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2019-2020年历史人教版必修2练习:第七单元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

    • 资源ID:4912306       资源大小:409.50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4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4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9-2020年历史人教版必修2练习:第七单元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二战后,苏联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A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弊端日益显露B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有增无减C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继续遭到破坏D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消极影响一直持续到战后,导致农业单位面积产量没有提高解析: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在苏联初期和二战时期起了重要作用,但这种体制本身存在严重缺陷和弊端。在二战后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显露。B、C、D三项都是A的影响,故选A。答案:A2赫鲁晓夫改革在农业方面提倡“玉米运动”,主观目的是缓解粮食困难的压力,客观结果却造成粮食大量减产。主要原因是()A违背自然规律B没有考虑农民利益C改革重点不在农业 D农业集体化运动的阻碍解析:赫鲁晓夫由于不顾自然条件,盲目扩大玉米种植,违背了自然规律,最终导致粮食大量减产,A正确。答案:A3以下为19531956年苏联粮食产量表,对此表信息分析正确的有()年份粮食产量(单位:万吨)19538 25019548 560195510 370195612 500赫鲁晓夫执政期间粮食产量持续增长削减农业税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鼓励垦荒和种植玉米提高了粮食产量苏联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被废除A BC D解析:从表格可以看出在赫鲁晓夫执政的19531956年期间粮食产量的确持续增长,故正确;结合所学可知赫鲁晓夫的改革重点在农业领域,措施有减少农业税、鼓励垦荒、种植玉米等措施,故正确;根据所学,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而不是废除了“斯大林模式”,故错误。据此正确答案为B项。答案:B4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曾经推行“新经济体制”,其最重要的成果是()A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B批判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C增强了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D遏止了苏联的衰败趋势解析:“新经济体制”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措施,增强了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答案:C5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为改变国民经济衰退形势,他()A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B在工业方面重点发展军事工业C实行国家资本主义D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解析: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为缓解经济困难,他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答案:A二、非选择题6社会主义运动经历过曲折的发展历程,其中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总结与反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却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材料二俄罗斯专家格·阿·阿尔巴托夫对勃列日涅夫18年执政生涯的评价:到这个时期,苏共“二十大”所激发的,而在随后的岁月中被保守主义的灭火队竭力加以扑灭的那股新的热情也逐渐泯灭。1964年上台的领导人甚至不想去使国内政策恢复活力。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短命的,很快被俄国历史上最盛行的无所不在的行政命令和官僚主义的管理作风和管理方法所代替。(1)依据材料一,赫鲁晓夫的改革有何积极意义?(2)依据材料二,阿尔巴托夫对勃列日涅夫的基本态度是什么?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归纳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有何相似的局限性。答案:(1)意义: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2)态度:否定态度,认为勃列日涅夫在走回头路。局限:虽然都开展了改革,但是都未能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基础巩固1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严重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灾害的影响B斯大林体制的弊端C长期战争的破坏D西方国家经济制裁解析:材料显示苏联农业落后,制约了苏联经济和社会发展。这是由于在斯大林模式下,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答案:B2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A“开垦、开垦、再开垦”B“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C“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D“谁不加入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解析: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B项是戈尔巴乔夫时期政治改革的内容;C项是列宁时期;D项是斯大林时期的农业集体化运动。答案:A3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末苏联的一幅题为“推广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的宣传画。当时的苏联()A促进农业市场化B推动农业集体化C进行农业改革D加快工业建设解析:题干事件为赫鲁晓夫改革推广玉米运动,C项正确;A项不存在;B项发生在斯大林时期;D项与材料不符。答案:C4勃列日涅夫曾说:“我国当前的经济结构中,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己占整个生产规模的77.6%,日用消费品占20%。”这表明其改革仍()A以工业化为主导B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C农业经济基础薄弱D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解析:根据材料中当时苏联经济结构构成情况对比,即可选出。A、C、D三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答案:B5勃列日涅夫改革推行新经济体制,在某些方面比赫鲁晓夫改革更加深入,这表现在()A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B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C突破了斯大林体制的框架D一定程度上运用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解析: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相对赫鲁晓夫改革是一种进步。答案:D6二战以后,面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先后实行改革,但都以失败而告终。苏联改革失败的根源是()A缺乏有利的国际环境B没有把握本国国情,改革指导思想出现偏差C领导人的个人专断作风D对农业重视不够解析:改革成败的关键是能否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A、C、D三项都是影响因素,但不是根源,故排除。答案:B能力提升7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出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这里所谓“蛮干”是指他()A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B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的运动C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D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解析:赫鲁晓夫不顾自然条件的限制,盲目扩大玉米种植面积,最终颗粒无收,符合“蛮干”的形象,A、C、D三项均与“蛮干”没有联系。答案:B8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产品”。这一措施()A突破了旧体制的弊端B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C力图调动企业积极性D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勃列日涅夫时期,企业的自主权有所扩大,材料中的规定有利于调动企业的积极性。答案:C9据统计,苏联“十五”(19761980年)计划期间农业平均产值比“七五”(19611965年)计划期间增长50%。这表明()A勃列日涅夫对农业也给予一定重视B当时经济改革的重点是发展农业C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取得一定成就D加速发展战略取得了实质性突破解析:“农业平均产值比七五(19611965年)计划期间增长50%”,故A项正确;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的重点是在工业方面,故B项错误;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1964年赫鲁晓夫黯然下台,他的改革随之告终,与“19761980年”不符,故C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改革实行“加速发展战略”,与“19761980年”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101989年11月26日苏联真理报发表文章说:“如果说在初期我们认为这基本上指的是纠正社会机制的部分扭曲现象,只是完善过去几十年间形成的、已经完全定型的制度的话,那么,现在我们说,必须根本改造我们的整个社会大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这意味着苏联改革()A全面推进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B全面否定了斯大林体制C正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全盘否定苏联的社会主义历史解析:据材料“现在我们说,必须根本改造我们的整个社会大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全盘否定苏联的社会主义历史,故D项正确。答案:D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来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材料二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材料三1985年,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认为苏联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提出了“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并开始进行经济改革。19861988年,苏联经济不但没有加速发展,相反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仅为2.8%,低于19801985年的3.2%,戈尔巴乔夫认为,现行政治体制是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1)从三则材料看出,苏联三位领导人当时改革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2)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哪些?答案:(1)赫鲁晓夫:农业;勃列日涅夫:重工业;戈尔巴乔夫: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2)历史原因: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和一些政策上的错误。现实原因(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和主要原因。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等。

    注意事项

    本文(2019-2020年历史人教版必修2练习:第七单元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白大夫)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