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第六项目部沉降变形观测实施方案(改).doc

    • 资源ID:2065895       资源大小:1.90MB        全文页数:5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六项目部沉降变形观测实施方案(改).doc

    沉降变形观测实施方案新建铁路贵阳至广州线GGTJ-2标第六项目部(DK145+105DK152+000)线下工程变形观测实施方案编制:审核:批准: 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贵广铁路工程指挥部2010年6月目录1、概述41.1、工程概况41.2、区段地质概况42、编制依据63、沉降观测职责74、沉降变形观测人员、仪器配置75、沉降变形观测的重要性和管理制度85.1、沉降观测的重要性85.2、沉降变形观测管理制度86、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内容及控制要求86.1、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内容86.2、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控制要求96.3、评估区段内线下工程分布范围和测点分布情况96.4、观测断面工程属性信息汇总表107、沉降观测技术方案137.1 路基沉降变形观测技术方案137.1.1 路基沉降观测断面设置原则147.1.2 路基沉降观测断面的型式147.1.3 观测点的设置原则187.1.4 观测元器件与埋设技术要求197.1.5 路基沉降观测仪器要求227.1.6 路基沉降观测的频度及沉降观测要求227.2 桥涵沉降变形观测技术方案237.2.1 沉降观测的内容247.2.2 观测标的设置原则247.2.3 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287.2.4 观测技术要求297.3 隧道沉降变形观测技术方案337.3.1 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337.3.2 观测元件埋设347.3.3 观测技术要求357.3.4 隧道变形评估方法及判定标准357.4 过渡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367.4.1 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367.4.2 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377.4.3 观测技术要求377.5 区段工程沉降评估378、沉降变形测量388.1 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388.2 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388.2.1 垂直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388.2.2 施工单位建立沉降变形观测网398.2.3 水平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398.2.4 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408.3 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408.4 测量工作基本要求428.5 测量工作具体要求439、沉降变形观测资料的提交与数据管理4410、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计划和时间4511、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质量及安全保证措施4511.1、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安全保证措施4511.2、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质量保证措施46沉降观测实施方案1、概述1.1、工程概况管段里程DK145+105DK152+000,全长 6895 m,该区段全部位于贵州省三都县交梨乡境内,属于贵广铁路GGTJ-2 标范围,由中铁隧道集团贵广铁路第六项目部负责施工,成都大西南监理有限公司贵广铁路项目部GGJL-1标第六监理组负责监理,中铁二院负责设计。