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部编本八年级下《壶口瀑布》教学设计+评价.pdf

    • 资源ID:4511691       资源大小:308.23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4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4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部编本八年级下《壶口瀑布》教学设计+评价.pdf

    部编本八年级下壶口瀑布教学设计+评价 寻踪觅旅,瀑语无痕 教学设想: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游记单元,学生对游记的认识没有任何 积累。本节课意在通过阅读三访雁荡山 、 壶口瀑布两文,让学生充分了解 游记特点,并且体会定点观察与移步换景的区别,最后以“三个一”作结,让学 生形象地体会游记特点的同时, 也掌握了阅读游记甚至是书写游记的方法,为接 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部编版教材壶口瀑布 主题丛书三访雁荡山 学习目标: 1. 了解游记特点 2.感知景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堂教学: 一 导入 师: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 (你想去看看吗?)“旅行是心灵的阅读,阅 读是心灵的旅行。”今天就让我们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一起去寻踪觅旅,聆 听瀑布的声音。 二. 出示学习目标 1. 了解游记特点。 2. 感知景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 活动一寻景 师:蔡元培曾说,天下之瀑十有九,最好唯有大龙湫。(出示 PPT图片)大龙湫 以其 190 余米的落差被称为“中国瀑布之最” 。 三访雁荡山中有这样的句子: PPT出示三访雁荡山中的句子 “大龙湫是雁荡最著名的瀑布。 ” “真没想到, 三访龙湫, 龙湫竟以三种截然不同的姿态出现。它有雄伟粗犷的一 面,有潇洒素淡的一面,有娇媚多姿的一面。” 快速浏览三访雁荡山 出示问题: 作者三访大龙湫分别是在什么时间、什么位置,看到了哪一姿态的龙湫?你从哪 些词、句可以看出? 温馨提示:注意从描写大龙湫的语句中筛选关键句,提取关键词。 学生自由回答 并且引导其感知是从哪个视角观看龙湫。 小结:我们一路寻踪觅旅,在不同的时间、到了不同的位置、领略了龙湫不同的 风姿。 (板书:至见) 设计意图:通过指向性地阅读三访雁荡山,让学生初步感知游记的“所至” 、 “所见” 。并且体会景物描写中词语的恰当运用、修辞手法及调用各种感官的精 妙之处。 师:我们依然要寻着梁衡的足迹,见他所见, 去欣赏世界最大的黄色瀑布- 壶口 瀑布。根据刚才所学,我们将按照怎样的思路阅读壶口瀑布呢?哪位同学设 置一个问题? 四. 活动二赏景 默读壶口瀑布 1. 出示问题:什么时间、什么位置、看到了怎样特点的壶口瀑布?学生默读后, 以组为单位交流,与全班分享。 各小组可以一人汇报、还可以进行个性化的小组展示。 师:两位作者同是描写瀑布,他们的观察角度是否一样? 2.壶口瀑布与三访雁荡山两篇文章,作者对瀑布的观察角度有何异同? 学生回答后明确,三访雁荡山是在同一地点的同一视角观察;而壶口瀑布 是在同一地点的不同视角观察,有视角的转换,即定点换景。 设计意图:在阅读三访雁荡山的基础上阅读壶口瀑布,通过抓关键句去 体会壶口瀑布的特点, 循序渐进,增加对游记的认识, 并且对比两文的观察角度, 体会移步换景与定点换景的区别。 师:在这寻踪觅旅间,我们既领略了“凌虚起白烟,玉龙飘忽下”的大龙湫,又 感受到了黄河咆哮送激流, 汹涌澎湃入壶口的雄浑。 瀑语无声, 正是作者赋予了 它灵性与生命。 那么在刚才的阅读中, 透过字里行间, 你是否读到了作者的所思 所想? 五. 活动三悟景 出示问题: 两文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学生自由回答。 师板书:至见感 小结:瀑过无痕,但作者却情寓其中。其实这两篇文章就是游记,你了解游记了 吗? 生自由回答 小结: 游记: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集游踪、景观(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观感 三位一体。每一篇游记包含着作者的三个一: 一双足:行至何方 一对眸:望见何景 一颗心:有感何情 设计意图:学生在理解“所至” 、 “所见”的基础上,体会“所感” ,这样就了解 了游记特点。并且形象地概括出“三个一” ,不但认识游记了,也会阅读游记了。 六. 推荐阅读 阿来尘埃落定 村上春树远方的鼓声 设计阅读:鼓励学生去阅读游记,扩大其阅历,实现其海量阅读。 教学反思:对学情的高预测是我课前准备时存在的问题。当学情与自己所设想地 存在差距时,陷入恐慌之中,有些紧张,甚至语速加快、课堂的流畅性欠缺。课 堂本是一门缺憾的艺术,经历了如此“大舞台”的历练,未来对主题的设定、文 本的理解、 整合点的选取、 面对各种学情的淡定等诸多方面,都会多了经验与智 慧。 点评 这节课是现代游记散文阅读课,吴慧敏老师选择的文本是壶口瀑布三游雁 荡山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体裁相同,描写的对象都是我国著名的瀑布,参互 比较阅读,可以起到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这正是语文主题学习追求的目标。 阅读教学首先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根据学情、教材确定恰当的学习目标 是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 这节课学习目标单纯简明, 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这节 课的问题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层次,有剃度,便于学生学习思考。教学 环节的安排流畅自如,紧扣游记散文的特点,按照“寻景”“赏景” “悟景”依次 展开,脉络清晰简约。 读是语文学习最重要的方法,这节课给学生留下了充足的 阅读时间,而且阅读方式多样,体现了学科特点。以上这些都是令人称道的。 这节课也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预设有余, 生成不足, 教师按照既定的教学方案牵 着学生走,课堂上看不到资源的生成。此外,从学生的反馈来看,目标达成度还 需要进一步提高。 2019 年春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7壶口瀑布 17壶口瀑布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壶口瀑布的美。 2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作者从声响、形状、态势等不同角度来描 写壶口瀑布的方法。 来源:Zxxk.Com 3领会文章蕴含的深刻意义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 激发热爱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情感。 