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教师用书:第4单元 12 苏武传 含答案.doc

    • 资源ID:4147562       资源大小:1,010KB        全文页数:2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6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教师用书:第4单元 12 苏武传 含答案.doc

    12苏武传本课话题气节、骨气朗读课文中的名段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窑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地窖的阴暗潮湿不仅没有让他的心灵黯淡,反而让他的心更加明亮;塞外朔风大雪虽然让汉节旄毛尽脱,但苏武心中的那杆赤诚大旗却猎猎飘扬;19年的饥寒苍老了他的容貌,但千古的气节却让苏武的青春永驻!链接生活中的素材古龙:酒中的骨气古龙是当代武侠小说家,他和金庸是多年的好友。一次,古龙要出新书,金庸帮他联系了一个日本出版商,三人约在一个酒馆商谈此事。不料,会谈从开始就不顺利。为了缓和气氛,古龙提议大家喝一杯,金庸端起酒杯一饮而尽,笑着说:“我酒量不大,但今天高兴,就舍命陪君子了!”出版商没举杯,反而十分不屑地说:“你们中国的小说家,也不过如此吧?”这时,金庸唯恐血气方刚的古龙会激动,刚想说些调解的话,不料,古龙却微笑着缓缓说道:“杯子太小,真不尽兴,换盆吧!”接着,他找来三个盆,把其中一个倒满酒,高高举起说:“来,咱们一起干了!”说完,古龙仰头就喝了起来。出版商顿时傻了眼,连忙站起来拉住他说:“我服气了,请不要再喝了!”随后,出版商说话也不傲气了,开始认真商谈出书的事情。古龙“大侠”以似乎最能体现男人“硬气”“骨气”的酒为载体,有礼有力地反击了对手的傲慢,这才是真正的骨气。背诵相关的名言警句1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2贞松标于岁寒,忠臣亮于国危。 房玄龄3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苏轼4勇将不怯死以苟免,壮士不毁节而求生。 罗贯中5两腿直立的普通人,比屈膝下跪的名人高大。 古希腊谚语 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栘中()旄节()缑王() 煴火()浞野侯() 弹劾()斧钺() 阏氏()()且鞮侯()() 於靬王()()厩监() 重负国()啮雪() 秩訾()廩食() 弋射()纺缴() 檠弓弩()喟然()【答案】yímáouynzhuóhéyuèyn zhj dwjinjiùzhònnièzlnyìzhuóqínkuì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2)与旃毛并咽之()(3)去草实而食之()(4)空自苦亡人之地()(5)信义安所见乎()(6)请毕今日之()(7)因泣下霑衿()(8)与武决去()【答案】(1)“畔”同“叛”(2)“旃”同“毡”,毛织的毡毯(3)“去”同“弆”,收藏(4)“亡”同“无”(5)“见”同“现”(6)“”通“欢”(7)“霑”同“沾”,“衿”同“襟”(8)“决”同“诀”,辞别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会(2)当(3)使(4)及(5)始(6)发(7)因(8)以【答案】(1)副词,适逢,恰巧动词,会同动词,集聚(2)动词,抵押动词,判处副词,应当(3)名词,使者动词,派动词,出使(4)连词,以及动词,牵连到介词,等到时候(5)动词,开始副词,刚刚副词,当初(6)动词,打发动词,起事,动手动词,出动动词,揭露,暴露名词,头发 (7)介词,经由,通过介词,借介词,趁机(8)介词,凭借连词,来介词,把介词,凭的身份连词,相当于“而”,来副词,已经介词,在的时候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1)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_(2)得夜见汉使()_(3)天雨雪,武卧啮雪()_(4)羝乳乃得归()_(5)杖汉节牧羊()_(6)孺卿从祠河东后土()_(7)惠等哭,舆归营()_(8)因泣下霑衿()_(9)欲因此时降武/王必欲降武/单于愈益欲降之()_(10)反欲斗两主()_(11)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_(12)尽归汉使路充国等()_(13)兄弟亲近()_(14)空以身膏草野()_(15)何久自苦如此()_(16)单于壮其节()_(17)诚甘乐之()_(18)得夜见汉使()_【答案】(1)名词作状语向上(2)名词作状语在夜里(3)名词作动词下(4)名词作动词生子 (5)名词作动词拄着(6)名词作动词祭祀(7)名词作动词抬,扛(8)动词作名词眼泪 (9)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投降(10)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争斗(11)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屈,使受辱(12)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回去 (13)形容词作名词亲近的人(1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滋润肥美(15)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苦(16)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美,钦佩,赞美(17)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18)名词作状语在夜里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_今义:事业上的成绩;完成(多指事业)。