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备战2020年高考高三一轮单元训练金卷: 历史 第十五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B卷 Word版含答案.pdf

    • 资源ID:4838911       资源大小:284.22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4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4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备战2020年高考高三一轮单元训练金卷: 历史 第十五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B卷 Word版含答案.pdf

    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B) 第十五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 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 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卷第卷 本卷共本卷共 24 个小题,每小题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 世纪 30 年代的苏联私人土地只占耕地总面积的 3%-5%,却生产了 25%-30%的苏联农产品。这 反映出当时的苏联 A鼓励私人农场发展 B集体农庄生产效率较低 C忽视农业重视工业 D受到全球经济危机影响 2“农业集体化运动用强制的手段和阶级斗争的方式完成生产关系的变革,使苏联建构起完整的计 划经济体制,从此,以农民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材料表明苏联农业集体化 A遵循经济发展规律 B引入市场经济因素 C注重维护农民利益 D服务于工业化建设 3苏俄政府在 1920 年 11 月颁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1921 年 5 月又 颁布法令把一部分小企业发还原主经营;7 月又决定把一批中小工厂和商店租借给本国的合作社 或个人。这一政策的发展与变化,说明 A以发展资本主义为目标 B重视市场在经济中的作用 C适应了战时的特殊环境 D已放弃了建立公有制经济 41924 年初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领导地位逐步确立。1925 年苏联开始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1927 年联共(布)十五大通过农业集体化的方针。这表明苏联 A斯大林模式已形成 B工业发展资金得到解决 C新经济政策被废除 D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 5 赫鲁晓夫在许多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因地制宜地建立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 主要有三种形式 : 承包到队的综合机械化生产队;承包到组的机械化小组;承包到家的机械化家庭承包。这一措施 A改变了原有经济结构 B废除了斯大林模式 C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D为中国的农村改革提供模式 6 苏联全部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如果以 1952 年为 100%, 1964 年提高至 354%, 谷物 843%, 畜产品 1523%, 经济作物 159%。1964 年苏联农产品价格的提高表明苏联 A改变了旧体制框架的弊端 B试图解决农业一直落后的问题 C扭转了农业被动落后局面 D改变了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问题 7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曾实行义务交售制:国家半无偿或近乎无偿地占有集体农庄的大量农产品, 以农民“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材料表明苏联农业集体化 A遵循经济发展规律 B引入市场经济因素 C注重维护农民利益 D服务于工业化建设 8 1921 年至 1926 年, 苏俄 (苏联) 与外国资本共签订 135 个租让合同, 所有承租人的投资额为 4800 万金卢布;租给私人和合作社的企业,到 1922 年底达 3874 个。这说明新经济政策 A削弱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B冲击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C赢得了资本主义国家认可 D推动了苏俄工业化的进程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920 世纪 60 年代,美苏双方商定在对方首都举办展览。苏联人办了炫耀其宇航技术的展览,美国 人看了很害怕 ; 而美国人在莫斯科举办了美国家庭厨房展, 苏联人大为震惊 ; 原来生活可以这样! 觉得美国人很幸福。这从侧面反映出 A美苏关系缓和,平等互利 B苏联经济结构的失衡 C美苏竞争重点在科技领域 D美苏冷战表现出新形式 10列宁曾说:“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 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社会主义道路不适合苏俄经济的发展 B资本主义的发展方法对苏俄有较大意义 C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经济发展新模式 D发展资本主义推动了苏联工业化的实现 11下表是 19281932 苏联部分工业品产量变化表 时间类别1928 年1932 年 生铁 (百万吨)3.36.4 煤(百万吨)35.564.4 石油 (百万吨)11.621.4 电(十亿度)513.5 棉布 (百万米)26782694 毛织品(百万米)86.888.7 据此可知,当时的苏联 A建立了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B迅速完成了向工业国家的过渡 C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严重失衡 D展示出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121926 年,苏联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建设。