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2020版二轮复习历史专题版讲义:板块二 专题八 经济发展模式的调适与转型 .doc

    • 资源ID:4868559       资源大小:1.48MB        全文页数:2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6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0版二轮复习历史专题版讲义:板块二 专题八 经济发展模式的调适与转型 .doc

    专题八 统筹理主干线索(一):19491956年是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的起步时期,可分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阶段(19491952年)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阶段(19531956年)。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一五”计划、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等。线索(二):19561976年是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曲折发展的时期。主要历史事件有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的提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1971年周恩来调整国民经济、1975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等。线索(三):1978年至今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伟大战略的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主要历史事件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发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等。线索(四):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重视科技教育发展,中国的科技取得了重大突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有了迅猛的发展,在某些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文学艺术在“双百”方针指导下,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局面,具有阶段性、多样性、人民性的鲜明特点;教育发展经历了奠基、动乱中的教育到新时期教育的复兴,形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教兴国”战略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高度析高考从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体制从建立到变革,已经走过60余年的发展历程,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回首经济体制的历史变迁,总结其间的经验教训,对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近三年的高考命题点来看:新中国的工业化路径、新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渐进的经济体制改革和人民教育的发展之路是本专题的热考点。在复习备考时,首先要重点关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化建设,尤其是“一五”计划的实施,认识“一五”计划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历史地位。其次,要把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与世界视野中的改革进行对比,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独特性,理解改革开放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最后,结合人民教育发展的历程,认识教育作为孕育和推进人类文明、社会变革的“生命源”,作为构建新的国民素质和科技创新工程的奠基工程,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从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来看:目前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改革的复杂局面开始逐步显现,社会快速转型期出现的社会巨大变化发生在中国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这些变化在速度、广度、深度、难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围绕当今的重大社会热点问题(如农村土地“三权分置”“一带一路”、大气环境治理与低碳发展,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国家发展战略转型等),理解“十三五”时期中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的新变化,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的重大现实意义。考点一新中国的工业化路径高考真题聚焦考法(一)转换思维的角度1.(2018·全国卷)右图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2(2018·全国卷)如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命题者说命题情境鲜活均以漫画作为命题材料,人物形象生动,信息更直观。高考热度不减均考查历年高考的重点内容:“一五”计划。价值观念引领一是突出女性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二是以积极的态度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解析:1.选B漫画以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女性为焦点,体现了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B项正确。A项说法本身正确,但与材料中“量布做新衣”的信息不符。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与漫画中“1956年”的时间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D项不是漫画的主旨且与史实不符。2选D材料反映了1953年资源勘探队进深山开采资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D项正确。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后,我国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局面,A项时间不符。“开始”说法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是在196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考法(二)挖掘认知的深度3(2016·全国卷)“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命题者说逆向思维减少住宅建设、非生产性建设投资的目的是处理好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即扩大积累率,为工业建设服务。家国情怀国家独立富强的必要条件:工业化。解析:选A材料关键信息:一是时间“一五计划期间”,二是压缩住宅建设和非生产性建设投资,这说明国家的投资主要用在了生产领域,这是为了满足国家工业化的需要,为工业化奠定基础,故选A项。B项本身与材料矛盾,排除。C项反映的是表面现象,未反映深层原因,排除。D项与材料矛盾,工业化必然促进城市化发展,故排除。考法(三)拓展教材的宽度4(2015·全国卷)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命题者说中外关联中、美、英三国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理性认识不要被数据所迷惑,要注意中国自身的纵向比较,高速度数值的前提是新中国的工业建设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展开的。解析:选A本题关键信息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美国和英国早就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而新中国工业基础相当薄弱。