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常见气义象灾害.doc

    • 资源ID:2104997       资源大小:51.52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4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4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常见气义象灾害.doc

    常见气象灾害冰雹(风雹)在对流性大气控制下,积雨云中凝结生成的冰块从空中降落的现象。冰雹常出现在春末夏初的56月份,或夏末初秋的89月份,冰雹大多发生在中纬度内陆地区,向赤道和两极减少,在海洋上也较少,山区多于平原,中纬度地区多于高、低纬地区。降落的冰块有的像黄豆、蚕豆或乒乓球大,有的则更大些,它不但可以毁坏庄稼、果木等农作物、林木外,在牧区破坏牧草,造成牧畜伤亡;此外巨大冰雹还可以造成人员伤亡、损坏房屋及其他工程设施。     根据一次降雹过程中,多数冰雹(一般冰雹)直径、降雹累计时间和积雹厚度,将冰雹分为3级: 1轻雹:多数冰雹直径不超过0.5厘米,累计降雹时间不超过10分钟,地面积雹厚度不超过2厘米;2.中雹:多数冰雹直径0.5-2.0厘米,累计降雹时间1030分钟,地面积雹厚度25厘米;3重雹,多数冰雹直径2.0厘米以上,累计降雹时间30分钟以上,地面积雹厚度5厘米以上。冰雹常伴随着大风雷雨出现,因此多数情况下很难与风灾相区别。鉴于这种实际情况,可根据大风和冰雹的成灾程度确定灾种:当其中一种灾害的成灾程度明显高于另一种灾害时,即按高程度灾害确定灾种;当两种灾害成为程度大致相当时,可统称为风雹。我国的冰雹灾害中国是世界上冰雹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每年平均雹灾面积173万公顷,重灾年达400万公顷,因冰雹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数亿元至十余亿元。1987年3月6日大范围冰雹横扫江西、湖北、安徽、江苏、浙江、上海,受灾农田达35.8万公顷,倒损房屋6.2万间。我国冰雹区主要在青、藏、云、贵、甘、宁、陕、黑、吉、豫、晋、蒙、苏北等地。冰雹的分布大体是沿山系伸展,最多的地区是青藏高原,其次为大兴安岭至阴山、太行山一带。另外,天山、长白山、祁连山、云贵高原等也是冰雹较多的地区。每日1218点,每年春夏之交和夏秋之交是冰雹最易活动的时间。                低温泠冻指因冷空气异常活动造成剧烈降温以及雨雪、霜冻的气象现象。主要包括寒潮(含强冷空气)、霜冻、低温冷害等。 寒潮和强冷空气:指在特定天气形势下,高纬度地带的强冷空气迅速南下而造成的气象灾害。寒潮和强冷空气过境时不但造成气温剧烈下降,而且常形成雨、雪、大风和霜冻,因此对农业、牧业、养殖业以及交通运输等造成破坏。寒潮是大范围的强冷空气活动。我国气象部门曾规定,一次冷空气入侵,使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10以上,同时最低气温降至5以下就作为发布寒潮警报的标准。以后根据我国幅员广阔及寒潮天气特点作进一步补充:一次冷空气活动使长江中下游及以北地区48小时内降温10以上。长江中下游最低气温达4或以下春、秋季则江淮地区的最低气温达到4或以下,陆上有相当三个大行政区出现57级大风,沿海有三个海区出现7级以上大风,则称为"寒潮"。每年冬半年,我国能达到"寒潮"的冷空气活动平均34次,最早可在9月下旬出现,最晚的可在34月份。寒潮的冷空气主要来自北冰洋和西伯利亚高寒地区,往往在合适的大气环流引导下,经过蒙古,再进入我国河套,并直达长江流域和江南,寒潮爆发在大气环流上往往表现为在我国大陆沿岸建立起一个东亚大槽。槽后的西北气流大规模南下,引发一次寒潮。在地面上则有寒潮冷锋南下,寒潮的天气特点是剧烈的降温和大风,有时可出现暴风雪、霜冻,形成低温和大风灾害。 霜冻:春末秋初季节,由于冷空气活动等原因使土壤表面、植物表面以及近地面的气温突然下降0°C以下,植物体原生质受到破坏,导致植株受害或者死亡的天气现象。   低温冷害:因冷空气侵袭、连阴雨等原因,使气温和日照持续性较常年偏低(但仍在0°C以上),从而危害作物正常发育生长的现象。寒潮是严重的气象灾害,1983年4月的寒潮波及22个省、市、自治区,有776个县(市)的406.7万公顷农田受灾,全国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影响我国的寒潮,源出新地岛附近和西伯利亚以北的北冰洋,分别从西北、北、东北向南汇集到蒙古人民共和国(北纬45°60°,东经80°105°),然后分4路南下,一直可以影响到黄河与长江中下游,甚至两广地区。降温过程中,按冷空气强度分寒潮、强冷空气、一般冷空气3级。