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第四章园林建筑个体设计.doc

    • 资源ID:2534964       资源大小:295.52KB        全文页数:10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四章园林建筑个体设计.doc

    第四章 园林建筑个体设计第一节 亭 一、亭的运用 亭子在我国园林中是运用得最多的一种建筑形式。无论是在传统的古典园林中,或是在解放后新建的公园及风景游览区,都可以看到有各种各样的亭子。或伫立于山岗之上;或依附在建筑之旁;或漂浮在水池之畔。以玲珑美丽、丰富多彩的形象与园林中的其他建筑、山水、绿化等相结合,构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亭子成了为满足人们“观景”与“点景”的要求而通常选用的一种建筑类型。之所以如此,是由于亭子具有如下的一些特点: 1在造型上,亭子一般小而集中,有其相对独立而完整的建筑形象。亭的立面一般可划分为屋顶、柱身、台基三个部分。柱身部分一般作得很空灵;屋顶形式变化丰富;台基随环境而异。它的立面造型、比例关系比其他建筑能更自由地按设计者的意图来确定。因此,从四面八方各个角度去看它,都显得独立而完整,玲珑而轻巧,很适合园林布局的要求。 2亭子的结构与构造,虽繁简不一,但大多都比较简单,施工上也比较方便。过去筑亭,通常以木构瓦顶为主,亭体不大,用料较小,建造方便。现在多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也有用预制构件及竹、石等地方性材料的,也都经济便利。亭子所占地盘不大,小的仅几平方米,因此建造起来比较自由灵活。 3亭子在功能上,主要是为了解决人们在游赏活动的过程中,驻足休息、纳凉避雨、纵目眺望的需要,在使用功能上没有严格的要求。单体式亭与其他建筑物之间也没有什么必须的内在的联系。因此,就可以主要从园林建筑的空间构图的需要出发,自由安排,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园林艺术特色。 在我国传统的园林中,建筑的份量比较大,其中亭子在建筑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在北京颐和园、北海、承德避暑山庄等这类大型的皇家园林中亭子不占突出的地位但在一些重要的观景点及风景点上却少不了它。在江浙一带的私家园林及广东的岭南园林等规模较小的园林中,亭子的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有些亭子常常成为组景的主体或构图的中心。在杭州、桂林、黄山、武夷山、青岛这类风景游览胜地,亭子就成了为自然山水“增美”的重要点缀品,应用得更为自由、活泼。 我国园林中亭子的运用,最早的史料开始于南朝和隋唐时代。距今已有约一千五百年的历史。据大业杂记载:隋炀帝广辟地周二百里为西苑(即今洛阳),“其中有逍遥亭,八面合成,结构之丽,冠绝今古。”又长安志载唐大内的三苑中皆筑有观赏用的园亭,其中“禁苑在宫城之北,苑中宫亭凡二十四所。”从敦煌莫高窟唐代修建的洞窟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亭子的一些形象的史料:那时亭的形式已相当丰富,有四方亭、六角亭、八角亭、圆亭;有攒尖顶、歇山顶、重檐顶;有独立式的,也有与廊结合的角亭等。但多为佛寺建筑,顶上有刹。此外,西安碑林中现存宋代摹刻的唐兴庆宫中,有沉香事是面阔三间的重檐攒尖顶方亭,相当宏丽壮观。这些资料都说明:唐代的亭子,已经基本上和沿习至明清时代的亭是相同的。唐代园林中及游宴场所,亭是很普遍使用的一种建筑,官僚士大夫的邸宅、衙署、别业中筑亭甚多。据史书记载,唐代的统治阶级到了炎热的季节,建有凉殿或“自雨亭子”,这种自动下雨的亭子,每当暑热的夏天,雨水从屋檐上往四外飞流,形成一道水帘,在亭子里就会感到凉快。 到了宋代,从绘画及文字记载中所看到的亭子的资料就更多了。宋史地理志记载徽宗“叠石为山、凿池为海,作石梁以升山亭,筑山岗以植杏林。”著名的汴梁艮漱,是利用景龙江水在平地上挖湖堆山,人工造园。其中亭子很多,形式也很丰富,并开始运用对景、借景等设计手法,把亭子与山水绿化结合起来共同组景,从北宋王希孟所绘千里江山图中,我们还可以看到那时的江南水乡在村宅之旁,江湖之畔建有各种形式的亭、榭,与自然环境非常融洽。 