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最新】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材梳理 第一章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Word版含解析.doc

    • 资源ID:4540825       资源大小:619.50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4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4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最新】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材梳理 第一章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Word版含解析.doc

    最新版地理精品学习资料庖丁巧解牛知识·巧学 一、人口的迁移1.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即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永久性或长期地改变。人口迁移概念中包含三个含义:空间移动、居住地变更和时间限度,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即人口迁移必须发生居住地的改变且改变须持续较长时间。误区警示 旅游、探亲、出差、游牧民的迁徙等,因持续时间较短,不属于人口迁移;外出购物、有两处或多处居住地的人在不同居住地之间的流动等,因未涉及居住地的改变,也不属于人口迁移;而大学生外出求学、留学生出国留学,一般持续时间较长,属于人口迁移的范畴。2.人口迁移的分类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1)国际人口迁移概念: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流向、原因及意义,如表1-7所示。表1-7时期特点流向原因意义二战前集团性、大批地移民为主旧大陆(欧洲、非洲、亚洲)流向新大陆(美洲、大洋洲)地理大发现与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主义的扩张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二战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外籍工人增多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流向北美、西欧等发达国家及西亚、北非的石油生产国各国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性调整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促进迁入国的经济发展,缓和迁出国的人口压力,但也造成迁出国的人才流失方法点拨 简图记忆不同地区人口迁移流向的变化图1-15要点提示 世界范围内劳动力资源供求关系在地区上的不平衡是二战后国际短期流动人口增多的主要原因。一些发达国家为了解决国内人口增长缓慢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矛盾,需要临时输入劳动力,而不愿增加外来移民;不少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增长较快,存在国内就业困难的压力,于是向外输出劳动力。目前世界上短期的流动人口估计有三四千万。(2)国内人口迁移概念: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地区向另一地区移居的现象。不同时期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方向和原因,如表1-8所示。表1-8阶段特点迁移方向原因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人口频繁地迁移秦汉开始,黄河中下游平原流向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安史之乱”使人口分布中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农业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移民支边、战争、自然灾害等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迁移规模比较小,频率比较低,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从东部人口稠密地区迁往地广人稀的东北、西北;净迁出地区有辽、鲁、沪、川等省市,西藏为迁入和迁出持平地区,其余地区为人口净迁入地受国家政策和户籍管理制度影响较大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流量增大、流向变化、频率加快、自发为主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区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政策允许农民进入城镇落户知识拓展 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口自发迁移较少,以国家有组织、有计划的人口迁移为主。这与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密切相关。如从政治背景考虑,计划经济体制下对人口迁出、迁入有许多强制性的规定,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极大地限制了人口迁移;从经济背景考虑,“大跃进”失败及经济结构调整,使城市出现了大量的失业人口;从社会背景考虑,这一时期实施的粮、油、副食品等的票证制度,使这一时期的人口自发迁移极为困难。辨析比较 简图比较我国建国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图1-16(3)我国人口迁移的意义人口迁移在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等很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化升华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有利影响主要有:为迁入地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迁入地商品的流通和经济的发展;促进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不利影响主要有:大量人口迁入,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尤其在住房、交通、卫生、教育、城市环境方面产生巨大压力。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有利影响主要有: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等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出可缓解当地人地矛盾;可以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不利影响主要有:人口迁出导致当地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从而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是影响人口迁移及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地区之间自然环境的差异,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口迁移有重要的影响。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人们总是倾向于由自然环境恶劣或自然资源匮乏的地区迁往自然环境优越或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频繁或严重的自然灾害也是造成人口迁移的直接原因。(2)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是人口迁移的基本动因。