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2019土壤地理学课件第四讲土壤形成因素与形成过程(2).ppt

    • 资源ID:2855264       资源大小:283.52KB        全文页数:109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0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9土壤地理学课件第四讲土壤形成因素与形成过程(2).ppt

    三、 土壤形成过程,地表物质迁移的主要形式 土壤形成的共同过程 土壤形成的特殊过程 土壤形成过程与土层发育 土壤形成与土壤剖面,土壤形成过程,简称成土过程,是指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发生 的物理、化学、生物作用,以及物质循环和由此而形成土壤发生层与剖面特征的过程。,土壤形成过程特点,1. 是复杂的过程,能量迁移是其动力。 2. 随时间而不断进行。 3. 有一系列的物理、化学、生物作用发生。 4. 在一定的地理位置、地形条件下进行。,5. 不同土壤有不同的主导过程。主导过程决定土壤的特征。 成土过程的多样性决定了众多的土壤类型。 6. 土壤生态系统与其所处环境间物质循环与土壤内部的物理、化学作用是土壤形成过程的共同过程。,土壤形成的实质,母质土壤土壤肥力的形成过程养分的积累过程生物小循环与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生物循环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即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间物质往返流动的过程。是绿色植物通过根系选择性吸收对 N、P 等营养元素的富集与保留的过程。,植物体中的营养元素含量与岩石中营养 元素含量极不相同,原岩石中没有氮,磷也少,而绿色植物却含有较高的氮和磷。这是植物营养元素的富集过程。,研究案例生物小循环,题目:北京地区耕地碳酸盐褐土不同农作物氮及灰分元素生物循环的比较研究 作者:黄德华、陈佐忠、张鸿芳 时间:1982.4 刊物: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内 容,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地区自然条件 三。研究结果 1.生物量 2.氮 3.磷 4.钾 5.钙镁铁硫锰等,四。讨论,1.不同作物存留、归还和吸收数量的特点 2.不同作物归还比例的特点 3.不同作物对不同元素选择性吸收的特点 4.不同作物生物循环和农田土壤元素平衡和施肥,结 论,1.不同作物存留、归还和吸收不同元素差别很大。花生吸收钙镁量大;小麦、大麦等吸收较高数量氮磷钾钙硅等 2.不同作物对不同元素归还特点不同: 1)低归还:氮磷钾,归还比例低于10% 2)中归还:钙镁硫硅钠等,归还比例10%-30% 3)高归还:铁锰等,归还比例高于30%,地质大循环,是指地面岩石的风化、风化产物的淋溶与搬运、堆积,最终流归海洋,经过漫长的地质变化进而再次成岩作用,这是地球表面恒定的周而复始的大循环。 土壤形成过程的实质是植物营养物质的地质大循环(又称植物营养物质地质淋溶过程)与植物营养物质的生物小循环(又称生物积累过程)之间的矛盾统一过程,地表物质迁移的主要形式,土壤形成过程中的物质与能量转化是地球表层系统物质与能量转化总过程的一部分。 影响地表物质转化的主要因素: 外在因素与内在因素: 外在因素:1.太阳辐射和由之决定的气候条件等.2.水文地质条件.3.地形.4.