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2013届浙江中考语文复习方案课件:第2篇古诗文阅读.pdf

    • 资源ID:5036668       资源大小:50.96MB        全文页数:295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20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3届浙江中考语文复习方案课件:第2篇古诗文阅读.pdf

    第10课时诗词鉴赏 第11课时课内重要文言文语段阅读 第12课时文言文比较阅读 第13课时课外文言文阅读 第10课时 诗词鉴赏 第10课时 浙考真题体验 浙考真题体验 一、2012· 杭州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问题。 送人之松江 宋 俞桂 西风萧瑟入船窗,送客离愁酒满缸。 要记此时分袂处,暮烟微雨过松江。 别董大 唐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 袂:袖子。诗中“分袂”是分别的意思。 第10课时 浙考真题体验 1送人之松江所写送别的季节是_ ,别董 大所写送别的季节是 _ 。 解析 此题考查概括能力,要求在读懂全诗的基础上,把握诗 歌内容,从局部或整体上获取信息。送人之松江中由“西 风萧瑟”“暮烟微雨”可知,送别的季节是秋天;别董大 中由“北风吹雁雪纷纷”可知,送别的季节是冬天。 冬季 秋季 第10课时 浙考真题体验 2请赏析这两首送别诗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_ _ _ 解析 此题考查体会古诗词的情感。答题时,需要结合相关诗 句进行分析。前诗中,“西风萧瑟”“离愁”表明诗人离别时 的沉重、悲伤的情绪。后诗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 不识君”表现的是乐观旷达的胸怀。 前诗通过写西风烟雨等环境和借酒消愁,表现诗人离别时沉重 、悲伤的情绪;后诗通过劝慰朋友天下到处有知己,来表现诗 人离别时乐观旷达的胸襟。(意思符合即可 ) 第10课时 浙考真题体验 二、2012· 温州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 田家 郑獬 田家汩汩河水浑,一树高花明远村。 云意不知残照好,却将微雨送黄昏。 3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流水汩汩、高花满树的景象,其中 “_” 字尽现田园清朗的意境。明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首先要把诗歌逐句进行翻 译,然后根据题干,提取符合要求的词语。 第10课时 浙考真题体验 4云本无知,诗人却怨云“不知”。这看似无理的抱怨, 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 _ _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解题 时要在整体感悟全诗的基础上,领会其意境,抓住关键词“不 知”“却”来理解作答。 蕴含着诗人对夕阳的喜爱(留恋、眷恋 )之情。 第10课时 浙考真题体验 三、2012· 嘉兴(舟山)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野池 唐 王建 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齐。 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蜓上下鱼东西。 5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 _ ,植物 _的景象。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中用词精妙的赏析。从“野池水满 连秋堤”可知,此时的池水已满;从“菱花结实蒲叶齐”中可 以看出,植物生长得十分茂盛。 满溢(满) 丰茂(或茂盛、果实丰硕 )(意思符合即可 ) 第10课时 浙考真题体验 6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 _ _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解答 时注意结合诗境并展开想象来分析。诗歌的前三句描写的是优 美恬静的自然风光,第四句则描绘的是蜻蜓上下翻飞和鱼儿自 由活动的情景。以物喻人,这不正是作者所向往的自由生活么? 表现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意思符合即可 ) 第10课时 浙考真题体验 四、2012· 台州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 秋夜山居 唐 施肩吾 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织新雪。 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注 素机:织布机。野客:离乡在外的游客。 7诗歌首句“ _” 一词点明了时令属 “秋”。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和把握。题目限定了答题的 范围即“首句”,点明“秋”季的特点的词语只有“去雁”一 词了。 去雁(仅答“雁”不正确 ) 第10课时 浙考真题体验 8诗中“衔”字向来为人称道,请你说说它好在哪里。 _ _ _ 示例:一个“衔”字把空中一轮明月被松梢遮掩的情形,描 绘得活灵活现。 (意对即可 )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和表述能力。解答时要先把 诗句所描述的场景概述一番,然后再针对其中的用词进行赏析。 诗中的“老松衔月”并非松树真的衔住了月亮,而是人在酒醉 时面对遮月的老松的一种幻觉。松树遮住月亮,这一“衔”字, 则十分灵动。 第10课时 浙考真题体验 命题规律 1赏析材料以写景抒情诗为主,即事感怀、托物言志为辅。 2命题方式以主观题为主,客观题为辅。 3命题角度通常涉及四个角度,即形象类赏析、情感类赏析、 技巧类赏析、语言类赏析。其中形象类、情感类赏析题是命题 的重点,也是命题的热点。 4常考题型有:情感把握题、形象分析题、诗句赏析题、画 面描绘题、阅读评价题。 第10课时 浙考真题体验 命题趋势 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诗句意义的理解;对诗 中景物、形象和情感的理解;对全诗深层含义的理解;对 全诗名句的感悟。 