斯大林强调苏联的工业化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不同, 资本主义国家从轻工业开始的工业化道路是一条漫长的发展途径。因此,苏联选择的工业化道路 是 A用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B以农业集体化带动工业化 C实行公有制助推工业化 D发挥市场机制促进工业化 13下表苏联 1970 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 类别1961 年对 1970 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1970 年实际产量 钢1.45 亿1.15 亿 煤3.9 亿3.35 亿 肉2500 万1230 万 蔬菜与瓜类4700 万1300 万 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141930 年召开的联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会的决议指出,要“在坚决保持对外贸易垄断的基础 上进一步发展苏联和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关系”,这反映了苏联 A贯彻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B有意改善与西方国家关系 C国内经济已得到恢复发展 D抓住工业化建设有利契机 151926 年 4 月,斯大林在关于苏联经济状况和党的政策中指出:第一个时期主要任务是在扩 大商品流转的条件下,以发展农业为中心,建立国民经济基础;而从 1926 年开始的第二个时期 最突出的一点,就是重心转移到工业方面来。这反映了 A全面放弃新经济政策 B确立重工业优先原则 C实施发展模式的转型 D开始实行农业集体化 1620 世纪 30 年代初的苏联,许多地方提出了“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的口号。这主要反映出苏联农业集体化 A成为工业化的基础 B具有浓厚的强制色彩 C生产指标不切实际 D改变了苏联经济结构 17下图为苏联“一五”和“二五”计划时期工农业产值增长情况。据此可知 A苏联在“二五”计划时调整了产业结构比例 B斯大林模式不能解决产业结构问题 C重工业的增长是以牺牲农业和轻工业为代价的 D计划经济会导致农业发展缓慢 18斯大林执政后提出:“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 50 到 100 年,如果我们这样继续下去,我们将会 失败。”建立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他开始 A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B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 C给国营企业一定的自主权D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1920 世纪 20 年代初,苏俄政府看准西欧国家欲与其改善关系的国际形势新动向,决定利用有利 时机,积极主动开展外交活动,改善与西方国家的关系。这主要是由于 A西方国家与苏俄矛盾缓和 B西欧恢复发展经济的需要 C新经济政策推行的需要 D世界呈现出暂时和平局面 201921 年,苏俄政府通过法令规定,在土地国有化基础上稳定现行农民土地占有形式,国家机关 不得以平均地产或组织集体农庄等理由收回农民占有的土地,如果因建立果圃、实验站等特殊用 途需要占用农民土地,也必须给农民同等份额的土地相交换。这一法令 A扩大了农民的产品支配权 B完善了生产资料私有制 C促进了工农联盟的巩固 D导致了苏俄实现工业化 21列宁一直强调,计划经济的实行要充分考虑市场条件、市场状况,要通过符合市场规律的经济 措施来实施经济计划。斯大林则认为,计划经济主要是指令性的,它主要靠行政命令和强制手段 来实行。这一分歧。 A反映出苏联国民经济状况日益恶化 B实质上是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探索 C说明斯大林的观点脱离了苏联国情 D根本不同在于计划经济是否占主导 221932 年莫斯科地铁施工使用了 2 台盾构机,一台为英国引进的,一台是苏联自制的。这两台压 气式敞口盾构机为苏联的隧道施工技术带来了革命。这说明当时苏联 A侧重于优先发展重工业 B工业化取得一定成就 C工程技术完全实现自给 D新经济政策效果显著 231919 年 9 月 23 日,列宁在给美国工人的信中提到:“在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共存的 时期, 我们也希望在合理的条件下给予承租权, 作为俄国从技术先进国家取得技术帮助的手段。” 列宁的信说明当时苏俄 A对经济体制进行某些新探索 B准备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致力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D为获取西方的援助不择手段 241964 年苏联政府宣布:部分重工业企业完成国家下达的产量和盈利外,其他经济指标可自行制 定,还可从利润中提取奖励基金。由此可知苏联政府 A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 B试图调整所有制结构 C下放管理权给加盟共和国 D用市场手段进行调节 第第 II 卷卷 本卷包括本卷包括 25、26、27 三个大题,共计三个大题,共计 52 分,考生根据具体要求进行作答。分,考生根据具体要求进行作答。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 分) 材料一 表 219501980 年部分国家钢产量变化表(单位:万吨) 年份中国美国苏联日本 19506187852733484 1955285106174527941 196512231192691024116 19752390105821413410231 19803712100801480011141 摘编自19491984 中国工业的发展统计资料 材料二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 1983 年达到 4002 万吨, 1986 年达到 5205 万吨,至 2002 年达到 18224.89 万吨,钢产量已连续 7 年保持世界第一。2002 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 产投资比 2001 年增长 39.30%,2002 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比 2001 年增长 33.82%。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原因。