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某某核心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doc

    • 资源ID:2031432       资源大小:1.21MB        全文页数:10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某某核心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doc

    沧州渤海新区核心区总体规划 环境影响评价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二二八年九月八年九月 I 目目 录录 1 总则总则1 1.1 评价对象与目的.1 1.2 评价依据.2 1.3 评价指导思想与原则.4 1.4 评价空间范围与评价时段.6 1.5 评价重点与方法.9 1.6 环境保护目标.11 1.7 评价思路与技术路线.11 2 规划区及其周边地区概况规划区及其周边地区概况14 2.1 规划区自然环境概况.14 2.2 规划区社会经济概况.16 2.3 周边重点地区概况.16 2.4 规划区环境质量现状.18 3 规划概要与初步分析规划概要与初步分析21 3.1 规划概要.21 3.2 规划区发展的 SWOT 分析32 3.3 规划协调性初步分析34 4 规划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规划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40 4.1 规划环境影响识别重点.40 4.2 规划环境影响识别方法.40 4.3 规划环评指标体系构建.41 5 评价专题设置与工作方法评价专题设置与工作方法43 5.1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43 5.2 规划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环境合理性分析.52 5.3 区域资源承载力分析.54 5.4 区域环境功能区划与生态敏感性分区.60 II 5.5 区域环境容量估算与利用分析.64 5.6 重点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70 5.7 区域环境风险评价.73 5.8 宏观层次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74 5.9 规划循环经济分析与评价.77 5.10 规划方案综合论证.80 5.11 环境管理与生态保护对策方案83 5.12 专家咨询与公众参与88 5.13 信息集成与跟踪评价计划89 5.14 规划方案优化与建议.92 6 项目工作进度和预期成果项目工作进度和预期成果94 6.1 项目预期成果.94 6.2 评价报告书文本提纲94 6.3 项目工作进度96 7 项目管理与质量保证措施项目管理与质量保证措施98 7.1 项目管理.98 7.2 质量保证措施.99 1 1 总则总则 1.1 评价对象与目的评价对象与目的 1.1.1 评价对象评价对象 本次评价的对象为 2008 年编制的沧州渤海新区核心区规划(20082020 年) 。 1.1.2 评价目的评价目的 本次评价目的包括: (1)综合分析区域的发展优势和资源环境约束条件,提出环境友好的区域 发展目标、定位和模式,明确区域在资源节约和污染控制方面的目标和指标; (2)摸清区域的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为区域内部主体 功能区的划分、生产力的优化选择和合理空间布局提供环境方面的要求和依据; (3)充分分析和评价主要产业园区、产业基地的环境影响,确定环境合理 的产业基地性质、规模和结构,重大建设项目的环境准入标准,并从发展循环 经济的角度分析和构建规划产业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4)从城乡统筹和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海新城”城市的目标出发,确定环 境适宜的城市规模、人口发展规模和环保基础设施规模等,并提出相应的环境 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目标与控制指标; (5)合理划分各种环境功能区和生态功能区,并科学制定环境功能区和生 态功能区的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保护对策以及关键生态单元的功能调控导则; (6)预测和分析规划方案对各种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程度、性质和范围以 及发生影响累积和环境风险的可能性,并据此提出不利影响的预防和缓解措施; (7)分析区域产业建设与周边区域发展的协同性、累积性影响,并据此提 出有效的管理对策; (8)制定详细的后续环境监测 2 和跟踪评价计划,并提出下一阶段产业基地和建设项目环评的重点内容、工作 框架和方向。 综上,通过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开展与规划编制工作的互动,将沧州渤海 新区和兴趣建设成为以“生态型”、 “环境友好型” 开发为主的生态产业区生态产业区,以“发 展”、 “创新”、 “旅游”为核心的节约型生态区生态区;以此推动区域建设为适宜居住和发 展创业的现代化生态型滨海新城现代化生态型滨海新城。 