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2019年高考文言文教案――如何复习文库.doc

    • 资源ID:2480449       资源大小:47.51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4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4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9年高考文言文教案――如何复习文库.doc

    本文由4ck1zo1z52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高考文言文教案如何复习 高考文言文教案如何复习 一、高考文言文命题特点及应试对策 文言文阅读是高考语文试题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2 年,其在试卷中 的分数由 18 分增加到 20 分,占试卷总分的 13.3%。从题型看,1990 年以来,文 言文测试一直采用四选一的选择题, 题量由 8 道、 道逐渐稳定在近几年的 6 道。 7 能力测试点多年不变的常见实、虚词的理解,古今词的辨析,文言句子译文的正 误辨析, 信息筛选, 文意把握等。 此外还曾考过文言文中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如 1991 年 16 题“东宫”是谁的代称, 1995 年 14 题“先君”“夜分”是什么意思, 19 97 年 15 题考了“陛下”“臣”“卿”“朕”,1998 年 18 题考了“有司”“ 首领”“春秋”等)。 2002 年,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又有了较大调整,在文言文方面的调整除了 赋分增加,主要是把文言句子译文的辨析从阅读题中抽出,由卷移到卷,由 选择题变成主观题,直接考查考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增加的 2 分,就是 增加到翻译一项中。 (一) 、明确高考文言文试题的特点 纵观近十几年的文言文试题,除了在选材方面注重史传类,文质兼美,命题 点多,适合高中生阅读外,还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从考试内容看,文言文测试是“言”“文”并重。这里的“言”,即文 言知识,如实词虚词理解、古今词辨析等;“文”主要指对文意的理解。近三年 (1999 年)以来的文言文试题,题量一般是 6 道,6 道题的测试内容分工明确,基 本上是前三题注重测试“言”,后三题注重测试“文”,分数“平分秋色”,各 占 9 分。文言文测试“言文”并重的特点,改变了过去重“言”不重文,实质上 仅仅是古汉语测试的不良倾向,对中学文言文教学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受到 了广大中学语文教师的好评。故这一命题特点一直在文言文命题中保留着。2002 年虽然有调整,但阅读部分的命题不会出现大的变化。 从测试能力看,文言文测试着重考查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对文意的理 解、分析、概括能力。可能考虑到考生答卷的总书写量和阅卷等多种因素,在题 型方面,文言文测试一直采用选择题,命题的指导思想一直定位在“能够阅读浅 易文言文”。而这必须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这是阅读的“阶梯”。因此,从测 试能力看,对“言”的重视,实质上是考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即利用有关文言 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文”的重视,主要是考文意的理解能力,只有个 别题目(一般是最后一道题)考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分别是 B 级或 C 级。这 就使考生在掌握较扎实的文言文知识的前提下,感到文言文试题相对简单,心中 有“底”。因而,文言文整体得分情况相对稳定,区分度较好。文言文测试能力 的相对稳定,对中学文言文教学改革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从答案的编制看,文言文测试是题目出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这里“课外”的含义一般指“选材”是学生没学过的,题目是没做过的;“课 内”的含义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指测试的知识是学生“课内”学过的,二是 学生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加以推断。 