(10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10 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 分) 材料一 中共中央在 1983 年下发第二个“中央一号文件”。它的主要精神:稳定和完善农业生 产责任制,改革人民公社体制。搞活经济,继续放宽某些政策,走全面发展、综合经营的道路。 总之,“就是要按照我国的国情,逐步实现农业的经济结构改革、体制改革和技术改革,走出一条具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农业发展道路。”经过一年的实行,农业生产获得了创纪录的丰收,农村工 作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 摘编自中国现代史 材料二 1953 年 9 月中央全会上,赫鲁晓夫就提倡种植玉米。1955 年他在中央全会的决议中指 出“玉米是最高产的作物,应该在我国所有地区广泛推广”,要求到 1960 年播种面积至少扩大到 2800 万公顷有些地区的玉米完全被冻死或者干死,没有任何收成。1956 年农业丰收,这一特殊情况 使赫鲁晓夫头脑发热,1957 年 5 月,他未经中央讨论,在列宁格勒一次集会上宣布三四年内按人口 平均计算在肉类、奶类和黄油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的惊人目标。这一目标遭到苏联党内一些人 和经济学家的反对,也受到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的嘲笑,他却还是一意孤行。19571964 年 苏联人均肉类产量只从 37 公斤增至 40 公斤,美国 1961 年人均肉产量却有 100 公斤,三四年内在肉 类生产上赶超美国的目标成了人们的笑料。 摘编自唐士润评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农村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8 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赫鲁晓夫农村改革的特点,综合中苏农村改革说明发展现代农业要注意的因 素。(8 分) 2720 世纪以来,苏俄、美国在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进行了各自的实践,开创了不同社会制度下社 会改革、经济发展的模式。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16 分) 材料一 1921 年列宁又说 : “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 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 在许多经济问题上, 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材料二 有人这样形容罗斯福新政前后企业与政府关系的变化:新政之前,企业主是老板,政 府是“守夜人”;新政以来,企业主是大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 (1)材料一说明了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政策变化产生的影响。(6 分) (2)据材料二回答美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生了怎么的转变?(4 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俄、美改革背景的相似之处,并指出两国改革所坚持的 前提条件有何不同?(6 分) 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B) 历历 史史 答答 案案 第卷第卷 1【解析】20 世纪 30 年代苏联正逐步建立苏联模式,在农业方面是建立集体农庄,但是由于采取 了简单粗暴的方式强行让农民加入集体农庄,所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打击了,与此同时,还没 有加入集体农庄的私人土地上,其产量却远远高于集体农庄,故可以证明当时的集体农庄生产效 率远远低于私人农场,故选 B 而排除 A;题干中根本就没有提到工业的问题,故 C 不符合题意; 当时虽然发生了经济危机,但是经济危机只发生在资本主义国家,所以苏联不会受到经济危机的 影响,故排除 D。 【答案】B 2【解析】根据“农业集体化运动从此,以农民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可知, 苏联农业集体化是为工业化积累资金,服务于工业化建设,故 D 正确;“农业集体化运动用强制 的手段和阶级斗争的方式完成生产关系的变革,使苏联建构起完整的计划经济体制”表明苏联实 行计划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体制靠指令性计划发展经济, 排斥市场, 违背经济发展规律, 排除 AB ; 苏联“以农民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牺牲了农民利益,C 错误。 【答案】D 3【解析】从材料“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把一部分小企业发还原主经营把 一批中小工厂和商店租借给本国的合作社或个人”根据所学是苏俄新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商 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即重视市场在经济中的作用,答案为 B。新经济政策的前提仍然是坚持 社会主义,而不是以发展资本主义为目标,A 错误。适应了战时的特殊环境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与材料不符,C 错误。材料并没有放弃建立公有制经济,D 错误。 【答案】B 4【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均是斯大林的国家领导地位逐步 确立后采取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存在明显差别,表明国家经济政策发生了变化,因此 D 选 项正确。A 选项错误,苏联 1936 年宪法的颁布是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B 选项错误,苏联社会 主义建设中工业发展资金一直没有很好解决;C 选项错误,1927 年联共(布)十五大后,新经济 政策逐渐被取消,与 1927 年之前的信息无关。故正确答案为 D 选项。 