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ppt

    • 资源ID:3487656       资源大小:754.55KB        全文页数:50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6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ppt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 沈越 shenyuebnu.edu.cn 2008 年5月修订,纲 要,历史篇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演变 第一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及理论的变迁 第二章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理论与实践 体制篇 世界三大市场经济模式比较 第三章 英美自由市场经济 第四章 欧陆社会市场经济 第五章 东亚政府主导市场经济,历史篇: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演变,第一章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及制度的变迁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最初形成 一、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体制形成与发展的特点 资本主义的“自然历史过程” :先自发形成体制,后有描述性的理论 社会主义的“人为过程” :先有理论,后按理论构建体制 批评传统社会弊端,设计出理想社会的蓝图 宣传动员群众,组织工人阶级政党,用革命方式夺取政权 利用政权力量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因理论先于实际,需要根据实践调整不断理论和改革体制,二、马恩对未来社会的构想,1、共产主义的人本主义 2、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代替生产资料私有制 3、取消商品生产和交换 4、发展社会生产力 5、共产主义低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高级阶段实行按需分配 第二节 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发展演变 一、马恩对社会主义经济模式认识的变化 1、共产主义一阶段论(1870年代中期前):完全排斥商品经济 2、共产主义两阶段论(1870年代中期以后):承认在低级阶段实行的按劳分配制度中存在极为有限的商品交换关系,其实质是:,承认劳动力生产要素的个人所有制 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实质是一种不存在商品货币的商品交换关系 二、苏联模式中对社会主义经济模式认识的发展演变 1、“军事共产主义”时期:按马恩构想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2、“新经济政策”时期:在实践中引入商品经济 3、20年代中期至50年代初:高度集权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1)围绕经济体制选择的论战(20年代中期) (2)高度集权体制的形成(20年代末) (3)斯大林模式在理论上的成熟(50年代初),4、20世纪50至80年代:对高度集权计划模式的改革,5、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三、西欧民主社会主义对马恩计划经济理论模式的修正 1、伯恩斯坦的民主社会主义和希法亭的“经济民主论” 伯恩斯坦的修正主义 淡化(实际上放弃)对“最终目标”的追求 放弃用革命手段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主张用民主方式和平长入社会主义,希法亭的“经济民主论”(民主的计划经济模式) 关键领域的国有化 经济计划化 雇员共同决策 魏玛时期“经济民主论”的实践 2、战后从民主的计划经济模式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 战后初期民主计划经济模式的危机 民主计划经济模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 “新中间道路”,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演进,一、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模式时期(1956-文化革命) 1、高度集权计划模式的建立与调整 建立:“一化三改造”(1956) 目标:工业化 对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义改造:公私合营(赎买政策) 对个体农民的社义改造:集体化(从初级社到高级社) 对城镇个体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集体化 向共产主义经济体制的冒进(1950年代末) 原因:“一化三改造”的成功、反右运动 目标: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三面红旗) 调整时期(1960年代初-1970年代中):回到56年的体制 农村体制调整:“三级所有、队为基础” 城镇政策调整,二、市场取向改革时期(混合体制时期,1978-1992) 