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孟子两章》导学案和答案.doc

    • 资源ID:2233791       资源大小:72.51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4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4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孟子两章》导学案和答案.doc

    孟子二章导学案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一、学习目标: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3、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难点)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第一课时预习目标1、掌握文章的重点字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预习重难点:理解性背诵预习过程一、了解作者及文章出处。1、这两篇文章都出自于_。作者孟子,名_,是战国时期著名的_家,_家。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继_ 以后_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 _ ,有_之称。2、孟子 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叙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_。主张和平,反对战争。二、给加点字注音。1、舜发于畎亩之中 2、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3、曾益其所不能 4、入则无法家拂士 三、熟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的排比句,读出节奏。 2、这两篇文章的论点分别是什么?他们提出、阐述论点的方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四、找出文中的四个通假字,并解释。 附:习题答案预习题答案:一、1、孟子,轲,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儒,孔孟,亚圣 2、儒,兼爱、非攻二、1、田间、田地 2、被选拔,被任用 3、通 “增” 4、通“弼”,辅佐三、1、略 2、第一则的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并经议论,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结论;第二则短文的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他们主要都是针对最高统治者来说的。这两则短文都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第一则以战争中的情况作为事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第二则,从个人的事例说起,最后归结到统治者治国上。两则短文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尽相同:第一则短文的论点在文章中间部分点明,然后对论点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和阐述;第二则短文在文章结尾处揭示出论点,不再对论点进行解说。孟子二章导学案学习目标:1 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2 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3、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引读1、这两篇文章都出自于_。作者孟子,名_,是战国时期著名的_家,_家。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继_ 以后_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 _ ,有_之称。2、孟子 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叙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_。主张和平,反对战争。自读二、译读课文,把握文意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三、理读(一)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1、天时:( )地利:( )2、人和: ( )  3、环:( )   4、是:( ) 5、域:( )  6、威:( )  7、得道:( )   8、亲戚:( )  9、故( )10、坚( )利( )   11、 至:( )  12、委( )去( )  13、兵( )革( )  14、  池:( )15、  固:( ) 16、畔( )(二)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三、思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四、总结升华对于“人和”得道”,你是如何认识的?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第一课时答案二、(1) (畔通“叛”,背叛) (2) (城,内城;郭:外城)(离开。今义:往、到) (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护城河。今指水塘。) (3) (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 (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4)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三、文章开籍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形成背诵思路。一、引读自读(1)、预习:看注释,试译全文。(2)、简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 ,思想家,教育家,是继 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 ”,并有“ ”之称。孟子是 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 、 、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全书共七篇,计261章,约35000字。 南宋熹将孟子、 、 、 并称为“四书”。(4)、解释加点词:1、天时不如地利  天时:( )地利:( )   2、地利不如人和  人和: ( )     3、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 )     4、是天时不如地也  是:( )    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     6、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威:( )    7、得道者多助  得道:( )     8、亲戚畔之  亲戚:( )     9、故( )君子( )有( )不战    10、兵革非不坚( )利( )也:    11、寡助之至  至:( )    12、委( )而去( )之     13、兵( )革( )非不坚利也     14、池非不深也  池:( )   15、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 ) (5)、解释一词多义: 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 )2、得道者多助( )3、伐无道,诛暴秦( ) 固: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池: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池非不深也( ) 国: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6)、翻译下面句子: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7)、朗读节奏    1、夫 环 而 攻 之    2、故 君 子 有 不 战 , 战 必 胜 矣。    3、域 民 不 以  封 疆 之 界    4、得 道 者 多 助,失 道 者 寡 助 (8)文本探究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 。3、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4、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5、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词。           2、掌握作者、体裁、中心。           3、理解重点词句含义(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 用、通假字、 特殊句式)           4、课文内容、主旨的挖掘教学重点:1、掌握生字、词。           2、掌握作者、体裁、中心。           3、理解重点词句含义(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 用、通假字、 特殊句式)教学难点:课文内容、主旨的挖掘教学过程:一、基础积累1、 自己介绍作者2、 写出文中三个通假字的本字和意思。3、解释字词舜发于畎亩之中 ( )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管夷吾举于士( ) 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 )必先苦其心志( ) 劳其筋骨( )行拂乱其所为( ) ( )空乏其身( ) 所以动以忍性( ) ( )曾益其所不能( ) 人恒过( )困于心( )衡于虑( ) 而后作( ) 征于色( )而后喻(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 ) 入则无法家拂士( )( )4、 词类活用。 劳( )其筋骨饿( )其体肤 空乏( ) 其身                 所以动( )心  忍( )性                      行拂乱( )其所为人恒过( )入则、出则( )5、古今异义词。举于士(今义:                                           古义:     ) 6、多义词。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 )                             而:而后作(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而死于安乐也(    )              征于色( )           生于忧患( )发:发于畎亩( )                                    发于声( )                                                     拂:行拂乱其所为( )        拂士( )7、特殊句式。