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历史系历史专业毕业论文专业毕业论文下载.doc

    • 资源ID:3263024       资源大小:98.02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4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4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历史系历史专业毕业论文专业毕业论文下载.doc

    历 史 系毕 业 论 文论文题目: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科学执政的实践姓 名:郭虎子 学 号:2006071234班 级:06级历史2班指导教师:候普慧 2009年12月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科学执政的实践 以精兵简政为例摘要: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实行的“精兵简政”政策,是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的光辉实践。边区政府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精简原则和裁减人员安置办法,进行了广泛的思想宣传教育,建立了强有力的领导组织和相关的规章制度。通过精兵简政,边区建立了廉价的政权机构和精干的军事编制,基本上达到了精简、统一、效能、节约、反对官僚主义的目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早期已经具有尊重规律,执政为民,政治协商的科学执政理念。总结其成功的经验,无疑对对当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关键词: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精兵简政;科学执政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首倡实施的“精兵简政”的政策,不仅使中国共产党克服了财政经济困难、巩固了抗日民主根据地,而且对争取抗战胜利和增强中共执政能力,以及后来的政府机构改革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学术界对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精兵简政的研究,是比较深入的。尤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研究成果较为集中,学术论文较多。张扬从精兵简政的提出、具体执行过程、主要成绩、主要措施及经验四个方面做了详尽的论述,他认为,“精兵简政,不仅紧缩了机构,精简了冗员,节约了支出,克服了根据地出现的鱼大水小的矛盾;而且对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克服行政部门的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为发展生产,培养民力,巩固革命根据地,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起了重大的历史性作用。”1熊宇良也从上面四个方面进行了简略的论述,认为“精兵简政政策的制定和正确贯彻执行,充分体现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巨大优越性。”2叶健君在进行详细论述的基础上,认为精兵简政的“疏通民意,顺畅民心,实事求是,认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成功经验,仍对我们今天的改革具有重大的意义。”3进入九十年代后,冯延巧认为,“精兵简政虽已成为历史的过去,但它在我党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也为我国政权建设创造积累了宝贵经验。”4李红梅探讨了陕甘宁边区简政的目的,认为“精简、统一、效能、节约于反对官僚主义”这五个方面的目的,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而且每个方面有其独特的内涵。5臧运祜认为精兵简政不仅体现在简政,而且也在于精兵,“各抗日根据地进行的精兵建设,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精兵简政政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6 进入新世纪,随着陕甘宁边区政治史研究的深入,精兵简政的研究也表现出新的高涨。其中周浩集的硕士论文专门研究了精兵简政政策取得成功的历史经验,虽然以整个抗日根据地精兵简政的实施为对象,但陕甘宁边区也是重点,并且作了较为系统的分析。7张光华等分析了精兵简政在政权建设方面的经验,认为精兵简政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权建设和行政改革的一次成功实践,尽管这次实践带有抗日战争时期的显著的特殊性,但寓于其中的一般规律性经验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意义。