明、清以后还在陵墓、庙宇、祠堂等处设亭。此外,还有路亭、井亭、碑亭等,现存实物很多。园林中的亭式在造型、形制、使用各方面都比以前大为发展。今天在古典园林中看到的亭子,绝大部分是这一时期的遗物。 园冶一书中,还辟有专门的篇幅论述亭子的形式、构造及选址等。所有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料。 解放后,随着新园林的建设与发展,以及古典园林的保护与重建,园林建筑中的亭也取得了很多的成就。在建筑的造型风格上,既继承和发扬了祖国建筑的优良传统,又致力于革新的尝试,根据不同的地形和环境,结合山石、绿化,作到灵活多变,形式丰富。同时,还根据我国各地区的气候特点与传统作法,运用各种地方性材料,用水泥塑制成竹、木等模仿自然的造型,很富地方特色。在使用功能上,还利用亭子作为小卖、图书、展览、摄影、儿童游戏等用途,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二、亭的造型与类型 亭子的体量不大,但造型上的变化却是非常多样、灵活的。亭的造型主要取决于其平面形状、平面上的组合及屋顶形式等。我国古代亭子起初的形式是不大的四方亭,木构草顶,结构简易,施工方便。以后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逐渐发展成为多角形、圆形、十字形等较复杂的形体。在单体建筑平面上寻求多变的同时,又在亭与亭的组合;亭与廊、墙、房屋、石壁的结合;以及在立体造型上(如出现了重檐、三重檐、二层的亭式等)进行创造,产生了极为绚丽多彩的形体,达到了园林建筑创作上的一个高峰(图4 l44)。中收集近九十个不同形式亭的实例,这仅是我国园林中亭式的一部分。可以这样说:在世界园林建筑中,我国园林中的亭、廊、墙等这些园林建筑类型是最为丰富多样,也最富民族的特色,这是我国人民群众在长期实践中的创造,是我国艺术中一份可贵的遗产。 下面,按亭子的平面形状和立体造型分别进行一些分析和研究。 从亭子的平面形状上,大致可分为:单体式、组合式、与廊墙相结合的形式三类。最常见的有下列几种:1正多边形亭:如正三角形亭、正方形亭、正五角形亭、正六角形亭、正八角形亭、正十字形亭等(图4一l独立式亭 2、圆亭、磨菇亭、伞亭等(图4-1(21)(22))3长方形亭、圭角形亭、扁八角形亭、扇面形亭等(图4一l独立式亭)。 4组合式亭:如双三角形亭、双方形亭、双圆形亭、双六角形亭。以及其他各种形体、亭的互相组合等(图42)。 5平顶式亭。 6与墙、廊、屋、石壁等结合起来的亭式。如半亭等(图43)。 事的立体造型,从层数上看,有单层和两层。中国古代的亭本为单层,两层以上应算作楼阁。但后来人们把一些二层或三层类似亭的阁也称之为亭,并创作了一些新的二层的亭式。 亭的立面有单檐和重檐之分,也有三重檐的,如北京景山上正中的万春亭。屋顶的形式则多采用攒尖顶、歇山顶,也有用屋顶式的,解放后用钢筋混凝土作平顶式亭较多,也作了不少仿攒尖顶、歇山顶等形式的(图4 4)。 从建筑材料的选用上讲,中国传统的亭子以木构瓦顶的居多,也有木构草顶及全部是石构的。用竹子作亭不耐久。解放后各地用水泥、钢木等多种材料,制成仿竹、仿松木的亭,有些山地名胜地,用当地随手可得的树干、树皮、条石构亭,亲切自然,与环境融为一体,更具地方特色,造型丰富,性格多样,是值得推广的。 亭子的屋顶形式,以攒尖顶为多,结构构造上比较特殊。攒尖顶一般应用于正多边形(三角、四角、五角、六角、八角等)和圆形平面的亭子上。攒尖顶的各戗脊由各柱中向中心上方逐渐集中成一尖顶,用“顶饰”来结束,成伞状。屋顶的檐角一般反翘,北方起翘比较轻微,显得平缓、持重;南方戗角兜转耸起,如半月形翘得很高,显得轻巧雅逸。 攒尖顶的结构作法,是木结构的梁架系统。按清式作法,方形的亭子,先在四角安抹角梁以构成梁架,在抹角梁的正中立童柱或木墩,然后在其上安檩枋,叠落至顶安“雷公柱”。雷公柱的上端伸出屋面作顶饰,称为“室顶”、“宝瓶”等,瓦制或琉璃制,下端隐在天花内,或露出雕成旋纹,莲瓣之类。六角亭、八角亭最重要的是先将檩子的步架定好,两根平行的长扒梁搁在两头的柱子上,在其上搭短扒梁,然后在放射形角梁与扒梁的水平交点处承以童柱或木墩。这种用长扒梁及短扒梁互相叠落的作法,在长扒梁过长时显然是不经济的。圆形的攒尖顶亭子,基本作法同上不过,因为额枋等全需作成亭形的,比较费、工费料,因此较少采用(图45)。根据承德市文物局古建队在修复避暑山庄园林建筑工程过程中所统计的材料,象亭子这类建筑,大约每平方米需木材l立方米上下,造价400多元。 