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JB-T 8543.2-1997 泵产品零件无损检测 渗透检测.pdf.pdf

    • 资源ID:3661264       资源大小:237.51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4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4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JB-T 8543.2-1997 泵产品零件无损检测 渗透检测.pdf.pdf

    J 71 JB/T 8543.21997 泵产品零件无损检测 渗 透 检 测 1997-04-15 发布 1998-01-01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工业部 发 布 I 前言 1 范围····················································································································································································································1 2 引用标准·········································································································································································································1 3 定义····················································································································································································································1 4 检测人员·········································································································································································································1 5 渗透检测装置和渗透探伤剂·······························································································································································1 6 对比试块·········································································································································································································2 7 一般要求·········································································································································································································2 8 操作····················································································································································································································4 9 缺陷显示迹痕分类和缺陷等级评定················································································································································6 10 检测报告·······································································································································································································8 附录 A(标准的附录) 用于非标准温度的检验方法··············································································································10 附录 B(提示的附录) 渗透检测报告··············································································································································11 JB/T 8543.21997 目 次 II 前 言 本标准的附录 A 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 B 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全国泵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容积泵分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 机械工业部合肥通用机械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刘庆、袁榕、张明圣。 JB/T 8543.21997 1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对工件表面开口缺陷的渗透检测方法(包括荧光法和着色法)和缺陷等级分类。 本标准适用于金属材料制成的泵产品零件(以下简称工件)的表面开口缺陷的检测。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 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 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1260490 无损检测术语 3 定义 本标准的术语定义按 GB/T 12604 的规定。 4 检测人员 4. 1 检测人员应经有关部门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操作。签发检测报告者应持有渗透 级或 级以 上资格证书。 4. 2 色盲、色弱及近距离校正视力在 1.0 以下者,不得参加渗透检测评定。 4. 3 检测人员应配备有防护用品,并按有关规定正确使用。 5 渗透检测装置和渗透探伤剂 5. 1 渗透检测装置 5. 1. 1 渗透检测装置主要由渗透装置、乳化装置、 清洗装置、显像装置、 干燥装置及观察装置等构成。 5. 1. 2 当采用荧光法进行检测时,所用黑光灯的紫外线波长应在 0.320.40 m 的范围内。黑光灯 应保证在距离黑光灯滤光板上 400 mm 处的紫外线强度不低于 1000 W/cm2。暗室内可见光照度应 不大于 20 lx。 5. 1. 3 当采用着色法进行检测时,应保证观察时被检表面可见光的照度不小于 500 lx。 5. 2 渗透探伤剂 5. 2. 1 渗透探伤剂一般包括渗透剂、乳化剂、清洗剂和显像剂。 5. 2. 2 渗透探伤剂必须具有良好的检测性能,对工件无腐蚀,对人体基本无毒害作用。 5. 2. 3 对于高镍合金材料,一定量探伤剂蒸发后残渣中的 S 元素含量重量比不得超过 1%。 5. 2. 4 对于奥氏体不锈钢和钛及钛合金材料, 一定量探伤剂蒸发后残渣中的 Cl、 F 元素含量重量比不 得超过 1%。 5. 2. 5 对于铝及铝合金材料,一定量探伤剂蒸发后残渣中的 Cl 元素含量重量比不得超过 1%。 机械工业部 1997-04-15 批准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机 械 行 业 标 准 泵产品零件无损检测 渗 透 检 测 JB/T 8543.21997 1998-01-01 实施 JB/T 8543.21997 2 5. 2. 6 探伤剂的 Cl、S、F 元素含量的测定可按下述方法进行。 取探伤剂试样 100 g,放在直径 150 mm 的表面蒸发皿中沸水浴 60 min,进行蒸发,如蒸发后留 下的残渣超过 0.005 g,则应分析其 Cl、S、F 含量。 5. 2. 7 探伤剂应根据工件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对同一工件,不能混用不同类型的探伤剂。 5. 3 一般注意事项 渗透探伤剂必须装在密闭容器中, 置于低温阴暗处保存。 显像剂必须放在密闭容器中保存。