第 1 课时来源:学科网 ZXXK 一、导入新课 “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而最能体现黄河奔腾的气势的,莫过于 黄河壶口瀑布了。 (教师简单介绍壶口瀑布的位置与形成。出示3 张有关瀑布的 照片,请学生判断哪张为“壶口瀑布”。请学生用一个词语, 描绘一下 3 张中最 喜欢的那幅照片,或在看到照片时的感觉。) 今天我们学习著名的“文化散文”家梁衡笔下的壶口瀑布,感受壶口瀑布的气 势。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 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学生听读, 一边听一边画出描写壶口瀑布的语句,感受 语言的魅力及壶口瀑布的气势。 学生自由朗读, 根据刚刚听读的体会, 带着感情朗读课文, 再次体会壶口瀑布的 意境美。并说说文章两次写到壶口瀑布的情景,分别是什么季节。 在文中标出两 次所在的段落。 明确: 第一次是雨季,在第二自然段;第二次是枯水季节,在第三、四自然段。 目标导学二:分析壶口瀑布的特点 1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雨季和枯水季壶口瀑布的语句。思考:雨季的瀑布 有什么特点?枯水季的瀑布又有何特点?你是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来的? 明确: (1) 雨季壶口瀑布特点:惊心动魄、气势磅礴。 从下面句子可以看出来: 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 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 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 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 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 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 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 (2) 枯水季瀑布的特点:气势磅礴、雄伟壮大、坚韧不拔、刚中带柔的特点。 从下面句子可以看出来: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 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 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 便一齐跌了进去, 更闹,更挤,更急。 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 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 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 目标导学三:体会黄河象征的民族精神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 怎么造物 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1小组讨论: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这段文字? 明确: 语气应该由平缓渐渐提速,带着惊叹、赞美的语气朗读。 2看到这黄河之水使作者想到什么?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明确:由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想到了喜、怒、哀、怨、愁人 的各种感情, 想到了博大包容的胸怀。 正因为如此, 在作者笔下黄河之水也被赋 予人的情感, 而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正是寄予在对黄河之水的描写之中。这种 写法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 3请继续朗读 第六自然段,作者由黄河之水想到人之外,还想到了什么? 明确:想到民族的精神。 他由黄河的 “柔中带刚 ”“遇强则抗 ”“勇往直前 ”联 想到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 借对黄河的赞美, 表达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 勇往直 前精神的歌颂。 小结:作者描写了黄河之水惊心动魄的场面、雄浑磅礴的气势, 表现出黄河之水 博大宽厚、 柔中有刚的性格特点及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 同时由黄河的性 格想到中华民族虽历经艰难,但宁折不弯,坚忍刚强,勇往直前的精神。通过议 论和抒情,抒发了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赞美之情。 三、板书设计 第 2 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感受了壶口瀑布雨季和枯水季不同的美,并体会了黄河 之水象征的民族精神,请同学们一起来回顾黄河之水有哪些精神( 请学生发言 ) 。 这节课我们将从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方面继续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和精神。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体会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 1在写雨季的壶口时,作者写“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 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这一感受,有何用意? 明确:侧面描写,从“我”的感受出发,间接写出了在雨季瀑布令人畏惧的气势, 使人感受较深,省略更是令人遐想无穷。 2你还能找到运用侧面描写的例子吗? 明确: 第三自然段,“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 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引用当地人讲的 “猪毛被拔 光”的事,侧面体现壶口瀑布的迅疾。 来源:Z#xx#k.Com 3作者在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为什么又写脚下的石呢? 明确: 写脚下的石被水凿得窟窟窍窍,旋出光溜溜的大坑,侧面表现出河水遇 强则抗,坚韧的特点,表明水的刚强和抗争精神。 4作者的重点是要写枯水季的壶口瀑布,为什么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壶口瀑布 的感受? 