2考察对语言的品味:考察重点字词的精妙;考查诗 句蕴含的深意;考察诗词曲中的名言佳句。 3考察对写作技巧的分析:分析诗中修辞手法的含义及 作用;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分析诗歌的结构形式;分 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分析诗歌的艺术风格。 4考查对诗歌文体知识和重要诗词人生平的掌握:这些知 识在中考语文试题中从不单独命题,也不纯粹考一些死记的知 识,但它灵活地穿插在诗词赏析题中。 第10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 必备知识 考点聚焦整合 一、古代诗歌分类 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1)古体诗,包括古诗 (唐以前的诗歌 )、楚辞、乐府诗。如陶 渊明的饮酒。 (2)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近体诗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律诗规定为八句,如杜甫的春望就是五言律诗;绝句规定 为四句,如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词的 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 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 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 第10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 2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1)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这 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其风格清新自 然。如陶渊明的饮酒、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等。 (2)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等 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 想。如曹操的龟虽寿等。 (3)边塞征战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边疆风光为题材的诗。 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辛弃疾的破阵子· 为陈同 甫赋壮词以寄之等。 (4)即事感怀诗,因某一事由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 念友等。如杜甫的春望、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 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如杜牧的赤壁。 第10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 二、不可不记的几个概念 1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 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 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方式,具体地说,就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 交融、情景相生、情由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 皆情语等。 2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互文、 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 3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 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 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 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 (间接抒情的 诗歌)、直抒胸臆 (直接抒情的诗歌 )等。 第10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 4结构形式。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开门 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 垫、伏笔等。 (这通常是分析整首诗,中考题中除比较阅读外 较少出现 ) 第10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 三、古诗词中常考的景物意象 景物意象 浮云游子 莲花高洁或爱情 红豆、燕子爱情或相思 月亮、鸿雁思乡或相思 杨花、青草、杨柳离情、离恨 梧桐、杜鹃、乌鸦凄凉悲伤 菊花、梅花、竹子、青松傲然不屈 西风、猿啼、丁香愁绪 第10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 常考清单 考点一感受诗词形象,融入诗词意境 考向1理解诗词的人物形象 例12012· 义乌诗的前两句塑造了一个英武勇敢的少年形象,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答案 在猎猎的秋风中,少年披弓执剑,迎着霞光,策马扬 鞭,奔赴战场。 