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4章 第4节 群落的演替 Word版含答案.doc

    • 资源ID:4896705       资源大小:4.36MB        全文页数:2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6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4章 第4节 群落的演替 Word版含答案.doc

    一、群落演替的类型和特点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2原因: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3类型(1)初生演替概念: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实例(裸岩上的初生演替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2)次生演替实例(弃耕农田上的次生演替过程)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小灌木灌木丛乔木林。4演替的特点(1)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预见性。(2)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增高,群落的稳定性增强。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1人类的活动方式(1)不合理方式: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2)合理方式: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2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1原因: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垦殖活动(如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并且成为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2目的: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3措施:颁布了退耕还林条例。共研探究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按照一定的规律不断发展变化的。阅读教材,结合提供的材料,试探讨群落的变化规律。1演替的概念1883年8月7日,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炽热的岩浆滚滚而出,所到之处生物全部死亡。直到1934年,植物才逐渐的繁茂起来形成小树林。(1)像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完成了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2)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2初生演替光裸的岩地经过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最终会演替出森林。阅读教材,分析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据上图分析裸岩地上的演替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2)像这样,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就是初生演替。例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岩上进行的演替。(3)请思考: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提示: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为什么苔藓能够取代地衣?提示:地衣通过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了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并逐渐取代了地衣。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吗?提示:能找到。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从裸岩阶段演替到森林阶段,群落的结构由简单到复杂,总生产量和有机物的总量不断在增加。3次生演替下图是在弃耕的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由图看出其演替的过程为:弃耕的农田一年生杂草灌木丛森林。(2)像这种原有植被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3)举例:如在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4)请思考:弃耕的农田一定能演替成森林吗?提示:不一定。只有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才会演替成森林。如在干旱的荒漠地区,弃耕的农田就很难演替成森林,或只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火山爆发后发生的群落演替能恢复原来群落的结构吗?试分析原因。提示:不能。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在火山爆发中,有些物种可能会灭绝,在恢复过程中,外来物种可能会侵入。群落结构因此发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4试分析群落演替的原因。提示:(1)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2)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3)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4)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5)人类活动的干扰。总结升华1群落演替两种类型的比较2.演替的特点(1)演替方向: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一般都可以演替到森林阶段这一最高阶段。(2)能量:总生产量增加,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3)结构: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4)稳定性: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稳定性越来越高。对点演练1判断正误(1)在自然界里,群落的演替是普遍现象,有一定的规律性。()(2)群落演替是生物与生物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方向和速度与物理环境无关。()(3)初生演替进行缓慢,次生演替出现和发展得较快。()(4)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5)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6)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7)在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先是初生演替后为次生演替。()解析:(2)群落演替是生物与生物间、生物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结果。(4)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都有明显的竞争。(5)演替能否形成森林,是与当地的环境条件有关的,与演替类型无关。(7)在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答案:(1)(2)×(3)(4)×(5)×(6)(7)×共研探究在自然界中,群落演替是有一定规律的。