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本科政经体制改革.ppt

    • 资源ID:2665955       资源大小:663.01KB        全文页数:43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6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本科政经体制改革.ppt

    优秀精品课件文档资料,第二篇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第六章 产权理论与我国的产权制度改革 第一节 所有权与产权 一、马克思所有制(权)理论的特点 强调法律意义上所有权的经济背景 注意到所有权的可分解特性:一项所有权的权能界定给多个经济主体,即广义的所有制可以分解为所有(狭义)、占有、支配、使用。 二、现代产权理论 产权的含义:社会认可的、人们在使用经济资源时形成的一整套行为规则,用以规定其受益或受损,即责、权、利关系。 产权的形式:隐性与显形、非正式与正式规则,产权的特点:排他性、可分解性、可交易性 产权明晰与交易的意义 产权明晰可使人们在经济活动前对未来的收益和损失建立起稳定预期,以选择趋利避害的最优行为,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产权交易可在交易方均获利前提下,使资源向最优使用者集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三、现代产权概念与马克思的所有权概念的异同,相同之处 对象相同:人们使用间接资源所形成的权利关系。 从经济意义而不仅仅在法律意义上把握产权(所有权)。为了与传统经济学的所有制(ownership)相区别,反映经济关系的产权选用了另一个英文词property rights来表达产权。 产权也可以在广义上指所有制,又可以在狭义上指其中的某项权能。所以,产权一词在英文中采取复数形式。,不同之处 研究所有制(产权)的目的不同 马克思研究的目的是从中得出革命性的结论 现代西方产权经济学注重资源配置 产权涵盖的外延更宽泛 产权不仅可以指物权,而且也可以指人们使用经济资源的行为权 所有权通常只能落实到物权上,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权制度改革,1、农业(农村)中产权制度改革 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在农业产权改革基础上,农村非农产业中产权改革(多元化改革路径) 2、所有制结构调整 第一个时期(70年代末-90年代中期):放宽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限制,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某些国民经济领域 第二个时期(90年代中期以来):在继续放宽对非国有经济限制的同时,实施国有经济布局调整战略,允许国有经济退出市场 第三个时期(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提出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共同发展的具体措施,3、国有经济产权改革 “放权让利”式的两权分离改革(70年代末90年代初)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初步尝试(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中期) 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基础上的国有企业改革(90年代中期以来),第七章 计划经济国家经济体制转型的理论与实践,第一节 经济转型的两种方式 一、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转型 经济体制改革的本意是指在原有体制基本框架下,对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因素、机制进行的一种改良、修正,不对原来的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造。 经济体制转型也称经济过渡,指对原体制的一种根本性的改造,重构新的体制模式和运行机制的过程。 自1992年以来,中国的经济改革实际上已经演化为转型,但人们仍习惯成俗地称其为改革,这也赋予了改革一词全新的含义。,二、计划经济国家改革历程的回顾 1990年代以前计划经济国家经济改革的两个特点 在计划经济框架下增加市场因素来改善传统体制的低效率 所有国家都选择渐进式改革方式 1990年代以后计划经济国家经济改革的两个特点 几乎所有国家都先后放弃了修补计划模式的尝试 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转型分道扬镳,三、渐进式转型与激进式转型的实质,两种转型的本质差异不仅仅在过渡的方式和速度上,还在于如何对待社会主义宪法制度。 