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当前我国高职课程改革的背景课题与策略.ppt

    • 资源ID:2315932       资源大小:103.01KB        全文页数:57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8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当前我国高职课程改革的背景课题与策略.ppt

    当前我国高职课程改革的 背景、课题与策略,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 石伟平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当前高职课程改革的背景(也是挑战) 当前高职课程改革需关注的若干问题(也是课题) 创建示范性高职的课程改革策略,一、当前高职课程改革的背景 (也是挑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困难要求进行课程改革 社会需要的高职人才规格变化要求进行课程改革 高职生的多元生涯发展目标要求进行课程改革 高职的内涵发展需要进行课程改革,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困难要求 进行课程改革,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成因分析 供求的总体不平衡 结构性就业困难 专业设置不合理 不能零距离上岗 知识陈旧,软技能与硬技能都不行 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培养模式有问题 有业不就、主动失业 学生择业观有问题 职业指导课没开好 无业就消极等待 创业教育开展的不够 上述就业困难中,有4个与课程有关 如果这些课程问题不解决,我们不是在为社会培养人才,而是制造大量的新失业者,2. 社会需要的高职人才规格变化 要求进行课程改革,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高技能人才(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复合技能型) 手脑并用的“灰领人才”,“灰领人才”是今天高职的主要培养目标,知识经济将使所有的传统产业知识化。产品中技术、信息和知识含量的提高,需要智能型的应用人才。 未来的不确定性、知识老化周期加速、产品换代的加速和职业的频繁更替,需要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和具有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的人。 随着科学技术的综合化,学科或行业间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复合型职业岗位不断出现,需要宽专多能的复合型“灰领人才”。,什么是“灰领”?,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较强的创新能力、掌握熟练的心智技能的新兴的技能人才。 简单来讲,就是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根据工作的行业和工作性质,“灰领”可以理解为是在制造企业生产一线从事高技能操作、设计或生产管理以及在服务业提供创造性服务的专门技能人员。,“灰领”是怎么产生的?,“灰领”的产生源于产业结构的提升。高新技术的产生和在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是灰领产生的直接原因。 一方面,社会劳动分工发生变化,白领阶层中专业技术人员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规模迅速扩大,并从白领阶层分化出来,成为一个独立阶层即灰领阶层(专业技术阶层)“浅灰领”,如计算机支持人员、咨询工作人员、医疗设备操作员、个人护理。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原来制造业中的许多年轻的蓝领工人脱离出来,经过专门的培训后进入服务业中,从事具有专门技能的服务业,构成了“灰领”的另一部分“深灰领”,如数控机车操作人员、设备维修人员。,“灰领”的职业工作范围:,从事技术含量高的复杂劳动 革新技术和工艺 对生产活动进行管理 对有关人员进行业务指导、培训 解决工作中临时出现的各种问题 对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根据经济的发展和客户的需要进行设计、革新,“灰领”涉及到的职业有哪些?,“灰领”应是指既能动脑又能动手,既掌握一定现代科学知识又有较高操作技能的复合型职业技能人才。像美发师、会展设计人员这类职业,都属于“灰领”范畴。 涉及到的职业有:多媒体制作、服装制版、网络管理、动漫设计、游戏制作、网页设计、首饰设计、会展设计等等。,“灰领”、“白领”、“蓝领”三者的区别与联系,白领、灰领和蓝领构成了职业人群中三个不同的群体。 蓝领是实际操作人员,从事的是具体的操作工作人员; 白领是研究开发、管理人员,从事的是分析、研究、开发、管理性质的工作,包括高层管理; 灰领是应用型、复合型的人。 “灰领”不是“白领”、“蓝领”的简单组合,是一个独立的劳动阶层。 “灰领”的产生与传统产业数字化和创意产业的产生和出现有关; “灰领”集中在新产业、新职业。 创意产业和核心制造业是“长三角”今后产业发展的核心,而支撑这个核心的就是灰领阶层; 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三者的最佳数量分布应该是呈纺锤形分布。即白领和蓝领的数量较少,灰领的数目较多。,这种“宽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如何培养?,“灰领”人才,既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又具有较高的职业资格所能达到的一线生产、服务、技术管理等多岗位适应能力; 这种复合型的人才如何培养? 涉及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培养模式、师资队伍 计算机应用技术如何与专业整合?(物流管理) 生产、服务、技术管理等多岗位适应能力如何去培养?(工程管理监理、助理人才) 外语与专业如何整合?(电子工程) 艺术与专业如何整合?