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名校精品】粤教版必修四《孔孟两章》学案(2)(含解析).doc

    • 资源ID:4248009       资源大小:764.50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4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4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名校精品】粤教版必修四《孔孟两章》学案(2)(含解析).doc

    名校精品资料语文第14课孔孟两章学习重点1记:识记“以为、是、国、家、或、走”等词的古今词义,掌握宾语前置句式的特点,背诵课文中相关的语段及论语、孟子精选名句。2读:正确理解孔子的“德政”和孟子的“仁政”思想及社会意义。3写:运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写一段文字。4练: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诵记名言警句论语名句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5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9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10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孟子名句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7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二、了解文学常识作者及背景(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晚年整理了诗、书、礼、易等古代文献以及史书春秋,这些书被汉以后的读书人尊为“经”。孔子的儒家理论也作为封建思想的正统,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在教育方面,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在品德方面,孔子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论语现存20篇,是孔子门人及后学编辑整理孔子言行以及孔门弟子言行的语录体专集。“论”,读Lún,择也,选择摘录之意。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奉之为儒家经典。季氏将伐颛臾选自论语译注·季氏。季氏,季孙氏,这里指季康子,名肥。他是鲁国执政大夫,鲁哀公的权臣。颛臾,附属于鲁国的小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本文记录的是孔子与其弟子冉有针对“季氏讨伐颛臾”一事的谈话。冉有闪烁其词,观点含糊;孔子辞色严厉,观点鲜明,反对武力征伐、以力服人,主张礼治教化、以德服人。(2)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他继承了孔子“仁”的学说并发展了这一学说,形成了贯穿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体系孔孟之道。孟子被尊为儒家的二号圣人“亚圣”。他在政治上提出以“民贵君轻”为中心的“仁政”主张,反对兼并战争,反对暴虐的统治。在哲学上提出“性善论”。孟子中的文章富于雄辩,鼓动性强,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具有“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的风格。孟子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生动形象地表现抽象的道理,使文章引人入胜,富有文采,因而孟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战国中期,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称为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致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梁惠王三十五年(前334),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然后迫不及待地讨教救国治国之策。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寡人之于国也仅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三、夯实基础知识1字正音准(先阅读课文,然后借助工具书,完成该题)(1)字音识记颛臾(Zhun yú)社稷(jì)孝悌(tì)庠序(xián) 饿殍(pio) 洿池(w)弃甲曳兵(yè) 虎兕(sì) 鸡豚狗彘(tún zhì)数罟(cù ) 相夫子(xiàn)(2)辨形组词 2涵咏词义(1)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谒见。(2)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以之为”的省略,让担任(做)。(3)是社稷之臣也:“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后来用“社稷”代指国家。(4)陈力就列:就,居,这里是“充任”的意思;列,职位。(5)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危,摇晃,站不稳;持,护持;颠,跌倒;扶,搀扶。(6)相夫子:动词,辅佐。(7)既来之,则安之:来,使来;安,使安定。(8)而在萧墙之内也:国君宫门内正对着门的照壁。文中借以暗指鲁国内部。(9)谨庠序之教:古代的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10)涂有饿殍而不知发:饿死的人。(11)数罟不入洿池:数罟,网眼细密的渔网;洿,洼地积水,也指池塘。(12)斧斤以时入山林:斧子。(13)孝悌之义:敬爱兄长。3识记文言实词和虚词季氏将伐颛臾(1)通假字无乃尔是过与:通“欤”,句末语气词(2)一词多义是疾止见过(3)文言虚词于而为寡人之于国也(1)通假字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毋”,不要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斑”,头发花白涂有饿殍而不知发:通“途”,道路(2)一词多义王兵胜(3)文言虚词于以之四、速读感知课文1季氏将伐颛臾一文通过孔子和弟子_、_的对话,谴责了_的做法,鲜明地表达了“_”的观点,提出了“_”的政治主张及儒家修德行使“_”归附的做法。答:_答案冉有季路季康子讨伐颛臾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远人2寡人之于国也记叙了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着“_”这一问题,孟子以“_”的比喻暗示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国家富强、百姓增多,而必须_、_,使百姓能够发展生产、安居乐业、受到教化,这样就可以“_”。