2、拨乱反正时期(1978-1982) 3、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模式(1982-1984) 4、有计划商品经济模式:实践中的混合体制(1984-1992) 三、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1992-)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992-2003)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2003-),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的演变图,马克思恩格斯的计划经济模式 布尔什维克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德国) 军事共产主义模式 新经济政策模式 民主的计划经济模式 (20世纪50年代以前) 斯大林模式 改良的斯大林模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 (20世纪60年代以后) 市场经济模式 社会主义 苏东民主的 新中间道路改良模式 市场经济模式 市场经济模式,第二章 从计划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理论与实践,第一节 经济转型的两种模式 一、渐进式转型与激进式转型模式的分道扬镳 1、20世纪90年代以前 在计划经济总体框架下通过增加市场因素来提高效率 所有计划经济国家都采取渐进式改革方式 2、20世纪90年代以后 几乎所有国家都放弃对计划模式的修补,转向市场经济 转型方式分道扬镳:苏东国家转向激进式转型方式,中越等国仍坚持渐进式改革方式 二、激进式经济转型(“休克疗法”)的效果及其教训 1、激进式转型的特点: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价格自由化和国企私有化,2、苏东国家经济转型的效果 # 波、匈、捷、斯、斯及波罗的海3国等 俄罗斯及多数苏东国家 俄罗斯:1989年经济开始下滑,1999年止跌,2006年GDP恢复到1989年水平 原民主德国 前南斯拉夫地区等 3、苏东国家休克疗法的教训 指导激进式转型的理论不适用原社会主义国家 原计划经济国家不具备新古典理论实现的条件 新古典理论忽视了市场化是经济主体的一个“学习和适应过程” 激进式转型难以在改革过程中调整失误,总体方案以“完全理性”和“信息充分”为前提,事实则相反 如出现失误,因涉及全局,中途调整困难 三、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基本性质 坚持社会主义宪法原则基础上的市场化 在市场化进程中不断调整社会主义宪法原则 四、对两种转型模式效果的评析 第一个阶段(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支持激进式转型的理论和舆论占上风 第二个阶段(90年代中到世纪之交):支持渐进式转型的理论和舆论占上风 第三个阶段(世纪之初):支持激进式转型的理论和舆论占再次抬头,第二节 我国渐进式转型的主要经验,一、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兼容的经济转型 激进式转型以二者不能兼容假设出发,渐进式转型则相反 这使公有经济在转型中仍有增长,也是渐进式转型在市场化过程中经济能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的最主要原因 二、强制性和诱致性相结合的制度创新 强制性与诱致性制度创新的特点 前者是依靠行政力量自上而下的一种制度创新 后者是在利益诱导机制下由民间自发形成的制度创新 激进式转型是一种强制性制度变迁,其程序大致是: 政治变革后由民选的自由派政府提出激进式转型思路 交由学者设计总体方案和推进步骤 转型方案经议会批准形成法律 然后交由政府付诸实施,渐进式转型的基本程序是:先放开搞活,后调整规范 决策者提出改革的意愿,规定改革的领域和改革的边界 在放开的领域形成盈利空间,激励民间创新的出现 最后自上而下的进行规范、调整 渐进式转型的优势:降低创新成本,分散和降低转型风险 三、工业化和市场化相统一的双重转型 单重转型与双重转型 因大多苏东国家已实现工业化,转型是单纯的体制变革 因中国的工业化远未实现工业化,转型具有双重意义 双重转型面临的风险与机遇 风险:市场化与工业化都意味着社会结构的重大变迁,孕育着很大变迁,双重转型使风险叠加 机遇:有可能利用工业化初中期经济高速增长来支持转型,也有利于利用改革来推进工业化,四、从增量改革到存量改革的转型方式 存量改革与增量改革 存量指经济体系中既有数量 增量指经济体系中新增数量 激进式转型是一种存量改革 中国渐进式转型通常遵循先增量后存量的路径: 其程序是:从增量改革起步,随经济增长新体制因素不断增加,然后再逐步过渡到新体制,实现并轨 这种转型方式的优点是: 起步时不改变原有利益结构,可削弱既得利益者反对 随存量比重下降,旧体制的影响和人们的观念发生变化,并轨的阻力也相应下降 这种转型方式的条件 渐进式转型的基本目标 较高经济增长速度,有足够的增量支持转型,五、体制外推进与体制内改革相结合的转型 前者指计划体系外市场因素成长,后者指对计划体系改革 激进式转型是一种主要依靠体制内改革的转型 二者结合的转型方式的优势是: 减小体制内既得利益集团的阻力 加速整体市场环境的形成 体制外为体制内改革提供制度示范和行为示范 六、双轨制过渡 激进式转型因一步到位,几乎不存在双轨并存问题 双轨并存是渐进式转型的必然伴生物 这种过渡方式的优点是为并存的新旧体制提供相对隔离的生存环境:,在改革初始阶段,为非公经济形成创造条件的意义突出 随改革推进,保护还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国企意义凸现 这种过渡方式的缺点是: 新旧体制摩擦造成经济秩序混乱 滋生腐败温床。