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优化我县农业产业结构的几点思考.docx

    • 资源ID:504586       资源大小:23.64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4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4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优化我县农业产业结构的几点思考.docx

    第 1 页 优化我县农业产业结构的几点思考 特征码 mOQqtRIQaObyAGTzszpv * 论文提要:地处川北东部,资源贫乏,是一个典 型的农业县。改革开放以来,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 下,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面方针政策,走脱贫致富之路, 农业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农业内部结构得到明显改善。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面对中国加入 WTO 农业面临的 严峻形势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给农业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我县农业这一基础产业结构单一、层次不高的问题突出显露出 来,再加上生态环境恶化,市场竞争乏力,影响和制约着我县 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为此,本文在对农业生产的现状、 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旨在进一步 优化我县农业产业结构,促使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为解决近 13 亿中国人民的渴 问题、为工业及其它产业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健康快速发展、 保持社会的长治久安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经过 20 多年的改革 开放,我县农业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 是: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已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解决温饱的要 求,为我县改革、发展、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这个阶段, 也出现了新的问题,主要是粮油等农业产品出现了阶段性供过 第 2 页 于求,品质不能完全适销对路,农民增产却不能增收,影响了 我县广大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步伐。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在 于:大力优化农业产业化结构,加大科学投放,提高农业自身 利益。只有大力优化结构,并加大科技投入,才能提升农业发 展质量,发挥我县农业优势,适应 WTO 及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只有大力优化结构,才能迅速扩展农民的就业增收领域,增加 农民收入;只有农民收入增加了,才能使68 万人民这个消 费群众爆发出对工业和其他待业强烈的拉动力,通过扩大内需 实现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一、优化我县农业产业 结构必须要有新思路 1、优化农业结构必须改善我县农业所处 的生态环境改善我县生态环境,首先要优化农业结构。从全县 农业所处生态环境看,长时期以破坏自然生态所换取的农业发 展已步入困境 ,因而改善生态环境是实现我县农业结构优化的 先决条件。县内的生态环境已无法满足人口逐年增加对土地的 需求,按原有的垦荒农业模式发展,只能导致更为严重的环境 恶化。只有优化农业结构调整,改变农业发展模式,走可持续 发展的道路,把农业的发展建立在通过保持特色生态环境来强 化农业特色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 一。 2、优化农业结构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从农业内部看,导致 结构优化都是农产品价跌卖难,但价跌卖难的范围一次超过一 次。从回旋余地看,结构优化的只能都是发展销路好的产品, 但销路好的产品数量越来越少。结构优化受资源制约的程度越 第 3 页 来越轻,受市场需求制约的程度越来越深;从政府角度来看, 由于结构调整优化受政策因素的束缚越来越少,因而政府的 “放开”为主,通过破解束缚而释放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活力 可能性也少,这种状况表明,农业已由主要受资源约束的发展 阶段转入受资源和市场双重制约的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 农民种什么养什么既不是农民随意决定的,也不是政府所能决 定的,而是由市场来决定,所以目前我县的农业结构优化必须 以市场为导向。 3、优化农业结构必须应对农业发展的外部压 力从我县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看,优化结构调整压力增大。首 先是当前国民经济出现市场需求不振,发展速度趋缓。农产品 数量过剩的矛盾完成靠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加以缓解,不能寄希 望于国民经济出现新的“过热”来消化。