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高中历史重点知识笔记.doc

    • 资源ID:939346       资源大小:282.50KB        全文页数:7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中历史重点知识笔记.doc

    高中历史笔记必修一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先秦时期1、商:内外服制度(1)含义:内服是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又称王畿;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2)特点:附属国拥有很大的自主权;神权色彩浓厚2、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1)分封制A、背景:公元前1046年西周建立,初期社会动荡,实行分封制。B、目的:强化王权,控制地方。C、对象:亲族(同姓、姻亲);功臣;先代贵族;古国首领D、作用:强化王权,巩固统治(2)宗法制A、目的:解决贵族之间继承上的矛盾,巩固统治秩序B、核心:嫡长子继承制(正妻所生的长子)C、作用: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世卿世禄特权),强化王权,家国一体;宗法观念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问题:分封制与宗法制能否独立存在并发挥作用?两者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分封宗法二者互为表里, 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表现,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血缘纽带。(3)礼乐制: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问题:从商周的政治制度中,你能总结出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哪些特点?王位世袭制;注重血缘关系,以宗法制为核心;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不断完善,但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二)秦至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含义:专制主义:一种决策方式,特征是皇帝专断独裁,皇权至上。中央集权: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地方在政 治、经济、军事各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两大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2、确立与发展演变过程(1)秦确立A、前提与背景:前221年秦兼并六国,实现统一。(联系商鞅变法)B、确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法律制度;选官制度1)皇帝制度:A、称号的由来:见书P7B、内涵: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3)地方制度: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 分封制郡县制实行条件与宗法制相联系大一统建立基础血缘关系地域划分传承制度世袭官位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权利拥有封地和相应爵位只有俸禄,无封地与中央关系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历史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的统一4)法律制度:细密、严苛;轻罪重罚5)选官制度:军功爵制度;选拔与考察制度C、影响直接影响:巩固了秦王朝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深远影响:奠定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2)汉至元演变1)汉:中央中朝;地方郡国并行制到推恩令,设置刺史;选官察举和征辟制2)隋唐A、中央:三省六部制设置与职能 作用与影响分工明确,提高效率;分割相权,强化皇权;标志古代政治体制发挥深刻变化影响后世B、地方:州(府)、县两级并设道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C、选官制度:科举制积极: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提高官僚队伍的素质;巩固统治消极:明清之际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阻碍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埋没了人才,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3)宋代A、措施权、钱、兵三方面强化中央集权制度收精兵:杯酒释兵权;三衙枢密院,兵权互牵制削实权:中央:三分宰相权,财政属三司,军政枢密院地方:州郡属中央,文臣任知州,设通判监督(监察+谏院)制钱谷: 财赋运京师B、作用: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但造成三冗问题,危及统治4)元代中央:一省制(相权的短暂反弹); 地方:行省制(影响明清)(3)明清强化(地方制度沿袭行省制)1)明朝A、废丞相原因:相权过大影响皇权 影响: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达到顶峰B、设殿阁大学士:不参与决策C、设内阁:地位、权力提高;票拟与批红D、监察:中央科道;地方按察使司2)清朝:设军机处A、原因直接:处理西北紧急军务 根本:议政王大臣会议削弱皇权B、职能:承旨书谕,上传下达C、特点:简、速、密D、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E、监察:同明朝3、小结: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朝代中央管制(强化皇权)地方制度(加强中央集权)选官制度监察制度秦三公九卿郡县制军功爵御史大夫汉内朝郡国并行察举制、征辟制御史大夫;刺史隋唐三省六部道州县、藩镇制度科举制门下省;道宋二府三司路州县三级谏院元一省制行省制度明设内阁科道;按察使司清军机处(1)发展趋势:相权逐步削弱并被废除,皇权逐步强化; 地方权力逐步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强化(2)监察制度作用(积极、消极)(3)实行原因与历史作用原因:地理大河文明,农业发达 经济封建的个体小农经济 政治疆域辽阔,维护、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 思想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历史作用:积极政治: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 经济:有效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兴建大型工程,奠定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世界的物质基础 