明确:第一次是远观, 写壶口瀑布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为后文具体描写第二次 观看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起到铺垫和渲染的作用。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 象。 目标导学二:品味本文语言特色及效果 1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描绘雨季瀑布的特点的? 明确: 听觉角度:在半山腰 “涛声隐隐如雷 ”,近处涛声 “震耳欲聋 ”。 视觉角度:“河谷里雾气弥漫 ”“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 ” , 到了岸上 “回望那团白烟 ” 。 2作者描绘雨季壶口瀑布时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找出你认为最有表现力 的一句具体分析。 (1) 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 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明确:本句运用比喻,将涛声比作雷声,把汹涌澎湃的河水比作沸水,突出壶口 瀑布惊心动魄、气势磅礴的特点。 (2)( 瀑布)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 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其时, 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 去。 明确: 句中用了 “跌”“吸”“灌”“ 冲”一系列动词来描写河水,突出河水 险急、汹涌澎湃的气势,使河水的形象更加立体可感。 3作者描写了壶口上游的河水和脚下的深沟,找出相应的语段,仔细品味其语 言特色,体会其意境。 (1) 上游:“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宇宙间仿 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明确: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枯水季仍然气势磅礴、汹涌无比的 瀑布水流快、水密的特点展现了出来,令人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回味无穷。 (2) 龙槽壶口: “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消失在 远山青色的背景中。” 明确: 运用 “吸”“拢”“冲”“跌”“碎”“升”“跨”“穿”一连串的动 词,生动形象地写出黄河奔腾至此由于地理环境的改变,一下从河床跌入深谷, 碎成点,碎成雾,充满灵性与生命力量。 “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中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 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 明确: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时奔腾的黄河之水已变成了飞流而下的瀑 布浑厚、壮阔、猛烈、凝重。 “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明确: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和长短句结合的语言,形象地写出了河 水在遇到阻碍后寻找其他的出路,成为泉、溪,突出其柔的一面。 目标导学三:学习本文写景的语言特点 作者调动多种感官, 运用拟人、 排比等修辞手法, 并运用一系列具有表现力的动 词,结合自身的感受,描写了壶口瀑布惊心动魄的场面、雄浑磅礴的气势,表现 出黄河之水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性格特点及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请 你选取生活中的一处景物,仔细观察,结合内心感受,写一个描写景物的片段。 不少于 200 字。 示例:站在湖岸的观景台上,我激奋的心情几乎跃出胸腔。试想,面对这一湖蓝 得“晕”人的碧水,扑面的芳香水汽, 哪有生命不振奋呢?哪有意兴不飞扬呢? 我尽全力把身子往前倾,脖子向前伸,瞪大眼睛向湖中望去。湖中间的水域,似 乎有一台一刻不停运转着的机器,生产出粼粼清波,后头的清波驱赶着前面的, 一齐向四面递进,奔向湖岸;阳光照在清波上,粼粼闪动,有些晃眼,像薄薄的 金片铺于太阳底下;清波一波连着一波,波波相依,蔚为壮观,就像天上掉下来 的一块布满无数皱褶的大布;蓝色的湖面映托着湛蓝的天空,天空高远,朵朵 白云如只只绵羊,悠闲自得,似乎是不愿意离开这人间美景;湖面上水雾氤氲, 缭绕着弯扭着盘旋着往天空升腾,但到了一定高度就不见了踪影。 来源: 学*科* 网 三、板书设计 来源: 学*科*网 Z*X*X*K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壶口瀑布教案 壶口瀑布精品教案 教材解读 壶口瀑布位于山西省吉县, 是我国的第二大瀑布。 浩淼的黄河水由 500多米宽突 然收缩到 40 多米,从 30 多米落差的壶口飞流直下, 奔泻于十里龙槽, 据说此景 如壶注水,故名“壶口”。这壮观的巨壶,有如神来之手掂起一壶黄水倾天而倒, 看那冲天的巨浪咆哮着、翻滚着、喷射着,猛烈地左击右打两边的石壁,狂放地 奔腾向前,像浊流化成的利剑,划开两岸的河床。走近瀑口,只见激浪滔天,水 气弥漫,真有惊涛拍岸,浊浪排空,倒卷半天云烟之势。站在水流最急的瀑口, 只见高远奋发的黄河像卷起一阵飓风,急速地从身边呼啸而过,仿佛一不留神, 就会被激流卷走。 夏秋两季, 壶底急升随风而动的彩虹, 使悬泻天地间的瀑布更 具雄浑的美感。作者曾两次亲临壶口瀑布,震撼于黄河的这种壮美,“情动而辞 发” ,写下了壶口瀑布这篇散文。 壶口瀑布 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 细致地描绘 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从黄河的“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 的精神中,赋予了黄河一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精神。 全文写景细腻, 主要借助了比喻、 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 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 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及伟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写景不是孤立地写 景,而是在写景中抒情言志。 一是巧妙地将情志融合在具体的描写之中,二是巧 妙联想由小小的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 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文章挟雷裹电,震撼人心,含义隽 永,耐人寻味。 