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第十一章表面化学与胶体化学-1.ppt

    • 资源ID:3457019       资源大小:1.27MB        全文页数:81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8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十一章表面化学与胶体化学-1.ppt

    第十一章 表面化学与胶体化学,§1. 引 言,一、几个概念 表面化学:研究相界面上的物质的特性及规律。 1. 界面和表面(surface and interface) 界面:密切接触的两相间的过渡区,有几个分子层厚,约10-910 -8 m, 五类界面:气(g)-液(l),气(g)- 固(s), 液(l)- 固(s),液(l1)-液(l2), 固(s1)- 固(s2),液-液界面,气-液界面,液-固界面,表面:相接触的两相中的一相为气相相界面称为表面(习惯)。如l-g,s-g。 不管是界面还是表面,实质都是不同相之间的交界面,所以可统称为表面或界面。,固-固界面,2. 界面(表面)现象 由相界面上物质特性与行为所导致的表观现象 。如: 露珠为球形 微小液滴易蒸发 水在毛细管中会自动上升 3. 比表面A0(specific surface area) 分散度 把物质分散成细小微粒的程度称为分散度,比表面通常用来表示物质分散的程度,有两种常用的表示方法: 单位质量的物体所具有的表面积: A0=As/m 单位(量纲):面积·质量-1 单位体积的物体所具有的表面积: A0=As/V 单位(量纲):长度-1 式中,m和V分别为物体的质量和体积,As为其表面积。目前常用的测定表面积的方法有BET法和色谱法。,本章之前,我们只考虑体相性质,而忽略其表面的特性影响,因为体系的相界面的面积不大。但若体系的比表面积巨大时就不能忽略之,因为高度分散体系具有许多独特的表面效应、体积效应和量子效应等,并由此引起光学、热学、电学、磁学、力学、化学等性质的显著变化,如达到nm级的超细微粒,已成为新材料和多相催化方面的研究热点。,二、表面化学和胶体化学的关系 胶体:粒子粒径在1nm100nm间的高度分散的多相体系。 胶体粒子的比表面积极大,表面效应极为显著。,表面(界面)化学是以多相体系为研究对象,研究在相界面发生的各种物理化学过程的学科,所以胶体化学与表面化学关系十分密切。,§2. 表 面 热 力 学 性 质,一、表面张力及其影响 1. 表面张力 如图,体相内分子所受的力是对称的,可彼此抵销,但表面分子受力不对称。受到液相分子的拉力大,受 到气相分子的拉力小, 其作用力不能相互抵 销,所以表面分子受 到被拉入体相的作用 力(称为内压力)。,内压力使表面有自动收缩到最小的趋势,即产生表面收缩力(可使液滴形成球状),这种收缩力称为表面张力(surface tension)。 两体相内分子间作用力相差(密度差)越大,表面张力也越大。总之,表面层分子与内部分子相比,它们所处的环境不同。表面张力使表面层显示出一些独特性质,如表面吸附、毛细现象、过饱和状态等。,表面张力:垂直作用于单位长度相界面上,与表 面平行(平面)或相切(曲面)的收缩力。 力的方向:与液面相切,与单位线段垂直。 力的类型:表面收缩力。 力的单位量纲:N·m-1 表面层分子受力不均匀内压力表面张力 表面张力是体系的一种强度性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2. 影响表面张力的因素 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物质本性)的影响 对纯液体或纯固体,表面张力决定于分子间形成的化学键能的大小,一般化学键越强,表面张力越大。 (金属键)(离子键) (极性共价键) (非极性共价键) 两种液体间的界面张力,界于两种液体表面张力之间。, 温度的影响 一般:温度升高,;教材P544 式(11-3), 温度升高到临界温度Tc时,0 与接触相的性质有关(见教材P543表11-2) 对同一物质而言,其密度与接触相的密度差越大,其界面张力也越大。当接触相相同时: 固体 液体, 压力的影响 表面张力一般随压力的增加而下降。因为压力增加,气相密度增加,表面分子受力不均匀性略有好转。另外,若是气相中有别的物质,则压力增加,促使表面吸附增加,气体溶解度增加,也使表面张力下降。 