8虽然学术界对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精兵简政作了大量的研究,主要致力于精兵简政的提出、实施、对其成绩和经验的总结,都未将精兵简政的政策作为中共科学执政的探索来加以研究。因此本文通过重述精兵简政的历史过程,总结成绩及其经验,认为中共在精兵简政的贯彻和执行中坚持了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才推动了精简的顺利进行,并试图说明它是中共科学执政的伟大实践和政府机构改革大胆尝试。当抗日战争进行到1941年时,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财政经济面临着巨大的困难。正是由于中共果断实行了“精兵简政”的政策,使政权机构得到了裁并,行政人员得以减缩,减少了财政支出,从节流上克服了“鱼大水小”的矛盾;同时也为发展生产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为开展大生产运动奠定了基础,从开源上减轻了人民负担。同时,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中共中央能够稳定的领导抗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确立了中共一元化的领导体制,克服了政权机构的官僚主义,提高了工作率;充实了基层,加强了乡政权,对于巩固抗日民主根据地,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一、“精兵简政”的提出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不久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中共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殊死的抗争,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之中。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帝国主义改变了侵华方针,国民党也开始执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地反动政策。到1941年和1942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进入了最艰苦的阶段,中共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一)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国民党和日本帝国主义政策的变化。1941年皖南事变以后,各根据地进入了极端困苦的境地。一是由于国民党顽固派对根据地实行严酷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停发八路军军饷,甚至在日本诱降政策下,国民党的大批部队充当伪军,配合日军进攻抗日民主根据地和人民武装力量,造成了根据地财政经济上的极度困难。二是日本侵略者集中了半数以上的侵华兵力,对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频繁的大扫荡,并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妄图摧毁根据地军民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根据地人民生活状况急剧恶化。(二)陕甘宁边区生产力低下与财政需求的矛盾,决定无法维持庞大的政权系统。边区位置在陕北、陇东、宁夏东南,故曰:陕甘宁。9它位于中国西北部的一个地广人稀,交通闭塞,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地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保留下来的唯一革命根据地,是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毛泽东同志曾说:“我说陕甘是两点,一个是落脚点,一个是出发点。”10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所在地,也是其抗日民主革命根据地的总后方。 边区“北起长城之陕北府谷而跨宁夏之盐池,南迄宜川而富县,东接黄河,西临宁夏之豫旺,甘肃之固原。面积自北至南约九百里,自东至西约八百里。”111937年,陕甘宁边区政府辖26县,“边区总面积原为一二九.六零八方公里,人口二百万”。12但由于国民党不断挑起战争,侵吞边区土地。从1937年到1943年底止,被国民党军队先后占去“淳化、旬邑、正宁、宁县、镇原、豫旺六个县及村镇数千处,共计面积约三零,六四零方公里,占边区总面积百分之廿四,人口约五十万,占边区总人口四分之一”。13边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日照充足,气候温凉干燥,干旱少雨,无霜期短,冷暖变化剧烈,春季多风,夏季多冰雹,秋季霜降早。