这种养民、教民的思想是孟子的“_”思想的体现。答案民不加多五十步笑百步施仁政行王道王天下民本一、词句梳理1季氏将伐颛臾(1)古今异义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古义:_今义:_是社稷之臣也古义:_今义:_有国有家者古义:_今义:_陈力就列古义:_今义:_答案古义:让担任,让做。今义:认为。古义:此,这,代词。今义:表判断。古义:诸侯的封地叫“国”,卿大夫的封地叫“家”。今义:国,国家;家,家庭,人家。古义:就,居,充任;列,职位。今义:到队列里去。(2)词类活用必为之辞:_后世必为子孙忧: _既来之,则安之: _无乃尔是过与: _答案名词用作动词,找借口形容词用作名词,忧患的事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使安定名词用作动词,责备(3)文言句式是社稷之臣也: _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_无乃尔是过与: _答案判断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尔是过”即“过尔”(责备你),“是”宾语前置的标志(4)翻译下列句子求!无乃尔是过与?译文:_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译文:_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译文:_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译文:_答案冉有!恐怕该责备你吧!如今颛臾城郭坚固而且又接近季孙氏的封地。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患。依照这个道理,所以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加强(礼乐等)文教和(施行)德政以吸引远方的人前来(归顺)。把他们吸引来以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在鲁国内部啊。2寡人之于国也(1)古今异义河内凶古义:_今义:_请以战喻古义:_今义:_邻国之民不加少古义:_今义:_或百步而后止古义:_今义:_是亦走也古义:_今义:_答案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切河流。古义:请允许我。今义:敬辞,用于希望对方做某事。古义:副词,更加、更。今义:动词,增加。古义:代词,有的人。今义:副词,或许。古义:特指“逃跑”。今义:行走,走路。(2)词类活用王无罪岁: _填然鼓之: _树之以桑: _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_谨庠序之教: _然而不王者: _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_答案名词用作动词,归罪,归咎名词用作动词,击鼓名词用作动词,栽种名词用作动词,穿形容词用作动词,认真从事名词用作动词,统一天下。读wàn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活着的人,死了的人(3)文言句式未之有也: _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_是亦走也: _直不百步耳: _答案宾语前置句,应为“未有之也”介宾短语后置句判断句,“也”表判断固定句式,“直耳”,相当于“只是罢了”(4)翻译下列句子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译文:_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译文:_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译文:_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译文:_答案邻国的百姓并没有因此更加少,我的百姓并没有因此更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来,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来。拿逃跑了五十步的行为,取笑跑了一百步的行为,那么怎样呢?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用孝悌的道理反复教导学生,那么,头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身上背着、头上顶着东西在路上(干活)了。七十岁的人穿绸吃肉,百姓不挨饿不受冻,这样却不能统一天下,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二、重点突破(一)阅读季氏将伐颛臾,回答问题:3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是持反对态度的,从哪句话可以看出?他反对的理由是什么?我来答题_我来规范_答案从“无乃尔是过与”一句可以看出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是持反对态度的,特别是“过”字确切而又传神地表达出了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强烈不满,同时也是对作为家臣的冉有和季路未加劝阻、严重失职的极大反感。孔子明确指出了不应攻打颛臾的理由:颛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颛臾是鲁国附庸国,不必伐;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4第三段中,冉有辩解“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企图推卸责任,孔子是怎样含蓄地批驳的?我来答题_我来规范_答案(1)列名言。孔子先列史官名言,指出冉有、季路应在其位谋其政,据理力争劝季氏改邪归正,否则就应离去,不可一味苟同。(2)用比喻。运用比喻阐释深刻道理。“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形象生动,寓意明确。5请分析“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一句的双重喻义是什么,孔子运用这一比喻的作用是什么。我来答题_我来规范_答案在这个比喻句中,孔子第一是把季氏比作虎兕,把颛臾比作龟玉。季氏攻伐颛臾,就好比虎兕从笼子里跑出来伤人;如果颛臾在鲁国境内被季氏攻灭,就好比龟玉在匣子里被毁坏。其二是把作为季氏家臣的冉有和季路比作虎兕的看管人和龟玉的保管人。出现“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情况,其过错既不在于“虎兕”和“龟玉”,也不在于“柙”和“椟”,而在于它们的看管人和保管人。孔子运用这个比喻,有力地揭示了季氏的贪暴及其伐颛臾的非正义性,同时也是对自己学生的严肃批评。6“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孔子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我来答题_我来规范_答案孔子说这句话是针对冉有的“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这一观点的。