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几点体会.docx

    • 资源ID:562122       资源大小:38.11KB        全文页数:3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几点体会.docx

    第 1 页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几点体会 特征码 VdEeUkgLtmqoTRqdmLfT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几点体会 作者:文化部副部长 杨志今 提要:讲稿在深刻揭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里程碑意义的 基础上,对于全会决定的精神从四个方面深入浅出地进行 了梳理:一、关于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二、 关于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 的显著成就;三,关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四、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 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 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以 下简称决定 ) 。对于这次全会的里程碑作用,可以用六个 “重要”加以说明:一是重要时期、重要会议;二是重要主题、 第 2 页 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1986 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研究通 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 1996 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 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 ,这次中央全会对文化的改革和发 展进行了专题研究,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也是屈指可数的,可 见这次会议主题之重大,意义之重要;三是重要决定、重要部 署。这次全会对于文化的改革、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 观点、新论断;提出了一系列顶层设计、科学布局、战略谋划; 提出了一系列新部署、新举措。会议所做的决定既有理论 上的新概括又有实践上的新探索;应该说这次全会通过的决 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 可以说这次全会是继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之后,我们党在领导文化工作方面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对于决定的精神,我认为重点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 把握: 一、关于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这次全会重点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 第 3 页 大发展大繁荣的问题,并且做了一个重要决定 ,胡锦涛总书 记在全会上的讲话中,对深刻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 性和紧迫性做了进一步阐述。 第一,在重要时期、重要时刻召开一次全会集中研究文化 改革发展的原因。 首先是因为我们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一是面临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带来的挑战。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3000 美元的时候,居民 消费就进入了物质消费和文化消费并重的时期。中国人均国内 生产总值现在已经达到了 4200 美元,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居民消 费正由温饱型、生存型向小康型、享受型转变。另有国外研究 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 5000 美元的时候,居民精神文化 的需求将呈现井喷之势。就我国而言,我国地大且区域发展不 平衡,同时,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比较薄弱,虽然现在我国精 神文化需求增长的趋势很快,但是还不至于到井喷地步。目前, 我国居民消费能力大大增强,鉴赏水平不断提高,呈现多层次、 多样化、多样性的特点,这既为文化建设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和 动力,又使文化产品的供需矛盾进一步地凸显。现在我们的文 第 4 页 化产品,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 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我国文化领域已呈现出 总供给不能满足总需求的态势,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 面向市场、面向群众,有利于多出优秀作品的体制和机制还不 够完善,主渠道的供给能力还跟不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 文化需求; 二是面临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带来的挑战。我国 文化领域是受传统体制影响比较深的领域之一,长期以来,我 们习惯于用计划经济手段配置文化资源,造成公益性的文化事 业与经营性的文化产业混为一谈的状况。由此导致了本来应该 由政府保障的公益性的文化单位,由于长期以来公共文化资源 遭到挤占,经费明显不足,从而难以履行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责。 比如民族文化宫、工人文化宫等,曾经一度成了家具展销会、 服装展销会,甚至有的成了农副产品展销场所。这种公共文化 场所职能错位的现象,现在我们基本纠正了过来。另外,本来 应该走向市场的国有经营性的文化单位又长期地游离于市场之 外,近乎是躺在政府的怀抱之中,所以缺乏活力和竞争力。因 此,我们好多经营性的文化单位面临着极大的生存压力,存在 着生存危机。 三是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文化具有双重属性, 第 5 页 既具有教育人民、引导社会的意识形态属性,又具有作为商品 进行交换和再产生的商品属性。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要求文化 产品履行为一定经济基础服务的社会功能;文化的商品属性决 定文化产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可以通过市场交换获取经济利 益、实现再生产。文化产品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的这种“双重 属性”表现出相应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过去相当长的一段 时间内,我们国有经营性的文化单位也是事业体制,好多都是 政府主导的单位,根本不具备文化市场竞争的主体地位,因此 难于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的竞争。