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专题十二第二讲考点一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Word版含解析.pdf

    • 资源ID:4970265       资源大小:206.67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4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4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专题十二第二讲考点一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Word版含解析.pdf

    第二讲散文类文本阅读 考纲展示命题探究 考点一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基础点: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形式,是一种自由灵活、短小精 悍、表现真人真事真情的文体。近年来高考中的散文,主要包括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写 景散文与哲理散文四类。 散文的主要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 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 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 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 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是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的。 一、散文的整体构思 散文的整体构思包括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 1散文在结构上有三种层次关系 第一种是相承,它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 写景到议论或抒情。 第二种是相并,它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对比式等。 第三种是相属,它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 2材料组织的方式有以下几种:从时间上组织材料;从空间(场面 )上组织材料; 以物件 (观察点 )为中心组织材料;以情感(或认识 )过程来组织材料;由实到虚、层层 深入组织材料。需要指出的是,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线索本身;有时材料组织的呈现形 式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3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选材上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借助 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1)散文中主要的线索有: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以作品中的 “我”为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侃侃而谈,自由畅达,使读者 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 (2)线索在散文中的主要作用有: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结构清晰,情节集中; 揭示主题;使行文富于变化。 二、散文中句段的作用 1开头句段的作用 (1)点明标题,开门见山。 (2)引起下文。有一些文章开头虽不直接点题,但能引起下文。或连续发问,发人深省, 引发读者兴趣;或埋下伏笔,暗示下文呼应;或设置线索,暗示下文贯通;或设置悬念, 暗示下文解释;或运用特殊语言,以照应结尾。 (3)奠定基调。有的文章开头就展现思想深沉或情感饱满的特点,比如连续感叹,抒发 强烈感情,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 (4)正反铺垫。有的文章要写某个人、某件事或某个道理,但开头不直接写这些内容, 而先去写别的人、别的事或别个道理,这样就从正面或反面为要写的人、事、理作了烘托、 陪衬。