由图示信息可知,中国的钢、生铁、发电量的年均增长速度快,这符合当时我国工业基础薄弱的实情,故选A项;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黄金时期,故B、D两项说法错误;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出现于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横展纵深提能1新中国成立初期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借鉴与创新借鉴创新社会经济制度建立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逐步消灭私有制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首创公私合营的模式工业化建设开展五年计划经济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牺牲农业来保证工业发展正确处理好重工业与农业、轻工业的关系,关注民生问题经济结构与体制变多种所有制为单一的公有制,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注意克服斯大林模式的过度集中的弱点,注意解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中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一五”计划,立足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思想。选择这一战略,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有其自身的历史根源和现实依据。(1)选择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有一个历史的传承过程。中国走向现代化,是鸦片战争后一百多年来中国人的梦想和追求,也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的主旋律。从林则徐、魏源的“开眼看世界”到洋务运动再到民族资产阶级发展民族工业的举措,说明发展重工业生产,改变中国经济的落后状况,实现中国的独立富强,是近代以来中国经济思想发展史上的一条主线。“一五”计划选择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正是对这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2)选择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是新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新中国的经济是从旧中国那里接过来的千疮百孔的烂摊子,没有独立的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到了1952年年底,尽管国民经济经过三年时间得到相当的恢复,但是现代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还只占43.1%,在工业总产值中,生产资料的产值只占35.5%。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十分落后和经济总量极其有限的情况下,重工业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意义非凡。因此,要想大力发展轻工业,要使工业给农业以更大的支持,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的迫切需要,就必须优先建立和发展钢铁冶金、有色金属、机械制造、能源、交通等重工业。(3)选择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是依靠和学习苏联发展自己的需要。新中国成立之时,正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并对立的时期。当时中国出于经济建设、外交便利及国家安全方面的考虑,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在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上也必然趋向于苏联的优先发展重工业道路。此外,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本身也对我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示范效应。(4)选择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应对西方敌对势力的需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在政治上孤立新中国,在经济和技术上封锁新中国,致使新中国无法通过正常的国际经济交往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并取得援助。朝鲜战争的爆发直接导致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公开武装对抗。在这种严峻险恶的国际环境下,新中国必须尽快建立起自己独立的工业体系,摆脱对外部的依赖,实现经济上的独立和国防上的现代化。考点二新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高考真题聚焦考法(一)转换思维的角度1(2014·全国卷)“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命题者说回归历史现场“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时期。把握历史概念粮食计划供应制度: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建立历史联系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的开展,使城镇和工矿区人口猛增,这急剧扩大了对粮食的需求量,粮食供给矛盾严重,粮食计划供给能有效缓解这一矛盾。解析:选B“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对粮食供应进行宏观统筹、计划管理,这对工业化战略的顺利实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故选B项。材料信息与A项没有必然联系;当时中国并没有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故排除C项;国民经济的恢复完成于1952年底,故排除D项。考法(二)拓展教材的宽度2(2014·全国卷)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命题者说历史背景“一五”计划期间,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实施,粮食购销形势严峻,粮食市场开始动荡。历史概念“统购统销”: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历史解释将农民的经济生活纳入国家的计划管理体制。解析:选C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于1952年完成,A项错误;严格控制粮食市场与农村政权建设关系并不大,B项错误;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说明国家将粮食的统购统销纳入到了计划体制之中,这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体现,C项正确;国家控制粮食市场有利于工业化建设,但与劳动力资源无关,D项错误。横展纵深提能新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1计划经济体制的含义计划经济体制又称指令型经济,是国家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经济体制。其基本特征是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调节,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管理为主。2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1)在集中统一的原则下,强调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的结合。(2)以计划管理为主,同时重视市场管理。(3)在计划管理上实行多种计划类型。(4)比较注重宏观调控,综合平衡。3计划经济体制形成过程萌生阶(1949年10月1950年6月)新中国成立后,开始没收官僚资本主义的工业企业,建立国营工业,掌握了国民经济命脉,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不久,对非公有制的私营工商业实行了调整,使私营企业初步纳入了计划生产的轨道初步形成阶段(1950年6月1952年8月)中央首先加强了对国营工业生产和基本建设的计划管理。对农业、手工业加强计划领导。在调整私营工商业的基础上,要求私营工商业遵照执行政府制定的产销计划。在市场管理方面,国家指令要求国营贸易公司正确地执行价格政策基本形成阶段(1952年9月1956年12月)1952年11月成立了国家计划委员会。1954年我国制定和颁布了第一部宪法,计划经济体制成为我国法定的经济体制4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原因(1)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外国经济侵略与长期不稳定状态,使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文化条件极为落后,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在国力有限的条件下,运用行政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可以保证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重点建设上。