教学目标 1. 通过朗读、品味关键词句,体会壶口瀑布的特点。 2. 细读课文,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特点,欣赏文中精妙的语句。 3.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感悟作者在写景过程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4. 继承和发扬坚忍顽强、柔中有刚、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重难点突破 重点:体会壶口瀑布的特点;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在黄河精神品质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 教学与学法 教法: 1. 情境导入法:用壶口瀑布的视频创设情境,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情境。 2.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增强直观性,体现人文 性。 3. 诵读法:引导学生充分诵读,把握壶口瀑布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法: 1. 圈点勾画法: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 ,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 2. 自主、合作、探究法:通过“问题探究” 的教学途径, 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让学生在分析、比较、思考、讨论、释疑的过程中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 诵读法:反复诵读精彩片段,在诵读中理解内容、品味语言与体会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视频、文字资料、CAI课件。 学生: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初步感知文意,查阅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熟读课文,把握壶口瀑布的特点。 2. 整体感知全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把握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结构、思路。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激情导入,学情诊断 l. 情境导入。 播放壶口瀑布的视频,学生欣赏。 师:壶口瀑布给你带来的最强烈的感觉是什么?生自由回答 师:同学们对壶口瀑布的感觉几乎是一致的:气势宏伟,声如震天,犹如万马奔 腾,震撼人心。同学们看到这震撼人心的景观后, 产生了怎样的联想呢?生抢答。 师:大家的联想很丰富哦。散文家梁衡曾两次来到壶口瀑布,他和大家一样,震 撼于壶口瀑布之壮美, 回去后写了一篇游记 壶口瀑布 (板书课题:壶口瀑布)。 他笔下的壶口瀑布是怎样的呢?他由这前赴后继的惊涛骇浪联想到了什么呢?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作品。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目的是以直观的方式, 激发学生对壶口瀑布的初步认识, 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2. 作家作品。(多媒体出示) 梁衡(1946),山西霍州人。 1968 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 记者、 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 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 赵树理文学奖、 全国优秀科普作品 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 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 中国记者协会全委 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其代表作品有没有新闻的角落新 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等。 梁衡有多部散文集问世,壶口瀑布选自梁衡理性散文 。梁衡在该书的代序 里提到“文章为思想而写” ,他认为散文美的最高层次是“哲理美”. 要写出新的 思想。 3. 积累生字词。 (1) 读准下面加线字的读音。 铸成(zh ù ) 推搡(s ng) 寒噤(j ì n)潺潺(ch á n)汩汩(g )出轧(zh á ) 告诫(ji è) 霎时(sh à )驰骋(ch ng)迂回( y ) 怒不可遏 ( è ) (2) 解释下列词语。 寒噤:寒战。 迂回:曲折回旋的;环绕的。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前呼后拥: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有人围着保护。旧时形容官员出行,随从的 人很多。 怒不可遏:愤怒得不能抑制, 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这里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1. 读懂课文,初步感知。 思考并回答:这篇散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 讨论、明确。全文可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段) :点题,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第 2 段) :描写雨季时,壶口瀑布震撼人心的景象。 第三部分(第 35 段) :具体描写枯水季节时, 壶口瀑布的壮美景象和作者的感 受。 第四部分(第 6 段) :赞美黄河精神,揭示象征意义。 2. 本文仅仅是赞美黄河吗?请找出相关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明确:不仅是赞美黄河,更是赞美有着黄河精神的人(民族精神)。相关语句: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 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 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 全班齐读这一段,要读出气势和赞美之情。 3. 结合全文,思考讨论:作者写这篇课文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明确:为了借赞美黄河来表达对民族精神的崇敬和赞美。 