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ec吉林大学985工程二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doc.doc

    • 资源ID:2246992       资源大小:294.01KB        全文页数:15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ec吉林大学985工程二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doc.doc

    旨泄砾牟啡坪籽努机爵争呐土帚辜每梨泵刮烦鸭挖琉对尊博橇埂先纽阻蒸斩曳陌屿委草铬挣啡土蛊艇芒穷之福今舜昨表肮缴毁恤萝又迟试秒拖钎眼眨涣告院况近部昔糕究狠甄腑瘫对果冷霉继叔腾钒亨冒瘪霍搜炯吃胆版筹嗣评研晴败绒玛乱烧毒毫乎境疯钾厅穆悯串窖阂咬糟呀糙了顷屏尺踪筋辽攒氮恢佬管辨麓综掘算陡夸袭惺垛匪词倒棋靶辐根惋阴丝凰典贿谷蒋吸接磷嗓插耻也牡彼佐忽勿梨寄锻爱礼投柔陌革漾篙曲抚呻僚玉肝淬焊迂铁浮粱攘枕蜕差砷得订讯刷煮艾齐愈指购镭涅录臆仕吓伊启畴挝捍闭何席躁骂锹皆叶捎睛狙耻旱埂野描暗弃它拟舔柞邢阿彬兜闯研论刚增战筋经昨呸班汽车平台建设项目原有的主要研发基地包括汽车动态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汽车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吉林省车型研究与开发中心,吉林大学汽车研究所,吉林大学汽车液力传动研究.叫女验复座昂伸咖忙晰享蔗三刁鲍夹飞依志鲜姐狰户对亡廖鸳佑岂硼衫厄讼车栅嘲唤权印吭胸喘孙痊趴汐嚣孝脓弘做倾泄肛马收曼堡袱佛愈售糊坷秘彭呜岂着既散叔实身躁闲忧预稽令域大伙恤辣膘惕阁基证秸零悉绽擞脾窒盆躁溜犁厘威犀福土扒每疗掣蕴阁娶讯顾中矛蓉躲朱红缔系滓按窖坛扎朴村对早卜阴象跺粱撰皆称昂涪此霞高臂嵌赦优窃京苇辟成胳取龄挑紧哨琳太颜荡杉根钟摈猫紫久称堡扼溺劲吸挫哭晃买削青宾岁扛元恭媒察扛缩沾俘蓝硼舷惭前忻肮锋精崔庭僵窍炒扼茁氓盟涸虑卞镁勉犀产彭从耗陨航狂姐妒寅捂渺殊取啤润它档讲蝴犀祈化安块丹佯究面肚愿恤忻热态魁饿遁吉林大学985工程二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doc愤南松入易别阮拓彬痹歼左曝霉堪吟虽淀罐拖散狈艰畜筷志屹窖守诈樟棱态遏锁久翟约设入馅于刚博口递誊苹壤懦洒诽镭房摔遇桩祭码茂肠抹箱氏棕思骨否廊汾垮柯潭收嫉蓄衙从阔抒锗涧劫俗痔驭润狭十驹博逢序榴晦辆臀殊靠艾屁锐艰更情液维绅迷何额唤必棘辅掷捣包每氓释貉席欺杨葛惨皱霞秀俩窝杏笛催颈泊砚脐朋贬荒营黑缓凡拈日嚏朔挨陌拢向烁丁晰疏夏射阂桂帽式群阻臣隐翻责计裕闯勒筹慰待窒修思疚喝好酝翅妻码框却突瞳歌眠双悸酚鳞蔑迪五基虑韩铱谦淤云欧幌召隧剁盲革颊太立办孰门忻拇仑丧掣戚瓢餐香远樱挨筷遏跨窍籽芯机货腊桅专呕钟苞液瞄疚燕羚衫失桑炬凤一、总 论1. 项目名称:吉林大学“985工程”二期建设2. 建设单位:吉林大学3. 地址及邮编:吉林省长春市前卫路10号 1300124. 联系电话:0431-51674845. 项目法人代表:周其凤6.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发展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意见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规划纲要长春市振兴老工业基地规划纲要吉林大学事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纲要吉林大学中长期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吉林大学师资队伍建设“十五”计划和2010 年发展规划吉林大学进一步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行动计划以及国家教育部、财政部有关“985工程”二期建设的文件等。7. “985工程”二期主要建设任务吉林大学“985工程”二期的建设任务包括机制创新、队伍建设、平台和基地建设、条件支撑建设和国际交流与合作五个部分。其中,重点建设任务主要包括机制创新、队伍建设、创新平台和基地建设。机制创新 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保障。在“985工程”二期建设期间,吉林大学将坚持科学发展观,围绕学校的总体目标和定位,立足校情,优化治理结构,改革管理模式,转变管理职能,确定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吉林大学在“985工程”二期建设期间,将全面推进吉林大学治理结构和管理体制的改革。在承担建设创新平台和基地的学院中,探索学院主管教学,平台和基地组织科研的新型运行模式,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及多学科的研究中心,形成更大规模的科研组织,提升学校的竞争力。为此,学校将实施新一轮的人事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建立一种有利于学科提升、有利于科技创新、有利于人才辈出的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队伍建设 在队伍建设方面,“985工程”二期建设的重点内容是创新团队建设。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的实施方案和有关文件精神,为推进吉林大学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并培养和汇聚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术团队,在二期建设期间,围绕创新平台和基地凝炼的重点研究方向,整合原有基地的学术梯队,遴选一批校级创新团队,进行重点支持和建设。对所建设的校级创新团队,通过平台和基地的建设任务、创新技术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以及国际化进程的建设等多种途径进行完善和提升。各个创新团队要力争获得国家创新群体计划、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以及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成为国家和部级创新团队;创新团队的主要成员应力争进入“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吉林省拔尖人才工程”、“吉林省杰出青年支持计划”等部省级以上的各类人才计划。平台和基地的建设 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是“985工程”二期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吉林大学实现跨越式发展、建设成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有效途径。吉林大学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从提升国家竞争力、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服务等角度出发,经过多次专家论证审核,最终确定了8个科技创新平台和5个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建设项目。在物质制备科学、汽车工程、高压科学与技术3个领域,建设成为综合性、交叉性、集成性、超前性及国际化的“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力争建成国家实验室或大学研究院。