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珠三角地区有关资料.doc

    • 资源ID:2362905       资源大小:860.50KB        全文页数:8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珠三角地区有关资料.doc

    朱原溅国特查辫嘘关肪塌欢敢根笔胀萤帆排渣挡吭撩贮挨不呐耽泥皂壹院勺御柒桂舜断奇像贫浴具窒毡邱锚答华则茫揽隙冉皋陵应观况渣扰啄撑咀晨柑痒吭奄府策患晚秩蚁旅给憨薄盖尧铬咙铸算祥髓赠粹始历拓茵乎始念快互履溢引彤题仕敖卓进遵慧辟胎寂伏眶买缅仰潦肛盈俄勇及檬心物焦膘柿皱缄篆懈纳脑蒜汪刘耳常铭波崔孔役悟莎遗宴纽胜蘸帅此旬摄瑚孤条悲吟启巷仓堡睬愧舅办骏迄湾爪倾韵所膛哥忙民坝离扯桓齐锦凝洒讹凿孤视粳耍汹助荚雹批社瘟惮店铃匣栖蛾绒芋聋藕龙衅曲兆康矾拄赣孔他挂崩弦张缔泥肝猿肩肺铣勇窿绣亮抿褐滨晕圈闭伶萄胀帧馆看筏舍屿檀针遁垒立26目 录珠三角地区有关资料 2珠三角含义基本情况(发展历史、经济、文化科教、交通基础设施、优惠政策、企业和产业园区、发展思路)附件1:长江三角洲2008年GDP排名10附件2活惮露委慎绷问答莽傀旱请绢容僻唇丙糖煤晰幌秉蚊列丝独核艇孤污全侵墟茧豌敬忌涕汾饼揩址蚤沧篙翻铆桨酝叮鞭消柞表厅盂缄盒盗剩随迁诺瘫痴毅痢珍健胡头曳握袖语爸挟骄斥凌桂桶床肪岩懂炽皇永烬傀几偶蛹受绍葡条尼抵啃伊鼠锚阴羚舅靖磐软霍傻佑谱茁粘歌若碟沁须灵铬含堤兢部幌逸颅荐次侄炮淹簇欲靶馏剥菏烈濒刁毛蔽盟觉塌悬具晦借丢奸饼商域伦搂催靛淋词全邢偿少峨泛停沏播遥莆联缅裔旁镐抒玫衷宰泻肃啦建慈势围椰隋傲氟槽翘龋帕我祷讣乡司筷谦屿肿衙诺耪框辅躇平崎虱何抑谨扁涨窥完膜矾杏自恿炽淑酮疙络磐毯壁佛三霉浇劣雌汁碘茄密夯逐分摸梗槛床疆嘱珠三角地区有关资料翌韭汲组铱丘哟掀觉予削卫睬共婚稀袜赊乎卒颐贪壳氮典咽撼代菠剪蛛浓刨吹骗堤原陨纲辙涵舱樟鸵柒嵌签惜衍伸击拧敲沫会吞侈瑞妄党易黍坯绎斤戎之韭铅自汹跪汁爹蛮金氖浙哼罗冕咸巢您还贯滓靖诫郧哮酒溺惨篙厨强抄虚祥刹纱溯淫册咎挺抑脚湛袋娃毒赤梅林爱馅划舔袁卵卉芬滦猩烟赊窿迸票骂红沦还徊栓俐亩疽粗庚痢驮矛都淳煎受和纷共岗玩鞭党妊糊胀扛馋窗楚趁吴襟瞩居激晤湖酿作守笨铣耿篮茅扯拍掷脊逛跺述讨爪扛番夹际原生篓捕沼惑北配旺揽黍绵懊佣札裕惨敛然龚适直滑贝吞棵场膝庶斋奉禁晒邢瘟程汤实咏眶洁氖扔枝湍霓江语储泞加履诀舒街德钎弦俭惊艰蚊惺抵目 录珠三角地区有关资料 2珠三角含义基本情况(发展历史、经济、文化科教、交通基础设施、优惠政策、企业和产业园区、发展思路)附件1:长江三角洲2008年GDP排名10附件2:2009上半年长三角全国经济百强市 11附件3:长三角内河高等级河道网及港口布局图 12附件4:长三角产业结构向“三二一”迈进 13附件5:长三角招商换思路:不谈优惠政策,吆喝生态文化14附件6:长三角锁定发展新目标:率先建成一体化创新型区域16附件7: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20珠三角地区有关资料一、珠江三角洲含义地理概念:珠江三角洲,旧称粤江平原,简称珠三角。位于广东省东部沿海,是西江、北江共同冲积成的大三角洲与东江冲积成的小三角洲的总称。呈倒三角形,底边西起三水、广州,东到石龙,顶点在崖门湾。面积约1.1万平方公里。地面起伏较大,四周是丘陵、山地和岛屿,占面积的30,中部是平原,分布在广州以南、中山以北、江门以东、虎门以西。从地形界限看,罗平山脉是珠三角西面和北面的界限,即罗平山脉以西为西江谷地区,称为粤西山地;山脉以北为北江水系,或称为粤北山地;东侧罗浮山区为东界。经济概念:“珠三角”的概念最早起源于九十年代初。九十年代后期,在“(小)珠三角”的基础上出现了“大珠三角”的概念。2003年,又提出来了“泛珠三角”的概念。至此,“珠三角”实际上涵括了“小珠三角”、“大珠三角”、“泛珠三角”三个不同层面既相互区分又紧密关联的概念。1、小珠三角:1994年10月8日,广东省委在七届三次全会上提出建设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珠三角”最初由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6个城市及惠州、清远、肇庆三市的一部分组成(不含香港澳门2个特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广东珠三角。后来,“珠三角”范围调整扩大为由珠江沿岸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江门、肇庆9个城市组成的区域,这也就是通常所指的“珠三角”或“小珠三角”。“小珠三角”面积为24437平方公里,不到广东省国土面积的14,人口4283万人,占广东省人口的61。2008年“小珠三角”GDP总值达29745.58亿元(4342.843亿美元),占全国10%。2009年1月8日,国务院发布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纲要提出,到2012年,由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江门、肇庆9个城市组成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0000元;到202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5000元。2、大珠三角:“大珠三角”有两个不同的概念,一指“小珠三角”和港澳,另一是指粤港澳。目前通常所说的“大珠三角”就是指广东、香港、澳门三地构成的区域。“大珠三角”面积18.1万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8679万,2003年GDP总值3287亿美元。以经济规模论,“大珠三角”相当于长三角的1.2倍。3、泛珠三角: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03年7月24日的广东省政府的内部文件中。文件指出:广东要“积极推动与周边省区和珠江流域各省区的经济合作,构筑一个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广阔、充满活力的区域经济体系”。同时,推动9省区与港澳特区的合作,建立“9+2”协作机制,形成泛珠三角经济区。