(服装设计、工业设计),3. 高职生的多元生涯发展目标 要求进行课程改革,毕业后就业 毕业后升学(专升本) 毕业后留学 想升学就能升学 想留学就能留学 想就业就能“高质量就业” 这样的学校一定能成为学生首选的 “名校” 在高年级,需要三种不同的课程组合来满足学生的这种多元需求。,4. 高职的内涵发展需要进行课程 改革,目前高职的规模扩展已经到了极限 教育部明确提出了“十一五”期间高职“内涵发展”的目标(卓越计划、示范型高职、精品课程) 2010年将面临的“高职生源挑战”,没有质量的“高职”将会在“洗牌中”淘汰出局。 求质量的内涵发展,只有通过课程改革来实现,二、当前高职课程改革需关注 的若干问题(也是课题),专业设置是否基于市场需求? 课程结构是否基于人才规格? 教学内容是否反映一线需求? 实训条件是否类似工作现场?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这类学生? 专业教师是否具有实践经验? 评估手段是否适合职业教育? 是否有校企合作机制作保障?,当前高职课程改革需关注的若干问题(也是课题),高职培养目标的迷失与“高技能人才”重新定位 学生职业能力水平的提升与专业课程的项目化 学生的学习准备不足与普通文化课程的服务性 学分制实施的困境与职业生涯指导的全面推行 教师在课改中的主体地位与其超负荷的工作量 加强“实践性教学”几个障碍 “双证融通”与“证出多门”,1. 高职培养目标的迷失与“高技能人才”重新定位,高职培养什么人才?高职与中职之间层次上是区别在什么地方? “高职”目前有许多专业与中职、本科相似(如数控、财会、国际商务、物流),在培养目标上它们与“中职”的区别到底在哪?与本科的区别在哪? 目前的定位十分不清! 高职的定位,直接影响到高职的培养目标;而培养目标又是课程最重要的出发点。 因此高职定位不当,会直接影响到当前这场课改的成败。,什么是“高技能人才” 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复合技能型 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 目前,不同层次职业院校之间,相同专业培养目标出现层次上的严重混乱。 这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不仅严重的影响到课程开发,而且严重影响到毕业生就业。,高职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手脑并用的“灰领人才” 高技能技术人才 高技术技能人才 培养目标是我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这是我们在进行课改时必须要明确的!,2.学生职业能力水平的提升与专业 课程的项目化,专业课程的项目化改革方向,源于当前职业教育课程面临的大量深层问题。 许多教师发现,在企业只需几个月就能熟练掌握的技能,学生在职业院校学习了三年后却仍然不会。这一现象引起了许多职业院校的巨大振动。 当然我们可以找到原因,认为是学校的实训设备不足所致,但许多设备充足的院校也同样存在这一问题。,虽然对企业的调查表明,他们更关注的是学生合作精神、吃苦耐劳、定位明确、规范严谨等情感因素的发展,但学生在具备了这些素质的前提下,职业能力水平高的学生无疑更具就业竞争力。 而从学生以后将面临的复杂多变的就业环境看,发展专深的职业能力也是十分必须的。目前许多地方出现了民工与职业院校毕业生争岗位的情况。如果职业院校毕业生在职业能力的水平上丧失了自己的竞争力,他们在就业时没有不可替代性,势必给职业院校发展带来重大影响,甚至会对其存在的合理性提出挑战,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紧迫心情,以及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现实需要,促使许多院校、教师开始经验性地探索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新思路。而在这些改革中,最具广泛性的就是项目课程。,近年来高职院校教师发表了不少关于这一主题的论文,进行了许多很有价值的探索,并形成了项目课程的不同实施模式。 有的院校采取的是叠加式项目课程,即在学习了原有学科课程后,让学生通过完成几个完整项目,来获得综合实践能力。 有的院校采取的是用与项目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改造原有学科课程的教学,这比前者明显进了一步。 有的院校采取的则是完全打破学科课程体系,以工作项目为核心重组专业知识,这又进了一步。 针对项目课程的这一发展趋势,以及实践中出现的许多问题,我国已有学者在对项目课程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以期促进项目课程改革实践更为顺利地进行。,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理论,其基本理念主要包括: 以职业生涯为目标,为学生的终身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以职业能力为基础,注意在职业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智慧。 以工作结构为框架,体现职业技术教育特色。 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按照工作过程的需要来选择知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重在培养学生关注工作任务的完成,而不是知识记忆。 以工作实践为起点,把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相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一理论下,课程按任务引领型模式来建构。 所谓任务引领型课程,即改变以知识为基础设计课程的传统,换之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组织知识和专业课程内容,以岗位能力为基础来设计课程。任务引领型课程改革有别于建立在学科课程基础之上的附属式项目课程。,这次课程改革与20世纪90年代课程改革 有什么区别呢?有质的区别!,90年代的课程改革主要是学习西方模式,而这次课程改革的理念是在本土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90年代的课程改革是从上往下的,而这次课程改革是从下往上的。 