均不到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5%,抗日战争2.75%,人民解放战争0.5%,向社会主义过渡1.63%,社会主义的探索和曲折发展2.13%,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5%,北洋军阀的统治和国共十年对峙均为0)。4年来中国近现代史着重考查的内容是:政治史 主要包括: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政治侵略的特点,近代不同政治力量对待民族危机和政治危机的态度和作用,近代不同历史阶段反帝反侵略的策略、方法的时代特征等,集中在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日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大革命等单元。经济史 主要包括:鸦片战争前后经济结构的变化,近代化过程,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涉及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向社会主义过渡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等单元。文化史 主要包括中国近代主流思想的演变,涉及新思想的萌发、洋务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康梁等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和新文化运动等内容。总的来看,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比较分散,考查重点不够突出,覆盖率相对较低。世界近现代史 世界近现代史在高中教材中的分量接近40%,在高考试卷中的分量基本上相当,占38.5%。其中高考考查比重较大的单元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占7.88%,第二次世界大战占9%;其次是:资本主义的兴起占5%,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占3.63%,两极格局下的世界占4.25,史学思想和方法占4%;考查分量较轻的是: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占1.25%,十月革命和苏联建设占1.25%,一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占0.5%,世界格局的变化占2%。4年来世界近现代史着重考查的内容是:政治史 主要涉及:英、法、美、德、日、俄等国革命(改革)期间的重要法律文件和文献、政治制度(政体)的不同特点及其由来和演变,两次世界大战各自特点特别是二战的特点即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和作用,战后两极格局下的国际关系等单元和内容,反映了主要国家政治制度的多样化和国际关系的错综复杂。经济史 主要涉及:开辟新航路的影响包括殖民掠夺(奴隶贸易等)和各地联系的加强,工业革命的深层背景和对全球的深远影响,二战以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变化及其特点,当代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和主要表现等内容,苏联经济特点也有涉及。文化史 主要涉及欧洲文艺复兴的特点和影响、欧洲启蒙思想等。中外历史联系和比较 高考命题对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似或相近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及其背景及影响的联系和比较是非常重视的,涉及这方面内容的试题分值平均占32%,近1/3,几乎在所有的学科综合题中都有体现,个别选择题和个别三科综合题也有所表现。主要涉及:中国明清时期与工业革命前后西方经济发展状况的联系比较,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期间的中外关系,文艺复兴和欧洲启蒙运动与中国近代思想文化运动的联系比较,中国科举制度与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比较,等等。重要历史概念 近年高考命题对一些重要历史概念的考查颇有深度,而且主要是教材未作阐释、学生读不出来的一些历史概念。史学思想和方法 近年高考命题一直坚持对史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除唯物史观外,命题刻意体现的主要是全球史观或整体史观、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以及比较史学、问题史学、计量史学、概念化史学、结构史学等重要的史学方法。2、能力考查目标及比重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约占48%。其在三大块中的具体比例有所不同:在中国古代史中约占51%,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约占49%,在世界近现代史中约占44%。其在三大专题中的比例也不相同:在政治史中约占44%,在经济史中约占45%,在文化史中则高达60%以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约占40%。其在三大块中的具体比例有所差别:在中国古代史中约占36%,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约占39%,在世界近现代史中约占44%。其在三大专题中的比例也不相同:在政治史中约占44%,在经济史中约占44%,在文化史中约占32%。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约占5%。其在三大块中的具体比例略有差别:在中国古代史中,约占4%;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约占4%;在世界近现代史中,约占6%。其在政治、经济、文化三个专题中的比例,分别是6%、4%、3%。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约占7%,其在三大块中的具体比例略有差别:在中国古代史中,约占7%;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约占8%;在世界近现代史中,约占7%。其在政治、经济、文化三个专题中的比例,分别是8%、8%、5%。需要指出的是,近几年由省市自主命题的试卷,在能力考查方面与全国命题的试卷相差甚远。(四)试卷结构描述1、题型结构题量:共14道试题,包括12道选择、1道综合题和1道三科拼合题。选择题:有材料背景(包括图表)的题目保持在10道以上,不会出串题和排列题、组合题及错项选择题。使用。综合题:学科综合题以大跨度综合为主,通常以中国古代、近现代和世界史全方位联系或比较,可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而以政治、经济为主。三科综合题通常以历史材料为基础,以历史问题切入,然后引申、辐射或关联到地理和政治学科。2、知识结构纵向结构。中国古代史约占32%,中国近现代史约占30%,世界近现代史约占38%。由于受题型和题量的制约,各部分比重可能会有所波动。 横向结构。政治史约占40%,经济社会史约占40%,文化史约占20%。由于题型和题量的因素,各部分比重也会有所波动。3、能力结构表2 历史学科能力目标要求的分值比重目标 要求 I(50%) II(50) III(0%)获取和解读信息 (48%)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18%)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30%)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调动和运用知识 (40%)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23%)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有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17%)体现学科渗透,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分析问题。描述和阐释事物 (5%)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2%)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3%)辩证地、历史地考察事物,对事物进行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述与阐释,意义完整。论证和探讨问题 (7%)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7%)在论证中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密。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体现创新性思维。4、难度结构选择题,主要是较易题、中难度题和较难题3个层次,以中难度题为主,数量分布大致为2、8、2,偶尔可能出现高难度题;平均难度在0.53上下。综合题,难度在0.400.50之间。通常是甲卷稍易、乙卷稍难些,但也不尽然。知识板块,中国古代史0.49上下,中国近现代史0.51上下,世界史0.47上下;政治史稍难些,约0.48上下;经济、文化史稍易些,约0.50左右。总难度,甲卷在0.50

    注意事项

    本文([高三政史地]回顾与评析_展望和对策兰州市高考研讨会资料.doc)为本站会员(音乐台)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