管段DK145+105DK152+000共有路基工点4个,桥梁4座,隧道2座,涵洞1座,其中路基工点为DK147+778+950,DK148+315+400, DK148+557+644,DK148+712+809,路基全长434m,桥梁工点分别为老寨1号中桥DK147+710+778 ,老寨1号大桥DK147+950DK148+315 ,老寨2号大桥DK148+400DK148+557 ,老寨2号中桥DK148+644DK148+712 ,桥梁全长658 m;隧道工点分别为DK145+102 DK147+700, DK148+819DK152+000,隧道全长 5776 m。1.2、区段地质概况(1)、莫家寨隧道隧道区地质构造复杂,位于区域性成矿断裂带交梨逆断层与牛场逆断层之间,期间次级断层与褶皱密集发育,隧道区位于丹寨三都汞矿带的中部之交梨矿田处,据区域资料,该矿田东西宽4km,南北长20km,产铅锌矿、黄铁矿、汞矿等矿产,矿产赋藏于其间次一级的各小断裂构造及构造转弯处、羽状裂隙及层状裂隙等;隧道区构造线走向为近南北向,与线路夹角在6090° 之间。受该区域构造影响,隧道区岩层产状扭曲。(2)、老寨1号中桥桥梁桩底持力层为泥质灰岩夹页岩。桩底持力层为泥质灰岩和白云岩、灰岩夹页岩.(3)、老寨1号大桥本桥不良地质为岩溶,特殊岩土为软土.桥梁桩底持力层为泥质灰岩夹页岩,泥质灰岩夹钙质页岩, 钙质页岩夹泥质灰岩。(4)、老寨2号大桥本桥不良地质为岩溶,特殊岩土为软土.桥梁桩底持力层为泥质灰岩夹页岩。(5)、老寨2号中桥本桥不良地质为岩溶,特殊岩土为软土.桥梁桩底持力层为泥质灰岩夹页岩。(6)、大寨隧道进口及1号斜井隧道穿越地层: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粉质粘土);古生界寒武系上统三都组、都柳江组、下渣拉沟组(泥质灰岩夹页岩,白云岩、泥质灰岩夹页岩,岩质页岩、页岩夹灰岩);震旦系上统灯影组、下统南沱组(灰质页岩、白云岩,砾岩、含砾砂岩夹板岩);元古界前震旦系上板溪群龙里组、清水江组(变质砂岩、板岩)。 (7)、路基工点、DK147+784+950段路基该测区内上覆第四系全新统坡残积层。下伏基岩为寒武系上统三都组地层。<2>粉质黏土:灰黄色、褐黄色,硬塑状,含约20%的强风化质泥质灰岩质角砾。主要分布于丘坡表层。<3>泥质灰岩夹页岩:青灰色、深灰色,薄至中厚层状,隐晶质结构,钙泥质胶结,节理裂隙发育:全风化(W4),呈褐黄色、灰黄色,岩体呈土状偶夹残留碎块;强风化层(W3),呈灰黄色,风化节理发育,岩体破碎呈碎块状,地表风化后貌似页岩风化层;弱风化带岩体相对较完整,地表,地相爱岩溶现象均不发育。、DK148+315+400段路基段内上覆第四系全新统坡残积层。下伏基岩为寒武系上统三都组地层。<3>粗角砾土:褐黄色,潮湿,松散,角砾含量约占60%,成分以泥质灰岩、页岩为主,强风化状。<4>泥质灰岩:青灰色、深灰色,薄至中厚层状,隐晶质结构,钙泥质胶结,节理裂隙发育:全风化(W4),呈褐黄色、灰黄色,岩体呈土状偶夹残留碎块;强风化层(W3),呈灰黄色,风化节理发育,岩体破碎呈碎块状,地表风化后貌似页岩风化层;弱风化带岩体相对较完整。<5>页岩:深灰色,青灰色、粉细粒结构,钙泥质胶结,薄层状,页理发育,岩心成薄片状,全风化(W4),褐黄色,原岩结构清晰,偶夹碎块;强风化(W3),褐灰色,风化裂隙发育,呈碎块状;弱风化(W2)、DK148+557+644段路基该测区内上覆第四系全新统坡残积层。下伏基岩为寒武系上统三都组地层。<1>粉质黏土:灰黄色。褐黄色,硬塑状,含约20%的强风化质泥质灰岩质角砾,13m,主要分布于丘坡表层。<2>泥质灰岩夹页岩:青灰色、深灰色,薄至中厚层状,隐晶质结构,钙泥质胶结,节理裂隙发育:夹薄层深灰色钙质页岩;弱风化带岩体相对较完整,全风化(W4),呈褐黄色、灰黄色,岩体呈土状偶夹残留碎块;强风化层(W3),呈灰黄色,风化节理发育,岩体破碎呈碎块状,地表风化后貌似页岩风化层;弱风化带岩体相对较完整,地表,地相爱岩溶现象均不发育。、DK148+712+809段路基该测区内上覆第四系全新统坡残积层。