我国虽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但是我们这些资源没有转化成应有的 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长期以来在文化竞争当中,我们处于严 重的西强我弱的状态。这种状况如若长期下去,国外的文化产 品势必大量涌入,占领我国的文化市场,同时,我们又难以在 日益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中站稳脚跟,最后的结果就是既守不 住我们自己的阵地,也打不出去,终究难以维护我国的文化安 全。 四是面临着现代传播技术汹涌发展带来的挑战。长期以来,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国有文化单位对数字技术、网络技术 的应用不敏感,缺乏适应性和主动性,表现为三个“难以”: 一是难以抓住信息化深入发展给我国文化产业带来的历史机遇; 二是难以应用现代化传播技术形成新的文化创造力。新媒体的 第 6 页 迅猛发展带来的不仅是传播方式的改变,而且是我们整个生存 方式、行为方式的改变,这也是我们好多单位不能适应的关键 因素;三是难以同发达国家通过现代传播技术和市场运作相结 合催生新型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势头相抗衡。 基于以上四个方面的挑战, 决定做出了以下四个迫切需 要的重要判断: 第一,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 中赢得主动,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快文化的改革发展。当今世界 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国思想 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 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增 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的文化影响力的要求也更加迫切。 目前,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与我国的国际地位、经济地位还很不 相称。中国经济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 我们的文化软实力远远没有达到与我国经济地位相称的地位。 我国经济领域的一些大型企业,诸如中石油、中石化,已经跻 身世界 500 强,但是我国的文化企业到现在还拿不出一个名扬 世界的品牌。当中国制造的物质产品大量出口的时候,中国制 造的精神产品却少之又少。诸如我国电视机已经大量的出口, 但是随着电视机的出口,我们的内容和我们的价值观没有相应 第 7 页 地输出去。当我们的孩子看着日本的机器猫、阿童木和美国的 米老鼠、唐老鸭成长的时候,在西方电视台、欧美电视台,没 有播出过一集中国的动画节目。可见,在文化交流中,呈现着 严重不对称的状况,是严重的西强我弱。又如我和文化部门的 同志到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有一种共同的感受,就是许多中国人 特别是读过大学的人,对于欧美的文化名人和他们的经典作品 都比较熟悉。这种熟悉的程度要远远地大于欧美人对于我国文 化名人和经典作品的熟悉程度。 现在在国际外交领域,我国已经逐渐地走到了国际舞台的 中心,现在世界上发生任何一件大事,离开了中国的参与,那 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国的文化影响力还远远没有走到世界文化 舞台的中心。国际敌对势力凭借其文化优势加紧对我国实施西 化、分化的战略,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 秀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 际影响力,从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文化软实力,掌握 思想文化领域在国际斗争的主动权。 第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十二五”时期奋 斗目标,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快文 化的改革发展。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全党全 第 8 页 社会越来越认识到,一个文明进步的社会必定是物质财富和精 神文化共同进步的社会;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必定是经济、政治、 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看,文化既 直接地贡献于经济增长,又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发 展质量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当今文化要素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 发展的方方面面,历史、传统、民俗等文化资源日益成为经济 发展的基础性资源。例如美国的动漫诸如功夫熊猫 、 花木 兰等等一些大片都在用我国的历史文化资源,还有创意、设 计、构思等文化创新日益成为价值创造的重要支点,品牌、形 象、信誉等文化形态的无形资产日益成为市场竞争的关键所在。 所以推动科学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用文化提升经济, 推动经济和文化更加有机地融合和统一。从社会和谐的角度看, 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直接地关系民生幸福。过去 我们常说一句话叫“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现如今文化直接关系 民生幸福。我们讲“改善民生” ,文化是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们讲“公平公正” ,文化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保 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就是实现社会公正、公平非常重要的一 个方面;我们讲“幸福指数” ,文化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衡量 尺度。没有精神文化的滋养,一个人不可能幸福;我们讲“生 活质量” ,文化应该是一个十分显著的标志。有一年我到北欧访 问,了解到北欧的一些国家比如挪威,政府每年拿出相当的资 金以免费或者低票价让老百姓欣赏高雅艺术的演出。那年,我 第 9 页 到挪威的第二大城市卑尔根,卑尔根是挪威大作曲家格里格的 故乡,我到的时候正好赶上格里格的诞辰。每年在格里格诞辰 的这一天都要在他的故乡卑尔根搞“格里格音乐节” ,我们去的 时候正好赶上,那个城市不大,但是有好多的剧院、教堂。每 年在这个时候,大概一周的时间,所有的剧院、教堂都在演出, 有交响音乐会、歌剧、音乐剧,大多数的演出都是免费的,演 出场所是观众爆满。吃晚饭的时候,我跟他们的政府官员交流 说,你们 7 天这么多的演出场所,像教堂的演出全部是免费的, 有少数是卖票的,但是票价很低,按中国人的标准核算大概就 几块钱门票。搞这么一个音乐节,你们大概要花费很多的钱, 资金怎么解决?他们的官员告诉我,80%的经费是政府出的,约 20%的经费通过社会募捐来解决。他们把这种免费或者低票价欣 赏高雅艺术的 福利叫文化福利,当时我们很羡慕。几年以后,我国政府提 出“文化民生” ,我认为“文化民生”和“文化福利”大体上是 一个意思。