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子和原子》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doc

    • 资源ID:9091529       资源大小:55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分子和原子》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doc

    分子和原子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生活实例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2)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生活和实验现象;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来解释生活现象。(2)充分发挥想像力,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信息进行加工。(3)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实验探究、讨论中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观。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 (2)分子的三大特点(3)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 (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像表象,初步体会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想像力和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四、教学方法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学生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第一,情景激学。用一些宏观现象创设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撒香水、物体的热胀冷缩、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的变化等。第二,联想推理。尽量将不可见的微观粒子行为特征与学生熟悉的某些宏观事物联系进行转换理解,引导学生类比推理形成微观粒子的内部表象。第三,辅助教学。采用实验探究、多媒体演示的方法展示分子、原子的行为特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分子、原子的微观世界,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分子、原子印象。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八月桂花遍地香,桂花飘香人团圆。现在正是农历八月,金秋送爽,丹桂飘香的季节,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桂花为什么会“飘香”? 这个问题与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内容相关。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2、讲授新课 知识点一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问:桂花能够飘香,我们也能闻到香味,但是我们却看不到飘香的过程,这是为什么呢? 答:因为花香粒子很小,我们肉眼看不到。虽然我们看不见花香粒子,但是我们能真切的感受它的存在,他是构成花中具有香味物质的微小粒子。 实验3-1 向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表明:品红在静置的水中会扩散。 讲: 实际上,科学早已证明:所有的物质都是由许许多多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这些微小粒子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分子”和“原子”。分子和原子虽然很小,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直接观察到他们的存在,并且还能移动原子。(图像展示)结论: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知识点二 分子的性质(1)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问: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一杯水,我们能够真实的看到它的存在,科学家也已经证明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那么我们谁能看到水分子呢? 答:不能。 问:为什么? 答:因为水分子的体积很小。 讲: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 x 10 -26 kg,在每一滴水中我们水分子大约有1.67 x 1023个,这样讲,同学们对这些数据可能没什么概念,打个比方,一个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就相当于拿一个乒乓球与地球来相比较,他们的差距有那么大!(2) 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着的 问:从刚才桂花飘香的例子中,我们得出分子是及其微小的颗粒,除此之外,还能得到分子的哪些信息呢?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讲:接下来我们来探究一下同学们的结论是否正确。探究活动一:实验一:氨水与酚酞的实验(说明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实验二:氨分子的扩散实验(说明分子是在运动着的)问:实验一中,浓氨水与酚酞直接接触,浓氨水有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性质(化学or物理性质)所以烧杯中的溶液变红,但在实验二中A烧杯中的酚酞并没有与浓氨水接触,为什么也变红了?这说明了个什么道理?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着的。氨分子从B烧杯中运动到A烧杯中,使酚酞溶液变红?问:为什么C烧杯中的溶液没有变红呢?答:大烧杯困住了氨分子。问:那既然氨分子可以扩散到A烧杯中去,那酚酞也可以运动到B烧杯中去啊,为什么B烧杯中的溶液没有变红?答:因为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氨分子运动速度比酚酞运动速度快,如果时间足够长,B烧杯中的溶液也会变红。实验三:品红在冷水与热水中的扩散实验实验现象:品红在冷水中慢慢扩散,在热水中扩散快。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道理?答:品红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且温度升高,运动加快。问:大家能举下生活中的例子证明一下吗?答:晾衣服、水的蒸发问:那刚刚品红在水中扩散的这个实验还能说明什么问题呢?试想一下,如果水分子排列非常紧密的话,那么品红分子还能扩散到水分子中去吗?这说明了什么?答:不能,说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3) 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探究实验二:水与酒精的混合实验 实验现象:混合后体积减少。 问:为什么混合后体积减少了呢? 答:因为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讲解:而且不同液体之间其分子之间的间隔不同,如果把它们混合起来,相互挤占对方的空隙,最终体积不是1+1=2。类似于以前看到过的一个故事,往瓶子里装东西,先装大石头,再是小石块,然后是沙子,最后加水。 问: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1体积的水加1体积的酒精要小于2体积,也就是1+1<2,那么质量呢?也会变少吗?答:不会,因为构成物质的微粒个数没有减少,所以在质量上1+1=2。问:构成物质分子之间的间隔可以改变?答;可以,气体可以压缩储存在钢瓶中。问:同样质量的物质在液态、固态、气态时,所占的体积是一样的吗?(如果不清楚,可以以我们最常见的水举例)。答:不一样,一般情况下,同样质量同一种物质,固态所占体积最小,气态体积最大。因为分子之间间隔不一样,气态>液态>固态。问:我们之前讲过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利用了气体的什么性质?答:热胀冷缩问:现在同学们应该知道为什么物体受热体积会胀大,遇冷体积会减小了吧?答:因为分子间间隔受热变大,遇冷间隔变小。3、小结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分子的特征,那么大家用分子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1)气体比固体和液体容易压缩:(2)温度高时水蒸发的快:(3)氧气虽然比空气的密度大,但不能保存在敞口容器中:(4)打开衣柜,能问到樟脑的气味:六、板书1、物质由分子和原子等微粒构成;2、分子的特点:分子质量小、体积小分子在不断运动着分子间存在间隔。七、教学反思鉴于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学生缺乏抽象思维理解能力,在设计时主要通过生活经验、化学实验来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以生活情景导入,化学实验证实分子的性质,再通过分子和原子的观点去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和现象,充分体现了化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总体上,整堂课学生掌握效果不错,但我在教学存在一下问题:1、试验台上做实验,后排学生看不到。2、与学生互动效果不好,学生积极性不高,学习气氛不够浓烈。3、上课语速太快,讲的太多,学生讲的少。4、联系实际的例子不够多。5、语言太过生活化,没有达到声情并茂。

    注意事项

    本文(《分子和原子》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doc)为本站会员(rrsccc)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