孔子用“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直接地批评了冉有这种口是心非的伪君子态度,同时这句话也为下文孔子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做了铺垫。(二)阅读寡人之于国也,回答问题:7梁惠王为什么会有“民不加多”的困惑?孟子是怎样回答这一问题的?我来答题_我来规范_答案梁惠王自认为对于国家比邻国国君尽心,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应该主动投奔归顺他,但他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邻国的国民并没有减少,自己的国民也没有增多。孟子以战争作喻,启发对方思考。他以“五十步笑百步”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其实与邻国之政相差无几,本质上是一样的。而要从根本上使国民增加,必须实行仁政,行王道。8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我来答题_我来规范_答案(1)结构严谨。孟子的文章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无纪,实则段落分明,层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2)善用比喻。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的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3)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三种措施和四种主张时,全用排偶,音调铿锵,气势充沛。三、疑点探究9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今天的人口国策?我来答题_我来规范_答案春秋战国时期,列国战争和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减少、地广人稀、兵员和劳动力匮乏。为达到富国强兵、拓扩疆土、问鼎天下的目的,各国诸侯的当务之急是千方百计地争夺、吸引和控制人口,以增加劳动力和兵员,发展生产力。当时许多思想家都积极主张增殖人口,可以说,增殖人口,是时代前进的需要和新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人口的决定性作用,梁惠王理所当然会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忧心忡忡。即使在今天,人口仍是决定综合国力的要素之一。实行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是当前我国的基本国策,是从国情出发做出的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明智抉择。四、美点赏析比喻说理,浅显生动见本质10运用比喻,可以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浅显生动、富有文学情趣,于机智幽默之中,突出事物的本质。分析下列比喻句,说说运用比喻论证有什么作用。比喻作用“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五十步笑百步。”“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器。答案比喻作用“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虎兕出于柙”比喻季康子对颛臾动武,“龟玉毁于椟中”比喻颛臾将遭遇灭顶之灾,形势危急,处境险恶。“五十步笑百步。”揭穿梁惠王“移民移粟”的“尽心”措施同别的国君一样不爱人民,只是程度不同而无本质的区别。“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器。批评了治理不好国家而为推卸责任找借口的做法,既形象生动,又一针见血。五、随堂写练11请以“生命”为话题,运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写一段文字。妙笔生花_答案(示例)生命如画,有浓墨泼洒,也有淡笔轻描;生命如歌,有轻吟浅唱,也有黄钟大吕。君不见李太白、杜工部之一生,浓墨泼洒,铸就生命之伟大;裴多菲、雪莱之一生,淡笔轻描,终写尽生命之真谛。君不见轻吟浅唱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高歌猛进之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生命是山,我们无法预估它的长度,却可以追求它的高度;生命是路,它是由一块块不起眼的沙石组成的,平平淡淡中尽显生命之完美;生命是一叶扁舟,航行于茫茫沧海之中,只有经历暴风雨的洗礼,才会迎来明天海上初升的太阳。与你为邻“特大新闻!特大新闻!孟家又搬家了!”卖报纸的小贩在大喊道。哟!孟子又搬家了。想必大家都听说过孟母三次搬家的故事了吧!这回不知道孟家与谁为邻了。还记得孟母说过的一句话:“邻,无法回避,却可有所选择。”这次孟母是因为学堂附近出现一大堆工厂,什么钢铁厂、石油加工厂的,环境受到了很严重的污染。孟母曾去申诉道:“与你为邻,我们众人深受污染其害,这土地几里尽是乌烟,尔何不速速离去?”但一直没有答复,孟母只得带着孟子又一次搬家了。孟母经过自己再次深思熟虑后,决定在广州的摩天大楼的最高层落户了。孟母想,我已经在最高层了,不会有人打扰到孟子的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风平浪静,孟母发现孟子有些奇怪,出入西装革履,穿金戴银的。于是一探究竟,发现住在周围的邻居都为暴发户,还听到一次孟子与他们的对话。“孟子先生,与你为邻真是三生有幸,希望能借助一下你的声誉来为我们的商品提升一下形象,至于酬价方面,任你定夺。”甲说。“这个嘛!好说。只要你会做就可以了。”孟子的这一番话,吓着孟母!呜呼!她决不容忍自己的孩子如此地重势利金钱。这回,孟母再一次带着孟子远离中国到国外去了。谁知到了美国定居后,孟母的希望又一次落空了。由于恐怖主义的存在,他们经常受到恐吓,甚至袭击。孟子在此惊慌下,得了精神病。孟母大哭道:“与他为邻,伤我孩人格;与你为邻,害我孩身体。到底是为何?难道找一个好的你做邻居都没有可能吗?为何要为难我们这些想要廉洁的人?为何要我们与那些世俗不堪的人为邻?”孟母的三次搬家寻邻的希望落空了,最后,孟母带着孟子在精神病院里住下,他们的邻居都是些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都是些风霜高洁、不畏强暴的人,好像陶潜和李白也在里面吧。我想他们应该找到了和找对了自己的邻居。因为我总听到孟母这样说:“陶潜先生,与你为邻,真好!看我们家的孟子又聪明了不少”赏析这篇文章最出彩的地方在于作者充分发挥想象力将人们熟知的“孟母三迁”的古典故事改编为现代版的“孟母三迁”。现代孟母之所以“三迁其址”,并非只是为了孟子的学习环境而担忧,更在于通过孟母对孟子身体健康、人格健全的关心揭示出:面对环境污染、拜金主义、恐怖主义,现代世界使人们已无法生存在一个和谐、温馨、和平的环境中。文章的现实感、正义感非常强。一、基础积累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是社稷之臣也社稷:国家B无乃尔是过与 过:过错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穿D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就:居,充任答案B解析过:责备。