用决定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全面建设惠及 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就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 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正是基 于这样的认识,这次决定用四个“越来越”提醒全党全社 会增强文化改革发展的紧迫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 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 第 10 页 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 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企盼。 第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 大复兴,迫切需要进一步增强文化的改革发展。 决定用两句 精辟的语言概括了文化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作用。一句话是文治贫乏不是社会主义, 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这是这次决定非常新的一个提 法,这句话讲透了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在联系; 另外一句话是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 分发挥,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觉得这句话就讲透了文化和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的内在联系。 决定用三个关系提醒全党 全社会要增强文化改革和发展的紧迫感:文化改革发展关系实 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华民族社会 主义;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四,切实解决当前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迫切需要 进一步加快文化的改革发展。当前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深刻 的变革,文化改革发展蓬勃进行,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是总 体而言,我国的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的发展,同人民日益增长 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还存在许多急待解决的矛盾和 第 11 页 问题。 决定把这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概括为八个方面:一是 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 够。在起草文件调研的过程中,有些地方文化部门的同志反映, 文化建设往往是说起来重要、规划起来次要、落实起来不要; 二是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 值观扭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迫切, 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战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的任务 依然十分繁重;三是舆论引导能力需要提高,网络建设和管理 急待加强与改进;四是有影响的精品力作还不够多,文化产品 创作生产的引导力度仍需加大;五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城乡区域文化发展还不平衡;六是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 合理,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的 解决;七是文化“走出去”仍然薄弱,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还需要进一步增强;八是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急需加强。以上 这些主要的矛盾和问题,既有工作层面的问题,又有客观存在 的社会现象,但是都与文化建设息息相关。解决这些矛盾和问 题的动力在深化改革,出路在加快发展。 正是基于文化改革发展的这种紧迫性, 决定提出两个 “作为”:一是要自觉地把文化的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 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二是作为深入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在决定起草过程中,包 第 12 页 括决定发表以后,大家对决定涉及的文化的内涵提出 了问题。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外延也非常宽泛,包括有大文 化、中文化、小文化。通常文化部、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新闻 出版总署管辖的文化属于小文化范畴;这次决定涉及的文 化范畴属于中文化范畴,就是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 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中的文化建设范畴。 二、关于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 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 决定开宗明义,从五千年中华民族的发展和 90 年我们 党的发展,看文化的重要地位及作用,强调了文化在中华民族 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中国是泱泱文明大国,也是一个文明古国, 正是深厚的文化传统使得中华民族星火相传,延续至今。在世 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华民族成就了这种传奇和殊荣。 中华民族以共同的文化构筑了中华民族最深厚、最牢固、最顽 强的血脉,可以说没有文化的传承,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今天。 因此, 决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决定还强调,在我国五千年文明的发展历程中,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第 13 页 这是对文化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所发挥的重大作用的充分肯定。 同时, 决定强调了文化在我们党发展壮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决定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 和发展者。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文化前进方向, 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 新崛起,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来推动党和人民事 业向前发展。 