这种方法叫铺垫。无论是正面铺垫还是反面铺垫,其作用都是调动读者浓厚的阅读 兴趣。反面铺垫又叫对比。 2中间句段的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前后呼应作用,或照应开头,或照应结尾;转换(折 )作用,是全 文内容、思路的转换(折);也有总领 (引起 )下文的作用。 3结尾句段的作用 (1)结尾句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2)结尾句段的作用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3)结尾句段也有暗示主题或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4另外,注意 (1)插入段的作用:与上下文构成虚实相映、正反对照、层进烘托、总分印证关系;对 全文中心起强化、突出作用;在结构上宕开一笔,形成波澜。 (2)反复出现的句子的作用:在内容上, 有突出内容 (主旨 )、强化感情等作用;在结构上, 有交代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另外,它在表达上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强化或一唱 三叹之效。 重难点: 散文结构上的“散”主要表现在材料的选用、材料的组织和表达方式的运用 这些外在形式上。“神”是文章的灵魂、统帅,是指蕴涵于外在的“形”中的思想情感, 驾驭着看似散的“形”,并使之为“神”服务。因此由“形散”而解“神聚”就成了散文 的重点。另外散文的线索不似小说那么清晰,寻找线索来理清结构也便成了难点。 考法综述 理清结构和思路,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文章各段写的是什么内 容,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 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只要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出来,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 中心段、结语段分辨清楚,文章的脉络层次就在你眼前了。所以,首先要对文章的层次有 一个大致的划分,然后再对内容进行概括。 命题法 1分析整体结构安排 典例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樱桃 黄裳 富春江沿岸的几座县城,富阳、桐庐和上游的白沙(建德 ),几乎没有例外都有一条沿 江的长街。主要的商业店铺就都集中在这里。一些行政机关和民居大抵都坐落在长街后面。 有时江岸连山,没有多少发展余地,新兴的建筑只能向长街侧边扩展,有时还免不了要上 山。这一格局,恐怕是一切沿江城市的通例。 桐庐的街,从公路车站开始,一直向东伸展开去,迤逦行来,约有二三里远近。从 八十年代新建的百货公司大楼、电影院,到五十年代以来陆续修建的商店、机关,还有更 早的、三五十年、百把年前留下的老屋,杂然并陈地对峙在长街的两侧。这些时代脚步留 下的痕迹,它们的新旧比例、建筑规模与风貌的对比,说明本来是迂缓前进的步伐显然是 一天天加快了,尤其近两三年来是如此。前年到这里来时还没有看到踪影的电影院,就是 披着八十年代的新装新出现的“ 娇客 ”。从簇拥在门前广告栏边人群的脸上,可以看到兴 奋、专注的神色。他们中间有小孩子,也有中年人;有城镇居民,也有进城来挑着担子的 农村男女。 这样一个中小县城居民的文娱生活,竟是出人意外的丰富。两三年前在山上的大会 堂里,我看到过金华婺剧团演出的广告;现在是浙江绍剧团在那里上演火焰山,是孙悟 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票价是三角、四角、五角。好像比婺剧稍高一些。此外,桐庐越剧 团在上演啼笑姻缘,票价是一角(童票 )到三角。一家旅馆“桐江饭店 ”里还开设了评话 人的书场,长街上新增设了旅游局的宣传栏。这个局也是最近才出现的,就在南面长街尽 头的城隍庙旧址里,门前有一棵几百年树龄的老樟树。城隍庙不在城市中心,竟被挤到边 远的角落,无疑也说明了这个依江傍山的山城的特色。桐庐三个著名的旅游点是桐君山、 钓台和新发现的“ 瑶琳仙境 ”。这个古老的地下迷宫几年来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旅游者,就 在我们来到桐庐的当天,听说就接待了五千名游人。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对比之下,前 两处就要冷落得多,不过我觉得论山水之美和历史气息,还是这两处有更多的吸引力。 到桐庐的当天下午,我们踱过长街,来到“渔梁渡口 ”,乘渡船到了桐君山下,接 着又登了山。这山,比起两年前初访时,也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登山的石级铺好了,桐 君祠也正在重新整修。