年降水量400-500毫米,全年无霜期五个月,三边一带无霜期更短,生长期长的作物,不易种植。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灾害频繁,有十年九灾之说。(三)边区政权机构臃肿,效率低下,影响干群关系。抗战初期,为恢复边区经济,党中央采取“争取外援,休养民力”的正确政策,而边区所需的物资和经费,绝大部分来之于外地。毛泽东曾描述当时的困难说:“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国民党用停发经费和经济封锁来对待我们,企图把我们困死,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14 当时人口仅150万左右的陕甘宁边区,其部队、机关、学校就有10余万人,军队的吃饭成为最大的问题。根据地各级党政军组织机构庞大,冗费充塞,加重财政困难和人民负担。群众的负担过重,1940年到1941年边区农民所交公粮急剧增加,“一九四O年九万担,一九四一年的二十万担,一九四二年的十六万担。”15出现了边区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矛盾有可能激化的危险,能否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就成为抗民主政权能否继续存在和发展的大问题,也关涉到抗日战争能否坚持的全局性问题。为了克服苦难,坚持抗战,中共中央采取了“十大政策”,而“精兵简政”便是其中一项极其重要的政策。 (四)“精兵简政”提案,是解决问题的“对症药”。1941年11月6日至21日,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胜利召开。这次会议在中共中央的高度关注下,针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展开了广泛深入的讨论,通过了一系列的提案。“精兵简政”的提案,正是在这次会议上由边区开明绅士李鼎铭等11人提出的。提案指出:“政府应彻底计划经济,实行精兵简政主义,避免入不敷出,经济紊乱之现象案。”其理由是“军事政治之建设,必须以经济力量为基础,在今日人民之困苦,资源薄弱之状况下,欲求不因经济枯竭而限制军政发展,亦不因经济发展而伤害经济命脉,唯有政府彻底计划经济,实行精兵简政主义,量入为出,制定预算,以求得相依相助,平衡发展之效果。”提案还提出了五项具体实施办法:“一、政府应根据客观物质条件及主观经济需要而提出计划经济, 以求全面提高生产力,改善经济条件, 加强经济基础;二、在现有经济基础上, 政府应有量入为出的统一经济计划;三、在财政经济力量范围内和不妨碍抗战力量条件下, 对于军事实行精兵主义, 加强战斗力, 以兵皆能战, 战必能胜为原则, 避免老弱残疾滥竽充数现象。对于政府应实行简政主义, 充实政府机构, 以人少事精, 胜任职责为原则, 避免机关庞大, 冗员充塞, 浪费人力、财力等现象四、规定供给条例, 避免不必要的供给与消耗;五、提倡节约、廉洁作风, 避免不应有的浪费现象。”1611月18日李鼎铭先生的提案在大会上以165票的多数,通过了“交政府速办”的审查意见。大会在11月21日通过的闭幕宣言中指出:“责成政府实行精兵简政,本开节流原则,加强生产发展经济,厉行节约避免浪费。”17该提案一经提出,在参议会上立刻一起了强烈的反响,也引起了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毛泽东认为“这个方法很好,恰恰是改造我们机会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对症药。”181941年11月27日陕甘宁边区第一次政务会议,重点讨论贯彻边区第二届参议会通过的“精兵简政”提案问题。12月4日,边区政府就精兵简政问题向各专署、县府发出指示信。12月上旬,边区政府举行第二次政务会议,重点讨论研究精简方案,要求边区政府各机关制定整编方案。12月1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敌后抗日根据地工作的指示,明确指出:“为进行长期斗争,准备将来反攻,必须普遍的实行精兵简政;精兵简政,节省民力,是目前的迫切的重要任务。”19从此,精兵简政不仅在陕甘宁边区,而且在其他抗日民主根据地都开展起来了。二、精兵简政的实施 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直接领导下,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各项事业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是敌后各抗日根据地的模范。而“精兵简政”的政策也是首先在陕甘宁边区实行,先后共进行了三次精简。1.第一次精简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闭幕后,边区政府就要求各级政府依照整编委员会的指示切实进行缩编,并指出整编的原则及余编人员的处理办法。不久,边区政府举行了第二次政务会议,讨论研究精简方案,会议明确指出精兵简政的方针是:“一方面要紧缩组织机构,另一方面要加强领导,提高行政工作效率,改变政府组织头大脚小的现象。”20并且会议初步确定各机关、部队、群众团体缩减人员数量和裁并机构。随后,边区政府向各厅院处发出训令:“确定边区一级各机关干部及杂物人员裁减到1/3,编余人员由编整委员会统一安置。”