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教师用书:第七单元 中华民国的建立及北洋军阀的统治 Word版含答案.doc

    • 资源ID:4871346       资源大小:2.25MB        全文页数:6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教师用书:第七单元 中华民国的建立及北洋军阀的统治 Word版含答案.doc

    第七单元中华民国的建立及北洋军阀的统治政治层面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中国共产党成立并开始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并最终取得胜利。经济层面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启动阶段,出现了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同时,官僚资本加强了对国民经济的垄断。思想层面三民主义反映了中国人民力图使中国快速近代化、快速汇入人类世界主流文明的迫切要求;新文化运动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并逐步中国化,指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走向胜利。第17讲辛亥革命一、辛亥革命(一)背景1原因(1)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2)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来挽救其统治危机,但“预备立宪”的骗局被揭穿后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2酝酿(1)组织准备: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立兴中会等革命团体,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以三民主义为革命纲领。(2)思想准备:革命派与改良派展开论战,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3)军事准备:革命党人发动武装起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革命时机日趋成熟。(二)武昌起义1时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2结果:成立了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定国号为“中华民国”;宣布“五族共和”。3影响:武昌起义震撼了清王朝的统治,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三)民国建立,帝制终结1民国建立(1)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目的根本目的:实现民主政治,维护民主共和的需要;直接目的:以法律手段约束即将出任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内容国家主权属于人民,人民拥有自由权利,确立权力制衡原则,实行民主共和制度原则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规定国内各族人民一律平等,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规定内阁总理的产生与职权,体现出责任内阁制的原则意义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在中国宪政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里程碑对亚洲的民族民主运动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注清末新政是清政府为维护君主统治,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进行的渐进式改革,但改革结果适得其反,客观上为辛亥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比如君主立宪削弱了清廷的政治控制力,经济新政使得民怨沸腾,文化新政使得革命思想深入人心。南京临时政府的政体结构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从人员组成看,资产阶级革命派控制着政权;从其颁布的法令措施看,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意愿和利益。但同时,其对内未能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迫切要求,对外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充分说明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拓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孙中山在充分考察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础上颁布的,其中三权分立制度参照了美国,责任内阁制效仿了英国,但因人设法违背了法治精神。2帝制终结(1)1912年2月,清帝退位,帝制终结。(2)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成果被窃取。(四)历史意义1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3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4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二、北洋军阀时代1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政权建立后,厉行专制,卖国独裁。二次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反对袁世凯独裁、保卫民主共和制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2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开始了复辟帝制的活动。