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2019年两会热点学习素材十一.pdf

    • 资源ID:4428145       资源大小:126.98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4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4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9年两会热点学习素材十一.pdf

    2019 年两会热点学习素材十一 关键词热点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建设绿色美好家园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习近平生态 文明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一系列重 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强大思想武器。 我们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 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着 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安徽样板。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 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 总书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深刻回答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一系列重大理论和 实践问题,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强大思想武器。安徽深 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 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视 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树牢“ 四个意识 ” ,强化 “ 两个坚决维护 ” ,把生 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 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着力打造生态 文明建设的安徽样板。 全面践行 “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的理念,坚决把好山好水保护好 2016 年 4 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视察时称赞,“ 安徽山水资源丰 富,自然风光美好 ” ,叮嘱我们 “ 要把好山好水保护好 ” 。安徽地跨长 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拥有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区三 大自然区域,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扎实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 围绕保护 “ 好山” ,全面推行林长制改革。山是载体,财富在林。 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我们在深入推进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接 续开展林业增绿增效行动的基础上,从2017 年起在全国率先探索建 立林长制, 2018 年全面推开。建立以党政领导责任制为核心的五级 林长体系,健全会议调度、投入保障、工作督察、考核问责、社会监 督五大配套机制,明确 “ 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 五大重点任 务,把林长制写入地方法规,以立法形式明确林长责任,以林长制促 进“ 林长治” ,做到一山一坡、一园一林、一区一域都有专人专管。 围绕保护 “ 好水” ,切实加强长江安徽段生态保护。长江流经安徽 416公里,保护好祖国的母亲河,既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的部署要求, 也是安徽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 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 共抓大保 护、不搞大开发 ” 的要求,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在 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出台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 带的实施意见, 提出沿江 1 公里、5 公里、15 公里岸线分级管控措施, 扎实开展 “ 禁新建、减存量、关污源、进园区、建新绿、纳统管、强 机制” 七大行动,确保到 2020 年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国家考核断面水 质全面实现达标,长江干流40 个水功能区水质全部稳定达标。 围绕保护 “ 好山好水 ” ,总结完善和推广发展新安江生态补偿机 制。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倡导和推动的全国 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通过两轮试点, 生态补偿试点工作 取得了丰硕成果,新安江水质常年优于地表水类、接近I 类,千岛 湖湖体水质总体稳定保持为I 类,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 效益的同步提升, 基本构建了科学的生态补偿标准体系、系统的生态 保护体系、完备的环境治理体系、合理的绿色产业体系、严密的生态 法治体系、健全的组织保障体系, 探索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 “ 新安江模式 ” 。“ 新安江模式 ” 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实践载 体,彰显出重要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和推广价值。“ 新安江模式 ” 源于新安江,但不能限于新安江;源于水,但不能限于水。我们组织 开展系列调研和座谈, 系统总结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的做法 和经验,坚持以水为主,将生态补偿全面推广到林地、湿地、耕地、 空气等其他生态领域,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全面践行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是长远发展的最大本钱; 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生产力,就是发展后劲, 也是一个地区的核 心竞争力之一。他强调,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贯彻创 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 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这几年,我们深 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但产业结构偏 重、能源结构偏煤的局面尚未根本扭转,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 念,协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注重以创新驱动引领绿色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也 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 我们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大 力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滨湖科学城、 合芜蚌国家自主 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 “ 四个一” 创新主平台建设, 推进 10 个安徽省实验室和10 个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稳步推进新型显 示、智能语音、 高端装备、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建设,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着力 打造创新引领、 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 重要讲话精神,制定科技创新“ 攻尖” 计划,选择一批具备较好基础、 有较快进展、 近期有望取得突破的技术创新成果和项目,助力国家解 决“ 卡脖子” 问题。 