思想文化:有利于各地区、各各族间的思想文化交流,推动先进技术和文化的传播消极政治:皇帝专制独裁,难以避免决策失误,易形成暴政、政治腐败局面 经济:近代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思想文化:严格控制思想文化,阻碍科学的发展与民主思想的形成与传播二、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一)雅典民主政治1、形成条件地理因素:山多地少,海岸线曲折(海洋文明)经济因素:商品经济与海外贸易发达政治因素:城邦制度与公民政治思想因素:自由、进取、平等的精神社会因素:平民与贵族的斗争个人因素:思想家的鼓动与政治家的改革2、发展过程(1)君主制贵族制(BC8C至BC7C)A、集体领导B、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的法治原则C、任期制、选举制(2)贵族制民主制A、梭伦改革(BC594年)奠定基础B、克里斯提尼改革(BC509年)确立C、伯利克里(BC5C)繁荣3、具体表现民主机构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其他军事行政机关地位职责 最高权力机关 公民大会附属机构 日常司法机关 具体事务运作程序 40次/年;辩论 比例代表制 500人一个法庭;水时计 27个,10人组成成员产生方式 直接全体参与 抽签选举 抽签选举 抽签选举 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特点: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4、影响与评价积极意义:A、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制基础上的多种民主运作方式,为后世积累了经验。 B、民主有利于正确决策,修正错误,监督政府。 C、促进文化的发展繁荣。局限性:民主范围男性公民的民主;阶级本质奴隶主的民主(二)罗马法1、含义:指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7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法律。它随着罗马国家的发展而发展,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阶段性。2、发展历程(1)起源习惯法到成文法即十二铜表法习惯法:未经政府确认而被一般人接受默认为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法律方式,具有很强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原因:习惯法的缺陷;平民与贵族的斗争内容:民法、刑法、诉讼程序;明确维护私有财产权意义:标志着古罗马成文法的的诞生,本质上维护贵族利益,但贵族不能随意解释法律,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补充:在罗马共和国时期,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罗马法律,被称为公民法。(十二铜表法即是一部公民法)(2)发展公民法到万民法背景:版图的扩大,引发新的政治、经济问题适用范围:罗马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主要内容:它主要调整财产关系,规定奴隶制和私有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3)完备民法大全组成: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总论学说汇纂新敕3、内容(1)类型:形式划分成文法、习惯法 结构划分公民法、万民法(2)核心内容:维护私有财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渗透自然法思想(3)本质: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4、影响与评价积极:对罗马维系和稳定统治 对后世是反封建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思想武器;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重要影;对当代许多法律制度中的原则和做法产生影响局限性: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三、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前提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1)背景:历史传统:有限的王权;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壮大;思想基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影响政治因素: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2)过程A、大抗议书与内战爆发B、光荣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标志)2、确立权利法案(1689年)(1)内容:法律至上;限制王权;议会主权(核心)(2)意义:标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人治转向法治3、完善(1)责任内阁制A、含义:内阁向议会负责的制度即责任内阁制B、形成过程1)18世纪,国王逐渐退出内阁,首相产生2)18、19世纪,逐渐确立了内阁对议会负责的制度3)19世纪中叶,随着两党制的发展责任内阁制最终确立下来C、基本原则:内阁由下院多数党组成,其领袖为内阁首相;内阁实行集体负责制,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内阁失去议会下院信任时,应全体辞职或者通过国王解散下院,重新大选,由选民决定内阁是否继续执政。D、意义:国王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完善了君主立宪制。(2)议会改革 A、1832年议会改革1)背景:土地贵族操纵议会议员的选举。工业革命开展,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政治权力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的冲击2)内容:重新分配议席;更改选举资格,扩大选民范围3)结果: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更多分享政治权利4)局限:工人、农民、妇女无权利(3)两党制:保守党和工党4、总结: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 (1)特点 君主的地位:国家元首,统而不治核心:责任内阁制,内阁对议会负责,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首相:最高行政首长,由议会中的多数党领袖担任,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政治基础:民主代议制(间接民主)(2)发展:渐进性  、连续性   、  创新性     (二)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前提:独立战争(1)背景政治:英国的殖民统治,矛盾尖锐经济: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发展(美利坚民族形成)思想:启蒙思想得到传播,初等教育相当普及根本:英国的殖民统治限制了北美经济的发展(2)过程1775年开始;1776年独立;1783年胜利(3)结果:美国独立,形成松散的邦联2、确立:1787年宪法(1)背景:美国独立;邦联的弊端(2)制定:制宪会议;麦迪逊(美国宪法之父);1789年颁布(3)内容:联邦制原则:平衡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保证了美国的强大和统一,也确保了各州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但效率不高,相互间缺乏协调 三权分立原则:分割中央政府的权力人民主权原则: 总统选举:间接选举产生; 议员选举;参议员与众议员两党制(4)意义:近代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确立了美国联邦制共和政体;保证了美国的稳定与发展。