土壤性质等 内在因素;不同化学元素的结构及其化学物的性质,地表物质迁移主要形式,溶解迁移 (lixiviaton transport): 土体中物质与水形成真溶液,并随水溶液迁移的过程.其特点元素迁移 为主. 淋溶过程与毛管上升 表层积聚.,盐类物质迁移顺序: CaCl2MgCl2NaC1kC1MgSo4Na2CO3CaSO4CaCo3 波雷诺夫(1937)提出土壤成份相对活性序列:C1-=100 SO42-=57 Ca2+=3.0 Na+=2.4 K+=1.25 SiO2=0.20 Fe2O3=0.04 Al2O3=0.02,还原迁移(reduction transport): 地表渍水情况下,土壤处于 嫌 气还原条件,某些变价态元素被还原而随水迁移的过程.其特是铁、锰转化与移动.,Eh值氧化还原电位 Eh=-500mv极端还原 =-200mv强还原 =100mv通气不良 =300mv中度氧化 =500mv强氧化 还原条件化学元素迁移顺序: CaMnMgNaPKFeSiO2AL,配合迁移(Coordination transport): 金属离子与电子给予体的离子或分子之间通过配位键形成的配合物随水迁移的过程. 生物参予,金属元素与腐殖质结合为其特征. 形成络合物 螯合物 自然 条件下地表中,二者难以区分,合称配合物。,悬浮迁移(suspended transport): 次生铝硅酸盐粘粒分散于水体中形成悬浮液下渗或侧流. 其特点粘粒移动.,生物迁移(biologicai transport): 生物有机体吸收.积聚并形成有机化合物的迁移过程.,土壤形成的共同过程,这是指不同土壤类型在形成过程中所具备的共同的作用,包括物质循环及土壤内部的物理、化学、生物作用,物质循环,这是指发生于土壤生态系统与其所处环境间的物质吸收、存留即循环过程,亦即输入与输出过程。,输入过程,1)干沉降:物质以气相和固相输送的过程总称为干沉降。包括:1.由于风力的搬运,物质在土壤表面积累的过程。如许多地方黄土的形成、风沙的形成都是风力搬运的结果。2.不下雨时,大气中物质被植被吸附或重力沉降到地面的过程也是干沉降;这对土壤形成影响很大,尤其在某些特殊的地质环境或气候环境下。,2)湿沉降:.物质以液相沉降通常称为湿沉降。 包括水和溶于它的气体和溶质以及水中含有的不溶性的颗粒物质。 包括:1.由于流水的搬运,物质在土壤表面积累的过程。如许多地方洪积物、冲积物、冰积物等都是流水搬运的结果。2.下雨时,高空雨滴吸收某些物质继而降下时降到地面。,3)生物归还:指以植物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残体或枯落物的形式向土壤归还的过程。在自然森林与草原,常形成明显的枯枝落叶层。凋落物生产一个动态过程。,每年向土壤归还的N素,在草原地上部分每年每 hm2 为 2030kg 左右。 4)生物固氮:生态系统中 N 素绝大部分来源于生物对大气 N2 的固定。 全球每年固N总量在100175×106t.,输出过程,1)淋失:这是指土壤中的物质在土壤水的作用下,淋出土体的过程。在降水丰富的地区,这一过程很强烈。 不同元素被淋失的速度与其移动的活性很有关系。地下水的富营养化与NO3的淋失很有关。,2)生物吸收,不同植物不同元素吸收表现很大差别。,3) 反硝化: 土壤中硝酸盐还原为氧化二氮进而逸失的过程。如果土壤含水量高,氮素的损失每hm2可达300100kg。,4)风蚀与水蚀:这是指由风力或水力而导致的物质输出土壤生态系统的过程。在一些地区。这一过程常很剧烈。对土壤形成影响也很大。,土壤内部的物理、化学与生物作用,淋溶与淀积(淋溶作用) 淋溶与淀积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指沿土壤剖面或在土体中物质以溶液的形式从一处向另一处的运动。 这一运动过程被称之为淋溶,而淋溶终结之处,就是淀积,如各种元素以及粘粒的淋溶与淀积。