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安徽齐你云山旅游开发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文本.doc

    • 资源ID:2172756       资源大小:8.30MB        全文页数:5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安徽齐你云山旅游开发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文本.doc

    安徽省齐云山旅游开发控制性详细规划 58 第一部分 安徽省齐云山旅游开发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文本目录第一章 总则第二章 土地使用第三章 交通控制第四章 空间环境设计第五章 绿化控制第六章 建筑控制第七章 市政设施附录:名词解释与技术规定图则索引查询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顺利实施齐云山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促进旅游区开发建设,特制订本规划文本。第二条 该文本适用于旅游区规划范围内各地块以及各类用地建设的规划管理工作,并作为工程项目设计的依据,但不能作为工程项目施工的依据。第三条 该文本与控制性规划的分图图则,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两者应同时使用,不可分割。第四条 齐云山旅游区规划范围内各类建设项目,均应符合该文本和分图图则的规定和要求。第五条 该文本和分图图则未涉及的指标,应符合国家、安徽省以及黄山市的有关技术规定。第六条 本规划依据相关部门行业法规和相关技术规范编定:法律依据(1)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GB 50298-1999(2)旅游规划通则 GB/T189712003(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GB/T18972-2003(4)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GB 50220-95(5)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 CJJ 83-99(6)风景名胜区条例 2006(7)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1998(8)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89(9)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2004(10)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2002(1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004(1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1990(13)安徽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办法 2004(14)黄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暂行办法 2004(15)安徽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1997(16)黄山市中心城区建筑间距和建筑退让距离技术规定(试行) 2004相关规划文件(1)安徽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002(2)安徽省“两山一湖”地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002(3)黄山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20022020) 2003(4)黄山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52020) 2005(5)休宁县县城总体规划(20032020) 2005(6)齐云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2001(7)齐云山镇镇区总体规划(20002020) 2000(8)休宁县齐云山镇岩前村村庄建设规划 2006(9)安徽省“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 2006(10)黄山市“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2006(11)黄山市“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 2006(12)“十一五”休宁县交通发展规划 2006(13)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两山一湖”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2000第七条 按照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中的第1.0.3条的规定,“齐云山风景区”应该属于大型风景区。