1.2 评价依据评价依据 本次评价主要依据国家和地方环保及产业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和规 划,特别是国家建设生态文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规划区 资源环境承载力、生态适宜性以及规划各相关产业的清洁生产和先进技术指标 也是本次评价的重要依据。 1.2.1 国家及地方法律法规国家及地方法律法规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2008.2 修订) ;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2002.2 修订) ; (4) 中国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6.6;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1999.12;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8;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1;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2000; (9)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 ,1997.1;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4;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法2001.10;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10;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6;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3; (15) 防治海洋工程建设污染管理条例2006.11; (16) 风景名胜区条例 ,1996.12; 3 (17) 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管理办法 ,1999.12; (18)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 ,1989.7; (19)河北省环境保护条例,2005.3 修订; (20)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1996.11; (21)河北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6; (22)河北省环境保护产业管理办法,2007.4; (23)河北省农业环境保护条例,1996 (24)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2002.3。 1.2.2 相关政策与规划相关政策与规划 (1)国海管发1992543 号文关于转发国务院对批复通知的函 ; (2)国发200313 号文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的通 知2003.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 (4) 国家钢铁产业发展政策2005.7; (5) 炼油工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2005.12; (6) 燃煤二氧化硫排放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2002.1; (7) 城市污水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2000.5; (8)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2000.5; (9) 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2001; (10)关于印发河北省环境保护规范性文件备案规定的通知, 2004.3; (11)河北省环境保护局环境保护挂牌督办和区域限批试行办法, 2007.11; (12)河北省环保局关于落实国家环境保护政策防范有关问题的通知(冀 环20072 号) ,2007.5; (13)河北省环保局关于加强环境保护促进污染减排的通知(冀环 20073 号) ,2007.6; 4 (14)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河北省 规划研究工作方案的通知(冀政办函200521 号) ,2005.4; (15)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2006.5 (16)沧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17)沧州市石油化工产业规划 (18)沧州市化工行业“十一五“规划实施方案 (19)沧州市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 (2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 (21)沧州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 (22)河北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 1.2.