其它:分散度 ,运动情况等,二、比表面吉布斯自由能和表面吉布斯自由能 表面分子具有比内部分子高的能量! 例如,1g水以一球状液滴存在,表面积仅为4.85×10-4m2,表面能约为3.5×10-5J(微不足道)。将这1g水球滴分散成半径为10-7cm的小液滴,液滴数达到2.4×1020个,总表面积为3.0×103m2,表面能约为218J,是原有表面能的6.3×106倍,相当把这滴水温度提高50度所需要的能量(显然这是不能忽略的) 。,将大颗粒破碎成小颗粒的过程可以是恒T、恒p、恒组成的可逆过程,此时体系体积未变,但表面积大幅度增加,生成dAs新表面需环境作功:Wf = dAs,由于表面层分子的受力情况与本体中不同,因此如果要把分子从内部移到界面,或可逆的增加表面积,就必须克服体系内部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对体系做功。,由dGT,p= dAs得: ,可见:,纯物质的就是在恒温恒压下增加单位面积所增加的吉布斯自由能,所以也称为比表面吉布斯自由能。 注意:表面自由能与表面张力的代表符相同,均为,量纲相通,但两者的概念不同! 表面自由能是单位表面积的能量,标量; 表面张力是单位长度上的力,矢量。,比表面吉布斯自由能与表面张力这两个概念在数学上是等效的,是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描述的物理量。在考虑界面性质的热力学问题时,用比表面吉布斯自由能为好;而在分析各种界面交接时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的平衡关系时,则采用表面张力比较方便。实际中,这两个概念常常交替使用,由此方程组可得:,考虑了表面功,热力学基本公式中应相应增加dAS一项,即:,可见,比表面自由能是保持相应的特征变量不变,每增加单位表面积时,相应热力学函数的增值;多组元体系的比表面吉布斯自由能除了与温度、压力有关外,还与体系的组成有关。 在恒温恒压恒化学势条件下,对下式积分 dG = -SdT + Vdp + dAs +BdnB 得: GT,p=As+BnB ··················· (1),若不考虑界面作用时体系的Gibbs自由能为: GT,p=BnB··················· (2) (1)式与(2)式相减得: GT,p - GT,p= As = Gs 故: = (GT,p - GT,p)/As = Gs/As 所以,是体系因为含有单位表面而获得的过剩自由能,故又可以称为比表面过剩自由能,而Gs可看成是表面过剩自由能。,三、表面过程自发性的判断,要点: 1) 表面分子所受到不对称力场 表面张力 2) 一切减小 ,As 的过程为自动过程 提问:表面Gibbs自由能、比表面Gibbs自由能、 表面张力三者的概念、单位是否相同? 如何表示? 固体表面有过剩的Gibbs自由能吗?它与 液体的有何不同?,一,设向下的大气压力为p0,液面向上的反作用力p = p0 。,§3. 弯曲表面的特性,一、 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力 1.液面的曲率 2.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强 在平面上 研究以AB为直径的一个环作为边界,由于环上每点的都存在表面张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合力为零,即没有附加压力。, 在凸面上 研究以AB为直径的一个球冠下边沿环作为边界。由于环上每点的表面张力都与液面相切,但不在同一平面上,所以会产生一个向下的合力ps,称为附加压力(强)。,凸面上受的总压力为:po+ ps 所以,凸面上受的压力比平面大。, 在凹面上 研究以AB为直径的一个倒置球冠凹形的边沿环作为边界。由于环上每点的表面张力都与凹形的液面相切,但不在同一平面上,所以也会产生一个向上的合力ps,即附加压力。,凹面上承受的总压力为:p0-pS,所以凹面上所受的压力比平面上小。,3. 杨-拉普拉斯公式 ps附加压强 由表面张力的合力产生,指向 “球心”的压强。其大小与表面的 弯曲程度、表面张力的大小相关, 以毛细管中挤出的球形液滴为例推 导其关系式。