项目课程应当成为当前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方向,因为它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只要我们沿着这条路坚持不懈地走下去,把课程改革实践与理论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专家引领、全员参与的课程改革机制,就一定能取得成功,一定能够形成本土化、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项目课程并不是一个全新概念,职业教育中有,其他教育中也有;今天有,过去也有;中国有,国外也有。,因此在项目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中,一定要注意: 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 结合今天技术的现状 结合中国的本土实际 发挥中国人擅长思辩的传统,探索中国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 尤其要主要区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与基础教育、幼儿教育中的项目课程,注意区分项目课程与过去的模块课程。 有学者认为, 职业教育的项目课程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聚合式的,而基础教育、幼儿教育中的项目课程是以课题、主题为中心的、发散式的; 模块课程是高度微型化的、着眼于技能的,而项目课程是综合化的、着眼于复杂的职业行动能力的。 我认为这些见解很有价值。,3.学生的学习准备不足与普通文化 课程的服务性,无论中职还是高职,普通文化课程都是其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不过所占比重有所差异。国外关于关键能力研究的成果,更是让我们看到了开设普通文化课程的必要性。 然而目前职业院校普通文化课程的教学状况普遍令人非常担忧,学生学习这类课程的积极性非常成问题。其原因是学生对这类课程的准备不足,既包括知识上的,也包括学习心理上的。 从知识上看,无疑进入职业院校的学生以往对这些课程学习的结果非常不理想,这是个事实。 从学习心理上看,多年的学习成绩不佳以及老师的责备、冷漠,已在学生心中深深地积淀了对这些课程的厌恶。,对这一状况的危害性我们应当有足够的估计,唯有如此,才能设计出解决的方法。 体会最深刻的是职业院校的教师们。许多教师已开始产生了职业厌倦感,他们不愿意和学生交流,甚至上课时只看黑板、不看学生,有的教师进教室时有如临大敌之感。 这些问题是基础教育遗留的。基础教育阶段的差生数远远超过了幼儿园阶段,因此可以认为这些差生是基础教育制造的。但是我们可以谴责基础教育,而能改变的只能是靠我们自己。,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对普通文化课程进行改革,采取适合职校生学习心理特点的教学方式来改造这些课程。 基本思路是把普通文化课程内容与专业结合起来,强化它们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功能。服务于专业学习,服务于学生的生涯发展。 国外也有这种改革趋势,他们称之为学术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整合,并认为效果比较好。,关于这种改革思路目前尚存在争论,一种观点认为,既然是普通文化课程,就应当按照这些课程本身的知识形态来教学,如果与专业课程相结合,会破坏这些课程本身所特有的主旨,导致普通文化课程不普通。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面对现状,目前急于解决的问题是先让学生学起来,然后才是探讨学什么。 实践表明,通过与专业相结合,能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这些课程的兴趣,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在专业中如何应用这些知识的线索。 如果像普通高校那样教授这些课程,不仅不能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反而容易进一步导致学生厌学。,但是,普通文化课程不可能像专业理论知识那样,按照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这部分知识,因为我们很难在这些知识与工作任务之间找到非常直接的对应关系。 设置这些课程的理论依据应当是能在不同职业之间广泛迁移的关键能力。 因此,普通文化课程的改造思路与专业课程不同,它只能是采用与专业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教授已经编制好的知识体系。也就是说,它的改革更多地是教学方法层面的。 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不必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完全可以尝试、探索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灵活的教学模式。,4.学分制实施的困境与生涯指导 的全面推行,学分制是当前政府倡导的一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但是它在实践中遇到了困境。许多问题被反映出来。比如: 教师难以开出足够的选修课 学生往往选修那些有趣而又容易通过但教育价值并不高的课程 重修时课程安排上的冲突 常规班级打破后学生难以管理 教务管理不堪重负 没课的时间学生无所事事 体制上的障碍等等。,学分制是相对学年制的一种完全不同的课程管理制度,学分制所追求的恰恰是流动的、弹性的学习制度。在学分制实施初期,由于教师、学生、管理等诸方面的不适应,难免会出现某种程度的“乱”,但这种“乱”是达到新的有序的必经之路。 但是在全面推行学分制之前,我们应当对职业教育学分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条件进行充分论证。上述那些问题的产生,便是由于缺乏论证所致。,比如职业教育学分制的理论基础,有研究者简单地套用普通教育学分制的理论基础,认为是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这是不正确的。