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 的重大作用。1940 年,在抗日战争的过程当中,毛泽东同志在 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提出,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 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改革而 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 国家。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 且有新文化。一句话,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建立中华民族 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可见,我们的开 国领袖在抗日战争那么艰苦卓绝的岁月中就有着高远的文化眼 光;1979 年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 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 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他还强调,建设社会 主义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群众有共产主义的理想, 第 14 页 有道德、有文化;江泽民同志强调,社会主义文明既包括物质 文明也包括精神文明,缺少任何一个方面,社会都是畸形的, 也不可能健康地向前发展。他提出两个“不能动摇”的论断: 必须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努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这 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的;必须始终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 发展,这也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的;胡锦涛同志强调,进入 新世纪、新阶段,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面对世 界各国、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要更好地把全国各族 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万众一心地为实现全民建设小康 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就必须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 化建设,不断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华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 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从以上党的几代领导人的重要论述当中,可以看出我们党 对文化的重视,以及文化在我们党和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关于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我还想从另外几个角度讲几点体会: 一是从历史演进的角度来看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无论是中 国还是外国,历朝历代的执政者大都追求建功立业,追求流芳 百世,幻想后世永远记住他们的英名,记住他们开创的盛世。 但是回望历史,我们会发现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的一个事实:无 论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还是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法国, 第 15 页 乃至彼得大帝时期的俄罗斯,包括中国的盛唐、宋代等等,它 们都创造过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业绩,但是当这些轰轰烈烈的 时代过去之后,今天我们所看到和向往的,仍然让我们流连不 已、沉醉不已的,大多是以文化的形态留存下来的不朽的文化 艺术。当我们到国外旅游,去意大利,依然会被“文艺复兴” 时期伟大的建筑、精美的雕塑与绘画深深地吸引;到英国,一 定要看大英博物馆;到法国,一定要去卢浮宫、凡尔赛宫;到 俄罗斯,除了莫斯科以外,大家最向往的就是圣彼得堡。圣彼 得堡有众多精妙绝伦的博物馆、大剧院,收藏了众多名垂千古 的艺术品,在那里的大剧院每天都要上演世界最高水平的歌剧、 交响乐、芭蕾舞。回望中国的盛唐与中国文人津津乐道的宋代, 首先想到的是唐诗、宋词, “唐宋八大家” 、李白、杜甫,敦煌 莫高窟、云冈石窟等。而对那个时期的经济发展指数,也就是 今天地方官员津津乐道的 GDP,已经没有多少人去关注或者能 说的清楚。我在意大利问他们的政府官员,文艺复兴时期的 GDP 是多少?他们说不出来。同样你让中国的官员说唐代 GDP 是多少?说不出来。但是对那个时期文化艺术的创造,大家都 是如数家珍的,包括到了今天,我们到众多的旅游胜地,后人 依然在享用着古人创造的精神文化财富。我想这就是文化经久 不衰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积累传承的力量,这是其他任何东西 都无法比拟的。因此,文化的成果不仅可以惠及当代,而且可 以泽被后世。 第 16 页 二是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角度来看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进入 21 世纪以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如何促进精 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同时促进不同国家、地区和阶层之间的和谐共处,这已经成为 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全球市场 的形成,工业文明开始向后工业文明时代过渡,文化在经济社 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从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看,全球 化的进程几乎是不可逆转的,世界各国在选择经济发展模式上 的差异性越来越小。中国加入世贸就是要争取完全市场经济地 位国家,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可以用, 社会主义同样可以用。在经济差异愈益缩小的未来,世界各国、 各民族之间的独特性、差异性,我想可能主要就要靠文化了。 因此,文化将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独特、最珍贵的精神 名片,也就是说精神的 DNA。当今世界大国并不仅仅指一个国 家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更是指这个国家在世界闻名秩序当中的 排序、地位。一个没有思想表达力和创造力的民族,必定会成 为当代世界、国际社会中失语的、缺乏竞争力的民族。