,分解与合成:是指发生在土壤中的有机物质的转化、降解过程以及有机物质分解的中间产物合成复杂的、胶体状态的高分子聚合物,腐殖物质的过程。,风化与形成 是指原生矿物经物理作用、化学作用、生物作用形成次生矿物的过程。原生矿物是岩浆中结晶出来的矿物长石、石英、云母、角闪石、辉石等,次生矿物如高岭石、蛇纹石、绿泥石等。其形成包括矿物风化过程中产生SiO2和Al2O3,与K、Na、Ca等离子重新合成新粘土矿物的过程,如红壤的三水铝石经复硅作用可形成高岭石。而高岭石也可形成蒙脱石。,氧化与还原 在土壤中氧化与还原反应几乎普遍存在,如Fe3+Fe2+、Mn4+ Mn3+ Mn2+,Cr4+ Cr3+等。,硝化与反硝化 硝化作用是指土壤中的氨在亚硝化细菌作用下氧化成亚硝酸,再经另一种硝化细菌氧化成硝酸的过程。而反硝化作用相反,是指在淹水或通气不良条件下,硝酸盐经还原作用生成NO2损失N的过程。,土壤形成特殊过程,这是指不同土壤在其形成过程中所具备的特殊过程,它决定不同土壤类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1.有机物质合成、分解与转化过程. 2.土壤矿物质迁移与转化过程. 3. 熟化过程 4.退化过程,腐殖化作用(humification)是指土壤中的一切生物残体,其中主要是植物残体,在物理、化学、生物作用下分解并进而形成一类特殊的高分子聚合物,即腐殖质的过程。这类腐殖质比原来的物质要稳定。 从有机物质转化为腐殖质的过程如下:,泥炭化作用(peat formation) 在高地下水位或地表积水的情况下,不同分解程度的植物残体的积累作用,这主要发生于沼泽或河湖岸边的低湿地段。,矿质化过程(Mineralization) 微生物作用 有机物质中矿质元素分解、氧化转变为无机态物质的过程,土壤矿物质迁移与转化,淋洗作用(leaching) 土壤中可溶物质随土壤溶液向下移动的作用。,淀积作用(illuviation) 土壤物质在剖面中由一层迁移到另一层的沉积作用。,淋淀作用(eluviation-illuviation) 淋洗作用和淀积作用的统称。,灰化作用(podzoliation) 这是指在冷湿气候,针叶林植被环境的强酸性条件下,亚表土的矿物被破坏,铁、铝氧化物向下淋溶、而相对富集二氧化硅的作用。 这一作用的结果,在土壤剖面的上部常形成二氧化硅富集的灰白色的淋溶层,称之为漂白层(E, Albic horizon),而在下部可形成二、三氧化物和腐殖质富集的红棕色淀积层,称之为灰化淀积层(Bns, spodic horizon),粘化作用(clayification) 土壤中粘粒的生成或淋淀,导致粘粒含量增加的作用。 三种类型: 残积粘化作用 次生黏化作用 淀积黏化作用,残积粘化作用 (residual clayfication) 母岩在风化成土过程中,其原生矿物就地生成粘粒并聚积于土体层的作用。,次生黏化作用(secondary clayification) 在特定的水热条件下,土壤中原生矿物发生土内风化,就地生成和聚积次生黏粒,形成土内黏化层的作用。,淀积黏化作用(illuvial clayofication ,argillification) 土壤表层 或淋溶层的黏粒分散后随悬液向下迁移,淀积于一定深度,形成淀积黏化层的作用。,钙积作用(calcification) 干旱、半干旱地区碳酸盐在土体中移动与淀积的作用。这是土壤溶液中的碳酸氢钙由于孔隙中的二氧化碳分压或水分含量降低,碳酸氢钙放出二氧化碳变成碳酸钙而淀积。 淀积的结果形成深实的紧实的B层。 而淀积的形状与高低与生物气候条件有关。,复钙作用(recalcification) 在气候变干,或石灰岩地区由径流水带入,或过量使用石灰,少钙或已经脱钙的土壤重新聚积碳酸钙的作用。,脱钙作用(decalcification) 在一定生物气候条件下,碳酸盐与水和二氧化碳作用,形成可溶的重碳酸盐,并随土壤水移动而从某一土层或土体淋失的作用。