宪法制度是社会的基本制度,是制定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规则的规则,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意识形态三个方面内容。因此,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实质是:经济上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政治上坚持共产党领导,意识形态上坚持马列主义主导地位基础上的市场化。 激进式经济转型具有政治上民主化、意识形态上多元化、经济转型中以私有化为先导等特征。,渐进式转型虽然是在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的市场化,却不是完全固守传统,这体现在辩证地处理坚持宪法原则与市场化改革的关系上: 社会主义宪法制度决定了经济转型的内容和边界,经济改革措施在宪法框架内。 随经济改革推进,宪法制度也在边际上不断调整,放弃过时内容,增添新的含义,以适应经济转型的要求。 同时,在这一调适过程中,坚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和实践检验真理的原则。当宪法制度与市场化发生冲突时,主要通过修正宪法原则来适应市场化的需要,而不是让过时的原则束缚生产力发展和限制经济基础的嬗变。,第二节 激进式转型及其效果评析,一、激进式转型的过程 在政治制度变更后,在自由化政府主持下,由一些经济学家按照西方经济学理论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经验,设计出整体转型方案。 立法机构通过转型方案后,在政府自上而下推进下,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价格自由化和国有企业私有化,创造市场自行配置资源的环境。 二、激进式转型的效果 经济长时间下滑,恢复乏力 # 经济下滑时间较短,恢复较理想国家:波、匈、捷等 在传统上属于西方阵营 1989年以前渐进式改革成效较大 不存在突出的种族和宗教冲突,经济长期下滑,恢复前景尚未完全明朗国家:俄罗斯及多数苏东国家 经济短期增长后,陷入长期低速增长的国家:原民主德国 激进式转型引发种族、宗教冲突,社会长期动荡国家 市场化进程缓慢,欲速不达 私有化进程的消极后果 三、激进式转型效果不理想的原因 理论假设前提不适用原社会主义国家 激进式转型的新古典经济学背景:先期市场化国家经验 新古典经济学在理论上的缺失(无时间和历史观念的理论体系) 忽视了市场化的“学习过程” 忽视了制度形成的累积效应 激进式转型难以在改革过程中调整失误 转型引发的社会风险 转型本身可能出现的不协调,第三节 我国渐进式转型的主要经验,一、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兼容的经济转型 激进式转型以二者不能兼容假设出发,渐进式转型则相反 这使公有经济在转型中仍有增长,也是渐进式转型在市场化过程中经济能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的最主要原因 二、强制性和诱致性相结合的制度创新 强制性与诱致性制度创新的特点 前者是依靠行政力量自上而下的一种制度创新 后者是在利益诱导机制下由民间自发形成的制度创新 激进式转型是一种强制性制度变迁,起程序大致是: 政治变革后由民选的自由派政府提出激进式转型思路 交由学者设计总体方案和推进步骤 转型方案经议会批准形成法律 然后交由政府付诸实施,渐进式转型的基本程序是:先放开搞活,后调整规范 决策者提出改革的意愿,规定改革的领域和改革的边界 在放开的领域形成盈利空间,激励民间创新的出现 最后自上而下的进行规范、调整 渐进式转型的优势:降低创新成本,分散和降低转型风险 三、工业化和市场化相统一的双重转型 单纯转型与双重转型 因大多苏东国家已实现工业化,转型是单纯的体制变革 因中国的工业化远未实现工业化,转型具有双重意义 双重转型面临的风险与机遇 风险:市场化与工业化都意味着社会结构的重大变迁,孕育着很大变迁,双重转型使风险叠加 机遇:有可能利用工业化初中期经济高速增长来支持转型,也有利于利用改革来推进工业化,四、从增量改革到存量改革的转型方式 存量改革与增量改革 存量指经济体系中既有数量,其改革指对与之相关的体制 增量指经济体系中新增数量,其改革指对与之相关的体制 激进式转型是一种存量改革 中国渐进式转型通常遵循先增量后存量的路径: 其程序是:从增量改革起步,随经济增长新体制因素不断增加,然后再逐步过渡到旧体制,实现并轨 这种转型方式的优点是: 因起步时不改变原有利益结构,可削弱既得利益者反对 随存量比重下降,旧体制的影响和人们的观念发生变化,并轨的阻力也相应下降 这种转型方式的条件 渐进式转型的总体转型方案 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有足够的增量支持这种转型方式,五、体制外推进与体制内改革相结合的转型 前者指计划体系外市场因素成长,后者指对计划体系的改革 激进式转型是一种主要依靠体制内改革的转型 二者结合的转型方式的优势是: 减小体制内既得利益集团的阻力 加速整体市场环境的形成 体制外为体制内改革提供制度示范和行为示范 六、双轨制过渡 激进式转型因一步到位,几乎不存在双轨并存问题 双轨并存是渐进式转型的必然伴生物 这种过渡方式的优点是为并存的新旧体制提供相对隔离的生存环境: 在改革初始阶段,为非公经济形成创造条件的意义突出 随改革推进,保护还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国企意义凸现,这种过渡方式的缺点是: 新旧体制摩擦造成经济秩序混乱(欧肯名言) 滋生腐败温床。