第八条 本规划年限为20062015年,其中:近期(20062008);中期(20092010);远期(20102015)。第九条 本次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十六字方针,本次规划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市场导向原则、环境保护原则、特色创新原则、产业联动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以及统一规划、分期建设、协调发展等原则。第二章 土地使用第十条 规划区内土地使用性质分类和分类代号采用国标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 502981999)的规定。第十一条 本规划确定齐云山旅游区规划范围为安徽省齐云山国家风景名胜区红线范围,东起蓝渡石桥,西至黟县渔亭万寿山,北临岩前白茅山,南倚渠口公路,总面积约110平方公里。第十二条 规划范围内依据功能不同共分为风景游赏用地,游览设施用地,居民社会用地,交通与工程用地,园地,耕地,水域七类用地。第十三条 在开发过程中,由于现实原因或特殊要求,确需变更规划用地性质时,按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大类性质禁止变更;中类性质变更需要有相关分析论证,经专家评审和规划主管部门核准后,方可变更;小类性质变更必须经规划主管部门核准。第十四条 以地块为单位成片开发时,地块的用地界线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但其规模和配套设施项目须符合分图图则所规定的指标要求。第三章 交通控制第十五条 各地块周边道路网系统、交通设施、配建停车、机动车出入口位置等应符合分图图则的规定。第十六条 道路红线之内的用地为交通设施用地(包括上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占道路交通设施用地。第十七条 旅游区内道路划分为旅游区内主干道、旅游区内次干道、旅游区内支路和游览步道四个等级。第十八条 道路竖向设计应综合考虑地形、防洪防涝、排水和工程管网的布线等要求,统一采用黄海高程。道路纵坡应尽量保证在0.3%8%之间。通航河道考虑桥下净空要求。第十九条 片区内的大巴站点,码头的安排应结合分图图则的有关规定进行专项设计。第二十条 因建设需要,地块性质或建筑容量需进行调整时,配建停车位也需作相应变动。 第四章 空间环境设计第二十一条 各地块的空间环境设计应以规划分图图则的相关要求为指导。第二十二条 整体景观设计应与齐云山风景区的自然风貌相融合,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社会文化背景,形成天人合一的总体风貌。第二十三条 保护齐云山风景名胜区的生态环境和提高其环境品质是本次规划的主线。规划尽可能地保持齐云山的原生态视景和总体轮廊线不变,让开发建设用地尽量集中在山下区域。开发建设用地的建构筑物应采用“散点绿隐”方式布局;建构筑物水平向不宜过宽,尽量采取散点式布局;沿江立面以树木和绿葱隔断隐蔽;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沿江人工雕琢景观的显露比例。第二十四条 旅游区内的标志系统必须统一设计,统一制作,统一管理;文字为中英文对照。旅游区内禁止随意立放任何形式的广告牌,以避免把浓郁的城市型商业气息带到齐云山旅游区;必要的安民告示、经营内容明细表、价格明细表等均应布置在室内;餐饮住宿点的招牌也需统一风格,名称禁止哗众取宠。旅游区内除安全等的需要可构筑围墙,所有独立经营单位禁止构筑围墙,而以绿化、水沟等形式自然分隔,从而形成总体视景的统一性、亲和性。第二十五条 夜景照明以各功能空间为重点照明地段,以步行绿化系统构成重点照明带。第五章 绿化控制第二十六条 植物配置原则上保留现有乔灌木和田园风光,只在新规划的区域内需要的地方补植乔灌木及地被植物。第二十七条 山下旅游集镇的植物配置应疏密结合,乔、灌、草结合,通过植物组织空间、围合空间,以绿化造景;选用能很好适应齐云山土质环境的树种,尽量以乡土树种为主。第二十八条 根据绿化功能的不同,将绿化树种分为生态林、观赏林、休闲林、经济林、行道树等,山上以植物补植为主,山下在原有风景的基础上进行植物的重新配置。第六章 建筑控制第二十九条 各地块的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限高、绿地率等指标的控制应符合规划分图图则的规定。第三十条 全区最高建筑应控制在16m以下,其余建筑控制在7m以下。第三十一条 建筑后退红线靠主干道一侧建筑后退红线510m,靠次干道一侧后退3m,靠支路后退红线12m。相邻地块之间后退红线两侧各3m。第三十二条 建筑的形式和色彩应以徽派建筑风格为基准,结合不同地段的使用功能和景观要求进行综合设计,需以规划分图图则的相关规定为参考。第三十三条 各地块内的配套设施项目、数量、位置等要求应符合规划的相关规定,如有调整需经规划主管部门批准。第三十四条 任何建筑的间距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日照、消防、卫生、管线埋设和建筑设计规范的要求。第七章 市政设施第三十五条 各类工程管线一般应沿道路敷设,工程管线的布置、走向满足各专业规划要求。