液滴的半径为r,达到 平衡时:,在毛细管上端再增加dp的压力使液滴增大: p p + dp,则液滴变化dAs =8rdr,dV=4r2dr 对液体而言,增加了液/气界面 大小,而体积未变,故使液滴 增大的过程只是增加了液/气面 积,是环境克服附加压强 ps 对 体系做非体积功: Wf = psdV = ps×4r2dr,体系增加的表面吉布斯自由能: dGs = dAs = × 8rdr = Wf 则 × 8rdr = ps×4r2dr,导出球面杨-拉普拉 斯公式: , 任意曲面的杨-拉普拉斯公式为: 适用范围: 1)适用毛细管直径0.5mm情形 2)适用于r为定值的小液滴或液体中小气泡。,注意:1) r 的符号:根据数学上规定,凸面的曲率半径取正值,凹面的曲率半径取负值。 凸液面,r0,ps0, ps 指向液相(固相)内部 凹液面,r 0,ps0, ps 指向气相 平液面,r,ps0, 2)气泡的附加压强: 肥皂泡两个l-g界面,r1r2 ps=ps,1+ ps,2= 4/r,4. 毛细管现象 将毛细管插入液面后,会发生液面沿毛细管上升(或下降)的现象,称为毛细管现象。,产生毛细管现象的原因是毛细管内的弯曲液面上存在附加压力ps。以毛细管上升为例,由于ps指向大气,使得管内凹液面 下的液体的承受压力小于管外 水平液面下的液体所承受的压 力,故液体被压入管内,平衡 时,附加压强 ps=p静压 = gh , 即:,rm:毛细管半径,r:凹液面曲率半径, 则:cos = rm/r, 2/r =gh, 2cos/rm=gh 导出: rm , , h 90o,h0; 90o ,h0;rm,h 0, 液体表面张力 B 液体体积质量 g 重力加速度,公式应用:测溶液表面张力 最大气泡压力法 ps+p控=p大气 减小p控 :气泡长大,最终逸出 气泡半径r 变化: 大小大 ps变化:小大小 ps,max= 2/r (r曲率=r毛细管) ps,max = p大气 - p控,Gb=G1+Ga+G3 = 0 +Ga+ 0 =Ga,对凹面: r 0,则:pr= p凸 p0,r越小,液滴的蒸汽压越高。 物质要小到一定程度,表面效应才显著 r/m 10-6 10-7 10-8 10-9 pr / p0 1.001 1.011 1.114 2.95 微小物质的饱和蒸气压 pr 增大,其化学势增高,2. 微小物质的特性 微小物质的熔点低(凸面),微小物质化学势:,正常体积物质化学势:,因为pr,B pB,所以r,B B;而熔融时B=B,l, 说明对微小物质而言是r,B B,l,但微物熔融时必须满足r,B = B,l,只有降低熔点,才能使r,B 减小,故有:Tf(微小) Tf(正常)。, 微小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大 溶解度:恒Tp下,溶质在溶剂中达到溶解平衡时的(饱和)浓度。 将开尔文公式与亨利定律结合,推导得: 式中c0为正常溶质颗粒的溶解度,c1、c2和cr为微小溶质颗粒的溶解度, 为溶质-溶剂界面张力,M为溶质的摩尔质量,为溶质密度。,若r2r1,则c2 c1, 即:物质颗粒越小,其溶解度越大; 因为固体颗粒的r0,所以微小物质的溶解度(cr)大于正常条件下物质的溶解度(c 0) 微小物质化学活性大 微小物质化学势高,所以化学活性大,3.介安状态与新相难成 微小物质易蒸发,易升华,易融化,易溶解,则其逆过程难冷凝,难凝华,难凝固,难结晶。 逆过程的共同特征:从原体系中形成新的相态,初成的新相颗粒是极微小的,则i大,微粒很快蒸发(升华,融 化,溶解),导致体系 成为亚稳(介安) 状态。, 过饱和蒸气 降温过程: A:不能凝出微小液滴 B:凝出微小液滴 AB:过饱和蒸气 pB pA 消除:如人工降雨,加AgI颗粒, 过冷液体 原因:凝固点下降。如纯净水可到-40不结冰。, 过饱和溶液 原因:微小物质的溶解度大。解决方法:加晶种,过热液体 原因:液体表面气化,液体内部的极微小气泡(新相)不能长大逸出(气泡内为凹液面)。 小气泡受到的压力为: p = p大气+ ps+ p静 p静=gh, ps = 2/r,如水中气泡r =-10-8m,T = 373.15K时,水的表面张力为: = 58.85×10-3N.m-1, 则气泡内凹上的附加压强为:ps= 2 /r =11.77×103kPa h = 0.02m, = 958.1kg·m-3 p静=gh = 958.1×9.8×0.02 = 0.1878kPa p大气=100kPa,则气泡承受的压力 p =100 + 0.1878 + 11.77×103 = 11.87×103kPa,根据开尔文公式 得气泡内液面上的液体饱和蒸气压为: pr= 94.34kPa p pr说明,气泡承受的压力远大于其内部蒸汽的压力,因此气泡很难长大从液体内部逸出,只有提高液体温度,下降导致ps下降,而pr 增加,直到使气泡长大逸出 (沸腾),此时液体过热了,易暴沸。