江浙一带的攒尖顶亭的梁架构造,按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一书总结的经验为以下三种形式(图46): 1用老戗支撑灯心木。这种做法可在灯心木下做轩,加强装饰性。但由于刚性较差,只适用于较小的亭。 2用大梁支承灯心木。一般大梁仅一根,如亭较大,可架二根大梁,或平行,或垂直,但因梁架较零乱,须做天花遮蔽。 3用搭角梁的做法。如为方亭,结构较为简易,只在下层搭角梁上立童柱,柱上再架成四方形的搭角梁与下层相错45。即可。如为六角或八角亭,则上层搭角梁也相应地须成六角形或八角形,以便架老戗。梁架下可做轩或天花,也可开敞。 翼角的作法,北方的官式建筑,从宋到清都是不高翘的。一般是仔角梁贴伏在老角背上,前段稍稍昂起,翼角的出椽也是 斜出并逐渐向角梁处抬高,以构成平面 上及立面上的曲势,它和屋面的曲线一 起形成了中国建筑所特有的造型美(图4 7)。 江南的屋角反翘式样通常分为嫩戗 发戗与水戗发戗两种。嫩能发戗的构造 比较复杂,老戗的下端伸出于檐柱之外, 在它的尽头上向外斜向镶合嫩戗,用菱 角木、箴木、扁檐木等把嫩戗与老戗固 牢,这样就使屋檐两端升起较大,形成展翅欲飞的趋势。水戗发戗没有嫩戗,木构件本身不起翘,仅戗脊端部利用铁件及泥灰形成翘角,屋檐也基本上是平直的,因此构造比较简便(图48)。 岭南园林中的建筑,体型一般轻快,通透开敞、体量较小。出檐翼角,没有北方用老角梁仔角梁的沉重,也不如江南戗出的纤巧,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做法,构造简易,造型轮廓柔和稳定,比较朴实。 屋面构造,除桁椽等外一般为铺瓦作脊。南方一般用小青瓦,考究的或官式建筑则多用筒瓦及琉璃瓦。瓦底于檐口处置下垂的尖圆形的滴水瓦,它们使亭子的檐口部位形成了细致的花边,在阳光照射下形成了生动的影界。 解放以后,利用钢筋混凝土现浇或预制结构,作成几块薄壳组成亭子的屋面,用水泥作成瓦垅,各种局部构件按传统形象作简化处理,大大方便了施工,也很简洁、生动(图49)。但通常感到不足的地方是屋檐底面过分光、平,缺少细部处理。 歇山顶亭与平屋顶亭的构造作法与一般建筑相同,就不在此叙述了。以下,对亭子的造型按通常所见的几种形式分别作简要介绍;1三角攒尖亭,不多见。杭州西湖“三潭印月”的三角亭,兰州白塔山上的三角亭及绍兴“鹅池”三角亭、广州烈士陵园中三角休息亭都是实例(图41)(图4一)(图410)、(图4一儿)。三角亭因为只有三根支柱,因而显得最为轻巧。“三潭印月”的三角亭是个桥亭,它位于一组折桥的拐角上,与东南面的一个正方形攒尖顶亭在构图上收到了不对称均衡的效果,从北部的船码头上岸经折桥走过来,两个驾水凌空、玲珑透漏、形状各异的桥亭漂浮在开阔的水面之上,在折桥的转折处,又从水中立起一座造型生动爬满藤萝的山石。亭与石都成了水中之景,给初登这个湖中之园的游客以意料不到的感觉(图4一12)。兰州白塔山上的三角亭,是利用民间收集的各种零散材料巧妙地组合拼装设计而成,它矗立于山坡陡立的突出部位,俯视着滚滚东去的黄河与市区,亭顶平缓,层层挑出的斗棋把檐角挑出得特别深远,看上去好象是三角攒尖的屋顶扣在三组倒立的斗拱群上,再传力到三根支柱上。因此,浑厚中见秀丽;稳重中见轻巧(图4一13)。 2正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单檐攒尖顶亭是最常见的形式,形态端庄,结构简易。图4一14为杭州文澜阁前院一组大假山上西部的攒尖顶方亭,它与东部另一方亭对称布置,相互呼应,登高置身亭中可远眺西湖景色。它姿态挺秀,局部和细部都很精致。建在假山的东南角最高处,与西北角入口处倚墙而筑的大角形攒尖顶亭,一禹一低,形态各异地布置于庭院两翼,与山石水池一起增加了立体构图的生动性。图4 16是广州白云宾馆前庭院中,利用山势在一个机房上部巧妙修筑的一个方亭。混凝土结构、仿竹、青黄色调,颇富自然情趣并增添了中国式庭园的气氛。图4 17是新修复的绍兴小兰亭。四方攒尖顶,但顶部仿古代的塔刹,作山华蕉叶形装饰以相轮结束。翼角翘得很高,为一般江南嫩戗作风。图4一18为无锡梅园的天心台六角单檐攒尖顶亭。梅园南临太湖,北倚龙山,环境幽雅,以梅饰山而得名。天心台依山构筑,颇称精巧,足使湖山增色。它的屋顶坡度大,更增加了集中向上的感觉,连同顶饰的“宝瓶”在内,屋顶的高度约为柱高的两倍,立于假山之上,更增加了庄重、挺秀之感。登上天心台,北可观梅山及宝塔(图4一19)、掩映在树丛中的楠木厅、清芬轩等,向南可远眺太湖、小箕山、鼋头渚等景色。