长时期 未使用的渗透探伤剂,使用前应做性能对比试验。 6 对比试块 对比试块主要用于检验探伤剂性能及操作工艺。其类型如下: 6. 1 铝合金对比试块 将一块如图 1 所示的 LY12 硬铝合金试块用喷灯在中央部位加热至 510530,然后迅速投入 冷水中,通过淬火处理使试块表面产生条状和网状裂纹,再在试块中间加工一个直槽, 将试块分成两部 分,并分别标以 A、B 记号,以便进行不同探伤剂及不同工艺的对比试验,对比试块的尺寸见图 1。 图 1 6. 2 镀铬对比试块 将一块尺寸为 130 mm×40 mm×4 mm长方形 0Cr18Ni9Ti 或其他适当的不锈钢材料的试块上单 面镀镍 30 m±0.15 m,在镀镍层上再镀铬 0.5 m,然后退火。在未镀面上,以直径 10 mm 的 钢球,用布氏硬度法按 7500 N 、10000 N 和 12500 N 打三点硬度,使镀层上形成三处辐射状裂纹, 以便进行探伤剂和操作工艺性能测试。 6. 3 对比试块的清洗和保存 对比试块使用后应进行清洗,以免影响以后使用效果。 清洗时,通常是用丙酮仔细擦洗后,再放入 装有丙酮和无水酒精混合液(混合比为 11))的密闭容器中保存,或用其他等效方法保存。 7 一般要求 7. 1 检测时机 原则上应在最终加工和热处理之后进行检查。 但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的中间工序之间进行的检查不 受此限制。 JB/T 8543.21997 3 7. 2 检查温度 渗透检测的环境温度应在 1550 范围内, 如现场条件限制,温度条件不能满足时, 应按附录 A (标准的附录)对操作方法进行修正。 7. 3 被检面准备 7. 3. 1 工件表面不得有铁锈、氧化皮、飞溅、铁屑、毛刺、油污以及各种防护层。 7. 3. 2 被检工件机加工表面粗糙度 Ra 为 6.3 m,被检工件非机加工表面的粗糙度 R a 为 25 m。 7. 3. 3 局部检测时,准备工作范围应从检测部位四周向外扩展至少 25 mm。 7. 4 检测方法分类和选用 7. 4. 1 检测方法分类 7. 4. 1. 1 根据渗透剂和显像剂种类不同,检测方法可按表 1 和表 2 进行分类。 7. 4. 1. 2 按表 1 和表 2 中各种方法组合使用的检测步骤见表 3。 7. 4. 2 检测方法的选用 7. 4. 2. 1 检测方法可根据被检工件表面粗糙度、检测灵敏度、检测批量和检测现场的水源、电源等条 件来决定。 7. 4. 2. 2 对于表面光洁且检测灵敏度要求高的工件,宜采用后乳化型着色法或后乳化型荧光法,也可 采用溶剂去除型荧光法。 7. 4. 2. 3 对于表面粗糙且检测灵敏度要求低的工件,宜采用水洗型着色法或水洗型荧光法。 7. 4. 2. 4 对于现场无水源、无电源的检测,宜采用溶剂去除型着色法。 7. 4. 2. 5 对于批量大的工件检测,宜采用水洗型着色法或水洗型荧光法。 7. 4. 2. 6 对于大工件的局部检测,宜采用溶剂去除型着色法或溶剂去除型荧光法。 7. 4. 2. 7 荧光法比着色法有较高的检测灵敏度。 表 1 方 法 名 称 渗 透 剂 种 类 方 法 代 号 水洗型荧光渗透剂 F A 后乳化剂荧光渗透剂 F B 荧光渗透检测 溶剂去除型荧光渗透剂 F C 水洗型着色渗透剂 VA 后乳化型着色渗透剂 VB 着色渗透检测 溶剂去除型着色渗透剂 VC 表 2 方 法 名 称 显 像 剂 种 类 方 法 代 号 干式显像法 干式显像剂 D 湿式显像剂 W 湿式显像法 快干式显像剂 S 无显像剂显像法 不用显像剂 N JB/T 8543.21997 4 表 3 探 伤 步 骤 所使用的渗透剂和显像剂种类 探伤方法 代 号 前处理 渗透 乳化 清洗 去除 干燥 显像 干燥 观察 后处理 水洗型荧光渗透剂干式显像剂 F AD ··· 水洗型荧光渗透剂或水洗型着色渗 透剂湿式显像剂 F AW VAW ··· 水洗型荧光渗透剂或水洗型着色渗 透剂快干显像剂 F AS VAS ··· 水洗型荧光渗透剂不用显像剂 F AN ··· 后乳化型荧光渗透剂干式显像剂 F BD ·· 后乳化型荧光渗透剂湿式显像剂 F BW · 后乳化型荧光渗透剂快干式显像 剂 F BS · 溶剂去除型荧光渗透剂干式显像 剂 F CD · 溶剂去除型荧光渗透剂或溶剂去除 型着色渗透剂湿式显像剂 F CW VCW · 溶剂去除型荧光渗透剂或溶剂去除 型着色渗透剂快干式显像剂 F CS VCS · 溶剂去除型荧光渗透剂不用显像 剂 F CN · 后乳化型着色渗透剂干式显像剂 VBD ·· 后乳化型着色渗透剂湿式显像剂 VBW · 后乳化型着色渗透剂快干式显像 剂 VBS · 8 操作 操作程序可按表 3 所确定的各种不同检测方法的操作程序进行。 8. 1 前处理 8. 1. 1 前处理为表面清理之后再次进行的表面清洗,其目的是将被检面所有妨碍渗透检测的污物清洗 干净。 8. 1. 2 一般可采用溶剂清洗、蒸气清洗、碱洗、酸洗或其他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 8. 1. 3 工件渗透前不宜进行喷丸、喷砂等处理,如制造工艺上必须进行这类处理,则应在渗透前进行 一次酸洗处理。 8. 1. 