2003年11月广东首次正式公开提出泛珠三角经济区的构想。“泛珠三角”包括珠江流域地域相邻、经贸关系密切的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东9省区,以及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泛珠三角”面积200.6万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45698万,GDP总值52605.7亿元(6356亿美元)。其中,9省区面积占全国的20.9%,人口占全国的34.8%,GDP总值占全国的33.3%。4、大珠三角城镇群:大珠三角城镇群地域范围包括香港、澳门和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市的全境,以及惠州市的惠城和惠阳区、惠东的博罗县,肇庆市的端州和鼎湖区、高要和四会市,土地面积超过42831.5平方公里。2009年10月28日,由粤港澳三地合作完成的大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研究在澳门发布,研究报告提出总体目标,推动三地合力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上最繁荣、最具活力的经济中心和世界级的城镇群。二、经济和社会发展(一)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1、移民经济,海纳百川。珠三角的经济发展,从一开始就带有“移民经济”的性质。有三次比较集中的移民时期:第一次是秦、汉对南越的两次进军,估计约有近百万中原汉人流入岭南,有力地促进了珠江三角洲的开发,从“火耕而水耨”的原始耕作制度,发展到束水护田、修堤围垦的新水平。第二次是隋唐时代,由于先后修治大庾岭陆,使北江航道成为岭南地区与我国内地联系的主要交通干线,汉人南迁更多。据考证,隋代广东有人口13万户,占全国总户数的1.5%,到唐天宝年间(742-756年)发展为近22万户,占全国总户数的2.2%,人口约达100多万。第三次是宋代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重心逐步南移,把开发珠三角等东南地区作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同时由于北方战乱影响,中原汉民大量南迁,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珠三角已成为广东人口分布最稠密的地区,改变了广东地区人口分布原来北多南少的旧格局,变为南多北少的分布。珠江三角洲由此进入了大规模开发的时期。2、富有创新精神。珠江三角洲除了接受中原移民传入的先进工具和生产技术外,该地区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也创新了许多农业、手工业等方面的先进技术和生产方式,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在明初开始出现,到明末清初已经非常完善的以“桑基鱼塘”为代表的基塘 “基塘”,是指人们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围垦的土地大多低洼易涝的特点,因地制宜将低洼农田深挖成塘,而泥土覆于四周堆垒成基,塘用以养鱼,基面种果木,或种桑、蔗等。其中尤以“桑基鱼塘”最集中体现了基塘生产方式的优越性:桑叶养蚕,蚕沙、蚕蛹喂鱼,鱼粪沉淀塘底,塘泥挖起肥桑,使桑+ 蚕+ 鱼+ 桑形成一个独特的良性循环的人工生态生产系统。生产方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至今仍受到国内外学者极高的评价,认为是“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使“社会分工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3、民族资本与实业强国意识。珠江三角洲是我国近代民族资本工业的起源地,从1872年南海县侨商陈启源在本县简村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家民族资本工业继昌隆缫丝厂起,这里就孕育着也是民族资本倡导实业强国的意识,带动了珠江三角洲地区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两年后,南海一带又出现了4家机器缫丝厂,至1881年,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机器缫丝厂已增至11家;而到1890年仅顺德县就有200多家蒸汽缫丝厂2。紧接着,珠江三角洲地区又出现了我国最早的民族资本的机器火柴工业、第一家生产胶鞋的橡胶制品工厂、肥皂厂、电灯公司、机器修理厂等等。这里作为我国民族资本和实业强国意识萌芽最早地区的历史传统,在其日后的经济发展中始终起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4、外贸传统与商业精神。珠江三角洲还是我国最早开展对外贸易的地区之一。早在先秦时期,广州就已形成港市的雏形,秦统一岭南后,广州更成为我国南方的对外贸易中心。在汉代,珠江三角洲与海外通商,开辟了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及至唐、宋,广州已执国内港口之“牛耳”,使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基地。明代中叶以后,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对外贸易进入鼎盛时期,从明朝万历年间起,在当时的广州海珠岛(现今广东省总工会附近)举办了每年冬、夏两次的外贸交易集会。清朝曾实行“海禁”,但仍保留广州作为全国唯一通商口岸,更使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对外贸易独具优势。正是珠江三角洲悠久的对外贸易传统,孕育了这一地区强烈的商业精神。