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研究.pdf

    • 资源ID:4737946       资源大小:129.14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4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4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研究.pdf

    上杭县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研究 摘要:处理好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是一个地区发展过程中必然面对的一个课题,上杭 县在发展县域经济的过程中这一课题自然而然的成为推动上杭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面对 和解决的问题。工业化和城镇化也是“十一五”规划提出“新四化”中的前两化。本研究 报告首先从理论上探讨分析了工业化也城镇化的关系,指出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本动力,城 镇化可以推动工业化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在此基础上根据实地调研和统计年鉴的数据对比上 杭县工业化与城镇化的现状并作相应判断。运用产业结构理论结合H 钱纳里、西蒙库兹 涅茨、克拉克等人的工业化水平评价体系进行判断,指出上杭县正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后期, 或者是处于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过渡的阶段。通过计算城镇化偏离系数分析上杭县城镇 化水平与劳动力非农化进程之间差距,指出上杭目前城镇化水平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仍 然相对滞后, 主要原因包括城镇规划不完善、工业化的弱质性难以为城镇化提供强劲的动力 和户籍制度问题。城镇化的滞后影响了工业化的发展,使大量劳动力过多滞留在农村,造成 劳动力素质低下, 同时阻碍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并且影响了城乡生态 建设。 最后建议上杭县以循环经济的理念科学规划,促进城镇化跨越式发展;走新型工业化 道路,促进工业的转型与升级;并且综合应用信息化,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 关键词:工业化城镇化良性互动阶段新型工业化 工业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城镇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对于县域经济的全 面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和谐社会建设来说,工业化与城镇化均是重要途径。二者 之间是互相促进、相互影响的。 应用科学的方法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规律,进而制定有效的 政策,促进二者的良性互动,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的理论探讨 工业化与城镇化往往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城镇 化是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土壤和必然结果,又反作用于工业化。 (一)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本动力 城市经济学家巴顿认为“城市化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了城市 化” 1 。发达国家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发展历史表明,工业化发展水平越高,发展速度越 快的国家和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也越高和越快。其最主要原因是工业化从多个层面带动了城镇 化。 一方面, 工业化促进了生产要素与资源向城镇地区集聚。生产要素与资源的集聚是城镇 的形成与发展必要条件与重要动力。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如果各生产要素和资源可以自由流 动,那么, 它们将会向优势地理区位运动、集中,社会个体也是向发展条件最优的区域流动 与集聚。 一般情况下, 工业项目都会选择有某种先天的地理上的优势和生产效率方面的优势 的地区,与农村相比,城镇的物流成本、资金流动成本、信息成本较低,而相关服务较多, 人力资源也更为集中,拥有诸多优势,因而,工业项目主要分布城镇内部或周边。工业化发 展,一般会增强城市的比较优势,进而从外部吸引更多的资源、资金、信息、人才和智力在 城市聚集。 如工业创造了更多的劳动报酬相对较高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 力,促进了农村人口向城镇的积聚,进而推动了城镇的发展。 