近几年的文言文选材多出自封建社会官修的 所谓“正史”,如 2001 年选自史记·田单列传 ,2000 年选自三国志·胡 质传“裴松之注”,1999 年苏琼选自北齐书·苏琼传 ,1998 年李若水选自 宋史·忠义一·李若水等,以上史书都列在“二十四史”中。选文内容或忠 孝,或法制,或处事高明,或英勇有智谋,或清正廉洁这些都是教材没有出 现过的,其包含着的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等积极因素,有一定的教益作用, 适合中学生阅读。高考把学生没学过的内容和课内学过的内容结合起来,非常巧 妙地测试出学生课内文言文学习的水平。例如 2001 年田单列传11 题中的实 词“拔、附、乘、龙”和 12 题中的古今词,“反间、南面、鼓噪、扰乱”等都 是课内学过或涉及的,只不过换了一下语境而已。学生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推断 的题目,如 1991 年第 18 题“顽鲁者亦当矜怜”中“顽鲁”的意思,如果注意到 上文的“贤俊者自可赏爱”,二者是对举比较,则不难据“贤俊”一词推断出 “顽鲁”的意思是“愚昧而蠢笨”。 文言句子翻译由辨析改为笔译, 即由选择题改为语言操作题。 如前所述, 这是 2002 年将增加的新要求,说其“新”,只是与近十几年的高考相对而言, 在 1990 年以前的高考中,文言文笔译的题目并不少见。增加文言文笔译的好处, 一方面体现命题“稳中有变”的原则,另一方面,从测试的目的看,既考了理解 文意,又考了语言表达,可以说一举多得,导向良好。 (二) 、怎样有效地进行文言文复习 文言文复习,不同的考生,不同的基础,不同的学习习惯,自然复习方式也 不能强求一律,从教学实践看,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要有熟练地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实践证明,有效地训练文言文的阅读 能力,或准确地解答文言文试题,最重要的就是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文意,或叫 整体把握文章,理解大意。否则就会犯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的错误。 怎样整体把握文意?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提取主要信息法。即拿来一篇文言文,通过整读,应能快速准确地把握 如下的信息:写的是什么人,其生活在什么时代(朝代),干了什么事(起因、经 过、结果),这些事有什么意义,文中还涉及了什么人,他与主要人物之间是什 么关系等等。 把握了上述信息,可以说基本上解决了文章的“大意”。在这个前提下再读 题、做题,也许仍会有小的偏差,但一般不会有大的失误。如果不能整体把握文 意,有时不仅会搞错了主要人物,搞错了人物之间的关系,还会混淆是非,如 2001 年第 16 题,如果不把握文意,就极易作出错误选择。 二是倒啖甘蔗法。这是根据试题的测试特点,利用试题题面快捷地帮助我们 把握文章的方法。考生速读了一篇文章,有时受理解能力限制,可能不会迅速获 取文中的主要信息,便可试用此法:当考生速读了一段文字,也已提取文中的主 要信息,但不能判断自己提取的信息是否正确,也可使用此法印证。 文言文试题的最后两个题,近年来的考点一般都是信息筛选和文意把握,前 者设问点定在把文中能表现人物某一方面特点的若干信息抽出让考生辨析, 据此 可判定文中写的是什么样的人物,有怎样的性格,或有怎样的品质,或行为有何 特征等等。如 2001 年田单列传 ,考了能表现田单“兵不厌诈”手段的问题; 2000 年考了能说明胡质父子“清慎”的问题;1999 年考了苏琼善于“处事”的 问题;1998 年考了郭永刚直抗上的问题等等。而最后一个题目则考查对文言文 文意的概述或分析,所给的几个选肢正是命题人对文意的概括,其中虽有一项 “不正确”,但却有三项是正确的,这正是给我们整体把握文意的“提示”,把 读过原文获取的信息与此相对应,便可印证自己的阅读结果,有时自己想说而说 不出的话,一读最后一题的题面便可豁然开朗。 理解词语含义必须结合语境。文言文中“言”的试题,由于侧重考理解 能力,非常注重语境因素。特定语境中的词语往往有特定的含义。尤其是文言实 词,由于其具有多义性,离开语境可能会做出完全错误的判断。如 1990 年第 15 题, “上车弗谢而去”中的“谢”, 有以下几个义项: 急欲 BB告诉 感 谢 告辞,不联系语境就弄不清是“谁上车”,“谢”是什么意思。联系语 境,知道“上车”的是田单,因另一个人鲁仲子跟他说了他不喜欢听的话,于是 他生气而去,所以这里的“谢”是“告辞”的意思。又如 1992 年第 12 题的 “除”,1993 年第 12 题的“勤”等都是结合语境考一词多义。近年来,这一考 点的考查面逐渐扩大,由考一个词扩展到考几个词,如 2000 年、2001 年的第 11 题,就分别考了“省、审、樵、信”和“拔、附、乘、北”几个实词。