A、( ) 句                                       B、( )句 舜发于畎亩之中(被任用)                 付说举于版筑之间(被选用)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被选用)               举于士(被录用)孙叔敖举于海(被起用)                       百里奚举于士(被起用)8、翻译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二、文本探究1、文中列举的六个人的事迹,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迹中你能得出什么启示?共同点:启示:2、文中论述的核心问题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3、作者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些人?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强调了什么?5、文章第2、3段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本心论点?运用了什么写法?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论述这一论点的目的是什么?中心论点:目的:7、文章结尾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句独立成段在表达上有何作用?8、作者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你认为能改的条件是什么?9、作者认为成才条件源于主客观两种,你是怎样看待这两个条件的?三、拓展延伸1、由本文的题目而联想到的一个成语是什么?2、请写出至少两则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1、天时不如地利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2、地利不如人和 人和: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3、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围     4、是天时不如地也 是:这    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限制     6、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威:震慑    7、得道者多助 得道:施行仁义     8、亲戚畔之 亲戚:骨肉兄弟。     9、故(所以)君子(施行仁政的君主)有(要么)不战    10、兵革非不坚(坚硬)利(锐利)也:    11、寡助之至 至:极点。     12、委(放弃)而去(离开)之     13、兵(兵器)革(甲衣)非不坚利也     14、池非不深也 池:护城河    16、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巩固。  十、朗读节奏    1、夫/环而攻之    2、故 /君 子 有 不 战 , 战/ 必 胜 矣。    3、域 民 /不 以 /封 疆 之 界    4、得 道 者/ 多 助,失 道 者 /寡 助  3、词类活用。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其筋骨        饿(使.饥饿)           空乏(使.   穷困缺乏)                            所以动(使.惊动)心                     忍(使.坚韧)性                                   行拂乱(使.受到阻挠)其所为          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入则、出则(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4、古今异义词。举于版筑之间(今义:建筑、修路           古义:捣土用的杵)举于士(今义:士兵                                           古义:狱官    ) 5、多义词。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而:而后作(承接连词)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   )              征于色(在)           生于忧患(由于,在)发:发于畎亩(举,被任用)                            是  :于是人也(这样的)        发于声(表现)                                                      今义,判断动词  拂: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        拂士(同“弼”,辅佐,辅弼)6、特殊句式。A、状语后置                                                   B、被动句  a、舜发于畎亩之中(被任用)                   b、付说举于版筑之间(被选用)c、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被选用)                d、举于士(被录用)e、孙叔敖举于海(被起用)                        f、百里奚举于士(被起用)二、解释字词舜发于畎亩之中起,被任用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举用管夷吾举于士狱官百里奚举于市市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担子,责任必先苦其心志使痛苦劳其筋骨使劳累行拂乱其所为行:行为拂:违反,阻挠空乏其身穷困缺乏所以动以忍性使惊动使坚韧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人恒过犯过失困于心忧困衡于虑同“横”,阻塞,不顺畅而后作作为,奋起征于色征验,表现出来而后喻明白,了解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指国外国恒亡常常入则无法家拂士在里面,指国内拂同“弼”辅佐有法度的臣士辅佐君主的贤士三、文中列举的六个人的事迹,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迹中你能得出什么启示?共同点:出身卑微,都是经历艰苦磨难后,最终成就了作为。启示:一个人若想成就一番伟业,就必须在思想、身体、生活、行为等方面经历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四、文中论述的核心问题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这六位历史人物都是在经历了艰难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事业,开篇列举这些人物及事例,是为了更有说服力的论述本文的中心论点。五、作者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些人?“大任”指治理天下的任务。“是人”指前面叙述的六个人,又不限于他们,还包括其他能担任“大任”的人。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强调了什么?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甚至痛苦的磨难,逆境出人才,逆境可以增添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勇气,磨练意志。七、文章第2、3段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本心论点?运用了什么写法?从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两个方面论述的,运用了正反对比的写法。八、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论述这一论点的目的是什么?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目的:先摆事实,举出古代六位人物成就事业的例子,从中归纳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经历磨难,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再分析说理,说明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重点论证“生于忧患”,并以一简练的对偶句,由个人谈到治国;说明国家要发展,也要有忧患意识。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九、文章结尾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句独立成段在表达上有何作用?这是全文的警策之语。作者在前文充分的论证说理之后,水到渠成地推出这个结论。独句成段,既深化了主题,又更鲜明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十、作者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你认为能改的条件是什么?有积极进取之心,不断的总结犯错误的经验教训,不断改正。十一、作者认为成才条件源于主客观两种,你是怎样看待这两个条件的?成才离不开个人的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但主观条件起决定性作用。它可以改变不利的客观条件,化不利为有利。客观条件也不可忽视,有时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十二、由本文的题目而联想到的一个成语是什么?居安思危安不忘危处安思危十三、请写出至少两则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穷且易坚,不坠青云之志。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十四、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结合文章你说说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面对艰苦环境的磨难,有的人奋发图强,有的人意志消沉,关键取决于受磨砺者自身,只有自我觉醒,努力战胜困难,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反之则会在磨难中消沉、毁灭。十五、人生就是一次远航,有艳阳高照,也有雨雪交加,难能一帆风顺,当你身处逆境时,这篇文章会给你带来哪些启示,你将以怎样的心态对待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代先贤历经苦难,最终取得成功的事例启示我们,以积极和乐观的心态,勇敢地迎接困难和挑战。像一个遭遇风景的渔夫,充满着憧憬与希望,包蕴着力量与勇气,呼吸着成腥的空气,撑满帆去搏击风浪。或像一只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迎接暴风雨的挑战。十六、2008年的雪灾、“5·12”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一次次考验着我们的祖国。我们渴望天佑中国,但我们也深知“多难兴邦”。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但我们今天仍然光芒四射,昂首屹立于世界的东方。结合课文分析:多难为何能兴邦?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受一些考验。当我们遭受灾难之日,也是对国家、民族“苦其心态,劳其筋骨”的磨砺之时。挫折可以使我们团结一心,风雨同舟;灾难能使我们民族的斗志受到激发,凝聚力大大增强,那种战无不胜的民族精神和力量也会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刻强有力地凸显出来。这样就能使我们的国家战胜任何困难,更好地走向兴旺和繁荣。

    注意事项

    本文(《孟子两章》导学案和答案.doc)为本站会员(本田雅阁)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