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汉语言文学事业单位考试专业部分.pdf

    • 资源ID:4451466       资源大小:517.61KB        全文页数:75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8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汉语言文学事业单位考试专业部分.pdf

    - 1 - 汉语言文学事业单位考试专业部分 试题总结 历史篇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 1 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我国奴隶社会夏朝建立、商朝发展、西周 强盛、春秋瓦解。主要政治制度: 夏启创立的 王位世袭制 、西周等级森严的 分封制 和以血缘关系所维系的 宗法制 。 2、夏商时期政治制度: 王位世袭制 取代禅让制;“家天下 ”取代“公天下”; 特点: 国家大事都通过 占卜的方式来决定。王权具有 神秘色彩 。 行政管理 :中央:设 相、卿士等,掌管 政务 ;地方封 侯、伯 。对西周宗法制 和分封制度有直接的影响。 3、西周分封制: 目的:巩固 奴隶制国家政权 的统治; 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内容:周王授予诸侯土地和 人民,诸侯有服从命令、 镇守疆土 、随从作战、 缴 纳贡赋 和朝觐述职的 义务。诸侯在自己的疆域内,对卿大夫 实行再分封的 权利。 特点: 层层分封, 等级森严 ;周天子具有 至尊权威 ,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 相当大的 独立性 。 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 地方 的统治,开发 边远地区 ,形成众星捧月般的 政治格 局。 瓦解:原因:受封的 诸侯国 实力强大, 王权衰弱。 表现:出现春秋争霸、战国兼并的混乱局面。 4、西周宗法制: 目的:加强 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 继承上 的矛盾。 内容: 划分宗族内的嫡庶系统,形成相对独立的大宗和小宗。 特点: 由嫡长子 继承,利用 父系血缘关系 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 作用:保证了 各级贵族 在政治上的垄断和 特权地位 。 有利于 统治集团内部 的稳定和团结。 第 2 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形成与春秋战国 、秦朝确立、西汉巩固、隋唐完 善、宋元发展、 明清 强化,近代衰亡。公元前221年,秦王 嬴政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 第一个统一的 中央集权 的封建王朝。 - 2 - 2、皇帝制度 建立的 目的:显示君主的 权势和地位。 特征:皇位世袭, 皇权至 上。它是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也是维护“家天下”的重要保障。本质是封建君主 专制。 3、中央实行“ 三公九卿制 ” ,丞相是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 史大夫:乃丞相的副手,负责执掌奏章 、下达诏令和 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全国军事 事务。丞相之下还有 诸卿 ,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任免权由皇帝决定。 4、地方实行“ 郡县制 ” ,郡守 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向 丞相 汇报工作。县以下 是乡、里 基层行政机构。 5、秦朝形成的 中央集权制度 ,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金字塔般 管理体系,奠 定了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沿用并发展完善。 第 3 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初在地方 实行郡国并行制, 封国有时对抗朝廷。 汉景帝平定 “七国治乱 ” , 汉武帝颁布“ 推恩令 ” , 使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在中央 汉武帝重用 身边作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为尚书令 、侍中等,让他们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 权。 2、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 体制。唐中期 在地方 设置了许多 节度使 , 安史之乱后, 形成藩镇割据 ,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唐朝在中央 设中书省负责 决策 ; 门下省负责 审议 ;尚书省 负责执行,在尚书省下设“六部” ;确立并完善了“ 三省 六部制 ” 。 3、北宋初期 在地方 军事上:把主要将领的兵权 收归中央,充实中央 禁军; 行政上:派 文官 担任地方长官,设 通判 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大部分由 中央 掌控;加强了中央集权。 在中央 中书门下 是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 后来增设 参知政事 分割宰相行政权;设 枢密使 分割宰相军权;设 三司使 分割宰相 财权。 4、元朝 在地方 实行行省 制度,但河北、 山西 、山东由中央直接管理,还设宣 尉司 管理边远民族地区,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在中央中书省 是最高行政机关,统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 5、选官、用管制度 :秦朝百官由 皇帝直接任免;汉朝实行 察举制 ,举孝廉; 魏晋南北朝实行 九品中正制 ,选用官吏依靠门第, 不重才能;隋唐以后实行 科举制 , 按学识才能选官,其“公开竞争、公平考试”的原则,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第 4 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清两朝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明太祖废中书省 和丞相、权分 六部; 明太祖设 殿阁大学士 (侍从顾问);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宫内的文渊阁 ,开 始参与机密事务的 决策, “内阁”由此出现。康熙帝设南书房 参与机要事物; 雍正帝为办理 西北军务 ,设立 军机处 ,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2、宰相制度废除的 根本原因: 是这一制度妨碍了 皇权的高度集中; 直接原因 是:丞相 权倾朝野 骄恣擅权。内阁出现的 主要原因 是,皇帝政务繁多 力不从心 ;后 来内阁大学时有了 票拟权,内阁地位提高,内阁首辅权压众臣。 。但明朝内阁始终 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机构或 行政 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3、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 使皇权受到很大限制。