对这些词 语的理解都必须结合语境。 至于文意整体把握方面的考查,就更离不开原文,离不开语境。 认真细致地做好文言文翻译题。如前所述,2002 年翻译文言句子将在 第卷单独设题,文言文翻译的三字原则“信”(忠实原文)、“达”(文意通达 流畅)、“雅”(语言富有文采)当然是应追求的目标,但这毕竟是对专业翻译的 要求。作为高考,应特别注意一个“信”字,即以直译为主,按照原文用词造句 的特点甚至表达方式译成现代汉语, 只有难以直译或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思的 句子,再酌情采用意译(只翻译原文基本意思,不拘于原文词句特点)。特别要注 意译出重点实、虚词和有活用的词语。因为,文言文翻译测试的目的除了考查理 解能力外,也包含对文言知识的考查。如果重点实、虚词或活用的词语译不出, 当然句意的表达要受到损害,这自然要影响得分。如 1997 年第 16 题,理解“徒 流及死,具有等差”一句,就必须注意辨析“徒、流、等、差”等词是否译出, 否则就没法做出正确判断。 其次, 要灵活运用“留(保留)、 补(增补)、 删(删除)、 换(替换)、 调(调整)” 等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以提高翻译效率。 考查把握文意或分析概括方面的题目,不仅考查考生能不能读懂原文, 更重要的是考查考生思维细致、严密的品质。应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前提下,对原 文细加分析,将选项中的表述与原文一一对照,方可保证没有疏漏。例如,1998 年高考第 22 题: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项。其他三项 BCD 都没失 误,只有 A 项“皇上当即接受他的意见,不再为高俅挂服举哀”,原文实际是在 李若水“章再上”, 而后“乃止”的, 并非当即接受他的意见。 这一题目的设计, 若不细致推究,必然会做出错误判断。 (三) 、解答文言文试题应注意的问题 文言文试题以其较高的分值在高考中占居重要位置。由于试题平稳,得分相 对较易,因而不可忽视。可以说,一个考生语文试题的总分能否进入高分段,在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第卷,而文言文又是第卷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文言文失 分太多,第卷的分数上不去,进入高分段则很难,这是许多考生多年的答卷实 践证明了的。而作为选择题的 15 分文言文题目,如果细心推敲,实际极有希望 得满分。 那么,解答文言文试题应注意哪些具体问题呢? 切忌读不懂原文就急着做题。语文试卷文字多,容量大,除了语言知识 运用题,还有阅读、写作等;又加上其在整个考试过程中处于首场考的地位,因 而极易造成考生的紧张心理,致使许多考生在做文言文题目时,读不懂甚至读不 完原文就急着做题。在这种情况下,要想答好题目是很困难的。所以,考生必须 克服心理障碍,安排好时间,一定要读懂读完原文再做题,要牢记“磨刀不误砍 柴功”,“读”就是磨刀,是“砍柴”的基础。 克服轻“敌”麻痹心理。 文言文试题选材稳定, 题型稳定, 测试点稳定, 致使许多考生产生错觉,认为文言文题目真的简单,分数唾手可得。其实,高考 任何层次、任何测试点的题目既有较易的题,也有较难的题,实在轻视不得,麻 痹不得。事实上近几年的文言文试题得分率虽然由 1997 年的 0.48 到 2001 年的 0.6 以上, 逐年提高, 但从文言文测试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的水平看仍不十分理想, 所以应指导他们努力做好每一道题,以提高得分率。 做书面翻译题除了注意准确体现原文的意思外,还应注意语言通顺、无 病句, 注意书写大方、 工整、 清晰。 有的考生或许认为文言文翻译考的是“翻译”, 只要意思对即可得分,其他方面“差点”无伤大雅。孰不知每年考生多,阅卷的 时间短,考生答卷的整体质量一定会影响阅卷人的印象和情绪,可以肯定地说, 如果题目翻译得好,但答卷态度不严肃,不认真,书写潦草,一定会影响文言文 的得分。 注意选择题中障碍的设置。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方面的文章一样,文 言文阅读由于采用选择题,命题人在选项的编制方面必然也会设置一些障碍,以 检验考生知识掌握得是否牢固。 文言文试题中常设的障碍主要有: 用已知的干扰未知的,例如文言文实词的考查,又如古今词的考查。 在对文意的综合考查时,常常采用混淆是非的方式。如 2001 年第 16 题, 题干要求选“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所给的四个选项,ABD 在文 意的概括与分析上没有错误,C 项“田单深谙战略艺术,他诱使燕军犯下令即墨 民众发指的罪行,以激发己方同仇敌忾;又假装投降,派遣富豪打入敌军以作内 应,麻痹对方,瓦解了敌军斗志”之所以错误,主要在于他是否“派遣富豪打入 敌军以作内应”,原文中的表述是“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 军”,这里送给燕军的是金千镒,而并非富豪自身打入敌军作内应。