21 12月16日,边区政府秘书处编整完成。编整后的秘书处设主任秘书1人,秘书9人,下设第一、二、三、四科及视察室,取消总务处,交际处编制仍不变。随后,民政厅、财政厅、建设厅、保安处编整完毕。自此,边区政府区一级编整完成。 1941年12月,民政厅制定专署以下各级政府行政机关的整编方案。方案规定专署正副专员下设秘书处,民政处,财政处,教育处,建设处,粮食处,保安处;县政府县长下设秘书处及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等五个科(丙等县不设第五科)和保安处。人员编制(包括杂务人员):甲等专署25人,乙等专署20人,丙等专署30人(包括新增设的裁判处,审计员);甲等县27到28人,乙等县22到26人,丙等县19至20人。22为了健全各级行政组织,加强区划管理,依据人口、富力、自然环境及政治环境等条件与标准,将分区至乡各级行政区划规定甲、乙、丙三个等级。1942年1月6日,边区政府发布通令,并发出了各级行政组织编制表。在边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专署以下各级行政组织有序的进行了整编。并且,为落实精兵简政工作,民政厅派出视察团到陇东等地帮助进行整编工作。1942年2月底,专署以下各级政府编整工作完成。 通过这次整编,裁并了一些骈枝机构,“缩编各级政府工作人员至原有人数的76%”。其中“边区一级缩编至82%,专署,县区,乡级缩编至70%。”23但是也存在领导不够集中,权责不分,上级组织庞大,下级人力单薄,尤其是有些同志对“精兵简政”的意义还未普遍深刻的了解。并且,没有建立正规的工作制度,游击作风蔓延,工作效率低下。因此,边区决定进一步实行精兵简政。2.第二次精简 1942年3月18日,边区政府举行第十五次政务会议,会议讨论通过了民政厅三十一年度工作计划大纲,其中明确规定,“进一步贯彻精兵简政的方针,必要时在全边区实行第二次精简,以真正达到提高工作效率之目的。”244月6日,边区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总结第一次政府委员会以来的工作,会议确定目前工作的中心是照顾和安排好人民生活;加强经济建设,同时进一步实行精兵简政。在这次会议上民政厅厅长刘景范作了精兵简政问题的报告,对精兵简政的意义作了详尽的说明。他指出:精兵简政的第一个意义,就是“要做到兵精粮足,政简赋轻,为了节省民力,让人民积蓄生养,增厚根据地抗战物质力量,提高人民的抗战热情,度过难关,支持长期抗战到最后胜利。精兵简政的第二个意义,“首先做到精兵,在军队中洗清老弱残疾,加强军事政治教育,提高战斗力;然后说到简政,克服政权机构上头大脚小,庞杂凌乱,加强政权组织机构,达到机构简单化、合理化,精干机动,作事灵活敏捷,适合于新民主主义的政权形式”25 边区政府为了加强对精兵简政工作的领导。4月15日,边区政府函请中共中央,西北局及第十八集团军派驻专人共同组织扩大的编整委员会,以便组织与领导边区一级的第二次精简工作。4月28日,扩大后的边区编整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委员有中共中央李富春,西北局陈正人,中央军委叶剑英,八路军留守兵团肖劲光,边区参议会参议员谢觉哉及边区政府林伯渠,李鼎铭等7人组成。会议决定在本委员会总的领导下,各部门均设立整编委员会,各分会在一个月内提出整编方案。 边区政府经过进一步动员和调查,并举行了一系列会议对精兵简政的研究。5月16日,边区政府举行了第二十次政务会议,讨论政府各机关第二次整编方案,确定了各部门的人员编制。边区一级原有工作人员414人,经过这次整编缩减人员225人,占原有工作人员的54.7%; 该数据据陕西档案馆编.陕甘宁边区政府大事记【M】.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154.经计算所得。并将边区贸易局划归边区银行,裁并审计处,其工作归财政厅。20日,边区政府召开精兵简政动员大会,动员对边区一级机关编余干部200余名到县区工作(其中20%到县上,80%到区上)。26为了切实贯彻落实边区政府关于精兵简政的政策。6月3日,边区政府举行了第二十二次政务会议,对民政厅提出的政府系统第二次整编意见进行讨论。6月12日,边区政府举行第二十三次政务会议,讨论通过了边区政府整编委员会提出的边区政府第二次精兵简政实施方案纲要。该纲要确定边区政府机构整编的原则是:“紧缩上级,加强下级,政(务)事(务)分开,合署办公。”27从这一原则出发,重新确定各厅处的机构设置及人员编制。而且在边区政府的第二十五次会议上原则上通过了陕甘宁边区整顿各直属学校的决定,该决定对各学校的精简,正规制度的建立,教学设备等作了规定。 军事系统的整编。1942年9月1日,边区政务会议通过的精兵简政纲领(草案)对军队提出了精兵的要求,并在边区总编整委员会下设立了整军委员会,对各级司令部,师旅团的军事系统,均设立整军委员会,以便精简工作上下一致。参见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编写组编.陕甘宁边区的精兵简政(资料选辑)【Z】.北京:求实出版社,1982.68-69.该纲要中关于精兵明确指出:“淘汰老弱;确定枪兵比例;统一与充实编制领导机关统一,减少团营番号,充实团营人数,减少直属单位;加强作战教育;加强政治教育发扬官兵一致,兵民一致,严守纪律的优良传统;尊重政权,尊重法令,帮助民众,做民众的模范;军队供给,政府暂时至少保证十分之七,军队从事工农业自给十分之三,要逐渐做到全部政府供给。”