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本科政经微观运行.ppt

    • 资源ID:2665963       资源大小:868.01KB        全文页数:76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8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本科政经微观运行.ppt

    第三篇 社会主义微观经济运行,第九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企业 第一节 企业的性质及其类型 一、性质:社会分工体系中从事经营活动的盈利性组织。 社会分工的产物 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 二、企业的类型 # 第二节 企业制度 一、企业制度的演变 1、业主制企业 由个人所有和经营的独资企业是古典企业的典型形式。其特征是: 企业不是法人因而不是民事主体,自然人是民事主体; 企业财产与个人财产融为一体,个人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业主全部财产为企业经营承担连带责任; 业主直接经营管理企业。,优点: 所有权和经营权统一,决策及时有效,适应市场能力强; 权责高度统一,利润激励强烈,财产约束硬化,无法转嫁风险。 局限性: 个人财力和信用有限,在微观上不能抓住所有盈利机会,在宏观上不能适应生产社会化要求; 企业发展受到个人能力和寿命限制。 2、合伙制企业 由两个以上的自然人共同出资经营,合伙人分享利润和分担责任的古典企业制度。它是为克服在业主制局限而发展起来的。 它虽然较业主制企业进了一步,由于基本制度安排与业主制企业一致,其发展仍受到限制,尤其是受合伙人共同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限制。,3、公司制企业 公司制企业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制度,基本财产组织形式是股份制,也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法律形式的统称。 公司制与股份制的联系与区别 公司制指现代企业制度的法律形式,股份制则强调其经济形式。 公司制企业虽源于股份制经济,但后来许多国家的法律允许注册独资公司,它与古典的独资企业不同,却不是股份制企业。 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区别 前者尤其是上市公司的筹资能力强于后者,股票买卖自由度大,更具有社会性质。 设立前者尤其是上市公司的门槛高于后者,以保护股东尤其是小股东的权益。#,二、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1、产权制度 企业资本通过股份制实现多元化,资本来源扩大; 两权分离:原始财产所有权属于出资人,资产控制权通常由职业经理掌握。其意义在于: 一方面,保证出资人的利益和对企业的最终约束,打消出资人的顾虑; 另一方面,将经营权赋予职业经理,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2、法人制度和法人财产制度 法人指按照法定程序组建,具有一定组织机构,拥有自己财产,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组织。法人制度具有组织、财产和人身三大特征:,组织特征:法人依法成立,有独立名称和场所,设有固定机构和必要的职能部门,并作为一个整体从事活动; 财产特征:法人须拥有能够支配的财产,这是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基础; 人身特征:法人具有法律虚拟的独立人格,是人格化的社会组织。 相关概念的区别 企业法人与非企业法人:是否以盈利为目的。 法人企业与自然人企业:现代企业制度与古典企业制度。 企业法人财产制度 法人财产制度是法人企业的经济基础。它是指出资人将自己财产的一部分产权让渡给企业法人,企业法人可其基础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并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一种财产制度。法人产权虽产生于出资人的财产,当投资人把资本投入企业,它与他人的投资一并形成一种新的财产关系,出资人不再能任意的支配这部分财产。二者产权界定为:,企业法人的权力 源于出资人协议的权力:资产控制权和生产经营权 源于外部法律规定的权力: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权力 出资人的权益 参与重大决策 选聘经营者 资本收益 3、有限责任制 有限责任制指企业以其法人财产为限承担责任,出资人的其他财产无须为企业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当企业破产或解散时,债权人对债务的追索只能是法人财产。 有限责任制的意义: 降低了出资人的风险,调动了资本所有者投资于实业的积极性,使以大量资本为基础的现代大公司有可能产生; 促进了货币资本与人力资本的分工。,4、巨型层级组织和民主管理,人类社会两类基本组织 层级组织也称科层组织,它是按统治与从属、上级与下级、命令与服从原则建立起来组织,这种组织中人们的行为是管理交易行为。