第二,通货紧缩导致 价格下跌的预期已经形成,使农业结构优化面临的障碍,价格 信号未能很好地揭示农业结构优化的方向,农民的生产活动缺 少明确的市场导向。第三,乡镇企业发展速度趋缓,难以在需 求和供给两方面帮助农业化解过剩矛盾。解决农产品过剩的矛 盾,完全落在农业结构优化上。一、优化我县农业产业结构必 须要有新思路从以上可以看出,我县农业已由主要受资源约束 的阶段转入受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新的发展阶段。因此,这个 阶段就要走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 心,以增收为目标的结构优化之路。从我县农业产业结构的缺 陷看:一是低质农产品供大于求,而某些优质农产品却供给不 第 4 页 足,依然需要在外购进,于是出现了同一种粮食过剩与短缺并 存的奇怪现象。二是种植业开发过度,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恶化、 自然灾害频繁。三是农业结构不完整,农民就业仍然集中在农 业,导致农业经营规模过小、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业发展严 重滞后,收入增长受到极大限制。四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主要 还只是在数量上做,哪些产业、产品在数量上短缺,就发展哪 些产业、产品,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始终只局限于部分区、 乡镇,且数量有限,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而粮食等大宗产品仍 年复一年地发展低质的大路货品种。由此可见,再按过去的老 路子调整我县农业门牌号结构,不但不能有效地解决当前所出 现的现实问题,反而会给全县农业发展造成新的矛盾和困难, 必须寻求新的思路。二、优化我县农业产业结构必须要有新方 法优化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要达到的目的:是一个综合性目标, 可确定为;以国际国内市场为导向,按照经济和自然规律,本 着合理规划,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依靠科 技进步,通过政策引导、信息服务、技术示范等多种手段,发 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形成区域布局合理,各具优势和特 色,各业协助发展,市场供需平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 态效益,统一的农业生产结构。具体讲,通过结构优化,要使 我县农业发生三个变化:一是实现产量型农业向效益型农业的 转变,使农产品总量供求基本平衡,品质适销对路,并在国内 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二是实现普通农产品向优质农产品的 第 5 页 转变,使我县农业全面转向优势、高产、高效的轨道,使务农 的劳动力的收入逐步接近全县人均水平;三是实现趋同经济向 特色经济的转变。要通过合理调整区域分工布局,不同区乡发 展各具特色的专业生产。要实现上述目标,本人认为:我县农 业结构优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依靠市场,使农业产 品的调整与市场需求合拍。一是要认真研究市场,做好市场调 研,摸清市场供求变化,可以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和风险系数, 必须以市场需求为主地组织生产,同时,还要不断寻找和挖掘 本地优势,出现市场空档及时补充,做到市场信息研究,预测 分析,增强结构优化的预见性。二是要注重开拓市场,要针对 农业产品的需求出现优势化、季节化、方便化的趋势大作,尽 量避开趋同性的竞争手段,树立敢为人先,别具一格的竞争观 念和策略,形成特色个性产品拓宽市场空间,让不同层次,不 同地域和消费习惯的消费者都能在“错位竞争”中得到满足; 三是着力培育市场,积极培育农村技术、劳务、资金、信息等 市场,形成多特色、少环节,开放式、高效率的农产品流通网 络。 2、加大科技投入,优化农业产品结构,推进农产品由低 质为主向优质为主转化。在优化结构调整过程中,要特别注意 依靠科技,提高农产品优质率和优质农产品产出率。当前,我 国农产品供给数量不足的矛盾基本消失,农产品优势产出率很 低,优质产品的出产率也很低,这个矛盾日益突出。依靠加大 科技投入,解决农产品优质率低和优质农产品产出率低的“两 第 6 页 低”问题,是优化农业结构的重要任务。具体要求是:要以优 质品种替换劣质品种,提高农产品的优质率,保持优质品种的 品质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单产、降低成本,提高投入产出比率, 这方面,需要增加投入,加强科研,增加技术含量,但更重要 的是应采取有力措施,解决 现有科技成果转化率太低问题,加 快科技成果转化的观念,重在改革农业技术推广体制,使技术 推广人员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 3、调整种植、养殖区域, 发展林业和畜牧业,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结构(1)大力发 展林业、畜牧业,改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国家现有退耕还林、 还草、还源政策,有计划、有步骤地把不宜种粮的土地退耕还 林、还草、还源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相应压缩粮食种植面积, 转而发展高价值的林果业、畜牧业、水产林。