当今世 界,各国都把文化作为凝聚和激发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扩大 国家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三是从文化自身的特性来看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文化建设 第 17 页 的许多方面,不能像经济发展一样,简单地用量化标准来推进。 在经济发展中有一种普遍的现象就是大搞限期工程,限期到的 时候必须完成。文化发展中的许多硬件设施建设可以考虑量化 标准,比如说一个城市在规划当中,建多少座博物馆、美术馆, 小区规划当中建几座电影院、几个老年活动中心,这些是可以 提量化标准的,但是文化的内容建设是不能简单地提量化标准 的。文化与经济、政治完全不同的地方在于,它特别尊重个性 和审美创造。因此,用数字化的标准来衡量文化的创造是不可 行的。文化的投入可能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它是一个潜 移默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文化可以持续、持久、 长期地发挥作用,它通过影响人们的情感和精神,进而影响社 会的文明和进步。有些精神文化产品不会立即创造 GDP,但是 它对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影响,是独特而持久的。 我们经常听到有些人就是因为在青少年时期读了一本文学名著, 从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改 革发展的成就归结为一句话,就是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决定从五个方面概括了文化改革发 展的成就:一是形成了一个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我们党文化建设上最根本的成就,也 是改革开放以来所有成就的基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理 第 18 页 论建设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即,理论创新与理论武装;二是形成 了一个价值体系。就是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和道德基础。 这个核心价值体系,指引我们在思想道德建设上取得了显著的 进步,最根本的表现在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更加 坚定、更加自觉了;三是形成了一个繁荣局面。就是优秀文化 产品大量涌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现在,我国 是世界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第一大图书生产国;第三大电影 生产国;四是形成了一个发展思路。就是坚持推进文化体制改 革,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健康发展。这个思路把 文化发展分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这个思路是党的“十六大” 提出来的,这是我们党在文化建设上,从理论到实践的一个重 大突破。 下面我分事业和产业给大家讲一下,文化事业是以政府投 入为主,是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主要是五个方面的 保障:一是保障人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的权益。现在我们实 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这是政府出钱来做的。现在 20 户 以上的自然村都能看到电视,可能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的一些 游牧地区还做不到,现在我们也在通过一些便携式的电视设备 来解决。同时我们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实现乡镇和社 区综合“文化站工程” ,现在的社区和乡镇基本上都建了综合文 第 19 页 化站,经费基本上也都是由政府财政来解决的;二是保障人民 群众看图书的群益。我们实行了“农家书屋”的建设工程。每 一个村建一个书屋,免费配备图书,现在已经完成了一半的村 内农家书屋的建设;三是保障农民群众看电影的权益。我们实 行农村电影发行放映工程,保证一个村一个月免费看一场电影; 四是保障人民通过互联网络,享受文化教育、文化娱乐的权益。 由文化部牵头搞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现在这个工程已 经覆盖了全国 75%的行政村。五是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鉴赏权 益。现在全国 1800 多家的博物馆、纪念馆实行免费开放。今年 我们政府财政又拿出 30 亿来补助免费开放。今年全国两会之前, 文化部和财政部共同发了文件,实行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 三馆免费开放。现在各省地市的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陆续 地实行了免费开放。这是我讲的文化事业就是要满足群众多样 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发展文化产业是 以市场融资为主,这就需要我们经营性的文化单位转企改制, 使他们真正成为市场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 自我约束。现在我们全国有 500 多家出版社,3000 多家新华书 店,30 多家电影制片厂,50 多家电视剧制作单位,500 多家文 艺院团,1000 多家非时政类报刊,都已经注销了事业单位,转 企改制。现在全国一共核销了 18 万个事业编制,注销事业单位 一共 4300 多个,这也是一项非常大的动作。 第 20 页 五是形成了一个开放格局。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对外 文化交流的格局。既间接吸收人类的文明成果,又实施文化 “走出去”战略,不断地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过去在 欧美,中国文化是被边缘化的,现在已经逐步开始成为了热门。 例如 1997 年,美国每 300 所学校中有一所学校开设中文课程, 现在是每 30 所学校中就有一所开设中文课程。此外,现在我们 与 150 多个国家开展了政府间的文化合作,在全世界建了 350 多个孔子学院。以上五个方面的成就,集中到一点,就是决 定中讲的两个显著:一是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 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们的全面发展;二是显著增强了国家 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的精 神力量。 三,关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决定在第二部分集中阐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 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实践探索的基本结论,由 此,鲜明地回答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走什么样的路,朝着什么 样的目标和方向前进。 