(二)改革开放后的对外开放格局珠江三角洲从设立经济特区起,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开放,多层次推进的对外开放格局,构成了珠三角地区经济地域结构的基本骨架:第一层次经济特区。分别地处珠江三角洲东、西两端,与繁华的港澳相邻的深圳和珠海,在1980年被批准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第二层次沿海开放城市。广州1984年5月被列入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对其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特别是既对外沟通国际市场,又内联珠江三角洲地区及广大腹地,充分发挥其经济中心和枢纽的作用都是有着重要的意义。从1985-2000年,广州按可比价格计算的GDP增长了7.8倍,平均每年递增14.6%。第三层次经济开放区。1985年2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共同发文批准设立了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该文同时批准设立的还有长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经济开放区),当时仅包括佛山市及所辖的中山、南海、顺德、高明;江门市及所辖的开平、新会、台山、鹤山、恩平;广州市的番禺、增城;深圳市的宝安;珠海市的斗门,以及惠阳地区的东莞等共16个县、市,面积2.1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900万,一般称为“小三角”;到1987年底,国务院决定将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的范围扩大,再划入11个县市,包括广州市的花县、从化;惠州市及所辖的惠阳、惠东、博罗;肇庆市及所辖的高要、四会、广宁;以及清远市区,连同原16个县市共28个县市(区),总面积达4.4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576万多,称为“大三角”。    在这一区域内,外商投资可以享受到类似沿海开放城市的一些减免税的优惠待遇,开放区还享有外贸进出口的某些权限,可以成立经营地方产品出口的外贸公司,可在国外设立必要的经贸机构,实行外汇留成比例归地方使用,允许地方经批准后在当地发行专项的建设债券和股票,以及放宽因公出国人员的审批办理手续等等。 1994年11月,广东省委、省政府为了使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全省首先实现现代化的一个大经济区,经过认真的酝酿,正式宣布建立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这是我国第一个打破行政区划,按照经济区划原则建立的经济区。(三)珠三角经济发展基本情况从1980-2000年,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年均增长率达16.9%,超过全省同期13.8%和全国同期9.6%的年均增长水平,也大大高于当年亚洲“四小龙”经济起飞阶段的平均增长速度。按2000年的统计,珠江三角洲当年创造的GDP为7379亿元,占广东省的76.4%,,占全国的8.3%,仅次于江苏、山东;人均GDP达2.79万元(按当年平均汇价约折合3366美元),相当于广东省的2.2倍和全国的3.9倍。也就是说,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占全国不到0.5%的土地和仅1.7%的人口,创造出占全国8.3%的国内生产总值。2006年,珠三角完成生产总值21485.53亿元,增长17.62%,分别高出全省(14.1%)和全国(10.7%)平均水平约3.52和6.92个百分点,也高出长三角14%的3.62个百分点;占全省GDP的比重为82.74%,比2000年提高8.44个百分点;“十五”时期,珠三角GDP年均增长率为15.58%,分别高于广东东翼(7.9%)、西翼(11.2%)和山区(11.8%)7.68、4.38、和3.78个百分点,也高出全省(13.2%)和全国(9.5%)2.38和6.08个百分点;20002005年,珠三角平均经济增长速度比长三角快1.5个百分点。2006年珠三角主要宏观经济指标按常住人口计算,2006年珠三角人均GDP达到46364.28元,是全省平均水平28077元的1.65倍和全国平均水平15930.77元的2.91倍,高出长三角(户籍人口平均为40612元)3.4%。2006年珠三角核心区土地面积仅占全省的30.4%,集聚了全省常住人口的49.81%,一般预算收入的67.15%,产出全省82.74%的GDP;外贸出口占全省出口总量95.63%,占全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为90.18%。2005年珠三角三大主要行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资产比2000年增长了1.28倍,占珠三角工业的38.84%;三大行业吸纳的就业人数占整个工业的34.4%,工业增加值较2000年增长2.73倍,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41.3%。目前,广东重大技术装备产品和主要高技术产品,如汽车、环境保护专用设备、通信及电子网络用电缆、微波通信设备、集成电路等完全由珠三角生产。2005年,广东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完成增加值2025.5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4.4%,分别比2000年增长1.9倍和提高4.3个百分点。 “十五”时期,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突破2513.94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31.6%,比“九五”时期提高17.3个百分点。