大力发展畜牧业, 世界上任何发达国家在农业中都重视畜牧业发展,并且畜牧业 在农业中占的比重很大,我县绝大部分乡镇具有发展畜牧业条 件,只有做好规划,发展各具特色的畜牧业是完全可能的;大 力发展林业,最重要的是抓好经济林、用材林的培育和发展, 要充分发挥现有业主经营成果,深度开发现有荒山、荒坡、荒 地,根据市场需求,栽植如香料、核桃、板栗等优质适销对路 品种;退耕还草还湖还要与农民经济利益结合起来,在退耕还 草后,草山草坡能否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开发,根本问题是在于 加强草场建设,应通过草场建设培育和增加牧草资源,实行围 栏轮换养畜,提高产草量和载畜量,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畜产品 第 7 页 深加工,多层资助地增加附加值,形成比开荒种粮高得多的经 济效益;还湖还塘对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较大,需要根据 各地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对策,扩大河、塘、堰面积和蓄水能 力,同时,加大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力度,增加经济效益。 (2) 充分发挥粮食主产区的自身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各区、 乡、镇应当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质,大力发展粮食生产,除满 足当地乡村居民口粮和饲料用料、加工用粮需要外,必须向国 内大中城市提供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适应市场需求的商品粮,尽 可能扩大市场占有率。在粮食生产上,可以在保持家庭承包经 营的基础上,实行集中连片种植,可以考虑在几个村或乡甚至 某两个区为单位连片建立生产基地,形成某一品种的大批量生 产能力,以利于统一提供粮种和栽培技术服务,提高质量和单 位面积产量;也有利于大批量收购、贮运和加工,提高在粮食 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3)县内各区和大的镇的“郊区” 应减少粮食生产,大力发展附加值高的名优产品生产县内各区 和大的镇的“郊区”应减少粮食生产,大力发展附加值高的名 优产品生产,满足当地群众需要和市场需求,要根据“郊区” 土地资源、科技素质高和市场信息灵、交通方便的特点,大力 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价值高的名优产品,挖掘和发挥粮食生 产区没有独特优势。然而,通过多年的发展,县内大的集镇的 优势没有很好得到发挥,农业产业结构与主要的粮食生产为主 的乡村没有实质性区别,也在大面积发展粮食生产,既影响了 第 8 页 自自由式效益的提高,又增加了主产区的粮食销售困难。因此, 大的镇的“郊区”应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和提高经济效 益的要求,削减粮食和其它大宗产品生产,集中发挥质量好、 价值更高的农业生产项目。 4、调整农业经营方式,创造适应 新型产业体系的组织形式(1)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扩大其 经营规模,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农业参与市场的总体竞争 能力较低,主要原因是受耕地等农业自然资源的严重制约,农 户经营规模过小且又过于分散,不能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即时 作出有效的反应。这种状况与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环节,产 业链条过短有极大关系;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一步发展和 新型产业体系的日趋完善,有必要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按 照市场需求变化,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扩大经营规模,更好地 参与市场竞争,随着我国加入 WTO,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 对传统农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国内农产品即使不出口也会面 临外国农产品的激烈竞争,更重要的是以市场为导向,必须树 立竞争意识,这是在市场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基本保证。 (2)新型组织形式是龙头企业通过经济利益联结将农户带动起 来当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各项重要任务,包括提高 农产品优质率,建议区域优势产业分工,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 湖以及发展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都要通过新型组织形式 把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然而,对分散 的农户实行有效组织的最好形式,绝不是政府运用行政手段, 第 9 页 而是龙头企业通过经济利益的联结将农户带动起来,迄今为止, 我国农户的组织化程度较低,主要原因就在于缺乏龙头企业的 有效带动。今后如果仍然缺乏龙头企业的有效带动,我县农业 中分散、弱小、低质、无序的状况还得持续下去,在市场竞争 中很难摆脱不利地位,有了龙头企业的带动,至少可以有以下 几点好处:一是龙头企业通常是有较强的经济实力、科技开发 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安排和调整 生产计划和营销手段,能够带动较大范围、较多数量的农户发 展商品生产,并负责收购、加工和销售农户提供的初级产品。 