激励寻租行为 七、个别试点、局部推进、总体协调逐步转型方式(渐进三部曲) 两种转型的差异 激进式转型:“一步到位”或“一夜间” 渐进式转型:“摸石头过河”、“错了再试” 两种转型暗含的不同理论假设前提 激进式转型:制度设计者和安排者“完全理性”,并能事先把握整个转型过程的“完全信息”或不存在信息成本 渐进式转型:“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完全”假设,八、逐渐转换政府职能的经济转型 激进式转型:其政府管理经济的规制采取推倒重来的方式 渐进式政府职能转换有缺点并存: 优点:减少避免就规制破除但新规制尚未形成的管理真空 缺点:容易受政府规制转型不彻底困扰 九、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协调的转型 激进式转型在方案设计中也重视三者协调,但在实践中因旧体制瓦解后新秩序不能迅速形成,经济体系内稳定机制形成迟缓,势必延长经济休克实时间 中国在渐进式转型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处理三者关系的原则 稳定是改革和发展前提条件:当改革和发展可能危及稳定时,宁肯放缓改革和发展速度,以求得稳定 发展是改革的目的:避免追求改革的意识形态目标 改革是发展的手段:避免转型成为目的本身,十、先经济改革后政治改革的经济转型 先政治改革,然后凭借政治自由化力量推进经济的市场化,还是先经济改革后政治改革,是两种经济转型的根本性区别 渐进式转型在处理二者关系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经济体制改革先于政治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快于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改革通常源于市场化使原有政治体制不能照旧运行时,才在边际上进行微调,几乎没有源于自身的政治体制变革,更没有由政治变革推动的经济改革 评析: 符合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自然演进规律 在人为推进社会演进背景下,根据经济基础要求设计和变革政治制度,可避免因理性有限引发的社会风险 双重转型中,政治权力相对集中为经济运行提供基本秩序,渐进式改革成功的根本经验(4个因素有机结合),坚持市场化方向的渐进式改革 利用工业化初中期背景下经济高速增长支持转型 非教条主义式的坚持社会主义宪法原则 确保转型期经济和社会的基本秩序 适应日益市场化的经济社会结构变迁 宏扬中国传统文化四者的有机结合,第四节 两种经济转型的不同历史背景,一、工业化不同程度对转型路径的影响 激进式转型前,苏东国家工业化已基本完成,用粗放式扩张的增量来支持改革已无潜力,存量改革又受到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 中国尚处于工业化初中期,经济增长空间很大,从而可能采用从增量改革逐步过渡到存量改革的渐进式转型方式 二、传统体制的成熟性与不成熟性对转型路径的影响 激进式转型前苏东国家计划体制业已成熟,温和的渐进式改革很难冲破传统体制的束缚 中国计划体制尚处于形成时期,尤其在农村,其经济的主体尚属于自然经济社会的“共耕制”,放松政策管制便有可能在计划体系外形成一个新的市场体系,三、不同的外来制度资源与经济资源对转型路径的影响 完全依靠外来财政支持进行转型的民主德国,转型方式是由联邦德国确定的 有4000万海外华人的中国,在实行对外开放后,伴随华资进入带来也带来了市场运作的制度资源,推进了体制外市场体系的形成,加速了从增量到存量的渐进式转型 其他多数苏东国家缺乏像中国这样的外来资源,最初的开放政策因经济下滑很难吸引到外资进入 四、基本制度危机与政策性危机对转型路径的影响 俄罗斯在激进式转型启动前,数十年改革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公众对计划体制的失望已转变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失望 中国在改革开放前也面临着经济和社会危机,但这种危机主要是由错误政策造成的,大多数公众尚未对社会主义制度丧失信心,进而可能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下推进市场化,五、政治上独立性对转型路径的影响 