4 前处理后的工件表面必须充分干燥后方可进行渗透处理,干燥时间至少为 5 min。 8. 1. 5 前处理后的工件表面应保持干净,不得被污染,否则应重新清洗。 8. 2 渗透处理 8. 2. 1 渗透剂的施加方法 施加方法应根据工件大小、形状、 数量和检测部位来选择。所选方法应保证被检部位完全被渗透剂 覆盖,并在整个渗透时间内保持湿润状态。具体施加方法如下: a) 喷涂: 大工件的局部检测或全部检测可用静电喷涂装置、喷罐及低压泵等进行。 b) 刷涂: 工件局部检测可用刷子、棉纱等进行。 JB/T 8543.21997 5 c) 浇涂: 大工件的局部检测可将渗透剂直接浇在被检面上。 d) 浸涂: 小工件的全面检测可把整个工件浸泡在渗透剂中。 8. 2. 2 渗透时间 在 1550 的温度条件下, 渗透时间一般不少于 10 min。 当温度条件不能满足时, 应按附录 A 对 操作方法进行修正。 8. 3 乳化处理 8. 3. 1 在进行乳化处理前,被检工件表面所附着的残余渗透剂要尽可能的滴干。使用水基乳化剂时, 应用水喷法排除多余渗透剂,如无特殊规定,水压一般应控制在 0.14 MPa。 8. 3. 2 乳化可采用浸渍、喷洒等方法施加于工件被检表面,不得采用刷涂法。 8. 3. 3 乳化时间取决于乳化剂和渗透剂的性能及被检工件表面粗糙度。原则上使用油基乳化剂时间在 2 min 以内,用水基乳化剂的乳化时间在 5 min 以内。过乳化会使检测失效。 8. 4 清洗及去除处理 8. 4. 1 在清洗及去除被检表面多余的渗透剂时,应防止过度清洗而使检测质量下降,同时也应防止清 洗不足而造成对缺陷显示识别困难。清洗时只能一个方向进行,不得来回进行,以防过清洗。 用荧光渗 透剂时,可在紫外线灯照射下边观察边清洗。 8. 4. 2 水洗型及后乳化型渗透剂均可用水清洗。冲洗时水射束与被检面夹角不宜大于 30°, 水压应不 大于 0.34 MPa,水温在 1550 为宜。 8. 4. 3 采用溶剂或其他清洗剂去除渗透剂时,应首先用干净不脱毛的布依次擦拭,直至大部分渗透剂 被清除后,再用蘸有溶剂或其他清洗剂的干净不脱毛的布或纸进行擦拭,直至擦净。但不得往复擦拭, 不得用溶剂或清洗剂直接在被检面上冲洗。 8. 5 干燥处理 8. 5. 1 使用湿式显像剂之后或使用干式显像剂之前,检测须经干燥处理。 8. 5. 2 干燥处理时,一般可采用热风或自然干燥。干燥时,被检面的温度不得大于 50。 8. 5. 3 当采用溶剂或清洗剂清洗时,应自然干燥,不得加热干燥。 8. 5. 4 干燥时间为 510 min。 8. 6 显像处理 8. 6. 1 当采用干式显像剂时,须先经干燥处理,再用适当方法将显像剂均匀喷洒在整个被检面上,并 保持一段时间。 8. 6. 2 使用快干式显像剂时,须经干燥处理后,方可将显像剂均匀地喷洒或刷涂到被检面上,但不可 将工件浸入显像剂中。喷涂上显像剂后应将工件自然干燥或用低温空气吹干。 8. 6. 3 使用湿式显像剂时,在被检面经过清洗处理后,可直接将显像剂喷洒或刷涂到被检面上或将工 件浸入到显像剂中,然后迅速排除多余显像剂,再进行干燥处理。 8. 6. 4 显像剂使用前应搅拌均匀,显像剂施加应薄而均匀,不可在同一地点反复多次施加。 8. 6. 5 施加显像剂时,喷嘴离被检面距离为 300400 mm,喷洒方向与被检面夹角为 30°4 0°。 8. 6. 6 禁止在被检面上倾倒快干式显像剂,以免冲掉缺陷内的渗透剂。 8. 6. 7 显像时间取决于显像剂种类、缺陷大小以及被检工件温度,一般为 715 min,但不应低于显 像剂制造厂家所规定的显像时间。 8. 7 观察 8. 7. 1 观察显示的迹痕应在显像剂施加后 730 min 内进行。如能控制显示迹痕的大小不发生变化, 也可超过上述时间。 JB/T 8543.21997 6 8. 7. 2 使用荧光法时,观察者应在暗室内待 5 min 以上,以使眼睛适应暗室后方可进行观察。 8. 7. 3 当出现显示迹痕时, 必须确定迹痕是否为缺陷显示, 必要时应用 510 倍放大镜进行观察或复 验。 8. 8 复验 8. 8. 1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需进行复验: 检测结束时,用对比试块验证发现渗透剂失效; 发现检测过程中操作方法有误; 供需双方有争议或认为有其他需要; 经返修后的部位。 8. 8. 2 当决定复验时,必须对检测面进行彻底清洗,以去除上次检测时所留下的迹痕。必要时应用有 机溶剂进行浸泡。当确认清洗干净后,按 8.18.7 的规定进行复验。 8. 9 后处理 检测结束后, 为防止残留的显像剂腐蚀被检工件表面或影响其使用, 应清除残余显像剂。 清除方法 可用刷洗、水洗、布或纸擦除等方法。 9 缺陷显示迹痕分类和缺陷等级评定 9. 1 缺陷显示迹痕分类 9. 1. 1 除确认由外界因素或操作不当造成的之外,其他任何大于或等于 0.5 mm 的显示迹痕均应作为 缺陷迹痕处理。 9. 1. 2 长度与宽度之比大于 3 的缺陷显示迹痕,按线形缺陷处理;长度与宽度之比小于或等于 3 的 缺陷显示迹痕,按圆形缺陷处理。 9. 1. 3 缺陷显示迹痕长轴方向与工件轴线或母线的夹角大于或等于 30°时, 作为横向缺陷处理, 其他 按纵向缺陷处理。 9. 1. 4 缺陷显示迹痕在同一直线上且间距小于或等于 2 mm 时按一条缺陷处理, 其长度为缺陷之和加 间距。 