下伏基岩为寒武系上统三都组地层。<2>粉质黏土:灰黄色、褐黄色,硬塑状,含约20%的强风化质泥质灰岩质角砾。主要分布于丘坡表层。<3>泥质灰岩夹页岩:青灰色、深灰色,薄至中厚层状,隐晶质结构,钙泥质胶结,节理裂隙发育:全风化(W4),呈褐黄色、灰黄色,岩体呈土状偶夹残留碎块;强风化层(W3),呈灰黄色,风化节理发育,岩体破碎呈碎块状,地表风化后貌似页岩风化层;弱风化带岩体相对较完整,地表,地相爱岩溶现象均不发育。2、编制依据、贵广铁路公司2010 年4 月16 日召开贵广铁路无砟轨道线下工程变形观测技术交底会议纪要2010年第13期、铁建设2006158 号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下称评估指南)、工管技200977 号文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手册、铁建设2009196 号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 106012009)及条文说明。、铁建设200785 号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贵广铁路相关设计图纸。、其它相关规范、规定及标准。3、沉降观测职责(1)、必须严格按有关规范、设计文件及贵广公司的要求采集沉降变形观测原始数据做,对观测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和精确性负责;(2)、负责沉降变形监测网的建立及其保护工作,负责各种监测设备、仪器、管线的购置与埋设及其观测设施的保护工作;(3)、按规定监测项目和频率使用固定的仪器设备,按固定的观测线路,进行变形与沉降全过程监测和记录,并按规定格式和内容提交观测数据,确保其真实性、可靠性和全面性;(4)、负责观测数据库的数据的质量检核和录入工作;(5)参与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方案的制定与修订工作,参与和配合建设单位或评估单位组织的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工作。4、沉降变形观测人员、仪器配置根据我项目部的实际情况,我项目部成立以项目总工程师为组长的沉降变形观测小组。沉降变形观测小组人员配置序号姓名组别职称职务备注1邓志刚工程师总工组长2郝 辉助理工程师工程部长3卜军良助理工程师测量主管4石晓龙测工5苏雷斯 测工沉降变形观测小组仪器配置序号仪器名称规格型号技术指标出厂编号检定日期有效日期1电子水准仪DS050.3mm7316502010年6月2011年6月2铟钢尺2米2010年6月2011年6月3沉降板50cm×50cm4剖面沉降管5、沉降变形观测的重要性和管理制度5.1、沉降观测的重要性高速铁路对路基、桥涵、隧道等线下工程的工后沉降、差异沉降提出了严格要求。贵广高速铁路设计为无砟轨道,必须保证轨道具有持久、稳定的高平顺性,以保证旅客行车的安全性、平稳性、舒适性。设计时对土质路基、隧道、桥梁墩台基础及预应力混凝土梁等均进行了沉降变形计算,采取了相应的加固处理措施。而影响沉降计算的因素较多,沉降计算的精度不足以控制无砟轨道工后沉降。施工期间必须按设计要求进行系统的沉降变形动态观测。通过对沉降变形观测数据进行系统综合分析、预测、评估,验证或调整设计措施,以保证设计预测沉降与实际沉降更为接近,使路基、桥涵、隧道工程达到规定的变形控制要求,分析、推算出最终沉降量、工后沉降及差异沉降,合理确定无砟轨道开始铺设时间,确保客运专线无砟轨道结构的铺设质量。5.2、沉降变形观测管理制度依据施工的二等水准点及加密控制点建立沉降变形观测网,为确保数据精度及准确度,确保数据汇总的及时性,计划制定以下管理制度及办法:观测元器件埋设确认制度沉降变形观测技术交底制度观测元器件保护制度观测基准点、工作点复测制度变形观测数据复检制沉降变形观测奖罚制度沉降变形观测质量报告、调查和处理制度沉降变形监理测资料管理办法建立项目部工区人的管理体系,明确各个部门、参与人的职责,层层落实。对测试元器件的埋设、保护、数据采集、数据管理,数据分析各个环节进行明确规定,责任落实到人。6、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内容及控制要求6.1、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内容路基:根据不同的路基高度及不同的地基条件,进行路基面的沉降变形观测、路基基底沉降观测、路堤本体的沉降观测。