另一方面, 工业化为城镇基本建设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城镇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工 业由于组织化程度较高,生产水平较高, 进而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城镇经济的发展, 资助项目: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2006B139,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2006R0006。 增加了劳动产业与地方财政收入,为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重要财源,也带动了乡村文 化、教育、卫生、体育等设施建设,为城镇建设提供有力的产业基础与经济基础。 由此可知, 工业化必然导致城镇化、工业化加速了城镇化。姜培林的研究表明:产业革 命要求生产走向集中,工业集聚产生了大规模的城镇;产业革命也使人口迅速增加,为城镇 化提供了主体;业革命带来交通革命,使城市社会经济系统合为一个范围很宽的大系统 2 。 (二)城镇化推动工业化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城镇化的实质是人口、资源、资本、信息向城镇不断集聚的过程,适合工业大规模集中 生产的需要,进而有效地推动工业化的进程。 首先, 城镇化可以有效地降低工业化的交易成本。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信息技术不断提 高、金融与保险的服务水平逐步上升、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备,这些为工业发发展搭 建一个好的平台,提供一个交通快捷、信息通达、生活方便的载体,进而有效地降低了工业 化的交易成本。 其次,城镇化为工业化提供有效要素支持。工业化的实质是各种生产要素不断由农业向 工业流动和聚集的过程,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资本、技术和生产资源。在市场 经济体制下, 这些生产要素都会向报酬率较高的地区流动,城镇存在规模效应与各种资源集 聚共享的优势, 进而会吸引大量的生产要素。这些要素的集中能够产生经济效益,能提高 劳动力素质和工作效率,是工业化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推进工业化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重要 力量。 第三,城镇建设的巨大需求拉动了工业化的发展。需求不足是制约现代产业与经济发展 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工业化速度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城镇化意味着大量基础设施、 房产等建设, 这些建设用品绝大多数是工业制品,如此产生了巨大的工业品的消耗需求,进 而通过传递与放大,带动各种工业的发展。 二、上杭县工业化与城镇化现状对比与判断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工业化与城镇化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 两个子系统的相互协调,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大系统功能的大幅度改善。工业化与城镇化 是否相应协调取决于多种因素的作用和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从经济学边际效用递减规 律与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来看,与工业化相适应的城镇化可以获得较高的综合效益,支付较 低的各种成本。 如在一定的工业化水平下,城镇化所引起的人口以及各种生产要素的聚集效 应不是无限制的,当城镇化水平达到一定阶段时,由其带来的边际聚集效益便呈递减趋势, 而边际聚集成本则逐步上升,当二者接近或相等时,城镇化便达到理论上的适度 3 。因而, 有必要对上杭县的工业化与城镇化的现状进行分析与判断。 (一)上杭县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基本情况 1 上杭县工业化情况及阶段判断 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次不同程度的波动,上杭县工业化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2005 年非农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8.47%, 较 1978 年的 41.55%上升了 26.92 个百分点, 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快速跃进的阶段,迫切需要处理好工业化与城镇 化之间的关系,具体见表1。 