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2019年秋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1 同步课件(系列一):第一章 第2节 物质的量浓度 .ppt

    • 资源ID:4931165       资源大小:2.37MB        全文页数:30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6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9年秋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1 同步课件(系列一):第一章 第2节 物质的量浓度 .ppt

    定义:,表示单位体积(1L)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叫做B的物质的量浓度。,公式四:CB=,单位:,nB: mol,V: L,CB: mol/L,1、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体积,N、n、m、V、aq之间的相互转化,aq,÷n(),×n(),判断题:,(1)将1gNaCl溶于水制成1L溶液 ,则c=1mol/L ; ( ) (2)将1molNaCl溶于1L水中,则c=1mol/L; ( ) (3)若从1L 1 mol/L的NaOH溶液中取出20mL,则取出的NaOH溶液c=1mol/L;( ) (4)同体积 、同物质的量浓度的不同溶液中,含溶质的物质的量相等;( ),x,x,注意:1L是溶液的体积,不是水的体积。,例题 课本P15,如:1mol/LMgCl2溶液中, MgCl2 = Mg2+ + 2Cl- 1mol/L,公式:离子浓度=溶液浓度×溶质化学式中该离子的个数,1mol/L,2mol/L,下列各溶液中:其中Na+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是多少? (1)0.8L 0.4mol/L的NaOH溶液 (2)2L 0.15mol/L的Na3PO4溶液 (3)1L 0.3mol/L的Na2SO4溶液 (4)2L 0.5mol/L的NaCl溶液,mol/L,0.4,0.45,0.6,0.5,【练习】,2.容量瓶简介:,容量瓶,使用之前要检查是否漏水.,如何检漏?,加水,倒立,观察,瓶塞旋转180o,倒立,观察,形状:细颈,梨形,平底的玻璃瓶;,构造:瓶上标有容积,温度,颈部标有刻度线;,规格:50mL , 100mL,250mL,500mL,1000mL;,不能在其中溶解(有吸热或放热现象),不能将热的溶 液倒入,会影响体积的准确性。,读数时 ,应平视,使溶液的凹液面正好与刻度相切;不能作反应容器,不能长期存放溶液,只能用作配制的量具。移动容量瓶,应手握刻度线以上部分。,容量瓶的规格,常用的有: 50ml、100ml、250ml、 500ml、1000ml,配制溶液时,选用和所配溶液体积相等或稍大的容量瓶进行配液。,容量瓶需标有: (1)温度 (2)浓度 (3)容积 (4)压强 (5)刻度线 (6)酸式或碱式 六项中的( ) A、(1)(3)(5) B、(3)(5)(6) C、(1)(2)(4) D、(2)(4)(6),【练习】,A,3.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配制步骤八字方针:,计量溶转洗定摇(装),计算称量(或量取)溶解(冷却) 转移 洗涤定容摇匀(8)装瓶,5.9gNaCl,【实验15】,配制100mL 1.00mol/L 的NaCl溶液,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主要仪器,烧杯、容量瓶、玻璃棒、胶头滴管、托盘天平、药匙(固体溶质使用)、量筒(液体溶质使用),线,4.