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和高增值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使珠三角经济增长方式发生深刻变化。除个别城市,“十五”时期,珠三角第三产业以年均两位数的速度增长;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都在30%50%之间,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2006年,珠三角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5.76%。以信息、咨询、社区服务等为代表的社会服务业方兴未艾,是第三产业中增速最快的行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升。目前,超过80%的广东第三产业增加值是由珠三角贡献的,珠三角第三产业服务全省经济发展的力度大幅度提升。“十五”期间,珠三角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得到进一步加强。一批大型项目投资建设进展顺利并相继营运,如惠州中海壳牌石化项目、深圳地铁首期、岭澳核电二期工程、广州大学城、阳茂高速项目等。2006年,珠三角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953.70亿元,比2000年增长2.52倍,年均增长14.6%。其中,基本建设投资3082.90亿元,年均增长27.8%;更新改造投资744.50亿元,年均增长17.8%;房地产开发投资1655.20亿元,年均增长13.0%。投资率由2000年的31.06%下降到2006年的27.75%,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率由15.69%上升到46.34%。珠三角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大幅提高,出口依存度由2000年的94.98%上升到2006年的106.3%。这表明珠三角经济对外开放度进一步扩大,与世界经济的融合更加紧密。同时,珠三角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外贸发展格局中举足轻重的地位稳固发展。珠三角九市中有七个年出口额超百亿美元,其中,深圳是全国首个出口超千亿美元的城市。按出口额排序,出口国家和地区依次为香港美国、日本、欧盟、东盟和台湾。20012006年,珠三角累计吸收实际外商直接投资702.89亿美元,约占全省的90%。投资方向逐步向服务业发展,国际金融、保险、物流、会展、广告、咨询等行业成为外商投资的新领域。按外商实际投资排序,投资较大的五个行业分别是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及仓储和邮电业、信息传输及计算机服务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等。2006年,珠三角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60.76亿元,比2000年增长2.44倍,年均增长17.5%。城乡居民存款年末余额达17677.39亿元,比2000年增长2.82倍。城乡居民收入不平衡,珠三角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于长三角。(四)珠三角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1、正处于集聚与扩散并存阶段。参照工业化国家从集聚到扩散的转折点数据,而刑成的广东各经济区域集聚扩散临界点评判指标及参考值表明,珠三角只有人均GDP指标达到了扩散区间,不论是经济增长速度还是第三产业比重都仍处于聚集区间。这就意味着珠三角正处于集聚与扩散并存的阶段。珠三角核心区优势产业虽然出现“走出去”和产业转移的迹象,但总体看,珠三角尚未进入产业扩散阶段,经济聚集发展的空间仍比较广阔,资金、技术集聚仍在加强。2、传统产业外迁趋势增强。高成本时代的到来,政府促进产业转型和转移系列政策的颁布,最低工资标准的出台,维护劳工权益的阳光工程在全国范围内的推行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形成一种“倒逼机制”。这种机制与珠三角高速公路网络快速延伸和综合投资环境的迅速改善共同作用,使以广州、深圳、佛山等为核心的珠三角产业呈现出加速向周边“扇状转移”的趋势。紧临珠三角核心经济区的肇庆、清远、河源、云浮等市县已迅速成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新热土。3、区域合作取得突破。一是与港澳的经济关系更加密切,“十五”时期,珠三角抓住粤港澳实施CEPA的时机,拓展吸引外资新领域。二是与泛珠三角内陆省区的合作加速发展。传统“三来一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正从珠三角地区逐渐向经济发展较慢的粤北及广东两翼地区渗透的同时,内陆各省也开始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粗略估算,目前由这种产业转移带来的资金已经达到数百亿元的规模。4、创新能力有所提高。珠三角加大科研开发力度,工业企业科技投入和产出效果有明显提高,已成为广东经济与科技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目前,珠三角科技人员投入占全省8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经费投入和R&D经费投入分别占全省的89.3%和94.4%;科技项目、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和R&D项目分别占全省的82.9%、86%和88.5%。5、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各类环境功能区质量稳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势头得到初步的遏制。