表 1 上杭县历年产业结构 一产增加值比重二产增加值比重三产增加值比重第二、三产业比重 1978 58.45 19.54 22.01 41.55 1979 61.18 16.63 22.20 38.82 1980 62.94 12.42 24.65 37.06 1981 64.19 11.54 24.27 35.81 1982 66.12 11.62 22.26 33.88 1983 64.00 12.42 23.58 36.00 1984 57.93 17.43 24.64 42.07 1985 50.91 24.34 24.75 49.09 1986 51.03 26.85 22.11 48.97 1987 50.68 27.73 21.59 49.32 1988 42.84 34.40 22.77 57.16 1989 47.35 27.98 24.67 52.65 1990 48.29 25.76 25.95 51.71 1991 46.09 25.43 28.48 53.91 1992 43.17 29.45 27.38 56.83 1993 44.98 34.60 20.42 55.02 1944 43.37 32.27 24.36 56.63 1995 47.92 24.23 27.85 52.08 1996 48.68 24.04 27.28 51.32 1997 47.22 25.64 27.14 52.78 1998 44.98 27.45 27.57 55.02 1999 42.72 29.24 28.05 57.28 2000 40.48 29.12 30.40 59.52 2001 38.23 29.39 32.38 61.77 2002 35.94 32.02 32.04 64.06 2003 33.77 35.23 30.99 66.23 2004 34.93 35.90 29.17 65.07 2005 31.53 39.12 29.35 68.47 (1) 上杭县工业化发展的历史过程 自改革开放至今,上杭县工业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78 年至 1983 年,主要是农业发展阶段,见图1 所示。这一阶段农业发 展相对迅速,工业由于技术水平与管理体制的限制,基本上没有发展,非农业产业比重由 1978 年的 41.55%,下降到 42.07%。此阶段,社会生产形式主要为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虽 然,在这一阶段,工业化水平没有提高,反而有所降低,但农业得到长足的发展,为工业化 奠定了一定的基础。1978 年之间的工业化比重相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来说,有点虚高,一 定程度上是因为农业大锅饭对农业发展产生严重约束导致的。 图1 上杭三次产业比重的变动情况 一产增加值比重 二产增加值比重 三产增加值比重 第二、三产业比重 0.0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70.00 80.00 1 97 8 19 80 19 8 2 19 84 19 86 1 98 8 19 90 19 9 2 19 4 4 19 96 19 98 20 00 20 02 20 0 4 第二阶段为1985 年至 1996 年,主要为工业化准备阶段。在这一阶段,上杭县农业得 到了长足的发展,初级产品生产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为工业化准备了较好的条件,第 一产业比重在50%左右徘徊,第二产业在25%-30%之间徘徊。另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 革的推进,束缚工农业发展的体制障碍进一步减少,工业的规模与技术优势逐渐突显出来, 第三产业也有所发展。 第三阶段为1997 年至 2005 年,为工业化初期阶段。在这一阶段,工业化的优势进一 步突显,工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第二产业比重由1996 年的 24.4%上升到 2005 年的 39.12%, 平均每年上升1.5 个百分点, 非农产业比重由1996 年的 51.32%上升到 68.47%,平均每年上 升 1.7%百分点。此时,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还是比较缓慢的,主要原因是城镇化进程相对 滞后。 (2)上杭县工业化阶段的判断 为了更准确对上杭县工业化阶段进行判断,课题组拟分别采用目前广泛使用的H· 钱纳 里、西蒙 ·库兹涅茨、克拉克等人的工业化水平评价体系进行判断。根据评价体系将工业化 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六个发展时期。 第一阶段是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即工业化准备期;第二 阶段是工业化阶段和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包括工业化初期、中期和成熟期; 第三阶段是工业 化后的经济稳定增长阶段,包括发达经济初期和发达经济高级期。 第一,根据人均GDP(美元 /人)标准可以判断出上杭县正处于工业化阶段的中期。H. 钱纳里等人对多国的数据进行模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人均地区生产总衡量工业化阶段的 标准模式(见表2)。上杭县2005 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0348 元,折合为1980 年不变价 为 2722 元,合 1814 美元( 1980 年官方汇率为1.5 元人民币 /1 美元),处于工业化的中期的 中级阶段。 不过本课题组认为运用这一标准可能导致高估上杭县工业化阶段。理由是因为上 杭的地区生产总值主要来源当地丰富资源的开发利用,如金矿、 农林牧资源等, 而不是产业 结构调整。 表 2 H· 钱纳里人均经济总量与经济发展阶段关系 4 人均 GDP (1970 年美元值) 人均 GDP (1980 年美元值) 时期经济发展阶段 140-280 300-600 工业化准备期初级产品生产阶段 280-560 600-1200 工业化初期 工业化阶段560-1120 1200-2400 工业化中期 1120-2100 2400-4500 工业化成熟期 2100-3300 4500-7200 发达经济初期 经济稳定增长阶段 3300-5040 7200-10800 发达经济高级期 第二,根据三次产业结构(% )衡量标准可以判断出上杭县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向工业 化中期过渡阶段。