(2)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需要。“一五”计划实施后,大批农民进城,城市规模急剧扩大,人口不断增加,生活物资供不应求,粮食、棉花等农产品的供应更是匮乏,不法商人投机倒把,囤积居奇,为了保证城市居民生活的需要,就得对基本生活必需品进行较为合理的分配。(3)苏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说,苏联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创始国、受益国、输出国。我们知道,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靠计划经济体制,用两个五年计划完成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其成绩让世界震惊,直至新中国成立时,世界各国对这一体制大多持肯定态度。(4)战争年代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影响。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举办的各类经济,实际上是带有强烈的计划体制色彩的,这一点也深刻影响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经济体制的选择。(5)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传统理解,同旧制度决裂的思想反映,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经济封锁等,也是促使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环境和重要原因。5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作用(1)运用这种新的经济体制有助于在短期内医治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经济恶性波动,以顺利地渡过经济困难时期。(2)在经济发展水平低、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国力有限的条件下,运用这种行政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保证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重点建设上,奠定了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物质基础。(3)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一五”期间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失去了活力,弊端日益暴露,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考点三渐进的经济体制改革高考真题聚焦考法(一)转换思维的角度1(2018·全国卷)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年份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饮、服务业198229.2874.925.389.5817.01198823.28773.5295.58372.55623.23表格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命题者说注重时空观念以1982年和1988年两个时期乡镇企业行业分布为切入点。隐含社会热点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强调历史解释分析表格中乡镇企业行业分布的变动,认识农村生产力的提高。解析:选A材料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发展的领域多元化,农业类企业减少,而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及服务业类增长很快,说明乡镇企业的发展有利于吸收大量的劳动力,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条件,A项正确。材料中未体现城市与乡镇的联系,B项错误。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21世纪初初步确立,与题目时间不符,C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乡镇企业的多元化发展,没有反映工业结构的变化,D项错误。考法(二)拓展教材的宽度2(2017·全国卷)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命题者说回归基础知识考查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强调以史为鉴以罗斯福新政为案例,为经济体制改革助力。思想是行动指南解放思想,打破思想认识的束缚,厘清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解析:选C由题中关键信息“1990年”“计划与市场”可知,此时我国正处于由单一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由此可知C项正确。材料强调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而不是肯定国家干预经济模式,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模式而不是经济全球化问题,排除B项;该报告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目的在于为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服务,D项不是该报告的主旨,排除。考法(三)延展知识的长度3(2016·全国卷)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 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 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命题者说注重时空观念1980年,改革开放初期;1975年,“文化大革命”后期。强调对比发现不同时期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变化所反映的经济体制的不同。切合史学前沿新的时代背景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如何创新、与时俱进。解析:选A题干中农业种植结构发生的变化以及农产品产量的增加,主要原因在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扩大了农民的生产自主权,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A项符合题意。当时农业生产技术没有出现革命性的改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正在进行,国家也没有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故排除B、C、D三项。横展纵深提能1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和特点(1)内容首先在农村推行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79年开始在农村进行了两步改革:第一步重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顺农民与集体的关系;第二步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理顺农民与国家的关系。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从扩大全民所有制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试点开始的,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进行局部改革试验和探索;第二阶段是全面改革城市经济管理体制。(2)特点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或者是与二者相关的改革,都是以责、权、利关系及其制度的调整为核心和主线的。以旧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破口。允许旧体制外产生新体制,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而且以前者促进后者。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即在制度的设计和变迁过程中,是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并不断进行着角色的转换。2新中国成立以来三次经济体制转型(1)新中国成立至1956年底特点: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到建立起公有制为绝对主体的计划经济体制。