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区域经济开发与管理毕业论文.doc

    • 资源ID:3915594       资源大小:82.50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4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4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区域经济开发与管理毕业论文.doc

    河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 对推动国内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考 专专 业:区域经济开发与管理业:区域经济开发与管理 姓姓 名:武宁宁名:武宁宁 准考证号:准考证号:011013100749011013100749 身份证号:身份证号:41092319900801242X41092319900801242X 联系电话:联系电话:1518882003915188820039 是否申请学位:是否申请学位: 是是 目录 摘要 .1 1.国内产业转移的趋势和特征 .1 2.国内产业转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 2.1 产业转移滞后现象比较严重2 2.2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2 2.3 环境资源压力加剧3 3.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科学内涵 .3 3.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目标3 3.2 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其主要问题3 3.2.1 地区间发展极不平衡 4 3.2.2 区域之间的利益磨擦和冲突 4 3.2.3 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制约 4 3.3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路径的思考4 3.3.1 推动区域之间企业的合作 4 3.3.2 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 5 3.4 完善法律法规5 4.推动国内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思考 .5 4.1 科学统筹规划国内产业转移5 4.2 营造有利于推动国内产业转移的环境6 4.3 坚持促进区域经济合作6 4.4 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6 参考文献: .8 1 摘要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协调问题日益突出。这一问题 的出现对不同区域之间的分工协作产生了一定得影响。本文对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产业转移是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途径。在分析国内产业转移的趋势和 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目前国内产业转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推动国内产业转 移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思考。 关键词关键词:国内;产业转移;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国内产业转移的趋势和特征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二年的发展,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一个快速增长期。然而,在经 济快速增长时,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区域分化明显,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也在逐渐 拉大,表现较为显著的就是各区域产业结构的分化严重。国内产业转移没有跟上经济 发展的脚步。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区域协调发展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大明确提 出,要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东中西部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和 收入差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要实施 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温家宝总理2011年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 作报告时强调,要“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构建 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为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指明了 方向。推动国内产业转移,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有利于将中 西部地区的资源、能源、劳动力、市场等方面的优势,与东部沿海地区的资金、技术、 人才、管理等方面的优势有效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和 社会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国内产业转移是实现中国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为此,积极引导中国的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结构优化 升级,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课题。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大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 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政治问题。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 问题,深入探讨制约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各种因素并提相应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 义,本文从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通过分析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促进区域协调 发展的新思路。 产业转移是在市场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通过生产要素 的流动,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的经济行为和过程,是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 级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利用得天独厚的政策和区位优势, 2 抓住港澳台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大量承接和发展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加工业, 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呈快速发展态势,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而且成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国内产业转移的总体趋势和特征 是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趋势将继续得到加强,东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 的规模不断扩大。