多数原计划经济国家在政治上依附苏联,其转型方式实际由苏联的态度决定 中越等国在政治上独立,从而有可能根据本国国情自主选择转型方式 六、不同政治传统和文化传统对转型路径的影响 毗邻西欧的中欧国家在传统上属于西方阵营,具有选择激进式转型方式的内在动力 远离欧美的东亚国家具有政府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政治传统(中央集权),在文化上具有崇尚权威,服从权威的传统,使中越等国更有可能选择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转型方式 ,第八章 国有企业改革与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第一节 国有企业经营方式选择 一、国有国营: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国企经营方式,特点是: 政府筹资创办企业。其资本来源主要有:财政拨款;政策性银行的低息贷款;国际金融机构和外国政府提供的优惠贷款。 政府直接任免企业主要经营者。这是对企业进行控制,实现特殊经营目标的主要手段。但这不等于经营者“行政化”、“官员化”,政府应尽可能采取市场化方式,通过竞争机制遴选、激励、约束、淘汰经营者。,政府对企业进入和退出实行特殊规则。为保证企业完成特定的公共目标,政府对其经营领域实行控制。一方面,为防止市场原则对社会目标的影响,或确保规模效益和范围效益,政府特许少数企业进入;另一方面,对进入企业的退出实行控制,以保证公共物品和公益品的供给。 政府对价格和收入分配的控制。由于这类企业多集中在垄断程度较高的领域,一方面要对这些企业的价格进行调控,防止侵害消费者权益;另一方面也要对其收入分配进行干预,平抑过高的非效率工资。 政府确定补贴标准和数额。承担社会职能的企业在经营中会出现政策性亏损,对此财政应给予补贴。同时应设计科学的补贴标准和额度,防止企业吃财政的大锅饭。,二、股份制,股份制既是一种企业财产组织形式,也是一种企业经营方式。作为经营方式,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对竞争领域中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要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其基本要求可以概括为: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四个方面的内容。其操作步骤是: 首先,对企业进行股权多元化改造,吸收属于其他产权主体的国有资本、民间资本、外资进入企业。既要防止“一股独大”使股份制改造流于形式,又要防止股权过于分散使企业经营决策效率下降。,其次,在股权多元化基础上确立法人财产制度,实现资本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分离。出资人按照出资多少分享企业利润、任免主要经营者、参与企业重大决策的权利;企业则在法人财产权基础之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再次,在法人财产制度基础上构建高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在企业内部建立起既分工协作,又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三、承包经营责任制,承包经营责任制是指以承包经营合同形式确定企业发包人与承包人之间责权利关系的企业生产经营方式。 1980年代它曾为国有企业普遍采用,基本内容是“定死基数,确保上缴,超收多留,欠收自补”。其具体形式很多,主要有: 两包一挂,也称两保一挂,这是最普遍的形式。“两包”指企业包上缴税利和技术改造;“一挂”指企业工资总额与上缴税利挂钩浮动。 微利企业上缴利税定额包干,超收分成或者全留。 亏损企业减亏包干,超额减亏自留。,此外,还有上缴利润递增包干、投入产出包干、资产经营责任制等,这些形式只在少数企业实行。 实践表明,这种经营方式不可能成为搞活国有企业的一般经营形式。但这不排除它可以在局部范围内成为一种可供选择的经营方式,尤其是在企业内部确定责权利关系时。,四、租赁经营制,租赁经营制是指企业所有者将企业资产全部出租给承租人,承租人在按照协议交纳租金后享有完全经营自主权的生产经营形式。承租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合伙集团或企业全体职工。 与承包制相比,租赁制的契约关系更简单明了,承租人享有更充分的经营自主权,更具有活力。但因租赁双方信息不对称,发包人的权益不易得到保证;承租人往往难以承担大额资产损失责任;在个人和合伙承租情况下,承租人还容易与职工发生利益冲突,全员承租又有经营决策无效率问题。因此,它只适宜在小型企业中采用。,五、股份合作制 股份合作制既是一种企业财产组织形式,也是一种企业经营方式。关于其内涵和特征,前面已经做了介绍。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经营形式只适用于中小国有企业的改制。