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4土地科学学科建设若干基本问题的反思与探讨.ppt

    • 资源ID:2147410       资源大小:451.01KB        全文页数:63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8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4土地科学学科建设若干基本问题的反思与探讨.ppt

    土地科学学科建设 若干基本问题的反思与探讨,吴 次 芳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杭州 310029),目 录,1 为什么土地科学还不是一级学科 2 土地科学发展的历史机遇 3 土地科学发展的逻辑起点 4 土地科学的学科内涵和体系 5 土地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和范式 6 结 语,自1980年成立中国土地学会算起,关于土地科学学科建设的讨论至今已经持续了30多年。在这一过程中,以王万茂和韩桐魁为代表的众多专家学者发表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对促进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迄今为止关于土地科学是不是学科依然没有形成共识,土地科学作为一级学科的地位也没有得到社会认同。本文围绕这一现象,从学科理论视野的角度,就土地学科建设的若干基本问题进行反思和探讨,试图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1 为什么土地科学还不是一级学科,1.1 为什么水土相伴学科命运各不同 从人类发展的历史看,是水与土地的融合产生了人类的文明。或者说古代的农业都是在“平治水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类的文明都发源于土地肥沃和水源充足的地方。正如管子·水地中说:食之所生,水与土也。可见水土犹如硬币的正反两面密不可分,都是人类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资源,二者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生产实践的需求都是难分伯仲的。可是,当下水利已成为一门成熟的一级学科。,在中国学科分类国家标准(GB/T1374592)中,代码570标明水利工程是一级学科;国务院学位办和教育部公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代码0815标明水利工程是一级学科。为什么重要性、需求性和生产性都相当的水和土地,前者早已成为一级学科,后者尚未成为一级学科。究其原因,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水利在选择学科建设路径方面走的是工程路线,而土地走的是管理路线。事实上,水利的英文名称是water conservancy,原意为水的管理与利用。,如果研究水的学科主要侧重管理,那很可能的命运也是在公共管理学科下设一个水资源管理二级学科,与土地资源管理的学科命运相同。问题是水利学科走的是工程路线,经过长时间的工程研究积累,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从学科比较的角度看,土地科学之所以没有成为一级学科,可能是学科成长的路径选择发生了方向偏离。,1.2 为什么会认为土地不是一门学科 有专家认为,土地研究的对象太广泛、太综合,涉及到人类生产、生活和生态的各个方面,只能是一个研究领域,无法形成学科。但是,水利研究的对象也很广泛、很综合,也涉及到人类生产、生活和生态的各个方面。按照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水利卷)的表述,水利是对自然界的水进行控制、调节、治导、开发、管理和保护,以防治水旱灾害,并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各项事业和活动。它涉及到气象学、地质学、地理学、测绘学、农学、林学、生态学、机械学、电机学以及经济学、史学、管理科学、环境科学等几十个学科;在行业上涉及发改、国土、住建、环境、农业、卫生、交通、林业、旅游、海洋等十多个部门。,以环境作为研究对象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也一样,涉及面也非常广泛,它既包括以空气、水、土地、植物、动物等为内容的物质因素,也包括以观念、制度、行为准则等为内容的非物质因素;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会因素;既包括非生命体形式,也包括生命体形式。环境是相对于某个主体而言的,主体不同,环境的大小、内容等也都不同。无独有偶,环境走的也是工程技术路线,在中国学科分类国家标准(GB/T1374592)中,代码610标明环境科学技术是一级学科;国务院学位办和教育部公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代码0830标明环境科学与工程是一级学科。,可见,所谓研究对象太广泛就不能形成一级学科,其理由是不充分的。事实上,除了上述论及的水利和环境学科以外,安全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农业资源利用等等学科的研究对象也是非常广泛的,但这些学科也都是一级学科。