第10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 思维轨迹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1)英雄,既可以描 写客观的人物形象,又可以塑造抒情主人公的形象;(2)美人, 除了指代相思恋人外,美人的形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 喻君王,或是自喻; (3)羁人,主要是写羁旅在外的思乡之情; (4)宫女,主要是写宫女百无聊赖的生活和精神状态;(5)思妇, 主要描写思念丈夫的少妇形象;(6)隐士,多描绘隐居田园的人 物形象,体现对田园生活的向往;(7)征人,这类形象多在边塞 诗中出现,或慷慨激昂,或怨恨不平,反战思归。(8)悲士,多 是写功业难成、报国无门的感慨。 第10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 分析人物的方法有: (1)关注背景,知人论世; (2)分析描写手 法,抓住人物特征,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对人物形 象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作直接描写,也可以间接描写, 从侧面去烘托; (3)体察写作意图,注意联想和想象,古人写诗 时,常用含蓄、双关、象征等手法,明言此而实言彼。 答题模式 表现人物形象的词语人物形象特征。 第10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 考向2描述诗词的景物特征 例22012· 金华模拟 “林外鸣鸠春雨歇,层头初日杏花繁” 两句的景物描写,突出了景物的什么特征? 答案 突出了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景物特征。 思维轨迹 解答时,可以先将这两句诗翻译出来,然后分析关 键词如“鸣鸠”“春雨歇”“初日”“杏花繁”表现了春天怎 样的特点,用相关词语概括描述。 答题模式 描绘形象图景概括图景特点。 第10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 考向3描写诗词的画面或情景 例32012· 杭州市 拱墅区模拟一、二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水窗低傍画栏开,枕簟萧疏玉漏催) 答案 夜卧临湖居室,枕席凉爽,玉漏滴答,是秋凉将至的宜人 情景。 思维轨迹 首先要正确理解诗词大意,找全景物,添加修饰 语,写明句意;其次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以 及关键词,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添加适当的细节描写; 再次可以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使语言更形象、生 动,增强语言的描写性。此外,有时还得考虑字数限制,不 得超过字限。 第10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 考点二把握诗词内容主旨 考向1领会主旨,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例12012· 台州模拟诗的“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两句表 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也抒发了诗人不能实 现远大抱负的抑郁之情。 思维轨迹 “ 主旨”,即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需要注意的是: (1)答题时一定要着眼于全诗,看清楚全诗的内容,进而体会 诗人的感情,切忌断章取义;(2)借助诗题,理解主旨; (3)关注 序、注,体会主旨,一般序在诗前,注在诗后,有时会巧妙地 安排在题干中,它们有助于理解作品思想内容;(4)借助“题 眼”,把握诗歌感情基调;(4)瞄准“篇眼”,揭示主旨;(5) “知 人论世”,把握作品主旨。 答题模式 作者通过 描写,表达了 (抒发了、流露出 ) 心情。 第10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 考向2融入意境,体会诗词中的情感情趣 例22012年· 金华(衢州)模拟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趣?(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傍柳边行。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 来细浪生 ) 答案 表现了诗人闲适的情趣,热爱自然的情感。 第10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 例32012· 湖州第二句诗中卧看二字体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境? (湖上风恬月淡时,卧看云影入玻璃) 答案 向往自然,追求宁静。 思维轨迹 (1)结合背景,窥测诗歌的情感。这里的“背景”,一方 面指诗反映的广阔的社会现实,这是诗歌产生的土壤;另一方面, “背景”也指诗人多变的人生经历,诗人常常把自己的身世遭遇、个 人荣辱融入自己的诗作之中,如李煜、李清照的词作,写尽了自己人 生的悲欢离合。 (2)分析诗眼,透视诗歌的情感。阅读古代诗歌,如果 能抓住这些“诗眼”,就能很容易地体会出诗人的情感。如例2中 “闲傍”,例 3中“卧看”,根据这些“诗眼”,诗人宁静闲适的心 境便不言自明了。(3)解读意象,挖掘诗歌的情感。解读诗歌意象,有 助于我们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比如,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写道 “不畏浮云遮望眼”,诗人为什么不用“白云”“孤云”而用“浮云” 呢?因为“浮云”可暗指困难、挫折、障碍等,明白这个意象,你便 能体会出诗人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 答题模式 写出了 营造了 (的氛围,的意境 ),表达了 (体现 了) 第10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 考点三赏析诗词语言 考向1品评诗词中炼字的妙处 例12012· 台州市 仙居县模拟本诗第一句中“飞”字意蕴丰 富,请简要赏析。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答案 描绘了 (暮春时节 )落英缤纷的美丽盛景;表现了船行的 轻快,传达出诗人愉悦的心情。 