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 (HJ/T 130-2003) ; (2) 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HJ/T 131-2003) ; (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HJ/T 2.1-1993) ; (4)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HJ/T 2.2-1993) ; (5)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 (HJ/T 2.3-1993) ; (6)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 (HJ/T 19-1997) ; (7)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石油化工建设项目 (HJ/T 89-2003) ; (8)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 (HJ/T192-2006) ; (9)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HJ/T 169-2004) ; (10) 港口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 (JTJ226-97) 。 1.3 评价指导思想与原则评价指导思想与原则 1.3.1 评价指导思想评价指导思想 切实贯彻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建设节约型、环 境友好型渤海新区核心区为出发点,在党的十七大“建设生态文明”重要思想指 导下,贯彻主体功能区的理念,基于区域的地理优势、资源优势、后发优势, 遵循“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评价指导思想; 5 从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角度,以降低经济增长和区域发展 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为目标,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以及生态适宜性为约束条 件,综合分析和评价规划区域的城市化、工业化和一体化所可能带来的生态与 环境影响; 按照环境保护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重点分析和论证沿海产业基地规 模、结构、布局的合理性及先进性,并在规划方案优化、规划项目建设的空间 时序、生态调控方案、工业项目环境准入标准等方面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 突出“城乡统筹”,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提升人居环境,保障 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实施“以港兴区”、 “以海定陆”、 “海陆统筹”发展战略,从将沧州渤海新 区核心区规划和建设成为既适宜发展创新的临港产业基地、又适宜生活旅游的 现代化生态型滨海新城的高度,提出规划优化和调整的建议以及环境保护和管 理的对策措施。 1.3.2 评价指导原则评价指导原则 (1)生态优先,科学发展)生态优先,科学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原则要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核心要义,在宏观战略上把建设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区域放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的突出位置,形成 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在产业发展方面,设置 严格的环保准入门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完善污染防治和生态管理策略,构 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框架、跟踪评价和环境监控体系。 (2)海陆统筹,以海定陆)海陆统筹,以海定陆 综合考虑海、陆的资源环境特点,系统考察海、陆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 和社会功能,在综合评价海、陆资源环境承载力、社会经济发展潜力的基础上, 实现海陆开发的综合协调。在实际操作中,以确保近岸海域环境质量达标为前 提,严格控制陆源污染物排放;以优先保障海岸带生态功能为前提,规划和发 展内陆临海产业和开发区 (3)层次分析,重点评价)层次分析,重点评价 分层次识别和分析规划实施的机遇、风险和环境影响,多角度论证规划目 6 标定位、规模、结构和布局的环境合理性。在全面系统分析区域资源环境承载 力、发展目标定位、空间布局以及产业发展规模、结构合理性等的基础上,针 对规划区域内的城市、海域功能、重点产业进行重点分析和评价,进而提出具 有针对性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从区域、区块与单元三个层次开展评价。