掌握了这种规律,就能使之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仔细阅读以下事例,分析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产生的影响,回答问题。1人类活动的方式封山育林砍伐森林治理沙漠填湖造地捕杀动物建立人工群落管理草原(1)其中合理的人类活动有:。(2)其中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有:。2人类活动的结果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3人类活动是否能任意控制群落演替的方向?提示:不能。虽然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但群落演替有一定的规律,人类活动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否则要遭到客观规律的惩罚,如盲目地围湖造田导致洪灾频发等。4解释下列现象(1)小路废弃后,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提示:如果小路废弃后,人的踩踏活动停止了,在路上会慢慢长出茎秆较高的植物,逐渐成为优势植物。于是,就会出现题干中诗句所描述的景象。(2)大面积围湖造田是洪灾频繁发生的原因之一。提示:大面积围湖造田,使湖面大大缩小,减小了蓄洪容积,降低了蓄洪能力,导致洪灾频繁发生。总结升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1)自然资源利用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如砍伐森林、开垦农田等,导致演替过程会相当缓慢,甚至可能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建立人工群落等保护性的行为会推进群落的演替进程。因此,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2)外来物种的引入人类活动中,会有意或无意地将一个新物种引入到某一群落之中。在适宜的条件下,新物种会迅速成为优势种,破坏原有群落的稳定性。(3)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其措施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颁布退耕还林条例。对点演练2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人类的许多活动正影响着群落的演替B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之下C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有时超过其他某些自然因素D人类的活动对群落的演替均是具有破坏性的解析:选D人类的活动往往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在人工群落中,人的作用非常突出,人的影响会超过自然因素。人类的活动对群落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1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会有地衣、苔藓、草本植物等B群落的初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C群落的演替趋势是向着群落相对稳定的方向发展D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无关解析:选D群落演替是“优势取代”的过程,而不是“取而代之”的过程。沙丘上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在陆地;大洋中火山岛上的演替也是初生演替,在海洋。群落演替的方向是生物种类越来越多、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也就是相对稳定的趋势。动物群落的演替与植物群落有关,自然与光照条件有关,故D项错误。2下列哪项不是群落演替的特点()A有规律B可预测C有一定的方向 D永远进行,无终止解析:选D群落演替是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与影响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有规律、可预测和有一定方向的,当群落演替到同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时候,群落演替就不再进行。3下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B在人为干扰下,可能发生的动态变化,但不属于群落演替C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D在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解析:选C由于是采伐迹地的群落演替过程,土壤条件仍然保留,所以应为次生演替;若人为再次采伐群落由,属于人为因素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群落内部生物之间以及外界环境因素都会对群落的演替造成影响;在云杉林群落中既有垂直结构也有水平结构。4根据群落演替的理论,在裸岩上经过一定的时间,最终就会演替出森林。请据此回答问题:(1)光裸的岩地上最终演替出森林,其过程大致是_。(2)地衣首先在裸岩上定居,同时,地衣分泌的_腐蚀了坚硬的岩石表面,加速了岩石风化形成_的过程。(3)各种昆虫及其他小动物开始进入生物群落的阶段是_。(4)地衣阶段与苔藓阶段相比,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较多的是_,微生物种类较多的是_。解析:裸岩上的演替为初生演替,首先出现的植物是地衣,地衣分泌有机酸使岩石土壤化,经苔藓草本灌木乔木几个阶段演替为森林群落,小动物从草本植物阶段进入生物群落。随土壤有机物的增加,土壤微生物种类开始增多。答案:(1)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2)有机酸土壤(3)草本植物阶段(4)苔藓阶段苔藓阶段【基础题组】1群落演替的一般过程是()A裸地形成生物侵入、定居及繁殖环境变化物种竞争群落稳定和平衡B环境变化裸地形成生物侵入、定居及繁殖物种竞争群落稳定和平衡C裸地形成生物侵入、定居及繁殖物种竞争环境变化群落稳定和平衡D环境变化裸地形成物种竞争生物侵入、定居及繁殖群落稳定和平衡解析:选A环境变化是该群落演替的一个重要原因,使群落结构向复杂的方向进行,并依次经过了侵入定居阶段、竞争平衡阶段和相对稳定阶段。2下列属于初生演替的实例是()A苔藓地衣草本植物B地衣草本植物苔藓C地衣苔藓草本植物D草本植物苔藓地衣解析:选C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开拓者是地衣,地衣能为苔藓提供可生存的基本营养。3下列有关群落演替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C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D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与自然演替的方向、速度基本相同解析:选D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A正确;在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是因为优势种群发生替换而发生演替,B正确;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为裸岩、地衣、苔藓、草本、灌木和森林六个阶段,C正确;人类可以砍伐树木,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因此人类可以使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D错误。4下列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C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解析:选C次生演替时虽然原有的植被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因此演替所需时间短。