决定回答了一系列战略性、方向性的 第 21 页 问题, 决定提出的一条道路、一个强国目标,是对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化和拓展,是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 主线,也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在我们党领导文化工作的 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 展道路内涵丰富,具体体现在决定提出的指导思想、重要 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上,坚持这条道路必须牢牢把握以 下几条: 第一,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 文化前进方向。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鲜明的特征,也 是关系文化改革发展全局的根本性问题;第二,必须发挥人民 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 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国文化建设的立足点 是坚持以人民为文化创造的主体;着力点是充分尊重和发挥人 民群众的文化创造积极性;落脚点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 文化需求;根本途径是在人民的伟大创造中进行文化的创造, 在推动文化的改革发展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基本 文化权益;第三,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吸收外 来有益文化,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 园。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深厚精神追求,闪耀 着崇高的精神情操,比如我们文化传统中的讲仁义、倡忠勇、 敬孝悌、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等,今天依然闪烁着耀眼的 第 22 页 道德之光。 决定对优秀文化传统作出了精辟概括,指出优秀 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 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 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所以我们的文化建设,既要立足当代、 面向未来,又不能忘记文化的根本。我们对文化之根要怀有崇 敬、尊敬和礼敬之情。 决定提出了三个“大力弘扬”:一是 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二是大力弘扬“五四”以来形成 的革命文化传统;三是大力弘扬改革开放以来文化领域形成的 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新风尚;第四,必须坚持一手抓公益 性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 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文化事业主要是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 文化需求,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 文化需求。 这次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体要求, 就是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为什么这时候我们要提出建设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起草文件的过程当中,我们考虑到我国 是文明古国,又是文化资源大国,但还算不上文化强国,这是 大家的一个共识。这就迫切需要加快建设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 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 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 23 页 的目标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现在全国已经有 20 多个省 区市,提出建设文化强省、强市的目标。在这个基础上,从国 家层面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们说是符合我国实际, 符合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的。这个目标的提出,既实事求是 又鼓舞人心。从征求意见和全会讨论的情况看,大家一致赞同 这个目标。 决定发表以后,社会各界的反响也是比较热烈的。 考虑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文 化的发展是一个积累传承的过程,同时它又与我国的现代化战 略部署相联系,因此这次全会没有提出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的具体时间表,而是强调全党全国要共同努力,为建成社会主 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围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 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决定还提出了当前和今后 一个时期,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要方针。 决定用了五个“以”作了精辟论述:一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 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二是以 科学发展为主题;三是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 务;四是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五是以 改革创新为动力。 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 目标的新要求,这次决定提出到 2020 年文化改革发展的奋 第 24 页 斗目标,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 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等六个方面的目标。 这六个方面的奋斗目标,既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 略任务,又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现阶段文化改革发展的实际, 有很强的前瞻性、战略性和可操作性。 决定在总结文化建设 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方针,我们把它 概括为五个“坚持”: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强调 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二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 化前进方向,这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性质;三是坚持 以人为本,这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四是坚持把 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五 是坚持改革开放,这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动力。 