之所以有专家持这种观点,说明目前对土地学科建设的讨论、质疑、梳理、反思和学习等都还有待不断的推进和深化。,1.3 为什么土地科学的成熟度依然很低 从学科理论角度看,一个学科的成熟取决于内、外在建制的综合作用。从内在建制来看,一个成熟的学科必然要求有成熟的理论体系、较为成熟的研究方法论和社会认同的学科范式;从外在建制来看,学科成熟的标志则表现为有专门的学会、专门的刊物、独立的研究院所、大学中单设的院系,以及图书馆中专设的图书序号等(刘小强,2008)。如此看来,土地科学的学科成熟度很低,主要不是外在建制的原因,因为学会、刊物、院所、院系等条件已基本具备。就内在建制而言,目前土地学科之所以不成熟,其成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缺乏内在一致的理论体系和学科范式,对相关学科具有高度依赖性。例如一些经济学家、法学家和地理学家,在土地学科的影响和话语权甚至超过系统内部的专家,说明土地还没有形成学科门槛,也没有形成自己特有的研究范式,学科的相对独立性还很差。现阶段的研究文献虽然较为丰富,2012年以土地为主题关键词的入库学术文献为26866篇,但对土地学科中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甚至是一些带根本性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缺乏核心理论或应用扩展的推进。,二是研究对象的分散和研究深度的丧失。土地科学研究从一开始就存在着研究起点的分歧。有的认为土地利用和保护的合理组织是研究起点,有的认为土地利用是研究起点,有的认为土地资源管理是研究起点,有的认为人地关系协调是研究起点,还有的认为土地资产也是研究起点之一(王万茂,2002;陆红生,韩桐魁,2002;叶艳妹,吴次芳,2002)。更有大量研究分别从自然、工程、技术、社会、政治、经济、生态等不同的角度对土地问题进行探索。,虽然每个研究者都有权利在不同的方向自由探索,但是研究对象的过度分散显然不利于把握土地科学的本质特征、特殊矛盾和内在规律。某些研究,例如纯粹的GIS技术研究,如果不能有机的结合土地问题,自然是属于地理科学的范畴,再多研究也很难促进土地科学的发展。还有一些研究,比如土地经济问题,只是简单的借用经济学的理论或模型,把土地视同于一般性的劳动力或资本等生产要素;或者把土地的供需问题看成是一般商品的供求关系,如此缺乏学科深度的再多研究,对土地科学发展的贡献也非常有限。,三是过于偏重行业应用而学术性不足。1986年成立了国家土地管理局,1998年地质矿产部、国家土地管理局、国家海洋局和国家测绘局合并成立新的国土资源部,对推动中国土地科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历史性作用。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在强大的行政力量主导下,土地科学主要围绕耕地保护、基本农田建设、地籍管理、地权管理、地价管理、土地市场、土地制度等土地行政管理问题展开研究,对土地科学的基础理论、核心问题或者说对土地科学的目标体系、工具体系和应用体系等学科确立和成熟的必要条件缺乏深入探讨。,不少学者把为政府或企业提供决策支持作为研究的主要目的,缺乏对诠释土地现象原因及其领域意义为目的来进行严谨的科学探索。因此,几十年来土地科学研究并没有形成多少独有的理论,更遑论系统化的理论厚度和韧性了。,2 土地科学发展的历史机遇,2.1 土地科学发展的历史回顾 如同任何一门学科一样,土地科学的发展也是伴随着历史的进程而逐步形成的。在农业文明社会,土地作为生产要素得到了非常充分的体现。重农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法国经济学家费朗斯瓦·魁奈(16941774)甚至认为:土地是财富的唯一源泉(魁奈,1983)。在进入工业社会的很长一段时期里,人们对土地的研究主要还是限于农业土地。现今比较成熟的一些理论,诸如农业土地利用的同心圆模型,级差地租理论、土地报酬递增递减理论、土地限制律等都是基于对农业土地的深入研究而形成的。,当历史全面进入工业文明社会以后,农业不再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劳动和资本的作用在增强。在著名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土地已不再是生产函数的变量。生产函数只取决于劳动力、资本和综合技术水平。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等有关空间布局理论,也不再关注土地变量的作用和功能。,在近300年的工业社会发展时期,只是由于自17世纪末以来土地资源的稀缺性逐步显现,以稀缺性资源配置为使命的经济学开始关注土地问题,使得土地经济学得到了较系统的研究和发展,但这毕竟只是土地科学的一个分支或一个侧面。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一开始就是由于生产决定的。由于工业文明社会以大机器的使用和无生命能源的消耗为核心的专业化生产特点,决定了土地科学很难有长足的进展。,2.2 土地科学发展的当代机遇 诺贝尔奖获得者保罗·克鲁芩(Paul J. Crutzen)等一批科学家的研究表明,地球演化已经从“全新世”,进入到环境巨大变化的“人类世”(Anthroocene)(Crutzen P. T,2002;邓雪梅,2010)。人类世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活动正成为影响和改变地球的主导力量。建立人类世的主要目的,就是试图解释和阐明人类活动对地球演化的影响机理,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纪元(赵剑波,揭毅,2008)。