,硅化作用(silicification) 土壤中二氧化硅相对富集的作用。 脱硅作用(desilicification) 土壤中铝硅酸盐水解,氧化硅淋失的作用。,石膏聚积作用(gypsum accumulation) 次生石膏在土壤中聚积的作用。,棕化作用(brownification,braunification) 温带湿润气候条件下原生矿物中的铁被风化释放,进而氧化和水化,氧化铁、氢氧化铁充分分散于土壤基质内,使土壤呈棕色的作用。,红化作用(rubification) 土壤中非晶质氢氧化铁的消散和针 铁矿、赤铁矿微晶的形成,充分分 散于土壤基质内使土壤呈鲜艳红色 的作用。,黄化作用 黄壤所具有的特殊的成土过程。其原因是成土环境湿度大,土壤经常保持湿润,土壤中的氧化铁高度水化形成一定量的针铁矿,并常与有机质结合,导致剖面呈黄色或者蜡黄色。,硅铝化作用(siallitization) 温带地区土壤中2:1型黏粒矿物转化形成的作用。,铁铝化作用(ferrallitization) 热带、亚热带地区原生矿物强烈分解,盐基 淋失,二氧化硅部分淋溶,铁、铝氧化物富 集的作用。,盐化作用(salinization) 可溶性盐类在土壤中,特别是土壤表层 的累积作用。这主要发生于干旱、半干 旱地区以及滨海地区。在这些地区土壤中 的可溶性盐被淋洗到地下水中,并随地下 水流动迁移到排水不畅的低洼地区,在蒸 发量大于降水量的情况下,盐分又被上行 水携带到土体表层集聚的过程 盐化过程形成盐化层。而由人为活动影响 产生的盐化作用,称为次生盐化作用。,潜育作用(gleyization) 长期积水条件下,有机质分解产生还原性 物质和铁锰还原的作用。这是因为在土壤有 渍水(包括常年或季节性渍水)、有机物质 处于嫌气性分解状态条件下,土壤矿物质中 的铁锰处于还原低价状态,可产生磷铁矿、 菱铁矿等次生矿物,从而使土体染成灰蓝色 或青灰色。它常出现于沼泽化、质地粘重。 且排水不良的土壤。,而在湿润平原地区,由地表季节性滞水引起氧化还原交替,使铁锰还原淋溶,土壤变酸,乃至粘粒矿物发生蚀变的作用,被称之为假潜育作用(pseudogleyization),另外,在淹水灌溉条件下,土壤上部发生的潜育作用,被称之为次生潜育化作用(secondary gleyization),碱化作用(solonization) 土壤胶体吸附大量交换性钠的作用,这是由于钠离子在土壤胶体上的累积,使土壤呈强碱性反应,并形成物理性质十分恶劣的碱化层。 而土壤吸附的交换性钠为氢离子交换,致使土壤非碱化作用,被称之为脱碱作用(Solodization)。,白浆化作用 这是指土体中出现还原铁锰作用而使某一土层漂白的过程。在较冷凉湿润地区,由于质地粘重、冻层顶托等原因,易使大气降水或融冻水在土壤表层阻滞,使上层土壤处于还原状态,在有机质这个强还原剂参与下,使铁锰还原并随下渗水而漂洗出上层土体,这样,土壤表层逐渐脱色,形成一白色土层白浆层。白浆层盐基、铁、锰严重丧失,土粒团聚作用削弱,形成板结和无结构状态。土壤物理性状极差。,熟化过程,主要指农业土壤在人为因素影响下,通过耕作、施肥、灌溉、排水和其它措施,使土壤的土体构形被改造;土壤中存在的对作物生长障碍因素得以减弱或消除;水、肥、气、热等诸肥力因素比较协调。从而为农作物高产稳产创造有利的土壤条件。土壤热化过程,是人类培育土壤的过程。,退化过程,退化: (1)生物体在进化过程中某一部分器官变小,构造简化,机能减退,甚至完全消失.-现代汉语词典 (2)泛指事物由优变劣,由好变坏.