从我国的寒潮和强冷空气出现的次数来看,以东北地区最多,华北次之,再次为西北和长江流域,华南最少。寒露风是秋季我国南方的主要灾害性天气。这正是双季稻抽穗扬花的关键时期,如遇20°C以下低温则减产或失收。由于双季稻的种植范围逐年扩大,故寒露风灾害也有增加的趋势。霜冻也是一种低温灾害。初霜日期明显地受纬度和地形控制,有从北向南、从西向东推移的趋势。一般来说,在霜冻正常期对农作物影响不大。若初霜提前或终霜滞后,则会影响作物生长。全国霜冻最严重的地带有两条,走向均为北东。一条在固原集宁大庆一线;一条在湘西南九江南通一线。一般来说,山的北坡、西坡、山谷、洼地霜冻较重,海滨及山南坡较轻。此外,还有冻雨、积冰、冻拨害、白灾、暴风雪等冷冻害。寒潮是大范围的强冷空气活动。我国气象部门曾规定,一次冷空气入侵,使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10以上,同时最低气温降至5以下就作为发布寒潮警报的标准。以后根据我国幅员广阔及寒潮天气特点作进一步补充:一次冷空气活动使长江中下游及以北地区48小时内降温10以上。长江中下游最低气温达4或以下春、秋季则江淮地区的最低气温达到4或以下,陆上有相当三个大行政区出现57级大风,沿海有三个海区出现7级以上大风,则称为"寒潮"。每年冬半年,我国能达到"寒潮"的冷空气活动平均34 次,最早可在9月下旬出现,最晚的可在34月份。寒潮的冷空气主要来自北冰洋和西伯利亚高寒地区,往往在合适的大气环流引导下,经过蒙古,再进入我国河套,并直达长江流域和江南,寒潮爆发在大气环流上往往表现为在我国大陆沿岸建立起一个东亚大槽。槽后的西北气流大规模南下,引发一次寒潮。在地面上则有寒潮冷锋南下,寒潮的天气特点是剧烈的降温和大风,有时可出现暴风雪、霜冻,形成低温和大风灾害。                     冻 雨  它是指由于气温低,从天空降落的雨滴与地面或各种地表物体相接触后即刻冻结的天气现象。冻雨除主要危害农作物外,还破坏林木,威胁输电线、电话线,影响交通运输。                        干 旱指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空气过分干燥,土壤水分严重亏缺,地表径流和地下水量大幅度减少的现象。干旱使供水水源匮乏,除危害作物生长、造成作物减产外,还危害居民生活,影响工业生产及其他社会经济活动。干旱常常以其延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造成饥荒等特点而成为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干旱可分为相互联系的土壤干旱和大气干旱两个方面。土壤干旱的主要原因是降水不足;气候干旱的主要表现也是降水不足。因此,降水不足是干旱问题的症结所在,是干旱的根本原因。降水不足的气候成因有以下四个方面:1持续宽广的下沉气流。 2局地下沉气流。3缺乏气压扰动。4缺乏潮湿气流。干旱可分为连续性干旱、季节性干旱和突发性干旱三类。连续不断干旱使地面成为沙漠,在这种地方,不存在明显的降水季节。在半干旱或半湿润气候区,具有一短促的、降雨状况多变的湿季,其他季节即为干季。干旱的危害干旱的最直接危害是造成农作物减产,使农业歉收,严重时形成大饥荒。在严重干旱时,人们饮水发生困难,生命受到威胁。中国西北一些地区因经常发生干旱,人畜饮水极端困难,被迫进行人口大迁移。在以水利发电为主要电力能源的地区,干旱造成发电量减少,能源紧张,严重影响经济建设和人们生活。在干旱季节,火容易发生,且难以控制和扑灭。事实上,大多数火灾,特别是大的森林火灾都发生在干旱高温季节。旱灾还常常带来蝗灾的发生。这在古代中国特别严重。  在广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干旱造成沙漠化,使土地资源遭受极大的破坏。我国的干旱:干旱在我国是影响区域最广、发生最频繁的气象灾害。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旱灾虽有一定控制,但仍不断发生。19511990年全国平均每年发生7.5次,受旱农田面积2000万公顷,成灾面积670万公顷,近30年因旱灾损失粮食占全国粮食损失总量的50%。19591961年三年连旱,累计受灾农田面积达1.1亿公顷,共减产粮食6115万吨。1997年全国受旱农作物3351万公顷,相当全国耕地面积的63%。干旱在我国分布最为广泛,但不同地区受旱程度不一。1951年1990年我国有四个明显的干旱中心,即华北平原、黄土高原西部、广东与福建南部、云南及四川南部;其次为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南部、湘赣南部。干热风有的地区称为“火风”、“旱风”、“热南风”等。是一种高温、低湿并具有一定风力、风速的天气现象。