,土地利用作为地球上人类活动最活跃的行为方式,是地球环境变化的基本动力源(吴次芳,宋戈,2009)。地球生态系统的生产、呼吸和分解过程,以及该系统的食物链(网)、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形成过程的能量循环都是通过土地界面进行的,地球上的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等,或者说几乎全部生命物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土地都是不可或缺的载体和媒介(吴次芳,2003)。,以研究土地利用作为核心内容的土地科学,面对人类世和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从人类世和生态文明角度揭示土地科学未来的发展走向,可能更契合学科发展的历史逻辑、生态前景化和自组织过程。土地作为地球生态系统的最重要界面,是任何其它界面不可替代的。这种人类重大过程的不可替代性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土地科学的学科建设带来了崭新的发展契机和更大的发展空间,也为土地科学发展确立了良好的学科生态位和基本样式。,3 土地科学发展的逻辑起点,3.1 学科逻辑起点的规定性 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有一个基本共同的逻辑起点,才能形成一定的理论逻辑系统。马克思在撰写其巨著资本论时,花费了36年的时间,对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全面、系统和深入的考察以后才找到了资本主义社会里“最简单、最普遍、最基本、最常见、最平凡,碰到过亿万次的关系商品交换”,从而得出了资本主义阶段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商品”(郑开玲,2005)。,按照学科理论的认识,逻辑起点本质上是理论体系一个作为开端的范畴,它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规定性:(1)是整个理论体系对象的最简单、最一般的本质规定;(2)是构成体系对象的最基本单位;(3)是以“胚芽”的形式包含着体系对象整个发展中的一切矛盾和可能;(4)是认识历史发展的起点(郭元祥,1995)。土地科学作为一门具体学科,其逻辑起点范畴也应该符合这些基本的规定性。,3.2 土地学科逻辑起点探寻 从学科逻辑起点的四方面规定性来看,土地资源和土地利用似乎都可以作为土地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如果将土地资源作为学科的逻辑起点,最核心的科学问题就是“配置”,因为“资源”与“配置”相对应。本质上,资源配置是人类对相对稀缺的资源在各种不同用途上加以比较作出的选择。要解决资源的优化配置,就要解决是市场配置还是计划配置,就要解决资源配置的集权和分权问题,就要解决配置过程中的公平与效率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沿着这样的逻辑起点前行,走的是社会科学的路线。,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配置的科学,管理学是研究人类管理活动的科学,无论哪一门学科,都可以把土地资源配置的研究纳入其门下,土地很难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也是30多年来土地学科发展的主要轨迹,实践已经证明没能实现“三十而立”。 如果将土地利用作为学科的逻辑起点,最核心的科学问题就是“可持续性”,因为人类追求的目标是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要解决土地的可持续利用问题,就需要采用各种措施,包括工程、技术、经济、法律等,对土地进行开发、整理、复垦、防治、保护、修复、控制和管理,使土地功能不断满足人类生产、生活和生态发展的需要。,沿着这样的逻辑起点前行,走的是自然科学的路线。更确切的说,走的是“水利科学”成长的学科路线。从发展历史来看,水利科学就是以水的利用而不是水资源作为学科逻辑起点的(刘德润,1987),从而成长为一门成熟的独立学科。事实上,当新石器时代的先人把种子有意识的撒向土地时,人类便开始利用土地。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人类都没有离开土地,并以土地利用为主线世代繁衍。研究土地的科学,其核心任务就是要通过对土地利用系统的控制和调节来解决人地系统中的各种矛盾。,可以说,没有土地利用,也就没有土地科学。有人会认为土地科学不研究具体的土地利用,而是研究土地利用组织。如果定位在“组织”上,因为“组织”更强调“人的力量”,由此又回到管理学范畴中去了,走的还是社会科学路线。,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可以将土地利用作为土地科学的“起始范畴”。它符合学科逻辑起点的四方面规定性,是最抽象和最简单的范畴,是一个最基本的单位,各种矛盾由此展开,也是认识土地科学历史的起点。以土地利用作为学科逻辑起点,有助于解决目前学科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范畴不清、概念不明、体系松散、结构混乱等弊端,有利于重新构建土地科学理论的范畴体系,促进学科的成长和成熟。,4 土地科学的学科内涵和体系,4.1 学科名称 学科名称反映学科所属的范围、属性和研究对象,也反映学科的定位和分类。