3、完善(1)公民权的扩大1)白人早期民主改革(杰斐逊;杰克逊)2)黑人黑人民权运动;民权法案2、民主制度在空间上的扩展1)领土扩张:多种手段,版图扩张2)西进运动:领土向西扩张和移民跟进开发的运动(3)消除南北矛盾,维护统一南北战争1)原因:根本南北两种社会经济制度的矛盾直接林肯当选总统2)过程:1861年开始1862年转折1865年结束3)意义:废除了奴隶制度,维护了统一;推动了经济发展。(三)法国共和制1、前提法国大革命;民主与专制的斗争(1)大革命背景A、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B、直接原因:路易十六的财政危机C、思想基础:启蒙思想为革命做了思想舆论上的准备(2)大革命过程1789年7月14日革命开始1789年8月人权宣言1791年确立君主立宪制1792年9月第一共和国成立1794年热月政变(3)民主与专制的斗争雾月政变雾月政变波旁王朝复辟七月王朝第二共和国第二帝国第三共和国2、确立1875年宪法(1)背景:第三共和国成立;君主派与共和派的斗争(2)内容:立法权:议会参议院:间接选举(可解散众议院);众议院:直接选举行政权:总统议会选举产生;权力;内阁:总统任命;对议会负责(责任内阁制)(3)修正和补充:国歌;国庆日等(4)意义:确立了共和制;推动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四)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1、前提:德意志的统一(1)背景政治:四分五裂,割据状态经济: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2)过程与方式王朝战争A、1864普奥对丹麦;B、1866普奥战争;C、1870普法战争(3)结果:完成了统一,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2、确立: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1)内容联邦制地方:各邦民政自治权 中央:皇帝之权力、地位;首相之产生、权力;议会之联邦议会、帝国国会结论: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2)作用:标志着联邦制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巩固了统一,促进了社会和经济发展;但保留了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德、法政体比较项目德意志君主立宪制法国共和制国家元首皇帝总统国家元首产生方式世袭选举议会产生方式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组成,帝国国会由选举产生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由普选产生政府首脑首相总统政府对谁负责皇帝议会国家元首、议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立法权与行政权关系)政府对皇帝负责,皇帝可以解散议会(行政权控制立法权)内阁由总统任命,共同对议会负责(行政权受立法权限制)总结现代西方的两种主要政体: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君主立宪制含义:指资本主义国家以世袭的君主(国王、天皇、女王 )为国家元首,君主权力按宪法规定受到一定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它的产生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互相妥协的结果。两种形式:议会制君主立宪制;二元制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含义:指国家的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它是多数国家采用的政体。两种形式:议会制共和制、总统制共和制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要素有:国家元首(谁、产生、权力)、政府(首脑、产生、权力)议会(组织结构、产生、权力),比较政体时这些要素往往是比较点;另外三者之间的关系(行政权与立法权)也可作为比较点。四、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一)18401900年西方国家的侵略1、鸦片战争(1)背景国际方面与国内方面(见下表) 中 国(国内)英 国(国际)政治 专制统治,政治腐败 君主立宪制,民主政治经济 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军事军备废弛,武器装备落后  坚船利炮外交闭关锁国  加紧对外侵略扩张综合 封建统治危机四伏 资本主义迅速崛起(2)导火线:虎门销烟A、鸦片走私原因:扭转贸易逆差;攫取利润影响:深重灾难B、禁烟运动目的:维护清王朝统治内容:代表人物林则徐措施整顿海防,缉拿烟贩,收缴鸦片结果虎门销烟,鼓舞斗志;引起战争(3)过程:1840年6月1842年8月(4)结果:中国战败求和,签定不平等条约A、南京条约(第一个)割地:香港岛破坏领土主权通商:五口使我国东南沿海门户洞开,便利了外国势力的入侵赔款:2100万银元对中国人民掠夺,更开创了外国侵略者对中国勒索赔款的先例协定关税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为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掠夺提供了便利条件B、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领事裁判权和利益均沾原则、片面最惠国待遇、租界C、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5)影响:历史进程发生重大转变,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社会性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革命任务:反侵略反封建,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2、第二次鸦片战争(1)原因A、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B、直接原因:修约要求遭到拒绝(2)过程:1856年10月1860年10月(3)结果:战败求和,签定不平等条约A、1858年6月天津条约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舰船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国人可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外国公使进驻北京鸦片贸易合法化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200万两白银,赔偿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 B、1860年10月北京条约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800万两。