避免:加沸石。,一、固体表面的特性 固体表面上的原子或分子与液体一样,受力也是不均匀的,但是不像液体表面分子可以移动,因为它们在固体表面形成时就已经固定了。 正由于固体表面原子受力不对称和表面结构不均匀性,它可以吸附气体或液体分子,使表面自由能下降。而且不同的部位吸附和催化的活性不同。,§4 固/气界面的吸附作用,吸附: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在相界面上自动 聚集的现象。 1. 吸附剂(adsorbent )和吸附质(adsorbate) 当气体或蒸汽在固体表面被吸附时,固体称为吸附剂,被吸附的气体或液体称为吸附质。吸附量两种表示方法:,或,2. 吸附热 在吸附过程中的热效应称为吸附热。 固体吸附气体时,气体分子运动自由度下降,则Ss0,因此,可逆吸附热 Qr = TSs 0;但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固体吸附气体是一个自发过程,即Gs0,则Qp = H = Gs+TSs0,故吸附为放热过程;习惯上把吸附热都取成正值。 注意:前面热力学推导时是将体系自由能变化分为体相和表面两部分,则对体系而言Qp=H,只是体相无变化。,3吸附热的确定 量热方法:用热量计 由克-克公式计算(等量吸附热),二、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 气体分子碰撞到固体表面上, 发生吸附, 按被吸附分子与固体表面作用力的性质不同,可把吸附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物理吸附:实质是一种物理作用,在吸附的过程中,没有电子转移,没有化学键的生成和破坏,没有原子重排等,而产生吸附所依靠的力是范德华引力;,两者比较,差异见P556表11-5; 化学吸附具有如下特点: 1).吸附力是由吸附剂与吸附质分子之间产生的化学键力,一般较强。 2).吸附热较高,接近于化学反应热,一般在40kJ/mol 以上。 3).吸附有选择性,固体表面的活性位只吸附与之发生反应的气体分子,如酸位吸附碱性分子,反之亦然。,4).吸附很稳定,一旦吸附,就不易解吸。 5).吸附是单分子层的。 6).吸附需要活化能,温度升高,吸附和解吸速率加快。 物理吸附具有如下特点: 1).吸附力是由固体和气体分子之间的范德华引力产生的,一般比较弱。 2).吸附热较小,接近于气体的液化热,一般在几个 kJ/mol以下。,3).吸附无选择性,任何固体可以吸附任何气体,但是吸附量会有所不同。 4).吸附稳定性不高,吸附与解吸速率都很快。 5).吸附可以是单分子层的,但也可以是多分子层的。 6).吸附不需要活化能,吸附速率并不因温度的升高而变快。 共同之处是吸附热服从同一规律,吸附量也服从同一规律。,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既有本质的差别,又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教材中图11-16 (557页) 是H2在Ni表面上的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的位能图:纵坐标表示位能;横坐标表示离开Ni表面的距离(单位为nm)。左方有斜线部分代表Ni的表面。高于零点要供给能量,低于零点则放出能量。,H2在金属镍表面发生物理吸附,在相互作用的位能曲线上,随着H2分子向Ni表面靠近,相互作用位能下降。到达a点,位能最低,这是物理吸附的稳定状态。这时氢没有解离,两原子核间距等于Ni和H的的范德华半径。放出的能量ea等于物理吸附热Qp,这数值相当于氢气的液化热。如果氢分子通过a点要进一步靠近Ni表面,由于核间的排斥作用,使位能沿ac线升高。,H2在金属镍表面发生化学吸附,在相互作用的位能线上,H2分子获得解离能DH-H,解离成H原子,处于c'的位置。 随着H原子向Ni表面靠近,位能不断下降,达到b点,这是化学吸附的稳定状态。,在b点,Ni和H之间的距离等于两者的原子半径之和。 能量gb是放出的化学吸附热Qc,这相当于两者之间形成化学键的键能。 随着H原子进一步向Ni表面靠近,由于核间斥力,位能沿bc线迅速上升。,物理吸附向化学吸附的转变,如果没有Ni表面存在,氢分子离解为两个氢原子需要DH-H的能量,但是有了催化剂Ni以后,氢分子只要具备Ea的能量就能经过由过渡状态p点而发生化学吸附。