同样,1999 年第 16 题错项设置也采取了混淆是非的方式。 断章取义,即有意将原文有关事件的经过搞乱,做出一种错误的结论。如 前所述的 1998 年第 22 题的考查。 二、文言文阅读要善于借助 文言文阅读历来是高考易丢分的一项。 高考的文言文阅读, 应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先扫读一遍,大致了解文言段是什么文体,如果是记叙文,那么要知 道写的是谁,大致是怎么一回事。这时,一定不要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具体语句 上,要把有些看不懂的地方暂时放过去,顺着往下读,借助文段的题目,借助文 段的注解和出处,借助设题和选择支,先弄懂文段的大致意思。然后,借助这个 大致意思,反过去读第二遍,由于前边的粗读已经理出一点头绪,有了思考的方 向,所以再读的时候,原来没弄懂的地方就变得比较好懂了。如果碰到比较难的 文段,就要反复这样“串”几遍。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前后推敲,整体把握。 ” 有些同学在读文言段时,对自己要求太高,第一遍没读懂就心急火燎,在个别语 句上纠缠,非要字字句句弄个水落石出不可,结果反而难以明其大意。考生应该 知道,所选文言段一定不会容易到一看即懂的地步,第一二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 的。所以要保持良好心态,调动各种手段,借助各种力量,善于前后推导,一步 步走完解读过程。 第二个阶段是解决个别难点和正确把握文意、准确翻译文句的阶段。在这一 阶段也要善于借助。 例如, 善于借助字形分析和邻里相推, 来正确判定实词词义, 观照语言环境掌握虚词用法。这一阶段要有排除干扰的意识,例如古今异义的干 扰,防止望文生义,以今释古。高考文言段不会脱离课本知识另起炉灶,所以要 善于知识迁移, 联系已有知识尤其是常用词的常用义项和常见虚词的一般用法来 推出新知。 从以往高考来看,不少考生在做文言题时丢分往往丢在不注意审题上,例如 问的是“全都直接表现某某人热爱国家、不畏强敌的言行的一组是哪项” ,有些 考生往往忽略“直接”或“言行”这样的重要词语,造成所答非所问。高考临近, 在做文言练习时,要注意多积累考试经验。 夯实基础, 三、夯实基础,课本复习三遍 新教材文言文篇目数量增多,课文难度增大。即便将古诗、古代戏剧单元除 去,还有十一个单元。高中生在两年半时间里(一般高三上学期就结束课本教学 了),需要学习这么多古诗文,其记忆理解背诵的难度,可想而知。如果复习不 及时,巩固不理想,学生对于所学的文言文只能留下浅淡的痕迹,课上出现不 知所云、答非所问的现象是丝毫不足为奇的。然而,分析历年高考试题,我们就 会发现,文言文的考查,无论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文句理解,还是翻译语段、 默写名篇,无一不是源自于课内,几乎历年的考点设置,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 关联的知识点(这里,我就不再举例了),尤其是辨析虚词意义和用法以及名篇 默写,其中例句和考查内容,全部都是课文原句。可见,学好课本,巩固基础知 识,是关键。那么,知识如何得到有效的巩固?如何做到迁移,转化成能力?归 根结底, 没有量的积累, 就没有质的飞跃, 不能有三隅在胸, 便不能以一隅反之, 只有基础扎实,才能触类旁通。 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加强对课本的复习。那么为什么要复习三遍呢?这是遵 循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而确定的,为了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三遍复习 法,采取由浅入深、由零散到集中、由个体到群体的方式。 第一步,从高一开始,每学完一册书,利用寒暑假,要求学生将所有要求背 诵的篇目(这里也有老师要求的),在假日里,复习背诵并且默写在作业本上, 三年一贯,“学而时习之”。这是疏通重点的一步,旨在熟记要点,形成口笔交 互 效果,增强记忆。 第二步,在高三上半年,利用晨读,将 16 册课本所有文言篇目(这时, 最好不包括古诗与戏剧,这两部分单独复习,效果会更好),采取 5、4、3、2、 1、6 的先后顺序,每周三节晨读,一周一个单元,十一周可以复习完。要求学 生每篇必读两遍,第一遍连注释一起读,重点读注释,解义;第二遍,通读全篇, 如有背诵,复习背诵。之所以照前面顺序安排,是为了提高复习的效率(一般高 三先讲第五册, 大约两个月后能讲到第六册, 如此安排这两册就可以及时复习) 。 这一步,是以学生个体的活动为主,教师仅指导而已,目的在于熟悉课文内容, 在浅表意义上,力图增强语感和熟悉程度。 