注重以资源节约推动永续发展。 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 之策。 切实强化能源和水资源消耗、 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 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 节约用地和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发展新能 源和可再生能源,大幅降低重点行业和企业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 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 注重以绿色创建转变生活方式。生态环境保护与生产、流通、分 配、消费各个环节密切相关,任何单位和部门都不能置身事外,社会 各界和全体公民都要参与其中。 坚持把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作为先导工 程,积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广泛开展创建节约型 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行动,大力推广“ 生态美超 市” ,全面开创全民参与的“ 绿色+” 时代。全面践行 “ 良好生态环境是 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 的理念,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 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 是为了民生。他强调,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就要打几场标志性的重 大战役,集中力量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实践中,我们也 深切感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过 去是“ 求温饱 ” ,现在是 “ 盼环保 ” ,老百姓对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必须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 的奋斗目标的承诺,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把解决突 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还老百姓清水绿岸、 鱼翔浅底的 生动景象。 着力打好蓝天保卫战。 编制实施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大力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强化区域联防 联控和重污染天气应对, 以“ 控煤、控气、控车、控尘、控烧” 为抓手, 重点对散煤、散乱污企业、露天焚烧、工业扬尘等开展排查治理,还 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 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把推深做实河(湖)长制作为关键之举, 出台湖泊管理保护条例, 省市县乡四级河长工作体系全面建立并延伸 到村,统筹做好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 治理。围绕工业、城镇、农业农村、船舶港口、饮用水水源地实施综 合治理,城镇污水处理厂、 工业集聚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做到应建尽 建, 备用水源建设实现省辖市全覆盖。 围绕长江安徽段环境突出问题, 开展以治矿、治砂、治岸、治超、治污为主要内容的“ 五治” 行动,开 展固体废物非法转移倾倒处置专项整治行动,开展皖江环境污染突出 问题专项整改,系统部署固废危废处理、污水治理、水源地保护、农 业农村污染治理、岸线资源保护“ 五大专项攻坚 ” ,一个环节一个环节 往前推。加强巢湖综合治理,严格控制入湖污染物总量,加大湖滨湿 地保护和修复力度, 加快环湖乡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湖区 藻类密度、水华频次和单次最大水华面积逐年下降。 着力打好净土保卫战。 全面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农用 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为重点,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 出台建立 固体废物污染防控长效机制的意见,严厉打击危险废弃物破坏环境违 法行为,探索建立农药、化肥等农资统一配送回收体系,推动生产资 料配送和生态废弃物兑换渠道整合、工作衔接。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 略,扎实推进农村环境整治“ 三大革命 ” ,以“ 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 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 为目标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 全面践行 “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 的理念,切实提高生态环 境保护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 联系的有机链条。 他强调,要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 道,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我们必须统筹兼顾、 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坚决把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 护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强化责任落实。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 成立由省委、 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主任的省环境保护委员会,明确各级党委、 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切实把责任链条拉紧拉实, 延 伸到“ 最后一公里 ” 。 强化法治保障。深入贯彻保护环境的宪法精神和环境保护方面的 法律法规,按照于法有据的原则,结合实际出台地方环境保护法规, 推进联合执法、区域执法、交叉执法,严惩重罚环境违法犯罪行为, 织密织牢捍卫绿水青山的“ 天网” 。 强化考核问责。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把考核结果 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奖惩和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制定党政 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真正做到有权必有责、 有 责必担当、失责必追究。坚持以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最硬举措抓好 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的整改,建立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 和制度清单, 建立省级负责同志包保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工作制度,对 督察组移交的问题线索开展责任追究核查,对相关责任人严肃问责, 以责任落实倒逼工作落实,努力建设青山常在、绿水常流、空气常新 的绿色江淮美好家园。 关键词热点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工业文明在带给我们日益富庶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对人类赖以 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如何谋求社会发展同自然生态环 境保护二者的和谐统一,成为当前关乎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重要课 题。