孙中山再次组织武力讨袁,护国运动爆发,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3袁世凯死后,中国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徐州军阀张勋进京拥戴溥仪复辟但很快失败。段祺瑞再次执政后,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召集国会。为维护共和制度,孙中山倡导了护法运动。4复辟帝制违背历史发展潮流;民主共和的观念已深入人心。,辩 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标志着辛亥革命的果实最终落入袁世凯手中,但不能说“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史学界对“篡夺”这一说法已经进行修正,因为袁世凯担任临时大总统是经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投票同意的,在法律上是合法的。注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主要针对的是城市中的知识分子人群;而广大农村的下层群众仍受封建儒家思想的束缚,所以辛亥革命后开展新文化运动就显得十分必要了。重难点一辛亥革命的特点漫画恭祝中华民国万岁解读漫画中的中华民国的“囻”字写法是“口”内一个“民”字,这是当时民众的一个新创意,意在说明国家主权在民。史料1912年1月1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小学手工科,应加注重”;“开设的科目有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初等小学算术科,自第三年起兼课珠算”;“中学校为普通教育,文、实不必分科”;“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废止旧时奖励(科举)出身”的做法,一律称该类学校的毕业生;“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摘编自裘士京中国文化史探究根据史料指出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改革的特点。解读(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男女同校重视手工科开设科目全面废除读经废除清政府教材(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史料描述了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改革措施,其最大特点是废旧立新,结合辛亥革命的相关信息综合概括。提示倡导男女平等,注重实践,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重视自然科学知识教育,废除封建教育,提倡共和、民主教育。系统认知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政治上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的权利和自由经济上提高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颁布了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法令措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思想上辛亥革命带来了一次思想大解放,促进了思想解放,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社会生活废除了一些陈规陋习,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的变革1目的: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直接目的);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根本目的)。2思想:体现了西方的启蒙思想,如三权分立,权力制衡(孟德斯鸠);人民主权(卢梭);天赋人权(伏尔泰)等。3内容:确立起国家主权的归属及人民拥有的自由权利和义务;确立起三权分立的制衡原则,实行民主共和制度。4评价(1)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2)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3)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里程碑。(四)家国情怀辛亥革命:中国现代化的拓荒运动辛亥革命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和性质,辛亥革命作为中国政治化的一种主要手段,以理性行为来改变社会环境、自然环境。辛亥革命为现代化事业开辟了道路,中国共产党继承了辛亥革命的伟大精神,共产党人还加大努力,积极接受马克思主义、联合工人,大力推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稳定发展。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意识转变的闸门,体现了社会文明的精神魅力,促进了现代社会发展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使得辛亥革命成为中国现代化的拓荒运动。重难点二辛亥革命的局限性1911年袁世凯骑木马解读1911年在民立画报上刊载的一幅讽刺袁世凯的漫画。画面中的袁世凯戴着官帽,穿着朝服,满脸堆笑地骑在木马上摇晃,似乎在前进,实际上原地不动。暗寓袁世凯受帝国主义操纵,动而不进、假革命、真夺权的阴谋。史料临时约法的失败固然是由于当时的中国社会政治环境所造成,但其本身存在的严重缺陷,乃是导致其失败的根本原因。由于临时约法的制定在形式上就缺乏代表性,所以在内容上很难反映各阶层意见,其内容虽然是先进的,但从其形式来看,科学性、民主性均有所欠缺,宪政在一个国家的确立,往往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尤其是像中国这样一个几千年专制的国家。摘编自音正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缺陷探究根据史料,指出辛亥革命未能在中国实现宪政的原因。解读史料首先点明了临时约法所处的政治环境和自身的缺陷,抓住这两点是关键。提示辛亥革命未能在中国实现宪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是其失败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自身存在缺陷;中国几千年的专制传统决定了宪政确立的长期性。