企业是典型层级组织。 市场组织是按平等原则建立的组织,在这种组织中人们的行为是平等的市场交易行为,如等价交换、公平竞争等。 企业规模扩大使层级组织特征突现,作用有二: 促进分工和规模经济,节约交易成本,提高运营效率。 但也会在企业内部产生奴役、不平等等问题,使已被市场经济弱化的统治与从属关系在企业中复活。这不仅使企业效率大打折扣,而且造成企业管理的非人道问题,层级结构下的民主管理问题应运而生。,5、委托代理关系和代理问题,委托代理关系是指在企业层级组织中处理产权关系和上下级关系的一种基本方式。如在股东会与董事会之间,股东会是委托人,董事会是代理人;在董事会与经理层之间,董事会则成为了委托人,经理人员是代理人;余此类推。在委托代理关系下不可避免会产生所谓的代理问题。 代理问题指代理人凭借委托人授权而损害委托人利益的企图与活动。其形成原因是: 委代人目标和利益不一致。股东追求股票收益最大化,经理人把企业规模扩大和稳定发展作为首要目标,职工则把岗位稳定和工资最大化作为首选目标。 委代人责任不对等。虽然公司所有产权主体都对公司经营负有责任,他们的责任和承担风险程度却不对等。出资人承担着公司经营的最终风险,却不直接经营企业。这可能导致代理人草率决策,在经营中偷懒和卸责。,委代人之间契约不完全。委托代理关系实际是一种契约关系,双方的责权利关系事先由合约确定,因两方面原因决定了双方的权益界定不完全: 由于企业经营存在不确定性,合约不可能穷尽未来所有的责权利关系,委托人不可能订立一个完美无缺的合同来约束代理人。 即使合约能订得比较完全,也存在一个两难选择问题: 合同完备代理问题不易发生,但代理人自由活动空间小; 不完备的合同给代理人留下更大的活动空间,有利于其积极性、主动性发挥,但也给代理人留下了侵害委托人权益更大空间。 委代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由于代理人直接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占有信息多于委托人;此外,委托人对代理人的能力、信誉等方面的信息也有限。这使代理人有可能蒙骗委托人。,6、公司治理,公司治理原是法律概念,后被引入经济学中,可从结构和机制两方面把握。 (1)公司治理结构 治理结构是指公司组织机构设置及其权利义务界定。主要包括: 股东会是法律上的公司最高权力机构,它通过股东定期召开股东大会审批公司重大决策方案,选举董事会和监事会来行使自己的权利。 董事会是公司常设决策机构,由股东会选举产生并对股东会负责,拥有经理人员聘任、奖惩权,制定和提出公司重大决策方案等权力。 经理层是公司决策的执行机构,负责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和领导职责。 监事会则是公司的监督机构,负责监督公司其他机构的越权和违章行为。 职工委员会是全体职工的代表组织,负责维护公司员工的合法权益。,公司治理结构不是单纯的经济组织,也受历史文化因素影响,各国在机构设置和权利界定上存在很大差别。目前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是英美和德国模式: 英美模式: 治理理念上的股东至上主义,雇员权力很小; 决策权集中、内部监督约束相对薄弱; 外部经理人市场和股市对公司治理影响和大。 德国模式: 治理理念上的利益相关者主义,雇员权力很大; 决策权相对分散、内部监督约束很强; 外部市场对公司治理影响较小。 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混合模式,吸收上述两种模式的特点。#,(2)公司治理机制 公司治理机制是指在一定治理结构框架下,公司各种利益主体之间形成的相互分工协作、相互制衡的功能。可以概括为两种机制,物质激励:薪酬、奖金、年薪、股票、股票期权等 激励机制 精神激励:荣誉、表彰等 地位激励:权力、地位、责任等 监督约束机制:外部和内部监督约束机制 法律监督约束 外部 产品市场竞争 市场监督约束 经理人员市场竞争 资本市场竞争(用脚投票机制) 企业内组织机构、人事、规章约束 内部 企业文化约束,第三节 企业经营原则与经营机制,一、企业经营原则 企业经营原则包括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四自”内容,其中最重要的是前两条原则。 1、企业自主经营 自主经营是企业经营最基本的原则,是指企业可在自然人财产或法人财产基础上,根据市场状况和企业自身情况,独立地做出各种生产经营决策。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产出方面的自主权,即企业有权根据市场和自身情况,自主决策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投入方面的自主权,即企业自主决定生产要素的种类、数量和结构; 资金运用方面的自主权,即企业有权自主地决定筹资方式、独立做出积累和投资决策; 在一定法制约束下,企业有选择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的自主权。,2、企业自负盈亏,自负盈亏是指企业必须以其收入弥补支出,在履行了税收和财产义务后,剩余盈利归企业支配,亏损自己承担。 法人企业在法人财产基础上自负盈亏,出资人其他财产无须承担连带责任; 在非法人企业中,出资人的其他财产承担连带责任,其约束力更强。 自负盈亏原则与企业破产制度联系在一起。如果企业长期亏损,应宣布破产清算。