准许华工出国(4)影响社会性质:丧失更多主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国家机构:出现一些新的国家机构权力结构:洋务派得到最高统治者支持,兴起洋务运动结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与扩大3、中日甲午战争(1)原因根本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大陆政策)直接原因:朝鲜东学党起义列强:对日本的侵略行经采取默许或纵容态度(2)过程:1894年7月1895年4月第一阶段:1894年7月9月,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战役第二阶段:1894年10月1895年4月,辽东战役、威海战役(3)结果:战败求和,签定不平等条约 马关条约 A、割辽东半岛(后赎回)、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中国国土进一步沦丧,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B、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C、增开重庆、沙市、苏杭二州为通商口岸。 使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D、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反映了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原因A、根本原因:列强为维护既得利益,扩大侵略权益B、直接原因:义和团运动损害了列强在华的利益 背景:民族危机深重;外国教会势力猖獗,民众展开反洋教斗争口号:扶清灭洋具有爱国性质但盲目排外结果: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影响:体现了。打击了。推动了。(2)过程:1900年6月至1900年8月;天津北京(3)结果:战败求和,签定辛丑条约内容:赔款白银4.5亿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 路沿线要地;惩办反帝官吏,禁止参加反帝 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居六部之上;影响:巨额的赔款是大规模的勒索,人民更加贫困;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大本营;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直接派兵镇压反帝运动;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便于清政府能按侵略者意旨实行卖国的外交政策。总结1、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过程:(1)鸦片战争及其南京条约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其不平等条约进一步加深(3)甲午中日战争及其马关条约大大加深(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其辛丑条约完全沦为2、列强侵华呈现的趋势:侵略国:从个别国家到列强争相侵略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政治侵略:从局部宰割到扶植代理人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二)18401919年中国人民的奋起抗争1、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1)太平天国运动A、背景:阶级矛盾尖锐(根本原因)列强的侵略所产生的严重后果自然灾害严重(水旱蝗)“拜上帝会”的创立(可能性)B、过程兴起:1851年广西金田村起义发展:永安建制分封王侯,初步建立政权 定都天京1853年3月:北伐、东征、西征全盛:1856年转折:天京变乱后期防御:军事;政治失败:1864年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战略上的失误 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C、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时间:1853年内容:土地分配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农民要求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无法实现。产品分配绝对平均主义无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传统礼教冲击封建礼教和纲常;但无法做到人人(男女)平等。评价:革命性;空想性;落后性资政新篇时间:1859年;内容:政治、经济、文教、外交;评价:进步性;局限性D、影响和意义反封建:扫荡,动摇,冲击反侵略:与外国侵略者开展武装斗争,打击外国侵略者体制变革尝试:提出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方案农民战争: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小结: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自私、狭隘、愚昧、迷信、保守、落后、分散等从经济上看,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目光短浅。从政治上看,农民阶级不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 从思想上看,农民阶级没有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从组织上看,农民阶级很难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领导核心。 2、资产阶级:辛亥革命(戊戌变法)(1)背景A、列强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深重B、清末新政加剧革命形势的发展C、革命党人为发动革命进行各方面的准备(2)过程A、武昌起义时间:1911年10月10日;人物:熊秉坤、金兆龙;结果:胜利响应B、民国建立临时约法(性质)C、帝制终结、果实被窃(3)意义思想政治经济社会生活 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建立了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推动了政治民主化 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利于经济近代化 引起社会生活的变化,社会生活散发文明开化气息3、无产阶级:五四运动(1)背景国际背景 “一战”期间日本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启迪国人探索救亡道路)国内背景 北洋政府的反动统治(对内独裁,对外卖国) “一战”期间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思想启蒙和解放)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2)过程  时间中心参加者主要斗争形式第一阶段 5月4日到6月初 北京 学生 罢课第二阶段 