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别既体现在属性和对象的不同,也体现在不同学科之间研究的角度不同,以及研究侧重点的差异。通过对土地科学发展的历史机遇、学科逻辑起点,以及与水利科学成长路径的比较分析,笔者认为可将土地学科的名称确定为:土地科学与工程。,按照2011年国务院学位办发布的新学科目录,将××科学与工程(技术)放在工学门类下的就有:环境科学与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测绘科学与技术、纺织科学与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兵器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等12个一级学科。,土地学科有很强的工程与技术特性,如土地开发工程、土地整理工程、土地复垦工程、土地防治工程、土地保护工程、土地修复工程、土地勘测工程、土地制图技术、土地规划技术、土地设计技术、土地信息系统技术、土地专家系统技术、土地空间定位技术、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技术、土地预警预报技术等,笔者已经对这方面进行过比较详细的分析论述(叶艳妹,吴次芳,2002)。因此,将土地学科定位在工程门类下的一级学科是准确和恰当的。,4.2 学科内涵 从对土地科学发展的历史回顾、当代机遇和逻辑起点等分析角度看,土地科学与工程是介于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综合性交叉学科,主要探索人类土地系统的发展演变规律,寻求解决土地问题的途径、方法和措施,以实现人地系统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其内容包括土地科学和土地工程以及两者之间的交融三个层次。,土地科学涉及土地的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主要研究土地资源的结构功能和形成演化规律,揭示人类的土地利用活动与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探索人类与土地协调共生的途径与方法。 土地工程涉及土地领域的工程技术问题,主要研究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防护、土地修复等过程中的技术、工艺、材料和装备及其综合集成,以保障人类为满足新的功能需求而对土地进行改造和建设的方法、手段和设施。,土地科学和土地工程两者之间的交融,主要交集是土地规划和利用。土地规划重点研究土地利用的引导、控制和城乡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土地利用根据人类自身生存对物质和能量的需要,重点研究合理和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模式和方案及其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以促进经济社会运行的和谐有序、风险可控和持续高效。,根据以上三个层面的分析,土地科学与工程的核心内涵便可以归纳为:形成与演化、结构与功能、利用与控制、改造与建设及其相互关系。土地科学与工程主要是研究这四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四角锥体来表示(图1)。,4.3 学科体系 从土地科学与工程研究的逻辑起点、学科内涵考察,现阶段土地科学与工程的学科体系可以分为土地科学、土地整治工程、土地测控工程、土地规划与利用四个二级学科(表1)。,表1 土地科学与工程学科体系,土地科学包括土地资源学、土地生态学、土地经济学、土地社会学等三级基础学科,主要是充分借鉴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原理,在解决土地基础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土地科学特色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具有学科理论、知识基础和方法论三大基本特征。,土地整治工程包括土地开发工程、土地整理工程、土地复垦工程、土地治理工程、土地修复工程等三级学科,主要是以工程技术、资源学、生态学为基础,研究如何综合运用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修复和防护等工程措施,对土地进行改造建设,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土地质量,提升土地整体功能和优化土地生态环境,来不断满足人类新的生产、生活和生态需要,寻求与地球共生的可持续路径。,土地测控工程包括土地勘测工程、土地控制工程、土地信息工程等三级学科,主要以现代高新技术为支撑,研究土地信息的获取和处理,以及对相关土地要素进行控制的理论与技术,是遥感、电子、光学、精密机械、计算机、信息与控制技术等多学科互相渗透而形成的一门高新技术密集型综合学科,可广泛应用在土地行政管理、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土地资源调查、建设用地勘测、土地产权产籍测量、土地空间定位、土地退化防控、土地利用预警预报、全球土地利用变化、土地质量和土地生态监控等领域。