干热风对小麦等农作物危害严重,它使植株蒸腾强度加大、根系活力减退、作物体内水分平衡失调、生理机能衰退,因此导致叶黄、茎萎,甚至干枯死亡,造成减产或绝收。雷 暴当天空中乌云密布,雷雨云迅猛发展时,突然一道夺目的闪光划破长空,接着传来震耳欲聋的巨响,这就是闪电和打雷,亦称为雷电。它是发生在积雨云中的雷击、闪电的局地对流天气现象,常与狂风、暴雨相伴发生。就雷的本质而言,它属于大气声学现象,是大气中的小区域强烈爆炸产生的冲击波而形成声波,而闪电则是大气中发生的火花放电现象。其主要危害是击毙人畜,击毁建筑物、输电线路、电气机车等,威胁飞机、其他飞行器的飞行安全,干扰无线电通讯等。雷电是一种强危险性气象灾害。雷电直接威胁人娄生命灾害。雷击时强大的电流会造成人的心脏和呼吸系统停顿而使人丧生。在美国,平均每年有100人死于雷击。雷电曾引起过无数次森林火灾,每年因此而给人类社会带来数亿美元的经济损失。雷雨云电结构模式 没有雷雨云便没有雷电,因此对雷雨云的探测研究是十分重要的。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人类通过施放大量探测气球,获得了较丰富的资料,总结出最早的雷雨云电结构模式如图所示:存在两个主电荷中心,云底附近另有一个次电荷中心。它们分别是中心位于约6公里高度处,约含+24库仑电量的正电荷中心、中心位于约3公里的、约含20库仑的负电荷中心、中心位于1.5公里、含有约+4库仑电量的次电荷中心。 后来虽然也提出过许多雷雨云电结构的种种模式,对荷电中心的高度,荷电量进行修正,甚至也有倾斜形式的电结构模式,但至今并无一致公认的比前述原始模式更合理的模式,因而原始模式仍是当前常用的模式,它也称雷雨云电结构的电偶极子模式。雷雨云起电 雷雨中的电荷怎样产生的?怎样形成上、下荷电中心?由于雷雨云内部观测十分困难和危险,要对上述问题作出圆满的解答,目前还作不到。曾提出过几种雷雨云起电的理论,例如感应起电理论、温差起电理论、大水滴破裂起电理论、冰的融化起电理论等,它们都只能部分地解释云内电荷分布观测事实。例如感应起电理论便这样认为:在晴天电场作用下,云质粒和降水质粒(固态或液态质粒,比云质粒大得多)都被感应而极化,它们的上半部带负电、下半部带正电。因降水质粒下降速度大,故常与路途中的云粒子相碰,一部分粒子被捕获,另一部分云粒子被弹开,但把负电荷留下,而成为带正电荷粒子,在云中上升气流作用下,这样的云粒子便聚积于云的上部,在那里形成正电荷中心。经碰撞后带正电的降水质粒重,有的掉出云去,其余便聚积于云下部或中部,形成负电荷中心。又例如冰的融化起电理论认为:固态降水粒子(冰粒子)降到0层以下便融化,原来冰隙中的空气变成气泡并破裂,溅散走一些带负电的小滴粒,于是融化粒子(即水滴或冰水混合体)带正电,在云底强上升气流区域聚积,形成一个带正电的次电荷中心。                                  闪电过程 肉眼看到的一次闪电,其过程是很复杂的。当雷雨云移到某处时,云的中下部是强大负电荷中心,云底相对的下垫面变成正电荷中心,在云底与地面间形成强大电场。在电荷越积越多,电场越来越强的情况下,云底首先出现大气被强烈电离的一段气柱,称梯级先导。这种电离气柱逐级向地面延伸,每级梯级先导是直径约5米、长50米、电流约100安培的暗淡光柱,它以平均约150000米/秒的高速度一级一级地伸向地面,在离地面550米左右时,地面便突然向上回击,回击的通道是从地面到云底,沿着上述梯级先导开辟出的电离通道。回击以5万公里/秒的更高速度从地面驰向云底,发出光亮无比的光柱,历时40微秒,通过电流超过1万安培,这即第一次闪击。相隔几秒之后,从云中一根暗淡光柱,携带巨大电流,沿第一次闪击的路径飞驰向地面,称直窜先导,当它离地面550米左右时,地面再向上回击,再形成光亮无比光柱,这即第二次闪击。接着又类似第二次那样产生第三、四次闪击。通常由34次闪击构成一次闪电过程。一次闪电过程历时约0.25秒,在此短时间内,窄狭的闪电通道上要释放巨大的电能,因而形成强烈的爆炸,产生冲击波,然后形成声波向四周传开,这就是雷声或说“打雷”。新西兰科学家揭开球形闪电之迷 据最新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报道,多年来一直困扰着科学家的球形闪电之迷,最近被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科学家阿伯拉翰森和戴尼斯揭示。他们认为,球形闪电是硅燃烧发光所致。 该理论认为,当土壤被雷电袭击后,会向大气释放含有硅的纳米微粒,来自雷电袭击的能量以化学能的形式储藏在这些纳米微粒中,当达到一定高温时,这些微粒就会氧化并释放能量。研究人员将土壤样品暴露于跟闪电过程一样的条件下,便会产生含有硅的纳米微粒,其被氧化的速率与球形闪电平均10秒钟的生命周期是一致的。 球形闪电也称电火球,被认为是一种与雷电有关的自然现象,它出现时常漂浮在离地面不远的空中,接触地面后常反弹起来,被接触的物质会被烧焦,仅有1%的人声称见过球形闪电。