因为职业教育课程是建立在职业能力标准基础之上的,而职业能力标准是一个完整的模块体系,为了达到职业能力标准,学生不能在这些模块中根据自己的兴趣任意地进行选择。对职业教育来说,学生能选择的只是专业和专业方向。 那么职业教育课程学分制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呢?是对先前学习的认可,即西方学者所说的APL。即把个体在经验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换算成学分,以便节约教育资源。,学分制实施的必须要考虑现实条件,目前实施学分制的时机并不成熟。且不说师资、管理等条件,当前职业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是,面对这些生源,如何在职业院校建立秩序,严格规范学生行为,进而重新点燃他们学习的愿望。 学分制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急于推行容易转移学校工作重点。如果对学分制过分激进,不切实际地要求推行完全学分制,还很可能由于提高了学生的流动率而造成学校秩序混乱,导致教学质量滑坡。 事实上,这一现象已在有些学校发生,很有必要引发我们对学分制的冷思考。 还需进一步质疑的是,为什么要实施学分制?它是为了解决当前职业教育中的什么问题?,如何使“学分制“有意义?,“学分制“是服务于“选课制“的,不搞“选课制“就没有必要实行“学分制“。 (1) 那么为什么我们实行“选课制? 发展学生个人的职业兴趣与职业能力 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乐趣、学有成效。,(2) 我们怎样才能确定,我们开设的这些“选修 课”都是大多数学生“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发展所需要的?,我们缺少了一个非常重要基础,这就是:生涯教育与指导,在学生中普遍地、有效地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与指导。 通过面向全体的“生涯规划”课程与面向个体的“生涯指导”服务来帮助每一位学生明确了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在这个方向上他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学习已经获得了哪些知识和技能,还需要进一步补充哪些知识和技能。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具备选课的积极性和目的性,学分制也才能具备了现实基础。,“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乐趣、学有成效”这不就是当前我们职教课程改革的目标吗? 因此,生涯教育与指导不仅是选课制与学分制的基础,也是我们整个职教课程改革的基础。,5.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主体地位 与其超负荷的工作量,目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最大的动力来自教师,这是个很好的基础,但最大的阻力也仍然来自教师。 教师的阻力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观念,一是工作量。 多年受学科教育的经历,使得许多教师仍然面临转变课程观念的艰巨任务。他们担心打破学科体系后,职业教育会变成职业培训,而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会过于零散。 如果说通过专家学术报告、教学现场观摩、与企业专家型工人深度交流、参与课程改革等途径,可以转变教师的课程观念,那么目前教师工作量过于繁重,的确已成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阻力。,课程改革比教学改革复杂得多,它可能涉及到课程体系的重新设置,课程标准的重新编制,教材的重新编写,其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教师付出大量劳动。 但是职业院校许多教师的周课时数超过了20,工作量非常繁重。这之间自然构成了一个矛盾。 简单地通过行政命令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的。这只会让教师觉得不被理解,甚至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倘若如此,就不可能真正刺激教师进行课程改革的兴趣,从而使得整个工作流于表面。,我们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体会:,课程改革过程中专家的作用只能是引领,提供职业教育课程理念与开发技术指导,改革的任务最终必须由教师自己去完成。 单由大学教师来开发职业教育课程是不合适的,因为职业的定势已使得他们难以理解职业教育课程理论。同时他们也难以把握职校生的学习特点、学习准备程度,甚至对工艺层面的知识也知之甚少。 行业专家除提供一些协助外,要他们承担课程开发主体任务也是不现实的,并且他们也缺乏足够的课程与教学理论。 要开发出富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就必须培训自己的课程改革师资队伍。 另外,教师只有参与课程开发过程,才可能对新课程有深刻理解,从而能够更好地按照新课程的理念进行教学。,解决上述矛盾的途径应当是,在鼓励教师充分利用休息时间(如寒暑假、周末)的同时,对于承担课程开发主体任务的教师,职业院校有必要适当考虑降低其课时数。 但要注意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目前职业院校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尚存在不少机制上的障碍,比如对其工作量核算不足,成果不能用于评职称等等。 这必然影响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强调教师奉献是必要的,但不能以此为借口而忽视了相应机制的建立。,6.