桥涵:桥各墩、台;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徐变上拱变形;涵洞沉降观测。隧道:隧道口仰拱、隧道一般地段和不良、复杂地质区段沉降观测。过渡段:路桥、路隧、路涵、堤堑过渡段沉降观测。(过渡段设置目的是为了保证列车的安全平稳运行,要求动力学性能不同的结构物之间平顺连接,主要有两方面要求:一是几何形位的平顺连接,二是不同结构物之间的动力特性要平稳过渡)。6.2、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控制要求路基: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工后沉降一般不应大于15mm。桥涵:墩台均匀沉降量不大于20mm,相邻墩台沉降量之差不大于5mm;涵洞基础工后沉降不应大于15mm,并与相邻路基段协调;处于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的桥涵,当墩台沉降值趋于稳定且设计及实测总量不大于5mm时,可判定沉降满足无砟轨道铺设条件。对于无砟轨道桥梁:常用跨度简支梁在轨道系统在轨道系统铺设完成后,跨度小于50m的简支梁,徐变上拱度不应大于7mm,当跨度大于50m时,徐变上拱度不应大于L/7000,且不得大于14mm;对于连续梁等特殊桥跨结构的徐变限值按设计文件规定办理。隧道:基础工后沉降一般不应大于15mm。过渡段:路桥、路隧、路涵、堤堑过渡段处的差异沉降不应大于5mm,过渡段沉降造成的路基与桥梁或隧道的折角不应大于1。6.3、评估区段内线下工程分布范围和测点分布情况工点名称起始里程终止里程工点长度(m)观测断面数莫家寨隧道DK145+105DK147+700259524老寨1号中桥DK147+710DK147+778684路基DK147+778DK147+9501726老寨1号大桥DK147+950DK148+31536512路基DK148+315DK148+400855老寨2号大桥DK148+400DK148+5571575路基DK148+557DK148+644876老寨2号中桥DK148+644DK148+712685路基DK148+712DK148+809877涵洞DK148+79544大寨隧道DK148+819DK152+000318132合 计68951106.4、观测断面工程属性信息汇总表观测断面桩号结构特性地基加固方式观测点布置DK145+105隧道观测桩DK145+300隧道观测桩DK145+440隧道观测桩DK145+590隧道观测桩DK145+615隧道观测桩DK145+690隧道观测桩DK145+720隧道观测桩DK145+910隧道观测桩DK145+940隧道观测桩DK146+000隧道观测桩DK146+030隧道观测桩DK146+320隧道观测桩DK146+380隧道观测桩DK146+550隧道观测桩DK146+675隧道观测桩DK146+750隧道观测桩DK146+790隧道观测桩DK146+855隧道观测桩DK147+070隧道观测桩DK147+130隧道观测桩DK147+260隧道观测桩DK147+370隧道观测桩DK147+520隧道观测桩DK147+700隧道观测桩DK147+702路基观测桩DK147+708路基观测桩DK147+710桥梁嵌岩桩观测桩DK147+732桥梁嵌岩桩观测桩DK147+756桥梁嵌岩桩观测桩DK147+784桥梁嵌岩桩观测桩DK147+785路基观测桩、沉降板、剖面沉降管DK147+795路基观测桩DK147+815路基观测桩DK147+865路基观测桩DK147+920路基观测桩DK147+939路基观测桩DK147+950路基观测桩、沉降板、剖面沉降管DK147+951桥梁嵌岩桩观测桩DK147+990桥梁嵌岩桩观测桩DK148+022桥梁嵌岩桩观测桩DK148+055桥梁嵌岩桩观测桩DK148+088桥梁嵌岩桩观测桩DK148+121桥梁嵌岩桩观测桩DK148+153桥梁嵌岩桩观测桩DK148+186桥梁嵌岩桩观测桩DK148+219桥梁嵌岩桩观测桩DK148+251桥梁嵌岩桩观测桩DK148+309桥梁嵌岩桩观测桩DK148+315桥梁嵌岩桩观测桩DK148+317路基观测桩、剖面沉降管、位移观测桩DK148+346路基观测桩DK148+377路基观测桩DK148+391路基观测桩DK148+398