如果不存在破产制度或破产渠道不畅通,就会削弱这一原则,出现负盈不负亏的情况。,二、企业经营机制,企业经营机制是指企业为实现经营目标,在一定的经营约束下,通过调整自己行为适应环境的要求的机能(或对对环境变化做出的有规则的反应)。它包括经营目标、经营约束、企业行为三方面内容: 1、企业经营目标:利润最大化 2、企业经营约束 经营约束是指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过程中受到的各种内部和外部的制约,是把企业活动限制在一定经济社会规范内的经济机制。主要包括:,(1)体制约束,体制约束是指社会经济体制和企业经营体制对企业经营行为的制约。 (2)预算约束 预算约束是自负盈亏原则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制衡。它要求企业把支出限制在收入之内。这种约束不仅是事后会计账户上的,更重要的是要求企业事先以预期收入来控制支出,故对企业行为有重大影响。 预算约束可分为硬约束和软约束。分别指严格执行,或者不执行或不严格执行自负盈亏原则。硬约束有以下几点要求: 为占有生产资源支付代价,不存在资金物资人力无偿调拨; 不得随意获得上缴税利的减免; 在亏损时不能随意得到国家财政补贴; 不能随意获得银行贷款,贷款应按期还本付息; 必须严格遵守商业信用,不存在交易上的拖欠; 不能随意得到其他方面的补贴和支持。,如果上述要求有某一个得不到满足,就会出现软约束问题,引发一系列消极后果:不关心成本和收入,对市场信号反映迟钝,盲目扩大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扩大再生产,不承担经营风险。 预算硬约束是市场经济一项基本准则,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普遍存在软约束问题,这是资源配置总体效率低下的一个根本性原因。 在转轨过程中因国企经营环境的变化,软约束有新的表现: 在约束硬化的非国有企业竞争下,国企生存发展面临威胁; 软约束导致不正当的逐利行为,出现侵害国家、消费者利益行为,并出现过企业严重的相互拖欠现象; 因企业有了经营和投资自主权,软约束导致盲目扩大生产规模,投资膨胀成为通胀和经济过热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改革推进,国企预算约束有不断硬化趋势,但软约束仍是其行为不端正的重要根源,因此硬化预算约束始终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任务。,(3)市场约束,市场约束指市场状况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形成的制衡,这是市场经济中企业行为的主要约束之一。市场约束可以从供给和需求约束、价格信号约和数量信号约束、竞争约束、风险约束等不同角度理解。 供给约束与需求约束 供给约束也称资源约束,指市场供给状况对企业生产要素投入产生的制约。任何要素供给的垄断或短缺,都会给企业生产要素来源造成困难,降低企业经营效率。供给约束对企业行为的影响在传统体制下尤为明显,随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其影响已明显下降。 需求约束是指市场容量对企业产出和销售行为的制约,它强制企业以销定产,往往导致企业生产能力闲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约束是一种常态。,价格信号约束与数量信号约束 价格信号约束是指生产要素价格和产品价格的供需弹性较为充分,供需能够通过价格调整实现平衡时,市场价格信号对企业生产经营行为的影响。这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约束状况。 数量信号约束是指生产要素价格和产品价格的供需弹性不足,供需不能通过价格调整实现平衡,或实现平衡时间较长,数量信号或数量配额对企业生产经营行为的影响。它是由生产要素供给不足或产品需求不足造成的,这是一种不理想的约束状况。,竞争约束是指因存在竞争对手市场给企业行为造成的制衡。它既可以表现为生产要素供给方面的约束,也可以表现为产品销售方面的约束,如竞争对手对市场份额的瓜分,销售价格上的优势等。 风险约束是指因外部环境存在不确定性,企业在亏损风险面前,而对自己行为的一种自我约束。它是建立在预期和事先防范之上的,其在企业投资行为和创新行为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4)其他约束 计划约束指国家计划对企业经营行为的制衡。计划分为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它们对企业行为的影响有很大差别: 前者是强制性计划,是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经营的最主要的约束,随市场化改革,这种约束日益减少和弱化; 指导性计划是通过市场间接实施的计划,其约束化解在市场参数中,企业感受到的市场约束。,法律约束指各种经济法规通过立法和司法对企业行为的制约。它要求企业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范。 行政约束指政府机构利用行政性手段把企业行为限制在政府的规章、条例、指令允许范围内,而对企业经营形成的制约。 舆论约束是公众对企业行为的褒贬和评价而对其行为产生的制约。 