思维轨迹 (1)抓住诗句中的动词、形容词、活用词等分析,理 解该词在句中的含义,如本题中的“飞”;(2)展开联想把该字 放入原句中具体描述景象;(3)点明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模式 通过( 某字或某词 ),描绘了 情景,表达了诗 人的心情。 第10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 考向2赏析诗词中的名句名联 例22012· 杭州模拟这首诗第二联“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 息雨声中”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答案 借景抒情,诗人客居苕溪,每天诵诗打发光阴;春天来 了,在潇潇雨声中,追踪杏花吐蕊绽放的消息,隐含着诗人对 春的期待。 变式考例 2012 ·温州(瑞安)模拟诗歌中侧面烘托是常见的表现手 法,请从这一角度赏析“唯有蜻蜓蛱蝶飞”。 答案 因为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村中白天很少 有行人。本句诗衬托了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 第10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 思维轨迹 赏析诗歌名句,注意从手法技巧、语言运用、内 容三个角度进行思考。 从手法技巧上赏析诗歌名句,可以参照前面所介绍的方法。 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诗歌名句,除掌握“评析炼字”中所 介绍的方法外,还应注意如何抓准名句中精妙传神的字词,方 法有两个:一是看词性,这些字词往往是名句中的动词、形容 词、数量词或副词;二是看位置,这些字词在诗句中的位置往 往有一定的规律,一般而言,五言诗为第三个字,七言诗为第 五个字。 第10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 从内容上赏析诗歌名句,注意从“情、景、理”三个方面去 评说。情,即思想感情。抒情是诗歌的第一要素。体察诗人的 思想感情,是赏析名句的第一要义。景,即景物或景象。诗人 的感情问题要寄寓在一定的景物中,或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 无景之情,情就缺失了依凭;无情之景,景就失去了活力。赏 析名句要注意领会其中的景物及景中之情。理,即道理或哲理。 通过诗歌来述说一个哲理,好懂,易记,脍炙人口,启人深思。 诗歌中的名言名句很多都是智慧的浓缩、思想的结晶,因此赏 析名句不能忽视对哲理的品味。 第10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 考点四整体把握,综合评价 考向1评析诗词的表现手法、艺术特色 例12012· 岳阳这首诗 (咸阳值雨 )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 法?(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还似洞庭春水色, 晓云将入岳阳天 ) 答案 示例一:诗人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诗中一、二 句实写眼前的咸阳雨景,三、四句虚写心中意境。全诗用“还 似”一词将一北一南、一实一虚两幅图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描绘出了空濛缥缈的雨景。(答出“虚实结合”即可 )示例二:诗 人运用了联想的表现手法,由眼前的咸阳雨景联想到洞庭春水 色,描绘出了空濛缥缈的雨景。(答出“联想”即可 ) 第10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 思维轨迹 艺术特色,也称“表现手法”。它包括:表达方 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 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分为直 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 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结构形式 (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 深入、先总后分、先分后总、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作 铺垫、埋伏笔等 );修辞手法;写作技巧(赋比兴、衬托、 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 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艺术风格 (包括雄浑、旷达、豪放、 沉郁、悲慨、婉约等 )。 第10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 考向2分析诗词的意境 例22012· 长沙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 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营造 了“苍茫” (或“空旷”“旷远”“辽阔”“广袤”等,意思 相近即可 )的意境;表现了孤寂的情感。 思路分析 所谓意境,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画面和所表现 的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艺术氛围,能使欣赏者通过想象、联想, 犹如身临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或得到美的享受。 第10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 答题模式 第一步,描绘诗词中 (诗词中某几句 )展现的图景画面。答题 内容既要忠实于原诗,又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创造(不 能局限于翻译 )。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 词表述,例如:孤寂冷清、明净绚丽、恬静幽美、雄浑壮阔、 空旷辽远、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壮美、生机勃勃、富 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缥缈、凄寒萧条、繁华 热闹等。 (平时要理解领会这些词语的意思,如能结合典型作 品加以领会,做到融会贯通最好) 第10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常见的有:愉悦、欢快、 激动、乐观、旷达、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仰慕、惜别、 依恋、豪迈、闲适、迷恋、忧愁、惆怅、孤独、寂寞、伤感、 烦闷、恬淡、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必须明 白每个词语的意思,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切忌空洞含糊) 第11课时 课内重要文言文语段阅读 第11课时 浙考真题体验 浙考真题体验 一、2012· 温州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 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 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 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 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 泪沾裳。” 第11课时 浙考真题体验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不见曦 月() (2)沿溯 阻绝 () (2) 或 王命急宣 ( ) (4) 每至晴初霜旦( )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与识记能力,注意“ 或”译为“有时”,其余三个在教材中都有解释,难度不大 。 日光,这里指太阳。 逆流而上。 有时。 早晨。 第11课时 浙考真题体验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_ _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理解和翻译能力,可采用直译 法逐字逐词翻译。注意“奔”是动词用作名词。 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第11课时 浙考真题体验 3文章结尾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有什 么作用? _ _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章重点语句的理解。在我国古代,游子、 迁客们常在三峡来来往往,他们听到猿声触发思乡情,潸然 泪下。引用的诗句准确地表现了三峡秋季的特点,反映出游 子迁客的凄凉心情。 渲染秋天萧瑟的氛围,表现三峡的凄婉美。 第11课时 浙考真题体验 二、 2012· 宁波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 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 沃灌,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 被 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 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 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 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第11课时 浙考真题体验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媵人持汤 沃灌 () (2)同舍生皆 被 绮绣()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与识记。要注意其中“ 汤”的意义和现代汉语之间的差别,“被”是通假字。 热水。 通“披”,穿。 第11课时 浙考真题体验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腰 白玉之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天下缟素 C吾妻之美 我者 D一狼洞 其中 C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活用的掌握。例句中的加点词“腰” 属于名词用作动词,意为“腰挂”,A、B、D三项中加点词都 属于此种用法, C项中加点词“美”属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作 “认为 美”讲。因此可以判断,只有C项符合题意的要求。 第11课时 浙考真题体验 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_ _ _ _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理解和翻译能力,可采用直 译法逐字逐词翻译。 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就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了。 第11课时 浙考真题体验 7文中宋濂的求学经历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_ _ _ _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归纳能力。题目看似 是开放性的,实则要求我们根据文章内容来回答,不能脱离了 文本。 学习要勤奋刻苦;学习要以读书为乐。 第11课时 浙考真题体验 命题规律 1顺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的句读,主要考查学生读的能 力。 2理解常用的实词和虚词。重点考查通假字、多义词、古今 异义词、词类活用等。 3翻译句子。重点考查对文言句式的掌握情况。 4了解课文所蕴含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5了解课文的主要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第11课时 浙考真题体验 命题趋势 中考文言文命题新的趋势: 1由课内向课外延伸,逐步和高考接轨。 