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不论是过去几个世纪具有历史意义的人口向新大陆的迁移,还是如今人口频繁地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的迁移,都是为了寻求更多的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机会”,获得更好的经济待遇,以改善个人及家庭生活。通常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往往成为人口迁入区,反之则为人口迁出区。迁移量的大小取决于迁入区对劳动力的需求状况和迁出区人口相对过剩状况。(3)其他因素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的变化、婚姻、家庭、文化教育以及个人动机和需求等,也能影响人口的迁移。深化升华 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经济、社会和政治因素的综合反映。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变化以及个人动机和需求,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都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大批人口前往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务工、经商,以及农民进城务工,是因为经济因素的影响;历史上每次大的战乱都会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而三峡移民、知青“上山下乡”、西部大开发及历史上的移民开垦、戍边等引起的人口迁移则是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在信仰宗教的地区,宗教也成为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而家庭因素则在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口的迁移中起着重要作用;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期望,也改变了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职业需求的变化,从而促进人口迁移。2.美国的人口迁移(1)国际人口迁移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从16世纪开始,欧洲人开始移民美国,其过程如图1-17所示。图1-17(2)国内人口迁移美国国内人口流动非常频繁,曾经出现过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具体的时间、原因及迁移特点如表1-9所示。表1-9迁移时间迁移原因迁移特点19世纪中期南北战争人口大规模西移19和20世纪之交工业化和城市化农村人口大量迁入城市20世纪2060年代农业危机、自然灾害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东北部老工业基地环境恶化;西部和南部新资源、新工业的开发,环境优美人口从东北部老工业区迁往南部和西部“阳光地带”20世纪70年代以后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的重建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知识拓展 美国本土老年人口从经济发达的东北部地区向经济相对落后的南部、西部迁移,主要是因为美国东北部纬度较高,气候条件较差,加上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较严重,而西部、南部地区气候适宜,环境整洁,所以吸引大批人口前来居住。同时,由于新资源的开发、新工业的发展,西部、南部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也吸引大批人口前来寻求就业机会,这和老年人口迁入本地区有很大差异。随着20世纪70年代以后,老工业区经济的重建和城市环境改善,这种迁移有所减弱。3.中国古代的几次人口迁移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主要表现为由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流域向四周迁移,特别是向南方扩散,唐代“安史之乱”后,我国人口分布的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长江流域。人口迁移的最直接原因是移民支边、战争、自然灾害等,这些都会引起较大规模的人口南迁。此外,由于戍边、流放、逃难、避税和经商等原因,还经常发生汉迁往边疆、边疆少数民族迁往内地的人口迁移现象。要点提示 黄河中下游平原成为中华民族的发源地的原因:地势平坦开阔、土壤深厚肥沃、气候温暖湿润,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优越,人类在此聚居的历史悠久。辨析比较 我国古代人口大规模迁移和我国近几十年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比较:我国古代的人口迁移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封建帝王为了加强本国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对人口迁移严加控制。只有当战乱发生时,这种控制才得到削弱,人们为了躲避战乱,寻找安定的生活环境,不得不进行大规模的迁移。我国近几十年的人口迁移主要是由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上的地区分布不平衡造成的,是经济因素主导下的自发迁移,与古代的人口迁移截然不同。问题·探究 问题1 从18世纪到第二次大战以前,大批欧洲人迁往美洲、大洋洲等世界各地。各国人口迁移具体数据如表1-10所示。表1-10英国、爱尔兰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俄国及前苏联其他欧洲各国全欧洲15 0554 99710 1596 9294 7899 72051 585第二次大战以后,西欧一些国家拥有大量外籍工人,原联邦德国最多时达到1 000多万,法国和英国最多时分别达到400万和300万。你能说明欧洲在“二战”前是人口迁出区,“二战”后成为人口迁入区的原因吗?思路:人口是否从某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要看迁入区是否有吸引力。而一个地区的吸引力,会随着环境或个人价值观的变化而变化。在具体分析时,要视具体时期、具体地区而定。探究:欧洲人在1416世纪进行了一系列的探险活动,先后发现了美洲、大洋洲,并开辟了到达美洲、大洋洲、亚洲的航线。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为资本主义前期的人口迁移创造了条件,为寻找原料产地和产品的销售市场,大批欧洲殖民者涌入美洲和其他地区。同时,在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导致了人口相对过剩,失业和贫困使一些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不得不离乡别土,到他乡谋生;一些受政治和宗教迫害在欧洲无法立足的人,也纷纷迁入美洲等地。这就形成了历史上欧洲的移民浪潮。进入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兴起,西欧的经济飞速发展,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新兴工业部门不断涌现。因此,相对于发展中国家,西欧国家能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和较高的劳动报酬。同时,由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原因,西欧人口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劳动力不足。相反地,一些发展中国家,因人口增长过快,经济发展缓慢,人口大量过剩,大批劳动力被吸引到西欧各国。问题2 历史上,东北地区就曾吸引内地人口向这里迁移流动,尤以山东人最多,称为“闯关东”;改革开放以来却出现了大量人口回流山东的“雁南飞”现象。你能简要分析原因吗?思路: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但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进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在分析具体的人口迁移时,需要认真分析材料,密切结合政治、历史等学科知识,抓住主导(决定性)因素,突出对主导因素分析的同时,又要考虑次要因素的影响,全面细致地分析问题。