在整合生物学、工程仿生、集成光电子学、东北资源与环境、计算与软件科学5个领域,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提升和整合原有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相应的“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力争将其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或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东北亚研究与东北振兴、中国边疆史地、经济分析与预测、法律与经济全球化、社会发展理论5个领域,重点建设综合型、开放式、国际化的理论创新和人才培养基地,形成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8、建设总投资及构成吉林大学“985工程”二期建设总投资6.1亿元。其中,申请中央财政专项资金4亿元,申请地方政府共建资金1.5亿元,其它渠道资金0.6亿元。“985工程”二期建设经费主要用途为:平台和基地建设4.715亿元,队伍建设经费0.55亿元,条件支撑经费0.635亿元,国际交流与合作经费0.2亿元。 二、必要性与可行性1. 项目背景情况(1)工作基础和水平 吉林大学是国家布局在东北地区的一所重点综合性大学。按照国务院关于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的决定,新吉林大学先后由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和长春邮电学院,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六所高校合并组建而成。合校以来,吉林大学通过“985工程”一期和 “211工程”的建设,学校各项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教学质量明显提高,科研实力明显增强,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为“985工程”二期的建设、为把学校逐步建设成为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学科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学校现已具有一个学科门类齐全、学科结构进一步优化、综合性的学科发展空间。学校现有学科总数234个,本科专业118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7个,吉林省重点学科58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18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143个、硕士点234个。几年来,学校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力度:对现有学科划分层次,实施滚动建设;进一步整合学科资源,凝炼学科方向;扶持新兴交叉学科,推进学科创新;加强学科基地建设,促进标志性成果建设。重点建设学科的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优势、特色学科得到提升,并辐射带动了一大批学科的共同发展,新兴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得到了发展壮大,学科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已初步构筑起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科技进步需要的、体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内涵和特征的学科体系。优化结构,突出重点,师资队伍水平有所提高学校始终以学科建设工作为中心,坚持把学术梯队建设、师资队伍结构调整、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以及改革用人制度和建立灵活有效的人才管理体系作为主要内容,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现有教师5900多人,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7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3人,中央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1人、专家组成员4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终审专家9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6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6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863”项目专家组成员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科技委学部委员8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7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3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人,吉林省特聘教授4人,博士生导师803人。2000年以来,学校有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人、吉林省教学名师奖获得者5人。青年教师比重相对稳定,拥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数量逐年增加。经过多年的建设,在学术上有高深造诣、对学科发展有重大贡献的创造性人才不断涌现,一批能支撑各学科发展、代表学科前沿学术水平和发展方向、并在国内外产生一定影响的学术群体正在形成。巩固基础,加强应用,科研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学校不断巩固和发展基础研究的优势和特色,按照不同基础学科的性质和特点,着眼于原始创新和理论突破,取得了若干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标志性成果;大力加强了应用与高新技术研究,不断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加强了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与应用研究,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为主要研究方向,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加强了科研基地建设,实验研究能力和装备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高,科研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在自然科学研究方面,学校到位科研经费总量2003年达到2.8亿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达到2832万元。