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省份向中西部地区欠发达省份转移,东 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传统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部和西部一些省份的工业 能力明显增强。并呈现以下趋势与特征:一是在经济区域之间的“大梯度转移” (即东 部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如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区位选择规模情况;二是在各行政 省份之间的“小梯度”转移(即东部发达地区向东部欠发达地区转移) 。如广东省,在 产业转移方面,提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共建产业转移园,在 20082012 年安排竞 争性扶持资金 500 亿元,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粤东、粤西、粤北转移,实现“提升 珠三角,带动东西北” , “产业转移”战略正推动广东走向经济转型发展之路。三是在 一体化经济区域内的转移(即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经济圈内部的资本流动) 。 在被转移的产业类型上,既有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又有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 业的转移。 2.国内产业转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产业转移滞后现象比较严重 中国区域产业转移中存在严重的滞后现象。根据有关统计资料,从全国范围来看, 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逐步推进,至 2008 年中国所有地区都脱离了最原始的以第一产 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进入了以第二或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在东部地区, 北京、上海、海南已进入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的经济增长态势,而在中部和西部地 区除了西藏自治区以外,各省均是第二产业为主导产业。说明中国真正进入第三产业 为主导的省市很少。北京 2010 年第三产业的 GDP 是 10 330.5 亿元、上海是 9 618.31 亿元、海南是 946.25 亿元、西藏自治区的是 275.41 亿元。这说明,以第三产业为先 导产业且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千亿的在全国只有北京和上海这两个大都市。以 东部地区为例,北京 1994 年的第三产业 GDP 就超过了第二产业的 GDP,上海则是在 1999 年进入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的。这充分说明中国区域产业转移存在产业 滞后问题。 2.2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一方面,经过多年的发展,中西部大多数省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已有较大改善,但 因运输周期长、运输成本高等因素,对吸引和承接产业转移有一定影响。另一方面, 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软环境方面,中西部地区也面临一些问题:如政府办事效率不高、 行政行为不够规范、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相关服务体系不完善,金融、财务、咨询、 3 信息、技术服务等较为落后,特别是在当地融资难问题比较突出,使一些外来投资者 可能面临政府扶持有限、资金来源单一、融资成本过高和企业后续发展资金严重不足 的困难;产业承接地缺乏技术、营销、管理和商务等各类人才。并且企业研发经费投 入不足,多年来一直徘徊在 1%以下;高科技人才不足且流失严重,科研成果难以实现 产业化并形成现实生产力;整个社会也未能形成保护创新的良好氛围,由于企业的法 人实体与市场主体地位不明确,从而削弱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利益驱动机制和风险意识。 2.3 环境资源压力加剧 一些转移出去的产业对承接地产生了新的污染,影响当地的可持续发展。中西部 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是一个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区域。由于长期过度开发,土地沙漠 化、水土流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严重,而且给其他地区的生态环境也带来了较大影 响。目前,在东部沿海地区发达省份转移出去的产业中,大多数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 业,也有一部分产业是因为受到环保政策的限制而转移出来的。虽然中西部地区的地 方政府也强调有选择地引进产业,但从现实情况看,也存在盲目选择和受到不良政绩 观的影响,承接了一些高污染产业。这些产业对中西部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面对日 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更加关注生 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问题,在系统分析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基础、资源状况、环 境容量的前提下,制定并实施一些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 励和约束机制,增强中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3.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科学内涵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则,其必要性已成为全国上下 的一致 共识。但如何才能科学地理解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并在这一科学内涵的 引领下,指导制定和实施科学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和规划,这依然需要我们加以认 真的思考和厘清。 3.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目标 当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目标定位于缩小区域之间发展水平的差距,工作的 重点也集中在迅速提升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上。而落后地区为了迅速提升本区域 的经济发展水平,工作重点自然而然地集中在了提升本区域 GDP 的增长速度上。一个区 域的 GDP 增长速度的提升主要依赖本区域的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外需(包括国内其他 区域对本区域产品与服务的需求和对外出口)。其中,投资需求对本区域 GDP 增长的作 用在短期内是最明显的,因此,落后地区的政府自然便 将工作的重点放到了对外招商引 资的工作上。事实上,这些投资项目很难真正从本区域的实际出 发,仅仅是由于政府给 予的特殊优惠而吸引过来的投资,因此这种优势难以持续。再加上各区域的投资常常会 4 在同一时间段集中于一些共同的热点,致使区域之间在一些热点行业上形成过度竞争的 格局,其结果必然是落后地区缺乏优势,原来流入的资本逐渐退出,经济发展水平依然无 法真正得到改观。 