探究:(1)历史上,山东人“闯关东”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自然因素:农业歉收,导致饥荒加剧。鸦片战争前后,中原地区灾害频繁,灾民纷纷迁往辽东。经济因素:人口激增,人地矛盾的加剧。明朝中期以来,随着人口增加,人均耕地减少,加之土地兼并严重,导致山东等地人口稠密地区的农民大批迁至当时人口稀少的东北地区开荒种地。政策因素:清朝东北地区多皇家禁地,迫于人口压力,光绪年间全面开禁,接纳大批关内移民,人口迅速增加。新中国成立初期,加强边疆建设政策鼓励下,仍有部分山东农民沿传统路线迁移到东北。(2)改革开放以来,人口迁移出现“雁南飞”,即大批山东人返乡的主要原因,一是经济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山东以其东部沿海的区位优势,成为经济发展较快的省份,农村经济发展较快,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这成为“雁南飞”的主要动力。二是移民自身受到迁返故地的潜在意识和亲情、乡情吸引。典题·热题 例1二战后,人口由迁入地区变成迁出地区的是()A.非洲B.欧洲C.北美洲D.拉丁美洲解析:在19世纪以前,由于美洲地区属于新大陆,各种原因的移民蜂拥而入。二战后,由于人口和经济的地区发展不平衡,导致拉丁美洲地区成为人口的迁出地区,北美洲、欧洲成为人口的迁入地区,非洲仍然是迁出地区。答案:D拓展延伸 本题也可设问“二战后,人口由迁出地区变成迁入地区的是”。二战前,由于新航路的开辟、殖民主义的扩张等,欧洲人口大量迁出,而战后,欧洲经济发展迅速,吸引大量人口迁入。例2读图1-18,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是()2001年我国跨省人口流动地域构成2001年我国流动人口城乡结构图1-18A.从人口稠密地区流向地广人稀地区B.从城市流向农村C.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较发达地区D.从东部地区流向西部地区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人口流出地主要为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等中西部经济相对落后的省区,流入地主要是广东、浙江、上海、江苏、北京等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各省市;从流动人口的城乡结构看,乡村是主要人口流出地,城市是主要人口流入地,这表明我国跨省人口的流动主要是由乡村流向城市、由经济贫困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由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沿海地区。答案:C深化升华 目前我国的人口迁移主要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的经济因素又是最为主要的因素。因此我国目前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是由西部经济落后地区流向东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由农村流向城市。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从而能有更高的生活质量。例3下列人口迁移现象中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的是()A. 20世纪末,卢旺达难民大批迁往邻国B.深圳经济特区吸引大量人口迁入C.美国人口向“阳光地带”迁移D.国家组织东部城市人员支援西部和边疆建设解析:卢旺达难民迁移是受战争的影响;大量人口迁入深圳特区,为了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是受经济因素的影响;美国人口向“阳光地带”迁移是气候因素影响;国家组织东部城市人员支援西部和边疆建设属国家政策因素。答案:B深化升华 20世纪90年代实行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使国家对西部投资加大,就业机会增多,经济发展迅速,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入,这就属于经济因素,而国家组织东部城市人员支援西部和边疆建设,是有组织地进行,属国家政策因素。例4图1-19为“世界部分地区人口迁移示意图”(19世纪以前),读图完成下列问题。图1-19(1)当时人口迁出的地区主要是_洲和_洲。(2)当时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是_。(3)当时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为_。(4)分析引起当时人口迁移的主要社会经济原因:_;_;_;_。(5)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流向)与战前是否相同?为什么?解析:本题结合区域图及历史事实考查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迁移方向及在不同因素影响下不同历史阶段人口迁移的变化。掌握大洲大洋分布图,了解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新大陆的发现和新航线的开辟,掀起殖民地开发的热潮,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等是主要殖民者,开发的地区主要是美洲、大洋洲等,从16世纪起又出现了血腥的黑人贩运等历史知识是解题的关键。答案:(1)欧非(2)以集团性、大批移民为主(3)由旧大陆迁入新大陆;由已开发国家迁入未开发国家(4)新大陆的发现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发展殖民主义扩张(5)不同。其迁移的特点为从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因为发达国家经济发达,劳动力资源相对不足,发展中国家人口迁入可谋求更好的就业机会,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方法归纳 以世界人口迁移为考点的这类题,解题时要明确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流向和原因。如果能够了解与人口迁移有关的国内外时事,关心社会热点(如关注中国民工的流动),不仅可以增长见识,丰富社会阅历,而且对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对人口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也有极大的帮助。例5图1-20为“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我国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从图中可看出,人口迁入数量最多的地区是_、_、_,这三个地区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_。(2)新疆吸引人口的主要优势是_。(3)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的大量增加,人口迁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_和_。图1-20解析:本题主要考查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回答时要在认真析图的基础上,联系实际,才能得到比较完整的答案。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受国家改革开放政策影响,流动人口大量增加,人口迁移不仅流量增大、频率加快,流向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因素,人口迁移主要以自发迁移为主,目的主要是务工和经商。答案:(1)京津唐沪宁杭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就业机会多(2)人口稀少,矿产资源丰富,全国重要商品棉基地,日益发展的国家边境贸易(3)流动人口务工经商

    注意事项

    本文(【最新】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材梳理 第一章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螺丝刀)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