西蒙 · 库兹涅茨等人认为工业化演进过程可以通过产业结构的变动表现出 来:在工业化准备阶段,第一产业比重较高,第二产业比重较低;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第一 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比重相应提高;当工业化进入成熟期;此后第二产 业的比重转为相对稳定或有所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见表3)。上杭县2005 年 三次产业比例为31.5339.1229.35,第一产业比重小于33.7%,第二产业比重为39.12%, 接近于 39.4%,但第三产业比重只有29.35,这表明上杭县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级阶段或 工业化初期阶段的后期。 表 3:西蒙 ?库兹涅茨三次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阶段关系 5 三次产业GDP 结构( %) 时期经济发展阶段 一产比重二产比重三产比重 大于 33.7 小于 28.6 小于 37.7 工业化准备期初级产品生产阶段 小于 33.7 大于 28.6 大于 37.7 工业化初期 工业化阶段小于 15.1 大于 39.4 大于 45.5 工业化中期 小于 14.0 大于 50.9 大于 35.1 工业化成熟期 小于 14.0 小于 50.0 大于 36.0 工业化后期经济稳定增长阶段 第三,根据就业结构(% )衡量标准可以判断出上杭县正处于工业化初期。英国经济 学家克拉克计量和比较了不同收入水平下,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中分布结构的变动趋势,进 而得出用就业结构来衡量工业化水平的标准(见表 4)。2005 年上杭县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 为 45.1127.6127.28,对照表4,45.51 小于 46.1,27.61 大于 26.8, 27.28 大于 27.1,因 而可以得知上杭县工业化正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 表 4:就业结构与经济发展阶段关系 三次产业就业结构(%) 时期经济发展阶段 一产就业比重二产就业比重三产就业比重 大于 63.3 小于 17.0 小于 19.7 工业化准备期初级产品生产阶段 小于 46.1 大于 26.8 大于 27.1 工业化初期 工业化阶段小于 31.4 大于 36.0 大于 32.6 工业化中期 小于 24.2 大于 40.8 大于 35.0 工业化成熟期 小于 17.0 大于 45.6 大于 37.4 工业化后期经济稳定增长阶段 综合上述三种标准,我们认为上杭县正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后期,或者是处于工业化初 期向工业化中期过渡的阶段。工业主要集中在资源开发、粗加工、 低加工度的产业,产品附 加值低,产业竞争力不强,科技含量高的产品较少。从总体上看,上杭县仍是农业经济比重 较大的农业县, 工业化进程明显落后于福建省以及龙岩市的平均水平,与沿海发达城市相比 差距更大。 由此可见,上杭县的工业化的任务相当艰巨,迫切需要新的思路,实现跨越式发 展。 2 上杭县城镇化的基本情况 上杭县近年来通过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房地产业与建筑产业等措施来促进城 镇化进程,目前城镇化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仍然相对滞后。2006 年县城规划区面积 由原来的21.65km 2 扩大到72km2,建成区面积扩大到9.2km 2,比 2000 年扩大了 5.3km 2,原 地无及集镇居民为14.21 万人,城镇化水平达29%,比 2000 年提高 6 个百分点,但比全国 的城镇化水平(43.9%)、全省的城镇化水平(48%)、全市的城镇化水平(43%)分别低 14.9、19、14 个百分点。 (二)上杭县城镇化严重滞后工业化 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较为紧密,通常在工业化初期,城镇化是由工业化推动的,城镇化 率与工业化率的变动有较高的相关关系。在工业化的初期, 工业化发展速度稍高于城镇化速 度是正常的, 但如果城镇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则直接影响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进而 也会影响自身的推进,也就是说会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为了定量分析上杭县城镇化水平与劳动力非农化进程之间差距,我们引入城镇化偏离 系数。 城镇化偏离系数的计算公式为:Ue= Pu/Pa-1 其中, Ue为城市化偏离系数, Pu 为观察期内城市人口比重变动额,Pa为观察期内农业劳动力比重变动额。若Ue0, 表示人口城市化进程超前于农业劳动力非农化进程 6 。 上杭县 1978-2005 年农业劳动力比重与城市人口比重的情况如表5 所示。利用偏离系数公式 可以计算不断时间范围的城镇化偏离系数,如表6 与图 2 所示。总体来看,1978 年至 2005 年间,上杭县城镇化水平都是滞后于劳动力的非农转移的水平,偏离系数为-0.68 ,高于全 国-0.41的水平。