表现: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调节,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管理为主。(2)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特点: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属于半计划半市场的经济体制。表现: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对外开放,逐步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3)20世纪90年代“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以来特点: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表现: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即改变过去以行政配置资源的方式,而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施“走出去”战略,逐步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大潮中去。考点四人民教育的发展之路高考真题聚焦考法(一)转换思维的角度1.(2017·全国卷)右图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命题者说独特的命题视角以艺术作品为载体创设情境,再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的新气象,即农民对知识的渴望。鲜活的命题素材图片史料,更加生动、直观地展现了当时的时代风貌和时代气息。解析:选C婆媳上冬学是新中国扫盲教育的真实写照,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故C项正确。文人画注重写意,与材料作品风格明显不符,排除A项;20世纪50年代西方流行现代主义,与材料作品风格不符,B项错误;材料中作品描述的是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不是作者的艺术想象,D项错误。考法(二)延展知识的长度2(2017·全国卷)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命题者说隐含社会热点1977年恢复高考,2017年是高考制度恢复40周年。注重知识联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任务,而科技又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最需要的是人才的助推,这就促使了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解析:选C材料中高校在校生总数的增长,是人才选拔制度改革的结果,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反映,这体现人才选拔制度改革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故C项正确;题干无法判断出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否得到解决,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排除B项;高等教育并没有普及,D项说法错误。考法(三)挖掘认知的深度3(2015·全国卷)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命题者说回归历史现场新中国成立后所面临的国际形势:西方国家对新中国所采取的军事、经济上的封锁;国家发展战略的背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体现国家意志突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为巩固国家政权和经济建设的作用。解析:选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一五”计划实施的背景。1952年底,我国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为有计划地开展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当时主要是借鉴和学习苏联的工业化建设经验,故出现了高校和中学开设俄文课程及许多中小城镇掀起学习俄语热潮的现象,D项正确。横展纵深提能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四次转折1第一次转折:实现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性转变。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建立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一次质的飞跃,我国开始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2第二次转折:实现教育为阶级斗争服务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转变。这是教育工作重点的转移,是教育地位作用的提升,我国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道路。3第三次转折:实现教育为计划经济服务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转变。这是教育体制的转型和创新,我国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4第四次转折:实现教育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这是教育发展方式的变革,推动我国教育科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不断完善。这个转变仍在继续进行之中。典例1(2017·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材料二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它的勘探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1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10分)规范解答第一步:审设问、明方向,确保答在范围内第二步:析材料、联知识,确保答全要点第(1)问第一小问:“清政府在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分析保分点雍正时期,禁止地方开矿19世纪70年代,允许部分地区开矿高分点获利多的矿产,由官府控制采取官督商办的形式,不准洋人代办回答此问时,考生一般只是答出清政府在不同时期采取的政策,而没有用概括性的语言归纳出政府(官府)在其中的作用,如果联系教材中古代和近代中国对待工商业的政策进行回答,则会使答案增色添彩第(1)问第二小问:“清政府在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原因”分析保分点“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清廷认为开矿影响社会稳定“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多”列强的经济侵略“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煤铁等关系到国防、民生,需求很大高分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严加控制”政府谋取矿利,重农抑商“借用洋器洋法”洋务运动的推动“政府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谋取矿利”“洋务运动的推动”这都是隐性信息,是在材料现有信息的基础上归纳而出,考生在回答此类问题时一定要发散思维,联系与材料相关的历史信息,全面归纳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分析保分点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满足工业建设的需要将矿产的普查列入国家发展计划重视当时缺乏的矿产资源的勘探高分点联系教材内容可知,新中国初期我国的工业化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的,尽管有苏联的援助,但很大程度上还是自力更生的结果,因此我国的工业化还具有“独立自主开发”的特点。答出了这一点,也就明确了新中国初期工业化建设取得成就的原因之一第(2)问第二小问:“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意义”分析保分点迁移教材中“一五”计划的意义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高分点“一五”计划体现了新中国举国家之力主动进行大规模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气魄和力量,矿业政策反映出国家工业化的宏伟蓝图,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回答此问时,考生往往会忽略前提条件“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从制度层面宏观对比是本设问的高分瓶颈,平时训练一定要注重这种比较思维的养成第三步:组织答案要点化、条目化,确保条理规范(1)差异: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19世纪70年代:允许开矿,官督商办。