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使至塞上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蕃夷部落不断入侵,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

使至塞上Tag内容描述:

1、使至塞上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导入盛唐时期国力强盛, 为了开拓疆土,唐朝政府不断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发生战争,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怀着建功立业的目的来到边塞,用他们的笔记录下了边塞奇异的风光和战争的场景。他们写的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

2、使至塞上导学案学习目标:1在反复诵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品味诗歌的语言;2理解并结合诗人的写诗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3体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学习重点:1品味诗歌语言,。

3、 1征蓬出汉塞,归雁如胡天。这两句在写法上有何特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如何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千古名句14阅读使至塞上,回答问题。主题: 写出边塞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壮阔奇丽的景象及到达边塞访问的情况,表达了诗人飘泊天涯。

4、使至塞上中考测试题一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选候骑,都护在燕然。9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

5、,使至塞上,王维,教学目标,1积累重要字词,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等常识。,2正确理解诗歌内容体悟作者情感。从遣词造句和修辞角度赏析语言,理解诗句含义。,3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王维: 诗人。字 。号 是 诗派的代。

6、什么是边塞诗,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唐时开始兴盛,到唐代,一批诗人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

7、敦煌市第三中学 郭海燕,使至塞上 唐王维,一 读 诗 歌 明 诗 意,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空白演示,。

8、望岳春望使至塞上复习学案复习目标:1背诵并默写这四首古诗2积累文学常识解释重点词句3理解诗歌主题,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4会从不同的角度赏析诗歌中的名句。望岳春望一背诵并默写望岳春望二文体常识望岳春望的作者都是 ,这两首诗都选自 ,杜甫,。

9、使至塞上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导入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 为了开拓疆土,唐朝政府不断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发生战争, 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怀着建功立业的目的来到边塞,用他们的笔记录下了边塞奇异的风 光和战争的场景。他们写的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

10、10. 王维的使至塞上中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塞外使至塞上理解性默写雄浑景象的名句是: , 。1. 交代诗人出使原委的一联是: , 11.诗中表现作者对守边将士的深切同情的两句: 。 , 。2. 诗人借用比喻表达自己内心的飘零之感的句子是: 。

11、王维使至塞上阅读及答案 篇一:使至塞上王维阅读答案 篇一:使至塞上王维阅读答案 篇二:使至塞上王维阅读答案 使至塞上赏析附习题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 使至塞上赏析附习题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八年级诗歌赏析及练习 雄奇瑰丽,意境雄浑使至塞上赏析 首联交待诗作缘由及写作的地点。 颔联紧承上联,转入对塞上景物的描写。“征蓬出汉塞”,那蓬草本深恋着故土不愿远。

12、使至塞上阅读答案 篇一:使至塞上阅读答案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22用自己的话,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画面。(2分) 参考答案: 21诗人以“蓬”、“雁”自比,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2分) 2。

13、使至塞上课件46067,黛玉道:“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 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 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 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 _红楼梦香菱学诗,使至塞上课件46067,使至塞上,王维,使至塞上课件46067,作者简介,王维,唐代诗人,字 ,曾任尚书右丞,素 有“ ”之称,他能诗能画,精通音 乐,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

14、 使至塞上 课后反思 使至塞上所涉 战争为不光彩的 胜利 ,王维对此有清醒的 认识 。 这首诗歌叙事、写景、抒情交相融合, 诗人以开 阔的自然景色的描 绘抒发了自己孤寂的情感, 对边关壮丽的欣喜。下面是 为大家准 备的使至塞上 课后反思,希望大家喜 欢 ! 使至塞上是人教版八年 级上册语文第六 单元 30 课古诗四首中的第二首 诗。该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山水 诗人王维的一首 边塞诗。该。

15、使至塞上,王维,王维:,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有诗佛之称。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王维又是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使至塞上是一首边塞诗。,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歌。边塞诗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兴盛,唐朝进入黄金时代。 代表人物:高适、岑参,使至塞上 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