第三十六条 旅游区山下重点建设区域内的给水采用环状管网供水;污水以重力自流排放为原则,减少污水提升泵站,污水经统一处理后排放;雨水以就近排放为原则。第三十七条 规划电源为山下齐云山镇的供电站供电。通过变电站和用户交换机环网供电,全部采用电缆方式。路灯采用独立供电系统。第三十八条 规划设置邮政所两处,一处位于山下滨江水街,一处位于山上月华街。电信线路采用电信管道不知在道路的西侧或北侧。第三十九条 各类地下管线的建设应与道路建设同步进行,不能同步建设的管线应预留位置,其他管线不得占用。其他小型市政设施如公厕、垃圾站、消防栓、雨水口等布置按国家和地方有关规范。附录:一、名词解释与技术规定1街坊:由城市道路或自然界限围合的城市用地。2地块:指街坊内被街坊道路或由用地权属划分的城市用地。3用地红线: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定批准的建设项目的土地使用界限。4建筑红线:又称建筑控制线。城市道路两侧控制沿街建筑物或构筑物(如外墙、台阶等)靠邻街面的界线。5建筑限高:地块内建筑物地面部分最大高度限制值。6容积率:一定地块内,总建筑面积与建筑用地面积的比值。7建筑密度:一定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基底总面积占用地面积的比例。8绿地率:城市一定地区内各类绿化用地总面积占地区总面积的比例。二、风景区用地分类表风景区用地分类表类别代号 用 地 名 称 范 围规 划 限 定大类中类小类甲风景游赏用地 游览欣赏对象集中区的用地。向游人开放甲1风景点建设用地各级风景结构单元(如景物、景点、景群、园院、景区等)的用地甲2 风景保护用地独立于景点以外的自然景观、史迹、生态等保护区用地甲3 风景恢复用地独立于景点以外的需要重点恢复、培育、涵养和保持的对象用地甲4 野外游憩用地独立于景点以外,人工设施较少的大型自然露天游憩场所甲5其他观光用地独立于上述四类用地之外的风景游赏用地。如宗教、风景林地等游览设施用地直接为游人服务而又独立于景点之外的旅行游览接待服务设施用地乙1旅游点建设用地独立设置的各级旅游基地(如部、点、村、镇、城等)的用地乙乙2游娱文体用地独立于旅游点外的游戏娱乐、文化体育、艺术表演用地乙3休养保健用地独立设置的避暑避寒、休养、疗养、医疗、保健、康复等用地乙4购物商贸用地独立设置的商贸、金融保险、集贸市场、食宿服务等设施用地乙5其他游览设施用地上述四类之外,独立设置的游览设施用地,如公共浴场等用地 丙居民社会用地间接为游人服务而又独立设置的居民社会、生产管理等用地丙1居民点建设用地独立设置的各级居民点(如组、点、村、镇、城等)的用地丙2管理机构用地独立设置的风景区管理机构、行政机构用地 丙3科技教育用地独立地段的科技教育用地。如观测科研丙4工副业生产用地为风景区服务而独立设置的各种工副业及附属设施用地丙5其他居民社会用地如殡葬设施等 丁交通与工程用地风景区自身需求的对外、内部交通通讯与独立的基础工程用地丁1对外交通通讯用地风景区入口同外部沟通的交通用地。位于风景区外缘丁2内部交通通讯用地独立于风景点、旅游点、居民点之外的风景区内部联系交通丁3供应工程用地独立设置的水、电、气、热等工程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丁4环境工程用地独立设置的环保、环卫、水保、垃圾、污物处理设施用地丁5其他工程用地如防洪水利、消防防灾、工程施工、养护管理设施等工程用地戊林地生长乔木、竹类、灌木、沿海红树林等树木的土地戊1成林地有林地,郁闭度大于30%的林地戊2灌木林覆盖度大于40%的灌木林地戊3 竹林 生长竹类的林地戊4苗圃固定的育苗地戊5其他林地如迹地、未成林造林地、郁闭度小于30%的林地己园地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生作物己1果园种植果树的园地己2桑园种植桑树的园地己3茶园种植茶园的园地己4胶园种植橡胶树的园地己5其他园地如花圃苗圃、热作园地及其他多年生作物园地庚耕地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庚1菜地种植蔬菜为主的耕地庚2旱地无灌溉设施、靠降水生长作物的耕地庚3水田种植水生作物的耕地庚4水浇地指水田菜地以外,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的耕地庚5其他耕地如季节性、一次性使用的耕地、望天田等辛草地生长各种草本植物为主的土地辛1天然牧草地用于放牧或割草的草地、花草地辛2改良牧草地采用灌排水、施肥、松耙、补植进行改良的草地辛3人工牧草地人工种植牧草的草地辛4人工草地人工种植铺装的草地、草坪、花草地辛5其他草地如荒草地、杂草地壬水域未列入各景点或单位的水域壬1江、河壬2湖泊、水库包括坑塘壬3海域海湾壬4滩涂包括沼泽、水中苇地壬5其他水域用地冰川及永久积雪地、沟渠水工建筑地 癸滞留用地非风景区需求,但滞留在风景区内的各项用地X癸1滞留工厂仓储用地X癸2滞留事业单位用地X癸3滞留交通工程用地X癸4未利用地因各种原因尚未使用的土地癸5其他滞留用地X第二部分 安徽省齐云山旅游开发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前 言此次安徽省齐云山旅游开发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是在已通过评审的齐云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1)和前不久编制的齐云山旅游开发总体规划(20062015)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次编制工作是以甲方提供的2006年10月底齐云山山下CAD测绘图为基础,安徽省测绘局1988年版地形扫描图为辅,在尊重先前规划成果的同时,根据控规范围内土地具体情况来进行旅游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与设计。