四川峨眉山清音阁前的牛心亭,也是一个六角攒尖顶亭(图420)。位置选在两条溪水的交汇处,亭的左右横跨着两座石拱小桥。坐在亭内,但见两股飞瀑直泄而下,冲击着前面水潭中的牛心怪石,溅起层层水花,两侧石壁陡峭,繁密丛林,令人深感处于大自然的环抱之中。亭子的顶饰、翼角、花牙子、扶王靠椅等细部装修,都是典型的四川地方民间作法,轻巧、精致。海棠亭、梅花亭均为多角(海棠四角、梅花五角)攒尖顶亭。亭子的台基、栏杆、枋和椽、屋檐的边缘轮廓,从平面上看,成为海棠或梅花形。柱断面的形状有时也如此。这些在园冶中都有记载,但实例已不多见。上海南翔县的古漪园(明代园林)中,现存一白鹤亭(图421)。亭的顶部为一展翅高飞的白鹤,南翔镇也因此而得名。亭子为五角攒尖顶,五角梅花式座,造型生动细腻,比例精巧,是上乘之作。此外,还有杭州龙井的五角梅花亭等。上海天山公园中的“荷花亭”,是近几年新建的(图4 22)。亭为六角攒尖顶,建于水边,以太湖石为座,架空于水面之上。柱、梁、屋顶均为混凝土结构,屋面平直,盖墨绿色琉璃瓦,屋脊及顶饰均用白水泥粉光,戗角用预制件外挑,柱身为白色磨石子饰面,硬杂木与扁铁作的坐椅及栏杆也很细致,地面与天花都对应地作荷花与荷叶形装饰,水中点缀着荷花与叠石。亭子造型轻巧,清新挺丽,革新中有传统,色调与环境也很协调。3重檐攒尖顶亭。有两重及三重,重檐较单檐在轮廓线上更加丰富,结构上也稍复杂。亭与廊结合时往往采用重檐形式。在北方的皇家园林中,园林的规模大,对建筑要求体型丰富而持重,因此采用重檐式亭很多。比较有名的如颐和园知春亭、长廊中间的“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个八角亭、西堤六桥的桥亭;北海公园中的五龙亭、景山上的五个亭子;承德避暑山庄水心榭三个亭子等都是重檐式亭的实例。其中,景山正中的“万春亭”是三重檐四方亭,两边的“富览”、“周赏”为重檐八角亭,“洱芳”、“观妙”为重檐圆亭(图423)。颐和园荇桥上的万字亭,为长方形重檐,顶部并不汇集成一攒尖,而是仿盂顶形式,在顶的正中作一扁方敦实的顶饰,屋脊平缓舒展,与石桥汉白玉栏杆及桥墩上精致的石狮等构成一组完整和谐的桥亭造型(图424)。颐和园十七孔桥东端岸边上的廓如亭,是一座八角重檐特大型的亭子,它不仅是颐和园四十多座亭子中尺度最大的一座,在我国现存的同类建筑中也是最大的一个。面积达一百三十多平方米,由内外三圈二十四根圆柱和十六根方柱支承,体形隐重,气势雄浑,颇为壮观。在构图上,好象只有这么大的份量,才能取得与十七孔桥及南湖岛大体均衡的架势(图426)。在南方园林中,重檐的多角亭也常见。近几年新建的亭中还有一些很好的实例。如位于南宁市邕江大桥桥头一端公园中的“冬泳纪念亭”,六角重檐攒尖顶,混凝土筑,仿民族传统形式,但作了革新与简化,比例匀称,细部精致,与周围的廊子、栏杆、灯具、绿化配合一起组成了和谐的环境 (图427)。图428是广州白云山上新建的六角重檐攒尖顶亭,亭子立在山崖之边,预制混凝土坡顶,六根支柱支承着几片飘浮着的薄壳,显得轻巧、透漏、简练。图429是桂林七星岩洞口新建的一组休息亭、廊建筑,在三跨双层廊的两头,分别布置了一个单檐正方形攒尖顶亭及一个重檐的正方形抹小八角的双层亭。而重檐亭的底部立于平台的下部的岩石上,通过平台上的洞口石级与下层平面取得联系,高高低低,出出进进,在本来很小的一块基地上,把建筑与地形环境结合得十分巧妙(图430)。悬挑在外的重檐亭的顶层是最好的观赏点。建筑形象本身吸取了广西少数民族的吊脚楼形式,并作了革新,底部收缩,上部层层外挑扩大,把柱子作成垂帘柱式样,有民族风味又有地方特色。北京北海五龙亭中央的龙泽亭,把方亭重檐的顶部作成圆攒尖形,以追求变化,突出中心的构图,是一种特例(图42)故宫御花园中的“千秋”、“万春”二亭是在十字形平面上,把顶层作成圆形攒尖顶,显得特别丰富华丽,也是一种特例(图44)。苏州天平山的御碑亭是重檐八角攒尖顶,但上檐戗脊在中途作四脊,使顶部不致过份拥挤繁复,手法很巧(图431)。还有一种盈顶的亭子,一般为正多边形也可以看作是攒尖顶的一种变格,通常用于井亭。由于井亭顶部需透光,顶中央开孔。因此用天井枋构成的框来支承屋顶,在檐柱的外圈上面作成平脊加小坡檐而构成了孟顶的外形。北京太庙中的井亭即是(图432)。广州兰圃公园中的“兰生香满路”路亭,是双层平顶八角形亭,体积很大,布置在主要游览路线的中央,分划了公园的空间层次,在四周布满了兰花、休息座椅,令人到此不得不停下来欣赏一番(图433)。 4、有正脊顶的亭。