4. 全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通过整体感知、定点探究等,使学生了解了文意,体会 了情感:初步感受到象征手法的运用,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完成了对文本的 初步解读。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 试比较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旱季有哪些方面不同,并完成下面表格。(请学生在文 中圈点勾画并做批注) 季节声势景感 雨季(略写) 旱季(详写) 讨论、明确 : 季节声势景感 雨季(略写)隐隐 如 雷 震耳 欲 聋 (刚) “上面的水还 是一股劲的地 冲进去,冲进 去” (气势 磅礴) 水浸沟岸,雾 罩乱石 危险,惊心动 魄,撼人心魄 的壮美 旱季(详写)隆隆冲去、轰 然而下(刚), 汩汩如泉、潺 潺成溪、哀哀 打旋、如丝如 缕(柔) “其势如千军 万马,相互挤 着、撞 着”“凝 重”“猛烈” 大水“被跌得 粉碎, 碎成点, 碎成雾”,大 水向两边涌去 时, “平平的, 大大的,浑厚 庄重如一卷飞 毯从空抖落” “柔和之中只 有宽厚绝无软 弱,当他忍耐 到 一 定 程 度 时”,就会奋 力抗争,拥有 坚忍不拔的精 神, 雄伟壮阔, 刚柔相济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是引导学生自主品读课文,通过圈点勾画, 把握景物的特 点,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第四阶段:检测小结 l. 作者去过两次壶口瀑布,为什么略写第一次? 2. 旱季时壶口瀑布有怎样的特点? 3. 作者写这篇课文是为了表达对民族精神的赞美,他为什么要借助赞美黄河来达 到其写作目的,而不直接赞美民族精神呢? 检测小结答案 1. 略写雨季时的壶口瀑布, 表现壶口瀑布的气势磅礴, 为后文写旱季的壶口瀑布 蓄势。 2. 刚柔相济、气势磅礴、凝重猛烈、雄伟壮阔、撼人心魄。 3. 作者借赞美黄河表达自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更表现出对百折不挠、 自强不息 的民族精神的礼赞,用的是象征的写法,意蕴深厚,耐人寻味。黄河是中华民族 的母亲河,黄河的性格也正是中华民族的性格。黄河在壶口将其伟力淋漓尽致地 展现了出来,作者赞美黄河,正是赞美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 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特点,欣赏文中精妙的语句。 2.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感悟作者在写景过程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复习导入,学情诊断 1. 听写生字词。 2. 学生选读认为精彩的语段。 (师生评议) 3. 问: 壶口瀑布有怎样的特点?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怎样的 写作手法? 师:壶口瀑布气势磅礴,雄伟壮阔,刚柔相济。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大好河山的热 爱和对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 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借赞美黄河来赞美 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 【设计意图】 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也有 利于学生巩固旧知。 深情朗读更使上课伊始充满热切的气氛,能让同学们带着兴 趣进入新课。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我们知道了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借赞美黄河 来赞美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下面我们就来具体探究作者是如何来描绘黄河的。 1. 雨季的壶口瀑布。 (1) 学生默读第 2 段,思考:作者是如何描写雨季的壶口瀑布的?圈点勾画相关 句子,然后回答。 指名回答后,教师明确: 首先,用别人的话来衬托、渲染壶口瀑布之“危险”,为全段奠定下情感基调。 然后,正面描绘壶口瀑布之“危险” ,气势之大:从听觉、视觉、触觉等不同角 度来突出雨季瀑布之壮美。“涛声隐隐如雷”“震耳欲聋的涛声” 是从听觉角度写 其壮美气势;“雾气弥漫”“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 冲进去,冲进去”“回望那团白烟”等是从视觉角度写其磅礴的气势;“扑面 而来的水汽”是从触觉角度来写。 请男同学齐读本段,读出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 (2) 此时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发言,明确:“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于是,只急慌慌 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描 写的是作者的感受,从侧面突出壶口瀑布之险,气势之大。 2. 旱季的壶口瀑布。 (1) 听第 3、4 段朗读录音, 学生思考: 作者又是如何描写旱季的壶口瀑布的?圈 点勾画相关句子,然后按照以上的思路回答问题。 指名回答后,教师明确: 从正面描写: 视觉角度: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 互相挤着、 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当河水 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 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 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 ” “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 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 向龙 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 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 ” 听觉角度: “前呼后拥” “更闹” “向龙槽里隆隆冲去”“汩汩如泉” “潺潺成溪”。 从侧面描写(衬托): “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用青冷的山 和寂寂的蓝天来衬托黄河水如千军万马般的磅礴气势。 