具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表 5 上杭县农业劳动力比重与城市人口比重情况 年份农业劳动 力 劳动力农业劳动力比重城市人口总人口城市人口比重 1978 12.08 13.95 86.59 2 36.04 5.55 1985 14.38 16.84 85.39 3.5 39.77 8.80 1990 17.03 21.78 78.19 3.88 44.74 8.67 1995 16.09 24.92 64.57 4.39 46.82 9.38 1998 16.14 25.48 63.34 5.05 47.48 10.64 1999 15.58 25.1 62.07 5.17 47.86 10.80 2000 15.06 24.95 60.36 5.34 48.14 11.09 2001 14.67 24.47 59.95 5.51 48.23 11.42 2002 13.54 25.18 53.77 8.73 48.31 18.07 2003 13.29 27.99 47.48 8.92 48.35 18.45 2004 13.07 26.96 48.48 8.98 48.19 18.63 2005 12.39 27.51 45.04 8.99 48.21 18.65 第一阶段为1978 年至 1985 年,上杭县城镇化偏离系数为1.70。人口城镇化速度远高 于农业劳动力非农化速度。这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后,部分服务农村的人员回到城镇,再加 上城镇招工的规模有所增加等原因,城镇人口所占的比重迅速增加。 第二阶段为1985 年至 1995 年,上杭县城镇化偏离系数为-0.97。人口城镇化的速度远 低于农业劳动力非农化速度,这主要是因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一部农业人口可以也 愿意从事非农工作,但严格的户籍制度大量想进城的农业人口拒之于城镇的大门之外。 第三阶段为1995 年至 2001 年,上杭县城镇化偏离系数为-0.55。人口城镇化相对于农 业劳动力非农化的速度有所提高,这主要是因为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农业户口可以通过交纳 一定的费用转为非农户口,而城乡户籍背后的差距使得许多农村居民通过交纳费用的形式转 为非农户口。 第四阶段为2001 年至今, 上杭县城镇化偏离系为-0.93。人口城镇化的速度又远低于农 业劳动力非农化速度,这主要是因为农业劳动力非农化速度大幅度提高,而农民进入本地城 镇的成本很高,如在城区购房等,而房地产的价格又不断上涨等原因。 图2 上杭县城镇化偏离系数 1.70 -1.02 -0.95 0.03 -0.87 -0.83 -0.19 0.08 -0.94 -1.19 -1.00 -1.50 -1.00 -0.50 0.00 0.50 1.00 1.50 2.00 1978198519901995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 表 6 不同时间区间上杭县城镇化偏离系数 期末时间 期初时间 1978 1985 1990 1995 2000 1985 1.71 - - - - 1990 -0.63 -1.02 - - - 1995 -0.83 -0.97 -0.95 - - 2000 -0.79 -0.91 -0.85 -0.59 - 2005 -0.68 -0.76 -0.7 -0.53 -0.51 三、上杭城镇化滞后的主要原因 上杭县城镇化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城镇规划不完善,承载力不高的原因,也 有工业化带动能力不强的原因,还有城乡二元结构及严格的城市户籍管理制度的原因。 第一,上杭县城镇规划不完善,制约城镇化的发展。如临江、临城镇“两镇辖一城、 一镇包一城” 的行政区划制约县城的发展。目前教育随着行政区划进行城乡配套,出现了居 住在临江上学在临城,或居住在临城要穿过临江再到临城上学的现象,增加城镇居民的生活 成本,削弱了城镇优势的发挥。 第二,上杭县工业化的弱质性难以为城镇化提供强劲的动力。上杭县的工业主要黑色 金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这些工业的污染较为严重,对资源的依赖性很强, 一般很难集中在城镇中心,促进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能力有限。第二产业中较有特色的建筑业, 主要的工作地分散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对本地人口的集聚的带动能力也是很有限的。另外, 相关乡镇工业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布局过于分散, 规模效益没有形成,第三产业就业 比重偏低。后者市镇人口比重的提高滞后于非农产业人口比重的提高。 第三,户籍制度将众多的非农就业人口挡在城镇之外。 四、城镇化滞后影响了工业化的发展 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基本经验。城 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则会严重影响工业化的发展。 第一,城镇化滞后使大量劳动力过多地滞留在农村,造成劳动力素质低下 8 。从当地 获取拥有一定技术的劳动者的成本相对较低,对生产技术水平不高的工业企业来说十分重 要。城镇化的滞后, 使得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无法进入城镇,相关的劳动技术也很难得到提高, 进而导致相关工业难以获得足够的劳动力。上杭铜产业的发展就面临过较为严重的劳动力短 缺问题,还专门进行了相关的培训。 第二,城镇化滞后阻碍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造成资源的浪费和 低水平的过度竞争。