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当前,如何积极响 应生态文明发展诉求,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和谐关 系,关乎中国社会发展,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传统文化蕴 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和价值导向, 能够为我们当前建设生态文明提供 诸多有益借鉴。 传统文化中的朴素自然观:“ 天人合一 ” “ 天” 即自然, “ 天人合一 ” 即是人与自然 “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 不 可分割的关系,这一理念代表了我国先贤圣哲对人与自然关系最朴 素、也是最本质的价值认知。“ 天人合一 ” 思想源于传统农耕文明,也 构造了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坚实根基,正如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钱 穆先生所言: “ 中华文化特质,可以 一天人,合内外 六字尽之。 ”“天 人合一 ” 强调,人与自然并非二元对立,而是一元统一;进一步地, 世间万事万物也并非彼此割裂, 而是紧密联系, 同源而生,各就其位, 各司其职,也各自拥有独立自主的地位和不容剥夺的存在价值。这也 可以看出, “ 天人合一 ” 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中自然观的本真表述,也 是古人赖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维方法。 我国经典古籍 周易对“ 天人合一 ” 思想有过详尽论述, 提出“ 天 地人合 ” 的观点,如周易 · 序卦中说 “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 ” ,认 为世间万物都源于天地,同时“ 有万物然后有男女 ” ,人也是天地滋养 而生,是天地之子、自然之子,人与自然是同脉相连的有机统一整体, 因此要 “ 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 ,即告诫我们 天地人需和合共生,人与自然需和谐相处。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对“ 天人合一 ” 思想也有着自成体系 的阐释。儒家圣贤孔子传承天地人“ 三才” 思想,认为人之于自然并非 被动消极,而是可以通过自我调适来契合天地之道,即“ 人知天 ” 。孟 子则提出 “ 上下与天地同流 ”“万物皆备于我矣 ” ,同样是对儒家 “ 天人 合一” 思想的诠释和增益,后世如汉代董仲舒提出的“ 天人之际,合而 为一” 、宋代张载的 “ 儒者则因明至诚,因诚至明,故天人合一” 等观 点也都如此, 表征了古贤不断探寻自然规律、追求天人和合的思想高 度。 道家同样对 “ 天人合一 ” 思想作出精辟论断,如 “ 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是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所信奉的圭臬,认为人的主 观活动应该尊重自然规律,“ 唯道是从 ” 才能达到 “ 物我同一 ” 的境界。 可见,我国传统文化中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已经作出过质朴而凝练 的阐述,深入探究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敬告人类活动要同自然环 境和谐相处。 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观:敬畏生命 翻阅古代典籍就会发现,生态伦理并非现代社会才出现的思想, 而是古已有之, 在这一领域, 古代先贤圣哲再次以高瞻远瞩的聪明智 慧为我们开启了追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道正途。传统文化中的生 态伦理观集中体现为对生命的敬畏和仁爱,这一思想尤以儒家为盛, 如周子全书中就说, “ 生,仁也 ” 。“ 仁” 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 理念之一,也是传统社会赖以维系运转的重要根基,将万物生命一视 同仁,也集中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生态伦理价值取向,即:“ 生” 是自 然规律,“ 仁” 则是对待万物生命的正确方法论。 在儒家文化看来,“ 仁” 这一社会根本纲常伦理规范所调控的并不仅限于人,而应推而广之到 万事万物,要 “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 ,如是,生态伦理观才是合 理有序的。 儒家的 “ 仁民爱物 ” 思想传达出的是对自然界生命一视同仁的普 适价值和伦理关怀, 道家思想也同样渗透出敬畏生命、关爱万物的深 切人文沉思。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在道德经中说:“ 生而不有,为 而不恃,长而不宰 ” ,更强调 “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 ,即告诫人们要善 待万物,滋养其生长,要承担起人类对自然万物所应肩负的责任,但 不能随意主宰万物的生命,这样才能够“ 若可托天下 ” 。庄子将老子的 敬畏生命、衣养万物思想进一步发扬, 庄子 · 秋水中说“ 物无贵贱 ” , 庄子 · 天下中说 “ 泛爱万物,天地一体 ” ,庄子 · 让王也因王为 避免战争而能主动迁居对王加以推崇,“ 夫大王亶父可谓能尊生矣” , 体现出道家先贤对生命的敬畏和关切。 即便从现代生态伦理视角审视,我国传统文化中提出的敬畏生 命、尊重自然等思想也极具先进性和人文理性,其主张人的活动要充 分尊重自然规律, 不能肆意破坏自然, 不能无故剥夺其他生命的生存 权利和空间,正如老子所言,“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 ,人只是 自然界中的一份子, 居于天地自然之间, 作为一种更加高级的生命形 态,人理应承担起爱护生命、维护自然生态的天赋使命。 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发展观:取用有节 中华传统文化倡导 “ 万物同源 ” ,人类与万物具有同等内在价值, 应一视同仁,和谐相处。先贤也告诉我们,人可以在尊重自然规律的 基础上,合理地利用自然界中的事物谋求人类自身的发展,但务求做 到取用有节,在向自然索取时要保护自然, 避免涸泽而渔的短视行为。 如孔子所讲 “ 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 ,孟子讲 “ 斧斤以时入山林 ” ,曾子 讲“ 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 ,等等,古人的这些生态智慧和当 前我国大力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高度契合。 春秋战国时期名相管仲为齐国制定了“ 以时禁发 ” 的制度, “ 山林 虽广,草木虽美,禁发必有时” ,强调不能随意开采自然资源,而要 顺应时序,尊重自然规律。 管仲要求在发展国力的同时,一定要注重 对自然资源的养护, 这样才能实现国家长远的富庶强大;而一旦过度 采伐,自然生态遭到破坏, 那么国家发展也就无以为继。管子的思想 既有历史价值也有现实意义, 他将“ 取用有节 ” 这一朴素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观提升到了国家治理的高度, 并为后世尊崇。孟子建议君王在 “ 以 民为本 ” 治理国家时,要做到 “ 不违农时 ”“数罟不入洿池 ”“斧斤以时入 山林” ,荀子说向自然采伐要做到“ 不夭其生,不绝其长 ” 。如果违逆 自然规律,攫取无度,那么也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 取用有节 ” 的生态观同样源自于我国传统农耕文明,农耕活动是 同自然生态紧密相连的, 因此,古人在农耕活动中也总结出了诸多人 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典思想,如淮南子· 主术训中说,虽然农民 善于劳作, “ 然不能使禾冬生 ” ,必须要尊重自然规律; 齐民要术 · 种 谷第三中也讲到, “ 顺天时,量地利 ” 。中华传统文化中无不闪耀着 人与自然同生共荣的生态智慧火花,时至今日先贤圣哲们的生态价值 观仍然熠熠生辉。 现代社会, 全球生态问题得到人类的广泛关注,我们要立足更高 远的视域,思考、 设计和实践人类存续发展的路径。我国传统文化中 的生态智慧同我国当前可持续发展理念一脉相承,为我国生态文明建 设提供了重要理性指导和现实借鉴。我们要自觉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 的生态智慧价值,将其同现代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需求精准对 接,用以指导我们当前正在进行的美丽中国建设和“ 两个一百年 ” 奋斗 目标。

    注意事项

    本文(2019年两会热点学习素材十一.pdf)为本站会员(tbuqq)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