(2)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古义:_今义:岳父。(3)明年,陵降,不敢求武古义:_今义:今年的下一年。(4)且陛下春秋高古义:_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春季和秋季)。(5)武等实在古义:_今义:形容词,诚实,不虚假;副词,的确;副词,其实。(6)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古义:_今义:供出售的物品。(7)卧起操持古义:_今义:料理、筹划。(8)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_今义:副词,表程度。【答案】(1)栽培,提拔。(2)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3)第二年。(4)年纪。(5)确实活着。(6)指一般财物。(7)拿着。(8)相抵押。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译文:_(2)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译文:_(3)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译文:_(4)为降虏于蛮夷。()译文:_(5)子卿尚复谁为乎?()译文:_(6)见犯乃死。()译文:_(7)皆为陛下所成就。()译文:_(8)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译文:_(9)何以汝为见?()译文:_(10)何以复加?()译文:_【答案】(1)判断句。也,表判断汉天子是我的长辈啊。(2)判断句。者,也,表判断缑王是昆邪王姐姐的儿子。(3)定语后置,名词后跟“者”结构(武帝)就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让他持节出使匈奴,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 (4)状语后置在异族那里投降做奴隶。(5)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为谁”你还又为谁守节呢?(6)被动句,“见”,被动句标志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 (7)被动句,为所,被动句标志都是被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8)被动句,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9)宾语前置句,我为什么要见你(10)宾语前置句,用什么更重的处罚呢?常识·速览我国第一部断代史的编纂者班固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安陵(今陕西咸阳)人,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汉初以来,匈奴领袖冒顿单于不断南侵。汉高祖刘邦率部亲征,却在公元前202年被匈奴在白登围困七天七夜。直到汉武帝凭借雄厚的国力,多次对匈奴用兵,经过几次大战役(汉武帝对匈奴的讨伐战争,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时间为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匈奴力量减弱,才解除了汉朝北方农业地区所受到的威胁。由于汉朝国力强盛,早先的和亲政策改为恩威兼施,遂互派使者以示亲善之举,在表面修好的背后,其实质是乘机窥探对方的虚实。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所以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时,被扣留。汉书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二十九年间史实。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赅密”(史通·六家),则是其特色。整体·感知本文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面对威逼利诱而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这一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颂扬了苏武在敌人面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饥寒压不倒、私情无所动的浩然正气,充分肯定了他坚毅忠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气节。文脉·梳理为保名节_引刀自绝放逐北海_威武不屈文本·层析一、阅读课文第15段,回答下面问题。