科学家们从150年前就开始研究这种罕见的自然现象,但从未能在实验室中重现这种自然现象,并且在理论上也不能很好地加以解释。连阴雨它是指连续阴雨达35天或以上的天气现象。连阴雨主要危害农作物在农作物生长发育期间,连阴雨天气使空气和土壤长期潮湿,日照严重不足,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在农作物成熟收获期,连阴雨可造成果实发芽霉烂,导致农作物减产。                                    龙卷风龙卷,俗称“龙卷风”,是出现在强对流云内的活动范围小、时间过程短、但风力极强、且具有近垂直轴的强烈涡旋。它是自积雨云底伸展出来的到达地面的、强烈旋转的漏斗状云体,是一种破坏力极强的小尺度风暴。龙卷表现为从积雨云底部向下伸出的"象鼻子"一样的漏斗状云柱,有时可到达地面或水面,人们称为陆龙卷和水龙卷。有的只伸到半空中。龙卷的直径很小,其直径一般在几米到几百米之间,持续时间一般仅为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但是,其风极大,最大的可达到100200米/秒.且急速旋转。所以破坏力极大,可拔树倒屋,对生命财产破坏性很大。龙卷的移动路径多为直线,移速平均约15米/ 秒,最快的可达到70米/秒,移动距离一般为几百米到几公里。所以,龙卷的破坏往往有沿一条线的特点。 龙卷常产生在强烈的雷暴云中,这与雷暴云体内有强烈的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有关,这种上下气流之间常形成涡旋运动,在合适的条件下,这种涡旋运动可以形成涡环,当这种涡环足够长时从雷暴云体内下垂时,就成为人们常见的"龙卷"了。形成龙卷风的气象条件是相当复杂的。目前,对龙卷风形成的理论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                  美国得州龙卷风死伤百余人得克萨斯州沃思堡廿九日消息:两股龙卷风周二横扫美国得州沃思堡地区,令高楼大厦的玻璃窗破碎,汽车翻侧,大树连根拔起,造成至少四人死亡及百多人受伤,其中三名伤者情况危殆。市政府官员要求在市中心工作的居民,周三留在家中,消防员计划在黎明继续逐层的搜索工作。沃思堡消防局发言人说:“我们有多幢高楼大厦出现严重损毁,所有玻璃窗看来都已破碎。” 发言人指出,其中一股龙卷风导致两人丧生,包括一人在倒塌的楼宇内,另一人则被横飞的瓦砾击中丧命。此外,两人被强风由汽车吹落特里尼蒂河,至今仍然失踪,相信已丧命,当局会在周三早上恢复搜索任务。 身处在一幢卅五层高银行大厦顶楼的餐厅经理表示,他餐厅的生意受到严重打击,他说:“情况就像一枚巨型炸弹爆炸,当时的混乱场面可想而知。”顾客和议员都须跑落卅五层楼梯,到安全地方躲避。龙卷风是周二傍晚六时半左右,因一次强烈的雷暴引起,当时还落倾盆大雨、垒球般大的雹及吹起强风。沃思堡位于达拉斯以西五十公里,人口约四十八 。 热带气旋指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的气旋性涡旋。强烈的热带气旋,不但形成狂风、巨浪,而且往往伴随发生暴雨、风暴潮,造成严重的灾害。采用世界气象组织规定,根据气旋中心附件最大风力大小将热带气旋划分为4级: 热带低压:气旋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为67级,即风速为10.817.1m/s;热带风暴:气旋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为89级,即风速为17.224.4m/s;强热带风暴:气旋中心附件最大平均风力为1011级,即风速为24.532.6m/s;台风:气旋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为12级或以上,即风速达32.6m/s以上。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受热带气旋影响最严重的国家。其影响范围主要在太行山武陵山以东,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及海域最严重。据统计,平均每年约有7个台风在我国登陆,给我国造成巨大损失。尤其是随着沿海地区的开发和发展,损失逐年上升。1989年台风引起的风暴潮、暴雨使200万公顷农田受灾,倒房60万间,直接经济损失达50亿元。热带气旋也并非全然为害,由它带来的降水常使干旱区受益。进入90年代,由热带气旋造成的损失急剧上升,9216号台风损失100多亿元,1997年因台风损失在500亿元以上。由于台风路径的变化,其影响范围也随时而易,一般说来5月份仅影响广东、广西、海南、台湾;6月份向北扩大到福建;7、8月份再向北扩大到浙江、上海、江苏、山东、辽宁;9月份开始,影响范围回缩到上海以南;10月份回缩到浙江以南;11月份回缩到台湾、广东、海南;12月份仅影响广东、海南。                           