有两坡、歇山、椎棚等形式,采用梁架结构,平面可作长方、扁八角、圭角形、梯形、扇面形等。采用歇山顶的梁架,因步架少在构造上比较简易,南方庭园中常见。歇山顶通常不作厚重的正脊,屋面一般平缓,戗脊小而轮廓柔婉,翼角轻巧,有利于与环境的结合。歇山顶与攒尖顶亭的不同处还在于有一定的方向性,一般以垂直于正脊的方向作为正面来安排。例如,无锡寄畅园中的“知鱼槛”亭、南京瞻园中的半亭,都是以正面向水,背面倚墙,一边与廊子连接,姿态轻巧,成为园内观赏与休息的重要风景点。图4 34是扬州个园黄石大假山上的歇山式四方亭,名日“拂云”,体量很小,为秋日登高远望之处,峻峭依云,古柏出于石隙,蹬道皆在洞中,是个园四季山中之“秋山”。屋角起翘比苏南低平,介于南北之间。歇山亭与两层楼廊相连,山、亭、廊三者结合得很巧妙。图435为苏州沧浪亭,歇山四方形亭,四角翘得很高,虽有正脊,也作得空漏,亭子立于庭园内假山的高处,感觉轻快飘洒,丰富了庭园环境空间的立体轮廓。还有一种自由变体式亭,长方形变化为扇面形,方形变化为斜方梯形等,也多用梁架系统作成歇山顶形式。一般用于池岸、道路、游廊的转折处,把开畅的一面对着景色以扩大视野,短的一面作成实墙,上开什锦花窗。如苏州狮子林的扇子亭;拙政园的“与谁同坐轩”成都杜甫草堂中的扇面亭等(图436)。 5复合式亭。有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形体的组合;另一种是一个主体与若干附体的组合。前者是同一类型体亭在平面上的组合,构造上并不特殊。如图42是北京颐和园万寿山东山脊上的荟亭,平面上是两个六角形亭的并列组合,单檐攒尖顶。从昆明湖上望上去,仿佛是两把并排打开的大伞,婷婷玉立在山脊之上,显得轻盈。图42是南京太平天国天王府花园的一组双亭,平面为两个套连着的正方形,屋顶成半月形翘起,顶饰以琉璃宝瓶,柱子修长,细部精致,从各个角度看,两个亭子都互相陪衬着,构图上丰富完整。图42为石家庄公园新建的一组桥亭,平面为三个斜放而连在一起的正方形。体型比较丰富,但各部位之间的比例关系欠佳。图437为北京天坛公园两个套连在一起的双环亭,它与低矮的长廊组成一个群体,显得圆浑、雄壮。 复合式亭一般是几种不同屋顶形式的组合。图438、图439是苏州天平山“一线天”悬岩旁利用地形作的一个名日“白云亭”的复合式亭,亭由一个长方形和两侧斜放的两个方形亭组合而成,呈环抱状。屋顶用梁架作成坡顶,平台及体型上都显得自由活泼,与所在环境结合得很紧密。杭州黄龙洞的鹤止亭在体型组合上更为自由(图42一)。亭依山而筑,按地形及山石之起伏错落布置亭柱,屋顶用草架,结构随地形随宜安排,不拘一格,造型自然,富于变化。内部功能布置也能适应需要(现作为茶室),很有参考价值。昆明园通山组合亭(图42)及四川乐山乌尤寺泯江悬壁边的“青衣亭”,都是属于灵活组合的亭式。青衣亭位子乌尤寺山门入口的左侧紧贴江岸悬岩,平面顺着道路的拐弯而作成扇面形。入亭向外瞻望,大佛寺、乐山市、三江汇合口尽收眼底。结构上采用四川传统的穿斗架形式,冷摊百水泥垅,翼角与屋脊上都装饰着碎碗片拼砌的花纹。精致耐看又有地方特色(图440)。6半亭。亭依墙建造,自然形成半亭。半亭有单独的;有位于围廊中间或其一端的。靠墙,多为方亭、长方亭,多角亭则截去倚墙一面的屋檐,屋顶有攒尖和歇山式。位于墙角或围廊的转折处时,往往处理成多角形亭或扇亭,也有作成四分之一圆亭的。图43是苏州网师园入口处庭园中的一个半亭,屋顶呈歇山形式,两个戗角翘得很高一侧与矮廊相连,另一侧为假山围绕,在两层高明快白粉墙背景的衬托下,轮廓线条非常秀丽,乌黑的片片青瓦,赭黑色的粱枋构架,看上去宛若墨笔勾勒一般,显得清逸淡雅。图43为苏州狮子一林古五松堂前庭院中的角亭,平面呈六角形,与一折廊相连,和叠石、绿化、漏窗、铺地一起,在实墙的转角处构成了生动画面。图43为狮子林西北角卡在九十度游廊之间的扇子亭,地形位置稍高,在扇面正面九十度的视界范围内,可观赏到园林内的大部分景色,它不仅是一个观赏点,而且也解决了游廊转折处的过渡:还有一些在自然风景区中与天然岩擘、石洞结合在一起的半亭,顺自然形势,就地取材,取得了与环境的融合。如佳林七星岩出口的洞亭、黄山西海的排云亭等(图43、(图44)。7在亭子的造型中,近年来,还可看到一些新的形式,如伞亭、蘑菇亭等。(图4一嘲)为上海南丹公园新建的一组伞亭,从主要入口处望过去,左面三个,右面五个,其间以低矮的折线形厚墙作连系。亭以大小、高低错落布置,组成了跳动的队形,加上它们落到前面水池中的倒影,更显得清新生动(图4-42)。伞亭独立支柱的顶部有向上张开的喇叭口柱帽,稍加装饰以作过渡。