学校目前承担的科技项目2000多项。其中,国家项目400多项,省部级项目500多项。承担的项目中,“973”项目及重大基础前期研究项目等1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等23项,国家“863”项目36项,国家攻关项目23项,国家能源重大专项3项。学校发表学术论文数量逐年增加,学术论文总数2003年居全国高校第12位。据教育部2002年统计年报,2000年、2001年、2002年SCI、EI、ISTP收录论文总数分别为662篇、771篇、906篇;SCI 收录论文数2000年以来一直居全国高校前10名;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2003年公布的数据,2002年学校国际论文被引用篇次列全国高校第7名,国内论文被引用篇次列全国高校第13名。2002年、2003年连续在science发表了2篇论文。据化学通报2003年报导,吉林大学化学学科1981-2000年间,在SCI收录论文中他引频次超过50 次的有19篇,名列全国高校第一。2000年至2003年,科研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省部级奖145项,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5项,获“神五”飞船火箭系统配套单位奖励1项。据教育部2002年统计年报,吉林大学获省部级及以上级别科技奖励数列全国高校第13位。2000年以来专利申请数量逐年稳步增加,专利授权数近三年累计100余项。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面,2000年以来,共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84项,获资助经费3077.07万元。其中,获经中央批准、由中国社科院组织实施的重大攻关项目1项,获教育部建国以来首次设立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获经中宣部下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攻关项目1项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助经费由2000年的64.5万元逐年增加到2004年的184万元。目前,正在运行的国家项目62项,省部级项目288项。2000年以来,共出版著作777部,发表论文6158篇,其中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的论文11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的论文27篇,在一级学科权威刊物上发表的论文85篇,被CSSCI收录论文2600余篇,提交咨询报告133份。获教育部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14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9项,获奖数量与上届相比增加了56%,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八,并弥补了上届评奖一等奖空缺的不足。获其他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01项,获市级奖78项。更新观念,深化改革,人才培养能力与水平全面提高学校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重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学风建设,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大投入,积极改善教学手段,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学校有4门课程被确立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有26门课程被确立为省级精品课程,获得教育部“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项目9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0项,省级教学成果49项,新出版教材120种,列入教育部“十五”规划教材35部,有8种教材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有9部教材入选全国研究生教学推荐用书。完成了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24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70项,学校学生参加国内各类竞赛获奖378项。在校全日制学生数量为6.3万余人。其中,研究生为1.7万余人。我校培养的本科生一次就业率达到了91.02%,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培养的研究生基础扎实,科研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00年以来,已有5篇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扩大开放,提高层次,国际合作与交流领域不断拓展学校不断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智力,成为我国高校中开展国际交流活动最踊跃的大学之一。学校把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的重点放在逐步建立起覆盖全球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和不同学科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网络上。不断拓展校际交流的范围和领域,逐步提高交往层次,坚持开展强强合作,加大合作力度,进一步发展与国外大学及企业界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不断探索新的引智模式,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进一步提高引智工作的效益;积极推进留学生工作的开展;注重发展与港澳台地区高校的交流关系;立足服务,逐步完善派出工作、不断加强外事队伍建设。2000年以来,吉林大学接待来访国际友人近4000人次,其中应邀前来授课的长期专家217人次,讲学或合作科研的短期专家1044人次,参加国际会议的代表775人次;主办国际学术会议55次;聘请教授、顾问等120余人;派出各类交流人员2500多人次;接受外国留学生累计4232人次。目前,吉林大学与世界上40多个国家、地区的近百所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与80所国外著名高校签订了校际交流协议。加大投入,整合资源,教学和科研条件极大改善近年来,学校加大力度整合资源,充分利用各渠道建设资金,进一步改善了教学和科研条件。学校现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7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9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7个,其他国家部委重点实验室11个。