2课内外比较阅读近年一路飘红。 3客观性试题越来越少,主观性试题越来越多,难度加大。 4久违的文学文化常识也悄悄地进入试题中,还有词类活 用等难点内容不少地方也将列为考点进行考查,我们在今后的 复习中应该引起重视。 第11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 常考清单 考点聚焦整合 一、重点字词解释 1通假字 初中课本中文言通假字有40多个,它们可以分为: (1)音同形 似通假,如“辨”通“辩”、“材”通“才”、“火”通“伙” 等;(2)音同形异通假,如“熙”通“嬉”、“衡”通“横”、 “以”通“已”等; (3)音近形似通假,如“见”通“现”、 “属”通“嘱”等; (4)音近形异通假,如“亡”通“无”、 “阙”通“缺”、“要”通“邀”等;(5)音异形似通假,如 “说”通“悦”、“被”通“披”等。通假字是中考解词题永 久性考点,因此常用通假字要尽量多记。2012年浙江省宁波市 就考了“同舍生皆被绮绣”的“被”(“被”通“披”,穿 )。 第11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 2一词多义 在古汉语中,一个词往往有很多种含义,这就要求我们重点掌 握一些典型的、常见的多义词,理解时要以本义为基础,根据 具体的语言环境去推求某个词语的具体含义。2009年以来,中 考常考文言多义词有:安、病、策、从、负、服、顾、怪、过、 横、恒、患、会、居、距、劳、令、谴、前、请、善、适、师、 食、使、市、是、实、素、岁、涕、图、往、延、宜、彰等。 如2012年温州卷“或王命急宣”的“或”,在文言文中常见的 义项有“有时”“有的、有的人”“或许”等,属于一词多义, 在这里要选择正确的合乎语境的意思,即“有时”。 第11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 3古今异义 文言文中有一大批基本词汇古今意义相同,但也有些词汇随 着时代的变迁,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复习时,我们要特别 注意,不能以今释古。古今词义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有些词的意义,以前包含的范围较小,后来范 围扩大了。如:“江”“河”在古代是专指长江、黄河,今指 所有的江流河水。 (2)词义缩小。有些词的意义,起初包含的范围较大,后来范 围缩小了。如:“国”在古代指“国家或京城”,今义只指 “国家”。 (3)词义转移。古代一些词的词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由原来 的意思转变为新的意思了,这就是词义的转移。如:“牺牲” 原是指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牲畜,“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中的“牺牲”即是此意;现在的“牺牲”指为了某种目的而舍 去自己的生命或权利,词义发生了转移。 第11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 (4)感情色彩的变化。指汉语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一些词语的感 情色彩发生了改变。如:“能谤讥于市朝”中的“谤”在古代 汉语中是指“不当面批评”,属中性词;今义是指“诽谤”, 有“中伤”的意思,是贬义词。 (5)区别单音词和双音词。文言文以单音词为主,双音词极少, 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词为主。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卑 鄙”是两个单音词,“卑”是出身低微,“鄙”是见识浅陋。 而现代汉语中“卑鄙”是一个词,意为(语言、行为 )恶劣,不道 德。像“地方”“气象”“明年”“于是”“东西”“等 死”“中间”“痛恨”“颜色”“无论”等貌似现代双音词的 古今异义是中考试卷里常考的内容。 第11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 4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一个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而 作另一类词使用,随着词性的改变,这个词又同时具有新的含 义。初中生应该了解并学会推断词类活用词的含义。如 2012 年 嘉兴 (舟山 )卷,考察“于是与亮情好日密”的“日”,在这里是 “一天比一天地”,属于名词活用作状语。词类活用类型有很 多,具体而言,它包括: (1)名词活用作动词。如: 小信未孚,神弗福 也(曹刿论战 )福:赐福,保佑。 (2)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如: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 粟一石 (马说 )尽:吃尽,吃完。 第11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 (3)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如: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 (出师表 ) 良实:善良诚实的人。 (4)动词活用作名词。如: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 焉(曹刿论战 )伏:伏兵。 (5)名词活用作状语。如: 斗 折蛇 行,明灭可见 (小石潭记 )斗:像北斗星那样。 蛇:像蛇爬行那样。 (6)使动用法, 谓语动词含有“使 , 怎么样”的意思。如: 山光悦 鸟性,潭影 空 人心 (题破山寺后禅院) 悦、空:形容词使动用法,使, 悦,使 , 空。 第11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 (7) 意动用法,谓语动词含有“ 认 为 ,怎么样 ” 或 “把, 当做什么”的意思。如: 而不知太守之 乐 其乐也 (醉翁亭记 )乐:形容词意动 用法,以 , 为乐。 (8)为动用法,动词的为动用法则是“为, 怎么样”的 意思。如: 等死,死 国可乎 (陈涉世家 )死:为 , 而死。 在通常的中考试卷里,词类活用的概念是不会出现的, 但 是解释这一语法现象是常考不衰的,2012 年浙江省宁波市中 考试题便是如此,因此我们平时要多加积累。 