【答案】D 5【解析】由材料“因地制宜地建立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在农 业上的改革措施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这有利于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故选 C。赫鲁 晓夫改革只是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故无法从 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改变原有的经济结构,排除 AB;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 自发的制度创新,并未借鉴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排除 D。 【答案】C 6【解析】依据材料可知,1964 年苏联在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处于 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将改革重点放在农业,试图解决农业一直落后的问题,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束 缚,故 B 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并没有改变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故 A 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只是 起到了一定成效,但是最后是失败,故 C 项错误 ; 赫鲁晓夫改革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产品的价格, 但最终并未改变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问题,故 D 项错误。 【答案】B 7【解析】 由材料“以农民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可知,苏联农业集体化服务于 工业化建设,故 D 正确。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发展模式,排斥市场,忽视了经济发 展的基本规律,排除 AB;材料反映的是牺牲农民的利益,排除 C。 【答案】D 8【解析】联系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利用了商品、市场、货币的关系发展资本主义,从而过渡到 社会主义,使当时苏俄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这有利于推动苏俄的工业化进程,所以 D 符合题 意。新经济政策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其前提使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和经济命脉,这不会削弱了国家 对经济的控制和冲击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排除 AB;外国资本家于苏俄签订租让合同是出于利 益的驱动,而不是对苏俄的认可,排除 C。 【答案】D 9【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苏联在宇航等重工业领域取得了较高的发展成就,但是在民生等轻工业 领域发展较落后,这从侧面体现了苏联经济结构失衡,因此 B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此时期美 苏冷战加剧,并非关系缓和,平等互利;C 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两者发展的侧重点不同, 不能说明他们的竞争重点在科技领域;D 选项是材料直接反映出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 案为 B 选项。 【答案】B 10【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列宁试图部分利用资本主义手段向社会主义过渡,可见资本主义发展发 放对苏俄有借鉴意义,选项 B 正确;选项 A 不符合史实,列宁最终是要实现社会主义,排除;材 料是列宁的经济发展模式的设想,选项 C 是实施结果,排除;苏联的工业化是在斯大林时期实现 的,选项 D 排除。 【答案】B 11【解析】根据材料时间和表格数据变化,其中可见重工业领域产量明显上升,而轻工业上升幅 度较小,体现了当时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建设方面的优势,选项 D 正确;高度集中的经济管 理体制正式确立是在 1936 年,选项 A 排除;苏联完成工业化时间为 1937 年,选项 B 排除;材料 中只提及工业结构中产量变化情况,无法看出整个国民经济结构情况,选项 C 排除。 【答案】D 12【解析】“斯大林强调苏联的工业化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不同,资本主义国家从轻工业开 始的工业化道路是一条漫长的发展途径” 表明苏联选择的工业化道路是用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故 A 正确;苏联的工业化是牺牲农业集体化,B 错误;公有制属于经济体制,材料并不是说明实行 公有制助推工业化,C 错误;斯大林模式时期属于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机制,D 错误。 【答案】A 13【解析】根据材料数据可知,苏联制定的煤钢等产量的目标基本上得以实现,但是以肉、蔬菜 和瓜类为代表的民生指标却远远未达到,这说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已经积重难返,重、农比例依 然严重失调,A 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经济政策的连续性,B 选项排除。勃列日涅夫执政时 期的发展重点是在工业方面, C 选项排除。 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的说法与材料无关, D 选项排除。 【答案】A 14【解析】从 1930 年这个时间,以及苏联要发展和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关系,可见苏联要利用资 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进行工业化建设,故 D 正确;新经济政策在 1928 年已经被废除,A 错误; 苏联此时是利用西方经济危机进行经济建设,不是想改善与西方国家关系,B 错误;国内经济在 1925 年已得到恢复发展,C 错误。 