1下列各句都能直接表现苏武维护国家尊严和坚贞不屈的一项是()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见犯乃死,重负国引佩刀自刺举剑欲击之,胜请降不顾恩义,畔主背亲若知我不降明ABCD【解析】叙述苏武出使匈奴;张胜丧失骨气,反衬苏武的宁死不屈,不是直接表现;指斥卫律的反叛行为。【答案】B2下列对所选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文章写苏武正式出使匈奴,首先交代了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历史环境复杂而严酷,暗示苏武之行一开始便充满凶险。B苏武出使匈奴,恰巧遇上一次严重的谋反事件,缑王与虞常企图射杀叛将卫律再次归汉,苏武的副手张胜又行为不慎,暗中给予支持,使对整个事件毫无所知的苏武和他的使团陷入极为困难的境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C苏武得知虞常事发,想到的不是个人的安危,而是国家的荣誉,“见犯乃死,重负国”。因此,想以自杀来维护国家的尊严。当卫律“召武受辞”时,再次“引佩刀自刺”,充分体现了苏武以民族尊严为重的气节,表现出他以死殉国的决心。D卫律劝降是作者浓墨重彩的一个场面。苏武指斥卫律的不忠,居心不良,显示了苏武的坚贞与正义。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苏武真正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解析】B项,“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错,应该是为后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答案】B二、阅读课文第68段,回答下面问题。3下列各句都能表现苏武忠诚和具有民族气节的一项是()单于愈益欲降之杖汉节牧羊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常愿肝脑涂地臣事君,犹子事父也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ABCD【解析】表现单于佩服苏武的气节;是李陵对苏武说的话;用二人的不忠,衬托苏武的高大忠义。【答案】C4下列对所选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李陵劝降的方法不同于卫律。他是以老朋友叙旧,推心置腹,设身处地,层层进逼的方式进行的,着重于从感情上去软化苏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B作者在叙述中穿插了细节描写,北海牧羊中“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的细节,也突出体现了他的坚贞顽强。细微之处的描写,使形象具体、充实,人物的性格、精神鲜明感人。C在情感上,李陵陈述自己投降时的心情,想以此打动苏武,所以他是不赞同苏武的宁死不屈的,因为汉武帝逼死了苏武的兄弟,家庭发生变故,尤其是皇帝年事已高,法令无常,大臣安危难卜。D在北海那么恶劣的条件下,匈奴派汉降将李陵去劝降苏武,尽管李陵说得有情有理,但仍没改变苏武的意志,倒是李陵自己对苏武既赞叹,又羞愧难当。【解析】C项,在情感上,李陵是赞同甚至崇拜苏武的宁死不屈的,只是自己已经投降匈奴,铸成大错,无法改变。【答案】C三、阅读课文第910段,回答下面问题。5.下列对这两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最后苏武得以回归汉朝,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苏武这个人在当时的影响之大,事隔许多年,无论是匈奴还是汉朝都对他很重视,从正面表现出了苏武的人格魅力。B苏武经过了长期的、多方面的严峻考验之后,不仅完成了出使的任务,还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作者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C苏武“强壮出”,归汉时已是“须发尽白”,最好的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了,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而能为信念如此执着的苏武更令人敬佩!D文章最后叙述苏武归汉时,说他“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来时募百余人,而“随武还者九人”。通过对比,突出了苏武的坚贞、顽强,也给读者以更深刻的印象。【解析】A项,应该是“从侧面表现出了苏武的人格魅力”。【答案】A四、阅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武出身于功臣之家,兄弟几人在汉朝做官;苏武受汉武帝派遣,与张胜、常惠等出使匈奴,后来因受谋反事件牵连而被匈奴扣押。B单于用了种种办法劝降,结果都不成功,后来把苏武放逐到北海。苏武牧羊,表现了他不屈节、不辱命的精神追求和崇高的爱国气节。C卫律负汉归匈奴,被赐称王,拥众数万,获得了荣华富贵;张胜不降,最后被刺死;匈奴人对苏武软硬兼施,但苏武不为所动。D北海极其荒凉,条件十分恶劣,但并未消磨苏武的意志,软化他的决心。苏武对李陵的一席话至诚动人,既让李陵不禁赞叹,又使他万分羞愧。【解析】C项,“张胜不降,最后被刺死”错,原文中说“胜请降”。【答案】C话题·互动话题:什么是忠诚?晏子认为真正的忠诚是忠诚于国家、人民,而非忠诚于君主。