通过这次编制,对整个旅游区更具体层次上的土地利用、功能布局、项目设置,进行了更详细更合理的规划布置,遵循的规划标准系:国家建设部发布的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 50298-1999。第一章 规划背景齐云山是安徽省旅游重点区块“两山一湖”地区中的重要一员,为我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历来与黄山、九华山并称为“皖南三大名山”。就交通区位和资源禀赋来说,齐云山的旅游发展可谓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现实的旅游开发中,齐云山几经沉浮,历尽沧桑。尤其是近十几年来,齐云山的旅游发展一直未能取得较大的突破,每年旅游接待人次一直在10万人次左右徘徊。齐云山风景名胜区,守着大好的旅游资源和旅游市场,该如何将齐云山推向国内外旅游大潮是刻不容缓了。2001年由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和齐云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共同编制的齐云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通过评审,从而形成了齐云山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的纲领。2006年元月1日,随着实力雄厚的香港晨兴集团正式进驻齐云山,从而翻开了齐云山旅游开发的新篇章,拉开了齐云山旅游大发展的序幕。2006年6月,受香港晨兴集团所组建的安徽广林齐云山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林”)的委托,深圳榜样旅游项目设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榜样”)又针对齐云山的旅游开发编制了安徽省齐云山旅游开发总体规划。为了避免齐云山的旅游开发重蹈国内不少景区在开发上出现无序、混乱、失控局面的覆辙,“广林”和“榜样”又在前二个规划的基础上,针对齐云山的旅游开发现状和安徽省齐云山旅游开发总体规划中对齐云山旅游开发的定位,编制了此安徽省齐云山旅游开发控制性详细规划。本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对前二个总体规划中的核心建设区进行深化和局部调整,既是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又是旅游风景区规划。第二章 规划依据及规划原则一、规划依据(一)法律依据(1)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GB 50298-1999(2)旅游规划通则 GB/T189712003(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GB/T18972-2003(4)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GB 50220-95(5)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 CJJ 83-99(6)风景名胜区条例 2006(7)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1998(8)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89(9)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2004(10)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2002(1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004(1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1990(13)安徽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办法 2004(14)黄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暂行办法 2004(15)安徽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1997(16)黄山市中心城区建筑间距和建筑退让距离技术规定(试行) 2004相关规划文件(1)安徽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002(2)安徽省“两山一湖”地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002(3)黄山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20022020) 2003(4)黄山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52020) 