-现代汉语词典 (3)环境或者某种资源的质量和利用价值减小的过程-英汉生态学词典,退化与演替,·演替是植物群落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现象 ·,· 关于荒漠化(Desertification) 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各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干旱亚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退化是生态系统退化,退化不仅是植被的退化 而且是土壤的退化 也包括生物群落与小气候的变化,联合国粮农组织对土地退化的划分 · 侵蚀 盐碱 · 有机废料 · 传染性生物 · 工业无机废料 · 农药 · 放射性物质 · 重金属 · 肥料 · 洗涤剂,土壤形成过程与土层发育 土壤不同的发生层是土壤形成过程的外在表现,是土壤形成过程的结果。,主要土壤发生层,土壤发生层(Soil genetic horizon, soil horizon),意指由成土作用形成的平行于地表具有发生特征的土层。,基本发生层(master horizon, principle horizon) 又称基本土层。 1)道库恰耶夫确定三个发生层,即A层(腐殖质聚积表层), B层(过渡层) 和C层(母质层)。,2)国际土壤学会提出分层 O层(有机层) A层(腐殖质层) E层(淋溶层) B层(淀积层) C层(母质层) R层(基岩层),有机层(organic horizon) 是指由树枝落叶和苔藓地被物或草本植物活体和残体植物构成的以有机质占优势的层次。用 O 表示,腐殖质层(humus horizon) 形成于表层或位于O层之下的矿质发生层,是矿质部分充分混合的腐殖质聚积层。用A表示。,淋溶层(eluvial horizon), 是淋溶作用形成的土层。在这一土层中,粘粒、铁、铝等单独或一起淋失,而石英或其他抗风化的矿物沙粒或粉粒相对富集。用E表示。 淀积层(illuvial horizon) 是剖面中部或下部粘粒、二三氧化物、碳酸盐物质聚集的土层,用B表示。 位于A层、E层或O层之下的发生层。该层完全或几乎完全丧失岩石构造。B层形成过程不同,因而有各种各样的B层。,母质层(parent material horizon) 通过成土过程可形成土壤的岩石风化后的残积物层或经搬运的沉积物层,用C表示。有的土壤形成于强风化的物质上,这种强风化的物质不具备A、E、B层,也应是C层。,母岩(parent rock) 是形成土壤的基岩。用R表示。 一般很坚硬,稍有裂隙,即使有裂隙,植物根系也不能穿入。,特殊发生层,是特定条件下形成的主要发生层。 潜育层(gley horizon) 长期被水饱和,土壤中的铁、锰被还原并迁移,土体呈灰蓝、灰绿或灰色的矿质发生层。国外多将之作为B层或C层的一种特性来处理,划分为Bg层或Cg层。在我国土壤工作实践中均视之为一种独立的发生层。用G表示。,犁底层:(plow pan) 由农具镇压、人畜践踏等压实而形成。土体紧实,容重较大;既有物质的淋失,也有物质的淀积。用P表示。,过渡层与指间层 过渡层:指具备两个发生层特征的土层,如A层与B层之间的AB层。 指间层:有的土壤剖面具有舌状、指状、参差状土壤界线,这两种土层犬牙交错的部分称为指间层。用代表上下两个发生层的大写字母之间加斜线分隔号()表示,例如E/B,B/E等。前面的大写字母代表该发生层的部分在整个指间层中占优势。,特定发生层 即根据发生上特定性质而进一步细分的土层,为一系列特定发生层,并在描述时以一两个英文字母做后缀加以表示。如用Bt表示粘粒淀积层,Bhs表示腐殖质一三二氧化物淀积层等。,不同后缀字母所表示不同特性不同 a:高度分解有机质,搓后纤维含量不足整个土壤物质体积的16,不包括其他粗碎屑物及矿质层。 b:矿质土壤中被埋藏的矿质土层, e:半分解有机质,搓后的纤维含量所占土壤的体积介于低分解有机质与高分解有机质之间,不包括其他粗碎屑物及矿质层。,f:含有冰棱的永冻层(不包括“干冻层”)。 g:因氧化还原交替而形成的锈斑纹 h:有机质在矿质层中的聚积 i:低分解有机质,搓后的纤维含量占土壤体积的34或更多一点。