换句话说,就是要忠诚于明君(因为明君善治国),而非昏君。而那些不分黑白、一味盲目服从君主、为君主做无谓牺牲的行为,我们称之为“愚忠”。那么你认为苏武的忠诚是愚忠吗?学生甲:苏武的忠诚里有一些愚忠的成分。比如:李陵劝降时曾经提到苏武的两个兄弟尽心为国却枉死,但苏武却一味坚持汉武帝对他们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皇帝肝脑涂地。皇帝的知遇之恩固然应该感激报答,但兄弟的枉死也不应该回避,皇帝的恩情不能抵消对其亲人的伤害之过,该报的恩要报,该争取的权利也要争取。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权利与义务的问题。学生乙:如果我们从国家利益的角度看,苏武的忠诚不能说是愚忠。他忠诚的对象是国家,是人民,身为汉使,当被卷入匈奴的政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不能引起汉匈两国的不必要的误会和纷争,他甚至愿意以性命来平息祸端,可见他是把国家的和平、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我的观点:_【参考答案】苏武保持民族气节十九年,始终忠贞如一,这种忠诚表面上看是对汉武帝,但实际上是对国家和人民。因为汉武帝是一个善于治国的明君,忠诚于汉武帝就是忠诚于他治理下的国家。一个人决不能因为个人的恩怨而损害国家的利益。 写法·借鉴1写作特色细节描写苏武传中作者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写苏武的两次自杀,第一次被“胜、惠共止之”;第二次又被救活。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这些细节描写,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丰满、动人、高大的英雄形象,充分表现了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的爱国情操。2写法指导如何运用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它是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一篇文章,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好的细节描写能够使人物性格鲜明,活灵活现,增强内容的真实性、生动性和感染力。那么,如何在文章中成功地运用细节描写呢?可从以下方面入手:(1)选用典型细节细节描写在文章中不是越多越好,细节描写要能抓住典型细节,选择具有代表性、概括性、能反映深刻主题的事。这样才更具有典型性,有利于突出文章中心,从而给人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2)细致观察事物要使得描写生动形象,在观察事物过程中,我们要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对事物做非常细致的观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特征,所以每个人说话、做事都会以不同的方式体现出自己的性格。我们要做的,就是认真地去观察,然后把它积累下来,作为写作的素材。细节描写用于写景、状物时,则要把握住景物的特征和变化。(3)细节描写必须典型真实所谓真实,是指细节描写能够精确而又惟妙惟肖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的特征。所谓典型,是指描写的细节,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能够通过个别的、细小的事物,反映一般与全貌,由现象揭示本质。(4)精心锤炼词语在细节描写中,我们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期以少胜多,乃至一字传神。(5)巧妙运用修辞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使无形变为有形。3迁移应用请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以“童年往事”为话题写一个作文片段。300字左右。_【参考答案】孩提时,迷恋西瓜,现在长大啦,有时还真怀念那种透心凉的感觉。见到街头小摊上摆放的滚圆滚圆的西瓜,童年吃瓜的那一幕又浮现在眼前夏日里,余日的光辉隐入天角,燥热也渐渐消逝。在晚风的吹拂下,人们的精神格外舒畅。这时西瓜的清香气息便弥漫在街道里,时强时弱,若有若无。我那时大概五六岁,双手合抱膝盖,蹲坐在小板凳上,如猫逮耗子似的,乌黑的小眼睛瞟着西瓜在水中上下打转儿。透过水面,脸上的汗珠早已风干,一道一道的,像瀑布一样遥挂于“前川”。蚊子在耳边“周游”,也丝毫不在意。一张灿烂的笑脸下,有一颗期待的心在等待着那瓜瓤入口时的丝丝甜蜜。待到西瓜被切成一块块的:只见西瓜子如黑珍珠镶嵌在红彤彤的瓜肉中,而瓜肉透着些许凉意,瓜汁顺着明镜似的瓜面流下来,一滴,两滴素材·应用1课内素材爱国精神万古传两千年前,在北海边上,有一位杖节牧羊的老人,他坚守着热爱祖国、忠贞不渝的高贵品质,在饥寒交迫中艰难地生存着,在他的身上体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传统美德和高尚人格。其气节令人肃然起敬。他没有在敌人的淫威面前屈服,也没有在金钱、富贵面前动心。为了远大的理想、为了亲爱的祖国,他餐冰卧雪、不辱使命,义无反顾地献出了自己的大好时光,坚守住了自己的信念。一直以来,这种英勇义举激励着千秋万代的华夏儿女奋然前行,可以说,苏武,真正称得上是民族的脊梁。