两三位上了年纪的木工师傅正在大殿里细心地雕制着镂空的“雀替 ”,殿内一角堆着樟木的板材,散发出淡淡的香味。这些装在外檐梁柱尽头的纯装饰性构 件,被木工灵巧的双手雕成了镂空的人物亭台花样,有几只已经加上了金碧斑斓的重彩, 繁缛极了也美丽极了。殿中的桐君像还是白垩 的,两侧悬着一副新雕成的抱柱对联,是从 山东来的老书法家孟庆甲的楷书。这可能是一副原曾有过的旧联: 大药几时成,漫拨炉中丹火。 先生何处去,试问松下仙童。 桐君,是古代一位采药的老人,住在山上。药,总是采了来给人们服用的,所以老 百姓记得他。不过他却不大喜欢回答人们的问讯,终于连名字也没有留下。不知从什么时 候开始,他在传说中却变成了一位道士,像老君那样的“仙人 ”了。人们还指给我看他日 常静坐在树荫下的桐树。这树就在祠后的山崖旁边。据说那株古桐早已枯死,现在的桐树 是从原来的树根上生发出来的,亭亭地也已有了十多丈了。 等我们走下山来,渡过江去,重新踏上长街,已是傍晚时分了。街上的摊贩早已散 去,只剩下一位老年农妇还坐在路边的石级上在等候顾客,她身边放着一只编织精巧的半 旧竹篮,手里拿了一杆小秤。走近去时,我惊喜地发现篮里满盛着一颗颗晶莹如珍珠的樱 桃。真的已经很久没有吃到樱桃了,这种果子在城市的水果店里是难得看见的,它的产量 少,时令短,又经不起久藏,难怪不易发现它的踪迹。它似乎只出现于词人的笔下,“ 樱 桃落尽春归去”引来了李后主的叹息;“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也是作为 “流光容易把人 抛” 的论据提出来的。词人好像无例外地一致惋惜春光的短暂,千方百计地想留它下来, 看见檐外蛛网上的落花瓣,敏感地发现蜘蛛竟也是自己的同志,也在进行无效的挽留春光 的努力。在他们看来,樱桃的出现,简直就是春去的信号。其实又何必如此呢?晚春以后 紧接着就是初夏,这才是更为丰富、坚实、健旺、充满了生机的季节,也是人类努力工作 的季节。 齐白石为荣宝斋画过一幅诗笺,一只高脚水晶盘里,满满盛着鲜红的樱桃,每只晶 圆的颗粒上都缀着一根细柄。真是一片火红,饱满地孕育着势将迸裂喷发的生命的力。老 画家给了樱桃崭新的解释,在他看来这应该是象征着未来更大更多收获的信息。不能不佩 服齐白石的见识与魄力,他的笔一下子就扫尽了多少年来围绕了樱桃凝聚着的悲叹、哀愁 的气氛。他在画幅上角的题词是“女儿口色 ” ,一下子竟从樱桃联想到女孩子的朱唇上去 了。 老太太篮里的樱桃,并不全是红的,有些还带着浅绿嫩黄的奶白色,也许是品种不 同,或尚未完全成熟。不管这些,我们买了一大捧,一面走一面吃,有的还带着微酸,甜 味也是淡淡的。就这样边走边吃,再走近那棵古老的香樟时竟自全部吃完了。 一九八二年五月十七日 (选自黄裳过去的足迹) 注雀替:中国传统建筑中横梁与立柱相交处的托座。白垩:石灰岩的一种,白 色,可用作粉刷材料。这里指用白垩粉刷塑像,为上彩做准备。 文章以“樱桃”为题,但后三段才集中写“樱桃”,这样安排的原因是什么? 答: _ _ 答案 按照游览顺序依次展开,行文舒畅自然。在前五段叙述社会生活变化的基 础上,借樱桃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思考,丰富文章内涵。后三段从不同层面揭示樱桃寓意, 升华文章主旨。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结构安排技巧的分析。后三段是文章的重心所在,但散文的 “形散而神不散” 的技巧就体现在这些方面。前五段的描述都是为后三段服务的,或摹状 实物,或绘制图景,或旁征博引,但都与主题材料形成了某种特定的关系,更好地凸显主 题。 解题法 1 1设问方式 (1)文章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2)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2解题步骤 (1)粗读全文,把握全貌。典例 1 中作者记录了游览桐庐的所见、所闻、所感。 (2)以段为单位仔细审读,用一句简明的话标示段意。有明显总括句的则不需要概括, 如典例1 第段“这样一个中小县城居民的文娱生活,竟是出人意外的丰富”。第 段 没有总括句,可以概括为“作者由老年农妇篮中的樱桃引发的联想”。 (3)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层次, 把相同内容的合并为一个层次。典例 1 段叙述桐庐的社会生活, 集中写樱桃。 (4)解析作者如此安排的原因或用意。典例 1 如此安排结构既符合游览顺序,又为了 凸显结尾樱桃对全文主旨的升华。 命题法 2分析行文思路 典例 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题。 说起梅花 我出生的那一天,家门前的梅花初绽,据说是朱砂梅,很美,家人就给我取名“梅 ” 字。