区域层次在沧州海新区核心区框 架内进行,解决区域资源利用与环境协同影响问题;区块层次重点解决重点片 区(核心功能区、中捷片区和南大港片区)之间生态产业链构建与环境基础设 施共享,以及潜在的影响累积问题;单元层次则强调微观调控与系统改善的整 合,分析重点产业基地以及重点园区产生的环境问题,具体落实区域宏观环境 污染控制与生态建设的关键内容。三个层次的评价各有重点,同时又协调一致, 确保评价结果和结论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层次性还体现在制定环境污染防控、生态修复与建设对策和方案过程中。 这方面主要是结合区位特征,从宏观战略、中观管理与微观控制三个层面建立 污染控制和生态保护的框架,以满足未来区域发展高标准的环境管理要求。 (4)系统论证,综合控制)系统论证,综合控制 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评价对象进行整体评价,二是对环境要素实施系 统分析预测,三是制定全面系统的对策方案。在评价对象方面,将核心区作为 一个整体,分析区域规划目标定位、规模、结构和布局等问题;在环境要素方 面,从大气、水(包括海域) 、固废和生态等方面对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 系统分析,为空间布局的生态适宜性和产业发展的环境合理性论证提供资源环 境方面的依据。对策方面,针对整个区域、重点园区和产业基地的发展目标定 位、结构和布局等提出优化建议,同时提出全面系统的生态环境管理对策。 (5)过程导向,充分互动过程导向,充分互动 采用定期会议与不定期交流反馈相结合的方式,结合广泛的公众参与、实 地调查,在咨询专家、政府部门、评价单位、规划修订部门、产业发展部门及 其它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起高效、通畅、透明的互动机制,持续跟踪规划的修 编进程以及产业结构、规模与布局调整的最新动向,并及时将生态调查信息、 环境影响分析预测信息、污染控制与生态保护措施等评价成果融入到规划的改 进中,以此实现规划环评从以往结论式评价向过程型评价的跨越,并充分实现 7 规划环评与规划报告编制的互动作用。 1.4 评价空间范围与评价时段评价空间范围与评价时段 1.4.1 评价空间范围评价空间范围 评价范围包括总体评价范围和重点评价范围(图 1.4-1) 。 重点评价范围为河北省省政府批复的核心区 830km2。 总体评价范围为沧州渤海新区核心区总体规划(20082020 年) 确定 的规划控制区范围。包括黄骅港开发区、中捷产业园区、化工产业园区、南大 港产业园区、南排河镇及黄骅市和海兴县的部分土地,面积扩展至 1378.96 km2,其中海域面积 148.97km2。 8 总体评价范围 重点评价范围 图图 1.4-1 评价范围示意图评价范围示意图 9 1.4.2 评价时段评价时段 本次规划环评基准年为 2007 年,有关社会经济与环境要素的现状调查资料 以基准年为主,部分生态数据借鉴历史资料。 预测和评价的时段分为近期和远期,规划近期即至 2010 年为预测评价的重 点,考虑到区域开发建设和累积环境影响问题,远期至 2020 年。 基准年: 2007 年 近 期: 2008-2010 年 远 期: 2011-2020 年 1.5 评价重点与方法评价重点与方法 本次规划环评主要采用情景分析、环境承载力分析、空间分析、类比分析 和关联分析法等方法。评价重点内容和方法见表 1.5-1。 10 表表 1.6-1 评价重点内容和方法评价重点内容和方法 评价重点内容评价方法技术要点 规划协调性分析比较分析、环境承载 力分析 通过外部协调性分析和内部协调性分析来识别规划潜在的冲突;外部主要分析规划与国家政策、河 北省政策是否符合,内部分析规划自身布局、结构、产业发展之间是否潜在冲突 规划功能定位分析类比分析、资源环境 承载力分析 通过与沿海经济圈、沿海副省级城市以及西部重要城市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进行对比,得出 核心区发展优势、功能定位的合理性,并注重分析从沿海经济圈发展过程中得到的启示 发展目标、指标分析环境承载力分析、类 比分析 通过与沿海经济圈和国家环境保护方面目标指标的比较,结合核心区实际情况,得出核心区发展目 标指标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空间结构的生态敏感性分析空间分析通过对生态敏感因子进行叠图分析,得出核心区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异规律,并以此为依据评价规划 空间结构的合理性 岸线开发海域生态适宜性分 析 空间分析通过将岸线分区结果与岸线类型分布进行叠图分析,评价岸线区划的合理性,同时分析岸线区划对 海岸环境的潜在影响 资源承载力分析资源承载力分析预测分析整个核心区以及 3 个片区资源承载力及现状利用情况 大气、水环境、近岸海域承 载力分析 环境承载力分析、情 景分析 采用国内和国际先进两种水平预测各水平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分析现状容量剩余率 近岸海域环境影响分析环境承载力分析、灰 色系统 主要预测有机物、营养盐、石油类三种主要污染物各水平年入海量,同时进行主要入海排污口环境 影响分析 环境影响评价分析环境数学方法、类比 分析、环境承载力分 析 重点分析化工、电力能源、物流等重点产业可能产生的生态和环境影响以及规划产业基地的生态环 境影响; 污染物总量控制分析情景分析、资源环境 承载力 根据 SO2和 COD 排放量预测结果,分析在国内先进和国际先进水平下,总量控制任务的可达性 综合论证情景分析、类比分析、 关联分析 综合分析规划发展理念和模式、目标定位、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11 1.6 环境保护目标环境保护目标 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建成“现代化生态型滨海新城”,推进核心区又好又 快发展,本次评价根据区域实际情况,根据规划中的环境保护规划,在确定区 域总体环境保护目标的同时,分别从城市、河流、近岸海域、陆域生态等方面 设定具体的环境保护目标: 坚持“生态优先”的基本原则,全面实施“海陆统筹”、 “优化环境”、 “协调发展” 的区域发展与环境保护策略,高标准、高水平、高起点地开展核心区的环境保 护和生态建设,建成河北省沿海地区生态涵养及生态旅游的重要支点,创造生 态宜居的滨海城市环境。 