道德约束是社会习俗、习惯和伦理规范对企业经营行为形成的制衡,要求企业诚实守信是这种规范的重要内容。,第十章 社会主义经济中企业的经济行为,第一节 生产行为 指为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投入和产出的选择和调整。它涉及三个方面内容。 一、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选择 指在产量一定条件下使各种生产要素形成成本最低的组合,或在成本一定条件下产量最大化的要素组合。生产要素组合有两种基本形式: 固定比例组合:生产某种产品的要素组合比例不能改变,即各种要素不能替代。它通常由技术条件决定,技术上最优也是经济上的最优。 可变比例组合:生产某种产品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可以改变,即各种生产要素可以按某种方式替代。这样,生产要素最佳组合要同时考虑两个因素:,要素组合的价格,即组合要使成本最低,用低价要素替代高价要素; 要素组合的产量,即这种组合要使边际产量最大化。 满足最优要素组合的条件是:任意两种生产要素边际产量之比(技术替代率)等于其价格之比,即: A要素边际产量/B要素边际产量= A要素价格/B要素价格 或: A要素边际产量/A要素价格 = B要素边际产量/B要素价格,二、短期最佳产量决定,经济学上的短期和长期不单单是一个时间概念,它还与生产的技术条件有关。短期是指在来不及变更固定投入的时间,长期则是指固定投入可以变动的时间,由于不同产品的生产技术条件存在很大差异,其变更固定投入所需的时间长短有很大差别。所以, 短期最佳产量是指在固定投入一定条件下,企业利润最大化的产量水平。其规则是:边际成本 = 边际收益 因为当边际成本小于边际收益时,企业增加一单位产量,其新增收益大于新增成本,使企业总收益与总成本之间的差距扩大,总利润增加,符合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原则; 相反,当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时,企业增加一单位产量,其新增收益小于新增成本,总利润减少,不符合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原则。 这一原则只是企业实现短期最佳产量的一个条件,仅仅满足这个条件企业有可能没有利润甚至亏损。只有在产品价格大于平均成本的前提下,这一规则才有意义。,三、长期最佳产量决策,长期最佳产量指企业在可变动固定投入来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的经营规模。这一最佳产量应该确定在内部规模经济与内部规模不经济相交的那一点上。 前者是指企业规模扩大后引起成本降低,收益增加的情况; 后者实质企业规模扩大后引起成本增加,收益减少的情况。 影响内部规模经济的主要因素有: 分工细化,劳动生产率提高; 降低管理人员在职工人数中的比重,管理费用下降; 购置高效设备和增加班次,提高设备利用率; 增加产品品种,充分利用副产品; 产品质量提高; 获得大批量采购和销售的便利,降低交易成本等。,影响内部规模不经济的主要因素有: 造成管理不便,生产效率下降; 内部组织成本增加,如增设机构,费用增加; 人际关系复杂化,内耗增加; 因质量管理难度加大导致质量下降; 增设供销机构使交易成本增加等。 规模扩大时,规模经济和不经济因素同时会起作用。一般情况是,最初前类因素作用明显,后类因素作用不明显;在规模继续扩大时,二者作用趋于接近,并会发生逆转。,第二节 资金使用行为,一、固定资金周转和最佳折旧率 固定资金是投入在机器、设备和厂房等固定资产上的资金,其周转方式是一次性投入,然后通过折旧逐次计入产品成本中的方式完成周转。固定资金的周转速度主要取决于折旧率的高低。 折旧率的确定,主要取决于3个因素: 固定资产在寿命期内因使用和自然力侵蚀造成的有形损耗; 因技术进步导致固定资产贬值的无形损耗; 出于经营策略需要加速折旧的速度,即快于有形和无形损耗的折旧方式。 折旧率的最低和最高限度 下限:折旧基金的积累不能低于固定资产的有形和无形损耗,否则,固定资产更新时就没有足够资金,同时还会造成利润虚增,甚至虚盈实亏。 上限:加速折旧可加快固定资金周转,却不能定得过高。因为这会增大企业成本,要么利润减少,要么产品价格上涨,或二者同时发生。,二、流动资金周转与存货调整,流动资金是企业投在原燃材料、动力、半成品和产成品等流动资产(存货)上的资金,其周转方式是一次性投入,一次性回收。流动资金周转速度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周期的长短。加快流动资金周转,就必须缩短周转时间。流动资金周转时间包括:# 加快流动资金周转需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存货,它可以通过变动进货量、生产中消耗量、销售量3个渠道来进行。行为规则有两种基本情况: 在价格不变时,调整是一种程序化行为,使存货保持在通常合理水平上。 在价格变动时,调整是一种非程序化行为,需要根据价格变动的预期来指导存货调整。其基本规律是: 在预期价格下跌时,应尽量减少存货; 在预期价格上涨时,则应尽量增加存货。,第三节 创新行为,创新的含义:创新是企业为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通过引入新产品、采用新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获得原料新来源、实行新的企业组织形式而获得超额利润的行为。 