伞亭因为只有一根中心支柱,屋顶为一片薄板,因此,最为轻巧。伞亭也有作成钢筋混凝土预制结构的,杯形基础,柱身中预埋落水管道,屋顶面积较大时周边向上反折。独立或成组的伞亭在四周加上玻璃幕墙,在园林中或城市绿地中可供小卖、书亭、茶室、冷饮店等用。把伞亭拼合一起组成任意的灵活平面,在国外也得到广泛运用。图443为桂林杉湖小岛上的一组蘑菇亭,也是大大小小、高高低低地错落布置着。和蘑菇亭相对应着的围廊及平台也作成一个个的圆圈形。蘑菇亭与伞亭一样。也只有中心一根支柱,屋面作成半球体,参错地掩映于绿化丛中,有一种天然的情趣。这一组蘑菇亭与座落在岸边的十二层漓江饭店相呼应,在体量大小、高低组合上相衬托,丰富了杉湖的空间环境。 8平顶式亭。近年来在广州、上海、南宁等地的园林中兴建了不少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平顶式亭,平面上由于没有攒尖、歇山顶等的限制可根据设计要求更自由、灵活地进行布局,以平面、体型上的错落变化、虚实对比等手法来弥补屋顶造型上的不足。 图444为广州白云山晓望亭,平面呈突出的半圆形,朝东一面立两根白色的圆柱后部采用毛石墙连接叠落的折廊。材料的质感上有对比,虚实的关系上表示了亭子的方向性。 图4一l及图44为广州越秀公园山上的两个休息亭。其中一个兼作小卖部。利用方柱、圆柱、漏窗、花格、毛石墙等组合,造型上自由活泼与环境配合也很协调。 三、亭的位置选择 在园林建筑的设计中,亭的设计要处理好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即位置的选择和亭子本身的造型。其中,第一个问题是园林空间规划上的问题,是首要的。第二个问题是在选点确定之后,根据所在地段的周围环境,进一步研究亭子本身的造型,使其能与环境很好地结合。 亭子位置的选择,一方面是为了观景,即供游人驻足休息,眺望景色;另一方面是为了点景,即点缀风景。 眺望景色,主要应满足观赏距离和观赏角度这两方面的要求。而对于不同的观赏对象,所要求的观赏距离与观赏角度是很不相同的。例如,在素有“天下第一江山”之称的江苏镇江北固山上,立于百丈悬崖陡壁的岩石边建有一个“凌云亭”,又名“祭江亭”。北固山三面突出于长江之中,我们站在这“第一江山第一亭”中观察奔腾大江的巨大场面:低头俯视,万里长江奔腾而过,“洪涛滚滚静中听”;极目远望,“行云流水交相映”;左右环顾,金、焦二山像碧玉般浮在江面之上。“浮玉东西两点青”;气势极大。这样,通过“俯视: “远望”、“环眺”这些不同的观赏角度与观赏距离,使得“凌云亭”成了观望长江景色的著名风景点。再如,北京颐和园中的“知春亭”,是颐和园主要的观景点之一。在这个位置上,大致可以纵观颐和园前山景区的主要景色,在180度的视域范围内,从北面的万寿山前山区、西堤、玉泉山、西山、直至南面的龙王庙小岛、十七孔桥、廓如亭,视线横扫过去,形成了恰似中国画长卷式、单一面完整的风景构图立体画面。在距离上。“知春亭距万寿山前山中部中心建筑群及龙王庙小岛约500600米的视距范围内,这个范围,大致是人们正常视力能把建筑群体轮廓看得比较清晰的一个极限,成了画面的中景。而作为远景的玉泉山、西山侧剪影式地退在远方,而从东堤上看万寿山,“知春亭”又成了使画面大大丰富起来的近景。从乐寿堂前面望南看,知春亭小岛遮住了平淡的东堤,增加了湖面的层次。“知春亭”位置的选择在“观景”与“点景”两方面看都是极其成功的(图445)。 江南的庭园,多半是在平地上人工创造的以建筑为基础的综合性园林,因而着重以直接的景物形象和间接的联想境界,互相影响,互相衬托。在园林建筑的构图手法上特别讲究互相之间的对应关系,运用“对景”、“借景”、“框景”等手段来创造各种形式的美好画面。其中,亭的位置的选择,就十分注意满足园林总的构图上的要求及本身观景上的需要。例如,拙政园西部的扇子亭“与谁同坐轩”,它位于一个小岛的尽端转角处。三面临水, 一面背山,前面正对“别有洞天”的圆洞门入口,彼此呼应。在扇面前方180度的视角范围内,水池对岸曲曲折折的波形廊飘动在水面之上。扇面亭两侧实墙上开着两个模仿古代陶器形式的洞口,一个对着“倒影楼”,另一个对着“三十六鸳鸯馆”,这就在平面上确定了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及观赏的视界范围。可以看出,它在位置上的经营和亭子形式的选择上是很精道的(图446)。还必须指出,亭及其它园林建筑位置上的经营,不能仅从平面图上去进行推敲,还必须从游人在主要游览路线上所能看到的“透视画面”来确定。