,土地规划与利用包括土地规划、土地利用、土地安全等三级学科,主要研究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科学规划,探索市场条件下土地规划编制的模式、方法、技术、程序和实施策略;研究如何综合运用经济、社会和工程技术手段与方法,促进城乡土地的优化配置、持续高效利用、健康安全和生态文明。,5 土地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和范式,5.1 土地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一个学科的成立,其根本条件就是学科研究对象的独立性(刘小强,2008)。土地科学与工程学科具有独立的研究对象与核心内容,这一点众多研究者已经给出充分论证(王万茂,2002;陆红生,韩桐魁,2002;叶艳妹,吴次芳,2002)。但是不少学者还认为,除了研究对象这个根本性条件以外,一个成熟的学科还必须具有独特的研究方法,才能获得别的学科无可替代的地位(林丹,2007)。,关于学科成立是否必须要有普遍有效的研究方法,目前是有争议的,不少学者认为早已不应该是禁锢学科的藩篱(宋子千,2012),专门的研究方法已经不能成为衡量学科独立地位的关键尺度(林丹,2007)。尽管如此,如果一个学科能够形成自己比较独特和一致的方法论,将应该会显著提升学科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比如成熟的自然科学,其方法论的显著特点是实证主义;又比如成熟的社会科学学科,主要是通过探索、描述和解释社会事实,经济学和法学主要就是以解释学作为其研究方法论的。但也有专家认为经济学的方法论是均衡分析,法学的方法论除了解释学以外,还有追溯学。可见,成熟的学科都有一个或几个相对比较一致的方法论作为其支撑。,土地科学与工程学科能否形成逻辑上比较一致的方法论,这是一个值得认真加以探究的重大学科建设问题。本学科由于研究对象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综合性,横跨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社会科学多个门类,任何单学科甚至单纯的运用硬学科或软学科或社会学科的方法,都不能进行深入的研究,必须依靠多学科研究方法的交汇、融合才能揭示复杂现象的本质。笔者认为,土地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方法论是基于复杂学分析范式,具体是以下四个方面的融合:空间分析+共扼论+追溯学+实证主义。,受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影响,各种不同土地客体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地域性。这种空间地域性,不仅在大尺度和中尺度范围内差异极为明显,而且在小尺度范围内也有显著区别。例如,在一个村的范围内,不同地块土地整治的工程类型、发展方向和工程措施都可能很不相同,空间分析应该成为本学科具有普遍有效的研究方法。,作为学科主要研究内容的土地利用与管理,必须充分考虑区域与区域、城市与乡村、穷人与富人、上游与下游、经济与生态、水资源与土地资源、人与地、耕地与建设用地、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等等之间的平衡关系,共扼分析方法论具有普遍的意义。,人类对土地的需求是一种诱致性需求,其问题的成因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背景,如何搜集更多的信息,研究信息之间的有机联系,如何从一信息挖掘到更多、更重要的信息,如何从一事物追溯到他事物,这是解决土地问题特别需要的逻辑思维和方法路径,追溯学可以提供重要的方法论支撑。,土地整治工程和土地测控工程,是典型的工程技术学科,必须遵循客观性、可检验性、简单性等方法论原则,有效运用观察、实验、数学、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方法对土地工程现象进行因果性说明,实证主义是不可或缺的方法论。,需要指出的是,按照吉本斯(Gibbons)对现代知识生产方式的研究,认为存在着两种知识生产模式。模式I是脱离现实问题高度抽象化的学术探讨,检验标准需要学科基础的方法论;模式II是现代型知识生产方式,其特点是直面现实社会问题,是跨学科的、非线性的、网络式的、平等对话的、流动鲜活的,检验的标准是通过解决特定问题的能力,或者说在实践中的有效性来衡量(Gibbons,1994)。,显然,模式II是土地科学与工程学科知识生产的重要途径模式,似乎有人会认为方法论的探讨对本学科的发展不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但是笔者认为,不能因为重视了模式II就放弃了模式I,因为模式I知识具有对象的高度概括性、应用的普遍性、同行交流的便利性和知识积累的有效性等特点,研究领域(field)和学科(discipline)的区别就在于模式I知识的生产状况(宋子千,2012),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对方法论的探索。,5.2 土地科学研究的范式 学科范式是一个科学共同体成员所共同具有的理论信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技术手段的总和(盛况,2011)。它能为研究者提供一种观察世界的视野与研究世界的参照,并进而形成一种学科的理论传统和研究取向。从学科的内在建制来看,成熟的学科都要有比较公认的学科范式。长期以来,土地问题研究一直有经济学范式和环境学范式之分。