在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而不是次生演替;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也存在竞争现象,但不明显;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容易形成森林。5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下列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解析:选A甲地原有植被虽因火灾毁灭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在这个地方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乙地虽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在乙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两地演替类型不同。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一般都可以发生演替到森林这一最高阶段。乙地发生初生演替,在火山岩上首先出现的是地衣,地衣分泌的有机酸可以分解火山岩表层,形成细小颗粒,为苔藓提供了可以附着生长的一层土壤。自然演替的结果是生物种类越来越多,营养关系越来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来越强,对能量的利用率越来越高。6关于弃耕农田和裸岩上的演替,说法正确的是()A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为初生演替B裸岩上的演替为次生演替C这两种演替过程完全相同D这两种演替过程不完全相同解析:选D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除了群落内部的环境变化、外界环境的变化等,人类活动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人类的许多活动正在影响着群落的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为次生演替,裸岩上的演替为初生演替,这两种演替过程不完全相同。7(2016·揭阳检测)关于群落及其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A如果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一定能形成森林B演替过程中,因灌木较为高大而取代草本植物C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D人类的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解析:选A弃耕的农田只有在气候、水分等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才能形成森林。8下列关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说法,错误的是()A过去的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在50%以上,现在黄沙满天,水土流失的现状是人类过度破坏群落结构导致群落退化的结果B人类可以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通过植树等手段加速次生演替的步伐C我国颁布的退耕还林条例有利于群落演替的进行D在沙漠上不能演替出稳定的群落解析:选D群落的演替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进行的,如果人为因素破坏群落结构而且程度很大时群落就难以恢复,甚至退化;另一方面人类也可以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加速次生演替的速度,或改变演替的方向;我国颁布的退耕还林条例,能使群落尽快恢复并按自然演替规律进行,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沙漠地区也可演替成稳定的群落。【能力题组】9下图表示某海岛珊瑚礁群落演替过程中鱼的种数、鱼的个体数及珊瑚礁体积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珊瑚礁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过程B珊瑚礁体积增加为鱼类生存提供了更复杂的空间C演替过程中鱼类丰富度逐渐增加并趋向稳态D演替过程中鱼的种数增加导致珊瑚礁体积下降解析:选D珊瑚礁上发生的演替是在原有的条件下发生的演替,原有条件就含有鱼类等生物,所以发生的是次生演替;珊瑚礁是鱼类等生物生存的环境,它的体积增加导致鱼类等生物的丰富度增加,从而为鱼类等生物提供了更复杂的生存空间;三条曲线的变化过程趋势都是逐渐增加并趋于稳定的过程。10(2016·苏州高二检测)如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A甲可表示在火灾后森林中进行的演替B甲的演替速度比乙快、历时短C甲中、处的物种组成相同D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解析:选C乙的物种丰富度从0开始,故乙是初生演替,而甲是次生演替。气候适宜的情况下,甲、乙均可演替为森林,甲中、处的物种组成不一定相同。11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合理的是()边坡处理方式植被覆盖率(%)小型土壤动物土壤有机质(g/kg)物种数个体数甲种植植物973726019.8乙不干预892811.9A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B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C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D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解析:选B移栽植物能提高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A项错误;移栽植物能为动物提供生存的环境,故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预期的结果,B项正确;边坡甲上可能会发生群落的演替而自然长出乔木,C项错误;群落演替不会随时间延长而一直逐渐加剧,D项错误。12(2016·泰州高二检测)某农田弃耕后发生了一系列演替,演替过程中不同阶段优势植物和常见植物记录见下表。下列相关判断错误的是()弃耕年数优势植物其他常见植物01马唐草1飞蓬草豚草2紫菀豚草3须芒草510短叶松火炬松50150栎等硬木树山核桃A.在演替过程中不断形成新物种,并取代原有的物种B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的垂直结构变得复杂C群落演替使生态系统对光能的利用率提高D与草本植物阶段相比,木本植物阶段的演替比较缓慢解析:选A在演替过程中是优势种的取代,不是物种的取代,A项错误;表中信息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群落演替经历了草本植物阶段灌木植物阶段森林阶段,说明群落的垂直结构变得复杂,B项正确;群落演替,使得物种组成越来越复杂,优势植物越来越高大,使得生态系统对光能的利用率提高,C项正确;表中信息显示:与草本植物阶段相比,木本植物阶段的演替时间较长,速度较缓慢,D项正确。13有一片长有马尾松和山毛榉的针阔叶混交林,逐年对两个树种的存量进行统计,马尾松和山毛榉存量的比值记作C,作出曲线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两个树种处于竞争状态的年份段是_。(2)两个树种处于竞争平衡状态的年份段是_。(3)在a年的优势种是_,在d年的优势种是_。排除气候条件的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可能是随着单一种群的繁盛,逐步改变了当地的_,使之反而适合后一种群的生存需求。(4)以上说明,生物群落_,它是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在群落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些物种的种群_了,另一些物种的种群随之而_,最后,这个群落会达到一个稳定阶段。