康熙帝亲政后,中枢机构一分 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 三足鼎立,相互制约,最后集权与皇帝。雍 - 3 - 正帝在宫内设立 军机处 (有官无吏、皇帝钦定、跪受笔录) ,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 到顶峰。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 5 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1、古希腊文明的环境是以 海洋 为依托,航海和海外贸易条件优厚,商品经济 比较发达。古希腊城邦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 和独立自主。 2、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是梭伦改革, 克利斯提尼 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确 立,伯利克利 担任首席将军期间,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代表了古希腊文明的 最高成就。 3、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是 公民大会 ,由各部落轮流执政的是议事会 ,最高司 法与检察机关是 陪审法庭 。十将军委员会 是由十个 地区部落各选一名将军组成。克 利斯提尼执政期间,还实行“陶片放逐法 ” ,成为维护民主政治的有力武器。 4、伯利克里时代,真正参加公民大会的是所有成年男性公民 ,为鼓励公民参 政,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 ,为吸引公民观赏戏剧,为公民发 放“戏剧津贴 ” 。 5、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是建立在奴隶制 基础上,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政 治制度。 6、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现代西方 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民主 的氛围使雅典在 精神文化 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 公民 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小国寡民 体制下造成 直接民主 泛滥,成为政治腐败、社会 动乱的隐患。狭隘的城邦体制最终无法容纳政治和经济的迅速发展,被北部崛起的 马其顿 所灭。 第 6 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罗马法从形式上分为 习惯法 与成文法 。习惯法的特点是 法律与习惯之间没 有明显的界限。十二铜表法 的制定,标志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2、罗马成文法主要包括;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 ;东罗马帝国皇 帝查士丁尼 组织编成的 民法大全 ,标志罗马法体系 最终形成 。 3、罗马成文法的核心内容:保护私有 财产,提倡法律面前 公民人人平等。其 中公民法适用于共和国时期罗马 公民;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 民。 4、恩格斯认为罗马法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 法律,它为国家权力 提供法律依据 , 它保护了 统治阶级 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稳固了罗马国家的统治基础。 但它也保护奴隶制度,维护私有制,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 5、罗马法对世界的影响: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步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 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司法、反对封建斗争有重要影响。当代很多法律制度 的原则和做法,都可在罗马法中找到源头。如:英国1689年的 权利法案 美国 独立宣言 和 1787 年宪法;法国的人权宣言和拿破仑时期颁布的民法典 都以罗马法学说为理论基础。罗马法的影响甚至远及亚洲。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 7 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 4 -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经济基础是资本主义 已经有了较大发展;阶级基础是 资产阶级和 新贵族 出现,而且在议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根本原因是斯图 亚特王朝 专制统治侵犯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2、1640 年英国爆发革命, 1649年国王 查理一世 被送上断头台,此后英国成为 共和国 。但统治者争权夺利不断,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 ”结束了 复辟王朝,其实质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封建贵族 的妥协。 3、1689 年权利法案 颁布,以明确法律条文限制国王权利,保证了议会的 立法权 、财政权等,国王逐渐处于“ 统而不治 ”的地位,英国 君主立宪制 确立起来。 4、工业革命后, 1832 年英国进行议会改革, 工业资产阶级 获得了更多的议席, 保障了资本主义发展。 1721年沃尔波尔 经常主持内阁会议, 标志英国的 责任制内阁 开始逐渐形成。内阁首脑是首相 ,由国王任命 多数党 的领袖担任。内阁成员集体负 责,实际对 议会负责。内阁与首相的关系是 共进退 。首相实际掌握国家大权。 此后, 资产阶级议会 政党 制度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5、作用:君主立宪制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 ;它有利于促进资产阶级 民主 , 避免独裁统治;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对其他国家的资 产阶级建立新制度产生巨大的影响。 第 8 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1、美国宣布独立的时间是1776 年独立宣言的发表,英国承认美国独立的 时间是年,根据 1787年宪法, 1789 年华盛顿 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美国 联邦共和制 政体开始确立起来。 2、1787 年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 联邦制 国家,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国 家权力分为 立法 、司法和 行政三部分, 国会掌握立法权, 总统掌握国家的行政权, 司法权由 最高法院 掌握,三者独立平等,但相互制约,体现了三权分立 原则。 3、1787年宪法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突出了“分权与制衡 ” 原则,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体现了一定的民主 精神。