台风是怎样形成的 台风实际上是强列的热带气旋。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强烈天气系统,它象在流动江河中前进的涡旋一样,一边绕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转,一边随周围大气向前移动。象温带气旋一样,在北半球热带气旋中的气流绕中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半球则相反。愈靠近热带气旋中心,气压愈低,风力愈大。但发展强烈的热带气旋,如台风,其中心却是一片风平浪静的晴空区,即台风眼。 在热带海洋上发生的热带气旋,其强度差异很大。1989年以前,我国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8级或以上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将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12级的热带气旋称为强台风。自1989年起,我国也采用了国际分类标准,即:当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小于8级时称为热带低压,8和9级风力的称为热带风暴,10和11级风力的为强热带风暴,只有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12级的热带气旋才称为台风。由以上定义不难看出,热带气旋是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和台风的总称。但由于热带低压破坏力不强等原因,习惯上所指的热带气旋一般不包括热带低压。 热带气旋的生成和发展需要巨大的能量,因此它形成于高温、高湿和其它气象条件适宜的热带洋面。据统计,除南大西洋外,全球的热带海洋上都有热带气旋生成。大多数的热带低压并不能发展为热带风暴,也只有一定数量的热带风暴能发展到台风强度,台风之间的强度差异也很大,有的强风中心附近最大风速为35米/秒,但中心附近最大风速超过50米/秒的台风也不鲜见。如在浙江瑞安登陆的9417号台风,登陆时其中心附近的最大风速就达45米/秒。 热带气旋的生命史可分为生成、成熟和消亡三个阶段。其生命期一般可达一周以上,有的热带气旋在外界环境有利的情况下生命期可超过两周。当热带气旋登陆或北移到较高纬度的海域时,因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高温高湿条件,会很快消亡。 热带气旋灾害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因其发生频率远高于地震灾害,故其累积损失也高于地震灾害。1991年4月底在孟加拉国登陆的热带气旋曾经夺去了13.9万人的生命。我国是世界上受热带气旋危害最甚的国家之一,近年来,因其而造成的年平均损失在百亿元人民币以上,象9417号台风那样的登陆强热带气旋,一次造成的损失就超过百亿元人民币。台风是中国人表达在每年特殊季节中,在台湾岛附近出现的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风暴。我国习惯称海温高于26摄氏度的热带洋面上发展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台风中心风力达到12级,有时中心风力可达17级以上。以往人们将每年的台风按编号命名,但这种方式呆板、单调、不易记忆,不便于气象部门预警。去年1月起,我国开始给台风起了名字,目前的台风有140个名字,分别由中国、菲律宾、韩国、泰国、越南、美国等提供,这些名字可循环使用。肆虐暴躁、危害一方的台风,往往名字很动听,其中有的是女孩名,如康妮、法茜、米娜;有的是动植物名,利奇马(越南水果)、塔马(马来西亚淡水鱼)、浣熊(韩国)、娜基莉(柬埔寨一种花)、天鹅、海鸥、灿鸿(老挝一种树);有的是山川地名,如桑达(越南一河流)。沙尘暴  它是指突然发生的携带大量沙尘的大风,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危害是破坏农作物、草原、林木和房屋及工程设施,有时也会造成人口伤亡和畜禽死亡与失踪。内蒙古紧急启动沙源治理工程 (2000年5月16日)内蒙古政府今天召开会议,安排部署紧急启动京津周边地区内蒙古沙源治理工程。祖国北疆的内蒙古东西长达4000多公里,是我国“三北”地区最为重要的生态屏障。但是,内蒙古目前有沙漠化和潜在沙漠化土地总面积3600万公顷,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区国土面积的60左右,其中沙漠化和潜在沙漠化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305,荒漠化土地占全国的33。