解析:对于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具有竞争关系的马尾松和山毛榉的存量来说,其比值C>1,则马尾松占优势;C<1,则山毛榉占优势;C1,则两个树种处于竞争平衡状态。答案:(1)0e(2)bc(3)马尾松山毛榉环境(4)不是一成不变的减少兴起14某地实施退耕还林若干年后,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科学家对此进行了系列跟踪研究。(1)实施退耕还林后,耕地逐渐过渡为灌木丛和林地的过程叫做_。该地段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_。研究发现,该地段不同区域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区域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且呈镶嵌分布,这种差异称为_。(2)对于退耕年份不同的林地进行研究得到如下数据:群落类型树种数量平均胸径(cm)平均高度(m):撂荒7年的次生林228.76.3:25年的次生林8110.48.4:50年的次生林9611.89.2:150年以上的近天然林12813.710.5分析上表可知:_。_。(3)在调查面积能代表森林群落类型最小面积的前提下,科研人员采用_法对林地植被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不同环境群落特征各异,阳坡和阴坡植被差异明显。对阳坡的物种生态位重叠(对同一环境中的资源需求类型或需求量相近)变化进行分析,其结果见下表:种名山桃丁香油松刺槐山桃1丁香0.1241油松0.1250.8341刺槐0.1480.7610.8841通过表中数据分析可知,阳坡群落物种中种间竞争最激烈的是_。造成种间竞争激烈的原因是_(一方面即可)。解析:(1)群落演替的过程就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研究群落要研究物种的丰富度和群落的结构,不同地段是水平上的差异,而不是垂直结构。(2)从撂荒7年到150年的近天然林中树种数量由22种达到了128种,植物平均胸径和株高均呈上升趋势。(3)调查种群密度时一般用样方法,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刺槐和油松资源的重叠系数最大为0.884,所以两者的竞争最大;阳坡光照充足,能够满足较多植物的光合作用所需,但水分、无机营养等相对的少一些,所以物种间竞争比较激烈。答案:(1)群落的演替物种丰富度群落的水平结构(2)随着次生演替的进行,次生林的恢复是向着物种数量的增加、林木不断生长的方向进行的在次生演替的前50年内,群落内树种种类增长比较快,而50年150年之间次生林群落植物增长的速度放缓(3)样方油松和刺槐阳坡受强光照的影响,温度较高,水分流失较快,造成耐旱植物间水分竞争激烈15下表是某地区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中相关量统计,试根据表中数据回答问题:(1)该地区生物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_,从数据分析,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丰富度变化趋势是_。(2)统计表明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光能利用率变化与叶面积指数的关系是_。(3)请绘制生产者呼吸量与叶面积指数之间的关系坐标曲线图。(4)下图是19632006年间该生态系统生物量(有机物量)统计图,据图你可以得出的生物量演变规律是_。解析:(1)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无论是总初级生产量还是净初级生产量都不是从0开始的,所以该演替为次生演替,且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2)表格中数据表明,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大,光能利用率逐渐升高。(3)画曲线时,首先要计算出呼吸量(呼吸量总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然后根据计算的数据找点连线即可。(4)从坐标中可以看出,在一定时期内,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逐渐增加,达到一饱和值后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答案:(1)次生演替逐渐增加(2)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大,光能利用率升高(或呈正相关)(3)(提示:呼吸量总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描点并连线)(4)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生态系统的生物量是逐渐增加的,最终趋于稳定阶段质量检测(三)种群和群落(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如图表示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可能会越来越小的是()解析:选A种群密度减小,即为衰退型的年龄组成,老年个体所占比例大,而幼年个体数目较少。2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不可能发生()A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由简单变复杂B生态系统中有机物总量由少变多C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由强变弱D群落中动物物种丰富度由低变高解析:选C一般情况,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由简单变复杂,A错误;生态系统中有机物总量由少变多,B错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由弱变强,C正确;群落中动物物种丰富度由低变高,D错误。3下列表示物种和物种是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关系的是()解析:选AA曲线图表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其中物种后增加者后减少表示捕食者,物种先增加者先减少表示被捕食者;B曲线图中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一致,表示“同生共死”的互利共生关系;C曲线图中一种生物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表示“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D曲线图中一种生物增多(减少),另一种也随着增多(减少),表示捕食关系,但物种是被捕食者,物种 是捕食者。4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中,观察到血细胞计数板 (图1,规格为1 mm×1 mm×0.1 mm)计数室的某一个方格中酵母菌如图2分布。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9个B实验中被龙胆紫溶液染成紫色的酵母菌为死细胞C该血细胞计数板上有2个计数室,玻片厚度为 0.1 mmD制片时,先用吸管滴加样液,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解析:选B计数方格中酵母菌数量时,只计数内部和相邻两边及其夹角处的酵母菌,据图2可知,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7个,A项错误;活细胞的细胞膜等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龙胆紫不能进入细胞,当细胞死亡后,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丧失,龙胆紫才能进入细胞,B项正确;血细胞计数板盖玻片下液体的厚度为0.1 mm,C项错误;制片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用吸管滴加样液, D项错误。