有时我们看苏州一些园林的平面图,某些亭及建筑物并不是正南正北地布置着,而是变幻着角度,廊子、墙等也是曲曲折折,好象很不规则,但身临其境,从视觉的“静观”与“动观”中才逐步领悟到它们的奥妙。 在园冶一书中讨论到亭、榭的位置时,有下面一段话:“花间隐榭,水际安亭,斯园林而得致者。惟榭只隐花间,亭胡拘水际,通泉竹里,按景山颠,或翠筠茂密之阿;苍松蟠郁之麓;或借濠濮之上,入想观鱼;倘支沧浪之中,非歌濯足。亭安有式,基立无凭。”这里指的“花间”、“水际”、“山巅”、泉流水注的溪涧、苍松翠竹的山上等等都是不同情趣的景致,有的可以纵目远瞻,有的幽僻清静,均可置亭。没有固定不变的程式可循。 下面就亭子经常所选择的几种地形环境在处理上的一些特点进行分析。 1山上建亭 这是宜于远眺的地形。特别是山巅、山脊上,眺览的范围大,方向多,同时也为登山中的休憩提供一个坐坐看看的环境。山上建亭,不仅丰富了山的立体轮廓,使山色更有生气,也为人们观望山景提供了合宜的尺度。我国著名的风景游览地,在山上最好的观景点上常常设亭。加上各代名人到此常常根据亭之位置及观赏到的风景特色而吟诗题字,使亭的名称与周围的风景更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在“实景”的观赏与“虚景”的联想之间架起了“桥梁”。例如,桂林的叠采山是鸟瞰整个桂林风景面貌的最佳观景点之一。从山脚到山顶在不同高度上建了三个形状各异的亭子,最下面的是“叠采亭”,游人到此而展开观景的“序幕”,亭中悬“叠采山”匾额,点出主题。亭侧的崖壁上刻有明人的题字“江山会景处”,使人一望而知,这是风景荟萃的地方。行至半山,有“望江亭”,青罗带似的漓江就在山脚下盘旋而过。登上“明月峰”绝顶,有“孥云亭”,“明月”、“孥云”的称呼不仅使人想见其高,而且站在亭中,极目千里,真有“天外奇峰挑玉笋”、“如为碧玉水青罗”之胜,整个桂林的城市面貌及玉笋峰、象鼻山、穿山等美景尽收眼底。广东肇庆七星岩星湖公园中的“天柱阁”与“石室峰”上都设置有亭(图4 47)。既可观赏整个星湖景色,也丰富了七星岩山景的立体轮廓,生动别致。同时,由于这两个山峰位于星湖的中心部位,在山顶设亭,也起到了控制整个星湖风景的作用。著名的黄山风景区中,在纵观西海群峰的万丈悬崖处设置了“排云亭”;在远眺始信峰、“梦笔生花”的北海狮子林山巅处设置了“六角亭”;在温泉风景区的桃花溪上游,面对桃花峰与人字瀑处设置有两层的“桃源亭”,这几处亭子,都成了黄山风景的极好观赏点,吸引着无数的游人。于山上建亭,来控制景区范围最成功的实例之一要数承德避暑山庄了。清康熙帝选中这块有山区、有平原、有水面的地段进行建园的初期,首先决定在最接近平原和水面的西北部几个山峰上建“北枕双峰”、“南山积雪”、“锤峰落照”三个亭子,随着山区园林建筑的发展,又在山区西北部的山峰制高点上建“四面云山”亭,共四个亭子。这样,就大致在空间的范围内把全园的景物控制在一个立体交叉的视线网络中,把平原风景区与山区建筑群在空间上连系了起来。到乾隆年间,又在山庄最北部的山峰最高处建“古俱亭”,其目的在于俯视北宫墙外狮子沟北山坡上建起的“罗汉堂”、广安寺”、“殊象寺”、“普陀宗乘庙”、“须弥福寿庙”等,进一步使山庄与这几组建筑群在空间上取得连系与呼应。这五个亭子数量不多,但作用很大,规划手法上很成功(图4 48)。北京颐和园内,不同形式的亭子有四十多座。建在万寿山前山上的亭子,从规划布局上看,有两个主要的特点:第一,所有的亭子都是作为陪衬与烘托以佛香阁为中心的强烈中轴线而大体匀衡、对称地布置着,这就有助于形成这个皇家园林主体建筑群的宏伟场面。第二,所有的亭子按照观赏上的要求,分别布置在山脊、山腰、山脚三条主要游览路线上,这样就在不同的高度上获得了不同的风景效果。在这个整体布局的基础上亭子的个体造型与其周围的环境又紧密地配合起来形式各不相同,在严整中求变化,以增添园林建筑的气氛。北京景山上的“万春亭”,是个很特别的例子,它位于贯穿全城南北中轴线的中心制高点上,起着连系与加强南起正阳门、天安门、端门、午门、故宫三大殿,神武门,北至钟楼,鼓楼的枢纽作用。为突出强调它的地位, “万春亭”本身不仅作成了三重檐的宏丽、壮观形象,而在其两翼山脊上分别建造了相应对称布局的“缉芳”、“富览”和·周赏”、“观妙”四亭,较小而有变化,使一组五亭相互呼应,主次有序,联成一气,起到作为故宫背景的陪衬作用(图423)。苏州园林中建在山石上的亭子,在丰富园林的空间构图上所起的作用是很突出的。如留园中部假山上的“可亭”:拙政园中部假山上的“北山亭”,沧浪亭园林中部山石上的“沧浪亭”等,它们与周围的建筑物之间都形成了相互呼应的观赏线,成为园林内山池景物的重心。