激励寻租行为 七、个别试点、局部推进、总体协调逐步转型方式(三部曲) 两种转型的差异 激进式转型:“一步到位”或“一夜间” 渐进式转型:“摸石头过河”、“错了再试” 两种转型暗含的不同理论假设前提 激进式转型:制度设计者和安排者“完全理性”,并能事先把握整个转型过程的“完全信息”或不存在信息成本 渐进式转型:“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完全”假设,八、逐渐转换政府职能的经济转型 激进式转型:其政府管理经济的规制采取推倒重来的方式 渐进式政府职能转换有缺点并存: 优点:减少因旧规制破除但新规制尚未形成的管理真空 缺点:容易受政府规制转型不彻底困扰 九、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协调的转型 激进式转型在方案设计中也重视三者协调,但在实践中因旧体制瓦解后新秩序不能迅速形成,经济体系内稳定机制形成迟缓,势必延长经济休克时间 中国在转型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处理三者关系的原则 稳定是改革和发展前提条件:当改革和发展可能危及稳定时,宁肯放缓改革和发展速度,以求得稳定 发展是改革的目的:避免追求改革的意识形态目标 改革是发展的手段:避免转型成为目的本身,十、先经济改革后政治改革的经济转型 先政治改革,然后凭借政治自由化力量推进市场化,还是先经济改革后政治改革,是两种经济转型的根本性区别 渐进式转型在处理二者关系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经济体制改革先于政治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快于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改革通常源于市场化使原有政治体制不能照旧运行时,才在边际上进行微调,几乎没有源于自身的政治体制变革,更没有由政治变革推动的经济改革 评析: 符合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自然演进规律 在人为推进社会演进背景下,根据经济基础要求设计和变革政治制度,可避免因理性有限引发的社会风险 双重转型中政治权力相对集中为经济运行提供基本秩序,渐进式改革成功的根本经验(4个因素有机结合),坚持市场化方向的渐进式改革 利用工业化初中期背景下经济高速增长支持转型 非教条主义式的坚持社会主义宪法原则 确保转型期经济和社会的基本秩序 适应日益市场化的经济社会结构变迁 宏扬中国传统文化四者的有机结合,下篇 世界三大市场经济模式比较,序: 1990年代以来三大市场经济模式鼎立格局的形成 一、全球化背景下经济区域化、集团化促成三大模式形成 经济全球化与经济集团化的关系 一方面,全球化削弱了经济体系的国家特色 另一方面,经济集团化区域化使经济体系的地域、民族、文化特点在扩大的形式上得以保留 经济集团化促成区域内体制趋同 经济(27)货币(12)同盟:欧洲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北美自由贸易区:英美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东亚经济区(10+3):东亚政府主导市场经济模式 二、转型国家转型后融入区域集团,凸现三大市场经济模式的差异 10个原苏东转型国家加入欧盟(2004、07) 而融入欧陆模式 中越等国融入东亚模式中 三、三大区域各自发展路径突现三大模式之间的差异 英美模式 1990年代近10年以两高一低为特征的“新经济”使其成为一种“强势模式”,2000年新经济泡沫破灭、2001年末以来的公司财务丑闻和次债危机暴露出其缺点 欧陆模式 一体化程度加深和范围扩大加速欧洲模式的整合和扩张;超稳定经济社会结构与强调社会公正是其优点 经济长期低速增长,失业居高不下显露出其缺陷 东亚模式 越来越多的国家步入(准)新兴工业国行列和整个地区经济高速增长促成了共同模式的形成 亚洲金融危机暴露出这种模式的共同缺点,第三章 盎格鲁-撒克逊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第一节 英美市场经济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一、原生的现代市场经济产生 现代市场经济在英国产生的原因 欧洲经济中心的西移 新教伦理在英伦三岛的影响 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法律制度(普通法系) # 较少的政府干预(1215年“大宪章”、1688年“光荣革命”),英国模式的扩张 伴随殖民主义的扩张 率先工业革命的经济优势 二、英美市场经济模式的现代模式 美国的崛起 19世纪末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 二战后成为西方世界唯一超级大国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成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 美国取代英国成为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代表的原因 移民崇尚自由和勇于冒险的精神 无封建传统 有利于竞争的大国优势,第二节 盎格鲁-撒克逊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一、私有化程度较高的市场经济 二、股东至上主义的现代企业制度 三、发达的市场体系 垄断与竞争协调的商品市场 竞争充分的劳动力市场 灵活的就业制度 劳动力供求影响很大的工资制度 流动性较大的劳动力市场 最发达的资本市场 