但它仍存在着不足,例如允许 奴隶 制度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 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权利,有种 族歧视烙印。 4、19世纪 20 年代末至 30年代初,是美国两党制形成的重要时期。19世纪 50 年代中期, 民主党 和共和党 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他们不仅控制了国会,也左右着 总统 选举和地方选举。两党对垒,交替执政 成为美国共和政体得以大特色,两大政 党本质上都是 资产阶级 政党。 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一、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l) 大革命前的社会状况 政治:欧洲典型的 君主专制 国家 , 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矛盾尖锐。 思想:资产阶级思想家公开反对君主专制, 抨击宗教神权 , 号召人民争取自由 民主。 (2) 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1789年法国爆发 资产阶级革命 ,1792 年建立共和国 , 此后共和制和君主制斗争 不断。 1870年,普法战争后, 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 法共再次建立共和国。 1785年初, 在广大人民群众坚决拥护下, 国民议会 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 - 5 - 确立了 共和政体 。 二、 1875 年宪法的内容 1内容:(1) 立法权属于 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 的决议案。 (2) 行政大权由 总统掌握,由两院联席会议选出。总统是国家元首 和军 队最高统帅,有任命权、缔约权、特赦权;经众议院 同意有权任命 内阁;经 参议院 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2特点:总统和参议院有很大权力,又相互制约 。 3. 作用:(1) 使资产阶级掌握了 众议院 、参议院、内阁和 总统 等关键职位 , 资产 阶级共和政体 得到确立和巩固。 (2) 为法国 资本主义 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 10 课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 1、背景: 国际: 18 世纪中后期,英法美已经确立资本主义 制度,相继开展 工业 革命。 国内:此时中国清政府统治下,经济上自给自足的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政 治腐败,财政困难, 军备废弛,外交上坚持实行 闭关锁国 政策,在与英国贸易中, 中国处于 出超 地位。为了扭转贸易逆差 , 英国违背国际道德,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 。 导火线: 1840年,借口钦差大臣 林则徐 领导禁烟运动 ,在虎门海滩 销毁缴获 鸦片,英国借端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根本目的:是为了开拓 海外市场 、掠夺 生产资料 。 2、经过: 1840年 6 月,英国军舰在 广东海面 挑衅,战争爆发。英军沿海北上, 最后到达天津 白河口,威胁北京。 道光帝改派 琦善为钦差大臣, 赴广东与英方 “议 和” 。在议和时英军于1841年初强占 香港岛 ,威逼广州,道光帝对英宣战。清军满 族将领 海龄 在镇江战役中牺牲。 1842年 8 月,英军侵入南京下关江面,中国战败。 3、结果:清政府屈辱求和, 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南京条约 。 4、影响: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中国开始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1856 年,列强提出 修约要求遭拒绝,为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战火 再燃。 2、过程: 1856 年,英军进攻 广州,战争爆发,法国加入。 英法联军攻陷 广州 ,进逼天津 ,于 1858 年与清政府签订 天津条 约 。 1860 年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火烧圆明园 ,签订了 北京条 约 。 美俄 两国也趁火打劫,特别是 俄国乘机强占了中国北方的大片领 土。 3、危害: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 受到更大侵害。 中外反动势力 公开勾结 ,镇压中国人民反抗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程度加深 。 - 6 - 第 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课堂检测 一、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根本原因:日本明治维新 后实力上升,蓄谋侵略中国;直接原 因:1894 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日本趁机入侵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2、经过: 1894 年 7 月,日本舰队在朝鲜 丰岛海面袭击清军,挑起战端; 清军在朝鲜 平壤 陆战失利;黄海大战,由于李鸿章保船避战 ,日军乘机控制 黄海 制海权;日军进攻辽东和山东半岛,占领大连、旅顺 ;1895 年初,日军攻占 威 海卫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结果: 1895 年 4 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 4、影响:大片领土割让,使中国领土 和主权进一步遭到严重破坏;巨额 赔款,大大加重了 人民负担;新开辟的通商口岸, 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 中国内地 ; 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 的途径,阻碍了中国 民族资本 主义 的发展;列强争相划分“势力范围 ”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 地化 程度大大加深了。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背景:民间组织 义和团 发动反帝爱国运动,他们打着“扶清灭洋 ”的旗号, 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2、经过: 1900 年 6 月,英、美 、法、俄、 德、日 、意、奥八国,借口镇压义 和团运动,发动侵华战争。从天津向北京 进犯。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在廊坊 、天 津和北京打击侵略者。 8 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联军统帅瓦德西 帅八国联军在北京 烧杀抢劫,罄竹难书。 