路基观测桩DK148+399桥梁嵌岩桩观测桩DK148+401桥梁嵌岩桩观测桩、剖面沉降管DK148+446桥梁嵌岩桩观测桩DK148+510桥梁嵌岩桩观测桩DK148+551桥梁嵌岩桩观测桩DK148+552路基观测桩DK148+562路基观测桩、剖面沉降管DK148+581路基观测桩DK148+611路基观测桩DK148+633路基观测桩DK148+643路基观测桩、剖面沉降管DK148+644桥梁嵌岩桩观测桩DK148+649桥梁嵌岩桩观测桩DK148+666桥梁嵌岩桩观测桩DK148+690桥梁嵌岩桩观测桩DK148+702桥梁嵌岩桩观测桩DK148+713路基观测桩、剖面沉降管DK148+717路基观测桩DK148+723路基观测桩DK148+743路基观测桩、位移观测桩DK148+790路基观测桩、位移观测桩DK148+795涵洞观测桩、剖面沉降管、位移观测桩DK148+800路基观测桩、位移观测桩DK148+810路基观测桩DK148+819隧道观测桩DK148+850隧道观测桩DK149+004隧道观测桩DK149+085隧道观测桩DK149+140隧道观测桩DK149+215隧道观测桩DK149+280隧道观测桩DK149+460隧道观测桩DK149+640隧道观测桩DK149+705隧道观测桩DK149+740隧道观测桩DK148+790隧道观测桩DK149+880隧道观测桩DK149+950隧道观测桩DK150+085隧道观测桩DK150+185隧道观测桩DK150+350隧道观测桩DK150+085隧道观测桩DK150+185隧道观测桩DK150+350隧道观测桩DK150+500隧道观测桩DK150+600隧道观测桩DK150+830隧道观测桩DK150+955隧道观测桩DK151+030隧道观测桩DK151+150隧道观测桩DK151+030隧道观测桩DK151+150隧道观测桩DK151+330隧道观测桩DK151+460隧道观测桩DK151+675隧道观测桩DK151+860隧道观测桩7、沉降观测技术方案7.1 路基沉降变形观测技术方案路基上铺设无碴轨道前,应对路基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路基的工后沉降和变形符合设计要求;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 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时,应继续观测;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采取必要的加速完成沉降或控制沉降的措施。路基沉降观测应以路基面沉降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并有针对性的对路桥、路隧等过渡段差异沉降进行重点观测,同时代表性观测路堤改良土填筑部分的沉降变形。7.1.1 路基沉降观测断面设置原则(1) 路基沉降观测断面的设置及观测断面的观测内容应根据沉降控制要求、地形地质条件、地基处理方法、路堤高度、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并结合施工工期确定,同时还应根据施工核对的地质、地形等情况调整或增设。(2) 路基沉降观测断面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地势平坦、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堑、高度小于5m 的路堤可放宽到100m;过渡段和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适当加密。7.1.2 路基沉降观测断面的型式路基沉降观测断面的型式多种多样,采用贵广线上中铁二院的断面型式基本相同,均在施工图、专用图(或大样图集)绘出了详细设计图,中铁二院主要绘制了、型及路堑地段采用中铁四院E -1型。(1) 中铁二院路基观测断面型式 类观测横断面型式:路堤基底线路中心处埋设沉降板进行地基沉降监测;于路基面两侧路肩设置沉降观测桩进行路基面沉降监测。适用于一般路堤地段的变形监测,主要设置在路堤填筑高度不大、地基可压缩性土层较薄的地段。监测断面的设置间距为100m,过渡段范围或地形地质条件变化大时宜加密。具体见下图。 类观测横断面型式:路堤基底线路中心处埋设沉降板进行地基沉降监测;贯穿于路堤基底设置剖面沉降管对地基不均匀沉降、差异沉降进行监测;在路基面两侧路肩设置沉降观测桩进行路基面沉降监测。