父亲自小教我古诗,关于梅花的诗很多,到现在还能一口气背出不少,如“冰雪林中 著此身, 不同桃李混芳尘”“ 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我最喜欢曹雪芹的“ 冻 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关于梅,人们谈 论太多,种梅,赏梅,写梅,画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虽知道这名字极美, 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以启齿,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 来也闷声闷气的,对这个名字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到美国后就马上给自己取了一个雅 致的英文名字,以为总可以脱俗了,不料一些好事的西方人非要知道我的中文名字。 记得第一次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我就告诉他我的名字是梅,他又问“梅”是什么 意思,我说是一种花,那人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什么花。我突然张口结舌起来,记得梅翻 译成英语是plum,就是李子,迟疑了一下,就说plum。那人噢了一声,就不再问了,显 然他对这个答案很失望。 第二次一个美国人问起梅花,我接受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就启发他说,是一 种花,中国最美的花,你猜猜看。那人就说“ 是玫瑰花 ”。我有点失望,进一步启发说, 这种花,很美,在冬天开放,中国人最喜欢,经常把它画成画挂在墙上,写进诗里。那人 想了想说: “是牡丹吧,牡丹又大又美,我看很多中国人的家里挂着牡丹花。而且牡丹是 我唯一认识的中国花。” 我一听又没有希望了,也难怪,很少美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何况一种花草。 我说梅花是被中国人挂在墙上,捧在手上,供在心里的,是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 他似乎被我感动了,突然对梅来了兴趣。 这胖胖的老美认真起来,有一天他突然跑来兴冲冲地告诉我,苏菲,我找到了梅,结 一种酸酸的果子,是可以做色拉醋的,很好吃。我讶然了,是的,有些梅是可以结果子的。 大多花草有艳花者无果实,有美实者无艳花,难得梅两者俱美,梅的美不仅是果实,这老 美只知道吃。 第三个问的是意大利人,是搞音乐的,我想这人是有艺术感受力的,反正他没见过梅 花,就信口开河起来。我说梅花是中国最美的花,有几千年的栽培史。梅花是我们中华民 族精神的象征,凌寒飘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铁骨冰心。中国人倾心于梅的很多,清 朝曾有一位叫陈介眉的官员,听说孤山的梅花开了,立即弃官丢印从京城千里迢迢骑马狂 奔至杭州, “何物关心归思急,孤山开遍早梅花”。还有一个叫林和靖的,有一天独自欣 赏梅花时,一下子被梅花的神姿吸引了,从此入孤山种梅花,一辈子没有下山,以梅花为 妻。那人睁大了眼睛问:“真的吗? ”“ 真的。 ”我说,他有一首写梅花的七律,在所有 写梅花的诗中独占鳌头,无人能比。“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 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我脱口而出。如果你读了这诗,看了这梅,你一定能作出美的乐 曲,中国有名曲梅花三弄,你可以写出“梅花四弄 ” 。 从此,那人每次见我,必问梅消息,一天被逼无奈,就从网上找出梅花的照片与绘画 作品,其中有一幅墨梅。那人端详半天,说,很像桃花吗,枯瘦的桃花,还有黑色的, 很稀有的颜色。我不再想解释那是墨梅,也不想再说梅花的美就在于疏、瘦、清、斜。 显然这位艺术家也误解了梅花。我怎么告诉他在万木萧瑟,大雪压境的冬天,忽然看 到一树梅花迎雪吐艳时,那种惊心动魄。怎么才能告诉他,千年老梅,铁枝铜干,如枯若 死,一夜风雪后,突然琼枝吐艳,那种绝处逢生的沧桑感。怎样才能告诉他,当你为情所 困,辗转反侧时,突然一股梅香袭来,幽幽而来,又悄然而去,那种神魂颠倒。梅花的美 是摄人魂魄的,如果赏梅在淡云,晓日,薄寒,细雨,或小桥,清溪,明窗,疏篱,再加 上诗酒横琴,林间吹笛,这时候你很难再做凡人,梅花是人间尤物,人间与仙境的使者。 有一次和一个西方人闲聊,不知怎么就谈到他自己国家的国花,他异常兴奋,竟说得 泪花点点。我也不由自主又谈起梅花,他说他的,我说我的,他说的我不太懂,我相信我 说的他也不懂,有一点是相通的,对一种花的深入灵魂的热爱。 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中国人的心里 千回百转的梅魂,在与世界相遇的过程中焕发出独异的魅力,成为民族精神的写照。 (取材于苏菲的同名散文) 本文写了作者与外国人之间围绕着梅花展开的几个故事,在谋篇与立意方面匠心独具。 