3、结果: 1901 年 9 月,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 4、危害:巨额赔款,使清政府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中国的关税受到 了列强控制;设立“使馆界”成为“国中之国 ”和侵华大本营;允许外国驻兵 京津至 山海关 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控制之下;按列强旨意惩办官员 和设外务部 ,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已完全成为 列强统治中国的 工具 ,标志着中国 完全陷入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 13 课 辛亥革命 1、原因:经济: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思想: 章炳麟 、邹容、 陈天华 等以上海 、东京为阵地,宣传西方的天 赋人权 、自由平等学说。 组织:1894年,孙中山在 檀香山 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 决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 。 1905 年 8 月,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 产阶级革命政党 同盟会 在日本东京 成立。它的政治纲领是: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 地权” ,机关刊物为 民报 。 军事:中国同盟会发动了黄花岗 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 命进入高潮。 时机: 1911 年四川 保路风潮 造成湖北防务空虚。清末错综复杂的矛盾 交会,使 武汉三镇 成为辛亥革命的突破口。 2、爆发: 1911 年 10 月 10 日,革命党人发动 武昌起义 ,12 日占领武汉三镇。 3、高潮:1912年 1 月 1 日,孙中山就任 中华民国临时 大总统,中华民国宣告成立。 - 7 - 定都南京 ,决定以 五色旗 为国旗。 4、1912 年春颁布 临时约法 。 内容:它规定了国家主权属于 国民全体 ;国内各民族一律 平等;国民有人身、 居住、言论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 权;确立 行政 、立法、 司法 三权分立的 政治体制;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 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 宪法。意义:具有反对 封 建专制 制度的进步意义。 5、结局: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入袁世凯 手里。 6、评价:性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功绩:它推翻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 制度,建立起 资产阶级共和国 ,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 观念深入人 心。它推翻了“ 洋人的朝廷 ”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 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革命的一个伟大里程碑”。 第 14 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1、五四运动的原因:中国在巴黎和会 上外交的失败。 2、经过: 5 月 4 日北京大学 等学校学生游行示威;6 月 5 日起,上海工人 罢工,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随后“三罢”斗争波及全国。 3、结果:初步胜利。释放被捕学生 ;罢免 曹、陆、章 三人的职务;中 国代表拒绝在 巴黎和约 上签字。 4、意义: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 的革命运动;青年学生是先 锋,工人阶级是 主力军。促进了 马克思主义 传播到工人中去。成为 新民主主义 革命的开端。 5、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马克思主义 广泛传播并日益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陈独秀和 李大钊 等人的积极活动; 共产国际 的帮助。 6、中共一大: 1921年 7 月 23 日,在上海 秘密举行,后又转到浙江嘉兴 南湖的 游船上 。主要内容:通过了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奋斗目标是推 翻资产阶级 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 。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 工人阶级,领导 工人运动 。成立中央局,选举 陈独秀 为书记。意义:自从有了中 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7、国共合作的条件: 中国共产党在开展工人运动中认识到,要想战胜强大敌 人必须建立 革命统一战线 。 1923 年, 中共三大通过与中国 国民党 合作的决定。1924 年孙中山 在广州召开有共产党员参加的国民党一大,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形成。 8、北伐战争:条件:国共合作后,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 蓬勃发展促成国 民革命运动 高潮 到来;国民政府在 广州 成立;国民政府整编 国民革命军 ;统一了 广 东革命根据地。 目的:消灭帝国主义支持的 吴佩孚 、孙传芳、张作霖 等北洋军阀。 结果:1927年,蒋介石 、汪精卫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加之陈独秀坚持 右倾错误, 导致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国民革命失败了。 第 15 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1、南昌起义: 1927 年 8 月 1 日,由周恩来、 贺龙 等领导,打响了武装反抗国 - 8 - 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 是中国共产党创建 人民军队 和武装 夺取政权 的开始。 2、八七会议: 1927 年 8 月 7 日,中共中央在 汉口 秘密召开紧急会议。清算了 陈独秀 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 土地革命 和武装反抗 国民党 统治的总方针。决定发动 秋收起义 。给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3、秋收起义: 1927 年 9 月,毛泽东 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初仍以夺取湖南 的中心城市 长沙 为目标。受挫后,毛泽东决定改向敌人防守薄弱的山区进军。10 月, 毛泽东创建了 井冈山 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这是人民革命史上具有决定意义 的新起点 , 它为大革命失败后继续坚持革命斗争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4、土地革命:在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 废除封建剥削, 开展土地革命;还进行 经济建设 ,努力发展生产;毛泽东和 朱德 领导红军粉碎了敌 人的三次“围剿”,使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5、 “工农武装割据” 思想:主要内容是武装斗争 (是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 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 根据地建设(是民主革命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 。 “工农武装割据”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正确的,它是马克思主 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6、1931 年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制定了宪法大纲 ,定都 瑞金 。 7、长征:原因: 博古 、李德等人坚持“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 败,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过程:1934 年 10 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1935年 1 月,遵义会议 召开,事实上确立了 毛泽东 为核心的正确领导; 1935 年 10 月在陕 北吴起镇 与当地红军会师; 1936年 10月,三大主力在 甘肃 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 束。意义:粉碎了敌人的“围剿” ,革命转危为安 ;长征中播下了革命种子,铸 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标志着革命新局面的开始。 8、遵义会议:内容:一是军事问题, 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 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二是组织问题, 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取消博 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意义: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 实上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 转折点 。 第 16 课 抗日战争 1、局部侵华: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占领台湾 ,继续垂涎中国领土,从1931 年九一八 事变开始,日本制造一系列侵略中国的事件,东北沦陷,华北地区日趋殖 民地化,民族危机加深。 2、日本: 1937 年 7 月 7 日,发动 卢沟桥 事变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日本 先后占领 北平 、天津、 上海、徐州、广州、武汉等地。1937年 12 月制造了 南京 大 屠杀;1941 年初制造了河北丰润县的 潘家峪 惨案;还在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 “七一三部队 ” 。 3、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抗战: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 实现两党第二次合作; 1937 年秋,制定了 人民战争 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取 得了平型关 大捷;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1940年 下半年,彭德怀指挥了 百团大战 主动出击日军,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 9 - 4、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组织了淞沪 会战、太原会战、 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取得了台儿庄 战役的胜利,使日军三个月灭 亡中国的计划破产。为了确保滇缅公路国际交通线,1942年,中国政府派遣远征军 到缅甸作战, 1945年在英美军队配合下,击败侵缅日军。 5、结果: 1945年 8 月 15 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意义:抗战胜 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 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增强了全国 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 自信心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 战争的重要组成部 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 高。 第 17 课 解放战争 1、重庆谈判:原因: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 ”的策略,三次电邀毛 泽东赴重庆“商讨”国内和平问题。目的:为争取和平,1945年 8 月底毛泽东 等 赴重庆谈判。结果:签订了双十协定 。国民党再要发动内战,就在政治上陷 于被动地位。 2、政协协议: 1946 年初,在 重庆召开,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3、内战爆发: 1946 年 6 月,国民党撕毁政协协议,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全 面内战爆发。人民解放军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对陕北 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 攻。 4、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 1947 年 6 月刘、邓大军挺进 大别山 揭开战略反攻的 序幕。从 1948年秋连续发动了辽沈、 淮海 、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的主力基本被 消灭。 5、北平谈判:目的:为了迅速结束战争,减少人民痛苦。结果:国民政府 拒绝在 国内和平协定 上签字,和谈破裂。 6、渡江战役: 1949 年 4 月 21 日,人民解放军横渡 长江,23 日占领 南京,统 治中国 22年的国民政府 覆灭。接着,继续追歼残敌,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 胜利。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 18 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 1、历史条件:社会基础:工业革命 促进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 度的各种弊端 日益暴露,思想基础:批判地继承德意志 的古典哲学, 英国 的古典 政治经济学, 英法 的空想社会主义。阶级基础: 19 世纪三四十年代 法国、英国 和德意志爆发了 大规模工人运动。表明工人阶级已经觉醒 ,他们迫切需要 科学理论 。实践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揭露和分析,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创 立了科学 社会主义理论。 2、马克思主义诞生:标志是1848 年共产党宣言 的发表。