据调查分析,内蒙古荒漠化面积正以每年80万公顷的速度扩展;全国荒漠化扩展速度在4以上的地区有7处,内蒙古就占3处。今年入春以来,内蒙古已连续出现10次大面积的沙尘暴,不仅给我国“三北”地区带来严重危害,而且波及到长江和沿海地区。5月10日内蒙古政府召开办公会议,专题研究了紧急启动沙源治理工程的有关问题,提出了实施意见。会前,内蒙古政府已将任务分解表和治理模式发到实施工程的50个旗县,并决定在国家计划下达之前,先由自治区财政厅预拨7500万元,今后随着各地的工程进展情况再陆续拨付。根据国家编制的京津周边地区沙源治理方案,内蒙古沙源治理工程一期工程建设期为3年,重点在阴山北麓风蚀沙化区、浑善达克沙地和科尔沁沙地实施,治理总任务120万公顷。今年工程启动,治理任务为20万公顷。另在全区范围内不同地区建立10个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苗木、种子基地。3个治理区共辖50个旗县市区,总土地面积42825万公顷。内蒙古政府召开的“京津周边地区内蒙古沙源治理紧急启动工程”会议要求各地抓紧制定建立项目管理责任制、工程监理制及竣工验收制等项目管理制度。要大力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生态环境治理技术,特别是在抗旱造林种草技术。项目实施期内,自治区林业、水利、畜牧部门所属科研单位要向每个项目旗县派出1名科技人员,到现场培训农牧民并做好技术指导和监督工作,负责把好工程质量关,提高种树种草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同时,目前正在实施的农牧项目都要把生态保护和建设作为重点。自治区政府已经制定了内蒙古草畜平衡规定于今年7月1日起执行,全面实行定草场、定畜群、定项目、定资金,把休牧、禁牧措施落到实处。                    中国西北部和北方的沙漠及沙地从2000年4月8日晚上开始,由于受强冷空气影响,中国西北及华北大部地区受到了强烈风沙天气的袭击。大风将蒙古国及中国的沙漠及沙地的沙尘一并带起,在许多地方形成了扬沙或沙尘暴天气。中国西北部和北部有哪些沙漠及沙地呢?据林业专家介绍,中国主要有8大沙漠,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它们分别是: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新疆,是中国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面积33.76万平方公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中部,面积4.88万平方公里;库姆达格沙漠,位于新疆南部东端,面积1.95万平方公里;柴达木沙漠,位于青海柴达木盆地,面积3.49万平方公里;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高原西南,面积4.43万平方公里;腾格里沙漠,位于内蒙古,面积4.27万平方公里;乌兰布和沙漠,位于河套平原西南,面积1.15万平方公里;库布齐沙漠,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北部,面积1.86万平方公里。中国的4大沙地分别是:浑善达克沙地,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面积2.38万平方公里;科尔沁沙地,位于西辽河中下游,面积5.06万平方公里;毛乌素沙地,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面积3.21万平方公里;呼伦贝尔沙地,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高原,面积近1万平方公里。据介绍,这次风沙天气中的风从西伯利亚而来,从新疆北部入境,向东向南发展,因此这次风沙中的沙主要来自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库姆达格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浑善达克沙地和毛乌素沙地。                                       酸 雨水的酸度用PH值表示,中性水的PH=5.6,低于此值便为酸性水。当降水的PH<5.6时,称为酸雨。PH值越低,则酸性越强。1872年英国化学家R·A·史密斯就提出酸雨术语,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瑞典和挪威等国最先出现强酸雨而对森林等造成破坏时,才 引起对酸雨的广泛注意。