9. 1. 5 缺陷显示迹痕若处于工件的重要区域和非重要区域交界处,按重要区域计。 9. 1. 6 按工件各部位受力状况不同可将工件表面划分成重要区域(A 区)和非重要区域(B 区) 。 9. 1. 6. 1 泵轴、曲轴、连杆的重要区域(A 区)和非重要区域(B 区)划分见图 2、图 3 和图 4。 图 2 JB/T 8543.21997 7 图 3 图 4 9. 1. 6. 2 其他零部件中凡焊缝、螺纹区、配合面、密封面、过渡圆角和键槽(油孔)的 2a 范围内均 为重要区域(A 区) ,其余为非重要区域(B 区) 。 9. 2 缺陷等级评定 9. 2. 1 不合格缺陷 裂纹类缺陷显示; 横向缺陷显示; JB/T 8543.21997 8 在任一直线上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缺陷显示且边缘间距小于 1.0 mm。 9. 2. 2 线性缺陷显示等级评定 线性缺陷显示等级评定按表 4 的规定。 表 4 mm 线性缺陷迹痕显示的长度和数量 等 级 A 区 B 区 无任何缺陷迹痕显示 L 1,且2 条 0.5L5,且2条 1L5,且3条 5L 8,且3 条 5L8,且4条 8L 10,且3条 8L10,且4 条 级者 9. 2. 3 圆形缺陷显示等级评定 9. 2. 3. 1 圆形缺陷显示等级评定用评定区进行,评定区为 10 mm×10 mm 的正方形。评定区应选在 缺陷最严重的部位。 9. 2. 3. 2 评定区内参与评定的缺陷显示迹痕最大长径为 5 mm,大于 5 mm 者按线性缺陷显示迹痕计 算评级。 9. 2. 3. 3 圆形缺陷显示的分级见表 5。 表 5 圆形缺陷迹痕显示的长度和数量 等 级 A 区 B 区 无任何缺陷迹痕显示 每处3点,且1 处 每处3 点,且1处 每处5点,且1 处 每处5 点,且1处 每处5点,且2 处 每处5 点,且2处 每处5点,且3 处 级者 9. 2. 4 在圆形缺陷评定区内, 若同时存在线性缺陷, 应各自分别评级并将级别之和减 1 作为最终级别。 10 检测报告 检测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其表格形式可参见附录 B(提示的附录)的规定 : 10. 1 工件名称、编号、形状尺寸、材质、热处理状态、表面粗糙度及合格等级。 10. 2 检测方法(用表 1、表 2 规定的符号表示) 、操作程序、探伤剂种类及牌号。 10. 3 操作条件包括: 渗透时间和渗透温度; 乳化时间; 清洗水的压力和温度; JB/T 8543.21997 9 干燥温度和时间; 显像时间及观察时间。 10. 4 检测结果包括: 检测区域及缺陷迹痕示意图; 缺陷类型; 缺陷迹痕显示等级; 检测结论。 10. 5 检测人员资格及签名、审核者及签名、签发报告日期。 JB/T 8543.21997 10 附 录 A A1 概述 当渗透检测不可能在 1550 温度范围内进行时, 则要求对较低或较高温度时的检测方法作出鉴 定。通常使用铝合金对比试块进行。 A2 鉴定方法 A2. 1 温度低于 15 条件下渗透检测方法的鉴定 在试块和所有使用材料都降到预定温度后,将准备的低温检测方法用于 B 区然后把试块加热到 1550 之间,在 A 区用标准方法进行检测,比较 A、B 两区的裂纹显示迹痕,如果显示迹痕基本 相同,则可认为准备采用的方法是可行的。 A2. 2 温度高于 50 条件下渗透检测方法的鉴定 如果准备采用的检测温度高于 50,则将试块加温至这一温度,在 B 区进行检测。然后把试块 加热到 1550 之间,在 A 区用标准方法进行检测,比较 A、B 两区的裂纹显示迹痕。如果显示 迹痕基本相同,则可认为准备采用的方法是可行的。 (标准的附录) 用于非标准温度的检验方法 JB/T 8543.21997 11 附 录 B 报告编号: 工件名称 制造厂家 工件编号 主体材质 公称厚度 mm 表面状况 检测方法 检测部位 检测比例 % mm 环境温度 对比试块 观察方式 渗透剂型号 清洗剂型号 显像剂型号 执行标准 序号 缺陷位置 缺陷长度 mm 序号 缺陷位置 缺陷长度 mm 检测人员: 年 月 日 审核: 年 月 日 (可加附页) (提示的附录) 渗 透 检 测 报 告 JB/T 8543.21997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机 械 行 业 标 准 泵产品零件无损检测 渗 透 检 测 JB/T 8543.21997 * 机 械 科 学 研 究 院 出 版 发 行 机 械 科 学 研 究 院 印 刷 (北京首体南路 2 号 邮编 100044) * 开本 880×1230 1/16 印张 1 字数 24,000 1997年 8月第一版 1997 年 8 月第一次印刷 印数 1500 定价 10.00元 编号 97109 机械工业标准服务网:http:/www .JB.ac.cn

    注意事项

    本文(JB-T 8543.2-1997 泵产品零件无损检测 渗透检测.pdf.pdf)为本站会员(yyf)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