适用于一般路堤、斜坡路基、地基可压缩性土厚度不均、过渡段等路基的沉降变形监测。监测断面的设置间距一般为50100m,过渡段范围或地形地质条件变化大时宜加密。具体见下图。 类观测横断面型式:路堤基底线路中心处埋设沉降板进行地基沉降监测;贯穿于路堤基底设置剖面沉降管对地基不均匀沉降、差异沉降进行监测;路堤填筑至基床底层表面后,在基床底层表面两侧埋设沉降观测桩进行路基面沉降监测。 堆载预压前在基床底层中心处埋设沉降板,原基底处沉降板接长至高于预压土,将原基床底层表面两侧埋设的沉降观测桩外移至路肩边缘,进行预压土加载,预压土加载完后,继续进行沉降观测。待预压卸除基床表层填筑后,在路基面两侧及中心埋设沉降观测桩。适用于设有堆载预压地段:地基可压缩性土厚、可压缩性土厚度不均、路基填筑较高、地基可能产生不均匀沉降、斜坡路基、过渡段等路基的沉降变形监测。监测断面的设置间距一般不大于50m,过渡段范围或地形地质条件变化大时宜加密。具体见下图。 路基沉降观测断面的设置标准路基沉降观测断面的设置标准如表1。 路基沉降和位移观测断面的设置标准 表1(2)路堑地段参见中铁四院路基观测断面型式路堑地段:基底为土质地基(含全风化岩层)时,一般进行路基面沉降监测,监测剖面布置形式见E-1型,于路基面中心及两侧中心线以外3.2m处埋设沉降监测桩。(3)过渡段变形监测断面 桥路过渡段一般采用类、类或B-1 型监测断面。一般每50m 布置一处。过渡段位置按图示进行加密,即台后1m、10m、30m处应布置监测断面。 涵洞等横向构筑物中心一个,离边墙1m 以及级配碎石外5m各布置一监测断面,共5 个,其中涵洞顶布置类或A-1 型断面;路堑挖方地段一般采用E 型断面,每50m 布置一处。7.1.3 观测点的设置原则(1)各部位观测点应设在同一横断面上,这样有利于测点看护,便于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更重要的是便于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2)路基沉降监测分为:完整的沉降监测断面和一般的沉降监测断面。完整的沉降监测断面包括:在路基底部预埋一个单点数码沉降计及路基面沉降监测桩,或一个剖面沉降检测管;一般的沉降监测断面只有路基面设置沉降监测桩。 正线路堤地段,一般每100m 设一个完整的沉降监测断面,中间50m 一个一般的沉降监测断面。过渡地段监测断面且应加密。一般桥路过渡段,在距台尾5m 处各设一个完整的沉降观测断面,1m、20m、30m 等处各设一个一般的沉降观测断面。涵洞等横向构筑物,应在涵洞一侧(最好在填土较高一侧)5m 处设一个完整的沉降观测断面,涵洞顶部及另一侧分别设一个一般的沉降监测断面。完整的沉降监测断面除按过渡段及距离确定外,还应选择路基较高,或加固较深的断面。 正线路堑地段,及地质条件简单且路堤不高时,每50m 设置一个一般的沉降监测断面。工点较短时,按填、挖分别设置。7.1.4 观测元器件与埋设技术要求测点及观测元器件的埋设位置应按设计图进行,且标设准确、埋设稳定。观测期间应对观测点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防止施工机械的碰撞,人为因素的破坏,务必使观测工作能善始善终,取得满意成果。(1) 位移观测桩:位移观测桩采用C15 钢筋混凝土预制,断面采用15cm×15cm 正方形,长度不小于1.5m,并在桩顶预埋半圆形不锈钢耐磨测头。边桩埋置深度在地表以下不小于1.4m,桩顶露出地面不大于0cm。埋置方法采用洛阳铲打入设计深度,将预制边桩放入孔内,桩周以C15 混凝土浇筑固定,确保边桩埋置稳定,位移观测桩在一般路基填筑前埋设。位移观测桩结构设计见下图。位移观测桩结构设计示意图(2)沉降观测桩:桩体选择20mm 不锈钢棒,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线,底部焊接弯钩,待基床表层施工完成后(有堆载预压地段在基床底层施工完成后)通过测量埋置在监测断面设计位置,埋置深度0.3m,桩周0.15m 用M30 水泥砂浆锚固,高出埋设表面5mm, 表面做好防锈处理完成埋设后按国家一等精密水准测量标准测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详见图7.1.41。图7.1.71 路基沉降观测桩埋设布置图(3) 沉降板:沉降板在地基处理完成后埋设。