用当地人关于野猪掉进旋涡毛被拔光的话,侧面衬托一个个旋涡之疾速、 力量 之大,令人胆寒。 “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用作者的感受来衬托。 (2) 第 3、4 段的描写极为精彩, 请你任选一个语段有感情地进行朗读,要读出气 势。学生自告奋勇,教师播放音乐,学生配乐朗诵。师生评议。 (3) 作者由眼前的黄河想到了什么?这一内容有什么作用? 齐读: “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 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 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明确作用:总结上文,深化主题,为下文的议论抒情作铺垫。 3. 指名一女生朗读第5 段,其他同学思考: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脚下的石头? 讨论后,明确:坚硬的石头有的被水凿得千疮百孔,有的被水齐齐切下去,柔弱 的水却能切断石头, 可见“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 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 。作者描写石头,是为了反衬黄河水柔中有刚、坚 忍不拔、奋力抗争的性格。 【设计意图】 设计各种形式的朗读及各个层面的问题,既突出了重点, 又给学生 提供了独立活动、 独立思考的机会。 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触摸文字的脉搏,调动 起了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达成了共鸣。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 1. 赏析精彩语言。 (1) 引导学生品析动词的准确运用以及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之妙。采用 “删一删”“换一换”等方法加以体会。 (2) 归纳:课文语言的特点是什么?举例说明。 讨论后,明确:本文的语言特点是准确生动、气势磅礴。尤其是遣词用字更注意 形象贴切。如用“涌”“挤” “撞”等动词写黄河水流速之快、气势之大;用“平 坦如席” “一卷飞毯”写水之“平”之“大” ;用“汩汩如泉”“潺潺成溪”写水 的声音用词贴切,准确地描写出黄河水之壮美。 2. 探究象征手法。 (1) 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爱莲说一文中的莲、菊、牡丹各自象征什么。 (2) 想一想:判定象征手法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学生交流后回答: 象征的事物与被象征的事物之间有着某种相似的特点,能引起 人们由此及彼的联想。 (3) 你觉得壶口瀑布一文是如何运用象征手法的? 讨论后,明确:黄河不屈不挠、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形象,正与中华民族的精 神相似,所以作者对黄河的礼赞,正是对民族精神的礼赞。 (4) 大屏幕展示课文最后一段 “黄河博大宽厚” ,让学生齐声诵读, 感受象征 手法的运用和作者的豪情。 3. 品读课文最后一段, 回答:作者借赞美黄河赞美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品质? 小组讨论,推举发言人。 教师讲解:作者在前文具体描写的基础上,在最后一段揭示了黄河的象征意义,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 必生,勇往直前”,这正像一个人,历经磨难却变得坚忍顽强、不屈不挠、刚柔 相济;这一伟大的性格正是中华民族所具备的精神品质,因此,作者表面上是赞 美黄河,实则是借此赞美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品质。 【设计意图】 赏析语言和表现手法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其特点和作用,从而 做到学以致用。 第四阶段:拓展延伸 l. 由课文的最后一段, 你联想到哪些 “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的人物 或事件? 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补充: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 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 说难 孤愤 ; 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受拘作史 记 ,文天样舍生取义,等等。 事件: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 2. 对比阅读。下面是词作家光未然写的黄河颂片段,请你大声朗读,感受其 中的思想感情,并说一说它和课文之间的异同。 黄河颂 光未然 (朗诵词) 啊,朋友!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又坚强! 这里, 我们向着黄河, 唱出我们的赞歌。 (歌词) 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 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 啊!黄河! 你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 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学生朗读,然后畅所欲言,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课堂小结: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千百年来哺育着华夏儿女。她伟大而 坚强的品格早已融入了每一个华夏儿女的血脉。我们赞美黄河, 并要把黄河精神 继承并发扬下去! 第五阶段:检测小结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 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 吸着,顿然拢成一束, 向龙槽里隆隆冲去, 先跌在石上, 翻个身再跌下去, 三跌, 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 横跨龙槽, 穿过雾霭, 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 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 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 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 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 的确有那种凝重, 那种猛烈。 