第三步,在高三上学期末,利用一个月的课上时间,师生共同逐篇复习课 文。这一步,是最关键的一步,尤其是对于第二步的深化与提高。要求教师必须 认真备课,形式上,好象是在串讲文言文,而实质上,教师一定要对全套教材每 篇文言文的知识要点烂熟于胸,在课上复习时,要拎出要领,触类旁通,注意知 识前后联系,总结规律,授之以渔。所以,这一复习过程中,一定要突出重点, 做到每课有得,充分体现知识体系的连续性相关性和取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的 精神。只有如此,才能从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才能从浅表的熟识达到深层的 理 解进而从容的运用。 三、加强针对训练,复习稳扎稳打 加强针对训练, 前面的三步复习, 如果缺乏有力的督导措施, 极容易半途而废或者事倍功半。 第一步,检查作业即可。而对于二、三两步,则必须加强针对训练。以考核来 促进复习,以成绩来检验效果。 第二步,一单元一测,命题侧重课本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以及词类活 用和文学文化常识,加上课文重点句子的翻译、名句名篇的默写。测试时间以一 课时为宜。 第三步,一册一测,时间以两课时为宜。除了以上内容以外,再加入课外 考查,翻译和阅读一律选自课外(最好选用最近六年来的高考文言文阅读,翻译 也从中命题,这样可以一举两得,节约复习时间),考查要点要与本册知识点衔 接, 体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转化。 这种检测题,必须教师自己命题,针对课本,针对学生,针对自己的教学。备 课组里,几个老师最好分工合作,根据具体情况,各分一部分命题任务, 便于集体备课脑力资源共享,也避免重复考查无效劳作。 四、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的解答技巧 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的解答技巧 、以题知文法 (一) 以题知文法 、 为体现“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检测目标,文言文试题重点考查迁移能力和 实际运用能力, 因而可以用 “题源在课外, 答案在课内” 来概括命题的指导思想。 作为“题源”的文言文段,多出自教材之外的所谓“正史”的二十四史;同时又 为保证答案在课内,保证考查范围不“超纲” ,所选文段一般不是节选其中一个 现成的片断,而是缀联写人叙事纪传体史传文的若干片断而成的一篇完整文段。 如 2002 年全国卷文言文段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原文约 3000 字,短 文不足 600 字,第 15 题的四个选项与短文的几组人物及几层意思之间就存在如 下的对应关系: 题 号 第 15 题 选项 A B C D 李 广 轴 心 人 其他人物 物 亚夫/吴楚军 百骑/匈奴数千骑 士卒 层次大意 平定吴楚军 上郡遭遇战 闲居右北平 卫青天子刀笔吏/匈 从卫青出战 奴 这样的短文在结构上一般分成几层, 通过几件事表现某个人物一方面或几方 面的品质特点;在思想内容的取向上,又重点选择以下人物:名将、忠臣、良吏、 孝子等等,这种思想内容的取向,设题时又往往作为“筛选信息”题的筛选标准 进入该题,当然也为读懂这篇短文设定了某种方向,或者说作出了内容提示。 如果说知识储备是形成能力的基础的话,就解答高考文言文试题而言,则应 该以解答能力题为基础,进而完成知识题的求解。以题知文,知文索解,这正是 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求解的基本方法。 (二) 文意索解法 、文意索解法 二 、 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里,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什么人做(说)、怎样做 (说),对谁做(说)等等,都是前后照应,相互制约,并且通过不同的方式发生联 系的,这些联系的方式,为推断词语的含义提供了线索,成为文言知识题求解的 重要途径。推断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常见的线索有:条件因果、承接延续、描述例 解、手段目的、同位互注等。 下面是 2002 年全国卷第 15 题为例, 说明如何通过线索推断文意来完成文言 文阅读能力题的问题。短文的第四层“从卫青出战”与该题选项 D 发生对应关 系: 原文:广谓其麾下曰: “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遂引 刀自刭。 D 项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 于是引刀自刭。 