系统认知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1)当时的人民群众民主意识薄弱,导致革命缺乏内部凝聚力,同时资产阶级的革命意识模糊,革命决心不坚定,严重影响了辛亥革命的发展。(2)没有统一的革命领导力量。武昌起义之后,革命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分化和激烈的斗争,出现了以汪精卫为代表的议和派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组织和思想上进一步分化。(3)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结合,扼杀了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西方列强极力维护清朝统治,革命党人被迫屈服于列强的政策,导致辛亥革命的失败。(4)辛亥革命没有动员农民的力量,革命党人不能彻底地改变在思想和道德上的不足,自身存在严重的“国民性”,易于满足,易于骄傲。(5)在思想、政治、经济方面,资产阶级并不具备推翻半封建半殖民地,夺取中国政权的条件。118941912年,孙中山提出的民族主义具有“反满”的大汉族主义色彩。(1)1894年,孙中山成立了兴中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口号,明确地提出了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建立汉族政权的民族主义思想。(2)当时中国的民众,包括孙中山在内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对于民主革命和民族革命关系的认识还不是很清晰,民主共和的观念不深刻,但是对于“反清复明”却是很容易接受的。(3)民族主义不是首先指向帝国主义,而是首先指向满清,这在当时虽然具有大汉族主义的色彩,却是最有号召力、最有鼓动性的革命口号,有利于发动群众、团结同盟者,扩大革命阵线,它甚至会成为进行和完成民主革命必须同时解决的任务。21912年,民族主义由反满思想发展到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思想。(1)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孙中山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五族共和”的思想。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2)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族平等,具有进步意义,有利于团结各族人民,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3)旧民族主义中“五族共和”不是指国内所有民族的平等,加上其是以汉族为中心的,所以仍带有一定的“大汉族主义”倾向,存在一定的局限性。319191924年,民族主义发展到反对帝国主义,实现民族自决,各民族一律平等思想阶段。(1)在吸纳世界近代民族国家的思想和对旧民族主义的“大汉族主义”反思的基础上,孙中山接受了共产国际的建议,在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中明确地提出了“民族自决”的思想,即赞同中国境内各个民族共同享有民族自决的权利。(2)“民族自决”思想是孙中山民族观的一次进步和飞跃,它既体现了民族平等的思想,也促进了全国各族人民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奋斗,为后世处理民族关系提供了思想经验。随堂巩固训练1(2018·江苏高考)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A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B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C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 D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读懂空间信息:“近代四川”;时间信息:“光绪二十八年”即公元1902年。结合时空信息可判定与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是四川保路运动。保路运动爆发后,清政府急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湖北防务空虚,这为武昌起义提供了有利时机,革命党人趁机发动革命,加速了清政府垮台。做对选_B_2(2017·海南高考)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分由选举产生。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事、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此次改革()A实践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B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统治C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D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读懂议员部分是选举产生,能够参与国家政治经济重大事务的决策,说明清朝政治具有民主化的特征。但同时材料中“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反映出皇帝仍然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做对选_C_3(2016·北京高考)一种名为“人造自来血”的补药曾在近代中国流行。图1和图2分别是1911年10月和11月刊登在申报上的广告。这两则广告的变化折射出()革命党人把广告当作发动武昌起义的宣传工具民国成立后商人积极投身中国政治变革的浪潮商人利用时局巨变及时调整营销策略民主共和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A BC D读懂1911年10月和11月,即辛亥革命前后。第一则广告只是纯粹的贫血症的药品广告,第二则广告敏感地利用了时局变化。