同时,一旦国有企业选择了这种经营形式,企业性质也将发生变化。,第二节 国有企业改革的分类选择,一、提供公共物品和公益品的企业选择国有国营模式 公共物品的含义:私人物品的对称,后者指由市场收费制度提供的物品,前者指由社会免费或低价提供的物品。它具两个特点: 使用不排他,即一件物品提供给某人消费,就不能排除其他人消费; 使用不具有竞争性,即扩大该物品消费不会增加其成本。 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 纯公共物品指同时具备上述两个特点的物品,如国防、公共秩序等。 准公共物品指具备上述两个特点之一的物品,其采取公共供应方式比采取私人供应方式成本低、效率高。它通常采取收取一定费用的供应方式。如有线电视,可以通过收费制度限制不缴费的用户使用,但新用户增加,却不会增加电视节目供应者的成本。,公益品的含义:指那些因存在外部正效应而采取公共供应方式的私人物品。它具有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双重性质:前者指其可以采用市场方式提供,确立收费制度在技术上不存在困难;后者指其采取了公共物品供应方式。因此也称“准公共产品”。 采取这种经营方式的企业通常带有垄断性质,应尽量减少其企业数量,要防止把公益品界定范围过宽、供应规模过大的问题。 公共物品和公益品的范围是可变的,人们可以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转而采取市场供应的方式,不一定始终采取国有国营方式。,二、自然垄断领域中国有企业选择国有国控模式,自然垄断是指由于产业的特殊生产、技术特点而形成的一种卖方垄断,它指较少的企业生产整个行业的产出的总成本比更多的企业生产这个产出的总成本低,更多企业进入会产生过度竞争的后果。这种行业具有两方面的特点: 通过设置进入限制维持垄断,可获得明显的规模效益; 维持垄断会产生效率不高、服务质量不高、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业工资收入过高等不良后果。 在我国现阶段,政府还有意识地在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 、支柱产业和某些高新技术产业中设置一定的进入壁垒,提高规模效益,加快其发展。 对上述领域中的企业,应采取国有国控模式。国控有两层含义: 通过控股控制企业经营领域、方向,保证社会获取垄断性的规模收益。 对垄断不良后果的控制,如对价格和工资收入的管制。,这种模式与国有国营的区别是:政府不再是直接经营者,在许多企业中政府也不再是唯一的所有者,但政府仍对企业有控制力。这种控制力可能是股权的控制,也可能来自行政性规制。 在国有控股企业中,应区别不同情况实行绝对或相对控股,应鼓励发展相对控股。 行业的自然垄断特性不是一成不变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有可能削弱甚至改变其自然垄断特性。随我国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应逐步削弱这些行业的自然垄断性质,尤其是人为设置的进入壁垒,减少国有国控的企业数量,把更多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纳入竞争中。,三、竞争性领域中大中型国有企业选择规范的股份制改造,这类企业指那些处于基本上没有进入与退出障碍行业、同一产业部门中有众多企业,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原来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加工工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中,随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和垄断性行业的分拆改组,越来越的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领域中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逐步进入竞争性领域,如钢铁和有色金属、化工原料、煤炭、民航、发电等。 这类国有大中型企业应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在实现股权多元化的基础上确立真正的法人制度,使企业完全摆脱政府的行政干预,并在法人财产制度基础上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与国有国控模式中的企业不同,这些企业不再承担社会任务和政府的特定发展目标,国有资本经营服从纯粹的赢利目标,取决于是否有利于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与之相应,国有资本是否控制企业、进入或退出企业也服从利润目标,政府不再出于其他目的刻意追求对企业的控制。