第11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 5常用文言虚词 各地考纲中,把“之、其、而、以、为、于、也、乎、矣、 焉、哉”等虚词列为考点,要求考生在语境中理解这些虚词的 含义和用法。如 2012年台州市考了“之”,义乌市考了“以”, 衢州卷则把“以”“之”“而”“于”等综合起来命一道四选 一型的选择题,更具代表性。 第11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 虚词用法例句 之(1)【动】往,到 去 (2)【代】他,她,它 (3)【助】的 (有时可不译 ) (4)【助】用于主谓之间,取消 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的作 用。不译 (5)【助】起调节音节的作用, 不译 (6)【助】宾语前置的标志。译 时省去 (1)辍耕之 垄上( 陈涉世家) (2)学而时习之 (论语 ); 策之 不以其道 (马说 ) (3)恢弘志士之 气( 出师表)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 染(爱莲说 ) (5)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 ) (6)宋何罪之 有(公输 ); 菊之 爱(爱莲说 ) 第11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 虚词用法例句 以 (1)【动】认为,以为 (2)【介】用,把,拿 (3)【介】因为,由于 (4)【介】凭借,依靠,依 照 (5)【介】去,来,用来( 表目的 ) (6)【连】以至、因而 (7)【连】相当于“而”( 表承接 ) (8)【通】 “ 已”,已经 (1)臣以 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 ) (2)以 刀劈狼首 ( 狼 ); 投以 骨( 狼 ) (3)不以 物喜,不以己悲 ( 岳阳楼记) (4)以 君之力 (愚公移山 ) (5)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 );意将 隧入以 攻其后也 (狼 ) (6)以 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 (7)无从致书以 观(送东阳马生序 ) (8)固以 怪之矣 (陈涉世家 ) 第11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 虚词用法例句 于(1)【介】在,到,向,从, 对,对于,由于,在 之 中(方面)(用在动词后引出 对象) (2)【介】被 (3)【介】同,和,跟 (4)【介】比,胜过 (1)战于 长勺(曹刿论战 );告之 于 帝(愚公移山 );青,取之于 蓝,而青于蓝 (劝学 );箕畚运 于 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 );苟全 性命于 乱世(出师表 );生于 忧 患,死于安乐 (孟子 ) (2)见欺于 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 (3)曹操比于 袁绍(隆中对 ) (4)苛政猛于 虎也( 礼记· 檀弓下) 第11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 虚词用法例句 其(1)【代】他 (的),她(的), 它(的);他们 (的),她们 ( 的),它们 (的) (2)【代】那,那个,那 些,那里 (3)【副】大概,或许, 还是(表推测 ) (4)【副】岂,难道 (表反 问) (5)【助】调节音节,无 义 (1)安求其 能千里也 (马说 );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 间(送东阳马 生序 ) (2)其 人视端容寂 (核舟记 ) (3)其 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其 真不知马也 (马 说 ) (4)其 真无马邪 (马说 ) (5)路漫漫其 修远兮,吾将上下而 求索 (楚辞 · 离骚 ) 第11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 虚词用法例句 何【连】表并列:和、又。 可不译 表递进:并且 表承接:就、然后,或不 译 表修饰:不译 表转折:但是、却、然而 表因果:因而 中峨冠而 多髯者为东坡 ( 核舟 记) 饮少辄醉, 而 年又最高 (醉翁 亭记 ) 夺而 杀尉 (陈涉世家 ) 朝而 往,暮而归 (醉翁亭记 ) 千里马常有,而 伯乐不常有 (马说 )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醉翁亭记 ) 第11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 虚词用法例句 为(1)【动】 wéi 做(根据句子活译 ) 作为、当做、成为 认为 是 (2)【介】 wèi 替、给 (表替代 ) 向、对 (表对象 ) 为了、为着 (表目的 ) 被(表被动 ) (1)并自为 (题)其名 (伤仲永 );以径 寸之木, 为 (雕刻 )宫室、器皿 ( 核舟记 ) 弃其杖,化为 邓林 (夸父追日 );以 丛草为 林(闲情记趣) 孰为 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 东坡 (核舟记 ) (2)为 人谋而不忠乎(论语 ) 不足为 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项为 之强 (童趣 ) 二虫尽为所吞 (童趣 ) 第11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 虚词用法例句 因(1)【介】依照,按照, 根据 (2)【副】于是,就 (3)【连】因此,于是 (1)罔不因 势象形,各具情态 (核 舟记 ) (2)宅边有五柳树,因 以为号焉 (五柳先生传 ) (3)余因 得遍观群书 ( 送东阳马生 序) 第11课时 考点聚焦整合 虚词用法例句 焉(1)【助】常用在句末, 一般可不译出。用于 反诘语气,可译为 “呢”。 (2)【代】它;哪里 (3)【兼】相当于“于 之”“于是” (1)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 公移山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 我所欲也 ) (2)且焉

    注意事项

    本文(2013届浙江中考语文复习方案课件:第2篇古诗文阅读.pdf)为本站会员(tbuqq)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