这种变化折射出商人利用时局巨变及时调整营销策略,说明民主共和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做对选_C_4(2015·海南高考)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A立法服从于政治 B行政服从于司法C从人治走向法治 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读懂据材料中从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到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结合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的背景分析,目的是为了防止袁世凯的独裁。做对选_A_1农民反对“新政”是晚清最后十年民变中引人注目的内容。新式学堂、劝学公所常设在寺庙、祠堂之内,招致农民的普遍憎恶;此外,还有层出不穷的反对清丈土地、反对钉门牌、反对调查户口、反对禁种罂粟之类的斗争。这反映出清末新政()点拨:注意主语指向是农民。解析:选C材料强调的是农民对“新政”的不满,反映出清末新政受到思想和经济因素制约,故C项正确。2据统计,武昌起义后半年内,全国报纸陡增至500多种,总销量达4 200万份。报刊可以自由鼓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各种学说,可自由发表政见,批判时局,包括发表反袁言论,无所避讳。材料说明当时社会()点拨:报纸有何作用?解析:选B材料体现各种学说自由发表自由讨论,并非完全是指共和观念,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武昌起义后各种学说自由传播,可自由发表政见批判时局,说明当时社会普遍关注政治,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报刊可自由发表言论,未体现报刊对社会的影响,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广泛传播是在五四运动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3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的三个多月时间里,临时政府颁布了39条除旧布新的法令。孙中山对此颇为乐观,确信“帝王思想”将会“不谋而绝迹于天下”了。这反映出孙中山()点拨:过于盲目,过于乐观。解析:选D“临时政府颁布了39条除旧布新的法令。孙中山对此颇为乐观”反映孙中山对清除封建专制思想操之过急,过于乐观,说明对国情认识不充分,故D项正确。4武昌起义发生后,最早用“革命”来称谓并且连续密集报道的是民立报。1911年10月13日,申报开始持续报道辛亥革命,此后,各地报刊纷纷刊载相关消息。事发一个月后,即有专论此事的中国革命史出版,提出:“此次革命甫越数星期,响应人数已非一处。”以上史实说明()点拨:密集报道、持续报道、纷纷刊载等信息,说明关注广泛和持续。解析:选A据材料“各地报刊纷纷刊载相关消息”和“此次革命甫越数星期,响应人数已非一处”说明革命后产生广泛社会影响,故A项正确。5“辛亥革命,在政治上含有很大意义,专就民族扩大一方面看来,那价值也真不少,这便是把二千年来的东胡民族,全数融纳进来,变成了中华民族的成分。”材料反映辛亥革命()点拨:抓住题眼分析。解析:选A据材料“专就民族扩大一方面看来把二千年来的东胡民族,全数融纳进来,变成了中华民族的成分”可知辛亥革命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故A项正确;完全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辛亥革命对中华民族的影响,而不是取代封建帝制,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辛亥革命在民族方面的影响,而不是强调共和观念,故D项错误。课时过关检测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与20世纪30年代的抗日战争都是近代中国的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结果和影响差别很大。其主要原因在于()A欧美列强对中国抵抗态度不同B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C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程度不同D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解析:选D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结果失败,而其影响并没有深入人心,20世纪30年代的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的爱国救亡运动,结果取得了完全胜利,其影响非常大,之所以不同主要是因为前者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举动,而后者则是全民族抗战,所以群众基础是最关键的,故D项正确。220世纪初,孙中山在排外与国际法一文中指出:“各国交际,未尝不视国力之强弱以为进退,而相与结不对等之约。”这主要表明,孙中山()A具备一定国家主权意识B承认中外条约即国际法C认清了列强的侵略本质 D主张废除不平等的条约解析:选A材料中孙中山意在使中国强大以建立平等外交,具有一定国家主权意识,故A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不对等条约而非国际法,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国家主权意识而非侵略本质,故C项错误;D项不符合20世纪初的时代要求,故D项错误。3(2019·郑州期末)20世纪初民吁日报以鲜明的言论表达了对某运动的支持:“自今日以往,凡官吏有查卖我路矿,侮辱我国体者,必号位陈诉于四万万同胞之前,以求裁判焉。凡外人有觊觎我主权,侵削我领土者,必反复开导于四万万同胞之前,以求挽回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有利于强化国人的民权观念和民族意识B该运动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C表达了全体中国人强烈的近代国家观念D该运动结束后官民矛盾得到有效的缓和解析:选A材料呼吁民众团结起来与官吏和帝国主义斗争,故A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全体中国人”,表述绝对,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官民矛盾的变化,故D项错误。41912年底,云南都督蔡锷认为,临时约法使得临时政府难有作为,如果正式宪法由国会制定,“难保不偏重党见,趋于极端,徒为防制行政首长之条规,致失国家活动之能力”。据此可知蔡锷()A主张修改约法,强调权力制衡B反对政党政治,巩固革命成果C主张推动宪政,维护民主共和D质疑议会民主,增强政府权威解析:选D材料体现了其对议会式民主和宪政持怀疑态度,故D项正确。