但它们的尺度一般都比皇家园林中的亭子小得多,私家园林中的假山一般在五米以下,因此山上建亭特别注意建筑的尺度,象怡园中部假山上的六角形“罗阶亭”,各边长仅l米,柱高23米;留园的六角形“可亭”,各边长13米,柱高25米。虽是咫尺园林,却也小中见大。 2临水建亭 在我国园林中,水是重要的构成因素,山石、建筑一般是静止的东西,而水则是流动的。在各种光影的作用下,色调也是变化着的。由于水的透明性质还能产生各种倒影。这种“静”与“动”的对比,增加了园林景物的层次和变幻效果。因此,水面是构成丰富多变的风景画面的重要因素。同时、清澈、坦荡的水面给人以明朗、宁静的感觉。所以在水边设亭,一方面是为,观赏水面的景色,另一方面,也可丰富水景效果(图449)。水面设亭,一般应尽量贴近水面,宜低不宜高,突出水中为三面或四。如扬州瘦西湖中的“吹台”,是个两重檐攒尖顶的四方亭,宋书载:“徐湛之筑吹台,盖取其三面濒水,湖光山色映人眉宇,春秋佳日,临水作乐,真湖山之佳境也”。经清代改建,亭子三面临水,一面由长堤引入水中,盖见瘦西湖之瘦。步至亭入口处,但见亭子圆洞门中五亭桥及白塔正好嵌入其中,宛如两幅天然图画(图450)。拙政园中的“荷风四面亭”有同样的妙着。它是个单檐攒尖顶六角亭,三面环水,一面邻山西、南两角处各驾曲桥与岸连系。从亭内向东、西方向眺望,可看到拙政园中部湖面及周围建筑的最大进深,湖南岸的远香堂、南轩;湖北岛上的北山亭、雪香云蔚亭、低矮折桥那边的“香洲”、“别有洞天”等都隐约可见。傍晚“月到风来”,“爽偕清风明皆月,动观流水静观山”,别有一番诗情画意(图451)。广州兰圃公园中的“春光亭”位于湖心岛的顶端,是公园游览线的结束点。亭为两层形式,游人通过“松皮茅舍”后面的小桥步入湖心岛,走到岛的尽端即进入春光亭的顶层,布置于湖对岸浓密竹林中的石塔成了它的对景。由亭边的石磴道盘旋而下,可达亭的底层,底层比顶层面积宽大,作成飘台形式在水面上延伸着,为人们观赏景致提供了两个不同的高度。虽湖北岸竹林外已属城市交通干线,但经过地形处理及绿化布置,使这个小小的湖面显得特别幽静和富有野趣(图452)。北京颐和园谐趣园中的“饮绿”亭;苏州留园的“濠濮亭”;拙政园的“与谁同坐轩”;沧浪亭的“观鱼亭”;上海天山公园的“荷花亭”;长风公园突出于岛的端部的休息亭;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广州晓港公园湖边的双层水亭都是把亭建于池岸石矶之上,三面临水的良好实例。凸入水中或完全驾临于水面之上的亭,也常立基于岛、半岛或水中石台之上,以堤、桥与岸相连。如颐和园的“知春亭”;苏州西园的“湖心亭”;绍兴剑湖的“鹤亭”(图453);武昌东湖的湖心亭;上海城隍庙的湖心亭等均属之。完全临水的亭,应尽可能贴近水面,切忌用混凝土柱暾把亭子高高架起,使亭子失去了与水面之间的贴切关系,比例失调。为了造成亭子有漂浮于水面的感觉,设计时还应尽可能把亭子下部的柱墩缩到挑出的底板边缘的后面去,或选用天然的石料包住混凝土柱墩,并在亭边的沿岸和水中散置叠石,以瑁添自然情趣。如拙政园的“塔影亭就架在湖石柱暾之上,有石板桥与岸相连,前后水面虽小,但已具水亭的意味,并成了拙政园西部水湾的一个生动的结束点。近年新建的扬州瘦西湖大门,由入口、售票亭、展廊及一个深入水中的方亭组成。整座建筑富有浓厚的园林性格。跨入水中的亭子,不仅在造型上突出,在长河上为入口确定明确的标志,而且从这里可顺着河面观赏四桥烟雨等处纵深的景色,含蓄地预示着瘦西湖的特色(图454)。水面设亭在体量上的大小,主要看它所面对的水面的大小而定。如苏州各园林临池的亭,体量一般不大。有些是由曲廊变化而成的半亭,适合于较小的空间和水面。位于开阔湖面的亭子的尺度一般较大,有时为了强调一定的气势和满足园林规划上的需要,还把几个亭子组织起来,成为一组亭子组群,形成层次丰富、体型变化的建筑形象,给人以强烈的印象。例如:北海的“五龙亭”;承德的避暑山庄“水心榭”;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广东肇庆星湖公园中的湖心五亭等。它们都成了公园中的著名风景点,都突出于水中,有桥与岸相连,在园林中处于构图中心的地位,从各个角度都能看到它们生动、丰富的形象

    注意事项

    本文(第四章园林建筑个体设计.doc)为本站会员(本田雅阁)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