发达的股市 独有的风险投资市场,四、有节制的社会保障制度 形成较晚的社会保障制度(1936) 战后水平较低的“福利国家” 1980年代福利制度的自由化 五、有限的政府干预 没有专司宏观干预的政府机构 既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又约束政府行为的法律制度,第四章 日耳曼-拉丁-斯拉夫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第一节 欧洲大陆国家市场经济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一、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产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邦德国经济体制的选择 社会市场经济:民主的计划模式与市场经济的综合 二、伴随欧洲一体化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 一体化国家增加(6+3+3+3+10+2=27) 1957年6个创始国 1970、80、90年代各增加3国 2004增加10国 2007增加2国,从个别领域的一体化到统一大市场(经济同盟) 起步阶段:煤钢同盟、原子能同盟、共同农业政策 经济同盟形成:商品、资本、劳动力、技术自由流动大市场(1990年代初“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从经济同盟到货币同盟(欧元12国) 1999年欧元的启动:欧洲央行正式成立、锁定汇率 2002年欧元正式流通 从经济货币同盟到政治同盟(欧盟的统一制宪),第二节 欧陆国家共同的体制基础,一、长期融合生产形成的共同体制现象 关注社会公平,注重劳工权利保护 注重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职能 民主政治基础上的社会性协调机制 广泛的福利制度 大陆法系 基督教传统等,二、深层次的共同思想基础(强调“社会形成的”市场经济) 1、与英美不同的建构论自由主义传统 英美演进论自由主义:强调“自发”形成的经济秩序 欧陆建构论自由主义:强调“社会理性”规范下人为形成的经济秩序 2、民主社会主义广泛影响 欧洲社会主义的历史沿革 空想社会主义:提出社会主义理想秩序 科学社会主义:以阶级斗争方式实现社会主义目标 民主社会主义:以和平方式实现社会主义目标,民主社会主义在欧陆的广泛影响 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北欧诸国 与自由主义平分秋色的国家:西欧国家 势力上升的国家:经济转型国家 3、基督教民主主义传统 天主教社会教义 新教经济伦理,第三节 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一、私有与国有混合的所有制结构 二、利益相关者主义的现代企业制度 三、相对封闭和竞争受到限制的市场经济 对外相对封闭的市场经济 内部竞争受到限制的市场经济 受卡特尔影响的商品市场 受干预的劳工市场 就业制度:大量保护劳工权利的法规 工资形成机制:非市场化的劳资协议制度,发展相对滞后的资本市场 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资本市场 缺乏风险投资市场 四、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 沿革 最早建立的现代社会福利制度(1880-世纪之交) 战后“福利国家”制度 1980年代经济自由化中不成功的福利制度改革 社会福利制度的困境 个人间“代际不公平”矛盾 企业负担过重,竞争力下降 政府财政负担过重,是形成财政赤字的重要原因,五、较多的政府干预 较多政府干预的传统 一体化领域中政府干预弱化的趋势 六、存在广泛的社会协调制度 #,第五章 东亚行政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第一节 东亚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一、东亚模式的产生 “明治维新”后日本经济模式雏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日本模式的民主化改造 二、“雁阵结构”式的扩张 50-60年代日本战后经济的恢复 60-70年代“四小龙”的崛起 80年代“五小虎”( “东盟”旧5国)的跟进 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和“东盟”新5国的发展 三、东亚模式进一步发展的两条路径 先贸易一体化进路:10+1或+3+n 先货币一体化进路:从人民币到中元再到亚元,第二节 东亚行政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一、后发展国家的市场经济模式 以发展为目标的市场经济:典型“工具性”模式 市场经济的两种功能:最终性与工具性 最终性:有助于人的自由、平等、民主等价值实现 工具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发展的工具 三大模式下市场经济的特点 欧陆:最具最终性特点 英美:二者并重,比欧陆更强调其工具性功能 东亚:典型“工具性”模式,市场化与工业化同时并举的发展模式 西欧:先市场化、后工业化(发展的三个阶段) 16世纪初开始的大规模的市场化进程 贸易国际化 作坊手工业的工场化 农业商业化 市场化引发法律政治与意识形态的现代化 文艺复兴 现代民法体系形成(普通法系形成与罗马法复兴) 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市民革命与政治民主制度产生 市场化和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成熟为工业革命奠定基础,苏联东欧:先工业化、后市场化 