6月初以后 上海 工人、商人、学生 三罢斗争(3)结果初步胜利: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陆、章三人职务;拒签和约(4)性质与意义A、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B、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C、思想解放运动 D、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一)理论的诞生马克思主义1、历史条件(1)经济基础: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发展同时暴露社会弊端(2)理论来源: 19世纪人类优秀文化三大成果(3)阶级基础:三大工人运动,工人阶级力量壮大(4)实践基础:马、恩深入工人群众,总结经验并开展理论研究2、诞生标志:共产党宣言(1)时间:1848年2月(2)内容:肯定资本主义的作用;揭示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宣告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昭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3、意义:指导工人运动,影响人类社会进程(二)理论到革命实践1、巴黎公社(尝试)(1)背景民族矛盾:普法战争的后果阶级矛盾:临时政府的反动措施(2)政权建设:工人政权(3)结果:失败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敌强普法联军镇压;未乘胜追击敌人;未没收法兰西银行,让它给反动政府以资助;没有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无产阶级孤军奋战,未发动农民;根本原因: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时期,缺乏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社会条件(4)经验与教训:英勇斗争,革命首创精神;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工人政权的尝试等2、十月革命(1)背景A、经济:资本主义获得较大发展,奠定物质基础B、政治:各种矛盾尖锐,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C、国际:一战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革命形势的发展并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D、无产阶级及其革命政党的成熟(2)过程:二月革命临时政府与工兵代表苏维埃七月事件十月革命 (3)建立政权政治上:新政府(人民委员会)成立1918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初步确立经济上:土地法令外交上:和平法令(4)意义A、性质: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B、对俄:摆脱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统治,建立其、起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C、对世界: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指明新的道路,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5)特点A、理论: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单独取得革命的胜利B、革命道路:城市革命道路C、革命阶段: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急剧发展D、革命方式:由设想和平多权到运用暴力革命形式夺权3、新民主主义革命(1)中国共产党成立历史条件内部条件: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组织基础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成立:中共一大A、时间:1921年7月23日B、地点:上海法租界浙江嘉兴南胡C、内容:中国共产党纲领党的名称;党的性质;奋斗目标(最高纲领) 选举领导机构中央局D、意义: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共二大:时间1922;地点上海;内容民主革命纲领(最低纲领)工人运动:领导机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第一次工运高潮:1922年1月-1923年2月 教训:建立统一战线(2)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大革命时期)背景A、中共方面:工人运动失败的教训B、国民党方面:国民党具备一定的实力且比较革命;孙中山同意国共合作C、共产国际方面:帮助促成国共合作实现:国民党一大(新三民主义是合作的政治基础)成就:国民革命运动A、五卅运动B、省港大罢工C、北伐(高潮):时间1926年7月;目标三个军阀;结果吴、孙被消灭;张退守东北国共合作的破裂A、原因:阶级属性不同导致两党意见分歧,矛盾激化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中共右倾错误B、表现: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C、教训: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3)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工农武装割据(见笔记)长征A、原因:左倾错误(根本);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直接)B、经过:1934年10月1936年10月1)遵义会议确立毛的领导地位;革命形式转危为安2)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结果:胜利;建立陕甘宁根据地(南方北方)D、意义:保存了革命力量,使革命转危为安;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西安事变A、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国民党内部分化;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张、杨的爱国精神B、结果:和平解决C、意义: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打下基础(4)抗日战争时期(见笔记)意义:对中国:第一次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收回台湾对世界:对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贡献(5)解放战争时期(见笔记)六、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1、形成确立时期(19491966)(1)新中国的诞生A、成立准备:新政协时间:1949年9月21日;地点:北平 任务:讨论建立新中国的事宜;内容:共同纲领等B、诞生:开国大典C、意义(注意分析问题的角度)国内:民主革命;近代化 国际:世界格局(2)民主政治建设A、1954年宪法背景:政治上政权得到巩固,经历由新向社的过渡 