加强“实践性教学”几个障碍,实训教师缺乏一线工作经验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问题 确立专业课、实训课教师的地位 学校学习与岗位学习的脱离 理论学习从属于实践教学 实践应该先于理论,“习而学之,而非学而习之”,加强实践性教学的根本出路在于 “产学研”结合,我国目前这种学校本位的职教实施体系,在教学内容、实训设施、专业师资上,具有三个靠本身无法克服的缺陷: 不管学校的教学内容如何先进,与生产、服务一线所应用的最新知识、最新技术、最新工艺相比,总有距离; 不管学校的实训设施如何先进,与生产、服务一线最新生产设备相比,总有距离; 不管学校的专业课师资如何“双师型”,与生产、服务一线技术专家、操作能手相比,总有距离。 这些“致命缺陷”,只有靠“校企合作” 才能克服。,目前我国的“产学研”结合中,“学校爱企业,企业不爱学校” 如何借鉴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经验,在政策上建立激励机制,让企业有积极性深度参与学校职业教育过程,形成互动、双赢的校企合作体制,使“学校学习”与“职场学习”真正紧密结合起来,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未来发展面临的另一个重要课题。 分阶段的“工读交替”培养模式成功的可能性,7.“双证融通”与“证出多门”,就业导向与能力本位的教育与培训 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与学历教育的有机结合 “双证融通” “学历社会”走向“能力社会” “双证教材”教育部与劳动部都已经启动(2006年初的高职双证教材会议) 教育部、劳动部“十一五”期间倡导的“双证教材”如何开发? 职业院校的专业标准如何劳动部门的能力标准对接?与哪个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证出多门”如何“融通”? “证出多门”如何“职前、职后一体”?,三、创建示范性高职的课程改革策略,学校多出“精品专业”、“精品课程”、“精品教材”、与“精品教师” 创示范高职的需要 将来“专申本”的需要 校本课程全面推行 课程改革的需要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1. 职业院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特殊意义,弥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主要缺陷:千人一面,过于刚性;而地区、学校、班级、学生之间巨大差异性,需要学校教师对国家、地区课程、教材进行“二度开发”。 解决职教课程的“滞后性”问题:职教课程与教材应长期处在“动态开发”过程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职业现场使用的一些新知识、新技术不断在职教课程和教材中得到反映。因此,需要学校教师开发“活页化”的教材,不断对统编教材进行改造。,2. 职教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主动而有计划地进行课程变革 不断优化课程权力与资源配置 学校是课程决策的中心 校长和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3. 校本课程的基本种类,课程改编 课程整合 课程补充 课程拓展 课程创编,4. 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任务: (对现有课程、教材进行改造),修改能力标准 修改课程目标、要求 调整课程结构、课程内容 修改考纲、教材 试验“新”课程 实验、推广“新”课程,5. 校本课程的主要价值,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和办出特色 有助于学校课程的实施与改进 有助于课程对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及时做出反映 有助于教育决策的民主化 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6. 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校外进修 校本培训 行动研究 优秀教师的成长轨迹: -日常工作 问题 思考 学习 试验 总结 新问题(日常工作),7. 教师的专业发展要经历下列几个阶段:,问题 研究 方案 实施 专家,8. 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本学科专业方面:要不断学习学科专业发展中的新知识,跟上学科专业发展的前沿。 教育理论方面:掌握最新的教育理论,跟踪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同时了解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动态。 教学经验方面:反思、积累教学案例, 形成自己特有的实践话语。,9. 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教学主要研究什么? -传统观念:“教材崇拜”、“视课本为圣经”, 只研究教材、教法 -现代观念: 1、研究课程标准(课程纲要) 2、研究自己的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文化程度) 3、研究教材,发现不足之处(与现实不配之处) 4、(根据自己学生的程度、生产服务一线的要求)修改现有的教材 5、(根据学生的情况与教学内容)考虑合适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与评估手段,这个过程就是:,教师行动研究的过程 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 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结论: 校本课程开发是职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佳途径; 把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有机的整合起来,是职校校本教师培训的最佳策略。,谢谢大家Thank you!,

    注意事项

    本文(当前我国高职课程改革的背景课题与策略.ppt)为本站会员(本田雅阁)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