2005(5)休宁县县城总体规划(20032020) 2005(6)齐云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2001(7)齐云山镇镇区总体规划(20002020) 2000(8)休宁县齐云山镇岩前村村庄建设规划 2006(9)安徽省“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 2006(10)黄山市“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2006(11)黄山市“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 2006(12)“十一五”休宁县交通发展规划 2006(13)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两山一湖”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2000二、规划原则1.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旅游区的开发建设也不例外。齐云山的开发建设应正确处理好开发和保护的关系,认真贯彻执行“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风景名胜区工作方针,实现旅游开发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的统一。2.市场导向原则市场是最终裁决产品开发成功与否的关键。先前齐云山的旅游发展之所以踯躅不前,主要原因是齐云山所提供的旅游产品类型未能在市场中找到较好的对接口。因此,下一步齐云山旅游的开发,必须在进行认真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根据目标市场的消费喜好,消费趋向等因素有的放矢地设计相应的产品。3.环境保护原则这里所指的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人文环境。齐云山是大黄山旅游圈中为数不多的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旅游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交相辉映构成了齐云山独特魅力。也正由此,齐云山先后获得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4A级旅游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头衔。下一步,齐云山的旅游开发,尤其是旅游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必须在充分保护好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前提下合理选址、科学布局、规范设计。4.特色创新原则特色是旅游产品的生命,创新是旅游产品的灵魂。突出特色,就是突出优势;强调创新,就是强调核心竞争力。齐云山若想在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极其富集的大黄山旅游圈脱颖而出,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必须在充分系统研究周边旅游产品的基础上,根据市场的需求设计特色鲜明的创新性旅游产品,最终以特色、差异制胜。5.产业联动原则旅游产业联动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旅游项目各子系统之间、各子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联动;其次是旅游项目与企业其它项目之间的联动;再次是旅游项目与其相关产业的联动。对齐云山而言,首先要协调好旅游区内部食、行、游、购、娱等旅游产业要素的动态均衡发展;其次要站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上协调好齐云山项目与晨兴集团其它项目,尤其是与休宁其它两个项目(凤湖烟柳和横江半塔)之间的联动发展;再次是协调好与旅游业密切关联产业的联动发展,共同实现齐云山项目和企业集团经济效益的最大化。6.可操作性原则齐云山旅游项目的规划除了追求特色创新性、注重效益性、强调排他性外,同时必须充分考虑项目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特别是要强调项目的可操作性。设计的项目和规划的内容必须有利于后续实施的顺利展开,便于项目后期的经营管理和市场运营。第三章 现状条件分析一、区位条件分析(一)面积与范围本控规范围即齐云山风景名胜区红线范围(东起兰渡大桥,西至黔县渔亭万寿山,南依渠口乡,北临齐云山镇),景区面积约为110.4平方公里,保护区范围178平方公里,其东西长16公里,南北宽6.9公里。(二)区位关系齐云山位于风景秀丽的黄山市休宁县城西15公里处,东去屯溪33公里,北距黄山60公里。是安徽省旅游重点区块“两山一湖”地区中的重要一员,为我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历来与黄山、九华山并称为“皖南三大名山”。黄山市无疑是安徽省,乃至华东地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之一。