二是农户可以根据产销合同和专业分工进行生产,按照合同确 定的时间、品种、质量、数量、规格等要求将农产品出售给龙 头企业,不必承担直接与千变万化的市场打交道可能带来的巨 大风险。三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可以借助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引导农户按照市场需求的变化,才能优化结构、推进农业发展 的质量和效益,并大幅度地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三、优化我县 农业产业结构必须重视解决新问题农业结构的优化要取得预期 的效果,除了落实以上各项措施外,还需要处理好一些相关问 题,使我们的观念和行为都转到适应中国加入 WTO 农业持续、 快速、健康发展轨道上来。 1、要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必须 突破农产品短缺取代“小而全”的局限,各地农业发展应本着 “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选择最具本地优势的农产品加 以重点发展,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并通过 第 10 页 市场竞争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应当看到,自给自足是以牺牲 当地优势和效益为代价的,其结果必然是不经济的;提倡多种 经营,并不等于各地样样经营,不能看到市场上某种产品价高 好销,就不顾当地具体条件一哄而上,一哄而上的结果势必导 致供大于求,结果造成产品价低滞销。比较稳妥的做法是:将 当地条件与市场需求联系起来,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 规模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注重改进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维护和提高产品的信誉,形成相对稳定的消费群体和销售区域, 并不断增强产品竞争能力,努力开拓新的市场,使区域优势在 市场竞争中得以充分发挥和逐步扩大。 2、要解决好小生产与 大市场的矛盾问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广大农民的生产积 极性极大地调动起来了,农业生产在规模上和数量上迅速扩张, 摆脱了经济短缺的状况,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单个农户的 小生产与浩大的大市场之间的关系非常不相称,矛盾尤为突出, 小生产与大市场脱节,其生产受市场的制约越来越大,广大农 民对不确定的市场束手无策,要解决这一矛盾,一方面需进一 步完善政府的宏观管理,加大对农业的支撑、保护力度,转变 政府职能,服务农业做好示范、引导、提供科技及市场信息工 作;另一方面必须切实加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依靠农民发展 社会化服务,建立国家、集体和农民及其合作组织相结合的服 务机制。 3、要增加农民的品牌意识,扩大农产品的市场份额 我国农产品生产刚刚步入市场经济不久,农民对农产品的品牌 第 11 页 意识还相当淡薄,不能充分认识品牌对收入可能产生的种种有 利效益,这是导致农产品发展滞缓的原因之一。应当明确,优 质与品牌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优质的产品需要借助于良好的 品牌必须以优质的产品为基础,优质农产品及其标志是消费者 认识和购买的主要依据,也是生产者和经营者开拓和扩展市场 的重要手段,尤其在市场激烈竞争的今天,离开良好的品牌, 即使优质农产品也犹如“身在深山不人识” ,难以实现其价值。 因此,要增强农民的品牌意识,扩大优质农产品的品牌效应, 以此扩大农产品的市场份额,使优势农产品得以顺利销售。 4、要重视培育“订单农业”的观念和行为在数量上供大于求, 产品价格必然下降,经济效益也将受到影响。即使是目前市场 上品种、质量看好的农产品,也不能过多过快地盲目发展,应 当在对市场需求深入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科学决策,相应增加市 场适销对路产品,力求保持供求基本平衡。以销定产,这个在 工业是提倡了多年的方针,今年乃至今后已作为农业生产的主 要标志。但是,这种以销定产不能停留在一般口号和号召上, 必须付诸行动,这种行动就是全面推行合同制,并维护合法合 同的法律效率,通过广泛利用购销合同确保农产品及其加工品 的销路。实施“订单农业” ,是防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出现盲目 性的基本保证。目前,农民普遍感到不知道生产什么,生产多 少?和生产出来往哪里销?充分说明推广“订单农业”的重要 性和紧迫性;当然,对信息网络建设也必须加强,尽量延伸到 第 12 页 乡村社和龙头企业甚至专重业和农民参与选择,这是推广“订 单农业”的基础。 5、加大科技投入,解决科技与应用问题要 改变农业科技不适应结构调整的认识,必须增强科技投入。一 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走市场化的道路,形成按市场需求选定 课题,按市场机制来推广应用农业科技;二是建立稳定的农业 科技推广队伍,增加培训费和推广经费的投入,改善工作条件, 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三是可采用优惠政策,吸引农业科研 院校的专业人才来传授农业实用技术;四是应加大兴办科 技示范园、示范片、示范户的力度,以直观实际的方式推广农 业示范,又向农民出售粮种,提供技术服务,从而全面提高农 业科技的贡献率。 *

    注意事项

    本文(优化我县农业产业结构的几点思考.docx)为本站会员(椰子壳)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