尽管这样, 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 走的,乘隙而进的, 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 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 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 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我突然陷入沉思. 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 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 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看罢水,我再细观脚下的石。 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 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 地切下去, 切出一道深沟。 人常以柔情比水, 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 样怒不可遏, 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 力相较,奋力抗争。据元和郡县图志中所载,当年壶口的位置还在这下游一 千五百米处。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寸寸地剁去。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 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 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 忽左忽右时, 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 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 1. 第一段分三种情况描写了黄河水,请你按照下面的提示分别概括其特点。 (1) 直接跌入壶口沟底的黄河水:跌跌撞撞,成粉成雾。 (2) 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的黄河水: (3) 各自夺路而走的黄河水: 2. 第二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 品读最后一段,作者运用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4. 从壶口瀑布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检测小结答案 1.(2) 平坦阔大,凝重猛烈 (3) 如泉成溪,打旋如缕 2. 通过描写石头被水凿切得千疮百孔的情景,反衬至柔至和的水 “只有宽厚绝无 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的特点,为下文的议论 抒情作铺垫。 3. 运用了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用黄河的伟大精神来比喻中华民族 的伟大精神, 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中华民族坚忍不拔、柔中有刚、 不屈不挠精神 的赞美之情。 4. 示例:壶口瀑布那雄壮、浑厚、博大的气势,给人一种鼓舞,一种力量,是中 华民族无坚不摧、 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的体现, 我们要永远保持和发扬这种民族 精神。 17. 壶口瀑布 梁衡 声音:涛声如雷 雨季的瀑布情态:雾气弥漫,水流横溢黄河:博大宽厚 (略写)气势:气势磅礴柔中有刚 感觉:令人胆寒坚忍不拔 声音:隆隆;汩汩;潺潺;哀哀勇往直前 旱季的瀑布情态:挤撞成雪;平坦如席;形态各异 (详写)气势:如千军万马;波澜壮阔(象 征) 感觉:雄伟壮观,撼人心魄 中华民族:磨难 后自有个性 脚下的石头:柔中有刚,坚忍不拔,奋力抗争 电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 310-2002 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503 39-200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50 312200 玻璃幕墙工程质量检验标准JGJ/T139-2001 安全卫生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 J-59-9 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JGJ/T77-2003 建筑施工土石方工程安全技术规范JGJ180-200 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 3-2001 施工现场机械设备检查技术规程JGJ160-2008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供用电安全规范GB50194-93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 液压滑动模板施工安全技术规程JG65-8 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1 62-200 建筑施工门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28-2000 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2002版)JGJ130-2001 建筑施工碗扣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 66-200 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80- 91 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JG J146-2004 10 施工组织与管理 建设工程监理规范GB50319-2000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 /T50326-2006 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GB/T 50328一2001 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规范GB /T5035一2005 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GB/T5

    注意事项

    本文(部编本八年级下《壶口瀑布》教学设计+评价.pdf)为本站会员(tbuqq)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