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误差分析,公式分析,1)称量时左盘高,右盘低,2)称量时称量物放在右盘,而砝码放在左盘,称量产生误差,3)量筒量取液体药品时仰视读数,4)量筒量取液体药品时俯视读数,6)未洗涤溶解用的玻璃棒和烧杯,7)洗涤液未转入容量瓶中而倒入废液缸中,5)溶解过程中有少量液体溅出烧杯,溶解、转移、洗涤产生误差,9)定容时俯视刻度,10)定容时液面低于刻度线,11)未等溶液冷却就定容,8)定容时仰视刻度,12)定容后发现液面高于刻度线后,用滴管吸出少量溶液,13)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再加水,定容误差,俯视或仰视刻度线对溶液浓度的影响,俯视,仰视,14)原容量瓶洗净后未干燥,15)容量瓶中含有少量的水,16)往容量瓶中加水时有少量加到瓶外,均无影响,误差分析,【练习】,容量瓶的使用六忌,一忌用容量瓶进行溶解(体积不准确) 二忌直接往容量瓶倒液(洒到外面) 三忌加水超过刻度线(浓度偏小) 四忌读数仰视或俯视(仰视浓度偏小, 俯视浓度偏大) 五忌不洗涤玻璃棒和烧杯(浓度偏小) 六忌配制好的溶液存放于容量瓶中(容量瓶是量器,不是容器),下列操作,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偏高、偏低、无影响)? 1、称量时,NaCl 固体与砝码的位置颠倒。 2、未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 3、转移溶液时有部分溶液溅出。 4、转移溶液前容量瓶内有水。 5、摇匀后,液面低于刻度线,再加水至刻度线。 6、定容时加水不慎超过刻度线,将超过部分吸走。,(偏低),(偏低),(偏低),(偏低),(偏低),(无影响),【练习】,C(浓溶液) ·V(浓溶液) C(稀溶液) ·V(稀溶液),公式五:,课本P17【思考与交流】,原则:溶液在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或物质的量保持不变。,4.用浓溶液配制稀溶液,下列关于0.1 mol/L硝酸钾溶液配制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0.01 mol KNO3溶于100mL水配制而成 (B)0.05 mol KNO3溶于水配制成500mL水溶液 (C)0.2 mol/L KNO3100mL稀释成200mL (D)0.1 mol KNO3溶于1L水配制而成,AD,将10 mL 2 mol/L的硫酸溶液加水稀释到0.5mol/L,其体积为多少mL?,2. 计算题,【练习】,1. 选择题,配制2.0mol/L 的NaCl溶液100mL,(1)计算 n(NaCl)=c(NaCl)×V(NaCl(aq)= 1.00mol/L×0.1L=0.1mol m(NaCl)=n(NaCl)× M(NaCl)=0.1mol×58.5g/mol= 5.85g,(4)转移 注意事项: 由于容量瓶瓶颈较细,为避免液体洒在外面,应用玻璃棒引流。,配制2.0mol/L 的NaCl溶液100mL,(5)洗涤,将烧杯中的氯化钠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此时溶质是否完全被转移到容量瓶中?应如何处理?,还有残留在烧杯壁和玻璃棒上的氯化钠未被转移。因此要用蒸馏水洗涤用过的烧杯和玻璃棒2-3次。,配制2.0mol/L 的NaCl溶液100mL,【练习】,(6)定容,向容量瓶中加入蒸馏水,在距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刻度线。,为何要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刻度?,答:用胶头滴管是为了防止加水过量,超过刻度线。,若定容时不小心液面超过了刻度线,怎么办?能用胶头滴管把多余的液体取出吗?,答:必须重新配制,配制2.0mol/L 的NaCl溶液100mL,(7)摇匀,将容量瓶盖好塞子,如图示,把容量瓶倒转和摇动多次,使得溶液混合均匀。,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线,能否补充水?,答:不能。因为是部分溶液在润湿容量瓶瓶口磨砂处有所损失所致。,配制2.0mol/L 的NaCl溶液100mL,容量瓶中不能存放溶液,因此要把配制好的溶液转移到试剂瓶中,贴好标签,注明溶液的名称和浓度。,(8)装瓶,配制2.0mol/L 的NaCl溶液100mL,容量瓶使用前应查是否检漏水,其方法是:,往瓶内加水,塞好瓶塞(瓶口和瓶塞要干,且不涂任何油脂等),用食指顶住瓶塞,另一只手托住瓶底把瓶倒立过来,观察瓶塞周围是否有水漏出,如不漏水,把瓶塞旋转180°塞紧,仍把瓶倒立过来,再检查是否漏水,经检查不漏水的容量瓶才能使用。,

    注意事项

    本文(2019年秋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1 同步课件(系列一):第一章 第2节 物质的量浓度 .ppt)为本站会员(白大夫)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