酸雨的成分很复杂,但已肯定酸雨主要由水、硫酸与硫酸盐、硝酸与硝酸盐等主要成分组成。酸雨的形成机理更是一个极复杂的问题,至今尚未完全弄清楚,不过也已肯定硫酸和硫酸盐由污染气体二氧化硫转化而来,硝酸与硝酸盐由污染气体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等转化而来,而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等是由人类和火山爆发、森林火 灾等而排入大气中。酸雨的危害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酸雨会使土壤肥力下降,影响农林业,强酸雨会破坏植物叶面,使作物和林木受伤害或死亡。酸雨会使湖泊酸化,当湖水PH<4时, 鱼类烂腮、变形、甚至死亡。酸雨对建筑物和其它物品亦会造成破坏。酸雨的分布甚广,目前全球有4大中心区,即西欧中欧区、俄国与东欧区、北美区、中国西南和中南与华东区。其中以北欧和北美地区酸雨的酸度最大。 雪 灾亦称白灾。因大量降雪造成大范围积雪成灾的现象。雪灾除阻塞交通、危害通讯、输电设施外,主要对牧区产生严重危害一造成大量牲畜死亡,牧民因疾病、断炊等发生严重的生活困难。雪灾是由积雪引起的灾害。根据积雪稳定程度,将我国积雪分为5种类型。永久积雪:在雪平衡线以上降雪积累量大于当年消融量,积雪终年不化。稳定积雪(连续积雪):空间分布和积雪时间(60天以上)都比较连续的季节性积雪;不稳定积雪(不连续积雪):虽然每年都有降雪,而且气温较低,但在空间上积雪不连续,多呈斑状分布,在时间上积雪日数1060天,且时断时续:瞬间积雪:主要发生在华南、西南地区,这些地区平均气温较高,但在季风特别强盛的年份,因寒潮或强冷空气侵袭,发生大范围降雪,但很快消融,使地表出现短时(一般不超过10天)积雪;无积雪:除个别海拔高的山岭外,多年无降雪。雪灾主要发行在稳定积雪地区和不稳定积雪山区,偶尔出现在瞬时积雪地区。根据我国雪灾的形成条件、分布范围和表现形式,将雪灾分为3种类型:雪崩、风吹雪(风雪流)灾害和牧区雪灾。雨 涝  指因大雨、暴雨或持续降雨使低洼地区淹没、渍水的现象。雨涝主要危害农作物生长,造成作物减产或绝收,破坏农业生产以及其他产业的正常发展。雨涝主要由大雨、暴雨引起,所以常和洪水灾害有密切关系。二者在概念上的区别是,洪水灾害指的是因暴雨急流或河湖泛滥所造成的灾害;雨涝是指因渍水、淹没造成的灾害。雨涝主要危害农作物生长,造成农作物减产或绝收;洪水除危害农作物外,还破坏房屋、建筑、水利工程设施、交通设施、电力设施等,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由于洪水和雨涝往往同时或连续发生在同一地区,所以进行灾情调查统计和分析研究时,大多难以准确界定区别,此时统称为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的分布就全球范围来说,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多台风暴雨的地区。这些地区主要包括:孟加拉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地区和美国东部近海岸地区。此外,在一些国家的内陆大江大河流域,也容易出现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的危害在各种自然灾害中,洪涝是最常见且又危害最大的一种。洪水出现频率高,波及范围广,来势凶猛,破坏性极大。洪水不但淹没房屋和人口,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而且还卷走人产居留地的一切物品,包括粮食,并淹没农田,毁坏作物,导致粮食大幅度减产,从而造成饥荒。洪水还会破坏工厂厂房、通讯与交通设施,从而造成对国民经济部部门的破坏。本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曾先后发生过近40次特大洪涝灾害,每次都导致上万人的死亡和千百万人的流离失所。在近几十年中,洪涝发生频次与灾害损失都在逐年增加。中国自古就是洪涝灾害严重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在从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的2155年间,共发生较大水灾1092次,死亡万人以上水灾每56年即出现一次,这种局面到现代尚无根本的改变。  洪涝灾害不但直接引起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造成一系列其它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疫病的出现。