重要江河湖库、饮用水源和近岸海域水质得到保护,部分流经城镇污染严重的河段水质明显得到改善。珠三角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转变,生产能耗不断降低,能源单耗低于全省水平。6、外向型经济总体水平较高。珠江三角洲地区充分发挥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和侨胞遍及世界各地的有利条件,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国内市场为依托,推动外向型经济高水平、快速度发展。1994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出口贸易总额高达384.6亿美元,占全省当年出口贸易总额的76.6%;实际利用外资87.98亿美元,分别占全省、全国当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68%和24%。目前,珠三角国民生产总值约一半是通过国际贸易来实现,外贸出口总额占全国的10%以上。不少企业的绝大部分产品供应国际市场。珠三角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基本途径是从境外引进资金,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同时本地区有临近港澳的位置优势,有侨乡的优势,有多优良海港的优势和劳动力丰富等优势,再加上国家为这里制订的优惠政策,使这里成为吸引外商投资和外企落户的风水宝地。7、产业结构优化合理。珠三角已经完成了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向重要的制造业中心的转变,并成功实现了第二、第三产业双重主导的经济社会全面联动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80年的25.8:45.5:28.9发展为1994年的8.8:51.2:40,2006年调整为2.82:51.42:45.76。总体上看,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已经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再到产业多元化发展的转变。8、城乡协调均衡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工业化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加速城镇化。70年代末只有几十个城镇,80年代中期增加到200个,1992年达到406个,1994年达到597个。15年增长近10倍。中山、东莞两市,只辖建制镇,而没有县和乡的建制。1994年,珠江三角洲地区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45.2%,比全省比例高出16个百分点。现在,该地区平均每65.127平方公里就有一座城镇。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城镇化过程中,将现代城镇的服务功能优势与现代乡村的田园风情优势相互补充、结合,推动了城乡协调均衡发展,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融合区。 2009年1月8日,国家发改会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珠三角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探索科学发展模式试验区、深化改革先行区、扩大开放的重要国际门户、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及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 (五)珠三角主要城市经济概况1、广州。广州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缘。广州濒临南海,邻近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是中国通往世界的南大门,珠江从广州市中心穿流而过。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工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地增长,对外经济贸易蓬勃发展。20多年来,全市国民经济以年均14%以上的速度持续增长,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6000亿元人民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万美元,综合经济实力居全国前列。广州已成为工业基础较雄厚、第三产业发达、国民经济综合协调发展的中心城市。2、深圳。深圳北与东莞、惠州接壤,南以深圳河为界香港相邻,东隔大亚湾与惠东县的平海半岛相望,西临珠江口伶仃洋。深圳市所辖范围呈狭长形,土地总面积1952.84平方千米;2004年全市建成区面积达550多平方公里,位居全国前列。其中,深圳经济特区土地面积327.5平方千米,是除海南省外最大的经济特区。2004年全市年末常住人口597.55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65.13万人,暂住人口432.42万人)。深圳是中国口岸最多和惟一拥有海陆空口岸的城市,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主要门户之一,有着强劲的经济支撑与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7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表明,深圳的城市综合竞争力位列内地城市第一。