创新的分类: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 制度创新是指对企业组织形式的变革,它包括企业制度、企业经营方式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创新。 技术创新指运用新技术、开发新资源、创造新产品为内容活动,它与技术革新革命有密切关系,但又有区别。技术创新强调的是技术变革的商业性应用,而不是技术开发本身;技术创新的主要推动者是企业家,而不是工程技术人员。 技术创新的成本收益分析:创新目的是追求超额利润,只有在创新收益超过成本时,创新才可能出现。其成本和收益与一般意义上的成本和收益不同。其分析需了解创新周期联系在一起,它一般可以分为3个阶段: 初始阶段,即开发或购买新技术阶段,这时往往只有成本而无收益。,成熟阶段,即新技术应用于批量生产阶段。由于没有竞争对手,其收益大大超过成本,不仅可弥补初始阶段的成本,而且会带来丰厚的创新利润。 衰退阶段,这时因创新技术扩散,竞争者的仿效使超额利润消失,企业只能获得正常的平均利润,创新技术也随之成为一般技术。 技术创新的风险与保护 由于技术创新需先期支付巨大的创新成本,这使创新成为一种风险很大的活动。为鼓励技术创新人们设计了专利保护、技术有偿转让、商标注册等制度。但这种保护不能过度,否则会阻止新技术的推广,不利于社会的技术进步。 制度创新的特点 制度创新是通过变革企业组织和管理方式,降低制度交易成本来实现增加盈利的行为。制度创新同样需要支付创新成本,只有在创新收益大于创新成本的条件下,企业才可能进行制度创新。但这种创新较难像技术创新那样,在事前进行周密的成本收益核算,也难以实施保护制度。,第四节 投资行为,企业投资是企业把资本投入到经济活动中获取利润的活动。 金融资产投资 企业投资 非生产性投资 实物资产投资 非固定资产投资 生产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 一、投资资金的筹措及其代价 企业投资资金筹措的4个渠道及代价 企业自我积累:需付出机会成本意义上的代价; 银行信贷资金(间接融资):需付出还本付息的代价; 向社会发行股票、债券筹得资金(直接融资):需付出股息红利,债息和还本代价; 国有企业还有可能获得国家拨付的财政资金。 在筹措投资资金时须考虑代价,使筹资成本最小化。,二、优选投资项目,优选投资项目必须考虑:投资某个项目是否有利可图;在若干可替代的项目中选择最优的。这可以通过计算投资项目的净现值来评价。 净现值计算首先得估算该项目投产后的现金流出和流入。 现金流入(B)是根据预期产品价格和产量估算的未来的销售收入; 现金流出(C)是根据预期生产要素价格和要素需要量估算出的未来的成本,它包括除折旧外的所有生产成本。 假定该项目的寿命为n年,其现金流入总量为: Bt = B0 + B1 + + Bn (1) 其现金流出总量为: Ct = CO + C1 + + Cn (2),用现金流入总量减去现金流出总量为全部净现金流量: Bt Ct (3) 如果净现金流量大于0,说明该项目在寿命期内具有盈利能力。因未考虑投资成本,还不能表明该项目值得投资,还必须用净现金流量减去投资(I),设I = I0 ,即该项目一年完成全部投资,便有: Bt Ct I0 (4) 如果该式结果大于0,表明该项目在收回投资后仍有盈利能力。但这还不表明该项目值得投资,因还没有考虑投资(I)的机会成本。如果考虑把投资(I)存入银行获取利息,年利率为r,并按复利计算,那么,在投资期内,I会增殖为I ( 1 + r )n。带入上式,该项目的全部净现金流量的贴现值或净现值(R)为:,R = (Bt Ct )/(1 + r)t I0 (5) 若R大于0,说明将资金投入该项目比存入银行更合算。如令上式左端为0,并将右端中的利率r换为未知数x,可得到下式: 0 = (Bt Ct ) /(1 + x)t I0 (6) 由该式解出的X,称为内部收益率,或投资回报率,它便于把不同项目的回报率进行比较。,第五节 分配行为,企业分配行为包括工资性收入分配和利润分配。前者在企业生产过程中进入成本,后者指生产经营过程结束后对盈利的分配。这里只研究企业盈利分配。 一、作为社会公共权力代表的国家对企业的征税 所有企业都按照统一的国家税法纳税。其主要有两类: 收益税类(流转税),如增值税。这类税收按照一定税率,以企业收益为计税基数计算的税收。无论企业盈利与否,只要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就必须交纳此税。 所得税类。这类税收按照一定税率,以企业利润为计税基数计算的税收。只有企业在盈利条件下,才须交纳此税。 其他税收。如资源占用税、专项基金税等。,二、企业税后利润的分配,分配在所有者、企业法人和职工(包括经营者)之间进行。 首先,出资人要从税后利润中实现所有者权益。如果所有者是国家,它是作为与其他所有者同样身份参与利润分配的。与作为公共权力代表的国家不同,它在这里获得的是利润,而不是税收。 其次,企业还要与企业职工进行利润分配。职工获得的是奖金、分红,以及最终作为公共消费支出的集体福利。它与工资、津贴不同,工资和津贴作为劳动生产要素的成本进入成本之中。 最后,余下的利润形成企业生产发展基金,用于企业积累扩大再生产。,第六节 企业重组行为,企业重组包括资产重组、企业合并与兼并等几种方式。 一、资产重组 指大资本的分拆和分离。其主要形式有两种: 一是派生分离形式的重组。企业重组后,一个企业变成多个企业,这些企业间没有产权关系。 二是新设分离形式的重组。