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 答: _ 答案 (示例 )从作者名字的翻译切入,以外国人对梅花的好奇、不解与误解为主要线 索来谋篇布局,对梅花内涵的阐释由表及里,逐步丰富与深入,凸显了梅花独异的美感和 魅力,构思巧妙而自然。阐发了梅花所凝聚的民族精神,表现了外国人与中国文化的隔膜, 流露出作者对交流和理解的渴望。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选取这几个故事的意图是由浅入深,逐层深入,揭示梅 的精神品格。然后结合文章主旨分析,本文的主旨在于赞美梅花的精神品格和魅力,同时 表达出因外国人不理解中国文化而产生的对交流和理解的渴望。 解题法 2 1设问方式 (1)请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 (2)作者的思路是如何展开的?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3)文章以 ,为线索,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4)文章第 ×× 段与哪几段照应?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写作思路? 2梳理文章行文思路的方法 (1)紧扣文体特征。不同的文体其行文思路不同,表现在结构层次上也有自己的特点。 叙事性散文重在叙事,往往以时间或地点的变化作为行文线索;哲理散文常常是开篇点题 或卒章显志;抒情散文则常以感情的变化为线索;写景状物类散文则以物为线索。典例 2 以梅为线串联作者与外国友人的故事,抒民族精神,解交流之困。 (2)分析情感脉络。一篇散文要表现感情变化的过程。一般来说是局部服从整体,文章 各语段、各层次所表达的内容总是围绕全文中心展开的,把各个层次能体现感情的词句找 出来加以整合,就可以找到行文的情感脉络。 (3)抓住文章线索。线索的类型及其在具体文章中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文章 线索单一;有的文章线索双重,或虚实结合,或纵横交叉,或一主一次,或平行发展。线 索的 “线头 ”往往在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过渡和段首段尾的关节处,抓住这个“ 线 头” 就能顺利牵出所有线索,从而弄清散文的结构。 (4)依据标志性语句。文章或段落层次内,往往有一些衔接上下文的标志性语言。中心 句提挈全文;过渡句承上启下,切分各个局部;照应句提示文章和题目、开头和结尾、前 文和后文的关系。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清晰地理清作者思路,从而准确抓住文章的结构 特点,分清层次。 3确定文章行文线索的方法 (1)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及其常用线索。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 情感为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记人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 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抒情散文往往以感情为线索。 (2)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典例 2 标题暗含文章线索。 (3)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4)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部分,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 索。 命题法 3分析句段作用 典例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题。 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 郁达夫 自从亚里士多德的文学模仿论创定以来,以为诗的起源是根据于模仿本能的学说, 到现在还没有绝迹。富有独断性者,甚至于说“所有的艺术,都是自然的模仿”。虽则说 得太独断,太笼统,但反过来说,自然景物以及山水,对于人生,对于艺术,都有绝大的 影响,绝大的威力,却是一件千真万确的事情。所以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 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 自然的变化,实在多而且奇,没有准备的欣赏者,对于它的美点也许会捉摸不十分 完全的。