,四、其他国有企业完全放开经营,这类企业主要是国有中小企业。其特征决定了应放开搞活: 规模小、所处行业竞争激烈、市场变化快,经营风险大; 国有或国控的管理难度大,监督成本高; 所处产业的重要性程度低。 放开搞活包括三层含义 不拘泥所有制形式,只要有利搞活企业,任何所有制形式都可以选择。如拍卖给私人、企业员工,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参股、兼并等。 经营形式多元化,租赁制、承包制,股份合作制等经营方式都可以选择。 对资不抵债、无法挽救的企业应依法实施破产。,第三节 国有企业规范的股份制改造,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处于竞争性领域中的国有大中型企业。 在政府国有资本监管机构与生产经营企业之间,组建国有控股公司或投资公司来管理和经营国有资本,是规范的股份制改造的要旨。这样,国有企业的直接投资者不再是政府机构,而是按利润最大化原则行事的国有资本经营公司。 这种分层次管理和经营国有资产体制的优势是:生产经营企业无须直面政府机构,可以缓冲政府的行政干预,落实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从制度上保证政企分开。 根据我国的情况,其具体做法可以是,通过4个层次职能与组织机构的分离来建立新型的国有资产管理和经营体制。,国有资本(资产)分层次授权经营示意图,国务院 第 一 层 次 授 权 授权经营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股权多元化 第 二 层 次 授 权 国有资本经营公司 国有资本经营公司 国有资本经营公司 第 三 层 次 授 权 资产经营公司 资产经营公司 资产经营公司 第 四 层 次 授 权 非国有资本 法人治理 非国有资本,第四节 国有经济改革的现状及其重点,一、国有经济战略布局调整:任务艰巨 二、垄断领域国有企业改组:有待推进 三、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刚刚起步 1、一批应进行股份制改造的企业尚未改制 2、国有独资企业比重过大,存在许多翻牌公司 3、已改制企业股权多元化程度低,普遍存在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制问题 4、公司治理尚待完善,有效的激励和监督约束机制尚未形成 5、现代企业制度的外部环境缺乏,法制和市场成熟度低,四、高效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有待探索,1、新型分级管理体制的建设 2、政府一般经济社会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管理职能分离 3、国有资产多头管理局面的改善 4、其他经营性国有资产、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国有自然资源管理问题 五、社会保证体系建设:任重道远 1、就业和再就业制度建设问题 2、社会保障制度创新和社会保障体系正常运行问题&,前苏联东欧转型国家( 25国)经济概况(数据:2000年或从1989-2000年),国家 GDP 指数(89=100) 人均收入 $ 失业率% 物价指数% 人均FDI$(89-00) 阿尔巴尼亚 102 1195 18.1 2.2 161 亚美尼亚 63 504 11.7 -0.8 159 阿塞拜疆 52 507 12.9 1.8 502 保加利亚 70 1484 17.9 388 爱沙尼亚 82 3409 13.9 4.0 1307 格鲁吉亚 34 555 8.4 4.3 128 哈萨克斯坦 68 1115 12.0 9.7 588 吉尔吉斯坦 66 275 3.1 18.7 95 克罗地亚 80 4245 21.4 6.2 885 拉脱维亚 63 2935 7.8 2.6 1016 立陶宛 64 3045 12.6 1.0 626 马其顿 78 1689 32.2 5.8 184 摩尔达维亚 32 326 1.8 31.0 102 波兰 127 4103 15.5 10.1 751 罗马尼亚 77 1600 10.5 45.7 303 俄罗斯 62 1582 9.6 11.0 85 斯洛伐克 102 3763 17.9 12.2 669 斯洛文尼亚 114 9319 7.0 8.9 768 塔吉克斯坦 47 158 2.6 33.0 22 捷克 97 4909 8.8 3.9 1884 土库曼斯坦 75 415 30.0 8.3 165 乌克兰 39 640 11.5 25.8 67 匈牙利 104 4721 6.4 9.8 1935 乌兹别克斯坦 96 298 10.1 26.0 41 白俄罗斯 85 807 2.1 169.0 83,

    注意事项

    本文(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本科政经体制改革.ppt)为本站会员(本田雅阁)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