缺乏市场化及其相应的社会基础,走上一条排斥市场,用计划替代市场,用政府替代资产阶级的工业化道路 由于这种单纯模仿技术的工业化道路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工业化完成后,再回过头来补市场经济的课 东亚国家:为缩短现代化进程时间,走上市场化与工业化同时推进的道路,大致有两种情况: 日本及亚洲四小龙 中国与越南:先学习苏东模式,走单纯技术道路,但在工业化尚未完成时,计划模式的缺陷已充分暴露,走上市场化与工业化同时推进的道路,二、比较制度分析下东亚模式中强政府 政府干预经济的两类政策 # 体制政策 体制干预的任务是形成体制(制度)框架 体制干预两种基本方式:消极干预与积极干预 过程政策 过程干预的对象是经济过程:通过间接干预市场活动达到政府目标 过程干预的两个领域: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 政府干预经济的力度 消极政策:政府作用限于维护市场自发生成秩序 积极政策:政府主动推进经济秩序形成 三种模式下政府的不同作用 #,三、政府通过体制政策履行“造市”职能 # 政府扶持下发育起来的市场主体 政府直接创办国有企业 政府大力扶持民营企业 政府促进市场体系的形成 政府一手操持高级市场建设(资本市场、期货市场等) 政府甚至直接营造商品市场 政府推动下市场秩序的完善 政府直接推动民法体系建设 政府推进信誉体系与商业道德形成,四、政府实施特殊“过程政策”(供给管理) # 政府实施赶超型的产业政策,提高经济竞争力 政府鼓励储蓄与投资,加速资本积累 政府推动下的教育和科技发展 政府推进的开放政策和外向型经济 五、特殊文化背景下的市场经济模式 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市场经济 强调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融合的文化理念,授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支持!&,普通(英美)法系与大陆(法德)法系的区别,普通法系: 法律精神主要源于近现代的制度创新与司法实践 法律体系形成更依赖习惯法(法官个人理性、自发秩序) 法官具有相对独立性,其司法判决具有创制法律的作用 陪审团对审判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限制上诉以保证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大陆法系: 法律精神主要源于“罗马法的复兴” 法律体系形成更依赖成文法(集体理性、人为秩序) 法官由国家雇佣,案件的审理严格依据成文的法典 陪审团对审判活动的影响甚微 广泛使用上诉审查制度以保证审判的集中统一,经济政策分解示意图:,推动立法 体制政策 颁布行政性法规 经济政策 实施需求管理政策 过程政策 实施供给管理政策,三大市场经济模式中政府作用示意图,发挥经济调节作用的社会协调机制,社会协调机制的特点 调节主体:既非企业、居民也非国家的各种经济组织 议会中的各种利益集团 代表企业主利益的雇主协会和代表雇员利益的工会 代表地区利益的商会 代表部门利益的各种行业公会和行业协会 代表各种职业集团利益的职业协会 各种合作社协会 各种消费者组织 调节目标:既非私利又非社会公共利益的集团利益,调节机制:既非市场又非政府的“第三只手” 调节规则:通过协商达成共识,采取共同行动一致对外的一系列规则 调节渠道 影响立法和政府决策 影响市场运行甚至改变市场规则 欧美日社会协调机制比较 共同点:民营经济主导和民主政治下社会多元化的产物 差异点: 英美强大的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这种机制发展 日本强大的政府把这种机制转变为贯彻政府意图的工具 国家层面的协调机制:欧洲一体化的支柱,前苏联东欧转型国家( 25国)经济概况(数据:2000年或从1989-2000年),国家 GDP 指数(89=100) 人均收入 $ 失业率% 物价指数% 人均FDI$(89-00) 阿尔巴尼亚 102 1195 18.1 2.2 161 亚美尼亚 63 504 11.7 -0.8 159 阿塞拜疆 52 507 12.9 1.8 502 保加利亚 70 1484 17.9 388 爱沙尼亚 82 3409 13.9 4.0 1307 格鲁吉亚 34 555 8.4 4.3 128 哈萨克斯坦 68 1115 12.0 9.7 588 吉尔吉斯坦 66 275 3.1 18.7 95 克罗地亚 80 4245 21.4 6.2 885 拉脱维亚 63 2935 7.8 2.6 1016 立陶宛 64 3045 12.6 1.0 626 马其顿 78 1689 32.2 5.8 184 摩尔达维亚 32 326 1.8 31.0 102 波兰 127 4103 15.5 10.1 751 罗马尼亚 77 1600 10.5 45.7 303 俄罗斯 62 1582 9.6 11.0 85 斯洛伐克 102 3763 17.9 12.2 669 斯洛文尼亚 114 9319 7.0 8.9 768 塔吉克斯坦 47 158 2.6 33.0 22 捷克 97 4909 8.8 3.9 1884 土库曼斯坦 75 415 30.0 8.3 165 乌克兰 39 640 11.5 25.8 67 匈牙利 104 4721 6.4 9.8 1935 乌兹别克斯坦 96 298 10.1 26.0 41 白俄罗斯 85 807 2.1 169.0 83,

    注意事项

    本文(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ppt)为本站会员(本田雅阁)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