5孟子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在传统社会,民众一般是很少组成团体来参政的,而在辛亥革命后,工人、商人、妇女等对国事、政事产生了兴趣,他们开始将集会、结社、选举等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这反映出辛亥革命()A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B促进政治参与主体的多元化C改变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结构D提高了民众民主政治的素质解析:选B“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不同阶层的人参与政治的积极性,故B项正确;辛亥革命未进行大规模自下而上的社会经济变革,故C项错误;“他们开始将集会、结社”不是属于政治素质的范畴而仅是政治行为,故D项错误。6(2019·衡水联考)陈旭麓先生认为,20世纪初的立宪派和革命派是一对矛盾,具有不同一性、对抗性,但另一方面二者互相联结,又具有同一性。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都学习西方民主政治,反对清政府统治B都代表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文化要求C经济基础的不同导致政治主张截然不同D革命派的主张比立宪派更符合世界潮流解析:选B立宪派主张继续保持清朝皇帝为代表的清朝统治,而只把它的政权组织形式改变,故A项错误;无论是立宪派还是革命派都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利益,故B项正确;无论是立宪派还是革命派都建立在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基础上,故C项错误;无论是共和制还是君主立宪制都符合近代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故D项错误。7在学术界,颐和园最先吸引人们关注的是其兴建经费与近代海军的关系。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邹容等宣传干将,都将矛头对准颐和园,使得颐和园的建设经费问题成为当时学术研究的重点问题。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根源于()A政治斗争的需要 B民主思想的传播C近代海军的发展 D甲午战争的失败解析:选A康梁是维新派身份、邹容是革命派身份,他们都是反对君主专制的斗士,故A项正确;民主思想的传播与康梁、邹容反对君主专制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根源,故B项错误;题干提及的康梁等人就慈禧太后为筹备60大寿寿宴挪用海军军费,不利于近代海军的发展,故C项错误;甲午战争是人们关注颐和园问题的一个影响因素,但不是根源,故D项错误。8武昌起义爆发前夕,刘复基、杨洪胜、彭楚藩三位革命党人不幸被捕,在回答清政府官员“为何要造反”的责问时,彭楚藩答称:“庚子之役,仇教仇洋,引起战祸,及至兵临城下,又将汉族良善臣民任意杀戮,甚至瓜分倡议,不惟无以挽救,犹谓将中国送与外人,不予家奴。”材料可以说明()A清政府卖国行径引起中国人民反对B武昌起义为被杀戮的良善臣民复仇C部分政府官员同情革命党人暗中支持D辛丑条约签订刺激列强瓜分中国解析:选A“引起战祸犹谓将中国送与外人,不予家奴”体现清政府卖国,故A项正确;“为被杀戮的良善臣民复仇”过于片面,故B项错误;体现不了政府官员的支持,故C项错误;辛丑条约签订是列强瓜分中国导致的结果,故D项错误。91906年,清政府陆续举办了几届旨在选拔、任用归国留学生的“考试”,内容涉及工程、机械、理化、医学等,部分应试者获得相应功名出身。据此可知,晚清时期()A选官出现从重八股到重科学变迁B封建正统思想仍然左右政治生活C新人才选拔体系受到留学生推崇D科举制依然存在并且发挥着作用解析:选A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在选拔、任用归国留学生的考试中主要考察科学知识,然后给予相应的功名出身,所以可知晚清选官开始重视科学,故A项正确;考试主要涉及自然科学而不是儒家经典,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留学生对此的态度,故C项错误;1905年已经废除了科举制,故D项错误。101901年,清廷宣布实行新政,要求内外臣工建言献策。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合立宪派张謇等上奏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系统地提出了改科举、练新军、裁冗员、定商律等措施,成为清末新政的蓝图。这反映了清政府()A开始探索近代化新模式B调整经济政策发展民族经济C变革政体实行君主立宪D注重社会变革应对统治危机解析:选D根据材料中江楚会奏变法三折提出了变革制度的要求,可知清政府注重社会变革以应对统治危机,故D项正确。11国会政治是民初国人将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用于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实践。在君主集权制度颠覆之初,国人普遍接受了“民国”应当“主权在民”的近代政治理念。但国会政治在民初仅仅实施了13年,就在近乎举国一致的声讨声中寿终正寝。材料反映了()A北洋军阀否定“主权在民”理念B共和制度不适应中国的国情C国人缺乏现代民主政治意识D近代中国社会政治转型艰难解析:选D辛亥革命后,国人普遍接受“主权在民”理念,而国会政治却实施了13年就结束了,说明要实现中国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比较艰难,故D项正确。12(2019·蚌埠模拟)宋教仁曾论证“汉族”是从西方迁徙而来,与当时强盛的西方国家在种族上同源;章太炎公开宣扬“汉族”来自巴比伦;梁启超、刘师培等人到处讲世界上所有的人类都始于帕米尔高原。这种宣传旨在()A激励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B鼓吹西方文明“优越论”C追求历史研究的真实性 D强调人类文明的整体性解析:选A材料强调汉族的来源与西方同源意在论述汉族强国之路的可行性,从而激励国人自豪感,故A项正确。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社会一直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商业被当作士农工商之“末”,处于被忽视的地位中国近现代意义上的商法起始于清末大规模的商事立法,其间完成了包括钦定大清商律(1903年,包括商人通例和公司律)、破产律(1906年)等一系列商事法规。这些法律从形式、体例到内容都具有创新性,符合中国法制近代化的需要。它完备了中国近代的法制体系,有助于中外法律文明的相互融汇。