经济上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社会主义改造开始特点:体现人民民主、社会主义原则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宪法意义: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革命和建设的成果;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民主法制建设奠定基础B、三大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体)1)代表产生:直接选举;间接选举2)构成: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权力)3)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和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昭示着国家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注意区分几个概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政党制度)1)合作基础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2)合作形式政治协商3)基本组织政治协商会议4)合作方针8字方针;16字方针5)地位执政党;参政党6)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注意:中国的政党制度不同于西方的一党制或多党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含义:P95。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2)概况:5+100多3)意义: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展。(2)曲折发展时期(19661976)A、文革的原因1)“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根本)2)个人崇拜的严重,民主法制不健全3)野心家林彪、江青等的煽动4)中苏公开论战的影响B、文革的破坏1)对人的生命财产的侵犯2)革命委员会成为权力机构,改变了国家政治体制3)人大制度和在政协制度遭到破坏4)党的各级组织、规章制度、政治生活受到严重影响C、文革的教训纠正避免“左”的错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3)健全完善时期(1976年至今)十一届三中全会平反冤假错案(首要环节) 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大制度和政协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和民主建设加快法制建设步伐:建成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规范政府行为“依法治国”写入宪法(二)祖国统一1、一国两制方针(1)形成过程A、萌芽:50年代中后期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B、酝酿:1981年九条方针C、形成:邓的谈话全面阐述其深刻含义D、成为法律:1982年新宪法使之有宪法保证E、正式确立:1984年全国人大六次会议上通过(2)含义:P1012、港、澳、台问题A、港、澳问题1)问题由来殖民主义历史遗留问题2)回归背景根本原因: 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关键因素: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与各项方针政策的完善群众基础:港澳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3)回归过程: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4)回归意义:对港、澳回归祖国怀抱,推动了经济发展 对国家洗刷百年耻辱,有利于推动祖国统一大业 对世界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借鉴B、台湾问题1)问题由来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2)关系发展主流:隔绝对抗沟通交流逆流:台独势力;国际反华势力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一)新中国外交1、建国初期(1949年50年代中期)(1)确定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表现为三大政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2)中苏建交:1949年10月2日(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A、时间:1953年;印度B、内容:前四项是基础和条件,和平共处是目标C、特点:包容性、开放性D、作用: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4)参加国际会议: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求同存异)2、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末中苏关系恶化;中美敌对两只拳头出击一大片: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 3、20世纪70年代(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A、原因: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根本);美国霸权地位相对衰落;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支持B、概况:1971年26届联大(2)中美关系正常化A、原因:美国美苏争霸处于守势;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中苏关系恶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解决中美之间的争端B、过程乒乓外交基辛格访华尼克松访华中美建交(1979)C、影响:对外交打开了外交的新局面,在国际上出现了和中国建交的热潮4、新时期(1)巩固和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2)改善和加强同世界大国之间的关系(3)活跃于各种国际、地区性组织(4)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A、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合理、公正地解决B、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C、积极倡导和实行裁军D、为积极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斗争(二)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两极格局形成(1)背景A、二战引起国际力量对比的重大变化雅尔塔体制 奠定基础B、战后美苏关系发生变化:战时同盟恶化C

    注意事项

    本文(高中历史重点知识笔记.doc)为本站会员(3d66)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