确保区域环境空气质量不下降,总体满足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其 中工业区或工业集中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禁止建设区不低于一级, 限制建设区接近一级标准;实现区域各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近期不低于 95%,远 期达到 100%,水环境非点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规划控制区内地表水饮用水水 源地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类标准;不断增加清洁海域面积,入海排污口达标 排放率近期不低于 90%,近岸海域水质达标率近期不低于 90%;维持区域生物 多样性不降低,保持区域特别是近岸海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下降和自然保护 区的生态功能基本稳定为生态保护的基本目标。落实国家节能减排目标,分阶 段控制环境容量利用率,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环境风险防范与应急方 案,建设健康、活力、可持续的现代生态型滨海新城。 1.7 评价思路与技术路线评价思路与技术路线 1.7.1 评价思路评价思路 从评价尺度、对象以及要素三个方面来开展此次规划环评工作。 在评价尺度评价尺度方面,将从区域(沧州渤海新区核心区)和重点区块(核心功 能区、中捷片区、南大港片区)两个层面上来开展。 区域层次上,分析规划可能给区域带来的主要生态和环境影响,并适当分 析区域开发与周边重点地区的潜在相互环境影响。主要评价内容包括:一方面 宏观把握规划的“发展目标”、 “发展模式”和“功能定位”,分析规划总体目标定位 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先进性;另一方面系统分析和评价区域的“发展规模”、 “产 12 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对资源和环境容量的需求,以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生态 适宜性为依据,提出区域环境管理和生态保护对策,确保区域健康、和谐和可 持续发展。 区块层次上,评价规划实施后重点片区可能的环境质量变化、规划空间布 局与生态用地的适宜性以及各片区之间经济、产业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影响。分 析和识别规划方案对“重点片区”的大气、水环境、近岸海域以及生态环境的潜 在影响,预测各片区水资源、能源以及大气环境容量供需的变化趋势,统筹分 析规划空间布局的陆地和海域生态适宜性。重点分析沿海港口的功能定位、产 业选择、用地结构、港口布局以及岸线划分的合理性,预测近岸海域生态和环 境影响。提出污染防治措施、产业循环经济策略、海岸带环境保护对策、环境 风险防范对策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方案,完善跟踪评价和环境监管方案。 从评价对象评价对象方面,主要包括规划目标定位、规模、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重点分析核心区发展目标定位的合理性、空间结构的陆 域生态敏感性、岸线开发的海域生态适宜性、重点产业的环境影响以及近岸海 域的生态环境影响。 从评价要素评价要素方面,基于规划内容以及规划区的生态环境特征,确定评价的 重点环境要素为生态、大气、水(包括海域)和潜在的环境风险;重点分 析规划对重点保护目标(诸如城市、陆地水体、保护区、海域等)的影响 以及可能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趋势。 1.7.2 评价技术路线评价技术路线 此次评价的技术路线见图 1.7-1。 13 空间结构演变分析 水资源承载力分析 水环境承载力分析 大气环境承载力分析 近岸海域环境影响分析 空间结构 分析 功能定位与发 展目标宏观分 析 产业 发展 规划 环境 影响 分析重点产业规划环境影响分析 污染物总量控制分析 总体 环境 影响 分析 评价结论与建议 规划概要 规划协调性分析 规划概要及协调性分析 规划环境影响识别 评价内容和重点评价内容和重点 发展优势分析 功能定位分析 发展目标指标分析 规划综合论证 生态环境管理对策 空间结构陆域生态敏感性分析 内部协调性分析 综合分析和论证综合分析和论证 图图 1.7-1 评价技术路线评价技术路线 现状评价与规划分析现状评价与规划分析 现状评价 海岸环境脆弱性分析 岸线开发分析 岸线开发海域生态适宜性分析 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概况 状 核心区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外部协调性分析 