原有企业在分离和分拆后,企业间还保留一定的产权关系,如母子公司。 二、企业合并 指两个以上独立企业组合成一个新企业,与兼并不同之处: 原来企业的法人资格都不复存在,而组成一个新企业; 合并通常采取平等协商的方式; 合并通常不存在合并各方的产权转让关系,而兼并通常涉及各个企业间产权有偿转让。,三、企业兼并,狭义和广义的企业兼并 从狭义上讲,兼并指一个企业吞并其他企业,兼并企业保留原来名称和法人地位,被兼并企业则不复存在。 从广义上讲,企业兼并还包括“收购”或“并购”。并购指一个企业收购其他企业的一定控制权,但被收购企业还保留其名称和法人地位。 企业兼并的类型 按照兼并的行为方式,其可以分为3类: 横向兼并:生产同类产品企业之间的兼并,目的是获取规模效益; 纵向兼并:存在产、供、销关系的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兼并,目的通常是控制生产的整个流程; 混合兼并:除上述两种方式外的兼并,目的是开展多元化经营,降低经营风险,扩大利润来源。,按照兼并的操作方式,其可以划分为2种形式 : 协商兼并或善意兼并:指兼并方与被兼并方通过谈判实施的兼并; 强制兼并或恶意兼并:指兼并方通过在股市上收购被兼并方股票,或收买主要股东的股权而强制实施的兼并。 按照资产转移方式,可以分为4种形式: 兼并方用现金购买被兼并方资产来实现兼并的方式; 兼并方用现金购买被兼并方股票来实现“控股”的方式; 兼并方用自己的股票换取被兼并方资产来实现兼并; 兼并方用自己的股票换取被兼并方股票来实现兼并。 我国现阶段企业重组的特点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企业重组应是一种完全市场化的产权交易行为。 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国有企业的重组还不是纯粹的市场行为,它往往带有行政性划拨性质。,第十一章 家庭承包制下农户的经济行为,第一节 双层经营体制和农户经济主体的特征 一、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沿革 我国农村现阶段实行家庭承包制是建国后经过一系列体制变革而形成的。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 “土地改革”(新中国建立之初):农民都成为“自耕农”。 “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1950年代):农民的土地被收归集体,后经调整形成“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 家庭承包制(1970年代末-80年代初):其特点是: 一方面,保留了土地等农业基本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 另一方面,将农业生产经营自主权赋予农户。,二、家庭承包制下的双层经营体制,双层经营体制指家庭分散经营层次和集体统一经营层次 家庭经营层次的主要内容是: 集体的土地由农户承包使用; 所需的生产要素投入由农户自行负责; 农业生产经营决策由农户自主做出; 劳动成果在完成国家任务和集体提留后归农户所有。 集体经营层次的主要内容是: 管理集体土地、农业基础设施和集体财产; 确定集体提留数量和使用; 组织农户进行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 为农户提供各种生产经营服务。随农村市场经济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这种服务不断减少,逐步被成本更低的方式所替代。 此外,除经济职能外,集体还承担农村社区的社会管理职能。,三、家庭承包制下农户的特征,与其他市场经济主体相比,我国农户有三方面特点: 生产组织与消费组织的合一。作为生产组织农户与企业接近,作为消费单位它又与城镇中的家庭近似。 劳动者和经营者合一。在企业中劳动者和经营者通常是不同的经济主体。作为劳动者和经营者的统一,农户具有个体经济的特征,但农户又不是主要生产资料(土地)的所有者,与个体户不同。 我国正处于从自然经济社会向商品经济社会急剧转变时期,农户具有自然经济主体和商品经济主体的双重特征: 许多农户还具有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特征; 绝大多数农户又具有商业性小农经济的特征。 在发达地区,许多农户已完成这种转变,在落后地区,农户更多保留了“自给性”小农的特征。,第二节 农户的经济行为,一、农户的投入产出行为 1、农户的生产经营目标与经营约束 经营目标:我国农业正处于从自给性农业向商品性农业转变时期,农户的生产经营目标往往是双重或多重的: 在自给性农业中,农户为解决温饱问题而追求承包土地上的产量最大化; 在商业性农业中,农户追求承包土地上的纯收入最大化,即扣除生产要素投入后的收入最大化,这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已经没有多大差别; 在半自给半商业性农业中,农户的目标通常是在粮食自给基础上的纯收入最大化。,经营约束:农户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也面临着种种约束。