16、,使至塞上,王维,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生活动: 活动时间:3分钟, 活动内容:请同学们以你们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自由诵读这首诗。并分享你初读的结果。,初诵见画,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17、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盛唐时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唐诗也发展到顶峰时期。,1,诗仙,诗圣,诗佛,2,3,读出诗味,五言律诗的节奏划分: 1.XX丨XXX . 2.XX丨X丨XX 3.XX丨XX丨X,请同学们用“丨”标出本诗的节奏停顿。,4,读出诗味,5,请同学们默读全诗,静静思考,细细品味: 王维出使塞上,他看到了什么?,读懂诗情抓意象,6,征蓬 归雁。

18、使至塞上,王维,写作背景 开元二十五年(737) ,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和诗人相遇 王维(701-761年),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朝著名诗人。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著有王右丞集。多才多艺,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

19、使至塞上,王维(701-761):字摩诘,人称“诗佛”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与孟浩然并称“王孟”。北宋苏轼评其诗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开元(721)进士,曾为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其山水田园诗,或壮丽雄阔,或清幽恬淡,苏轼称赞他的诗“诗中有画”。有王右丞集,全唐诗存诗四卷。王维早岁边塞诗粗犷豪放、沉雄慷慨,和他晚年清丽飘逸的山水田园诗迥然不同。使至塞上是他边塞诗中的力作。 唐开元。

20、王维:,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诗佛“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王维又是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使至塞上是一首边塞诗。,历史背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可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并在灯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本扁即。

21、使至塞上 _王维,王维, (朝)著名诗人、画家, 字 ,是 (诗派)的代表, 与 合称“王孟”,有“ ”之称。苏轼评价王维的诗是: “ ”。 王维的诗歌特点:词句秀冶,意境清新,格调高雅,音韵婉转,情景交融的特点。,了解作者,唐,摩诘,山水田园,孟浩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佛,代表作使至塞上、鹿柴、竹里馆、送元二使安西、山居秋暝,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22、使至塞上,王维,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唐朝著名诗人。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作家,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3、边塞、大漠的独特风光,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李颀古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昌龄从军行,使至塞上,唐 王维,王 维 (701761),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官。

24、,知识反馈,课前展示,第一环节,举例说说你所了解的中国古代诗歌内容分类。,第一环节,使至塞上,【唐】王维,创设情境,呈现目标,第二环节,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后人称他“诗佛”。无论边塞、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佳作众多,文学地位高,写作特点:画面感强,作者简介,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春天,王维奉唐玄宗。

25、,使至塞上,王维,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ji),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少有才名。开元九年(721)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受牵累被贬到济州(今山乐长青县)作司库参军。 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作家,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首创泼墨山水画,成一派之宗。受音乐、书法、绘画的影响,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具有幽寂静谧、禅意盎然的特点。宋朝苏轼曾称赞说:“。

26、使至塞上,王维(701-761):字摩诘,人称“诗佛”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与孟浩然并称“王孟”。北宋苏轼评其诗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开元(721)进士,曾为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其山水田园诗,或壮丽雄阔,或清幽恬淡,苏轼称赞他的诗“诗中有画”。有王右丞集,全唐诗存诗四卷。王维早岁边塞诗粗犷豪放、沉雄慷慨,和他晚年清丽飘逸的山水田园诗迥然不同。使至塞上是他边塞诗中的力作。 唐开元。

27、,使至塞上,按划定的节奏齐读,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终于碰到了骑马的兵士,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我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一直。

28、 使至塞上同步练习 一、请把使至塞上默写出来。 使至塞上 , 。 , 。 , 。 , 。 二、填空 1 .此诗选自 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边塞时所作。 2 .“ ,作者 , 朝( )诗人。此诗是开元二十五年, , 。”描写边塞奇特壮丽的风光。 3 .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1成410题(8分)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

29、 使至塞上 学习目标: 1.有感情朗诵并背诵诗歌,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了解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结合写作背景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对古文化的兴趣。 学习重点 1.朗读并背诵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这两首诗。 2.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基础知识 1. 解题:“使至塞上”是什么意思? 2. 走进作者 王维,字摩诘,河东(今山西永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代。