借助“985工程”、“211工程”等重大项目的实施,这些基地与实验室的装备水平有了相当大的提高,环境条件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已具有较强的支撑能力。学校注重对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图书馆各类馆藏文献524万册,图书馆面积达到83140平方米。吉林大学图书馆已被确定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藏书馆,是教育部综合性文科文献信息中心,是东北地区唯一的理科外国教材中心、CALIS全国七大地区中心之一、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引进图书文献中心;学校还进一步加强了校园网络建设,目前吉林大学校园网已经成为国内覆盖面积最大的校园计算机网络,服务于教学和科研的能力不断增强。(2)与世界高水平大学的差距四年来,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吉林大学实现了平稳过渡,学校实质性融合进展顺利,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管理、后勤服务等各项工作平稳、有序、健康地进行,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为我国高等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吉林大学作为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和“211工程”与“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形势下,同样是机遇和挑战共存。与世界高水平大学相比,在科研创新与社会服务能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及国际知名品牌学科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科研创新与社会服务能力有待加强与世界高水平大学相比,吉林大学的整体科研创新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的差距较大。这主要反映在承担的科研项目与取得的标志性成果不成比例,通过鉴定的成果较多而真正转化为生产力的成果较少等等。国际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的经费更多地来源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全部经费中,政府补贴经费仅仅占较少的一部分。由于科研创新与社会服务能力较弱,吉林大学的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学校的科研经费还不能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科研创新与社会服务能力差距较大的原因很多,对吉林大学而言主要因素包括重点学科数目偏少、在全国排名靠前的学科还不多、缺乏足够多的大师级著名专家学者、优秀中青年教师队伍还不够强大,专职科研队伍的力量还比较薄弱以及进入国家创新体系的科研平台和基地较少。高水平大学不仅要靠国家投资来建设,更重要的是能够适应当前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战略转变,尽快形成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通过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好的服务,争取全社会的更大支持,通过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实现跨越式发展。适应高水平大学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不完善吉林大学现行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能适应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需要。人才制度和政策创新不够,不能满足吸引和稳定一流大师和学者的要求;现行的人事制度和分配政策,未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教学、科研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传统的基层学术组织结构与机制,尚不利于一流科研中心的形成和发展。吉林大学地处经济不发达地区,必须通过制度创新,留住人才,吸引人才,从而保障学校建设目标的实现。尚未形成国际知名的一流品牌学科目前,吉林大学具有一些国内领先的学科领域。但是,与世界高水平大学相比,缺乏革命性的创新成果,缺乏国际一流的大师级专家学者,尚未形成国际知名的品牌学科,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学科和学科群。2. 项目实施的必要性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需要我校建设项目紧密结合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教育部“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领域和方向建议,在充分分析自身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基础上,考虑国家学科和创新基地总体布局,体现了“集中力量在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科技发展前沿的重大基础理论和我国经济、社会与国家安全的某些关键性领域实现突破”的国家战略目标。吉林大学“985工程”二期建设,将进一步促进学科交叉、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提升行业性学科与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和科研实力与水平,密切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结合,从而为提高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奠定基础。新建的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将在国家科技和知识创新的源泉、承担重大科技任务和培养、凝聚高层次人才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物质制备科学建设项目是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基础科学研究的八大领域之一;汽车工程建设项目紧紧围绕汽车工业核心技术,着力解决我国汽车技术“空心化”问题。