其特点是: 体制约束主要表现在双层经营体制对农户行为形成的制约上; 预算约束是硬性的,农户不能转嫁任何经营风险; 市场约束对农户行为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主要表现在生产要素获取越来越依赖市场,越来越多的农产品进入市场,市场价格对农户经营行为的影响越来越大; 农业生产是经济与自然过程的统一,农户的行为还受到自然条件的约束,如气候、地理条件等。因我国土地资源稀缺,其对农户经济行为制约极大。,2、劳动生产要素投入与产出,劳动属于农户自己,无须支付工资,在经济转型中,其投入有两种情况: 在劳动要素没有其他出路,农户为追求产量最大化或利润最大化,会尽可能增加劳动投入,用劳动投入来替代其他有成本的要素投入; 当劳动力有其他出路时,如兼营非农产业、外出打工等,农户就会在各种劳动投入与产出、收入之间进行比较,减少甚至停止对农业的劳动投入。 3、其他物质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 除劳动和土地外,从事农业生产还需要其他物质要素,如肥料、农药、种子等。这些要素之间存在两种关系, 一是固定比例关系,其比例由生产技术条件决定; 二是可替代关系,这时农户就要选择各种要素的最佳组合。选择应满足: A要素边际产量 / B要素边际产量 = A要素价格 / B要素价格 或: A要素边际产量 / A要素价格 = B要素边际产量 / B要素价格,在实际决策中,农户通常的行为是: 尽可能采用价格低廉,增产效果好的资源,以降低物质要素投入的成本; 当物质生产要素价格变动时,及时调整原有组合,保证用最低的投入获取产量或纯收入的最大化。 4、不同产品的替代 在农业生产中不同产品之间也存在替代关系。其原则是: 在投入一定的条件下,两种可替代产品的最优组合是,替代产品增加的收益等于被替代产品减少的收益。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增加何种产品的生产,总收益都会减少。,二、农户的兼业行为,兼业行为是指农户除经营农业外还从事非农产业取得收入的行为。因目前我国从事农业的收入很低,其他非农产业的收入高于农业,农户有很强的兼业倾向。 当农民有迁徙自由和经营自由时,一旦有机会,农户便会兼营他业。其直接原因是: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机会成本过高;或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比较收益的差距很大。其深层次的原因有以下两点: 我国土地资源有限,农业剩余劳动力过多。这使我国农业劳均土地资源数量很低,劳动生产率低下。受土地收益递减规律支配,劳动和资本的边际收益极低,农户难以通过增加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来增加收入。 农产品需求弹性小,市场扩张缓慢,其总体价格水平呈下降趋势。这又与两方面原因有关:随着告别短缺,农产品市场需求日益饱和;技术进步加速,农产品供给能力不断增强。这势必出现农民增产不增收,甚至增产减收。 此外,随我国加入WTO和经济区全球化,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将把农产品价格锁定在国际水平上。,我国农户的兼业的形式很多,可概括为两种基本形式: 以家庭成员自然分工为基础的兼业,部分成员从事非农产业,部分成员则从事农业生产。在这种情况下,农业仍是专业化的,但农业劳动者素质通常偏低,如妇女老人从事农业,青壮年男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 劳动者既从事农业又从事非农产业,如在乡镇企业就业,或就近外出打工。这时农业往往成为副业、业余农业。 兼业化是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必然现象,是传统自然经济农业向现代商品性农业转变,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民向市民转变的一种过渡状态。具有两方面效应:,兼业化对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剩余劳动力出路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兼业化也会产生一些负面效应,主要是: 农户农业生产积极性下降,其程度与农业机会成本大小和兼业机会大小成反比,非农产业收入越高、兼业机会越多,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积极性就越低。 造成农户不关心土地资源的利用率,甚至可能出现撂荒耕地的现象,其程度也与机会成本大小和兼业机会大小成反比。,三、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指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供、销、服务一体化为特征的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农业生产要素和农产品的商品化、服务的社会化。 农业产业化的形式统称“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方式:在我国主要有5种形式: 流通企业加农户。企业负责市场购销,农户负责生产,二者之间存在比较稳定的买卖合同关系。 加工企业加农户。企业负责收购农户的初级产品,经过加工后出售。 专业协会加农户。协会负责技术交流、信息传递、资金融通、统一销售等活动,农户负责生产。 