这份文件是马克 思和恩格斯为 1947年,在伦敦成立 共产主义者同盟 起草的同盟纲领。 3、 共产党宣言的内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阐明了社会历 史发展的 客观规律 ,即资本主义必将被 共产主义 所取代;指出 阶级斗争 在阶级社 - 10 - 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揭示了无产阶级 的历史使命是用 暴力 推翻资产阶 级的统治,建立政权。号召全世界 无产者 联合起来,同资产阶级进行斗 争。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 指导, 社 会主义 更加蓬勃发展起来。 二、第一次伟大尝试巴黎公社 1、原因: 1870 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战败, 法兰西第二帝国 垮台,民族矛盾 激化阶级矛盾。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对外屈膝投降,对内准备镇压巴黎人民。 2、 巴黎公社政权建立的时间是1871.3.18 , 政权的性质是 无产阶级政权的雏形 。 3、巴黎公社的民主措施: (1)政权建设:民主选举公社委员 ,为最高 权力 机构;拥有立法权、行政 权。废除旧军队、旧警察、旧法庭等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国民自卫军 和自己 的司法机构, 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公职人员 民主选举产生, 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 (2)社会经济:没收 逃往资本家 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实行八 小时工作制,等等。 4、巴黎公社失败原因: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 ;没有同外省的革命者取得 联系;更未能发动 广大农民 ;缺乏 革命政党 的正确领导。 5、意义:性质: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 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它的 实践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 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 第 19 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历史背景:经济:俄国经济发展比较缓慢 ,落后于其它资本主义国家, 政治:进入 帝国主义 阶段, 各种社会矛盾 十分尖锐。国际: 一战进一步激化了 各种社会矛盾。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 的环节。国内: 1917 年 3 月,俄 国二月革命推翻了 罗曼诺夫 王朝,结束了 沙皇专制 制度,俄国出现了 工兵代表苏维 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其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 2、十月革命的进程: 1917 年 4 月列宁回到彼得格勒,发表了著名的四月提纲 。其内容是:提 出从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转变为 社会主义 革命的任务;提出了“全部政权转归 苏维埃 ” 的口号;争取以 和平 方式夺权。其意义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不发达的国家率 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七月事件:结果 两个 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 武装起义: 1917 年 11 月,彼得格勒 武装起义,莫斯科等城市的武装起义也 相继成功。被称为 十月革命 。其性质是 社会主义 革命。 3、国家诞生:在攻打冬宫的炮声中,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 代表大会开幕。会 议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通过了 和平 法令和 土地 法 令 ;选举产生了第一届 工兵苏维埃 政府,即 人民 委员会。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无 产阶级专政 的国家诞生。 4、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先进性: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 取得胜利的社 会主义革命,它由无产阶级领导,以建立体现社会公正和平等 的社会制度为目的。 - 11 - 榜样性:在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 的统治, 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开创性:成功将社会主 义从理论变成 现实 ,开创国际社会主义运动 的新局面,也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 新的道路。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 20 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初步建立:1949年 9 月,在北平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大会通过了中 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共同纲领 ;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决定改北平为 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 为代国歌;确立了 中国新型国家的架构,初步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和政治协商制度。 职能改变: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后,不再代行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职权,主要职能为 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 初步发展: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 ” 的方针。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意义: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广泛吸收个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 ,组 成最广泛的 爱国统一战线 。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依据: 共同纲领 规定各级人民代表由人民普选产生。 