28并且政府组织了点验委员会,督促军队执行。 从7月中旬到9月初,边区各厅、处、院机关和以下各级机构,依据陕甘宁边区第二次精兵简政实施方案纲要规定,裁并了一些闲散机构,缩编了一部分人员。9月10日,边区召开动员会,布置与总结政府机构第二次简政工作,林伯渠主席作了动员报告。会议确定,从11日到17日,各机关对本单位的精简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检查的主要内容是:组织机构的设置,人员的编制与配备,行政制度的建立,领导关系,工作计划等。至此,第二次精兵简政宣告完成。 这次精简,比第一次更加深入,不仅裁并一些骈枝机构,而且缩编了大量人员。但是“对于政府机构如何精干,规章制度应有哪些,干部如何调整,领导作风如何改变等一系列问题缺乏积极地认识,没有制定一个全面的纲领与方案,计划性很差。”29并且陕甘宁边区“由于它的环境和条件不同于敌后抗日根据地,因此该区1942年初的第一、第二次精兵简政只在政府系统进行。”30因此,还远远没有达到1941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的指示要求各地普遍实行精兵简政和精兵简政的目的。3.第三次精兵简政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对精兵简政政策的实施情况非常重视。1942年4月22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发出精兵简政经验的通知,对各抗日根据地精兵简政情况作了调查。调查结果发现,“一般已开始在做,但均做得很不够。”31因此,毛泽东同志针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认识事物凝固不变的特征,教育全党的认识要跟上形势的发展,要具体问题具体解决。321942年9月7日,他为延安解放日报写了社论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指出对于精兵简政“还有若干根据地的同志们因为认识不够,没有认真地进行。这些地方的同志们还不理解精兵简政同当前形势和党的各项政策的关系,还没有把精兵简政当作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看待。”331942年9月18日,边区政府召集各专员及部分县、区长举行座谈会,研究专署以下各级行政机关进一步实行精兵简政,标志着第三次精兵简政的开始。 张扬认为是9月10日是第三次精兵简政开始,但笔者依据陕甘宁边区政府大事记(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版)认为应该是9月18日。9月10日是动员总结第二次精兵简政,而9月18日的座谈会明确提出进一步实行精兵简政。纲要张扬(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精兵简政【J】.近代史研究.1983(4):134-148.),史料摘编总论【Z】,陕甘宁边区的精兵简政(资料选辑)【Z】都认为1943年3月,但是笔者依据陕甘宁边区政府大事记(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版)认为是1942年12月3日召开的会议。会议确定简政的总原则是:“精干、统一、效能、节约、反对官僚主义,建立制度,健全机构,调整干部,改变作风,加强领导,精通业务,厉行节约,改善各方面的关系。”3412月3日边区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三次会议,通过了陕甘宁边区简政实施纲要。1943年2月24日,边区政府发出命令,公布了该纲要。指出:“简政是精兵简政在政权工作方面的贯彻,是为了使政权工作达到精简,统一,效能,节约与反对官僚主义的目的。”即政府方面要通过简政,减去一些不必要的政务,集中力量抓好“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首要任务。纲要规定,区以上精简机构和精简人员的共同原则是“少而精”。“精简机构,就是裁撤不急需的机构;精选称职的人员,又从各种业务的需要来调整人员,使之各得其所。”35并规定坚持民主集中制,统一领导,整饬政纪;改善领导作风;统一干部管理,调整和提高干部;拥护军队;巩固“三三制”;厉行节约;从组织上、思想上贯彻精兵简政等具体要求。以及具体阐明了精兵简政的意义和目的,划清了政务和事务,要求紧缩上级政权编制,加强乡一级政权等。总之,该纲要为陕甘宁边区精兵简政普遍彻底的贯彻,做了制度上的保障。 1943年3月23日,边区政府举行第四十三次政务会议,讨论通过各级政府新的整编方案。该方案包括两个部分,即边区一级和各专署、县政府的编整具体计划。根据该方案的规定,边区政府系统裁减部门百余处,区以上干部及事务人员由4453人,减为3221人。36随后,各级政府进行了裁撤与合并,也进一步缩编了人员。10月15日,依据简政实施纲要中关于精简与健全乡(市)政权的精神,边区政府公布了修正陕甘宁边区乡(市)政府组织暂行条例草案。 通过深入实际地调查,广泛讨论研究,制定详细科学的实施纲要和建立了一些制度,这次整编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基本上达到了毛泽东同志提出的精简、统一、效能、节约、反对官僚主义五项目的。