城镇化滞后使得第三产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而第三产业直接影响 到生产要素的流动以及资源优化配置的效率 7 ,这对以矿产与森林等自然资源利用为主的上 杭县工业发展来说影响很大,不利此类工业化的进步一步扩大以及竞争力的提高。 第三,城镇化滞后影响了城乡生态建设,不利于工业的集群化发展。城镇化滞后使得 许多工业企业无法低成本地集中在一起,进而分散在各地, 甚至是一些村庄, 导致镇镇像村, 村村像镇, 环境污染严重,污染治理的成本很高,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成本很高,进而制约了 工业化的推进。 五、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的对策建议 (一)以循环经济的理念科学规划,促进城镇化跨越式发展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应用到城镇规划中,促进城镇承载力与吸 引力,进而推进城镇化进程。 城镇建设只有做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高度统一和协调,才能健康有序发展。 因而, 城镇的决策者、 建设者和管理者要高度重视城镇的生态环境问题,将生态环境保护贯穿于城 镇的规划、 建设和管理之中,以循环经济理念建设生态型城镇。建设生态型城镇就是要用生 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的理论来规划、设计和建设小城镇,解决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污 染、生态的破坏、资源的浪费等问题,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走上生产发 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以城区规划为切入点,以产业集群为依托,以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建立以废弃物再利 用为核心的城镇循环体系。引导乡镇企业(特别是其增量部分)向各乡镇适当集中,将县城 中以农副产品、 矿产品等为原料的加工工业向靠近原料产地的城镇转移。建立城镇工业污染 集控区,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业产品附加值,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减少分散加 工所造成的废弃物污染及相应的环境治理问题。在古田镇等地建立红色生态城镇等富有上杭 特色的城镇。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工业的转型与升级 1 对工业产业链群进行循环整合,促进工业链群的跨越式发展 上杭县工业企业规模相对较小,集群化发展的潜力与优势十分明显。然而,长期以来, 更多侧重于支持具体企业发展,忽视产业集群的形成,各种政策之间的配套水平尚待进一步 提高。 另一方面, 完整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网络尚未形成,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或集群 与附近的地方产业的后向联系少,即与本地的供应商的联系少,许多企业所需的零配件特别 是关键性的配件必须从国外或省外引进,这增加了投资成本,降低了生产效率。集群内企业 之间在业务上关联并不多,多数企业往往处于同一层面的低层次竞争,没有形成分工协作的 产业链,因此,也就无法获取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因而,有必要从生态、经济、社会大系统 的角度定量预测资源环境供求情况,确定供求缺口, 在产业集群梳理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生 态生产力的空间分布情况,力求通过产业链群的循环整合,促进工业产业集群与生态环境在 空间与时间上的充分拟合与协调,进而最大限度地利用生态生产力,促进工业产业链群的跨 越式发展。 2 积极开展紫金矿业生态工业园区示范建设 生态工业园区可以利用基础设施、物流系统、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的共享降低成本,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并可以通过不同企业的废弃物与原料的互补实现废弃物的重复利用, 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是一种先进的工业系统。自丹麦卡伦堡建立第一家生态工业园区以来, 这种工业生态系统得到广泛的推广与应用。上杭可以利用紫金矿业的现有资源,开展生态工 业园区建设试点。 3 在工业企业中大力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 绿色供应链管理是指在供应链中各个环节(即产品设计、物料采购、制造加工、产品 分销、 产品消费或废弃)充分考虑的资源与环境问题,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促进经济与环境 的协调发展。 上杭县工业企业多数属于重污染企业,管理粗放, 合作意识与环境保护意识较 弱,很难在未来的绿色化竞争中获得较大的优势,因而有必要在工业企业中大力推行绿色供 应链管理。 积极在企业中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试点与示范。选择具有代表性造纸与纸制品 企业,鼓励与支持其进行绿色供应链管理,带动整条供应链的绿色化转变。在产品设计阶段, 就要采取一种全新的绿色设计理念,将整个工业体系和经营流程作为一个整体,而非一个个 分散的组成部分对待,并要求其供应商(农副产品加工业主要是农业生产基地)参与进来, 引进能够替代原有技术的环保技术,构建闭环式的生产体系。