,k:碳酸钙聚积 m:强度胶结的土层,根系只能从间隙中穿过 n:交换性钠的聚积 p:耕作层 p:水耕层 p”:旱耕层,q:硅聚积 r:风化基岩或松软基岩。可用铁锹挖掘,但根系不能穿插。 s:有斑纹、胶膜和结核等铁锰新生体聚积如Bs。 s:铁淀积层。 s”:锰淀积层。 t:粘粒淀积。,V:网纹,指红白相间、富含铁、润时硬、干时极硬的网纹 W:就地风化,有次生粘粒形成,游离氧化物释放,粒状、块状或棱柱状结构发育 X:脆磐特征,容重高,有脆性 Y:石膏聚积 Z:易溶盐积 此外,在一层土层中可续分出几个亚层,以阿拉伯数字作为后缀表示 当岩性不连续时,则以阿拉伯数字为前缀表示,f:含有冰棱的永冻层(不包括“干冻层”)。 g:因氧化还原交替而形成的锈斑纹 h:有机质在矿质层中的聚积,如Ah, Bh。 i:低分解有机质,搓后的纤维含量占土壤体积的34或更多一点。,土壤剖面(Soil profile 上述不同发生土层的排列构成了土壤剖面。土壤剖面的概念,和通过土壤剖面研究土壤的方法首先由道库恰耶夫1883年提出。 土壤剖面是指土壤三维实体的垂直切面,显露出一些一般是平行于地表的层次,土层。这些土层的垂直序列,或者说土层的总和就是土壤剖面。,侏儒剖面(nanoprofile) 在高山带、荒漠带或紧实块状结晶岩上形成的土壤发生层完整,但每一土层厚度甚薄的土壤剖面。 巨型剖面(giant profile) 湿润热带气候下形成的高度风化、厚度达数米至十余米的超深厚土壤剖面。,扰动剖面(disturbed profile) 土壤剖面多次被沉积物覆盖或人为活动影响,原发生层序列遭受破坏的土壤剖面. 自然剖面(natural profile) 因开路、开矿或其他人为活动而显露的土壤垂直断面.,完整剖面 没有明显受外来营力(自然的和人为的)影响,基本保持正常剖面应具有的完整发生层。 侵蚀剖面 土壤剖面上部被侵蚀掉又叫截头剖面。只残存部分A层者为弱度侵蚀剖面。缺A层,B层裸露,具BC剖面构型者为中度侵蚀剖面。缺A,B层或B层大部失去者为强度侵蚀剖面。,埋藏剖面 由于后来物质的覆盖,在土壤剖面的一定深度中出现一个或一个以上埋藏层或埋藏剖面的剖面。 多元发生剖面 土壤剖面中有二个以上由于生物气候条件演替而形成的、反映土壤不同发育历史和环境条件的特征性发生层。,异源母质剖面 土壤剖面上部土层的成土物质与底部基岩或母质的物质组成不一致的剖面。 堆叠剖面 在原来的土壤剖面上多次被沉积物质覆盖,或者由于大量施用泥肥、土粪或进行淤灌等使土壤表层或耕层不断垫高。,翻动剖面 剖面表土层以下的土层经人为翻动到地表。 人造剖面 在采矿、兴修水利等活动后将混杂的土壤物质堆积或填回而形成的剖面。,土 体 现代土壤学认为土壤是一个三维实体,把土壤剖面概念立体化,引入土体的概念。 单个土体(pedon):这是最小体积的一个土壤三维实体,人为假设其平面形状近似三角形,面积为110 m2,在此面积范围内,任何土层具有一致的性态,是土壤调查和研究中的最小描述单位和采样单位。他表示土壤这个空间连续体在地球表层分布的最小体积。这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土壤科学家首先提出来的。,聚合土体(polypedon): 由两个以上相似的单个土体构成。它既是一个景观单位,又是一个最小的制图单位或分类单位。,土壤剖面与土体 1)单个土体只包括“非土壤”以上的部分,相当于土壤剖面中的A+B层。A+B层的总和称之为土体层(Solum),是成土过程的产物。 2)单个土体的垂直面相当于土壤剖面中的土体层。 3)单个土体的发育过程中,由C层向B层演变,已形成一定数量(1050)具B层特征的土壤物质的BC层,也可看作为单个土体或土体层的组成部分。 4)土壤剖面、单个土体、聚合土体三者关系如下图。,土壤剖面构型 不同的土壤发生层或土壤层次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构成了不同的排列组合形式,这就是剖面构型(profile pattern)。