5图1是裸露岩石上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图2表示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植物的个体数及岩石体积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1所示的群落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B形成顶极群落后,群落在水平方向上表现出垂直结构C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丰富度逐渐增加并趋向稳态D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增加导致岩石体积下降解析:选C图1是裸露岩石上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形成顶极群落后,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表现出垂直结构,B错误;题图显示,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增加时,岩石的体积增大,D错误。6在制作泡菜时,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可以抑制异种微生物的生长,但乳酸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又会抑制乳酸菌自身的增殖。这些现象中包括的生态因素有()A竞争和种内斗争B种内互助、竞争和种内斗争C竞争和种内互助D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解析:选B据题意:“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可以抑制异种微生物的生长”推出该过程包含了种内互助、竞争;另外“乳酸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又会抑制乳酸菌自身的增殖”推出该过程明显发生种内斗争。一般情况下,只要有同种的其他个体存在就存在种内斗争。7下图甲和乙两条曲线代表两种生物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Nt1,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对于甲种群而言,B点时其种群数量表现为增长B东北虎等珍稀濒危动物,容易灭绝,其变化曲线比较类似于甲曲线C乙曲线可表示家鼠等繁殖力强的动物,在种群密度低时也能迅速回升D对于乙种群而言,F点表示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时其种群的数量解析:选D已知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1Nt,分析曲线图可知,甲曲线上的A、B、C三点分别表示Nt1Nt、Nt1Nt、Nt1Nt,所以在A、B、C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是B点,A项正确;甲曲线Nt小于a时,Nt1Nt,种群数量更容易消亡,因此东北虎等珍稀濒危动物,容易灭绝,其变化曲线比较类似于甲曲线,B项正确;乙曲线Nt小于a时,Nt1Nt,种群数量容易回升,因此乙曲线可表示家鼠等繁殖力强的动物,在种群密度低时也能迅速回升,C项正确;对于乙种群而言,F点时Nt1Nt,表示种群增长速率为0,D项错误。8.某研究所对一条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跟踪调查,发现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其种群增长速率呈现如图所示的变化。则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能反映该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分别是()A衰退型和B增长型和C衰退型和 D增长型和解析:选B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中,增长速率一直在增大,而“S”型增长曲线中,由于环境限制,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故该种群增长速率变化曲线对应种群数量变化的“S”型曲线。t1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的年龄组成应为增长型。9.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D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解析:选C分析图中曲线可知:a种群与b种群不可能为捕食关系,因为a种群的消长与b种群的消长无关,因此a、b两种群可能为竞争,也可能没有直接关系。另外从图中可直接判断出a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b种群增长曲线既不呈“S”型也不呈“J”型。10用标志重捕法来调查某个种群的个体数量,例如,在对某鼠群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第二次捕获34只,其中有标记鼠15只,则该种群的数量约为()A100只B74只C88只 D17只解析:选C根据计算公式得出种群数量39×34/1588(只)。11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随机取样B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C根据调查数据估算该种群密度D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解析:选B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最关键的是进行随机取样,以使所得数据更加接近准确值,A正确;据A项可知,取样时应随机取样,不能在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B错误;根据调查数据取平均数可估算该种群的种群密度,C正确;根据地段的不同可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样方法,如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等,D正确。12下图表示甲、乙、丙三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乙、丙三个种群的数量增长方式均为“S”型增长B导致种群乙变为曲线丙的原因最可能的是该种群迁入了大量同种个体C一般情况,食物是影响曲线中ab段波动的最强烈的外源性因素D曲线乙可用于表示封闭环境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长期动态变化规律解析:选A由图可知甲、乙、丙种群数量增长时,都符合“S”型增长曲线,A正确;如果某条件引起种群乙变为丙所示情况,有可能是外界条件更适宜,如有了充足的食物和空间,B错误;一般情况下在最大环境容纳量的情况下,气候是影响其波动的最大影响因素,C错误;封闭环境中,随着营养物质的消耗,代谢废物的积累,酵母菌的种群数量会有所下降,可用曲线甲表示,D错误。13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根据不同坡度,分别采取保护性耕作、经济林种植和封山育林对其进行了治理。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c点后,该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被类型一定是乔木B图中ab阶段,物种种群密度上升的原因主要是迁入率大于迁出率C图中Oa阶段,群落中不存在分层现象D图中bc阶段,物种比物种更能耐受弱光环境解析:选D由于山区坡地水资源短缺,c点后不一定能演替成乔木,A错误;图中ab阶段,物种种群密度上升的原因是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错误;图中Oa阶段,群落中有多种生物存在,也有分层现象,C错误;图中bc阶段,物种不断减少甚至消失,物种也下降但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物种比物种更能耐受弱光环境,D正确

    注意事项

    本文(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4章 第4节 群落的演替 Word版含答案.doc)为本站会员(白大夫)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