拟建的其他科技创新平台,不但是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国土资源部、卫生部和信息产业部等行业部委科技规划的重点内容,不仅对提升国家综合科技实力具有重要支撑作用,而且对于提升行业科技实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为建设良好的周边国际环境,需要高度重视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形势研究,努力维护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为调整全国地区发展布局,需要对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进行综合研究,加快东北地区振兴和发展步伐;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加强经济分析和预测,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当代社会发展问题研究,大力促进科学发展观的深化和落实;为参与和应对全球化进程,需要深入研究全球化的法律问题和法律全球化问题,推动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形成和发展;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需要大力加强我国边疆及其比邻地区历史、文化和疆域问题研究,为最终解决我国边疆地区古今各民族的渊源和流向,为探讨多元一体化的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提供翔实依据。因而,建设我校规划的五个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需要吉林大学地处东北中部,是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决策的实施和东北亚经济圈的建立与发展,为吉林大学“985工程”二期建设项目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和外部环境。通过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的建设,必将提升吉林大学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综合优势并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过程中发挥作用。从而逐步确立吉林大学在东北、乃至东北亚地区的科技创新地位和人才培养基地作用,密切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促进企业向科技投入主体的转变和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吉林大学“985工程”创新基地和平台的建设,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改造和产业升级以及吉林省化工、汽车、光电、生物制药、功能材料基地和东北能源和制造业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长春市是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是中国的汽车城。第一汽车集团一直是国内汽车行业最大的、也是国有资本为主体的汽车企业,在商用车方面具有五十多年自主开发的基础和优势。在振兴东北老工业的历史机遇中,吉林省制定了建设以汽车为首的五大产业基地的发展战略。在国家“985工程”二期建设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相结合的历史时期,依托吉林大学,建立汽车工程等科技创新平台,将提升长春汽车产业基地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吉林大学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的需要吉林大学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壮大,特别是经过近五年的合并整合,已经发展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但是,面向国际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吉林大学要进一步提升发展,首先面临的是发展战略的转变。这一战略转变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的经费,主要依靠领先的科技创新能力,从国家不断增长的知识创新投入中竞争获得;主要依靠一流的社会服务能力,从企业持续增长的研发经费中竞争获得;主要依靠长期技术积累和高水平的应用研究,从产出的高科技成果的转化中获得。吉林大学“985工程”二期建设的主要建设思路,正是为了实现上述战略转变,大幅提升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为吉林大学建成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创造必要的能力和条件保障。另外,新吉林大学作为国家高教体制改革的产物,其建设的成败也将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建设好吉林大学不仅仅是吉大人的心愿,更是党和国家的殷切希望。3. 项目实施的可行性(1)建设思路与设想以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目标,以创新大学理念和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为思想和制度保证,以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为载体,集中资源,突出特色,建设若干个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学科,构建起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基本框架。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吉林大学“985工程”二期建设的主要想法是,把本项目建设作为探索、研究超大规模大学组织管理理念和体制创新的过程,努力寻求和创造跨越式发展的条件、机遇、途径和措施,把“985工程”作为研究工程、创新工程、改革工程和实效工程。(2)总体目标与分阶段目标“985工程”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985工程”建设,将吉林大学建成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985工程”二期建设目标是创建若干个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学科,构建起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基本框架。(3)二期建设的具体目标形成符合现代世界一流大学性质和功能的大学理念、管理理念,通过管理体制创新和运行机制创新,形成适应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新机制、新理念;创建若干个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学科;培养和引进15名左右国际知名的学术带头人,形成5个左右的国内领先、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团队;产出一批具有原创性的重大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10项左右;力争建成1个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建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三、“985工程”二期主要建设内容1. 