原文中“不能复对刀笔之吏”乃“引刀自刭”的原因或条件,选项由果而溯 因;何谓“对刀笔之吏”?理解为“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上文交代过,李 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 回远,而又迷失道”,如此一个将领,面对如此委曲,却无力这样做,显然是错 误的,真正的原因是不屑接受执法官吏的审讯,而主动承担过错。 (三) 语法定位法 、语法定位法 三 、 对于文言知识题而言,准确答题必须掌握包含三个层次的知识模式:第一层 次是语 法结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相对固定的位置以 及相互搭配关系;第二层次是主要词类(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 虚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等)与语法结构成分的对应关系;第三层次是以 现代汉语为参照, 文言实词的词类与语法结构成分的对应关系。 出现破例的情况, 称之为词类活用;文言虚词在用法上的灵活性和多变性,以及文言句式上语法结 构成分出现移位的问题,又称之为特殊句式。 即使是 2002 年全国卷新增的文言文翻译主观题,运用三个层次的知识模式 来答题,难以驾驭的语言操作也会变得有章可寻: 原句是“其李将军之谓也?”运用第一层次知识模式:其 李将军之谓也? 运用第二层次知识模式:这是一个主动句,及物动词“谓”作谓语,上文的“桃 李不言,下自成蹊”是“谓”这一动作行为的发出者,作主语; “李将军”是动 作行为的受动者,作宾语; “其”位于谓语之前,副词作状语,表推测语气。运 用第三层次知识模式:主语“这句话”省略, “之”是提宾助词、宾语前置句式 的标志。答案:(这句话)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 五、语文注意加强综合训练 语文注意加强综合训练 提示:从今年的高考语文考试说明看,考题前面几小题变化估计不是太 大。2002 年高考语文试卷中,学生考后普遍反映,词语解释题形式不好,今年 可能不会再考了。而成语运用题,则会越来越注重语言环境的搭配问题,会相对 较难把握。 六、文言文阅读注意拎出关键字 在语文高考中,阅读题一直都是容易失分的题目,其中文言文阅读,应予以 重视。从近几年的高考文言文阅读题选材看,大都是从史记中选取的。这是 因为史记文化含量高,但文字含义浅、易懂,适合用于出题。因此,综合分 析, 今年的语文高考文言文阅读题可能仍不排除是从 史记 中选取材料的可能。 文言文阅读的出题模式相对固定,但是文言文翻译题近几年变化较大。以前都是 客观题,即卷面给出 A、B、C 等几种可供选择的答案,让学生自主判断选择,难 度较小。但自 2002 年起,文言文翻译题变成了主观题,即卷面只给出被译句, 内容完全靠学生自己翻译,这就大大增加了难度。 去年高考中,该小题的得分率普遍较低,考生应提高警惕。在进行文言文翻 译时,不要忽略虚词的存在,它往往会对学生组织语言顺序的能力产生误导,引 起学生忽略对句中部分实词的翻译。另外,在翻译时,学生要学会如何从句中拎 出关键词,这将直接关系到答题的评分。而对于这一点,很多考生由于文化积累 和知识面的限制,难以准确把握,这就要求考生在答题时一定要做到字字落实, 即不要放过对每一个实词的注译,这样才不至于丢分。 阅读题中的现代文阅读仍将是 2 篇文章。 以往第一篇阅读通常都是纯科技类 材料,但去年该题是一篇关于沙尘暴的文章,综合性比较高,人文含量也高。据 分析,今年的科技文可能仍沿用这一类材料,学生在复习时应注意音、美、史、 哲等各方面的综合了解,但该题难度应该相对较小。 阅读题还有一篇材料是文学作品,一直以来都是取材散文,但 2002 年高考采用 的是人文含量高的“知音”散文。综合性较强,题中要学生自己组织作答。从考 后情况看,该文的得分率较低。今年该文的选材和设题可能仍偏难,可能侧重于 让学生自己从文中选取信息和整合信息。 七、高考文言选段的特点及对策 高考文言选段的特点及对策 对学生文言阅读能力的考察是高考试卷中一个相对稳定的部分 (今年添加了 语句的翻译)。其相对稳定性不仅表现在考点和题型设计上,还表现在所选文章 (语段)的体例上。对历年来选文体例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找出其中的规律以指 导我们的复习。 分析近年来的高考文言选段,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一些规律: 1从体裁上说,选文均为史传作品,主要以叙述为主,议论较少,篇幅短 小,语言精练简洁。选文主要出自二十四史。 2从内容上说,选段的材料内容主要集中在南北朝至宋的这段时间内(94 年至 2001 年高考中,只有 2001 年例外),选文的主人公大多为有声名的文臣武 将,人物皆为正面形象,选文主要围绕该人物展开记叙,叙述其生平简历和突出 事迹。文章思想性强,选文一般突出人物敬业奉公的品行和卓异的才能。 