30、 课题: 使至塞上 学习目标:1、朗读诗歌,了解作者与背景,总体把握诗歌的感情。 2、赏析诗歌,体会诗歌丰富感情。 学习重点:目标2 学习难点:目标3 学习过程 1、 导语 说说你积累的边塞诗。 请学生介绍作者及背景。 2、 朗读及赏析 1.听读诗歌体会感情 2.说说诗歌的意思 3.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首联交待了什么? 4.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颔联运用了什。

31、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积累重要字词。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过程与方法: 1.以读促悟,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2.抓画面感,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

32、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曾经学过诗仙李白的诗,诗圣杜甫的诗,诗魔白居易的诗,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位诗人诗佛,王维的使至塞上。 解诗题 使:出使 至: 到 塞上:边塞 题目告诉作者此诗写于去往边塞的途中,是一首记行诗。交代了诗人去了哪里,暗示了本诗的内容为诗人在出使边塞的旅程中所见的塞外景色。 二、出示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

33、 使至塞上 一、导入新课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整体感知 出使人是谁?。

34、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能够准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结合诗歌意象,理解诗人抑郁、惆怅、孤寂的情感。 3、学会描绘诗句所展现的画面,体会“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句诗的妙处。 4、学习诗人豁达的胸襟和古人为国尽忠的精神。 教学过程: 1、 导入 欣赏边塞的图片,谈感受,并导入使至塞上 2、 作者介绍 (师友介绍,教师补充) 3、 交流感知 (环节。

35、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边塞诗和王维的相关文学常识。结合颈联体味王维诗歌“画中有诗”的特点;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和炼字法,体会诗歌用词用语的妙处;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歌意境,培养学生开阔博大的胸襟。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结合颈联体味王维诗歌“画中有诗”的特点。 教学难点:品味颈联中“大”、“孤”、“直”。

36、 (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两首诗。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早已浸入中。

37、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积累重要字词。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过程与方法: 1.以读促悟,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2.抓画面感,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

38、使至塞上,通江县广纳中学 何欢,王维,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背诵、默写此诗。 2、结合时代背景,整体把握并理解诗的思想内容,领会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3、体会作者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整体把握并理解诗的思想内容,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唐代自开国以来,各蕃夷部落不断入侵,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

39、使至塞上 王维 一、读诗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二、品诗 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单车:随从少,规格低,微露失落之意 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问:此联写了哪些事物?寄托了诗人什么情感 ? 征蓬:飘飞的蓬草,比喻漂泊的旅人。 情感:漂泊不定、居无定所、飘零。

40、使至塞上 使至塞上是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三课唐诗五首中的第三首诗。使至 塞上 是一首边塞诗,这首诗是中考必考篇目之一,放在八年级学习,希望八年级的学生能 以中考的心态来面对学习。掌握中考题型,掌握学习方法。另外,本单元的内容是描绘自然 山水的优美诗文,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希望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 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重要字词。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

41、长春教育出版社六年级(下册)畅言教育 用心用情服务教育 使至塞上诗句注释及赏析 育才学校陈海莲老师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词句注释 1、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使:出使。 长春教育出版社六年级(下册)畅言教育 用心用情服务教育 2、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问边:到边塞去看望,指慰问守卫边 疆的官兵。 3、属国:有几种解释: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汉、唐两朝均有 一些属国。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

【使至塞上】相关PPT文档
最新山西初中三年级第9单元第7课第7节_《使至塞上》..ppt
山西初中三年级2016年第9单元第7课第7节_《使至塞上》.ppt
[使至塞上]教学PPT课件.ppt
语文《使至塞上》ppt课件4.pptx
【使至塞上】相关DOC文档
《使至塞上》中考试题集萃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
赏析《使至塞上》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
《使至塞上》导学案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
《使至塞上》赏析附习题名师制作优质教学资料.doc
最新《使至塞上》参考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名师优秀教案.doc
【使至塞上】相关PDF文档
《使至塞上》PPT优秀课件1.pdf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