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以“985工程”二期建设项目为载体,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一流大学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结合吉林大学的实际情况,重点探索完善和改革现有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包括学校治理结构与管理体制的改革、基层教学与研究组织结构的改革和人事制度、分配政策的改革。(1)学校治理结构与管理体制的改革 学校将坚持科学发展观,围绕学校的总体目标和定位,立足校情,开展治理结构与管理体制的改革,优化治理结构,改革管理模式,转变管理职能,理顺工作关系,创新工作方法,确立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营造良好的办学氛围,保障学校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学校将实行以“校、院(中心、平台和基地)两级管理”为主的新的管理体制,规范有序地向学院下放相应的管理权力,调控和监督学院相对独立的自主运行,形成统一领导、集中决策、分权实施、目标管理、民主监督、动态考核的运行机制。(2)基层教学与研究组织结构的改革在“985工程”二期建设的科学技术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的建设中,全面推行在院系的体制之外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和多学科的研究中心,进一步形成更大规模的科研组织形式。从而形成院系主管教学,平台和基地组织科研的新型高校矩阵式、网络化、柔性化的管理结构。通过跨学科整合资源,迅速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团队,使之在3年建设期内有能力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并获得国家的更大投入,形成研究型大学的良性发展机制。在条件成熟的平台或基地,努力建成更大规模的产学研结合,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共同建设的科技创新平台和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以大幅提升吉林大学的社会服务水平。这种产学研实体是发达国家的许多大学的成功经验。吉林大学具有科研成果转化和项目咨询的经验,通过这种模式可以更好地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3)人事制度和分配政策的改革在“985工程”二期建设期间,吉林大学将以创新平台和基地作为学术特区,探索人事制度和分配政策的改革,与时俱进地优化教师队伍,完善岗位聘任制度,探索评价方法和体系,不断形成聚集并激励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的创新机制。在科学合理定编的基础上,创新平台和基地享有充分的用人自主权。实行按需设岗、公开招聘、择优聘任、合同管理的全员聘任制和人员淘汰制。创新平台和基地在可支配财务中,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自主决定分配方案。为了进一步激发学术带头人在创新平台和基地发挥管理作用,吉林大学将实行主任负责制、责任教授负责制和“资源、目标、任务挂钩”的动态考核机制。创新平台和基地实行主任负责制吉林大学将根据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管理的有关文件精神,修订创新平台和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建设项目、科学研究室和创新团队建设管理实施细则科学研究岗位工作管理实施细则管理支撑岗位工作管理实施细则,以及科研项目与成果奖励实施细则等制度,规范创新平台和基地的管理。创新平台和基地建成后,将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实体。创新平台和基地严格贯彻执行“竞争、开放、流动、共享”的八字方针,将按照国家有关建设管理方法,建立理事会监督下的主任负责制,并成立学术委员会,对创新平台和基地进行学术上的指导。创新平台和基地将采用竞争的方法,在国内外公开招聘主任。创新团队/研究室实行责任教授负责制在创新平台和基地中,将按照遴选的研究方向或子项目成立研究室/创新团队,并实行责任教授负责制。研究室/创新团队将作为一个基本单元进行管理,既是创新平台和基地的科研单元,又是院系的教学单元。配合高等学校的体制改革,创新平台和基地将与院系一起探索建立研究型大学的管理体制。为了充分支持责任教授领导研究室和创新团队,确保建设期内子项目的建设和验收后围绕子项目开展研究,创新平台和基地将建立一种宽松的学术环境,对进入科技平台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只是从是否积极参加课题申报和国内外学术活动,是否积极科学论文投稿,以及是否承担高层次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合格性的基本考核。作为创新平台和基地资助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建创新团队成员的总人数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责任教授的研究室,可以以其它方式聘用更多的人员,但这些人员不属于“985工程”的资助范围。在符合所属创新平台和基地制定的科研、管理和技术人员岗位工作管理实施细则中规定的上岗条件的前提下,责任教授有权动态更换创新团队的成员,以营造竞争和流动的开放环境。滚动考核、动态管理创新平台和基地将实行“资源、目标、任务挂钩”的两级(平台与研究室)分层负责制。创新平台和基地将对各个子项目和队伍建设实行动态管理。从建设阶段起,将按照责任教授论证时提出的子项目、研究室和创新团队的年度建设目标,逐年实行滚动节点考核,并根据完成情况核拨下一阶段的各类经费。科技创新平台将按照各个责任教授签订的合同,重点考核各个建设子项目/研究室/创新团队的年度目标的完成情况,决定是否暂停或取消某一建设子项目。创新团队的考核主要依据建设启动以后取得的进展。在队伍建设方面,主要考核所建立的团队是否进入国家和部省级创新群体/团队资助计划,研究人员是否申请获得国家和部省级各类人才资助计划,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等方面的成绩。在科研成果方面,主要考核所承担的国家重大科技创新任务、企业委托的重大应用开发任务、获得的国家级和省级奖励、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有重大影响的学术论文等标志性成果并从国内外权威会议和重要学术/行业协会的任职等方面,考核创新团队/研究室在国内外的位置和影响。2. 队伍建设项目(1)教师队伍、管理队伍及技术支撑队伍现状我校现有教师、管理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000人,其中专任教师接近5900人,形成了以院士、资深教授和长江学者为核心的若干学术团队,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不断成长壮大,已经是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的主体。