区域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概况 14 2 规划区及其周边地区概况规划区及其周边地区概况 2.1 规划区自然环境概况规划区自然环境概况 2.1.1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 河北省沧州市渤海新区核心区位于沧州市东部,地处环渤海中心地带,东临 渤海,北靠京津,南接山东,与胶东半岛、辽东半岛隔海相望,距天津 110 公里, 距天津滨海新区 79 公里,距河北曹妃淀新区 98 公里,距沧州市区 72 公里,距黄 骅市区 37 公里,距山东滨州北海新区 20 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 38°1138°38, 东经 117°17117°56。东西长约 72 公里,南北宽约 50 公里,总面积为 830.3 平 方公里,规划控制区面积为 1378.96 平方公里,海岸线全长 77.2 公里。 2.1.2 自然条件自然条件 2.1.2.1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 沧州地质基底复杂,西部、中部、东部和东南部分属冀中凹陷、沧县隆起、 黄骅凹陷和埕宁隆起四个构造单元。地表为黄河、海河冲积物所覆盖。地势自西 南向东北倾斜,海拔高度 0-35 米,坡度 1/8000。以京杭大运河和宣惠河为界,运 河以西及宣惠河以南地区呈河流冲积相特征,运河以东及宣惠河以北多呈陆相和 海相冲积相特征,形成冲积扇扇缘、冲积平原、滨海湖积海积平原和海积平原四 种地貌类型。由于河流不同时期的交叉影响,形成了高平地、微斜平地、低平地 和洼平地等微地貌形态,呈现出大平小不平的地貌特征。沧州海域处于埕宁隆起 和黄骅凹陷两个三级构造单元上,是典型粉砂淤泥质海岸,岸线主要表现为向海 堆积和近代短距离的侵蚀后退,贝壳堤下为宽达 5 公里以上的潮间带,海域坡降 在 1%以下,0-15 米等深线海域是由浅显、广阔的海域潮流三角洲形成的浅海陆 架平原。 沧州市地处华北平原东部的黑龙港流域,属滨海平原,海河水系。地势低平、 多洼地,并自西南向东北倾斜,西部最高地势海拔 715 米,东部海拔 3 米。 2.1.2.2 气候特点气候特点 沧州市属暖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有着鲜明的季风气候特点。冬季受西 15 伯利亚大陆性气团控制,寒冷干燥;春季受蒙古大陆性气候气团影响,干燥多风, 降雨稀少,蒸发强烈;夏季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东南风把海洋上空的暖湿 气流送入内陆,遇冷锋极易形成暴雨;秋季多受高压控制,天高气爽,少雨干旱。 年平均气温为 11.9,最热月出现在 7 月,月平均气温 26.827.3,最冷月出现 在 1 月,月平均气温-5.66.0。沧州沿海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为 634.6 毫米,主要 集中在夏季(68 月) ,秋季(911 月)和春季(35 月)次之,冬季(122 月) 降水最少。沧州沿海地区风向随季节的改变而有明显的变化,春季风大,夏季风 小,海上风大,陆地风小。多年来平均风速为 4.24.6 m/s,极大风速为 27.0m/s。 2.1.2.3 土壤植被土壤植被 沧州市土壤类主要由近代黄河、海河两大水系各河流冲积物人为利用改造及 不断发育熟化而成,因其不同源流、不同时期沉积、不同层位交错、颗粒大小及 河水分选而呈现复杂的自然土壤类型,共有半淋溶土纲、半水成土纲、水成土纲、 盐碱土土纲和初育土土纲等 5 个土纲,褐土、潮土、盐土、滨海盐土、碱土和风 沙土等 7 个土类,以及普通潮土和盐化潮土等 16 个亚类、壤质潮土等 38 个土属, 共计 222 个土种。沧州市原属华北植物区系温带落叶阔叶林植被,随着人类活动 已日益变迁,人工植被类型较多,有各种温带农作物和多种果树。 2.1.3 资源概况资源概况 (1)水资源 沧州多年平均水资源量 12.3 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 6.2 亿立方米,地 下水资源量 6.1 亿立方米,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 192 立方米,只有全国均量的 8%和 全河北省均量的 61%,是河北省资源性缺水最严重的地区,多年平均超采深层地 下水 2-4 亿立方米。 (2)土地资源 渤海新区核心区总面积为 830.3 平方公里,现状城市建设用地共 22.5 平方公 里。其中,核心功能区(含化工园区)11.5 平方公里,中捷组团 6 平方公里,南 大港组团 5 平方公里。 (3)海洋资源 渤海新区核心区有 77.2 公里的海岸线,是全国四大产盐基地之一,年产量 150 万吨; 有滩涂 173 万亩,盛产鱼、虾、蟹、蚶等海产品,年水产总量达万 16 吨;石油、海盐资源十分丰富。大港和华北两大油田主采区均在沧州境内,现已 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为 15 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为 282.6 亿立方米。盐田面积 320 万公亩,年产盐 150 万吨。 2.2 规划区社会经济概况规划区社会经济概况 2.2.1 行政区划与人口行政区划与人口 沧州市设新华区、运河区 2 个区,辖泊头市、任丘市、黄骅市、河间市 4 个 市,沧县、青县、东光县、海兴县、盐山县、肃宁县、南皮县、吴桥县、献县和 孟村回族自治县 10 个县。共有乡镇 167 个,其中镇 73 个,街道办事处 20 个。