【答案】D 15【解析】根据材料“以发展农业为中心,建立国民经济基础”、“就是重心转移到工业方面来” 体现的是发展模式的转型, C 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不能得出苏联全面放弃新经济政策, A 选项排除。 确立重工业优先原则是在苏共十四大,B 选项排除。1927 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逐步实现集体 化的方针,从 1929 年下半年起,集体化运动开始,D 选项排除。 【答案】C 16【解析】据材料“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可知,把是否加入集体农庄 划为阶级矛盾,具有强制色彩,故 B 错误;据材料反映的信息是是否加入集体农庄问题,没有涉 及集体农庄的影响,A 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生产指标问题,C 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经济结构的 调整,D 错误。 【答案】B 17【解析】由一五计划时期“农业产值负增长”,到二五计划时,农业产值与重工业和轻工业一 样都有所增长可知 A 项正确;结合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完成工业化可知 B 项错误;从材料信息 中到二五计划时各项产值均为增长,可知 CD 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A 18 【解析】 据材料 “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 50 到 100 年, 如果我们这样继续下去, 我们将会失败。” 信息可知,当时苏联在经济领域与先进国家有差距,为此斯大林执政时期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 方针,逐步建立起斯大林模式,D 正确;“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 义、给国营企业一定的自主权”都是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内容,A、B、C 错误。 【答案】D 19【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 世纪 20 年代初,苏联主动和西方国家改善关系主要和新经济 政策的推行有关,C 选项符合题意。西方国家与苏俄矛盾缓和的说法不符合史实,A 选项排除。 西欧恢复发展经济的需要是在二战后, B 选项排除。 世界呈现出暂时和平局面的说法与材料无关, D 选项排除。 【答案】C 20【解析】依据材料“在土地国有化基础上上稳定现行农民土地占有形式,国家机关不得以平均 地产或组织集体农庄等理由收回农民占有的土地,如果因建立果圃、实验站等特殊用途需要占用 农民土地,也必须给农民同等份额的土地相交换。”可知,这一法令有利于维护农民的利益,缓 和国内矛盾,巩固工农联盟,因此 C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该法令主要是保护农民的土地利益, 并未涉及产品的支配;依据材料中“在土地国有化基础上”等信息可知 B 选项错误;D 选项错误, 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本实现是在 1937 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不是该法令的影响,与 材料时间及题意不符。故正确答案为 C 选项。 【答案】C 21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 列宁认为经济计划也应该考虑市场, 而斯大林则想建立指令性计划经济, 其本质是对于苏联刚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不同发展模式的不同构想,故选择 B 选项;当时苏联 已实行新经济政策,国民经济状况良好,故排除 A 选项;指令性计划经济也是对社会主义发展模 式的其中一种探索,并没有脱离国情,故排除 C 选项;两位国家领导人出现分歧的根本原因是对 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不同看法,故排除 D 选项。 【答案】B 22【解析】根据材料“1932 年莫斯科地铁施工使用了 2 台盾构机,一台为英国引进的,一台是苏 联自制的”可知体现的是苏联工业化有一定的成就,B 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得出优先发展重 工业的结论, A 选项排除。 工程技术完全实现自给的说法过于绝对, C 选项排除。 新经济政策在 1927 年终止,D 选项排除。 【答案】B 23【解析】列宁提到“在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共存的时期,我们也希望在合理的条件下 给予承租权,作为俄国从技术先进国家取得技术帮助的手段”,这说明列宁意图突破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探索新经济政策,故 A 项正确;1921 年苏俄才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 B 项错误;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于 1926 年,故 C 项错误;D 项的“不择手段”说法错误,不符合 史实和材料信息。 【答案】A 24【解析】从材料内容可知 1964 年苏联政府允许部分重工业企业在完成国家计划任务外可自行制 定经济指标,且可提取一定利润作为奖金,说明苏联政府扩大了国有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故答案 为 A 项。 B 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苏联进行所有制改革是 1985 年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后, 时间不符, 排除;C 项材料未体现下放管理权给加盟共和国的内容,排除;D 项仅仅由给予国企部分自主经 营权无法体现用市场手段调节经济,且不符合史实排除。 【答案】A 第第 II 卷卷 25(20 分) 【解析】 (1)根据材料一中的四个国家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的产量快速增长,其原因结合 50 年代中国 工业化建设及一五计划的影响回答。 美国的也在增长,主要是受到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但是要考虑到 70 年代因滞胀 所带来的下降。 