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初三化学氧气练习题附答案.pdf

    • 资源ID:5409490       资源大小:126.43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2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初三化学氧气练习题附答案.pdf

    氧气练习题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文字表达式所表示的化学反应均能放出氧气,其中最适合潜水时供氧的反应是() A高锰酸钾高锰酸钾+二氧化锰 +氧气 B 氧化汞汞+氧气 C 水氧气+氢气 D过氧化钠 +二氧化碳碳酸钠 +氧气 2 当打开一个装有液态空气的容器盖,并将一根燃着的木条置于容器口上方,观察到的现象是 () A燃着的木条火焰熄灭 B燃着的木条燃烧得更旺 C木条先燃烧得更旺,后熄灭 D木条无明显变化 3下列物质中含有氧气的是() A.二氧化锰 B.高锰酸钾 C.液态空气 D.氧化镁 4工业上制取大量氧气的方法是() A分离液态空气 B. 加热高锰酸钾 C.加热双氧水 D. 加热二氧化锰 5下列反应从物质与氧起作用的角度看,是氧化反应的是() A 氧化钙 + 水氢氧化钙 B.镁 + 氧气氧化镁 C 过氧化氢水+ 氧气 D.氯化氢 + 氨气氯化铵 6( 2011苏州)下列物质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时,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胃出浓烈的黑烟,放出热量,生成黑色粉末 B 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溅,放出热量,生成红色粉末 C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D 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没有气味的气体 7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 氧气能支持燃烧,可作燃料 B空气成分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21% C 水中的生物能依靠微溶于水中的氧气而生存 D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二氧化锰是催化剂B催化剂不一定能加快反应速率 C使用催化剂可使不能发生反应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D过氧化氢中加入二氧化锰后产生氧气增多 9NO是大气污染物,但少量NO在人体内具有扩张血管、增强记忆的功能。实验室收集NO只能用 排水集气法。对NO的猜想或评价正确的是( ) A 易溶于水 B 可能极易与氧气反应C易与水反应 D 有害无利 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过氧化氢催化分解的反应中,二氧化锰起催化作用 B氧气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在常温下能与所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C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D没有二氧化锰作催化剂,过氧化氢溶液就不会产生氧气 11如图所示,过氧化氢(H2O2) 在催化剂二氧化锰的作用下, 迅速分解放出大量氧气。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 ) A气球胀大,红墨水左移 B 气球缩小,红墨水右移 C气球胀大,红墨水右移 D 气球缩小,红墨水左移 二、填空题 1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固体制取氧气大致可分为下列步骤: a点燃酒精灯,加热试管; b 检查装置气密性; c 将药品装入试管,塞一团棉花,用带导 气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并把它固定在铁架台上; d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e熄灭酒精灯; f 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 (1)正确的操作顺序是。(填字母 ) (2)在下列各项中选择一个符合要求的答案代号,回答注意事项: A正放在桌上 B倒放在桌上 C导管口一有气泡放出时 D导管口有气泡连续均匀地放出后 E防止水沿导管回流,引起灼热试管炸裂 F加热时防止高锰酸钾粉末堵塞导管 用一团棉花放在靠近试管口的地方,目的是() 将导管口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里开始收集氧气的适宜时刻是() 待瓶内的水排净用玻璃片盖住瓶口,把瓶移出水面后并() 停止加热时先把导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其原因是() 13下面是某些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其原因可能是: 二氧化锰 点燃 加热 加热 通电 (1) 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水槽中的水变成红色:_ (2)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炸裂:_ (3) 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试管破裂:_ 14右图是某学生设计的在实验室用高锰酸钾作原料制取氧气的装置图。 (1)写出图中所示仪器的名称: A_ B_ C_ D_ E _ (2)写出文字表达式 (3)指出图中的三处错误: ; ; ; (4)实验开始前,应先检验装置的_,目的是防止装置_。 (5)停止加热时,应先_,然后再 _,这是为了防止_。 (6)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的原因是:_ 。 15装满氧气的集气瓶如右图所示,用带火星的木条 分别以甲、乙两种方式迅速插入,观察到木条复 燃,且在甲中燃烧比在乙中燃烧更旺。上述实验 说明了氧气具有的性质是: (1)_ ;(2)_ 16. 有四个集气瓶,分别充满空气、氮气、氧气和二氧化碳,试用简单方法加以鉴别。 17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实验室 加热氯化铵 (NH4Cl) 和熟石灰两种固体的混合物可制取氨气,同时生成氯化钙和水。 写出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 实验室制取气体时,选择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应考虑哪些因素?最好选用图25 中哪种气体发生 装置制取氨气? 18(2010遵义)科学探究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假设和验证是探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为了探究 “铁丝可以在纯净的氧气中燃烧”,同学们将一根火柴梗塞入一段螺旋状“铁丝”(可能是纯铁铁 丝或含碳铁丝)末端,将它固定,用镊子夹住“铁丝”,然后在酒精灯上点燃火柴,将“铁丝”由 集气瓶口向下慢慢伸入,观察现象: (1) 甲同学只发现“铁丝”红热一下,就没有观察到其他现象,请你分析铁丝没有燃烧的可能原因 是_;(只答一条) (2) 乙同学发现“铁丝”在纯净氧气中燃烧起来,观察到火星四射,并有黑色固体生成,请写出该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 (3) 为了找出“铁丝”在纯氧中燃烧“火星四射”的原因,根据现有实验用品:细纯铁铁丝、细含 碳铁丝、镁条、集气瓶装的几瓶纯氧气、酒精灯、火柴和镊子等,你能提出的假设和验证方法有: 假设 1:_,验证方法是_, 假设 2:_,验证方法是_。 只要假设合理,验证方法准确,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判断,就能得出结论。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A 3C 4A 5B 6C 7A 8B 9B 10A 11D 二、填空题 12 ( 1)bcadfe ( 2)F D A E 13 ( 1)试管口没有放一团棉花 (2)未在瓶中放少量水或细沙 (3)管壁有水或管口未向下倾斜或结束时先灭酒精灯后去导管等 14(1)酒精灯试管铁架台导气管集气瓶 (2)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 +氧气 (3)试管口向上倾斜进入试管内的导管过长铁夹夹在了试管的中部 (4)气密性漏气 (5)撤水槽中的导管撤酒精灯水槽中的冷水倒吸进热的试管中,引起试管炸裂 (6)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15(1)氧气能支持燃烧(2)氧气的密度比宅气的密度略大 16.分别加入点燃的木条,木条燃烧更旺的是氧气。维持原状的为空气。木条熄灭的是氮气和二氧 化碳,再倒入石灰水,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 17. 氯化铵氢氧化钙 加热 氯化钙氨气水 B 18(1)没等到火柴快要熄灭的时候就将“铁丝” 由集气瓶口向下慢慢伸入(或者集气瓶巾氧气不足) (2)铁十氧气 点燃 氧化三铁 (3) 铁丝巾含碳引起的取长短相等、粗细相同的含碳细铁丝和不含碳细铁丝分别在足量 的氧气巾燃烧,观察实验现象 所有金属丝在纯氧中燃烧都会火星四射同时取上述几种金属丝,用砂纸将表面打唐后分 别在纯氧中燃烧,观察实验现象 加热

    注意事项

    本文(初三化学氧气练习题附答案.pdf)为本站会员(白大夫)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