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弃甲曳兵而走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答案C解析A项“涂”通“途”。B项“无”通“毋”。D项“颁”通“斑”。3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填然鼓之 B树之以桑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既来之,则安之答案D解析D项为使动用法。A、B、C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4下列对句子的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是亦走也无乃尔是过与王道之始也树之以桑申之以孝悌之义未之有也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A BC D答案C解析为状语后置句,为判断句,为宾语前置句。二、一法一练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要求:熟记重点实词的各种义项,依据所在语句的前后文意、上下语境推断;注意词类活用词语。,训练步骤:(1)运用“代入法”翻译每个句子,力求通顺;(2)联系前后语境,检验考查实词翻译是否正确。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文后题目。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注有子:孔子的学生。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通“悌”,顺从和敬爱兄长,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悌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好犯上者,鲜矣鲜:稀少B不好犯上 犯:冒犯C君子务本 务:重任D本立而道生 立:建立答案C解析务:动词,专心、致力。参考译文有子说:“一个人的为人,孝顺父母,顺从兄长,却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却喜好造反,这样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三、阅读拓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梁惠王曰:“魏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为死者一洗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孟子见齐宣王。王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答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答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乃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独夫。闻诛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有删改)注梁惠王:魏惠王,曾迁都大梁,所以魏国又称梁国。梃:木棒。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夺不餍餍:满足B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修:治理C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挞:打击D汤放桀 放:流放答案B解析修:学习。7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孟子仁政思想的一组是()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以刃与政,有以异乎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省刑罚,薄税敛仁者无敌闻诛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A B C D答案C解析是孟子为了引起施行仁政的发问,是引用孔子的话和观点,是孟子回答宣王臣弑君的问题。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一个国家如果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就危险了,并通过利害分析,进一步劝诫梁惠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不必谈利益。B孟子询问梁惠王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是要借此提醒梁惠王施行仁政,不要使老百姓活活地饥饿至死。C梁惠王想洗雪魏国的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建议梁惠王对百姓施行仁政,并明确指出他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中,必难以抵挡入侵之敌。D文王方圆七十里的狩猎场,百姓觉得小;宣王方圆四十里的狩猎场,百姓却认为大。孟子将两者对比,意在阐述与民同乐的思想。答案C解析“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中,必难以抵挡入侵之敌”错,原文是假设秦、楚君主的行为,而非梁惠王自身行为。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译文:_(2)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译文:_答案(1)没有讲求仁义却遗弃自己父母的,也没有讲求仁义却轻慢自己君王的。(2)作为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做出类似于驱赶野兽去吃人的事情来,那他们作为百姓父母官(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参考译文孟子谒见梁惠王。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有利于我的国家吗?”孟子回答道:“大王为什么一定要说到利呢?只要有仁义就可以了。大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邑?士人平民说:怎样有利于我自身?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国家就危险了!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但如果把义放在后头而把利放在前头,那他们不争夺是不会满足的。没有讲求

    注意事项

    本文(【名校精品】粤教版必修四《孔孟两章》学案(2)(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螺丝刀)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