摘编自许世英论清末商法的实施及其效果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明文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一十七条规定,参议院由各地选派的参议员组成第二十三条规定,临时大总统对于参议院议决事件,如否认时,得于咨达后十日内声明理由,咨院复议。但参议院对于复议事件,如有到会参议员三分之二仍执前议时,仍照第二十二条办理。材料三美国宪法的产生源于美国社会本身具有的独特的民主、共和传统和西方古典自然法思想及长期实行的悠久的普通法传统从而构造出美国宪法中规定的“三权分立”和“联邦制”等国家权力配置方式与制度设计,使美国宪法既有明确的原则,又有具体的条款,既可以操作,又富有弹性,从而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长久的适应力。摘编自彭澎论1787年美国宪法的宪政理念及其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修订法律的原因并分析其作用。(12分)(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美国1787年宪法的共同点以及给我们的启示。(13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可以从经济、政治、法律、西方的影响等方面来分析;第二小问,据材料一省略号后的三句话并结合所学知识综合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从两部法律的性质、制衡原则上分析;第二小问,根据两者共同点得出法律制定必须体现主权在民的原则;以及临时约法虽然效仿美国1787年宪法,但是很多地方又有区别,得出应结合各国具体国情而定。答案:(1)原因:清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法律制度和理念传入;清政府统治危机;清末“新政”鼓励工商业;封建法统不适应形势变化。作用:客观上促进了西方近现代法律思想、法律观念的引进和传播;为中国法律近代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有利于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共同点: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体现民主的原则;体现对权力的监督与制衡。启示:法律制定必须体现主权在民的原则,应结合各国具体国情而定。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111912年部分省的临时约法中华民国鄂州约法中华民国浙江省约法江西省临时约法广西临时约法备注1911年10月颁布1911年12月颁布1912年1月颁布1912年2月颁布第一章总纲第一章总纲第一章总纲第一章总纲规定了约法的目的及期限第二章人民第二章人民第二章都督第二章人民规定了人民的义务和权利第三章都督第三章都督第三章人民第三章都督规定都督由人民公选并有任期第四章政务委员会第四章邦联制第四章政务委员会第四章政务司规定了政务委员的产生及职权第五章议会第五章议会第五章议会第五章议会规定了议会的组成及职权第六章法司第六章法院第六章法司第六章法院规定了司法机构的组成与审判诉讼制度第七章补则第七章补则第七章补则第七章补则规定了约法修改程序依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2分)解析:材料显示了四部地方临时约法,均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性文件,从四部约法的内容来看都体现了一定的民主化特征,具有革命性和进步性,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诞生及后来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起到借鉴作用。论点可从其中四部约法的任一特点出发,结合内容进行论述即可。答案:示例一论题:上述约法均属于资产阶级宪法性文件。阐述:辛亥革命初期,上述独立各省颁布了以“约法”命名的文件。这些文件从内容和体例来看,基本包含了近代宪法的几大要素:一是关于国家体制、政府组织和职权分配;二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三是宪法修正和解释的程序。因此它们属于资产阶级宪法性文件。示例二论题:上述约法具有革命性和进步性。阐述:这些法律文件,规定实行议会制,依据三权分立原则组织政府; 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实行人民主权原则;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的进程;增强了人民的法制观念,推动辛亥革命走向深入,为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提供了经验;推动了中国法律的近代化。示例三论题:上述约法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提供了经验和借鉴。阐述:上述部分省的临时约法,揭示了鲜明的近代资产阶级追求的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基本架构,如议会制、选举制、三权分立制等,这些均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规定中得以明显体现,如临时约法规定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上述各省临时约法对地区性封建专制制度的否定也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继承,如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就是对君权的否定,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否定。故而从其内容和历史意义上讲,它们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提供了经验和借鉴。第18讲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和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的春天”(19121919年)1原因(1)革命推动: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激发了他们振兴实业的热情。(2)政府政策: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倡导使用国货,以抵制洋货。