在原料采购环节,要能寻找到 良好的合作伙伴、建立起长期稳定协同发展的关系、共同设计开发产品,共同确立绿色经营 标准、 协同推动绿色生产。在企业内部生产环节,要对物料转化的全过程进行控制、充分利 用资源、 减少环境污染, 力争做到零排放。在产品分销环节,使用绿色标志、 采取绿色包装、 进行绿色促销、 建立绿色物流体系,最大限度地降低产品分销活动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在 产品消费或废弃环节,鼓励进行绿色消费,并构建废弃物品的逆向物流体系。对绿色供应链 管理试点成功的企业的经验进行总结、宣传与推广。 4 鼓励工业生态技术创新和推广 上杭县工业技术创新,特别是自主创新的数量较少和水平较低,技术推广中也存在着诸 多的问题, 应支持工业生态技术的创新与推广。一方面,以产学研合作为重点,突出抓好工 业生态技术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抓紧抓好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 产学研相结合的技 术创新体系建设,建立生态技术创新公共平台,通过产学研机制,抓好一批能带动县域工业 生态技术升级的共性技术或关键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以工业产业集群、产业园区(基 地)的龙头企业为依托,推进重点产业的信息化平台建设。另一方面,以企业技术中心建设 为重点, 进一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重点企业创立企业技术中心,大力支持技术中 心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后的再创新,鼓励有条件的技术中心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技术中心, 加强创新合作与交流。 5 建立健全新型工业化的服务体系建设 结合全县工业的实际情况,建设具有上杭特色的新型工业化服务平台。围绕新型工业化 的发展环境, 工业的有效需求及区域工业产业集聚建设,以提高工业企业创新能力与建设新 型工业化创新体系为重点,加快新型工业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服务机 构。加大对已建或在建的生态技术开发基地的扶持力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服务机构,转化 为全县新型工业化信息服务中心。 (三)综合应用信息化,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互动 建设“数字上杭” ,打造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的信息平台。加快信息技术在冶金、电力、 纸制品等传统产业的推广应用,加快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自动控制技术、 网络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武装和改造传统产业。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网络、多媒 体以及虚拟仿真技术,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功能机制进行自动采集、动态监测管理和辅助决 策服务的技术系统,进而建立智能交通、城市基础管理、公众信息服务、教育管理、社会保 障管理,、 城市环境监测以及社区管理等各个层面的信息系统,以实现城镇的网络化、智能 化和数字化, 有效地提高城市的聚集与扩散功能,改变县域济的增长方式和城乡居民的生活 方式。 参考文献: 1.佟光霁 . 聚集与积聚中国农村城镇化发展M. 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5. 2.辜胜阻 . 人口流动与农村城镇化战略管理M. 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3.丁健 . 现代城市经济 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 4.H ·钱纳里 . 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 5.西蒙·库兹涅茨 . 现代经济增长 M. 北京 :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6.杨宜勇,中国转轨时期的就业问题,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7.杨宜勇 . 城市化创造就业机会与城市就业空间分析J.管理世界, 2000,(2):121-128 8.李文 . 城市化滞后经济后果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 2001,(4):64-75. 作者简介: 郑逸芳,女, 1960 年生,福建农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主要研究农村公 共管理,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0 多篇。

    注意事项

    本文(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研究.pdf)为本站会员(tbuqq)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