1943年12月24日,边区政府委员会召开第四次会议,参加会议的除政府委员外,边区参议会常驻议员及政府各厅、处、院、行负责人列席了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李鼎铭副主席作了边区政府简政总结的报告。至此,精兵简政在陕甘宁边区共进行了三次,时间达两年半之久的政权机构改革和节流措施,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胜利结束。三、精兵简政的成绩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是中共局部执政的试验场,而精兵简政是中共对科学执政的实践和探索。在精兵简政以前,由于各种原因,当时抗日民主根据地面临着巨大的财政经济问题。而政府机构头重脚轻,政事不分,用人不当,“工作不统一”,“游击习气”存在,官僚主义滋生,导致政府工作效率低下。经过三次精兵简政,实现了政府机构的精简,工作的统一,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人力物力和基本上解决了官僚主义的问题。而这五项目标的实现应该体现在两个方面,“既有军事系统的精兵,又有政权系统(包括党、政、民、学各种组织)的简政。”37(一)在精兵方面,精简了人员,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通过广泛的动员宣传,一部分人抛弃了“多兵论”,树立了“精兵论”。裁减了部队番号,充实了连队建设;淘汰了老弱,确定了枪兵比例,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和独立作战能力。还加强了对军队的政治教育,使党指挥枪的原则和军民一致、官兵一致的思想深入士兵的心,并且通过军事教育培养了指战员与士兵的作战能力。同时又号召发展生产自给,在实践中教育了军队,提高了部队对节约的认识,对坚持抗战具有重大意义。 (二) 政权系统的简政是陕甘宁边区精兵简政的核心,成效显著,堪称楷模 首先,精简人员和裁并机构。在精简人员上,第一次精简后缩减人员1598名,占边区政府原有人数的24%;38第二次精简,除地方武装及母婴孩外,边府所属吃公粮的人员尚有11500名,其中各级政府及附属机关8200名,各中等学校及保小3300名。第三次精简在第二次的基础上吃公粮减至7500名,减少35%弱。39边区政府原有552人,整编为416人,各厅、处的附属机关原有1140人,整编为911人。各分区专署公署原有101人,因增设延署、三边两个分区,总人数增加到148人,但原有专员公署的人数减少了。各县原有1186人,整编为791人。边区共213个区公署,原有1250人,整编为955人。区以上各级政府机关精简总人数为762人,占原有人数的26.5%.40在裁并机构上,第一次精简侧重于减少机构,共裁、减、并机构百余处。第二次精简主要是建立政府的工作制度,实行合署办公,裁、减、并了一些重叠或相同性质的机关。第三次精简边区各厅处的内部机构裁减1/4,边区政府的机关从35个减为22个。 第二,加强政府的统一性,建立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规定由中共中央代表机关及各级党的委员会统一领导所有地区的党、政、军、民工作,消除党、政、军、各自为政的现象。建立了一些规章制度,1943春,边区政府先后颁布了专署县、市、区的政府组织条例干部管理通则、政纪总则、政务人员公约、奖惩条例、五一施政纲领等。进一步加强对干部的统一管理,并强化民主集中制的纪律教育。 第三,提高了政府工作的效能。原来许多单位由几个人做的工作,整编后一个人就承担了。1942年9月1日边区政务会议通过陕甘宁边区精兵简政纲领草案中规定,“必须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提高每个人员战斗力与工作力,不致有任何物质的浪费,才能充实力量准备反攻。”41 同时也精干了上层,充实了下层;紧缩了机构,精选了人员;确定了职责,建立了制度;实行合署办公。在干部配备上,用其所学,对口配备;调整了一些干部的职务,使他们能愉快的胜任工作。如边区第二次整编时对干部降级使用,将编余的200余名干部,派往县区工作(20%的到县上,80%的到区上),不仅精干了上层,而且充实了下层。针对乡级政权效能低下的状况,在第三次整编时,给边区1270个乡都增设了文书1人,调派了1000多名知识分子参加政府工作。而且,“精兵简政促进了干部队伍的新陈代谢,大大提高了干部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与创造力。”42政府实现了统一领导,克服了官僚主义作风,工作效率大为提高。陕甘宁边区文书科的缮写员,现在3个人就做了过去13个人的工作;边区通讯站在1943年1月至4月每日平均投递16661件,5至11月激增到每日平均投递30078件,提高效率80%以上;难民工厂,过去每台铁机每月平均织布13匹,现每台织布21匹,提高63%。振华纸厂,8月份出纸115.4令,每令需13.8个工,10月份就增加到216.6令,每令需工8个,提高42%。化学工厂,4月份出肥皂30726条,8月份就增加到58024条,提高92%,成本则由4月份每箱1.4石小米,减至8月份每箱0.89石。43 第四,节约也取得了显著成绩。1942年8月23日,延安解放日报社论指出:“精兵简政实为目前各根据地整个工作的中心一环,必须把这一任务的实现,贯彻导各方面的工作中去。”其他一切工作,“当应当在这一政策之下”。