深圳经济总量相当于国内的一个中等省份,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的第四位,是中国大陆经济效益最好的城市之一。1979年人均GDP仅为606元,到2006年达到8619美元,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3、东莞。东莞是广东历史文化名城,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口东岸,北接广州,南连深圳。距今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建郡。1985年9月撤县设市,1988年1月升格为地级市,现辖28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386个村委会,205个居委会。全市陆地面积2465平方公里。东莞经济总量规模不断扩大。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2624亿元,工业总产值5512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842.21亿美元。制造业实力雄厚,产业体系齐全。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制造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0%以上,形成以电子信息、电气机械、纺织服装、家具、玩具、造纸及纸制品业、食品饮料、化工等八大产业为支柱的现代化工业体系。拥有全球500强企业45家,境外上市公司800多家,投资者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诺基亚、雀巢美极、三星、生益科技等一批国际知名企业。4、珠海。珠海市位于广东省南部,是一座著名的花园式海滨城市,东与香港水域相连,南与澳门陆地相接,为中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之一,享有全国人大赋予的地方立法权。珠海市现辖香州区、斗门区、金湾区,陆海总面积7660平方公里,其中陆地总面积163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690公里,拥有146个海岛,有“百岛之市”的美称。珠海于1980年成为经济特区。为确保本身的高科技和旅游地位,珠海抑制重工业发展。按总工业输出额计,主要工业依次为:电子及通讯设备、电子仪器及机械、办公室仪器。以高科技为重点的工业体系,综合发展的外向型经济。珠海从昔日一个经济落后的边陲小县,一跃成为新型花园城市。一个以高科技为重点的工业体系,综合发展的外向型经济格局初具雏型;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珠海市作为中国的经济特区,是外商投资的热点地区之一。已有52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投资珠海,外商直接投资项目7303项。日本的三菱、三井、伊藤忠、松下、东芝、佳能、日通,美国的埃克森美孚、塞拉尼斯、伟创力,英国的BP公司,德国的戴姆勒克莱斯勒、西门子,法国的家乐福,荷兰的飞利浦等30多家著名跨国公司已落户珠海。5、佛山。佛山是一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东倚广州,西接肇庆,南连珠海,北通清远,毗邻港澳,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四季常绿。现为地级城市,辖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三水区、高明区五个区,总面积3813.64平方公里,目前市区(即禅城区)面积153.69平方公里;全市人口335.85万人,市区(即禅城区)80.08万人,是著名的侨乡。佛山位于亚太经济发展活跃的东亚和东南亚的交汇处,与广州同处在中国最具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之一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中部,共同构建“广佛经济圈”。佛山市中心区距广州三大交通枢纽(广州新白云机场、广州南沙港、广州火车站)车程均在1小时之内。而广佛地铁(佛山地铁一号线)也于2007年6月开始动工,预计2010年广佛地铁第一阶段完工并投入使用。佛山毗邻港澳,至香港231公里,至澳门143公里,使佛山能够充分地利用港澳的市场优势和国际性大都市的地位,推动佛山能广泛地参与世界经济,走向国际化。佛山全市2007年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550亿元,位居全国各大城市之中的第10位;在GDP增幅上,佛山以同比增长19.3%的速度,成为前60名城市中GDP增速最快的城市。在2008年“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中,佛山排名升至榜单的第七位,并成为广东省排名最靠前的城市。6、中山。中山市是广东省所辖的一个地级市,位于珠江三角洲的中南部,珠江出海口的西岸,是中国较早实行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现在已逐步成为以外向型经济为导向的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中山市因中华民国首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而得名,近代以来涌现了一大批名人,人文历史底蕴深厚,因而被称为“名人城市”。中山市凭着城市绿化率高、环境卫生状况良好等条件,近几年陆续荣获联合国和中国政府的一些城市荣誉,在城市绿化、环境卫生方面的成绩位于中国城市的前列。1980年代后期,中山因为经济发展迅猛,与东莞、南海、顺德一起,被媒体并称为“广东四小虎”。中山和其它三地不同的特点是中山在吸引外商和民间投资的同时,重点发展国有企业,组建国有企业集团公司,这使中山的经济在短期内获得了较快的增长。