就单说一个天体罢,早晨的日出,中午的晴空,傍晚的日落,都是最美的景象; 若再配上云和影的交替,海与山的参错,以及一切人造的建筑园艺,或种植畜牧的产物, 如稻麦牛羊飞鸟家畜之类,则一日之中,就有万千新奇的变化,更不必去说暗夜的群星, 月明的普照,与四季寒暖的更迭了。 我们人类都有一种特性,就是喜新厌旧,每想变更。一碗最珍贵最可口的菜,若每 日吃着,到了后来,宁愿去换一碗粗肴淡菜来下饭。唯有对于自然,就决不会发生这一种 感觉,太阳自东方出来,西方下去,日日如此,年年如此,我们可没有听说有厌看的。还 有月亮,初一出,月半圆,月底全没有,而无论哪一个人,看了月亮,总没有不喜欢的。 自然的伟大,自然的与人类有不可须臾离的关系,就此一点也可以看出来了。 欣赏自然景物的本能,是大家都有的。不过有些人忙于衣食,不便沉酣于大自然的 美景;有些人习以为常,虽在欣赏,也没有欣赏的自觉。更有些人,将自然范围限制得很 小,以为能如此这般的欣赏,自然景物就尽在他们的囊中了。 我从前有位同事,平时只晓得钻门路,积私财,以升官发财为唯一的人生乐趣,现 在居然位至极品,财积到几百万了,但他唯一娱乐,还是出外则装学者的假面,回家则翻 英国银行的存折。对于自然山水,非但不晓得欣赏,并且还视若仇敌似的。对于这种利欲 熏心的人,我以为对症的良药,就只有一服山水自然的清凉散。因为山水自然,是可以使 人性发现,使人格净化的陶冶工具。 自然景物所包含的方面,原是极博大、极广阔的。天地岁时,社会人事,静而观之, 无一不是自然,无一不可以资欣赏,但这却非要悠闲自得,像朱夫子那样的道学先生才办 得到。至于我们这种庸人,要想得到自然的美感,还是上山水佳处去较为直截了当。 大抵山水佳处,总是自然景物的美点发挥得最完美、最深刻的地方。孔夫子到了川 上,就觉悟到他的栖栖一代,猎官求仕之非;太史公游览了名山大川,然后才死心塌地, 去发愤而著书。可知我们平时所感受不到的自然的威力,到了山高水长的风景聚处,就会 同电光石火一样,闪耀到我们的性灵上来。 我曾经到过濑户内海旅行,月夜行舟,四面青葱欲滴,当时我就只想在海岸做一个 半渔半读的乡下农民。依船楼而四望,真觉得物我两忘,生死全空了。后来也登过东海的 崂山,安徽的黄山,更在天台雁荡之间,逗留过一段时期,总没有一次不感到人类的渺小, 天地的悠久。所以要想欣赏自然的人,还是先上山水优秀的地方去训练耳目,最为适当。 从前有个赞美美术批评家拉斯肯的人说,他在没有读拉斯肯以前,对于绘画,犹如 瞎子,读了之后,眼就开了。这话对于高深的艺术品的欣赏,或者是真的,但对于自然美, 尤其是山水美的感受,也未必尽然。乡下愚夫愚妇的千里进香,都市里寄居的小市民的窗 槛栽花 ,都是欣赏自然的心情的一丝表白。只教天良不泯,本性尚存,但凭我们的直觉, 也就尽够做一个自然景物与高山大水的初步欣赏者了。 (有删改 ) 文章第段写“我”在濑户内海旅行,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_ 答案 (1)生动表现物我两忘的感受,突出自然的伟大;(2)以个人体验进一步印证山 水佳处对心灵的陶冶作用,亲切自然,更具说服力;(3)上承古人游览经历,下与登临崂山 等相呼应,行文详略有致,富于变化。 解析 分析作用类题目宜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如本题, 内容上突出山水自然对 陶冶人的心灵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等。 解题法 3 1设问方式 (1)这句话 (段)在全文结构中有什么作用? (2)说说 ×× 句(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好处。 (3)分析 ××× 在文章谋篇布局中的作用。 2分析句段作用的答题角度 (1)内容、主题 内容角度就是要考虑该内容对人物刻画、情感表达、基调奠定等方面的作用。主题角 度可考虑对主题有强化、深化、突出、揭示等作用。典例3 中第 段记述了我的濑户内 海之旅,日夜行舟,自觉物我两忘,生死全空。与前文所写山水佳处闪耀性灵相得益彰。 用亲身经历来作证,更有真实感,更具说服力。 (2)结构、思路 结构角度可考虑有设置悬念、做铺垫、伏笔照应、首尾呼应、结构完整、承上启下等 作用。思路角度可考虑暗示、揭示了什么样的思路等。典例3 中的第 段承上启下的作 用非常明显,上承古人游大川悦性灵,下接做自然的初步欣赏者仅需天良不泯,本性尚存。 (3)表达技巧 不是所有的句段都有表达上的特点。如果特点较突出,则要从该技巧出发考虑渲染气 氛、画龙点睛、对比衬托、象征等,也要注意表达技巧自身的作用。 (4)读者情感或心理 从这个角度可考虑有加深印象、激发情感、产生共鸣、深受启发、发人深思、催人想 象、回味不尽、想象无穷等作用。

    注意事项

    本文(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专题十二第二讲考点一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Word版含解析.pdf)为本站会员(tbuqq)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