,前者应用经济学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等对土地问题进行描述和解释;后者主要应用自然科学的原理和方法,采用实用主义的取向,对土地问题进行因果性说明。然而,经济学的功能主要是解释现象的,而土地科学与工程的研究需要解决问题,仅仅解释现象是很不充分的。采用实证主义的环境学范式,未能充分考虑目的、动机、观念、情感等人为因素,自然不能深刻揭示人类土地系统的相互作用过程和发展演变规律。,按照学科范式的内在规定性,土地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全部知识积累,还不足以形成能被学术界广泛认同的发展逻辑和理论源流,它需要土地科学工作者长期的不懈努力才能建构学科的基本范式。但就现阶段而言,土地科学与工程的范式研究,优先发展基本范畴、思维范式和研究取向三大问题可能更具有战略源泉的意义。,(1)范畴是理论思维的一种普遍逻辑形式,任何一门独立的学科都应当在相对固定的基本范畴之上,揭示其研究对象的本质、特性和规律。基本范畴取决于学科研究的逻辑起点、特殊对象和学科内涵。正如上文所论,土地科学与工程是一个广义复合的交叉学科,其基本范畴很难是单一的,但也不能过于分散,否则就很难凝练成基本范式,必须从分层交叉走向多元聚合。,土地与土壤、景观和国土等复合体的本质区别之一是其生产性及其所表现的生产力。为了提高土地的可持续性生产力,人类需要对土地进行改造建设。这种改造建设本质上是改善土地的结构和功能。为了不断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等多元需求,人类需要对土地的自然过程、经济过程、社会过程和生态过程进行控制或调控,使土地的功能能够与人类的多种需求相匹配。,当人类面对“只有一个地球”时,土地利用的结构与秩序、土地利用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关系,实现与未来的历史逻辑已为全社会各界所关注,土地学科需要契合这种巨大的社会需求。据此分析笔者认为,土地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基本范畴可以围绕土地结构与功能、土地过程与控制、土地承载性与持续性三大板块开展学科的理论框架建构。这也与土地科学、土地整治工程、土地测控工程、土地规划与利用四个二级学科的研究内容相一致。,(2)学科的产生与发展,主要源于社会生产和需求的推动。土地科学与工程学科面对社会生产和需求,主要是能阐明人类需求与土地开发利用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可持续性轨迹、演变规律和动力机制,并通过土地工程建设不断满足人类新的功能需求。因此,土地科学与工程的思维范式应当是一种着眼于系统功能辩识的可持续性思维。这种思维的范式可简单表达为:,Opt. A S. T. A * X N,其中 ,是一种算子,它将结构向量 X 通过土地开发利用系统关系矩阵A映射为一种新的土地开发利用向量Y = A * X,使得Y在某一现实可持续空间 内,其中 分别为土地开发利用因子的上下限控制向量。这里A和N都是随时间而变化的,其目的就是要在现实可持续空间N内不断改进和协调土地开发利用系统关系A至某一较理想的程度:Opt . A,使得其功能为人类所满足,而又实现系统机会和风险的协调平衡(吴次芳,2007)。,(3)几千年前,人类即开始认识和利用土地,但由于土地问题并不突出,因而尚未形成土地学科。土地学科是自上世纪中叶以来伴随着人口、资源、环境和粮食问题的日益突出而不断发展的。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修复和保护等都是面对生产实践而言的。因此,土地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研究取向应着眼于问题导向,以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问题为学科己任。,可是,现阶段的土地学科研究对其它学科研究成果过分依赖,对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盲目依附,对土地方面的“时尚”名词盲目追求,原有学科范畴的研究发展很缓慢,许多边缘领域却在不断地扩张,表现出明显的“假学科性”倾向。另外一类研究是抛开土地研究目的的问题解决取向,不管具体问题的性质、结构及所处情境对研究方式和方法的规约,抽象地议论和比较某种研究方式和方法的优劣,表现出典型的“唯方法主义”。,这些“繁荣”的土地问题研究,通常未能将真正的问题分析透彻,大多是用其他学科的术语或模型进行包装。这种研究取向对于学科建设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也很少增加实质性的新知识。因此,未来的土地科学与工程研究取向,应以真问题为导向,从学科逻辑起点出发,围绕学科内涵和基本范畴,着力核心理论的发展和应用扩展的推进,实现对学科发展和建设的超越。,6 结 语,当人类面对“只有一个地球”和“共同的未来”时,土地问题的社会需求和实践性是毋庸置疑的,土地应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当理论无法跟上社会实践发展的步伐时,需要充实和修改的肯定不是实践,而应该是理论。因此,需要认真探究、充实和修改重要的基础理论,诸如土地科学与工程的目标和功能、本体和范式、内涵和体系、逻辑起点和方法论、核心理论和应用扩展、领域意义和文化认同等等,才能不断推进土地科学与工程由初级向高级阶段发展。,谢谢大家!,

    注意事项

    本文(4土地科学学科建设若干基本问题的反思与探讨.ppt)为本站会员(本田雅阁)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