渤 海新区核心区包括黄骅港开发区、临港化工园区、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南大港 管理区,渤海新区规划控制区包括黄骅港开发区、中捷产业园区、化工产业园区、 南大港产业园区、南排河镇及黄骅市和海兴县的部分土地,西南部以中辛公路为 界,南至正港公路与漳卫新河,向东到沿海岸线及滩涂(包括南排河镇) ,向北则 以捷地减河为界。 2007 年末,全市总户数 206.62 万户,比上年增加 6.49 万户;年末总人口 700.2 万人,男性 357.3 万人,女性 342.9 万人,其中沧州市渤海新区核心区人口为 12 万人。全市全年出生 10.1 万人,死亡 2.23 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 11.24,比上 年提高 1.6 个千分点。 2.2.2 经济发展概况经济发展概况 2006 年,渤海新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 143.3 亿元。核心区的南大港管理地区 生产总值 8.5 亿元,中捷农场(含化工园区)地区生产总值 11.5 亿元,黄骅港开 发区地区生产总值 8.5 亿元,总计达到 28.5 亿元。 2.3 周边重点地区概况周边重点地区概况 (1)河北省曹妃甸新区 曹妃甸毗邻京津冀城市群,距唐山市中心区 80 公里,距北京 220 公里,距天 津 120 公里,距秦皇岛 170 公里,与沧州市渤海新区核心区隔海相望,距离 98 公 里。曹妃甸交通便利发达,铁路有京山、京秦、大秦等国铁干线东西贯通,唐遵、 卑水、汉南、滦港 4 条国铁支线南北相连;公路与京沈、唐津、唐港高速和正在 17 建设的沿海高速、唐承高速互通。从国际海运看,曹妃甸港区 25 万吨级矿石码头 实现了国内外通航,距韩国仁川港 400 海里,距日本长崎 680 海里、神户 935 海 里,与矿石出口国澳大利亚、巴西、秘鲁、南非、印度等国海运航线也十分顺畅, 构成了运输便捷、成本较低的海陆一体化的交通运输体系。 曹妃甸新区以建设国家科学发展示范区为统揽,逐步把建成为我国北方国际 性能源、原材料主要集疏大港,世界级重化工业基地,国家商业性能源储备和调 配中心,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曹妃甸工业区作为国家首批发展循环经济试点产 业园区之一,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以 建立循环经济产业体系、资源综合利用管理控制体系、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体系 为重点,加快集聚钢铁、石化、电力和装备制造等循环经济示范产业群,形成完 整的废旧物资和废弃物回收利用系统,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人 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各项资源、环境指标达到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标准,成为引 领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示范区。 (2)天津市滨海新区 沧州市渤海新区核心区北面相距 79 公里是天津滨海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地处 于华北平原北部,位于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交汇点上、海河流域下游、天津市中 心区的东面,渤海湾顶端,濒临渤海,北与河北省丰南县为邻,南与河北省黄骅 市为界,包括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三个行政区和开发区、保税区、天津港以 及东丽区、津南区的部分区域。地理坐标为北纬 38°40至 39°00,东经 117°20至 118°00,规划面积 2270 平方公里,海岸线 153 公里,人口 152 万。紧紧依托北京、 天津两大直辖市,拥有世界吞吐量第六的天津港,通达全球 400 多个港湾,服务 华北、西北、东北 12 个省区。以新区为中心,方圆 500 公里范围内还分布着 11 座 100 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滨海新区雄踞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位置,与日本和 朝鲜半岛隔海相望,直接面向东北亚和迅速崛起的亚太经济圈。滨海新区自然资 源丰富,这里有大量开发成本低廉的荒地和滩涂,具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原 盐、地势、海洋资源等。 (3)滨州北海新区 正在建设中的滨州北海新区紧临渤海新区核心区,与核心功能区相距仅 20 公 里。北海新区滨州北海新区位于山东省最北部、渤海湾西南岸,海岸线 180 公里, 18 总面积 1200 平方公里,人口 4.6 万,是全国沿海人均土地最多的地区之一。 滨州北海新区位于黄河三角洲腹地,系京津冀和山东半岛两大经济区的连接 地带,是环渤海经济圈与济南都市圈的交汇点。距天津滨海新区 80 海里,与河北 曹妃甸海上直线距离 90 海里,是济南都市圈的海上门户,地理位置优越。境内高 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纵横交错,滨州大港开始兴建,已有的 4 个 3000 吨港口作 业区连能国内各个港口;正在规划建设的滨港铁路、黄大铁路在此交汇;北距天 津机场、南距济南机场均不超过 90 分钟的路程,交通十分便利。 