苏联数据也在增长,到 70 年代放缓。原因主要在于后斯大林时代,苏联的改革仍然以重工业为 主,实现了稳步增长,到 70 年代受整体经济颓势影响而放缓。 日本主要是因为战后在经济的恢复过程中利用美国的扶植,引进技术而快速增长,但由于 70 代 年受到美国滞胀的影响而放缓。 (2)根据“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现代企业制度的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对外开放格局的逐步形成、引进外资等角度概括。同时 根据材料“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等信息 也可概括出相关的答案。 【答案】 (1)趋势:美国:产量长期稳步增长,到 70 年代中后期出现下降现象。 日本:50 年代中期到 60 年代末产量增长迅猛,70 年代放缓。 苏联:稳步增长,70 年代中后期放缓。 中国:快速增长。 原因:美国:国家采取大力干预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受滞胀影响。 日本:采取引进技术等方式促进经济高速发展,70 年代在经济滞胀冲击下,经济发展减速。 苏联: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后经济发展逐渐停滞。 中国:重视发展重工业。 (2)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现代化建设加快,需求增大;科技水平提高; 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投资大幅增加。 26(16 分) 【解析】 (1)根据材料一中中央一号文件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我国农村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是党 中央的重视、制度的改革、改善农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推进技术改革和结合我国国情。 (2)特点:根据“赫鲁晓夫就提倡种植玉米”、“这一特殊情况使赫鲁晓夫头脑发热”、“三 四年内在肉类生产上赶超美国的目标成了人们的笑料”可知赫鲁晓夫改革的特点主要是企图以高产 作物为突破口,以提高产量为主要目标;制定目标主观臆断,急于求成;不顾客观实际,违背经济 规律;个人作风专断,一意孤行。 因素:现代农业发展必须注意结合国情、从实际出发、提高农民积极性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答案】 (1)原因: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改革并下发“中央一号文件”;改革人民公社体制,发展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注意合理调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比例,改善农业经济结构;发展乡镇企业;推 进技术改革,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从实际出发,结合我国国情制定政策。 (2)特点:企图以高产作物为突破口,以提高产量为主要目标;制定目标主观臆断,急于求成; 不顾客观实际,违背经济规律;个人作风专断,一意孤行。 因素:立足国情,从实际出发;科技兴农;群策群力,提高农民积极性;切实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27(16 分) 【解析】 (1)变化:根据材料“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经失 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 攻的方法上去。”可知其变化是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变为新经济政策;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 以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来分析其影响。其实践方面的影响是提高了广大工人和农民生产积极性; 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其理论方面的影响是找到了一条利用市场和商品货 币关系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 (2)转变:根据材料“新政之前,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新政以来,企业主是大老板, 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可知,由自由放任到政府干预经济的转变 (3)相似: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客观形势和主观目的两个角度来分析。其 客观形势是都面临着经济危机;都面临着政治危机;其主观目的都是为了挽救本国的经济和政治。 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二者的改革性质入手分析其不同,即俄国是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条 件下(或社会主义制度下);美国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 【答案】 (1)变化: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变为新经济政策 影响:提高了广大工人和农民生产积极性;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找到 了一条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 (2)由自由放任到政府干预经济的转变 (3)相似:都面临着经济危机;都面临着政治危机;都是为了挽救本国的经济和政治。 不同:俄国是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或社会主义制度下);美国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

    注意事项

    本文(备战2020年高考高三一轮单元训练金卷: 历史 第十五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B卷 Word版含答案.pdf)为本站会员(白大夫)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