我国的雨涝19511990年。我国平均每年发生严重洪涝灾害5.9次,平均受灾面积667万公顷,其中成灾面积470万公顷,死亡三四千人,倒塌房屋200余万间。1991年全国有25个省、市、区发生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2400万公顷,死亡5133人,倒塌房屋498万间,直接经济损失达799亿元。主要的雨涝区分布在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以东,这个地区又被南岭、大别山秦岭、阴山分割为4个多发区。我国西部少雨,仅四川是雨涝多发区。根据历史雨涝统计资料,雨涝最严重的地区主要为东南沿海地区、湘赣地区、淮河流域,次多雨涝区有长江中下游地区、南岭、武夷山地区、海河和黄河下游地区、四川盆地、辽河、松花江地区。全国雨涝最少的地区是西北、内蒙和青藏高原,次为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东北地区。概括而言,雨涝分布总的特点是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湖区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南坡多,西、北坡少。 大 风平均风力达6级或以上(即风速10.8m/s以上),瞬时风力达8级或以上(风速大17.8m/s),以及对生活、生产产生严重影响的风称为大风。大风除有时会造成少量人口伤亡、失踪外,主要破坏房屋、车辆、船舶、树木、农作物以及通信设施、电力设施等,由此造成的灾害为风灾。         大风等级采用蒲福风力等级标准划分。 大 风 风 力 等 级风力等级 自由海面状况浪高(米) 海岸船只征象 陆地地面物体征象 距地面10米高处的相当风速   千米/时 海里/时 米/秒 一般 最高 6 3.0 4.0 渔船加倍缩帆,捕鱼须注意风险 大树摇动,电线2呼呼有声,举伞困难 39-49 22-27 10.8-13.8   7 4.0 5.5 渔船停泊港中,在海者下锚 全树摇动,迎风步行感觉不便 50-61 28-33 13.9-17.1   8 5.5 7.5 近港渔船返港避险 树木微枝折毁,迎风步行阻力甚大 62-74 34-40 17.2-20.7   9 7.0 10.0 汽船航行困难 烟囱或其他房屋突出部分摇动,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发生小损 75-88 41-47 20.8-24.4   10 9.0 12.5 汽船航行危险 陆上少见;如出现可使树木折毁、拨起,建筑物及其他设施破坏较严重 89-102 48-55 24.5-28.4   11 11.5 16.0 汽船航行极危险 陆上很少见;如出现对各种设施造成严重破坏 103-117 56-63 28.5-32.6   12 14.0    海浪滔天,船舶无法航行 陆上极少见,可颠覆毁坏,车辆、房屋及其它设施,造成特别严重破坏 118-133 64-71 32.7-36.9   13-17             134 72 37.0   据中央气象台专家介绍,风力根据强度共分为12级。 0级称为无风,陆地上的特征是烟直上; 1级称为软风,特征是烟能表示风向,树叶略有摇动; 2级称为轻风,特征是人面感觉有风,树叶有微响,旗子开始飘动,高的草开始摇动 3级称为微风,特征是树叶及小枝摇动不息,旗子展开,高的草摇动不息; 4级称为和风,特征是能吹起地面灰尘和纸张,树枝动摇,高的草呈波浪起伏。 5级称为清劲风,特征是有叶的小树摇摆,内陆的水面有小波,高的草波浪起伏明显 6级称为强风,特征是大树枝摇动,电线呼呼有声,撑伞困难,高的草不时倾伏; 7级称疾风,特征是整个树摇动,大树枝弯下来,迎风步行感觉不便; 8级称为大风,可折毁小树枝,人迎风前行感觉阻力甚大; 9级称为烈风,特征是草房遭受破坏,屋瓦被揪起,大树枝可折断; 10级称为狂风,特征是树木可被吹倒,一般建筑物遭破坏; 11级称为暴风,特征是大树可被吹倒,一般建筑物遭严重破坏; 12级称为飓风,这种风力的大风在陆地少见,其摧毁力很大。 风灾灾害等级一般可划分为3级: 一般大风:相当68级大风,主要破坏农作物,对工程设施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较强大风:相当911级大风,除破坏农作物、林木外,对工程设施可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 特强大风:相当于12级和以上大风,除破坏农作物、林木外,对工程设施和船舶、车辆等可造成严重破坏,并严重威胁人员生命安全。

    注意事项

    本文(常见气义象灾害.doc)为本站会员(本田雅阁)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