1979年,国家领导邓小平登临黄山,并作出了“黄山是发展旅游的好地方,要有点雄心壮志,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的英明决策,从而开启了黄山市旅游发展的新纪元。经过20多年的发展,黄山市的旅游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优异的成绩,黄山旅游业不仅成为安徽旅游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成为我国旅游业一张闪亮的招牌。目前,黄山市初步形成以黄山风光为龙头,以徽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旅游业的发展为区域经济和城市建设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旅游业已经成为黄山市最大的特色和增势最强劲的产业。休宁县位于大黄山旅游圈最大的旅游集散中心屯溪和最重要的旅游景点黄山风景区之间,区位良好,交通便捷;此外,由于是古徽州文化发祥地之一和处于黄山山脉的延伸地带,休宁历史悠久,生态优美,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此外,齐云山有着便捷的交通,外围有:屯景公路、皖赣铁路,随着太平湖柳家梁大桥、芜湖长江大桥的通车,密切了齐云山黄山太平湖九华山之间的联系,也加强了与皖中地区的沟通。此外33KM外的屯溪机场已开通了国内大中城市的航班,吸引了国际国内游客,且随着交通的逐步改善,逐渐与周边等省旅游点相连成网。二、用地条件评价(一)地形地貌概况齐云山系黄山山脉向西南延伸至皖南盆地边缘隆起部位,山体呈东北西南走向,海拔最高点585米(黄海高程系),为红色砂砾沉积岩,由于受不同时期造山运动内外力影响,故而形成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观。(二)地质条件评价齐云山山体的地质构造主要由风化剥蚀作用,流水下切侵蚀作用,崩落作用形成的丹霞地貌构成,由于之前当地缺少系统而完整的地勘资料,也无法提供相应的地质灾害报告,本规划建议在开发建设之前,应对齐云山的地质条件进行全面的勘测与评估,并按国家相关技术标准对可能出现地质灾害的地段进行整治,而在建设用地选址时也应尽量避开危险地段或退让足够的安全距离,以便消除地震、滑坡、坍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与隐患,做到防患于未然。(三)坡度分析为了充分了解地形,利用地形,本次规划对齐云山山下核心建设区范围进行了详细的坡度分析,以便为用地的规划与布局提供详实的参考,从而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坡度分析结果:l 一类用地即坡度<10%,自然环境条件优越,能适应各项设施的建设需要,一般不需或只需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的用地。其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占山下核心建设区陆域总用地的72.5%。l 二类用地即坡度为10%30%之间,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后才能修建的用地。其面积约为0.5平方公里,占规划区陆域总用地的24.2%。l 三类用地即坡度 > 30%,不适于修建的用地。其面积约为0.07平方公里,占规划区陆域总用地的3.3%。(四)风景资源条件分析齐云山风景名胜区自然景观丰富多彩,文物古迹众多,丹霞地貌特征明显。在自然景观方面:有三十六奇峰、七十二怪石、二十四岭、十六洞以及河、湖、泉、潭、瀑等,绿化植被条件较好;在人文景观方面:尤以道教文化、道教建筑为主要特点,内有大量道教宫、殿、阁、堂、庵,选址极妙,巧夺天工,依崖而筑,蕴藏了道家哲学思想,这些宗教建筑及遗址,是齐云山宗教活动历史的真实写照。另齐云山内还有道院14处,现存2处,亭、石坊、古桥、石碑、摩崖石刻、墓葬等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总的来说,齐云山风景名胜区自然景色秀美,人文景观丰富,丹霞地貌特征明显,风景资源品位较高。当然,其也存在不少不足之处,例如:植被覆盖良好,可是景观价值不高,山体植被景观较为平庸;遗址较多,道教建筑也较多,可多简陋且年久失修;丹霞地貌特征明显,可是丹霞景色不具独特性;另外其内的云岩湖景区离主景区较远,造成该景区游览观光率低。(五)现状建设情况齐云山的旅游开发因为种种原因,一直处于缓慢发展的状态,因而在风景区内并开展较大规模的建设。现在的建设情况为:l 已建成并已在使用的园林站望仙亭索道;l 一些道教遗址的恢复建设;l 月华街上一些简单的住宿餐饮点的建设;l 一条正在修建中的旅游盘山公路;l 一些公共配套的建设,例如公厕,水电设施等。l 一些简单游览设施的建设。三、开发条件分析(一)开发方向:在安徽省齐云山旅游开发总体规划中,对整个齐云山的定位为:l 功能定位1.大黄山旅游的“补缺区”和“延展区”;2.大黄山旅游重要的“目的地”和“集散地”。l 发展目标定位一个以水墨徽州为背景,以生态休闲为重点,以道教文化为亮点的,集诗意田园、山水风光、淳朴民风和野趣探险之精华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努力打造成大黄山国际旅游圈的核心服务平台和区域性旅游目的地。l 旅游形象定位江南休闲第一山以上就是齐云山旅游开发的方向。(二)开发SWOT分析:Ø 优势(strength)1.