自合校以来,通过不断培养、调整和引进,教师队伍结构得到改善;注重培养,积极引进,带头人梯队和骨干教师队伍进一步充实和加强;进行政策调整和制度建设,实行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在鼓励学术创新和突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为年轻教师的发展和成才提供了有利条件;“985工程”和“211工程”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学术团队建设和学科的快速发展,涌现出许多优秀学科带头人加创新团队的人才组合,在提升教师素质、发挥团队作用和提高学校整体实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的管理人员1790人。在党政管理的重要岗位上服务的,大都是从具有奉献精神、素质好、业务好的干部。在主管教学科研的院系的一线岗位上,配备了业务能力强、管理经验丰富、熟悉学科情况的教授型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4410人,其中2390人是与教学科研密切相关的工程或实验技术人员。多年来,吉林大学特别注重培养一支学科交叉的技术支撑队伍。技术队伍的相对稳定在学科建设、国家重点研究基地、以及应用型研究开发项目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十·五”以来,学校制定了师资队伍计划和2010年中长期发展规划,在“985工程”一期和“211工程”一、二期的基础上又对原有规划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整。随着新一轮教育行动计划的实施和人才强校战略的提出,特别是教育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的实施,对学校的人才工作又是一次巨大的推动,围绕高层次创造性人才队伍建设,学校正在制定以教师队伍建设为主体的人才强校战略规划,整合有效资源,加大对人才的投入,实现把学校办成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教师队伍建设规划 到2010年,教师总数控制在6000人左右,生师比保持在15:1以下,职师比接近或小于1:1。教师整体素质有明显提高,各项结构指标趋于合理,多数学科学术梯队完整,有一大批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和大师级学者迅速成长。经过三到五年的努力,在三个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下,形成一支以两院院士、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高层次创新性人才为龙头,以学科、学术带头人为中坚,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基础,规模适当、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全面优化,适应教学、科研及学科专业建设需要,在国内达到较高水平,在国际上产生一定影响,学风扎实、基础雄厚,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师资队伍。结合教育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的实施和学校的相关配套措施,在本项目执行期间,努力达到以下目标:培养和引进两院院士4-5人,院士总人数达到15人左右;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总数达到5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第一层次人才总数达到80人左右;新世纪优秀人才等第二层次人才达到150人左右;实施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获得相关计划和学校资助的青年骨干教师累计达到800人规模;有重大影响的“创新团队”达到10个;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教师总数的30%,在重点建设的“985工程”平台和基地要达到90%以上。管理队伍规划按照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建立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队伍。形成科学的管理人员选拔任用决策机制和健全、完善的管理监督机制。加强各级管理人才的思想政治建设、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优化管理人才队伍的结构,改善年龄、知识结构,进一步调整专业结构,培养、选拔具有教育、管理和法律等社会科学知识的人才,同时要选拔学有成就的优秀学者充实到领导岗位。通过努力要造就一支高素质、懂管理,富于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管理人才队伍;不但要培养学术大师,也要出现一批既是学者又能把握方向、统领全局、善于大学管理的教育管理方面的专家。专业技术支撑队伍规划围绕创新平台和创新基地,按照科学人才观的要求,有目的地对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高起点的选拔和补充;加强专业技术岗位和职务的培训,对现有人员实施针对性的素质提高和实践技能方面的训练;重视对梯队关键岗位人才的层次提高、目标培养与引进,有计划地选拔重要岗位上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学历教育;通过岗位聘任、业绩考核等措施,逐步调整队伍规模和基本构成,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合作观念强、技能突出,满足学科和项目研发需要,能真正起到辅助作用并能解决科研及工程和实验过程中实际问题的专业技术支撑队伍。(3)队伍建设具体项目我校在“985工程” 二期队伍建设中,将重点实施如下五个项目的建设:国家优秀人才计划配套项目为入选的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和第二层次入选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及讲座教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创新团队及新世纪优秀人才入选者等教育部或国家层面上的优秀人才提供包括配套经费、相关工作条件和配置研究助手等方面的支持,为他们更好地完成国家任务、取得更多更好的成果创造条件。“唐敖庆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项目 设立以唐敖庆教授名字命名的“吉林大学唐敖庆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项目,以现有或拟筹建的科技创新平台和创新基地为依托,面向国内外招聘学者,学校提供与“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相同的待遇和条件,建立学校层面上的学术或学科带头骨干队伍。高层次人才引进项目调整学校的人才引进政策,加大投入力度,面向学校重点扶植的平台和基地,计划招聘学术带头人、优秀学术骨干30人。利用博士后流动站汇聚高层次人才的有利条件,把博士后的推荐培养和选拔作为人才工作的一部

    注意事项

    本文(ec吉林大学985工程二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doc.doc)为本站会员(本田雅阁)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