沉降板由底板、金属测杆(40mm壁厚镀锌铁管)及保护套管(直径不小于75mm、壁厚不小于4mm的硬PVC管)组成。底板尺寸为50cm×50cm,厚度不小于1cm。按国家一等精密水准测量标准测量沉降板标高变化。 沉降板埋设位置应按设计测量确定,埋设位置处可垫10cm砂垫层找平,埋设时确保测杆与地面垂直。 放好沉降板后,回填一定厚度的垫层,再套上保护套管,保护套管略低于沉降板测杆,上口加盖封住管口,并在其周围填筑相应填料稳定套管,测杆顶面应略高于套管上口,测杆顶用顶帽封住管口,避免填料落入管内而影响测杆下沉自由度,顶帽高出碾压面高度不大于50cm,完成沉降板的埋设工作。 按国家一等精密水准测量标准测量埋设就位的沉降板测杆杆顶标高读数作为初始读数,随着路基填筑土的逐渐增高,测杆和套管亦相应加高,沉降板测杆和保护套管每次接长高度以1.0m为宜,接长前后测量杆顶标高变化量确定接高量。金属测杆用螺丝套扣连接,保护套管用PVC管外接头连接。采用水平仪按国家一等精密水准测量方法测量。路堤填筑和运架梁期间应注意保护沉降板。(4) 剖面沉降管:在地基加固完成后路堤填筑施工前在褥垫层顶部开槽埋设剖面沉降管,槽底中粗砂找平,表面回填5cm 中粗砂并与褥垫层相平,两端部应进行有效防护。剖面沉降管采用专用塑料硬管,其抗弯刚度应适应被测土体的竖向位移要求,导管内十字导槽应顺直,管断口密合。剖面沉降测量是将剖面沉降仪探头预埋在剖面沉降管内,按一定间距依次读数,起始端管口标高采用水平仪按照国家一等精密水准测量方法测量。剖面沉降管应选用高灵敏度、高精度、高可靠性及稳定性好的仪器,仪器生产企业应具有相应的生产许可证、计量器具生产许可证和质量等证明文件,并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业绩和信誉评价。路基剖面沉降管的埋设见图7.1.42图7.1.42 路基剖面沉降管埋设布置图路基基底剖面沉降管在地基加固及垫层施工完毕后,填土至0.6m高度碾压密实后开槽埋设,开槽宽度2030cm,开槽深度至地基加固垫层顶面,槽底回填0.2m厚的中粗砂,在槽内敷设沉降管(沉降管内穿入用于拉动测头的镀锌钢丝绳),其上夯填中粗砂至与碾压面平齐。在涵洞及附近设置管时,在涵顶填土0.6m厚开槽施工埋设,原则同基底剖面管埋设方法。剖面沉降管埋设位置在挡土墙处应预留孔洞。沉降管敷设完成后,在两头设置0.5 m×0.5 m×0.95m C20素混凝土保护墩。并于一侧管口处设置监测桩,监测桩采用C20素混凝土灌注,断面采用0.5 m×0.5 m×1.6m,并在桩顶预埋半圆形不锈钢耐磨测头,监测桩及管口必须用钢筋混凝土保护盒保护。待上部一层填料压实稳定后,连续监测数日,取稳定读数作为初始读数。(6) 定点式剖面沉降测试压力计:定点式剖面沉降测试压力计底板采用沉降板底板,埋设位置应按设计测量确定;埋设位置处可垫10cm 砂垫层找平,埋设时确保底板水平,填土至0.6m 高度碾压密实后开一小凹坑将压力计放入坑内,用细粒土将坑填平后,继续施工路基填土。埋设完成后,将压力计监测线沿水平方向甩到坡脚后,在坡脚处设C20 素混凝土保护墩(0.5 m×0.5 m×0.95m ) ,墩内预埋剖面管管材,监测线从管内穿出;墩旁设监测桩,监测桩采用C20 素混凝土灌注,断面采用0.5 m×0.5 m×1.6m,并在桩顶预埋半圆形不锈钢耐磨测头,监测桩用钢筋混凝土保护盒保护。待上部一层填料压实稳定后,连续监测数日,取稳定读数作为初始读数。7.1.5 路基沉降观测仪器要求位移边桩、路基面沉降观测桩、地基沉降板采用DS05 型水准仪按国家一等精密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单点沉降计、定点式剖面沉降测试压力计采用智能型频率检测仪观测;剖面沉降管原则上要求采用DS05 型水准仪按国家一等精密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7.1.6 路基沉降观测的频度及沉降观测要求(1) 用于观测位移及沉降的基桩,必须置于不受填土荷重影响的稳定地基内,基桩及位移观测桩在观测期间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2) 填筑观测控制标准:路堤中心线地面沉降速率每昼夜不大于1.0cm,坡脚水平位移速率每昼夜不大于0.5cm。如果超出此限应立即停止填筑,待观测值恢复到限界值以下再进行填筑,填筑速率应以水平位移控制为主。(3)路基沉降观测的频度不低于下表的规定。