原因:雍正年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清廷认为开矿影响社会稳定;政府谋取矿利。19世纪70年代:列强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的推动;煤铁等关系到国防、民生,需求很大。(2)特点:列入国家发展计划;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独立自主开发;特别重视当时缺乏的矿产资源的勘探。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矿业发展的初步基础;促进“一五”计划顺利完成;有利于国家工业体系的建立;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典例2(2015·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1950年1995年2000年2008年元旦1111春节3333劳动节1131国庆节2233星期日1111星期六111清明节1端午节1中秋节1表中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规范解答第一步:化大为小,发现问题,找准适合自己的论证角度近年来,弘扬传统文化成为现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对传统节日进行假期安排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热点。有了法定假日,国人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审视传统节日,发掘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传承文化理念,也可以提高国民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问题一法定假日有增多的趋势问题二成为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种类增多问题三小长假出现和增多第二步:由表及里,联系所学,思考问题背后蕴含的历史依据问题一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5年,经过近20年的改革开放之后,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对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成为法定假日增加的基础和推动力。国家法定假日的增加,也表明我国政府十分关心和注重民生,使社会福利不断提高问题二1950年至2000年,我国法定的传统节假日只有春节,2008年又增加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传统节假日增加的趋势,说明政府和人民更加重视对我国历史悠久、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传承问题三从经济角度分析,2000年增加了劳动节和国庆节两个黄金周的小长假,2008年虽然将劳动节由3天缩减为1天,但却增加了清明、端午和中秋节,虽然只有1天假期,但可与周六、周日连休形成3天的小长假,这方便和鼓励了人们外出旅游,从而拉动假日经济,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第三步:亮明论点,组织论据,采用规范格式作答示例一:趋势:改革开放后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原因: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娱乐需求增加;增加假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政府更加注重民生。示例二:趋势:成为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种类增多。原因:政府重视传统文化习俗;增强民族和家庭凝聚力;弘扬传统美德;与国际接轨、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提高国际声誉。示例三:趋势:小长假出现和增多。原因:小长假方便和鼓励了人们的外出旅游,有利于刺激消费、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协调积累与消费的关系,从而拉动假日经济,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专题跟踪检测(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洛阳三模)据统计,1949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在工农业净产值中所占比重为84.5%,1952年为74.7%,1957年为62.3%。这种变化反映了我国()A农业生产受到巨大破坏B农村社会变革成效有限C现代化建设的成就突出D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严重解析:选C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农业得以恢复和发展,故A项错误;1956年,完成了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故B项错误;材料中我国农业总产值在工农业净产值中所占比重不断减少,是因为“一五”计划时期工业化不断发展,工业比重不断增加,体现了现代化建设的成就突出,故C项正确;材料中农业总产值在工农业净产值中所占比重依然居半数以上,不能体现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严重,故D项错误。2下图为1953至195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示意图。图中的变化反映出我国()A人民生活已得到重大改善B国民经济的比例趋于协调C国家的战略决策富有成效D综合国力已接近发达国家解析:选C图中反映的是19531957年国内生产总值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GDP的增长只能反映国内经济的发展情况,人均GDP才能体现人民生活改善情况,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国民经济比例的情况,故B项错误;19531957年是我国“一五”计划时期,经济总量的逐年增长说明了“一五”计划这一国家战略决策富有成效,故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和发达国家对比的数据,因此无法判断综合国力是否接近发达国家,且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3(2018·福州二模)在“一五”时期我国国民经济以平均每年11.3%的高速度增长,但物价指数的年均上涨幅度却只有1.1%。这主要是因为()A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B民生商品供应充足C苏联等国的大力援助D三大改造成就初显解析:选A该时期国家采取统购统销的政策,对物价进行了国家调整,故A项正确;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调整,但物资供应紧张,国家采取计划对物资进行分配,故B项错误;苏联等国的援助是物价相对稳定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国家对物价进行调整,而不是三大改造的成就,故D项错误。4(2018·马鞍山三模)三大改造完成后,陈云提出:对经济建设与物力国力的适应要有一个长远的计划;考虑到农业对经济建设的规模很大的影响,因此,建设规模必须限制在农业所能承受的限度内。这一思想()A促成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B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C摆脱了计划经济思想的束缚D契合中共八大制定的经济方针解析:选D1953年9月,正式公布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故A项错误;“一五”计划期间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直到改革开放,故B项错误;“一五”计划后,国家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直到改革开放后才逐步摆脱了计划经济思想的束缚,故C项错误;题干中“对经济建设与物力国力的适应要有一个长远的计划”符合中共八大的既反保守的思想,题干中“建设规模必须限制在农业所能承受的限度内”符合中共八大的又反冒进的思想,故D项正确。5.“卫星满云霄,一个更比一个高”右图的现象主要反映了()A新中国科技水平得到迅速提高B新中国已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C政治活动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D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

    注意事项

    本文(2020版二轮复习历史专题版讲义:板块二 专题八 经济发展模式的调适与转型 .doc)为本站会员(白大夫)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