试题设置的六个小题中(现改为五个),有三个小题(B 层级的句子翻译理 解和 C 层级的分析综合)都与文章的内容紧密相关。考生不可能非常准确地理解 每一个字、 每一句话, 但借助语境, 考生可以较为准确地推知文章梗概。 反过来, 学生在知道文章梗概后可以来猜测相关的疑难语句, 提高自己的得分概率。 因而, 把握文章的整体、理解史传故事的主要内容对学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根据所选文章的体例特点, 在考试前集中复习与之相关的知识是现实而有益 的。具体的对策有: (一) 归纳职官变动的文言词语。 因为二十四史都是正史,记叙历朝历代文臣武将的篇章很多,而试题选 文的主人公也大都是有定论的将臣(即使主人公不是将臣,文章中也有朝廷吏政 的内容),记叙其生平时任职的交代、职位的变迁都要涉及到职官变动的文言词 语。从 94 年到 2001 年的 8 段高考选文中,交代职官变动的句子在 40 句以上, 因而这类词语出现的机率是非常高的,同时,掌握这些词语对准确理解人物生平 所为及相关的官场沉浮很有帮助。 常见的职官变动词语有这样一些: 第一类:表示授予、提升的词语。 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 荐举,任以官职; 荐、举: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拜: 授予官职; 除:任命,授予官职; 授:给予官职;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擢: 在原官职上提拔; 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第二类: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 转、调、徙:调动官职; 补:补充缺职; 改:改任官职。 第三类:兼职、代理的词语。 兼:同时掌管,兼任; 领:兼任; 署:代理,暂时担任; 权:暂代官职。 第四类:降职、罢免的词语。 贬:降职; 谪:被罚流放或降职; 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古 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 左迁:降职; 罢、免:罢黜、免去官职; 黜、废: 废弃不用。 第五类:其它。 还有一些不表示职官的变动, 但常常与职官结合在一起, 可灵活翻译为执掌、 主持的意思。例如: 知:调清河丞,寻知大谷县(96 年) 行:迁左丞,行徐 州事(2000 年) 主:掌管。例如史记·吕太后本纪:“太尉绛侯勃不得入 军中兵。”(勃:人名。) 这里需要特别提及的是选段文字一般包含有主人公行事的后果或影响 (史书 传记的体裁所定),而这种后果或影响很多时候在官职的升降之中可以得到直接 的反映。 (二)了解一些常见职官词语的含义。在其位,谋其政,知道了某种官职 的具体含义就能够推知选文中人物的适当言行。我们举例来说明: 在很多高考复习书中有一篇“张嘉贞”的选文,其中有这么一段: 翌日,(张嘉贞)拜监察御史,开元初,拜中书舍人,迁并州长史、天平 军节度使。有告其反者,鞠之无状。玄宗将罪告事者,嘉贞谏曰:“准法,告事 不实,虽有反坐,此则不然。天下无虞,重兵利器,皆委边将。若告事者一不当, 随而罪之不宜为臣而绝言事之路 在分析综合的小题中,就设置了一个有关职官的干扰项: “张嘉贞在监察御史任内被人诬告, 但他宽宏大量, 劝阻玄宗不要加罪诬告者。 ” 根据文章意思,诬告内容是边将谋反,而监察御史是京官,没有“重兵利器”, 而在张嘉贞担任过的职务中(加点的词语),只有“节度使”才掌握兵权,因而 这个干扰项是错误的,应该是张嘉贞在节度使任期内被人诬告。可见,适当了解 一些常见官职的含义是必要的。可进行下面的一些归类: 1武官。一般称呼为将军、尉、将、司马、节度使、掌书记、参谋、参军等。 如:中郎将、屯骑校尉、祁连将军等。 2中央文官。一般称呼为大夫、侍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例如:谏议大 夫、御史大夫、侍郎、秘书郎、翰林待诏(侍从)。 3地方文职。太守、刺史、长史、别驾、黜陡使、知州、知府、令等。 此外,还有一个常见词: 掾(yuàn):。古代官署属员的通称。如:田单者, 齐诸田疏属也。为临菑市掾。(2001) (三)掌握针对此类传记文的阅读步骤。 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我们的阅读应该有不同方法。考生对这种传记选段的 阅读,其目的有二,一是了解文段的梗概,知道叙事的脉络;二是初步感知人物 的形象,能对其进行简要的分析。在这两点之外,还附加有找出题目中与原文相 抵牾的地方。总起来说,阅读应该围绕“什么人做什么事,结果怎样”这样一个 主干来抓信息要点。根据这种目的,我们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来阅读: 初读文章。 用符号勾画出文中出现的地名、 人名、 官名。 