(3)外部条件:一战期间,欧洲各国对华商品输出减少,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4)群众运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的促进。2概况(1)纺织业、面粉业和卷烟业等轻工业发展迅速。(2)重工业和新兴的民族工业化学工业也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3)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和政策,使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3结果:一战结束后不久,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4影响(1)政治: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无产阶级壮大,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2)思想:新文化运动兴起,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近代化。(3)经济: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物质基础。,辩一战期间,并非所有的列强都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比如,日本和美国都加紧了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侵略,所以,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的主要是欧洲列强。拓 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启示(1)国家独立是民族经济振兴的政治前提。(2)宽松稳定的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社会前提。(3)善于抓住国际机遇是振兴民族经济的重要策略。(4)充足的资金、先进的科技和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1服饰的变化(1)原因:鸦片战争前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清政府对官定服饰制度进行改革;民国政府颁布男女礼服的形制。(2)特点:先民间仿效,后政府改革;长袍马褂和西服革履并行不悖。(3)影响人们根据各自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经济能力,自由选择服饰,丰富了生活;促成中国服饰的改良,出现中西合璧的产物,如中山装和旗袍。2礼仪习俗 (1)“断发”与不缠足运动:“断发”: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自由剪发的法令。辛亥革命之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不缠足运动:在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下,维新人士倡导发起女权运动,不缠足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2)日常礼仪的革新:古代礼仪:在纲常礼教束缚下,古代中国人形成了一套体现贵贱尊卑的日常礼仪。民国之初:为了体现民主共和精神,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礼仪的简化,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3)婚姻风俗的变革:原因: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洪流,推动了近代婚姻的变革进程。范围:婚姻风俗的变革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阶层以及官宦人家,广大的内地和农村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变化。(4)丧葬礼俗的变化: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文明、卫生、简洁的丧葬礼仪引起国人的注目。3大众传媒 (1)报刊:19世纪中期前后中国出现近代报刊太平天国时期民众开始有了“新闻”观念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纸1884年申报馆创办了点石斋画报,开新闻画报之先河维新运动时期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新文化运动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2)电影:19世纪末期,电影传入中国,迅速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新式娱乐活动。1905年,摄制的定军山,是中国人第一次尝试拍摄影片。1913年的难夫难妻是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摄制完成。(3)作用:近代报刊和电影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形象,及时传播时事信息,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拓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规律: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社会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变化的实质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方文化逐渐融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特色。辩近代“断发易服”最先从洋务运动时期出国留美的第一批幼童开始。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但并没有付诸实施;辛亥革命时期“断发易服”和“废止缠足”的实施,不仅体现了移风易俗,

    注意事项

    本文(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教师用书:第七单元 中华民国的建立及北洋军阀的统治 Word版含答案.doc)为本站会员(白大夫)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