【应用角度】“气节”“精神的力量”“坚守”“爱国”等。2精彩应用士有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苏武慨然选择了从容赴死,可死却是那样的不遂人愿。“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张胜、常惠共同阻止了他;“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时,苏武“引佩刀自刺”,重伤气绝,“半日复息”,不得死;面对卫律高高举起的利剑,张胜腿软请降,但苏武固自岿然不动!大丈夫,死有何惧?死则死耳,何必拖泥带水。然而,抱定必死之心的苏武却拖泥带水地活了下来。重伤的苏武,身陷大窖,没吃没喝。天可怜他苏武,下起了雪。苏武就卧病啮雪吞毡,竟奇迹般地没有死掉!单于以为苏武有神灵护佑,不可忤逆天意,就把他放逐到遥远的北海,就让时间来证明一切吧,就让北海的风雪尘沙去打磨这个硬气的大汉臣子的棱角吧。感谢单于,他的这一决定为我们炎黄子孙留下了一道永恒而亮丽的风景:浩浩大漠,茫茫荒原,青青碧空,猎猎朔风,一位老人,须发尽白,沉默倔强,手杖汉节,羝羊为伴。感谢苏武,他的这一选择为我们华夏儿女留下了一笔酸涩而丰厚的财富:荣华富贵,离合悲欢,苦难寂寞,长夜寒冬,该抛则抛,该忘则忘,该受则受,该忍则忍,心如铁石。佳作·领悟永远的苏武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最浓重的一笔。擎一支旌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愿,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裹蓑草的地方;他要用挺直的脊梁,架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哀叹,当汉使参与谋反事败;正气,当苏武拒绝折节叛敌;惊诧,当单于面对这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执着,苏武举起羊鞭,选择做高山雪莲那执着而圣洁的守望。朔风凛冽,他与冷月做伴,南望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鬼”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胡茄幽怨,他与孤冢为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铮铮傲骨却敲响千秋的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犹能忘。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秃秃的旌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惊奇,书写了一段流传千古的悲歌。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在大漠黄沙中渐行渐远,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挥洒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原野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做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祖国,造就伟大。我明白了,在忘却与铭记之间,在享受与坚忍之间,那行于枯草寒冰之上的苏武,用执着与信念诠释了最美好的答案:富贵,只不过是过眼云烟,忘却,便是它的最好归宿;忠心,方才是历史永恒,铭记,是它的精神家园。壮哉,那永远的苏武!伟哉,那震撼人心的忘记!奇哉,那惊天动地的铭记!雄哉,那一段忘记与铭记的千载颂歌!永远的苏武。1悟开头作者巧妙地快速入题,使用对偶等手法,形象生动地引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语言整齐优美,铿锵有力,令人豪气顿生。2悟排比第段排比句的使用,既高度概括了苏武的坚贞不屈,让读者对他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也增强了文章气势,增添了文章打动人心的力量。3悟反复文章题目即是“永远的苏武”,在行文过程中也多次反复出现。作者毫不吝惜自己对苏武的赞美,运用反复,酣畅淋漓地表达了对苏武伟大精神和民族气节的崇敬之情。4悟结尾结尾再次运用排比,强有力地总结全文,深化主旨,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同时,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也令人满口留香,回味无穷。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B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C空自苦亡人之地D凿地为坎,置煴火【解析】A项,“旃”通“毡”;B项,“去”通“弆”;C项,“亡”通“无”。【答案】D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虞常果引张胜引:牵攀、招供B会论虞常 会:会同C会论虞常 论:判罪D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阴:阴谋【解析】D项,阴:暗地里。