标志: 1954 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意义:它体现 人民民主 和社会主义 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 类型 的宪法,是中国的 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目的: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依据:共同纲领 的规定和 1954 年宪法的 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我国的一项基本 政治制度。 实施: 1947 年, 内蒙古 自治区成立,20 世纪 50 年代三个自治区和若干个自治县 (旗) , 1965 年西藏自治区成立。意义:满足了 少数民族 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 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 民族团结 ,有利于发挥各族人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的积极性。 第 21 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文革对法制的践踏:造成了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国家主席刘少奇 迫 害致死。从中央到地方的夺权风暴使社会秩序 遭到严重破坏。文革期间,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 连续十年没有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和政治协商制度也不 能实行。 2、法律制度走向健全: (1)措施: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 “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法制建设 方针。为刘少奇 平反昭雪 ,并在全国范围内 平反各种冤假 错案 。从 1979 年开始,加紧全面立法工作。如1982 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2)成就:形成了以 宪法 为核心的包括 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 法等中 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 使民主政治趋于 制度化、法律化。 为依法治国 - 12 - 奠定了法律基础。 3、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1)恢复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重新召开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 商会议 。 (2)1982 年,中共确立了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相互监督、肝胆相照 、荣 辱与共 ”的方针。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 重视民族工作, 1984 年政府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区域自治法 , 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1998 年,九届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村民委员会 组织法 ,进一步加强和扩大了 基层民主 ,推进了农村的 民主 制度建设。 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创自吉林省的“海选 ”制度。 第 22 课祖国统一大业 1、 “一国两制”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 1949年,国民党退往台湾,台 湾与祖国大陆处于隔绝的敌对状态。 2、1979 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宣布采用 和平方式 统 一祖国的方针。 3、80年代初,确定的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 ” 。 4、港澳问题是中国恢复行使主权 问题,港澳回归是“ 一国两制 ”构想的成功 实践。 5、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979 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中央政府倡议两岸直接实行“三 通”; 1987 年开始,台湾当局允许 台湾居民 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方面进行 交流; 1990 年台湾成 海峡交流基金会 ,大陆成立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 1992 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 原则”的重要共识这就是“ 九 二共识 ” 。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2005 年国民党主席 连战率“和平之旅 ”访问团访问祖国大陆。促进了两岸关 系的新发展。 2008 年两岸直接“ 通邮、通航、通商 ”终于实现。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 23 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 内容: 独立自主 的和平外交方针。毛泽东形象地把它概括为另起炉灶、打扫 干净屋子在请客、一边倒。 提出该方针的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两大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 。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敌视中国,对中国采取政治 上不承认 ,经济上 封锁禁运 ,军事上 包围威胁 。新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建 国后的第 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 个国家建交。突出成就是1950年签署 中苏友好 - 13 - 同盟互助条约 。 目的:是为发展同 邻近国家和新兴的 民族独立 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 首次提出: 1953 年,周恩来接见 印度 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1954 年,周访问印、缅一致同意将其作为基本原则。 意义:该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 间问题 的基本准则。 3、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 1954 年,参加日内瓦会议。目的:为解决朝鲜与印度支那 的和平问题。特点 是:新中国首次以 世界五大国之一 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 1955 年,参加亚非万隆会议。会上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 发展民族 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中国

    注意事项

    本文(汉语言文学事业单位考试专业部分.pdf)为本站会员(tbuqq)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