3.2 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其主要问题 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是处理好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沿海和内地的关 系。自改革开放后、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发生了转变、坚持全面实施邓小平关于 “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 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 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以发挥优势、加快全国经济整体增长为目标的“非 均衡发展”战略。 3.2.1 地区间发展极不平衡 一直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平衡,东部经济发达,中西部发展落后。统筹 城乡发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是一项带有全局意义的重大体制攻坚任务,也是一项复 杂的系统性工程。“十一五”期间,国家继续推动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型,迎接新一 轮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更加重视西部、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发展。2009 年中国西部 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 13.5%,增速连续 3 年高于东部地区。中国区域经济布局成效逐 渐显现。 3.2.2 区域之间的利益磨擦和冲突 由于区域经济封锁、产业结构趋同化等现象、阻碍了全国性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发 展。地区间 为争夺原料而发生的各种经济磨擦和矛盾严重。如流通领域中的无序状态 加剧;区际经济关系恶化、直接妨碍了资源在全国范围的合理流动和全国统一市场的 形成。同时、在区域利益体系中、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也有一定的利益之争。 3.2.3 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制约 长期以来、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往往是以资源耗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为代价 的。由于自 然条件变化和经济社会等原因、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日益恶 化的生态环境、极大地制约着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直接影响到全国经济、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3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路径的思考 从区域经济现状与问题出发、如何实现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实 现各地区间 的共同繁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推动区域经济协调 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异、既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加强 宏观调控力度、加大国家政策扶持与国家财政支持;而且要利用彼此区域经济优势、 5 通过政府推动、市场运作、要素整合、集成优势、实现合作各方互利共赢;更要加大 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帮助枯竭地区实现经济 转型。 3.3.1 推动区域之间企业的合作 依靠企业的组织网络建立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关联互动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是独立的经济主体。在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企业的发展往往会超出区域的行政 边界,进行跨区域扩张,建立起跨区域的企业组织网络或经营网络。这样,就突破了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行政管辖约束,从微观层次上使区域之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企 业的组织框架基础上,区域之间必然形成经济发展的关联互动机制。 3.3.2 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 转变政府职能是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主导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的 政府行为、则是制约区域利益关系格局的主要方面。长期以来突出的结构性矛盾和 冲突、实际上就是行政区和经济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消除这些矛盾和冲突、最重要 的就是要转变政府职能。为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不仅需要市场的有效调节、更需 要政府这一“有形的手”通过宏观调控加以有效解决。政府在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要充分发挥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协调好区域之间的经济秩序。区域之间 的经济关系是以竞争为主流的。从维护和增大地方经济利益出发,地方政府并没有建 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利益驱动机制。相反,地方政府往往倾向于采取措施保护和扩 大本区域的经济利益。这常常成为诱发区域之间利益冲突的直接原因,导致区域经济 发展的无序甚至恶性竞争。因此,解决区域之间的利益矛盾问题,主要靠中央政府发 挥其宏观调控职能。中央政府掌握着经济发展的制度供给权力,完全有能力和义务从 全国经济发展的整体利益出发,从实现区域之间共同富裕的目标出发,制定相应的政 策,协调好区域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加快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在发展中缩小其与 发达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 3.4 完善法律法规 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主要依靠政府的积极干预、仅仅靠市场机制不能自然达到 统筹、协调 和平衡。政府调控经济社会的手段主要是通过制定、实施政策、提请立法 机关将成熟有效的政策制定为法律、依法规范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秩序。随着我国经 济体制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以法律手段来协调区域经济关系显得越来越必要。 改 革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方式。 4.推动国内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思考 6 4.1 科学统筹规划国内产业转移 要结合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和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科 学规划国内产业转移。沿海地区要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在大力发展资本 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承接国际的服务业转移,形成现代服务体系4。