【答案】D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B.C.D.【解析】A项,介词,因为/介词,把。B项,连词,于是,就/副词,才。C项,音节助词,无实义/代词,他们。D项,均为连词,即使。【答案】D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A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B汉亦留之以相当C武使匈奴,明年,陵降D皆为陛下所成就【解析】B项,“相当”,古义:相抵押;今义:差不多。C项,“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D项,“成就”,古义:栽培,提拔;今义:事业上的成绩,完成(多指事业)。【答案】A5下列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见犯乃死,重负国B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C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D皆为陛下所成就【解析】A、B、D三项都是被动句,C项是定语后置句。【答案】C阅读课文,完成610题。6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素与副张胜相知素:一向B幸蒙其赏赐 幸:希望C单于使卫律治其事 治:审理D见犯乃死,重负国 重:又,再【解析】D项,“重”应为“更加”。【答案】D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在古代,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的尊重或供朋友称呼。B“丈人”,在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与今之“岳父”不同,一般译为“您”。C“汤镬”,古代的一种酷刑,是把人投入到滚汤中煮死。D“以始元六年”中的“始元”是汉武帝的年号,这是帝王年号纪年。【解析】D项,“始元”是汉昭帝的年号。【答案】D8下列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能成为“汉使与刺杀事件有关”的依据的一项是()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ABCD【解析】注意张胜与虞常的关系,张胜参与了刺杀事件的预谋工作。【答案】D9下列对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正当汉朝准备派遣苏武等人出使匈奴的时候,匈奴内部的缑王、原汉朝的降将长水校尉虞常,以及卫律带来的被迫投降匈奴的人,在匈奴谋反。B因为虞常与张胜原来是老朋友,虞常就把这次密谋劫持单于母亲阏氏回归汉朝的事件告诉了张胜,并得到了张胜财物上的资助。C正当虞常等七十余人准备行动时,有人告密,于是单于的子弟调集部队围剿了谋反的虞常等人,缑王等人战死,虞常被活捉。D单于让卫律审理这起谋反案,并让卫律把汉使苏武等人招来接受审判。苏武认为这样会给国家带来耻辱,于是举起佩刀刺向自己。【解析】B项,理解错误,虞常告诉张胜的是刺杀卫律而不是劫持阏氏。【答案】B 10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译文:_(2)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译文:_【解析】翻译句子时,注意找出句子中的文言知识点,以直译为主,字字落实。(1)“为”,介词,替;“弩”,弓箭手;(2)“屈”“辱”都是使动用法;“虽”,即使;“以”,连词,没有实在意义。【答案】(1)听说汉天子十分痛恨卫律,我虞常可以替汉天子私下里用弩弓射死卫律。(2)于节操有亏,又辜负了使命,即使活着,又有什么面目回到汉朝去!学业分层测评(十二)苏武传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当:抵押B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论:商讨C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穷厄:陷于困境D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成就:栽培,提拔【解析】“论”应为“判罪”的意思。【答案】B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汉天子我丈人行也B武等实在C卫律惊,自抱持武D来时太夫人已不幸【解析】A项,丈人,古义: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今义:岳父。B项,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C项,古今意义相同,都是“抱住”。D项,不幸,古义:去世;今义:运气不好。【答案】C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的“雨”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天雨雪,武卧啮雪A空以身膏

    注意事项

    本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教师用书:第4单元 12 苏武传 含答案.doc)为本站会员(螺丝刀)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