弄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 有可能的话添加出文段中部分句子省略的主语或宾语,概括了解其人其事。明确 选段的梗概。 再读文章。 利用好文言最后那道题(还有 11 实词解释题和 14 题句子翻译题) 来推断。拟出较为具体的叙事脉络,即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一件怎样的事情, 结果怎样,有何后果或影响。这些事情能够表现主人公怎样的品质或才能。结合 全篇,推敲第一步中添加的省略部分是否合适。 核对文章。根据设置的题目内 容,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核对,判明选项的正误。 八、 文言文解题技巧 (一) 、以题解文。 文言文阅读相对是难点,一般同学往往读了一遍不很懂。此时,要迅速浏览 一下试题要求,特别是最后的内容概括判断题,仔细阅读,能够了解全文大致内 容,因为这道题往往有一项不符原文,其他三项都正确,就是有一项错误也往往 是细节问题。那么通过解读最后一题,就会马上了解全文内容,再去读原文,就 会事半功倍,化难为易。 (二) 、以文解文 以文解文,就是用文章中的话来解题。文章中的诸种因素存在着一种互相制 约,互相阐释的关系,这是读者解文的一种依据,例如 1994 年试题,“尊老在 东,不办常得生米,何必独飨白粲”。“白粲”即白米,因为上文有“月俸得白 米”。 (三) 、以注解文。 文言文命题者会给一些注释,这些注释往往能给解题带来很大帮助。例如 1991 年试题中有一句“识者多有叔段,州吁之讥”,命题者给“叔段、州吁” 的注,并在注解的基础上出了一道题:“对于琅阝王邪 王,识者多有叔段,州 吁之讥,原因是(什么) 。”“这实际上考查学生以事解文的能力。 ” (四) 、以理解文。 在解答翻译句子时,要与语境结合,更要善于了解事理。例如 1994 年“以 给供养”一句中“给”,到底讲成“给以”还是“使丰足?”似乎都可以。 但从情理上分析,就只能取“使丰足”。因为何子平做为退职官员,“竭身 运力”就是不满足于一般的供养,而要“使之丰足”。再比如“扶持私庭”的译 法,是“在家奉养母亲,”还是“扶助母亲理家”?抛开词义的规定性不谈,仅 从情理上看,也不能讲成“扶助母亲理家”。因为这“理家”的重任还要靠年近 八十的母亲,何子平何孝之有? 九、六方法四看二技巧 文言文翻译:六字法:留删换调补贯 具体地说: 1、对待字词,我们要做到“字字落实留删换”“字字落实”是文言翻译的 , 要求、标准,为了达到这个要求和标准,我们要对字词做到“留删换” 。 “留” ,就是原文中凡朝代、年号、人各、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 语也通用的词,皆保留不动。 删:把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 换: 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 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 通假字换成本字 换言之,留的留下,删的删去,其他的都是“换”的对象了,这是字词翻译的重 点也是难点所在。 对待句子, 我们要做到 “文从句顺调补贯”“文从句顺” , 是文言翻译的要求、 标准,为了达到这个要求和标准,我们要对语句进行“调补贯” 。 调: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 补:即补出省略内容。 贯:指要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贯通地翻译。这往往指前五种方法都用上了 还不能解决问题时。 (具体参见本网站中的“文言文翻译课” ) 古诗鉴赏 四看:一看题目,二看作者,三看诗中关键词句,四看注解 这就好判别一个人,首先要看他的帽子(是警帽,是军帽,是头巾?这是区 别身份的重要而明显的标志) ,二看他的眼睛(是有精神,是不振作,是温暖, 是冷竣?最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在) ,三看衣饰(是绮罗,是布衣,是制服,是便 装?能体现一个人的身份地位思想观念审美位味) ,四看鞋子(是皮鞋,是运动 鞋,还是拖鞋?往往是对一个人处在如何一个具体环境的暗示) 。 现代文阅读 二技巧: 1、把问题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判断 高考阅读要求是理解语句在“在文中的意思” ,离开了具体语境,是不行的; 而且, 从许多题目来看, 从上下文往往都能找到答案, 有的甚至抄一下就可以的。 2、回答要具体 要有“点”的意识,一句一句地说,说得清楚而分明。不可含糊笼统。1

    注意事项

    本文(2019年高考文言文教案――如何复习文库.doc)为本站会员(上海哈登)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