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或数据异常时应及时观测。观测频率见表2,观测后及时整理绘制"填土高时间沉降量"关系曲线图。(4)、沉降水准的测量精度为1mm,读取位至0.1mm;剖面沉降的测量精度为±4mm/30m。观测结果应纳入竣工文件。(5)、观测期内,路基沉降实测值超过设计值20及以上时,应及时会同建设、勘察设计等单位查明原因,必要时进行地质复查,并根据实测结果调整计算参数,对设计预测沉降进行修正或采取沉降控制措施。7.2 桥涵沉降变形观测技术方案无砟轨道铺设前,应对桥涵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桥涵基础沉降变形等符合设计要求。通过各施工阶段对墩台沉降的观测,验证和校核设计理论、设计计算方法,并根据沉降资料的分析预测总沉降和工后沉降量,进而确定桥梁工后沉降是否满足铺设无砟轨道要求。根据沉降资料分析,对沉降量可能超标的墩台研究对策,提出改进措施,以保证桥梁工程的安全;同时积累实体桥梁工程的沉降观测资料,为完善桩基础沉降分析方法作技术储备。桥涵主体工程完工后,沉降观测期一般应不少于6 个月;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区段的桥梁,沉降观测期应不少于2 个月。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观测期内,基础沉降实测值超过设计值20及以上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必要时进行地质复查,并根据实测结果调整计算参数,对设计预测沉降进行修正或采取沉降控制措施。7.2.1 沉降观测的内容桥梁(梁体、桥墩、桥台)、涵洞各个施工阶段的垂直沉降。桥梁、涵洞的水平位移监测根据工点具体要求确定。7.2.2 观测标的设置原则每个桥墩台均设置承台观测标、墩身观测标。桥墩台沉降观测点可在墩顶、墩身或承台上四角布置。观测标志应尽量靠近地面(水面),距地面(水面)高度应在1m 左右。在地质条件较好地段,每个墩台可设置一个观测点,岩石地基、嵌入岩石桩基础的桥墩,选择典型墩(台)、涵洞进行观测,其余地段的墩台应不少于2 个观测点,布置于墩台两侧。但对于地质条件复杂、变化较大的墩台,观测点总数不应少于4 个。特殊情况可按照确保观测精度、方便观测、利于测点保护的原则根据具体情况确定。(1) 承台观测标承台观测标原则上不少于两个观测标。观测标-1 设置于底层承台左侧小里程角上,观测标-2 设置于底层承台右侧大里程角上。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随基坑回填将不再使用。(2)墩身观测标 标观测点数量每墩不少于2 处,位于墩身两侧。 墩身观测标埋设,当墩全高大于14m 时(指承台顶至墩台垫石顶),需要埋设4 个墩身观测标;当墩全高小于等于14m 时,埋设2个墩身观测标。墩身观测标一般设置在墩底部高出地面或常水位0.51.0m 左右的位置,以不被掩埋、不被破坏、便于观测为原则;当墩身较矮,梁底距离地面净空较低不便于立尺观测时,墩身观测标可设置在对应墩身埋标位置的顶帽上。桥墩上观测标的具体设置位置见图7.1.43。图7.1.43 承台与墩身观测标设置(3) 桥台观测标原则上应设置在台顶(台帽及背墙顶),测点数量不少于4 处,分别设在台帽两侧及背墙两侧(横桥向)。桥台观测标的具体设置位置见图7.1.44。图7.1.45 桥台观测标埋设位置示意图(4)梁体观测标 现浇梁(包括支架现浇制梁、移动模架制梁、节段拼装制梁等)逐孔设置观测标,当实测弹性上拱度大于设计值的梁,前后未观测的梁应补充观测标,逐孔进行观测。 观测标的布置简支梁的一孔梁设置观测标6 个,分别位于两侧支点及跨中;连续梁上的观测标,根据不同跨度,分别在支点、中跨跨中及边跨1/4跨中附近设置,3 跨以上连续梁中跨布置点相同,详见图7.1.46、图7.1.47。图7.1.46 梁部测点横向布置示意图图7.1.47 连续梁梁部测点纵向布置示意图(5)涵洞观测标涵洞变形观测包括涵洞自身及涵顶填土沉降观测两部分组成。每个涵洞均要进行沉降观测,数量每涵不少于6 处。 涵洞自身观测点原则上应设在涵洞两侧边墙上,在涵洞进出口及涵洞

    注意事项

    本文(第六项目部沉降变形观测实施方案(改).doc)为本站会员(本田雅阁)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