中西部地区 要与自身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相结合,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同时,要充分 发挥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针对西部地区资源加工产业起点低、规模较小的特点,适 当放宽西部地区资源加工型产业的进入门槛,促进西部地区资源加工型产业的发展和 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 4.2 营造有利于推动国内产业转移的环境 要把国内产业转移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营造有利于产业转移与促 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环境。一是制定促进产业转移的税收优惠政策。继续推进 2010 年开始在新疆试点的资源税改革,防止资源浪费和盲目开发,并在时机成熟时予以推 广。二是加强东中西产业合作与转移的政策支持。三是营造有利于国内产业转移的良 好环境。优化产业转移环境,推动产业转移体制创新,建立和完善产业转移承接地的 投资环境服务体系和承接载体。四是强化产业转移承接地的环境监管,加强环境执法 检查,对重金属、危险废物处置污染企业违法行为予以坚决整治,加大重点区域、典 型案件挂牌督办、责任追究和后督查力度。进一步健全环境风险防范与应急管理工作 机制,加强风险管理,突出环境应急预案建设和管理,妥善处置各类突发环境事件。 五是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为国内产业结构有序转 移提供保障。 4.3 坚持促进区域经济合作 国内产业转移应主要采取市场化方式,以企业为主体,通过利益驱动机制实现。 政府部门应遵循市场化原则,引导东部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有序转移。通过产业政策和 财政金融手段,鼓励东部沿海地区的企业向中西部投资。要加强中西部地区和东中部 地区的产业联系,促进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初级加工业向中西部地区转 移,推动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实现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带动相关产业的 发展,增加中西部地区就业机会。鼓励东部沿海地区的企业为中西部企业引入新的经 营机制和管理模式,形成与东部沿海地区企业的技术互补和产业联合。近年来,区域 间合作力度不断加大,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企业主体地位不断强化,企业跨区域 发展成为趋势,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7 4.4 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目前,中国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与发 达国家的差距还非常大。这种差距从国际专利申请数量上就可以看出来。2009 年美国 申请了约 50 000 项国际专利,中国申请了 8 000 项,美国的 GDP 总量达到 14 万亿美 元,中国接近 5 万亿美元,是美国的 1/3,但是申请国际专利的数量只是美国的 1/6, 这比较客观的衡量了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与美国的差距。因此,在产业转移过程中, 东部沿海地区还要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高新技术、高科技人才和科技信息等。要坚持技 术、人才的引进与输出相结合,积极组织本地区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高技术企业, 通过技术转让、承包、合资等多种方式,加快具有相对优势的技术和科技成果在中西 部地区的转化和应用。中西部地区的企业应主动与国内外企业加强合作交流,共同进 行技术研究、开发和创新。中西部地区要抓住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和技术转 移的有利时机,加大科技投入,坚持自主创新,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 推动产业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8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N.经济日报,2011-03-16(2). 2汪一洋.广东“双转移”战略:广东经济转型之路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10:167. 3冯根福,等.中国东中西部地区间工业产业转移的趋势、特征及形成原因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 2010,(2). 4张公巍,梁琦.产业转移与资源的空间配置效应研究J.产业经济:人大复印资料,2011,(1): 41-55. 5赵水根. 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路径的新思考 , 魅力中国2009年21期 2哈里旦木.艾尔肯 试析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路径的思考 ,2010年 . 6王海涛, 薛波.如何把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科学内涵 光明日报2010年第四十期. 7刘思君.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的探讨及问题研究 , 中国经济研究2012年第三期. 8贾志永等.西部地区城市化及就业结构转换研究M西南交大出版社 2002. 9林广.成功与代价中外城市化比较新论M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0. 10白跃.中国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分析M中国社科出版社 2004. 11徐勇.三农中国M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3. 其它参考文献 1胡振文.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现状与发展构想J.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2003,1(2):1013 2鲍晓东,张仙妮.智能交通系统的现状及发展J.道路交通与安全,2006(8) 3刘智勇.智能交通控制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4王军.智能交通与控制J.中国交通信息产业, 2003(2):5556 5闻淑芳,饶泓.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与思考J.科技广场,2005,2:114117 6郑宇. PLC 实现城市交通的智能化控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2(4):1213 7Greenshields, B. D., Shapiro, D., and Erickson, E. L. (1947). “Traffic performance at urban street intersections.” Tech. Rep. No. 1, Yale Bureau of Hwy. Traffic, New Haven, Conn. 8LEE J H, LEE K H. Distributed and cooperative fuzzy controllers for traffic intersections groopJ.IEEE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metics Part C.,Applications and Reviews, 9 1999,29(2):263271

    注意事项

    本文(区域经济开发与管理毕业论文.doc)为本站会员(小小飞)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