,依据发育程度强弱 (A)C剖面 AC剖面 A(B)C 剖面 ABC剖面 AEBC剖面,土壤发育 土壤个体发育 土壤的个体发育是指具体的土壤从岩石风化产物或其它新的母质上开始发育的时候起,直到目前状态的真实土壤的具体历史。这种个体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形成,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改变,甚至由于侵蚀或其它作用而遭破坏。在不受加速侵蚀或其它破坏作用的情况下,这种具体的土壤个体便向着具有与当地典型的土壤形成条件组合相适应的土壤发展,经过若干时间,即有所谓幼年土或发育微弱的土壤而达到成熟阶段,最后进入当地典型土壤的行列。,土壤的系统发育 土壤的系统发育指土壤的发生类型在漫长的地质时期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土壤是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体。它是独立的而不是孤立的。土壤的发育与植物关系十分密切。植物与其他因素共同作用,创造了土壤,并在土壤中继续累积新的性质,当这些新性质在量上的累积达到质上的飞跃的时候,土壤就从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在漫长的地质时期内,土壤和环境因素间辩证地发生和发展过程,也就发生土类之间和各发生土类与一定类型的环境因素之间在历史发生上的联系。,格拉西莫夫查明了几种主要发生土类在地表出现的时间和顺序,如在与北方针叶林地带自然条件相适应的典型灰化土出现于第四纪后期,与温带草甸草原带自然条件相适应的黑钙土出现于第四纪中期,与温带阔叶林带自然条件相适应的棕壤出现于第三纪中期,而与热带阔叶林带自然条件相适应的红壤出现于第三纪初期,,土壤的演替 土壤的演替指的是由于当前地理环境的变化而引起的土壤或它们在一地区的组合土被,由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或者说一种类型被另一种类型所代替的过程。引起土壤演替的原因很复杂,演替的过程也十分不同。,思 考 题,1)土壤形成因素历史发展 2)气候与土壤形成 3)生物与土壤形成 4)母质与土壤形成 5)人类活动与土壤形成 6)略述土壤形成的特殊过程 7)略述两个循环 8)略述主要的土壤发生层 9)略述土壤剖面及土体,参考文献,张凤荣,马步洲,李连捷编著, 土壤发生与分类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Developments in Soil Science-Volume 29 Vital Soil Function, Value and Properties,Edited by Peter Doelman ,Herman J.P.Eijsackers,2004 ,ELSEVIER,Lynette K.Abbott and Daniel V. Murphy, Soil Biological Fertility-A Key to Sustanable Land Use in Agriculture KLUWER ACADEMIC PUBKLISHERS,2005,安 排,10月11日,18日和25日停课,顺延。 1。复习第一讲到第四讲内容。 2。预习第五讲关于土壤分类问题发生分类和系统分类 3.第五讲我们有一个课堂复习 包括上述内容,

    注意事项

    本文(2019土壤地理学课件第四讲土壤形成因素与形成过程(2).ppt)为本站会员(上海哈登)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