四、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 荣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 文化的改革发展,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东西, 既要注重理论上和战略上来阐明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又 要注重从实践上提出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中央在征求意见和 调研的过程中,各地区、各部门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当前和今 后一个时期,文化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应该主要包括以下几 个方面:一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国全党 第 25 页 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道德思想基础;二是繁荣文化创作生 产,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三是加快文化事业和 文化产业发展,提高我国文化总体的实力;四是完善文化体制 机制,增强文化改革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五是加大文化人才培 养力度,壮大文化人才队伍;六是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 领导。 决定围绕上述普遍关注的问题,明确主要任务,提出 一系列重大举措: 第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 族人民团结战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历史和现实反复表明,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核心价值体系,就立不起来、强不 起来;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核心价值体系,就没有赖以维系的精 神纽带,一个国家也就没有统一的意志和共同的行动。当今世 界举凡强国全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基于这样的认识,全 会决定首先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进行阐述和 部署,并且把这方面的总体要求,作为一条主线、一条红线来 贯穿全篇。 决定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方向。这一重要论述,深刻地揭示了核心价值体系在文化建设 中的灵魂作用。文化的精神价值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是 第 26 页 文化思想性的具体表现,同时承载文化精神价值的物质基础和 传播形态,我们把它称之为文化的“魂” 。当代中国文化之“魂” ,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的“体”有多种形式,从 大的方面讲有我们的国民教育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 产业、各种形式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等等。文化的“魂”和 “体” ,是一种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统一在文化建 设的实践当中。离开“魂” , “体”就没有精神价值的支撑,就 会空洞无物,就会失去吸引力和影响力,甚至偏离正确的方向; 离开了“体” , “魂”也就无所依附,也就难以传播,文化的精 神价值也就难以实现。 “魂”和“体”的辩证关系,同样适用于 精神文化领域的各个方面。比如说对于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 产,经常我们说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 。其中思想性 就是它的“魂” ,其他的艺术表现手法、风格、样式、传播手段 就是它的“体” 。所以我们要追求的文化建设境界,就是要强魂 健体,要形神皆备。因此决定强调,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把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 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和传播的各方面。 在这里我要着重强调一下,建设核心价值体系,还要在重点人 群上下工夫。我们突出强调三类重点人群:一是领导干部;二 是公众人物;三是青少年。领导干部、公众人物的一言一行, 对于社会公众有很强的导向性和示范性。我们的青少年是国家 第 27 页 和民族的未来,因此在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当中,这三类人群是 我们的重点人群。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项任务, 决定从四个方面做了工作部署: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 地位;二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共同理想;三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 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四是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的荣辱 观。在征求意见和调研起草的过程中,一些同志强烈建议,对 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做概述,提出简明扼要,便于传 播、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起草的过程当中,中央领 导同志对此也非常重视,文件起草组也进行了深入地调查研究, 听取了多方面的意见,同时还委托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 校、国家行政学院,让他们集中最优秀的专家学者集中对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表述进行调研。从后来调研和汇总的情况 看,各方面的意见非常的不统一,五花八门,有几十种表述。 有从国家层面的表述,有从社会层面的表述,有从个人层面的 表述等等,非常之多。因此后来经过反复斟酌认为,目前概括 出能够得到社会公众广泛认同的核心价值观的条件尚不成熟。 与其现在提出一个马上引起各方面争议、不成熟的东西出来, 还不如暂时不要概括出一个规范的、统一的表述。因此,中央 领导建议,期望我们在实践当中继续来探索、来总结。我个人 认为,这是我们党充分尊重民意,实事求是的一种表现。 第 28 页 第二,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 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满足人

    注意事项

    本文(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几点体会.docx)为本站会员(西安人)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