专业合作社加农户。这种方式与上一种形式接近,不过,农户通过合作制或股份合作制实行更紧密的联合。,专业大户加农户。专业大户(包括经纪人)通过提供技术和信息,帮助销售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从事某一专业化经营。 “公司加农户”是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形式,也是我国农业专业化经营的发展方向。其特点是: 生产专门化和基地化; 经营一体化; 产供销契约化; 服务社会化和系列化。 四、农业规模经营 农业规模经营指伴随成本下降和收益增加的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扩大。它不仅意味着农户经营规模的扩张,而且以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农户收入增加为特征。规模经营有两条途径:,一是农业外部规模经济,指农户不承担成本支出而获得的规模收益,如市场条件改善、社会提供的物质技术服务增加而给农户带来的收益。 二是内部规模经济,指随着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扩大而出现的成本下降和收入增加,如种植业中因土地规模扩大,户均支配土地数量增加使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带来的规模效益。 农业规模经营的意义重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增收、先进技术的采用、资本的投入、农产品价格优势和品质的提高,都要求把农业从“吃饭”产业转变为致富产业为前提,这又以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前提。然而制约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根本性原因是劳均土地面积过低(户均不足0.5公顷),土地收益递减规律制约了其他生产要素对农业的投入。所以,,规模经营是农民致富的最终途径; 规模经营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唯一途径; 规模经营是提升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但规模经营须具备一系列条件,且不能一蹴而就。主要有: 第一,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去。因土地是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农民的基本生存手段,只有在剩余劳动力已经转移的条件下,才可能将有限的土地资源集中在少量农户手中实现规模经营。这是我国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最根本的条件。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有两条: 一是流动到城镇,推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二是就地转移从事非农产业,如在乡镇企业中就业。 第二,建立合理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一方面,这种机制应确保农户对现有土地的承包权,必须在农户自愿的基础上实行土地流转;另一方面,这种流转还须以保证一定基本农田数量为前提,防止大量农田转为非农业用地。,第三,逐步建立合乎国情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目前我国农村土地具有生产和社保双重功能,是农民防范风险的最后一道屏障。实现土地的集中须以基本保障制度确立为前提。 第四,农业生产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确立。规模经营的效率建立在社会化分工基础上。这要求: 提高农产品和生产要素的商品化程度,使农业摆脱自给自足状况; 还要把一部分农业生产项目和作业项目分离出去,实现专门化经营,形成农户经营加社会化服务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第三节 农村经济社会组织,一、社区合作经济组织 社区合作经济组织是以农村社区为单位组成的农户经济联合体。它是传统的“政社合一”的社区组织的行政职能与经济职能逐步分离的产物,是原来集体经济组织的经济职能逐步向合作经济组织嬗变的过渡形式。它与“集体”组织和“合作社”组织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它不具有集体经济组织的行政职能,并实行与合作经济相一致的自愿、互利、民主的原则。 它具有传统集体组织相同的地域特征,往往与其地域界限重合,并对政府有一定的依附性。许多社区合作经济组织与原有的集体组织是“两块牌子,一套班子”。 同时,它在产权关

    注意事项

    本文(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本科政经微观运行.ppt)为本站会员(本田雅阁)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