还指出:“精兵简政的实行又必须与爱惜民力,培养民力,发展生产,自力更生,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等具体工作联系起来。”44因此,精兵简政中“尤须注意民力物力之发展与节省。”45 “陕甘宁边区1941年公粮征收量占收获量的13.85%”, 经过精简,“到1943年为10.16%,而1944年仅为8.83%。”461942年征粮16万石,征草1600万斤,“若以现有人员(77000余)牲口(7300余)计算,则明年粮草供给收支相抵要不敷粮8200余石,草980余万斤。精简后,吃粮人数减到65000人,牲口数不动,亦只余粮11000。”47 1942年12月,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后,“各部队减去约五千余人,其中部分为空额,一部分编余转入生产,机关学校减去三千余人,合计1943年节省粮食一万三千余石。”48其中,民力的节约尤为显著。“延安县1942年动员民力60025个,去年只28493个。减少31532个,即减少52.53%(原文110%)强;绥德前年动员民力75196个,去年只900个,减少74296个,减少85.5%强。”49人员的减少,大大减轻了人民的负担,缓解了“鱼大水小”的矛盾;民力的节省,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裕的劳动力,保证了不误农时,有利于解决了自给问题。 第五,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有了进展,密切了干群关系、军民关系和军政关系。官僚主义,就是脱离群众的漂浮作风、空洞的形式主义、忙碌的事务主义及繁琐的文牍主义,这些都严重的腐蚀着政府的肌体,损害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50经过精兵简政后,陕甘宁边区的许多领导干部深入群众,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改善了领导作风,消除了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和命令主义。通过对干部的提拔、同级调用、降级使用、选送学习等方式,不仅在于“紧缩了上级,加强了下级”,更重要的是提高思想认识,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总之,陕甘宁边区的精兵简政,精简了人员,裁并了机构,调整了干部队伍,加强了统一领导,建立了积极的干群关系、军民关系、军政关系,改进了工作作风,克服了官僚主义,提高了工作效能。并且,许多编余人员,回到了生产第一线,在一定意义上解放了生产力,为边区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四、精兵简政的历史经验 陕甘宁边区的精兵简政,由于其成效的明显性、措施的模范性、地位的特殊性及意义的全局性,在中国共产党执政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精简的过程中,成功的完成了对政府系统的改革,探索和确立了党领导下的政府组织原则、权力分配、运作机制及工作制度,建立起了一个民主、灵活、统一、高效、纪律严明、有制度可依的革命政府,赢得了广大民众的一致拥护和外国友人的好评,使他们看到了中国的未来和希望,同时也表明在革命的实践中共产党逐步走向成熟,已经具有了建立和领导全国政权的能力和条件。51因此,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精兵简政是科学执政成功实践的范例,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一)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是党的革命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前提“精兵简政”政策的采纳和有序实施,是中共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的具体体现。亦即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中共认识到了“鱼大水小”的矛盾和“生之者寡,食之者众”的不正常现象,并根据经济规律,对生产关系进行变革。当时,中共中央认识到只有从“开源”和“节流”两手并进,才能达到生产自给。因此,在精简过程中,组织开展了大生产运动,从“开源”上解决财政经济困难。同时,还在“节流”上下大工夫。在简政前,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冗员充塞,以陕甘宁边区伙夫与总人数比例为例。当时“每个工作人员(包括伙夫自己),机关总平均中占6.9%(最多占8.5%,最少占4.6%),学校总平均约为4%(最多的5.5%,最少的2.2%)。”52这样,政府开支过大,不仅加剧了财政困难,也加重人民负担,致使人民对政权的不满。毛泽东曾说“兵民是胜利之本”,为了依靠人民,团结人民,中共在充分考虑经济规律和执政规律的基础上,果断的进行了精兵简政。 (二)实事求是,执政为民,是“精兵简政”政策的基本方略在编余干部的处理上,尤其可以看出,党在紧要关头,临危不惧,从革命事业的长远利益出发,进行了人性化的安排。