政府重视优势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对旅游业的发展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齐云山被列入安徽省“861”和黄山市“443”行动计划的重要项目,将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政策的扶持。在针对齐云山该往哪一方向发展的问题上,当地政府很多领导纷纷表示“齐云山的旅游发展要走出道教的迷局”。坚信以“江南休闲第一山”的发展定位也会得到当地政府领导的肯定与支持。2.产品特性优势目前大黄山旅游圈的旅游产品主要是以观光型为主,休闲型产品相对匮乏。齐云山以“江南休闲第一山”进行定位,以大黄山旅游圈的“补缺区”和“延展区”的角色进行定位。这一错位发展策略有望让齐云山成功避开黄山、九华山等强势旅游景区的锋芒,形成自身独具魅力的品牌形象。3.区位及交通优势齐云山位于黄山中心城屯溪西北33公里处,北距西递15公里,黄山60公里。为长三角“151”旅游联手打造的“名城(上海)名湖(西湖)名山(黄山)”世界级黄金旅游线路和安徽省重点规划推广的“两山一湖”旅游线的交接地带,是屯溪到黄山、西递、宏村的必经之路,区位条件极其优越。随着徽杭高速公路的开通,黄山到杭州的距离只需两个小时,到上海也只需四个小时,黄山融入上海半日经济圈,黄山成为长三角旅游、休闲、度假“后花园”的目标将会实现。此外,“十一五”期间黄山至合肥、武汉、景德镇、衢州、南平等5条高速公路将陆续贯通,届时黄山市作为皖浙赣交通枢纽和游客集散中心的地位将更加明显。拥有得天独厚区位优势的齐云山有望成为长三角地区客源“大黄山之旅”的第一站。齐云山与周边主要景区的距离景 区黄山西递宏村屯溪老街花山谜窟千岛湖太平湖距离(KM)601532334098128齐云山与周边主要城市的距离城 市武汉合肥芜湖马鞍山景德镇婺源杭州南京上海距离(KM)4804422602801621572733894834.毗邻大市场优势随着徽黄等高速公路的通车,齐云山将融入长三角四个小时经济圈内,这将为齐云山开拓长三角市场提供有利条件。长三角是目前国内经济最发达,居民出游率最高的地区之一。2003年,长三角15个城市中,有上海、苏州、杭州等9个城市的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其余6个城市的人均GDP已经超过2000美元,说明长三角居民已具备休闲、度假旅游的条件。这一区域无疑是齐云山最大的一块“奶酪”。Ø 劣势(weakness)1.地方经济落后目前齐云山所处的皖南地区尚处于欠发达地区,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城市基础设施较为简陋,给旅游接待带来一定的制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在旅游方面的支出更为有限。此外,由于齐云山所处的地区经济外向性不强,带来的商务游客也相对有限。2.景区知名度低相对于黄山、九华山、西递、宏村等旅游景区的声名在外,齐云山显得有点沉寂。除了问卷调查结果证明目前齐云山的知名度不高外,网络搜索引擎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也佐证了齐云山知名度不高的现实。知名度不高,这将给齐云山后期的市场营销带来较大的难度。齐云山与周边知名景区网络知名度对比齐云山黄山九华山西递宏村Baidu120,0007760000861.000294,000497,000Google102,0005,410000618,000269,000343,000注:榜样齐云山项目组搜索于2006年7月4日10:3510:403.基础设施薄弱目前,齐云山及周边基础设施薄弱,这也将是对齐云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进一步完善齐云山及周边基础配套设施,这将是推动齐云山旅游快速发展的关键之一。Ø 机遇(opportunity)1.大黄山旅游蓬勃发展机遇当前,大黄山的旅游业发展正处于一个持续快速发展的黄金阶段。大黄山已经成为华东乃至全国一个热点旅游区域,每年吸引着1000多万的国内外游客前来旅游。大黄山旅游的持续快速发展将为齐云山旅游的重新崛起提供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2.“15+1”区域旅游合作机遇2003年7月5日,以上海、杭州为代表的长三角15个城市和黄山市共同签署了长江三角洲旅游城市合作宣言,吹响了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号角。近两年来“151”区域的旅游合作不断深化。徽杭高速的通车和杭州旅游的西进战略更是加快黄山融入长三角的步伐,为齐云山吸引长三角市场提供机遇。3.交通网络日臻完善的机遇近年来,黄山市的交通条件日益得以改善。特别是随着徽杭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黄山市的公路、铁路、水路、航空交通条件将得到全面改善,与长三角及周边城市群之间4小时交通圈和市域交通网络逐渐建成。合铜黄、黄衢南(皖境)、景婺黄、黄祁景等高速公路的建成,更是奠定了屯溪作为皖浙赣交通枢纽和旅游集散中心的地位。

    注意事项

    本文(安徽齐你云山旅游开发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文本.doc)为本站会员(本田雅阁)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