,由物理吸附转到化学吸附通常是化学吸附发生的捷径。 QC| |QP | Ed Ea,三、吸附曲线类型 1吸附量 一般定义:吸附达到平衡时单位质量的吸附剂吸附气体的 体积V(标准状态下)或物质的量(摩尔数): = V/m m3·g-1 m3·kg-1 或 = n/m mol·g-1 mol·kg-1 对于一定的吸附剂与吸附质的体系,达到吸附平衡时,吸附量是温度和吸附质压力的函数,即: = f (T,p)。,2. 吸附曲线 在表面化学的讨论中,通常固定一个变量,求出另外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例如: 恒T下,= f (p) 吸附等温式 吸附等温线(图11-17) 恒p下,= f (T) 吸附等压式 吸附等压线(图11-18) 恒下,p= f (T) 吸附等量式 吸附等量线(图11-19),根据吸附等量线数据,作出吸附压强(p)与温度(1/T)曲线,可以求出吸附热。最常用的是吸附等温线,有五种类型(P559),五种类型的吸附等温线,反映了吸附剂的表面性质不同,孔分布性质不同,吸附质与吸附剂的相互作用不同。,四、固体吸附气体的等温方程式(三个) 1Freundlich公式 - 经验(实验)式 Freundlich根据实验数据总结出固体吸附剂吸附气体时,气体吸附量与气体压强的关系式: = kp1/n :吸附量,cm3/g ,k,n (1)是与温度、体系有关的常数,但是它们的物理意义不明确,该式无法说明吸附作用的机理。常采用线性关系式。,2. Langmuir吸附等温式(单分子层吸附理论) Langmuir在研究低压气体在金属吸附时,发现了一些规律,然后从动力学的观点(吸附与解吸达到动态平衡)证明了吸附等温式,并提出了Langmuir单分子层吸附理论。他在推导吸附等温式的过程引入了三个个重要假设(P560): 被吸附分子之间无相互作用 固体表面是均匀的 吸附是单分子层的,被吸附粒子占总表面的分数称为表面覆盖度,以表示;则未被吸附粒子占据的表面空白率为(1 - )。则: v吸=k吸p(1 - ),v解=k解 达到吸附平衡时,v吸=v解,即k吸p(1 - ) =k解, 令b = k吸/k解(有平衡常数的特点),可得:,Langmuir吸附等温式,若在压强p的条件下,气体的吸附量为,而达到饱和吸附时的吸附量为m,则 =/m,代入上式又得: Langmuir吸附等温式 式中b称为吸附系(常)数(Langmuir常数),它只是温度的函数,而与吸附质的压力无关。在相同的条件下,b越大,平衡时吸附的气体越多,所以它可看做表面对气体吸附程度的量度。,讨 论 当p很小或吸附很弱(b小)时,bp1,=m,p0,吸 附已铺满单分子层; 当压力适中时,应该是: p01 p1/n,n1 就为Freundlich表达式。,对混合气体吸附的Lngmuir公式为: Langmuir吸附等温式常采用线性关系式(由式11-37改写): 或 以p/对p作图,则可由直线的斜率和截距求得m和b。,Langmuir吸附 等温式的缺点: 假设吸附是单分子 层的,与事实不符。 假设表面是均匀的, 其实大部分表面是不均匀的。 在覆盖度较大时,Langmuir吸附等温式不适用。,3. BET多分子层吸附定温式 布龙瑙尔(Brunauer)、爱梅特(Emmett)和特勒尔(Teller)三人在兰缪尔单分子层吸附理论基础上提出多分子层吸附理论,简称BET理论,是实验测定比表面积的理论基础。该理论假设如下: 固体表面是均匀的; 被吸附的气体分子间无相互作用力;, 吸附与脱附建立起动态平衡。 吸附靠分子间力,吸附可以是多分子层的(见下图) 在这个基础上他们导出了BET吸附二常数公式:,式中C 和 m为两个常数,C是与吸附热有关的常数。p为吸附时的压力,ps是实验温度下吸附质的饱和蒸汽压。公式主要应用来测定固体的比表面。BET的二常数公式推导假设吸附层数可以无限地增加。如果吸附层不是无限的,而是有一定的限制,例如在吸附剂孔道内,至多只能吸附n层,则BET公式修正为三常数(m,C,n)公式:,若n =1,为单分子层吸附,三常数公式可简化为 Langmuir公式; 若n =,因为x1,所以xn = 0,三常数公式可转化为二常数公式; 三常数公式一般适用于比压在0.350.60之间的吸附。可见,三常数公式的适用范围更广。,

    注意事项

    本文(第十一章表面化学与胶体化学-1.ppt)为本站会员(本田雅阁)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