凡有文化、有能力、能工作的干部,充实基层;凡确须继续培养、深造的干部,送延安学习;凡身体强壮的干部,转入生产事业;凡老弱及思想落后的分子,帮助他们回家务农;对身体确有疾病,设法给以休养,使其恢复健康继续工作。对精简下来的干部,从其自身条件出发,能为革命工作和不能工作者进行了区别对待,而在能工作者中又进行了细化,做到人人各得其所。有些干部为党为革命做了大量工作,是革命功臣,要他们离开工作岗位未免有些困难。针对这种情况,对一些被裁减的干部做了耐心的思想工作,说明“精兵简政”政策的重大意义,让他们明白“精兵简政”的政策“不是消极的裁减人员,而是积极的为了提高行政效能,以发展边区的事业,以进一步提高边区、巩固边区。”53对于降级使用的干部,让他们认为下层工作是最光荣的事业;凡是转入生产部门的干部,也要让他们认识到“保障供给,发展生产”是当前最重要的事业;对于学习的要让他们明白,这是党对他们的信任,是为将来对日反攻和革命事业做准备;对休养和回家务农的更是耐心处理,让“每个人心里感觉到很愉快,心安理得”。总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处处为人民群众着想,是中共领导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胜利的正确路线。(三)大力宣传,统一思想,是精兵简政取得胜利的宝贵经验在“精兵简政”的过程中,中共中央和毛泽东高度重视,多次发出文件和发表社论,对精简工作进行宣传和指导,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1941年底到1943年,解放日报为促进精兵简政政策的正确执行,先后发表社论、专论二十余篇,经验介绍及情况报道一百余篇,起了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541941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敌后抗日根据地工作的指示;1942年12月1日,发出中央关于加强统一领导与精兵简政工作的指示。“精兵简政”的实施要进行“改革体制、整顿机构、精简人员、健全制度等,一句话,要在组织上贯彻。”55为此,陕甘宁边区政府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制定了科学周密的精简方案。如陕甘宁边区政府训令、陕甘宁边区政府第二次精兵简政实施方案纲要、陕甘宁边区精兵简政纲领(草案)和陕甘宁边区简政实施纲要等文件,为“精兵简政”政策的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是,组织工作没有思想工作作保证,就失去了灵魂,不能持久。56因此,思想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而毛泽东、胡乔木、陶铸等在解放日报发表社论,反复宣传“精兵简政”政策实施的意义,提高干部的思想认识,“使政策的实施由被动强制变为自觉执行”。57通过广泛的宣传,统一了思想,减少了“精兵简政”政策实行的阻力。 陕甘宁边区的精兵简政给我们今天的有益启示,远远不止这些。比如将整编与整风的相结合,为了保持精兵简政成效的长期性,进行的制度建设等,有学者已经进行了研究,在此就不赘述。精兵简政作为一场深刻的政治体制改革,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不仅是为了减少财政支出,更重要的是为了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58但是,目前我国的政府中仍然存在着机构臃肿、效率低下、官僚主义严重等问题,阻碍着改革的继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严重影响了党群关系。因此,对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精兵简政”进行历史回顾,借鉴其成功经验,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积极稳妥地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参考文献:125294249张扬.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精兵简政【J】.近代史研究,1983,(4);134-148,137,138,142,143.254熊宇良.陕甘宁边区的精兵简政【J】.人文杂志,1981,(6);84-86,85.3叶健君.陕甘宁边区的精兵简政【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3):20-28.4冯延巧.陕甘宁边区的精兵简政【J】.陕西档案,1997,(4);22-23.5李红梅陕甘宁边区简政之目的【J】.中国行政管理,1994,(2):36-38.63037臧运祜关于“精兵简政”的再研究【J】中共党史研究,1994,(3):40-45,43,43.75657周浩集.抗战时期中共“精兵简政”政策的历史经验研究【D】.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7.1-51,33,33.8张光远、廖志豪

    注意事项

    本文(历史系历史专业毕业论文专业毕业论文下载.doc)为本站会员(来看看)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