滨州北海新区境内滩涂面积 156 万亩,潮上带 150 万亩,负 10 米浅海 200 余 万亩,其中荒碱地 133 万亩,是中国沿海后备土地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淡水 资源丰富,黄河、徒骇河、马颊河、秦口河、套尔河等在此流经入海,古称“九河 之闾”。沿海有贝砂岛 88 个,岛屿总面积 5.6 万亩,旅游资源丰富。境内富含石 油、天然气、地热、地下卤水、煤炭,已探明储量的 26 种,已开发的 15 种。其 中,石油储量 6 亿吨,天然气储量 164 亿立方米,是胜利油田的主采区之一,是 发展石油化工及其产业链的理想园区。这里是全国四大盐业基地之一,盐场面积 500 万亩,年产原盐 1000 万吨,为发展盐化工及其产业链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 境内东部地下 2000 米,蕴藏煤层,储量 25 亿吨,是我国重要的后备煤炭基地。 经过多年的开发,这里已经初步形成了以盐化工、油化工、造船、生态能源 为支柱的工业体系。以滨州海洋化工、滨化海源盐化、金华盐化、魏桥盐化为主 体的一大批盐及盐化工项目迅速崛起,呈现出“盐业开发全面推进,溴素企业陆续 投产,精细化工破题上路”的发展格局。2005 年以来,以套尔河沿岸为基地的造 船业迅速兴起。滨州中盛、津滨船舶重工、长胜造船、舟山船舶修造等 11 家造船 企业和 10 个配套项目纷纷落户新区。以风力发电为主的生态电力能源开始建设, 国华瑞丰风电项目、法国埃法日风电项目等五个风电项目都已开工,总投资 50 多 亿元,总装机容量 100 万千瓦。 2.4 规划区环境质量现状规划区环境质量现状 2.4.1 水环境质量概况及废水排放状况水环境质量概况及废水排放状况 (一)地表水 由于上游水源枯竭,区域内多数河流全年干枯,入海流量逐年减少。2005 年 19 的监测结果表明,沧州市辖区内除南运河青县桥段水质达到 IV 类外,大多数河渠 水质超过地表水类标准,不能达到相应环境功能区划要求。其中北排河小许庄 桥段、沧浪渠李寨桥段、子牙新河献县闸段、北排河经开路桥段、子牙新河闫辛 庄段等河段严重污染;岔河东宋门段、子牙新河马棚口防潮闸段、南运河桑园桥 段等河段重度污染;其余河段中度污染。各河渠的首要污染物为氨氮,整体表现 为有机污染特征。 2005 年,大浪淀水库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 III 类;南大港湿地水质为类,主 要超标项目有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 全市 2005 年废水排放总量为 12365.03 万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 7124.03 万吨,生活污水排放量为 5241 万吨;全市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 5.05 万吨,其中工业 COD 排放量为 2.89 万吨,生活污水中 COD 排放量为 2.16 万吨;氨氮排放量为 0.64 万吨,其中工业氨氮排放量为 0.39 万吨,生活污水中氨 氮排放量为 0.25 万吨。 (二)地下水 因地处沿海,沧州市浅层地下水矿化度高达 3,总硬度等指标超标,不能 用于农业生产。由于长期严重超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一般淡水埋深达 700800 米。地下水为咸水,氟化物含量超标。 2.4.2 环境空气质量概况及废气排放状况环境空气质量概况及废气排放状况 沧州市空气污染呈季节性变化,冬季采暖期间污染较重,其他季节空气质量 良好。2005 年空气质量达到及好于二级的天数为 295 天,占全年总天数的 81。 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值为 0.107mg/m3,是城市首要污染物;SO2年均值为 0.049mg/m3,低于国家级标准;NO2年均值为 0.027mg/m3,低于国家级标准。 降水 pH 值范围为 6.42-7.87,pH 加权均指为 6.73,没有出现酸雨。 2005 年,沧州市废气中 SO2排放总量为 3.37 万吨,其中工业来源排放量为 2.32 万吨,生活来源排放量为 1.05 万吨;烟尘排放量为 1.86 万吨,其中工业来源 排放量为 1.26 万吨,生活来源排放量为 0.60 万吨;工业粉尘排放总量为 0.28 万 吨。 表表 2.4-1 2004 年及年及 2005 年废气污染物排放量年废气污染物排放量 项目二氧化硫排放量(吨)烟尘排放量(吨)工业粉尘排放 20 年度工业生活总量工业生活总量量(吨) 2004 年244731111935591135915979195702978 2005 年232461045133697126235978186012849 2.4.3 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现状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现状 2005 年,沧州市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为 51.67 万吨,比 2004 年增加 5.06;综合利用量 49.43 万吨,综合利用率 95.67%;处置量 2.24 万吨,处置率 4.33。 表表 2.4-2 2004 年及年及 2005 年工业固体

    注意事项

    本文(某某核心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doc)为本站会员(本田雅阁)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