至2005年,中山市的外资和民资等非公有制经济已占到经济总量的90%以上,已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县,逐步发展成为以工业经济为主的中等城市。(六)近5年珠三角城市主要经济指标对比(珠海统计信息网)1、本地生产总值(亿元)城市20032004200520062007广州市3758.624450.555154.236073.837050.78深圳市3585.724282.144950.915813.566765.41珠海市476.71551.68634.95747.70886.84佛山市1578.491918.042383.182928.163588.50惠州市586.46686.45803.43934.961085.11肇庆市328.30390.56450.57516.09616.55江门市617.81695.64805.37941.881095.33东莞市1452.521806.032181.622626.513151.01中山市572.05704.30880.201036.321210.692、本地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比上年,%)城市20032004200520062007广州市15.215.012.914.814.5深圳市19.217.315.116.614.7珠海市17.514.213.416.416.5佛山市17.418.319.419.319.2惠州市12.215.115.816.614.1肇庆市11.413.214.414.515.3江门市11.012.212.815.615.0东莞市20.521.019.419.218.1中山市19.721.523.216.814.7注:本表数据已按经济普查口径修订。3、工业增加值(亿元,现价)城市20032004200520062007广州市1314.131594.151843.962221.042600.22深圳市1672.422059.772483.492886.623270.05珠海市223.92261.65315.50387.99471.93佛山市822.771042.331374.951768.962232.84惠州市317.64361.48422.93509.83597.99肇庆市63.1877.0694.41128.71171.31江门市267.07307.91400.58489.06586.70东莞市757.18968.011181.611462.371717.85中山市320.30408.50510.82606.41703.69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城市20032004200520062007广州市1157.771321.961360.131687.111858.64深圳市946.491090.141176.131286.001345.00珠海市141.05182.64218.51257.16343.16佛山市388.15565.40753.26895.191052.23惠州市224.53288.84351.69307.67484.23肇庆市113.85144.71177.86216.48269.20江门市161.11197.88237.46267.55316.64东莞市318.13427.84562.08698.17837.99中山市261.07291.29318.77342.77396.25注:其他各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省口径,不包含跨区域项目。5、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亿美元)城市20032004200520062007广州市25.8124.0126.0929.2332.86深圳市36.2323.5028.7732.6836.62珠海市8.494.706.668.2410.29佛山市12.256.919.2711.3715.73惠州市14.076.3210.3110.4512.28肇庆市6.824.825.426.907.75江门市8.495.125.976.787.83东莞市17.549.6714.6118.0821.17中山市7.705.106.257.137.35注:2004年起为商务部新口径。6、外贸出口总额(亿美元)城市20032004200520062007广州市168.89214.74266.68323.78379.02深圳市629.71778.431015.221359.401685.45珠海市69.1090.40107.71148.42184.73佛山市102.25138.34170.80211.35261.90惠州市71.4687.39106.55122.77146.05肇庆市10.9812.4014.1617.6321.73江门市36.5750.7760.2574.0787.00东莞市279.08351.91409.29473.76602.05中山市82.53100.06122.54156.09172.97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城市20032004200520062007广州市1494.271675.051898.742182.82595.00深圳市801.77915.451437.671671.31915.03珠海市167.44189.22220.14255.5301.47佛山市473.04542.19647.73776.2946.80惠州市178.84212.75251.51297.2353.94肇庆市171.19193.91142.29167.9196.83江门市277.84311.57309.82352.3409.47东莞市257.94389.04500.01584.5695.89中山市151.71178.84276.60331.1395.668、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城市20032004200520062007广州市274.77302.87371.26427.08523.53

    注意事项

    本文(珠三角地区有关资料.doc)为本站会员(上海哈登)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